公共建筑无障碍环境设计

公共建筑无障碍环境设计

韩颖[1]2016年在《博物馆建筑室内环境的无障碍流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时期,中国老龄人口规模日趋庞大,加之自然或人为灾害导致的残疾人数量剧增,使得存在活动障碍的群体如何平等地参与社会活动,成为当前时期"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构建中需要给予足够关注的重大命题。博物馆建筑作为承载科普教育和文化传承的公共建筑,具有规模大、功能复杂、使用面广等典型特征,其无障碍环境的构建是其他公共建筑"人性化设计"的缩影。与西方相比,中国现有无障碍设计规范在博物馆等展示文化类公建方面缺乏独立性与针对性的指导细则,其无障碍环境建设相对滞后,因此,本文在实地调研国内外博物馆室内环境的基础上,对参观博物馆、美术馆的观众包括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展开抽样调查,建立了博物馆无障碍设计的研究框架,设计针对性的实验方案获取相关的数据资料,构建无障碍流线设计的评价体系并进行实践验证,形成符合中国国情、顺应中国公民需求的《博物馆室内无障碍设计导则》申报稿。该研究不仅拓展了博物馆设计的研究丰度,充实了无障碍设计的研究内容,更是对形成符合中国人身体特征和使用习惯的无障碍设计理论与规范起到推动作用。此外,还对地区公共服务环境和公众服务能力提升产生积极影响,为其他公共建筑的无障碍设计提供有益参考。中国的无障碍设计相关法规和博物馆室内无障碍环境的品质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显着差距。具体表现在,中国现行的无障碍设计法规在无障碍环境考虑对象、无障碍设计内容、无障碍信息化以及定量性指标四个方面需要改进,博物馆室内无障碍设计框架需要涵盖参观路线安全便捷、展示观演体验丰富、公共服务易达可用、标识系统易于识别等内容,可以考虑用环境障碍补偿的设计方法,依据优化通行能力的可接近策略、刺激感觉器官的展示性策略和提高使用效益的操作性策略来提升博物馆无障碍设计水平。中国现行无障碍设计相关的人体尺寸及活动范围数据需要调整修正与补充完善。论文以现行标准《中国成年人人体尺寸》(GB10000-88)为研究基础,利用实验测得数据对其进行修正得到室内设计所需的人体尺寸修正值、轮椅使用者触及范围、舒适观展的视距和视角范围等数据。然后结合图示分析法,对无障碍通行、无障碍观展、无障碍操作叁个方面现有规范或资料中的设计数据进行验证,确定无障碍通行最小净宽、净高值,无障碍扶手高度值,提出满足观众包括轮椅使用者观看舒适时视距和展品尺寸及其悬挂高度之间关系的计算方法,便于轮椅使用者观看的展柜尺寸,以及轮椅使用者膝部和足尖部移动空间尺寸、无障碍设施的操作高度尺寸等设计要求,从而为拟定《博物馆室内无障碍设计导则》中需要的设计尺寸数据提供实验依据。建立博物馆室内环境无障碍流线设计评价体系,并草拟《博物馆室内无障碍设计导则》申报稿。基于参观路线、展示观演、公共服务和标识系统四个子系统选取相应评价指标,建立评价体系并建立评价模型,选取南京博物院室内环境为例进行综合评价与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南京博物院在出入口、服务台、饮水器、厕所等处的无障碍设计有待改进,并且在展示设计中不能兼顾听觉障碍者的需求,南京博物院的室内无障碍设计评价得分为0.701、等级为B级;进而提议南京博物院应针对服务中心、艺术馆、历史馆、数字馆、民国馆和小剧场等处进行无障碍改造,从而形成完整的无障碍流线。汲取本研究的成果和经验,认为在后续研究中,将在无障碍设计相关尺寸和活动范围数据的持续更新方面,以及展示类公共建筑区域内的无障碍设计细则和配套图集的拓展研究方面继续深入探索。

孙海秦[2]2003年在《公共建筑无障碍环境设计》文中认为城市设计和建筑创作的最终目标是为人提供舒适的生活空间环境。无障碍环境是以“人本主义”为宗旨的安全、适用、方便的生活环境,不仅方便残疾人和老年人,而且是对社会所有成员的尊重和对人的生命全程的关爱。本文用多学科交叉的系统的科学方法,提出无障碍环境设计的意义和我国存在的问题,试图从设计依据、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法的角度探索公共建筑无障碍环境设计。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 绪论第二章 残疾人的基本特点与行为心理第叁章 公共建筑无障碍环境设计要素第四章 公共建筑无障碍环境设计第五章 实例分析及工程实践(全文共 52000余字,图表80余幅)

