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欢来[1]2017年在《探索扶正解毒方对ITP患儿PLT、血小板相关抗体水平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原名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009年国内正式进行了更名,其是儿童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是由于体液和细胞免疫异常引起自身抗血小板抗体产生,导致血小板破坏增加。其发病率为0.46/10万,20%-30%ITP患儿逐渐演变成持续性、慢性血小板减少症。ITP至今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目前主要采用糖皮质激素、静脉丙种球蛋白等治疗。临床治疗中运用糖皮质激素与静脉丙种球蛋白可引起骨质疏松症、糖尿病、肾功能衰竭、血栓形成等不良反应。因此,积极寻找治疗ITP有效的方法是必须的。导师以自拟"扶正解毒方"临床疗效满意。因此,我们提出扶正解毒方能调理儿童持续性、慢性ITP患儿多种发病机制如体液和细胞免疫功能异常这一假说,拟以血小板相关抗体为切入点,借助导师前期对血免疫细胞亚群的相关临床研究,客观评价扶正解毒方在儿童持续性、慢性ITP治疗和机制研究中的价值,为ITP诊疗提供新思路。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门诊就诊儿童中筛选符合入组标准的30名气不摄血型持续性、慢性ITP患儿。观察周期:观察12周,随访4周。干预措施:将符合纳入标准的30名儿童随机分为A、B两组。A为治疗组,予扶正解毒方协同小剂量激素西医常规治疗进行干预;B为对照组,予中药模拟剂协同小剂量激素西医常规治疗进行干预。两组受试者皮肤及黏膜出血明显者,辅助多维片、复方芦丁片治疗。观察指标:入组当天:A、B两组必须首先签署知情同意书,然后进行体格检查,治疗前(入组当天)完成安全性检测(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以及主要观察指标(血常规、血小板相关抗体)。2/4/6/8/10周:A、B两组进行体格检查,完成血常规。12周:A、B两组进行体格检查,完成安全性检测(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以及主要观察指标(血常规、血小板相关抗体)。结果1.两组PLT整体走向是为上升趋势,对照组中个别患儿PLT有所下降;两组治疗前PLT均值相近,但随治疗周期展开两组PLT均值拉开距离,相比来说治疗组较对照组整体上升趋势明显,且更为平稳。2.治疗组:总有效9例(64.3%),完全反应8例(42.9%),有效3例(21.4%),无效5例(35.7%);对照组:总有效4例(28.6%),完全反应0例(0%),有效4例(28.6%),无效10例(71.4%);两组在治疗效果方面相比有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治疗周期的延长,治疗组疗效优势更为明显且更为平稳。在临床观察周期中,未发现两组治疗前后的安全性指标有任何不良影响,提示两组干预措施临床安全性均比较好。3.两组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率较低,可能与样本量太少及本研究对象特殊有关,具体的原因尚需要进一步的进行探讨。对四种抗体进行统计发现,血小板相关抗体大部分数值均有所下降,相比来说治疗组下降例数稍多一些,但两观察组检测的四种抗体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差异也并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扶正解毒方一定程度上可对血小板相关抗体产生影响,但其变化差异并不显着,由于时间及经费的限制,不排除可能为观察周期及监测次数对本研究造成的影响,具体原因仍尚需进一步探讨。另外有相关报道过ITP患者的血小板相关抗体增高值与血小板寿命及血小板计数呈负向的关系,本研究数据并无直接表明,其关系也有待进一步的探讨。结论1.扶正解毒方能安全、平稳、有效地提高气不摄血型持续性、慢性ITP患儿的血小板数目,治疗效果确切,值得进一步研究及推广。2.扶正解毒方对血小板相关抗体在一定程度产生影响,具体作用机理尚需要进一步的进行研究及探讨。
孙蕊芸[2]2016年在《“鸡尾酒”疗法对儿童持续及慢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PLT、Thl7、Treg细胞水平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观察“鸡尾酒”疗法对持续及慢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儿童患者的临床疗效。以辅助T细胞(T helper cell,Th)、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 Treg)为切入点,从细胞免疫角度探索儿童持续及慢性ITP的发病机制,并通过对比治疗前后患儿血小板(Platelet, PLT)、Th17/Treg水平的变化,阐述“鸡尾酒”疗法对该病的作用机制,为儿童持续及慢性ITP的治疗提供理论指导及有效方法。方法以22例持续及慢性ITP儿童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9人,女13人,年龄2-11岁,平均为(6.14±2.91)岁,使用“鸡尾酒”疗法治疗12周。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患者血小板计数(Blood Platelet Count,BPC),应用流式细胞技术(Flow cytometry,FCM)检测白细胞介素-17、叉头样转录因子3(Forkhead box p3,Foxp3)水平。应用ITP出血分级标准,评价出血症状的变化,评价患儿治疗前后血小板功能的变化。使用SPSS 19.0统计分析软件分析实验数据,统计分析治疗前后的各项指标,明确“鸡尾酒”疗法对儿童ITP患者治疗有效率并探索其作用机制。结果1、“鸡尾酒”疗法治疗儿童持续及慢性ITP疗效满意,治疗12周,总有效率63.6%,其中完全反应54.5%,有效率9.1%。随访4周,完成随访12例(12/22),总有效率66.7%。