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学校德育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网络环境下学校德育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郭昌誉

摘要: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对学校的德育工作,既带来了机遇,又存在极大的挑战和冲击。因而,学校德育工作者应转变教育方式,重新定位德育的目标,设计德育的内容,开发德育的渠道,不断探索网络环境下德育的途径和方法。本文主要从网络环境对学校德育的利与弊以及应对策略三个方面阐述笔者的看法。

关键词:网络;学校;德育

开放交互式的、个性化的网络,使学校德育教育,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为德育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历史机遇,同时,也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富有冲击力的、严峻的挑战。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趋势,是先进文化的重要传播载体,而且与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息息相关,那么我们就不能不去重视和发展网络事业。作为德育工作者,我们要高瞻远瞩、未雨绸缪,在认真研究、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育主体的地位,做好防范应对措施,使网络为我所用,全面开创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在此,笔者主要从网络环境对学校德育的利与弊以及应对策略三个方面阐述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开放、交互的网络,使学校德育得到了拓展与突破

1.学校德育的内容得到了扩展

传统的德育工作,有一群专职的德育工作者以及有限的德育工作形式,以此去引导无限潜能的学生,无疑有力不从心之忧。互联网的兴起,为现代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一方面,学生可以在网上获取大量的信息,通过有效的分析、参与、整合、创新,很快便有所收获,这对开阔他们的视野、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创新精神都大有禅益;同时,学生通过网络,参与德育活动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在一个互动的网络世界里,学生自愿交流自己的心得、互相给对方鼓励,网络必将成为学生的“心灵之家”。另一方面,教师可利用网上资源,查阅各地德育工作信息,了解发展动态,学习新的具体方法,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素质。极其丰富的空间,吸引了学生也增强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教师不必再摊上“唇焦口燥呼不得”的尴尬局面。无疑,网络技术的支撑,增加和丰富了学校德育工作内容的存量。

2.突破了传统德育教育的时空限制

传统的德育工作主要是通过学生上学时间,由“两课”、社会实践活动和学科渗透来开展。如今,教育的时空由于网络的支持而得到了延伸,不必局限于上学时间,也不再拘泥于人数众多的课堂。教师与学生之间可以利用八小时以外的时间以更易接受的形式来进行个性化德育教育。网络极大限度地缩短了人们之间的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可以免除许多不必要的、繁杂的工作,而且网络上的资源无穷无尽,这给跨世纪的青少年提供了取“百家之长”的机会。所以,网络为德育工作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内容,而且提供了广阔的时间和空间。

二、共享、虚拟的网络,向学校德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1.虚拟的、丑恶的“网络信息垃圾”容易诱导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价值取向偏离健康正常的轨道。开放的网络就像敞开的窗户,带来了明媚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也让苍蝇毫无阻拦地破窗而入。它的开放性,让人们获得了自由发挥的空间,然而电脑病毒的泛滥却让人们始料不及,像没有预报的台风,一轮又一轮地横扫世界知名的网站。由于网上信息的公开性和共享性,人们可以匿名地接受和传播任何信息,打着先锋旗帜不负责任的各式奇谈怪论比比皆是。一些网站为了增加点击率,充分迎合阴暗心理,所有的内容低级趣味;有的网站则赤裸裸地兜售着色情、暴力、欺诈等内容。面对网络世界诸如此类的“洪水猛兽”,精力充沛、争强好胜、表现欲强、喜欢追求刺激、想象力丰富的青少年无所适从。网上制造、传播病毒,制造、传播色情、暴力信息等道德失范行为,诈骗、赌博等犯罪行为,腐蚀人们的灵魂,对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教育,产生强大的冲击。尚处在身心发展关键阶段的青少年,还未完全懂得取舍之道。在学校的正面教育和网络垃圾的这场正邪交战中,学生思维容易偏离传统的轨道,出现较多的“网迷”,甚至是网络垃圾的制造者和迷恋者。

2.网络陷阱导致部分学生深陷网络的泥潭而不能自拔,“网络癖”和“网络上瘾”严重危害着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学生网络成瘾主要是网上交际成瘾、色情成瘾、游戏成瘾和信息成瘾。患有网络成瘾症的学生,上网时精神极度亢奋并乐此不疲,下网时情绪低落、烦躁不安。一些学生痴迷“网络游戏”,学习不专心,作业不想做,逃课逃学、厌学辍学现象屡有发生。许多教育、心理专家指出,网络已经成为许多青少年成长道路上的一道“坎”。