华雪[3]2010年在《公共建筑的无障碍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世界各国的人们对其生存环境越来越关注,特别是残疾人这一弱势群体。公共建筑作为一个地区或场所内的主要建筑乃至标志性建筑,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然而多少年来我国对于公共建筑的无障碍设计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对无障碍设计概念的误解,无障碍设计体系不完善,致使许多建筑的无障碍设计都是流于形式,违背了无障碍设计原则,而影响了残疾人的使用,因此必须加强公共建筑中的无障碍设计研究。本论文主要围绕公共建筑、残疾人、无障碍设计展开研究工作。首先从残疾人群体实际情况入手,宏观把握课题的研究范围及研究内容。综合借鉴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建筑学、社会学、人体工程学等学科理论依据,深入分析各种类型残疾人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其行为特征,对他们进行科学的分类,研究不同类型的残疾人在生理和心理上对环境的特殊要求。根据不同类型残疾人对环境的特殊要求,系统阐述无障碍设计的概念与内涵;进而科学的总结出无障碍设计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研究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无障碍设计现状,深入分析并提出了我国无障碍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总结出建筑无障碍设计的基本原则与方法。然后结合公共建筑的典型特点,以及不同类型残疾人对环境的特殊需求,探讨并构建面向所有社会成员,特别是残疾人使用的无障碍公共建筑环境,进而提出各类设施的无障碍设计依据、原则以及方法。根据以上的研究分析,科学阐述“广义无障碍设计”的内涵。根据公共建筑在残疾人生活环境的特殊地位,探讨构建科学系统的公共建筑无障碍设计体系。展望未来,讨论分析公共建筑无障碍设计的发展趋势,并提出科学有效的建议。

余鑫[4]2013年在《公共建筑无障碍环境设计探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于建筑品质也越来越关注,自然而然的,无障碍建筑环境的建设也随之成为我们这个时代人们共同关注的话题。残疾人以及老弱病残等人都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对于这样的一个群体,我们要给予更多的关爱,让他们也能享受到我们所能享受到的各种福利,。本文就是针对公共建设无障碍环境的设计做出一些探讨,希望在城市公共建设方面能更多的考虑到弱势群体,让更多的人能得到好处。

何奇[5]2013年在《我国大型综合医院无障碍环境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时代的发展,医疗领域中新理念、新技术的不断更新,使得医疗空间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构建安全、高效和便捷的人性化医疗环境成为必然趋势。而无障碍环境作为医院人性化环境构建的主要内容,发挥着重要作用。无障碍设计(Barrier-Free Design)这个概念名称始见于1974年,是联合国组织提出的设计主张。医疗建筑中无障碍环境设计得是否合理、完善,对于激发患者积极的生活态度,发挥现代心理、社会医疗效果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患者在就医过程中心理、行为特征和无障碍使用需求,梳理相关理论、法律规范和设计方法,并结合国内外优秀设计案例,提出大型综合医院无障碍环境设计的相关设计原则和设计要素。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北京多家大型综合医院的无障碍环境进行调研,发现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善建议。总之,通过本研究,丰富了大型综合医院无障碍环境设计相关内容与细节,以期促进我国综合医院建筑环境向着更加人性化的方向发展。论文总共分六个章节。第一章中,阐述论文研究背景、意义、无障碍环境设计发展概况和论文研究的目的、方法;第二章中,论述无障碍环境设计的意义及内涵;第叁章中,分析医院中无障碍环境相关群体的行为特征和使用需求;第四章中,提出综合医院无障碍环境的相关设计原则和设计要素;第五章中,以北京友谊医院和朝阳医院为例,分析其室内外环境无障碍设计现状并提出改善建议;第六章对大型医院无障碍环境设计进行总结及展望。

张伟芳[6]2016年在《兰州市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满意度研究》文中指出无障碍环境建设体现了以“人本主义”为主旨的规划设计理念,它既是方便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技术性手段,又充分体现了对全体社会成员的人性化关爱和普遍尊重。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水平的高低,不仅是城市环境整体水平和精神内涵的重要评判标准,更是深刻反映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近年随着政府和社会公众的关注,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2008年残奥会的成功举办,我国的无障环境建设水平更是得到了国际的认可。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因此开展无障碍环境方面的研究对于推动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兰州市为研究案例,对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尝试展开了一系列探讨。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了无障碍环境建设的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第二章探讨了国内外无障碍的研究现状及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概况,可知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较发达国家起步晚,其建设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无障碍建设水平也取得了一定成绩。第叁章探讨了兰州市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发展与现状,并进行了全面实地考察和讨论,可知其无障碍环境建设在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也取得了较大进步,但发展水平依然相对较低。第四章阐述了兰州市无障碍环境建设实地考察内容,结果表明兰州市无障碍环境现状水平有待提高。第五章借助问卷调查和面对面访谈等方法,从公众和无障碍环境主要使用者两个视角对兰州市公共建筑、居住建筑、公园和道路的无障碍环境建设进行满意度分析,并分析了基于公众视角下的各类无障碍设施需要改进的迫切程度。结果表明公众和无障碍环境主要使用者对兰州市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整体满意度较低。第六章总结了兰州市无障碍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兰州市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第七章为本文的结论部分,对上述内容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研究的不足。

