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说论文_牟素霞

导读:本文包含了农村小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农村,小说,现实主义,形象,农民,题材,西伯利亚。

农村小说论文文献综述

牟素霞[1](2019)在《新时期以来农村小说创业带头人艺术形象流变》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的呈现形式以纵向历史式展开,结构清晰明了,通过创作主体建构的文学人物形象来反映各个时期的中国农村民众在国家不同发展阶段的奋斗方式,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顺应时代的感召和政策的导向,在谋求物质效益的同时获得对于自我身份的认同,实现个人成就与社会成就的统一,与国家一同发展进步。综观农村题材文学建构的带头人艺术形象的历时性衍变,每个时期的人物形象都有着其各自的时代特色。自1949年建国叁十年来,也就是20世纪80年代以前,无论是创作主体的创作指向,还是接受主体的接受倾向,可能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政治话语的影响。这个时期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即时代的英雄模范人物,皆携带着强烈而外显的“善”的教化意义。尽管以当下的审美诉求去反观当时所倾向热衷的人物形象,已然不能够适应时代和人民的审美需要,但在当时的社会文化语境之下,这一文学形象的建构毫无疑问是顺应历史发展逻辑的时代抉择。进入新时期以来,由于改革开放的逐步实施,国家的重心逐渐转向了经济的建设发展,与此同时,文学有了相对独立的发展空间,体现国家话语立场的宏大叙事结构开始出现转向,尽管如吴义勤所言新时期初期的文学写作还存在“惯性写作”的态势,很难在短时间内摆脱掉前叁十年的写作习惯,但是随着市场的放开和西方文学思潮的涌入,完美的英雄模式被逐步解构,需要注意的是,这并不意味着英雄已经被历史所摒弃,只是以全新的历史真实性和人物丰富性的创作指向去建构新时期的先进人物。新时期的先进带头人物,身处现实生活之中,受着世俗生活的喜怒哀乐,但其意志和精神仍然具有高于现实的理想性特征,因为时代离不开英雄,仍然需要英雄主义气概去引导人民的精神归向,以更高的改革热情去指导新时期的经济改革建设。到了新世纪,先进带头人物的文学建构已经实现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转型,一方面这是文学创作规律的演变使然,另一方面也是对特定时代社会文化语境的回应。诚然,每一个时期都有着各自的审美文化背景和价值取向,创作主体理应会结合国家意志以及人民的审美需求创造出具有时代精神的先进人物形象。新世纪的带头人物,除了继承了新时期走向人性化的人物性格特征以外,也根据新时代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赋予先进人物以崇高的时代使命。也就是说,除了要致力于增强带头人人物形象的感染力与亲和力的同时,还需要再进一步弘扬新时代的带头人所持有的先进意识和昂扬的精神。这不是对于十七年文学中的完美英雄模式的复制,更不是时代审美文化的倒退,而是根据新的时代形势发展需要所做出的审美抉择。一方面,扎根于现实生活土壤的英雄人物能够拉近与读者的心理距离,在保持人物亲和性的同时弘扬高尚的精神意志,用以鼓舞人民直面现实生活的勇气和斗志,并且在人们对英雄人物产生精神倾向性的同时,也意味着他们对民族文化进一步的认同。另外一方面,个体性格鲜明同时又代表着民族品格的先进人物形象,既凝结着优良的文化传统,又秉承着时代的精神理念,对于新时代人民的个人人格塑造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因而,这就要求创作主体需要在新时代的视角下建构新的符合时代审美特征的带头人艺术形象,从现实生活寻找突破口,建立起主流政治与艺术规律之间的平衡发展。落实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艺术形象的建构上,面对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和谐进展的这一时代课题,创作主体应当在文本创作中积极回应现实,塑造出符合时代审美期待和审美规范的先进人物形象,既注重其人物形象的感染力,又要体现人物所持有的先进意识和昂扬精神,实现对社会正能量的深切询唤。(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杨晓玉[2](2019)在《高晓声农村小说的思想特质及文化内涵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现代文学中,自鲁迅在其小说中引入农民并赋予他们主人公身份后,农村题材小说被重视,农民成为现当代文学审美的对象。高晓声以其严谨的现实主义笔法对我国农民的命运变化、生活境遇进行描述,探索农民心灵世界,风格幽默。本文主要对高晓声农村小说进行阐述,解析其小说的思想特质、文化内涵,为读者鉴赏高晓声农村小说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9年03期)