2、实验证实了ITP儿童患者的体内存在Th17/Treg(IL-17、Foxp3)比例失衡,向Th17漂移,经过12周治疗后Th17/Treg(IL-17、Foxp3)有不同程度的改善。3、经过“鸡尾酒”疗法治疗后,患者皮肤黏膜出血症状有所改善,ITP出血分级评分降低,其中评分由2级降至0级者占10.5%,评分由2级降至1级、由1级降至0级者占63.2%。4、“鸡尾酒”疗法安全性高,治疗22名儿童患者,未发现安全性观察指标异常,部分患者出现轻微反应,例如大便干、口腔溃疡,调整药物剂量或者注意饮食调护后上述症状均能改善。结论实验发现ITP儿童患者体内Th17水平增高,Treg水平下降,Th17/Treg比例失衡并向Th17漂移,提示Th17/Treg失衡引起的免疫失耐受在持续及慢性ITP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经过12周治疗后,ITP儿童患者的血小板计数上升,总有效率63.6%,临床疗效确切。同时,通过对比治疗前后患者Th17、Treg(IL-17、Foxp3)水平的变化,发现Th17/Treg(IL-17、Foxp3)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由此推测“鸡尾酒”疗法治疗ITP的机制可能在于改善Th17、Treg水平,纠正Th17/Treg比例失衡,恢复正常的免疫耐受水平。经过“鸡尾酒”疗法治疗后,患者皮肤黏膜出血症状减轻,ITP出血分级评分降低,说明“鸡尾酒”疗法能提高血小板功能,改善ITP患者出血症状。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明显副作用,提示“鸡尾酒”疗法安全性高。
丁晓庆[3]2005年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医证候分析》文中认为本课题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 149 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及 49 例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中医证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希望通过该分析研究,了解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基本证候,并探讨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与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证候特点的异同,为临床中医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提供理论依据。 论文主要包括文献综述和临床研究两部分。 文献综述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概述”。主要包括: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现代医学病因发病机制、治疗概况;中医病因病机、中医药治疗(辨病施治、辨证施治、中西医结合治疗)及评述与展望几方面内容。 临床研究部分,选择 1986 年至 2004 年以来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及东方医院血液科住院病人符合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断标准之病例 198 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一般情况(性别、年龄、病程、外周血象、骨髓巨核细胞情况)、症状、证候特点及可能与证候相关的因素。结果: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症状以神疲乏力、面色无华、头晕目眩、食少纳呆、口干咽燥、关节疼痛为主;认为气虚、血虚、血瘀是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主要证候,其出血机制为气不摄血、瘀血内阻,血不循经,对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应以益气养血,活血化瘀为主。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气虚、血虚证候分布与原发差异不显着,但血瘀证候较原发明显,有统计学差异,因此气虚、血虚、血瘀是否为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基本证候有待于进一步扩大样本、增加病种研究证实。
宪莹[4]2003年在《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生成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血小板生成素(TPO)是特异地作用于巨核细胞、血小板系统的造血调控因子,TPO通过与其受体c-mpl结合促进巨核细胞增殖、分化、成熟及产生血小板。TPO与血液系统疾病关系密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本课题旨在确定ITP患儿血清TPO水平、急性ITP和慢性ITP血清TPO水平有无差异;探讨血清TPO水平的调控、TPO在儿童ITP发病机制中可能的作用、治疗方案对血清TPO水平的影响及血清TPO水平与治疗效果的关系。 方法 病例组为2001年3月-2001年10月在我院血液科住院的69例ITP患儿,急性ITP59例,年龄1月-11岁;慢性ITP10例,年龄3岁-11岁。正常对照组为健康儿童31例。Sysemex KX-21型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小板计数;2011骨髓细胞彩色图文分析系统对骨髓巨核细胞进行分类计数;夹心法ELISA检测血清TPO水平。其中35例ITP患儿在治疗后作血小板、血清TPO水平的动态观察。