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绩效实证研究

湖南省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绩效实证研究

伍艳芳[1]2004年在《湖南省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绩效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上市公司作为证券市场的主体,其资产重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中国证券市场能否规范化发展。大量文献以我国证券市场各个年度重组上市公司整体为研究对象,就资产重组理论与重组绩效进行了研究,但是很少有对于省市局部区域上市公司重组的绩效进行研究,已有的此类研究也只是停留在对其现状进行概述和对一些典型案例进行描述性分析的层面上,而未有系统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关于湖南省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绩效的评价则目前尚无人涉及。 本文应用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和比较研究方法,以湖南省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资产重组活动的绩效分为市场反应和经营业绩两个方面进行实证检验,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试图分析影响资产重组绩效的内在因素,并对其做出客观的评价与结论。 研究表明,湖南省上市公司资产重组活动的市场反应从总体上来说并不积极,资产重组没有引起股东财富的显着增加,且对各模式的反应具有显着差异;资产重组在总体上对湖南省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具有一定的正向效应,其中重组行为对股本扩张能力和主营业务鲜明状况的改善效果相对于盈利能力和股东报酬来说更为明显;湖南省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并未随着重组时间的向后推移变得更加理性,仍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与短期性:不同模式重组活动对于经营业绩的改善情况存在很大差异;对于不同行业重组事件的经营业绩改善效果,公用事业类最为显着,相反商业类则出现较为严重的恶化。并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规范上市公司重组行为和提高上市公司重组绩效的政策建议。

丁业震[2]2010年在《国有上市公司重组中的利益冲突与重组绩效》文中认为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从利益冲突的角度对国有上市公司的重组绩效进行评价和研究。围绕这个中心,本文主要研究了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国有上市公司重组应遵循怎样的原则;第二,国有上市公司重组过程中存在那些核心利益冲突,这些利益冲突同重组绩效有怎样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能否得到实证方面的支持;第叁,现阶段我国在治理上述利益冲突时存在哪些不足,西方发达国家又有哪些可供借鉴的经验;第四,如何对国有上市公司重组过程中存在的核心利益冲突进行有效治理。文章分叁部分,即导论、正文(共七章)和结论与展望。导论部分介绍了文章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创新和不足;第一章为文献综述,分别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梳理了企业重组绩效以及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相关文献;第二章作为论文主体部分的铺陈,分析了我国国有上市公司重组的发展历程,指出了国有上市公司重组应遵循的原则,认为对核心利益冲突进行有效治理是国有上市公司重组的关键所在;第叁章到第七章为论文主体部分,分别论述了五种核心利益冲突同重组绩效的相关性,同时采用因子分析法从不同角度对这种相关性进行了检验,并结合国外相关经验就如何治理国有上市公司重组过程中存在的核心利益冲突进行了探讨;文章最后部分是对全文的一个总结,针对上述研究内容再次归纳了全文的主要结论,并提出了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基于以上研究,本文得到了以下几点主要结论:第一,国有上市公司重组应遵循两条原则:一是要保证国有经济掌控国民经济命脉,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和主导作用;二是要保障各利益相关者的权益。针对利益相关者理论在现实应用中存在的企业财务目标难以明确以及决策效率低下等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一是选择股东导向的财务指标,但规则应对其余利益相关者做出适当补偿;二是应当从核心利益相关者间的利益冲突入手来考虑问题。第二,政府行为同国有上市公司重组绩效有很强的相关性,地方保护较高的地区国有上市公司重组的长期绩效较低。第叁,经营激励约束机制与国有上市公司重组绩效间的强相关性可以从管理层持股比例和董事会规模两个方面的实证分析得到支持;由于总经理持股数量偏低,其激励作用在重组中得不到显现;董事长和总经理的职位分离也不能显着提高重组绩效。第四,债权人保护程度低的国家和地区,股东选择虚假重组的概率较高,股东的“机会主义行为”也比较严重。第五,中小股东保护与国有上市公司重组绩效间的强相关性可以从多股东制衡度、剩余控制权-剩余索取权分离度两个方面的实证分析得到支持,独立董事的监督机制尚不完善,无法对企业重组绩效产生积极影响。第六,通过检验衡量职工参与决策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即职工是否持股,同国有上市公司重组的相关性,可以发现短期来看职工持股对重组绩效有较强的激励作用,长期来看这种相关性不是很明显,其原因既与职工持股比例较低有关,又与职工持股形式不合理有关。本文拟创新性的研究主要包括:第一,从利益冲突的角度对我国国有上市公司的重组绩效进行评价和分析,抓住了问题的根本,为这一问题的正确解决在理论、政策和实践上奠定了科学的基础;第二,构建了较为严谨、贴合实际的博弈模型,通过模型分析对利益冲突影响企业重组绩效的具体路径进行了研究;第叁,采用因子分析法,选取并严格筛选较多数量样本以及财务指标数据,侧重检验了企业重组的长期绩效。