许勃阳[3](2018)在《从道德主题看当代中苏农村小说》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后半叶的中国和苏联同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经济体制的转轨和国家政策的调整为两国的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同时经济的增长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道德问题。因此,中苏两国文坛在此时出现了许多反映社会道德的作品,其中苏联的西伯利亚作家和中国的陕西作家是创作的先锋队伍。在西伯利亚地区涌现了诸如拉斯普京、舒克申、阿斯塔菲耶夫等着名作家,在陕西,贾平凹、路遥和陈忠实的创作成就最为突出。这些作家陆续出产了许多高质量的农村小说,并从乡土作家的视角审视了这一特殊时期的道德现状。作为两个典型的“地域型”作家群体,相似的农村生活经验、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特征以及两国在社会转型中表现出的某些共同特点,使得西伯利亚作家和陕西作家形成了极为相近的创作视野,而审美趣味的趋同也让他们的小说独具比较研究的意义。本论文以西伯利亚作家和陕西作家的作品为例,通过平行研究的方法来探讨他们对社会转型期各种道德问题的不同反映,以及不同作家对这些道德问题的思考和探索,并比较他们的道德倾向和审美理想,从而对当下中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以借鉴和启示。面对经济飞速发展下的道德异变,这些自觉肩负起社会责任的作家纷纷立足于农村世界,通过小说创作以历史的道德的目光审视了转型期的社会现象:他们从外部环境的恶化考察人与自然的异化关系,认为人性的复苏在于对自然的敬畏之中;从民族传统的裂变反思社会发展的弊端,以传统坚守者的姿态抵御现代性的破坏;从城乡关系的变化探索传统道德的更生,为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提出了多种设想。本论文将围绕以上叁方面展开比较研究,从而还原出两国作家对人与自然、人与传统、人与社会的整体思考,并联系两国具体文化语境,对这些创作思想进行双向解读,表明道德主题研究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安外国语大学》期刊2018-06-01)

张俊翔[4](2017)在《直面被世相遮蔽的凋匮与殇痛——论罗曼·先钦的农村小说》一文中研究指出罗曼·先钦是当代俄罗斯新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在长篇小说《叶尔特舍夫一家》和《淹没地带》里,他直面俄罗斯社会转型期农村遭遇的残酷状况,展现农民的生活传统、道德根基、精神准则在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进程中的畸变。《叶尔特舍夫一家》以一个走向瓦解的家庭为模本,揭露农村的道德暴力与农民的生存殇痛,引发对危机产生原因的反思;《淹没地带》聚焦改造大自然给由乡入城的农民带来的生活焦虑与精神漂泊。先钦在城乡互动的视阈下展开农村叙事,塑造不同于以往的农民类型,并且体现出世俗性与诗性相融的叙事节奏。(本文来源于《外国文学动态研究》期刊2017年02期)

嵇甜[5](2016)在《十七年农村小说的城市负面形象论》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深受城乡二元对立思维惯性和作家们"为农民"创作观的影响,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家们普遍地在作品中进行城市负面形象的书写。本应是现代化重要表征物的城市,在他们笔下却成了逃避劳动之处、谋求私利之地与藏污纳垢之所。这种写作方式使得作品中的正面人物形象更为突出,宣扬农业合作化运动的主题更为凸显,有利于使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契合时代的需求。但同时却也妨害了作品的人性表现,削弱了作品的深度,损害了这些曾经的主流作品日后的文学史地位。(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6年23期)