实验数据描述用平均数±标准差,t检验和相关系数统计分析用微软Excel程序及人工计算,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ITP患儿总体血小板水平为1 6.52±10.55×10~(9)/L,AITP组为16.22±10.24×10~(9)/L;CITP组为19.30±12.03 × 10~(9),均低于正常对照组216.87±71.80×10~(9)/L;ITP患儿总体巨核细胞水平为272.89±231.24个/片,AITP组为270.75±229.29个/片;CITP为287.00± 259.86个/片,均高于儿童正常值50±25个/片,且均有巨核细胞成熟障碍。69例ITP患儿血清TPO水平为2 1 3 .82±122.61p留ml,与正常组229.34±134.52pg/ml相比无显着性差异。AITP组CITP组血清TPO水平分别为221.17士127.10pg/ml、170.75士84.14pg/ml,二者相比无显着差异。35例患儿治疗前后血清TPo水平分别206.09土129.49P岁ml、161,60土131.61p留ml,治疗后血清TPo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二者相比有显着性差异。激素+I VIG与单用激素组血清TPO水平在治疗前分别为154.25士71.70 pg/ml、222.26士一59.91 pg/ml;治疗后分别为154.25士50.95 pg/ml、167.11士261.53 pg/ml,治疗前后两组血清TPO水平均无显着性差异。治疗效果不好者组与治疗效果好组血清TPO水平分别为188.76士67.36 pg/ml、218.57士133.31 pg/ml,无显着性差异;血清TPO水平与血小板相关系数为一0.24,与巨核细胞相关系数为一0.13。35例随访病人治疗前后血清TPO水平与血小板的相关系数分别为一0.01和0.07。P均>0.05,说明血清TPO水平与血小板、巨核细胞数均重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无相关性。令全;吞二曰卜口儿童ITP血清TPO水平正常;急性ITP与慢性ITP血清TPO水平无差异;血清TPO水平受血小板数及巨核细胞数的双重调控;儿童ITP时可能存在相对性内源性TPO不足,是ITP可能的发病机制;不同的治疗方案对血清TPO水平无影响。
刘书方[5]2017年在《探讨扶正解毒方治疗儿童ITP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观察扶正解毒方治疗儿童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的临床疗效,并以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y,TEG)为切入点,从凝血机制角度出发,探索扶正解毒方对ITP患儿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儿科门诊符合纳入标准的30例持续性、慢性ITP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5例,予扶正解毒方联合小剂量醋酸泼尼松治疗;对照组15例,予中药模拟剂联合小剂量醋酸泼尼松治疗;疗程3个月。比较两组PLT变化,评价扶正解毒方治疗儿童ITP在1、2、3个月时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ITP出血分级量表,评价扶正解毒方对ITP儿童患者中医证候、出血情况的改善。应用血栓弹力图,比较治疗3个月两组前后血栓弹力图R、K、Angle、MA、LY30、CI数值的变化,探索扶正解毒方对患儿血小板功能的影响。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各脱落1例,共完成28例,每组各14例。1.扶正解毒方治疗儿童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疗效确切,治疗1、2、3个月,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是35.7%、42.9%、64.3%,对照组总有效率14.3%、14.3%、28.6%。其中治疗3个月时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64.3%,包括完全反应率42.9%、有效率21.4%,高于对照组,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部分患儿完成了随访,治疗组总有效率75%,对照组 50%。2.研究发现ITP患儿绝大多数存在血小板功能偏低(MA值低于正常),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血栓弹力图中R、K、Angle、MA、LY30、CI数值,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点对MA值进行自身前后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自身前后比较MA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扶正解毒方改善ITP患儿的临床症状,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总有效率78.6%,高于对照组35.7%,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治疗3个月后两组主证、次证的积分变化,患儿紫斑出血、神疲乏力、气短、口干、便溏、自汗症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扶正解毒方能明显改善ITP患儿皮肤粘膜的出血情况,治疗后ITP出血分级不同程度的改善。5.扶正解毒方临床应用安全性高,ITP患儿治疗前后安全性指标未见明显异常,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扶正解毒方治疗气不摄血型持续性、慢性ITP患儿临床疗效确切,能够稳定提高血小板计数,改善中医临床症状及出血风险,但在改善血小板功能方面不显着。治疗期间安全性指标无明显异常,无不良事件发生,提示扶正解毒方安全性高。