张自鸣[3]2005年在《广东省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绩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广东省在资本市场中曾创造了太多的辉煌,它孕育了深圳证券交易所,形成了国内领先规模的资本市场。但近年来广东上市公司的发展速度放缓,在资本市场中沉寂已久。本文尝试以广东省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绩效为研究专题,对广东省资产重组的绩效进行理论解释、实证分析和总体评价,探讨影响重组绩效的各种因素,并提出提高重组绩效的对策和措施,从而为广东省上市公司在新形势下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作用,增强广东上市公司的竞争力提供一定的探索性建议。 全文共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阐述研究背景,解释本文有关主题概念,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综述;第二部分对广东省上市公司的基本情况进行简要描述;第叁部分,结合广东省上市公司的样本资料,对重组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和总体评价,基本结论是资产重组的总体绩效不显着;在第四部分从上市公司经营、政府扶持、公司治理结构等方面分析了影响重组绩效的因素。最后,提出了提高重组绩效的对策建议。

唐亮[4]2009年在《ST公司资产重组与绩效评价:经验证据》文中认为ST(Special Treatment)作为一种证券市场的监管手段,是对上市公司处于正常上市与暂停上市之间的一种特别处理措施。ST制度为上市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除非努力改善公司的经营状况,否则,上市公司将会失去宝贵的上市资格。为了在短期内改善自身的现状,ST公司通常具有强烈的重组动机。研究ST公司的重组绩效,有助于了解市场参与者的行为,检验政策的实施效果,发现重组当中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对推动ST公司实施市场化的实质性重组有重大意义。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对ST公司资产重组绩效展开研究。通过对ST公司资产重组绩效的实证研究进行总体设计,以2005年进行资产重组的20家ST公司为样本,采用事件分析法和财务分析法对其绩效进行实证分析及检验。运用事件分析法分析样本公司的累计超常收益(CAR)可以看出:CAR在事件考察期的分布反映出资产重组为流通股股东带来的超额收益状况,表明资产重组信息公开披露前存在信息泄露现象,股东普遍在公告日前获得正的超常收益,但公告日后是否获得超常收益不明显;运用财务分析法对样本公司按重组类型分类进行分析:重组当年和重组后第一年样本公司的业绩普遍有所改善,但是重组的效果不具有持续性;不同重组方式的绩效情况存在很大差异。同时,针对研究结论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包括: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督管理以及对资产重组的规范化管理;提高投资者素质,加强机构投资者的作用;完善与资本市场配套的相关法律、法规等措施。为ST公司资产重组绩效的研究构建一个规范性的框架。

李昕[5]2006年在《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绩效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虽刚刚起步,但已具备了较强的“资本运营”理念,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数量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并涌现出不少成功的重组案例。但是,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绩效如何却并不清楚,争论颇多。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方面争论的焦点之一是:在众多的上市公司资产重组案例中,股价是否显着的受到影响?有关的信息知情人是否利用了内幕信息进行证券交易?股东能否从重组事件中获得正的超常收益?在微观效率方面争论的焦点之一是:大量且频繁发生的上市公司资产重组活动,是否真的提高了有关公司的真实经营效率?这些问题,都需要从理论上和经验上对其做出解释。本文将从这一意义上对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绩效进行实证研究,以期做出客观的评价,为证券市场监管机构更好的规范资产重组行为提供建议。 本文首先在对资产重组理论和国内外资产重组绩效的实证研究成果总结的基础上,总结了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阶段特征,剖析了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接着引出本文的重点,即实证研究部分。以2002年沪市A股发生资产重组的上市公司为原始样本,搜集整理了2002年沪市A股发生的股权转让、收购兼并、资产剥离、资产置换四种类型的重组事件,共计795起,涉及上市公司399家,分别采用事件研究法和会计研究法,从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短期股票市场反应和对公司业绩的长期影响两方面入手,对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然后根据实证研究结论提出了完善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交易市场的政策建议;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指出本文研究的局限性,并提出了后续研究建议。 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有:(1) 分别采用事件研究法和会计研究法对我国上

林杰[6]2009年在《我国旅游景区类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不断腾飞带动了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得到巩固和提高,被称为我国第叁产业中最具活力与潜力的朝阳产业。旅游企业作为旅游供方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营成功与否关系到旅游业的兴盛繁荣。在旅游企业中,上市公司因其较强的融资能力和较为健全的企业制度,成为旅游企业的“领头羊”。其中,以景区经营管理为主营业务的旅游景区类上市公司代表了旅游六要素中的核心要素“游”。与其他旅游上市公司相比,旅游景区类上市公司更易受到一些不利因素的影响,如政治、战争、突发事件、季节、周边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配套程度等等。已有不少旅游景区类上市公司运用资产重组扩大上市公司规模,优化上市公司资产结构,提高资产的总体质量,增强上市公司实力,缓解旅游业季节性强的矛盾,抵抗旅游业带来的系统性风险。一些上市公司经过几年的重组,基本面大大改善,融资能力也得到提升,资产重组对上市公司的良性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但是也存在某些上市公司为了粉饰利润进行资产重组。2009年,随着经济的复苏,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热情渐涨,我国资产重组将出现又一轮的突破。因此,在此时对我国旅游景区类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实践进行研究,并以此为基础对其以后资产重组提出建议,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首先,本文对国内外资产重组的相关研究以及我国旅游景区类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研究进行综述;其次,在研究综述的基础上提出适用于本文的资产重组概念、资产重组模式和资产重组绩效评价方法;再次,对我国旅游景区类上市公司进行界定,在分析公司发展环境和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总结出旅游景区类上市公司存在的问题以及进行资产重组的必要性;接着,定性和定量分析我国旅游景区类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基本情况,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公司资产重组的动因和绩效;最后,从原则和策略两方面提出适合我国景区类旅游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建议,为其今后的发展提供参考。