张亚婷[6](2014)在《《消逝的大列》映射的当代农村小说叙事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通过塑造清新感人的人物形象来追求事件真实的本质。因此在不同时期,中国当代作家在创作过程中以各自不同的思想差异为基础,在否定中扎实前行,为我们展示出了形态各异的中国形象。作为农业大国,中国农村人口数量的比重较大。因此在国际化的今天,农民形象被认为是中国(本文来源于《短篇小说(原创版)》期刊2014年13期)

张欣怡[7](2014)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之赵树理——以《小二黑结婚》透视赵树理农村小说的大众风格》一文中研究指出《小二黑结婚》是赵树理的成名之作,是文艺大众化道路上里程碑式的作品。这篇小说的成功,使赵树理成为真正"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大众艺术家,也是真正解决文艺大众化问题的第一位作家。(本文来源于《教育教学论坛》期刊2014年16期)

王再兴[8](2013)在《“农民解放”问题及其十七年农村小说讲述》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早期诸多文献中关于农民"解放"比较具体的设想,其实在1949年以后的人民国家里已经得到了全面实现。但是,依据"解放"一词更为复杂和深入的含义,并不应该认为1949年以后农民的全部日常生活,已经天然地完成了解放状态。1949—1966年的农村小说或许保留了解放实践更加鲜活的矛盾、想象和场景。如果借用不同主体间性关系的视野,当年的红色经典可能会有更多复杂的"声部"会被呈现出来,虽然它们原本都是高度整体性叙述的。尽管这样去做实际上面临着多种艰难,但是这一话题在文学上的严肃性仍然存在。(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4期)

吴佳妮[9](2013)在《茅盾和李无影农村小说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古以来,农业对中韩两国的社会发展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农业文明对两国的文化发展更是有着不可否定的重大影响。在两国漫长的封建时期以及艰难的民族解放的过程中,农民这一伟大的群体都起到主力军的作用,他们的功劳不可磨灭。正是如此,中韩两国的作家都将创作的注意力投向农村和农民。茅盾和李无影在中韩两国农村小说的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们的《农村叁部曲》和《第一课第一章》,《土地的奴隶》更是极具代表性的优秀作品。本文将以这两组作品为中心,对两位作家的农民小说进行对比,主要从作品的创作背景,作品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以及作品的主题意识进行比较。希望能对中韩两国农村小说研究有一定的参照作用。本文首先对作品创作的背景进行研究,两位作者在相似的历史背景下,采取了相似的题材,但是在创造人物形象,以及在选择改变农村现状的方法上,两位作家却做出了不同的选择,这也正是两部作品的差异所在。其次,重点对两位作家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进行比较。此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比两位作家的作品的真实性,第二部分对比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形象。通过对作品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研究,肯定两部作品的真实性,突出表现中韩两国农村和农民的悲惨状况。最后,对比两组作品的主题意识。两组作品都深深地表现出农民对土地的热爱,通过对比突出中国当时出现新一代的农民,他们对待土地的态度已发生改变。在茅盾的农村小说中,面对帝国主义以及本国的封建势力,他赞成农民要进行革命,所以他的作品中主要体现了反抗意识。相反,在李无影的作品中,他并未指出未来农民的出路,而是隐晦地提到通过教育进行启蒙运动,但是迫于当时韩国的社会现实,并未清晰明确地表达这种意识。这种表达上的差别,不仅是由于中韩两国当时社会环境不同,更是由于茅盾和李无影作家本身意识上存在差异。(本文来源于《烟台大学》期刊2013-06-05)