艾敬园[7]2010年在《无障碍环境设计中的“障碍”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老年人和残疾人为主体的社会弱势群体的增长,为环境设计和人体工程等学科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也为无障碍设计理念得以快速的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本文从城市无障碍建设现状的实地调研入手,通过调查数据和案例归纳出目前无障碍环境建设中的种种“障碍”。这些“障碍”主要表现为公众对无障碍理念的理解不够全面;无障碍意识不足;无障碍设施种类缺乏且设置不规范;没有设立专门的机构进行审批、管理、监督;无障碍设施在满足弱势群体使用的同时给正常人带来了诸多不便等等。从对公共空间的调查来看,现有的大部分无障碍设计只能满足老年人、残疾人的部分生理需要,却难以满足这部分人群的心理需求。一些非常完善的老年人和残疾人的无障碍设施,其实利用率很低,而老年人和残疾人能与健全人一起使用的设施和设备的利用率却很高。老年人和残疾人在开放空间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生理和心理趋向引起我们的反思,让我们重新思考,并探寻新的设计思路和方法。针对目前无障碍环境设施中的种种“障碍”问题的解决,作者从规划设计和人文关怀的角度,引入了共用设计理念。共用设计理念是对无障碍理论的发展,它是在充分满足残障人士需求的同时服务更广大的人群。它的引入旨在引起政府及全社会对无障碍设施需求的关注与投入,建立健全协调的社会保障机制,更重要的是,要打破无障碍仅仅是为残障人士服务的狭隘观念,唤起全民对共用理念的认识。论文在此基础上还简要地分析了普适性住宅设计,希望通过对住宅设计的普适性研究,参与到共建“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中去。

王博[8]2017年在《北京市无障碍环境建设问题调研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整体发展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人均寿命也因此而延长,中国老龄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由老、幼、病、残等组成的弱势群体在我国人口总数中所占的比例确实是令人吃惊,这些弱势群体殷切地希望自己能够融入社会,参与社会生活,享受完整健全的人生。因此,我国政府对开始重视起无障碍环境的建设,且这已经是我国城市建设必不可少的部分,在衡量现代城市文明建设成果方面,无障碍环境建设已经被当成了一个重要的标准。截止到目前,北京市共建成871条盲道,全长在1600公里以上,公共建筑无障碍改造超过8000项,已经初步形成了城市无障碍格局。坡化率接近88%,已在20000处路口进行了斜坡化改造;已经投入使用的无障碍公交车有3600辆,公共交通枢纽综合改造率达到81%;公共服务设施综合改造率达到50%。虽然北京市在无障碍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相比发达国家在无障碍环境建设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笔者以北京市无障碍环境建设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本文对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及概念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整理国内外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发展和现状,并进行对比分析。在实地调研北京市无障碍环境建设状况的基础上,获得有意义的资料,详细分析调研结果。通过学习和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针对北京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提出具有较强可行性的策略和措施。本文运用案例分析法、文献查阅法针对北京市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问题展开剖析,发现北京市无障碍环境建设存在无障碍环境建设执行不到位、城市无障碍设施设计不合理、无障碍设施日常维护管理和监督不到位、对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意识淡薄等问题,并在充分调研国内外发达城市经验如东京、伦敦、纽约等城市的基础上,针对北京市无障碍环境建设问题提出了建立健全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律法规体系、保证充足且稳定的建设资金、加强对无障碍设施的日常管理、无障碍环境建设需要系统性规划、重视无障碍环境建设专业人才培养的步伐。

赵敬辛[9]2004年在《当代建筑师如何创造适宜的无障碍环境》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对公共建筑无障碍环境设计的重要性、设计原则、经济效益等方面的阐述 ,认为运用现代科学条件和多学科的协作 ,创造适宜的无障碍环境是当代建筑师的责任和使命。

潘瑜, 韩颖[10]2012年在《公共建筑室内环境中通用设计对环境品质的影响》文中认为公共建筑室内环境的通用设计是指对室内环境和设施的考虑尽最大可能面向所有使用者的一种创造性的设计活动,它是以完善公共建筑的服务功能,提高室内环境品质,提升公共建筑形象为目的。论文提出公共建筑室内环境的通用设计主要内容体现在无障碍设施建设,强调了公共建筑室内无障碍流线的连续性。

参考文献:

[1]. 博物馆建筑室内环境的无障碍流线研究[D]. 韩颖. 东南大学. 2016

[2]. 公共建筑无障碍环境设计[D]. 孙海秦. 天津大学. 2003

[3]. 公共建筑的无障碍设计研究[D]. 华雪. 中南大学. 2010

[4]. 公共建筑无障碍环境设计探讨[J]. 余鑫. 门窗. 2013

[5]. 我国大型综合医院无障碍环境设计研究[D]. 何奇. 北京建筑大学. 2013

[6]. 兰州市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满意度研究[D]. 张伟芳. 兰州大学. 2016

[7]. 无障碍环境设计中的“障碍”分析[D]. 艾敬园. 大连工业大学. 2010

[8]. 北京市无障碍环境建设问题调研及对策研究[D]. 王博. 北京建筑大学. 2017

[9]. 当代建筑师如何创造适宜的无障碍环境[J]. 赵敬辛. 山西建筑. 2004

[10]. 公共建筑室内环境中通用设计对环境品质的影响[J]. 潘瑜, 韩颖.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12

标签:;  ;  ;  ;  ;  ;  ;  

公共建筑无障碍环境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