雷辉, 陈收[7]2006年在《基于长期超额收益率的不同资产重组方式绩效实证研究》文中指出选取控制权未发生转移型的资产重组事件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市场模型法从不同资产重组方式的角度对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绩效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所有发生了资产重组但控制权没有发生转移的上市公司样本只有采取了其它资产重组方式的上市公司有好的超额收益且较稳定,而采取股权转让方式的上市公司获得的超额收益最小。

郭丹丹[8]2012年在《不同重组类型企业资产重组绩效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资产重组是资本市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也是上市公司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资产重组是否真正改善上市公司的盈利状况和经营状况,本文站在实证的角度,以2006年完成资产重组活动的98家深市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公司,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其重组前后(即2005-2009年)绩效变化进行了研究分析。

赵琦[9]2014年在《ST公司资产重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二十几年,被烙上了深刻的“中国化”印记。为了推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轰轰烈烈的股份制改造,造就了我国资本市场上第一批上市公司。它们大多数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采用全部资产统一上市的方式,没有来得及剥离劣质资产,导致这些上市公司资产质量偏低,在证券市场高速发展的同时,各种弊端都突显出来,难以继续盈利,部分上市公司出现连续亏损情况,被戴上ST的帽子。自1993年,深宝安收购延中实业拉开我国上市公司重组的帷幕以后,1997年大规模的资产重组登上舞台,成为各种有退市风险的上市公司的青睐对象。最近几年,在退市新政的压力下,上市公司都加快了重组的步伐。本研究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结合管理学、经济学、财务学和统计学多方面学科,对我国民营企业资产重组的现状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为ST公司进行资产重组提供了理论依据。我国的资产重组具有多种模式,综合来看,先破产再进行并购重组的方式,成功率最高,效果最好,很多ST公司为了改善经营管理,保住上市公司资格,都积极寻找高质量的重组方,力求脱帽;重组方也为了获取上市资格,拓宽融资渠道,努力寻找性价比高的“壳”资源;各地方政府为了促进本地经济发展,也在极力推动和促进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行为。在奠定了理论基础后,从我国现阶段民营企业中,ST公司重组的现状入手,比较其资产重组行为的相似性及差异性,剖析重组行为存在差异的成因,找出存在的问题,如监管制度不完善,法律法规不健全,公司治理的缺陷,造成了信息的极度不对称等情况。进而选取近期华数传媒成功对*ST嘉瑞进行重组作为案例,对民营企业重组的基本情况和动机,重组方案的选择与实施,以及重组完成后的绩效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作者通过对资产重组相关理论的阐述和案例的研究分析,可以在理论上,为之后对民营企业重组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为政府制定相关对策提供参考依据;实践中,通过探寻企业陷入财务困境后如何重组再次上市,并从宏观方面、市场方面、企业自身方面对资产重组提出相关建议,就重组中中小股东利益的保护和重组后的整合等问题提供可操作的指导意见,达到为以后陷入财务困境被风险警示的上市公司提供借鉴和参考的目的。

金桩, 蒋序怀, 郭彩霞[10]2006年在《中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绩效的分类事件收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对资产重组样本公司进行事件收益分析后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在资产重组过程中出现了非常明显的短期累计超常收益,但不同的重组方式之间产生了截然不同的重组绩效。同时,样本公司累计超常收益的大小,受到样本公司自身的经营业绩以及流通股规模的影响,相对而言,业绩较差公司和流通盘较小公司的反应更为强烈,出现了累计超常收益的较大波动。

参考文献:

[1]. 湖南省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绩效实证研究[D]. 伍艳芳. 中南大学. 2004

[2]. 国有上市公司重组中的利益冲突与重组绩效[D]. 丁业震. 南开大学. 2010

[3]. 广东省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绩效研究[D]. 张自鸣. 华南师范大学. 2005

[4]. ST公司资产重组与绩效评价:经验证据[D]. 唐亮. 河北大学. 2009

[5]. 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绩效的实证研究[D]. 李昕. 四川大学. 2006

[6]. 我国旅游景区类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研究[D]. 林杰. 江西财经大学. 2009

[7]. 基于长期超额收益率的不同资产重组方式绩效实证研究[J]. 雷辉, 陈收. 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6

[8]. 不同重组类型企业资产重组绩效的实证分析[J]. 郭丹丹. 商业会计. 2012

[9]. ST公司资产重组问题及对策研究[D]. 赵琦.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4

[10]. 中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绩效的分类事件收益研究[J]. 金桩, 蒋序怀, 郭彩霞.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标签:;  ;  ;  ;  

湖南省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绩效实证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