三、兴其利,去其弊,认真研究策略,实现我们的教育理想

1.学校管理应当重视工作的前瞻性,加强“预防治理”

(1)研究上网青少年的心理和行为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网络的特点决定了在网络道德教育中,教育对象自我选择的比例很大,教育干预的比例很小。如何扩大干预的比例,并保证干预的有效性,如何在青少年自主选择的范围内使教育的引导和帮助真正地发挥作用,这就需要研究青少年的行为特点,了解他们的内心感受,熟悉他们的表达与交往方式。唯有如此,才能对症下药,起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2)认识和研究网络的特点,充分发挥教育主体的地位。德育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和研究网络的特点,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充分发挥教育主体的地位,因势利导,建章立制,才能充分运用网络这个媒体,实现我们的教育理想。学校和班级都要制定网络使用管理制度,发现学生进入不健康的网站要及时教育引导,有不良信息及时清除,有问题及时矫正。学校在开放网络媒体的时候要从学生工作的角度,逐步开放各种“言论渠道”,让学生有一个适应期;同时加强思想教育和引导工作,让他们明白什么网络领域可以进入,什么不可以进入;此外对校园网络要有限度地、渐进地开放。

2.德育工作者应转变教育观念,加强自身的素养

(1)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网络上的资源无穷无尽,青少年非常欢迎网络时代的到来,因为网络使他们找到了探索知识、表现自我、扩大交友途径、抒发感情以及树立自信心的方法。网络,不仅是他们生活的一种工具,更是他们学习生活的一种方式。作为德育工作者,学习和掌握现代化教育手段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事。原因很简单,互联网带动的学习革命,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极大地冲击了传统教育,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方式也应发生很大的变化。在这些掌握了现代科学技术、信息量丰富的学生面前,教师所占的优势越来越少。

(2)网络文化向教师素养提出了挑战。今后的学校教育将更多地引进网络媒体,远距离传输教学能力和质量将直接影响一个学校的办学质量甚至存亡。网络文化时代的教师应加强自身的素养。网络文化已经并将继续对网络科技时代的教育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产生巨大的作用。信息网络时代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了解这种新型的文化形式,不断加强自身的素养,才能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

3.学校应重新定位德育的目标,设计德育内容,开发德育渠道和手段

(1)重新定位学校德育的目标。互联网的普及使青少年成为网上的一代。青少年上网的主要目的是收集资料、聊天和游戏,网络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同时也为他们创造了精彩的娱乐时空。网络在降福于年轻一代的同时,也在危害着他们的身心健康。网上一些不健康的暴力和色情内容时刻诱惑着涉世不深的年轻一代,侵蚀他们纯洁的心灵。据国外学者统计,学生通过互联网观看黄色内容的时间要多于网上的学习交流。网络的出现迫切需要我们对学校的德育目标进行重新的思考。学校教育应当把提高青少年儿童的道德成熟度作为网络德育最迫切的目标,着力培养和形成学生正确的道德价值观、道德评判力以及道德自制力,使他们在光怪陆离的网络世界里健康遨游,免于成为迷途的羔羊。

(2)重新设计学校德育的内容。网络既是德育的手段,又是德育的内容。面对网络的挑战,学校德育应当从德育目标出发,有针对性地重新设计德育内容。首先,在原有德育内容的基础上突出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能够辨别真伪,追求真理,慎于判断,增强识别评价和选择道德信息的能力;其次,注重道德意志力的训练,使学生的道德标准与道德实践统一起来,避免“我看到善并赞同善,但我做的却是恶”的道德认识与行为的分离,以抵御不良信息的诱惑;再次,开设网络道德课程,制定和完善网络伦理道德体系,让学生掌握网络道德行为规范,强化他们的网络道德意识和网络责任感,以此防范学生的网上不良行为。

总之,通过对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使青少年学生理解、掌握、认同、实践网络道德规范,能够以道德理性来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从而正确地利用、研究、开发网络这把“双刃剑”,建立起一种自我保护、自我约束、扬善抑恶的内在自觉,做一个网络文明人,从而达到培养“四有”新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周继平,王黎明,杨小丽.网络•德育•对策[J].班主任,2003(6).

[2]韦吉锋.上网学生的主体性与网络德育工作探微[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2(12).

[3]宁彬.论信息网络技术引发的现代中学教育的变革[J].现代教育技术,2004(1).

作者单位:福建省德化第五中学

邮政编码:350500

标签:;  ;  ;  

网络环境下学校德育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