王涣群[6]2007年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综述》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发作期的临床疗效性,初步探讨其治疗方案,以提高临床疗效。方法:(1)查阅中医历代古典医籍中关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记载,并对近年来中医学家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认识进行综述。(2)检索近年来现代医学有关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报道,进行分析、总结。(3)临床研究以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发作期辨证属血热妄行为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和对照组(西医常规治疗)。治疗在常规西医综合治疗方案的基础上,采用清热解毒,凉血化瘀法为主,方选犀角地黄汤合叁七,兼见阴虚者在前方基础上加用二至丸以滋阴清热,宁络止血,兼见气虚者在前方基础上加用参芪四物汤合四君子汤以健脾养血,益气摄血。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两组均治疗1个月,随访6个月,评价客观疗效,血小板计数及其维持时间,临床症状积分,骨髓巨核细胞数,不良反应,再次入院次数的观察。结果:两组总疗效无明显差异,治疗组在提升血小板保持稳定性,在改善出血症状,减轻头晕、失眠、盗汗、疲乏等副作用,减少入院次数方面显示出一定的优势。结论:祖国医学虽无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之说,但对本病从症状、病因病机到治法方药、预后转归均有一定的论述,现代中医对该病的治疗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研究多集中于一方一法,对综合治疗的研究有限。与西医综合治疗方案比较,中西医综合治疗方案在显效率与总有效率上无明显差异,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
曹波[7]2017年在《升血小板胶囊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升血小板胶囊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0月在信阳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的ITP患者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皮下注射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300 U/(kg·d),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升血小板胶囊,1.8 g/次,3次/d。两组患者均治疗14 d。评价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同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和血清相关血小板抗体(PAlgG)升高例数差异。结果治疗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0.59%,显着低于治疗组的91.1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小板计数均明显升高,同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患者血小板计数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清PAIgG水平大于108 ng/10PA的例数显着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胶囊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能显着缩短ITP患者血小板恢复的时间,提高临床效果,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钱江潮, 周海霞, 王菊香, 江明华, 李原[8]2005年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血小板生成素的变化及其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治疗前后血清血小板生成素(TPO)水平变化及其对糖皮质激素治疗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比较38例急性ITP(AITP)和17例慢性ITP(CITP)患儿激素治疗前后血清TPO浓度,并设正常对照。结果:治疗前AITP、CITP及对照组TPO异常率分别为84.2%、70.6%、10.3%,叁者差异有显着性(P<0.05);治疗后异常率分别为26.3%,64.7%,10.3%,叁者差异有显着性(P<0.05);治疗前AITP,CITP及对照组TPO水平比较叁者差异有显着性(P<0.05),以CITP患儿TPO水平为最高。治疗前后比较,AITP组TPO水平差异有显着性(P<0.01),CITP组TPO水平差异无显着性(P>0.05)。结论:血清TPO水平低的AITP患儿激素治疗反应好,血清TPO水平高的CITP患儿激素治疗反应差,血清TPO水平可作为预测ITP患儿对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的指标。
李志英[9]2004年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细胞免疫功能及细胞因子变化》文中认为目的 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患儿细胞免疫状况和白细胞介素 2 (IL 2 )、肿瘤坏死因子 (TNF)、血小板生成素 (TPO)水平。方法 检测 2 4例ITP患儿T细胞亚群CD3、CD4、CD8、CD4 /CD8、NK细胞 (CD56)及IL 2、肿瘤坏死因子 (TNF)和TPO水平。结果 CD3、CD4、CD4 /CD8、IL 2指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差异 (P均 <0 .0 1) ;CD8、CD56、TNF、TPO与对照组比较无显着差异 (P >0 .0 5 )。结论 ITP患儿T细胞亚群异常 ,细胞免疫功能紊乱。ITP患儿TPO接近正常水平 ,故对ITP患者予TPO治疗 ,难取得良好疗效