李美善[10](2013)在《李文求与胡学文的农村小说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化30年来,中国在一个十分广阔的历史背景下,成功地实现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度的社会转型。在这样一个复杂的历史变动中,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速,传统文化裂变,社会思想与价值观念也在外部因素不断冲突与内部变革中发生着重要变迁,此种现象与20世纪70年代产业化过程中的韩国表现出了某种历史的相似性。文学上在这样的特定历史时期,中韩都出现了大批关注农村、农民的创作。这些作品透过转型期繁杂的表象,关注农村、农民的命运,审视他们的生存状态,表现了他们在困境中人性的复杂性与价值观的冲突和变迁,分别描绘出了产业化、现代化时期的农村现实。本论文聚焦于中国与韩国在产业化、现代化时期所反映的农村问题,从文学角度予以论述。在韩国,描写人物与主题性为中心的作品称为“农民小说”,单纯以素材与背景为中心描写农村的作品称为“农村小说,,,上世纪70年代的韩国农村写实题材的文学作品中农村小说占较大的比重。农村小兑是上世纪70年代韩国作家共同关注的话题。与欧洲不同的是对于意识特朱性和历史性问题上有很大差异。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有关农村现实的认只逐渐扩散,作家对农村现实的关注和文学选择是与当代韩国作家的意识是不可分割的。本论文中要论述的作者李文求的《我的村落》体现了20世纪70年代韩国农村现实情况,并充分展现了20世纪70年代农村给带来的变化和农民所遭受的灾害。李文求在40年的创作过程中,最为活跃的时期是20世纪70年代。其代表作《我的村落》就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中国在九十年代以来,“欲望化写作”和“个人写作”大行其道,写作面临着人文关怀的缺失。当很多人,包括作家在尽享大都会的繁华时,他们在很大程度上漠视了农村的生存困境,抛却了基本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底线。而河北作家胡学文以其扎实的写作功底,取材农村社会的小人物生活,以普通农民为表现对象,描绘他们经历艰辛,与命运顽强抗争的苦涩人生。胡学文是中国当代文坛上的一颗新星,他来自张家口坝上,且久居乡下,熟悉坝上农牧民的生活,这给了他农村小说创作取之不竭的写作素材。他写的是本人最熟悉的生活,写出了贫苦农民的真实境遇和他自己真实的生命体验。中国与韩国在各自实现现代化、产业化的过程中涌现了不少的农村作家与作品,他们深知当时农民的生存境况,对农村的弱势群体甚感同情,在洞察他们的现状时,把文学想象力和社会针对性融合在一起。本论文采用平行研究的方法,对中国和韩国的农村小说中具有代表性的小说进行了比较。平行研究是美国学派所提出和强调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平行研究是对没有事实联系的不同国家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进行比较研究,论述其异同,总结出于文学发展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平行研究强调不同国家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的比较,以及文学对其他学科的比较,两者的比较必须具有可比性。为了比较的可靠性,本论文考虑了作家的代表性,作品的主题,作品的题材等诸多因素之后,在中国与韩国的农村小说中选取了李文求的连作小说集《我们的村落》、胡学文的中篇小说集《麦子的盖头》、《敏感高悬》为研究对象进行比较研究。本论文共分五章第一章序论中阐明了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第二章主要比较了两个作家小说中反映出来的产业化、现代化时期中韩两国农村的现实状况。通过产业化的推进与发展农村所面临的变化与发展、农村价值观的混乱、现代物质文明带来的欲望变化这叁个角度加以具体分析,最后阐明了两个作家意识的异同及其产生原因。两个作家在小说中持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在李文求的小说中主要原因归结为韩国政府对农业政策的错误实施,农民对此持着不信任的态度。在胡学文的小说中原因主要归结为农村贫困和相对疏远感导致了农民向往城市选择离开农村的现实认识。这种现实认识上的差异与中韩两国实施的政策密不可分。第叁章主要比较了现代化、产业化时期中韩两国的农民对命运的自我认识。对典型的农民、农村女性和农村底层官员等弱势群体中的叁类人物形象进行了比较,最后阐明了两个作家意识的异同及其产生原因。首先,从典型农民的形象分析可以看出两个作家在小说中刻画的人物都是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农村典型人物。两个作家在小说中所刻画的人物大多是以富有人情味的同时也具有“野蛮”的形象。虽然,两个作家刻画出的人物都具有农民的共性,但在胡学文的小说中不难看出还着重刻画了“农村浪者”的形象,这是1990年代以后的中国农村状况中的‘产物’。其次,李文求和胡学文在小说中刻画的农村女性都是生活在社会的底层都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饱受着男权主义的制约,生活依旧艰难。在中韩两国的现代化过程中其农村女性的贞操观也随之带来改变。李文求在小说中盼望着农村女性在产业化、现代化过程中思想意识的觉醒;胡学文在小说中刻画的农村女性以顽强的生命力和意志力与所处的艰难环境做抗争,但最后都以失败而告终。第叁,李文求与胡学文在小说中农村底层官员主要是通过对村长和里长的人物形象的刻画。他们在中韩两国的现代化过程中都是在历史、政治、经济、社会的各种环境中形成的具有多重而复杂性格的典型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在特定时期对农村复杂多变的现实、农民的精神世界、现实环境有着理性的认识与思考。第四章主要比较了李文求与胡学文的戏剧性的叙述方法、文体、富有乡土气息的语言。首先,李文求与胡学文在写小说的时候喜欢使用俗语和富有乡土气息的语言。具有韩国特点的‘盘所里’和忠清道方言;中国河北坝上草原的方言和‘说唱’,表达了中韩两国在现代化过程中作家对被渐渐遗忘的富有乡土气息语言的浓浓情感。其次,通过研究叙事结构和文体的使用可以看出李文求使用诙谐性文体,胡学文采用了戏剧性叙事方式来体现中韩两国的现代化过程中的农村和农民的意识世界与作家的世界观。第五章根据前几章的比较分析,整理归纳了李文求与胡学文农村小说的异同点以及产生这种异同的原因所在。通过比较可以看到,胡学文和李文求的农村小说是与相似的时代背景有关的,而两者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性,又与两国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文学传统差异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央民族大学》期刊2013-05-01)

农村小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我国现代文学中,自鲁迅在其小说中引入农民并赋予他们主人公身份后,农村题材小说被重视,农民成为现当代文学审美的对象。高晓声以其严谨的现实主义笔法对我国农民的命运变化、生活境遇进行描述,探索农民心灵世界,风格幽默。本文主要对高晓声农村小说进行阐述,解析其小说的思想特质、文化内涵,为读者鉴赏高晓声农村小说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农村小说论文参考文献

[1].牟素霞.新时期以来农村小说创业带头人艺术形象流变[D].上海师范大学.2019

[2].杨晓玉.高晓声农村小说的思想特质及文化内涵解析[J].名作欣赏.2019

[3].许勃阳.从道德主题看当代中苏农村小说[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8

[4].张俊翔.直面被世相遮蔽的凋匮与殇痛——论罗曼·先钦的农村小说[J].外国文学动态研究.2017

[5].嵇甜.十七年农村小说的城市负面形象论[J].名作欣赏.2016

[6].张亚婷.《消逝的大列》映射的当代农村小说叙事策略[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4

[7].张欣怡.“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之赵树理——以《小二黑结婚》透视赵树理农村小说的大众风格[J].教育教学论坛.2014

[8].王再兴.“农民解放”问题及其十七年农村小说讲述[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9].吴佳妮.茅盾和李无影农村小说比较研究[D].烟台大学.2013

[10].李美善.李文求与胡学文的农村小说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

论文知识图

完全分库系统完全分库系统蔚县四合院很强的装饰性彩条图机柜示意图解、基本号码诺基亚N95、诺基亚E66彩票致...

标签:;  ;  ;  ;  ;  ;  ;  

农村小说论文_牟素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