王晓博[10]2008年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预后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一种免疫异常导致血小板自身抗体增多,使得血小板尚未成熟即被脾脏内皮系统吞噬,从而导致血小板减少(目前国外以<150×109/L,而国内多以血小板计数<100×109/L为标准)的疾病,临床表现多为皮肤、黏膜出血。急性ITP每年的发病率为2.5-5.0/10万,高发年龄在5.5岁左右,有部分患者可发展为慢性ITP。ITP的发病机制尚不是很清楚,目前认为是淋巴细胞调节异常。目前国内外对于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预后因素的研究有所报道,有学者发现骨髓巨核细胞数与小儿ITP的预后有密切关系,可作为判断预后的因素之一,但有关成人ITP预后影响因素的研究少有报道。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病例统计分析探讨影响成人ITP患者预后的相关预测因素。分析我院2004年以来221例明确且初次诊断为ITP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发病年龄、性别、分型、病程,治疗前血小板计数、平均体积及骨髓巨核细胞总数,治疗后血小板计数开始回升的时间及血小板峰值,不同的治疗方案与预后的关系。根据血液学会制定的标准分为显效与非显效两组,其预后用量化的评分表进行评价。将患者分组后做组间的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的比较,结果显示①肾上腺皮质激素联合应用丙种球蛋白与单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这两种治疗方案的显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0.017),前者与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间显效率也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6<0.017),而单用皮质激素与其联合免疫抑制剂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皮质激素联合应用丙球的疗效优于其他两种方案。②显效组与非显效组间的Plt峰值(P=0.000)、病程(P=0.022)及Plt回升的时间(P=0.000)有统计学差异,显效组患者Plt峰值高于非显效组,显效组患者的病程短于非显效组(MR显=105.27<MR非=127.89),治疗后显效组Plt回升比非显效组快(MR显=99.30<MR非=138.25)。其余各指标P均>0.05。然后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后退法分析以上所有因素与预后的关系,结果为ITP分型(P=0.0329)及治疗前Plt( P < 0.001 )与预后相关,建立多元回归方程: ITP预后评分=7.13296+0.64963×分型-0.04843×治疗前Plt;将病程天数取对数后重新行回归分析,病程(P=0.0208)及治疗前Plt(P<0.001)与预后相关,建立多元回归方程:ITP预后评分=6.89754+0.12795×㏒病程-0.04870×治疗前Plt。综上,ITP的患者建议采用含有丙种球蛋白的方案,早确诊早治疗,可提高预后质量;我院确诊ITP患者经统计分析其疾病分型及治疗前血小板计数为影响预后的因素。
参考文献:
[1]. 探索扶正解毒方对ITP患儿PLT、血小板相关抗体水平的影响[D]. 谢欢来.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
[2]. “鸡尾酒”疗法对儿童持续及慢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PLT、Thl7、Treg细胞水平的影响[D]. 孙蕊芸.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
[3].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医证候分析[D]. 丁晓庆.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5
[4]. 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生成素研究[D]. 宪莹. 重庆医科大学. 2003
[5]. 探讨扶正解毒方治疗儿童ITP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D]. 刘书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
[6].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综述[D]. 王涣群.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7
[7]. 升血小板胶囊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观察[J]. 曹波. 现代药物与临床. 2017
[8].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血小板生成素的变化及其意义[J]. 钱江潮, 周海霞, 王菊香, 江明华, 李原. 温州医学院学报. 2005
[9].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细胞免疫功能及细胞因子变化[J]. 李志英.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4
[10].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预后因素分析[D]. 王晓博. 吉林大学.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