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100例脑电图观察

脑血管病100例脑电图观察

一、100例脑血管病脑电图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舒婷[1](2021)在《磁共振阴性癫痫脑结构及结构网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章 基于表面的形态计量法对局灶性阴性癫痫及特发性全面性癫痫的脑皮层结构的研究背景:局灶性癫痫(FE)和特发性全身性癫痫(IGE)患者均与广泛的脑皮层形态结构异常相关。阴性局灶性癫痫(Non-lesional focal epilepsy,nl-FE),是一个重要的局灶性癫痫亚群,MRI表现正常(或阴性),通常有正常的发作间期状态,无神经局灶性缺陷,但与磁共振阳性患者相比,磁共振阴性癫痫患者癫痫发作延迟、热性惊厥发生率较低、记忆功能受损程度较轻、手术结果较差。特发性全面性癫痫(Idiopathic generalized epilepsy,IGE)患者通常具有正常的发作间期状态,无神经系统缺陷,在常规MRI上表现正常。基于表面的形态计算模型来,能更好的显示皮层及皮层下结构,这有助于分析皮层区域之间的关系,并提供优越的可视化效果。癫痫患者的皮质和皮质下区域的结构异常已得到广泛接受,但两个磁共振阴性癫痫组之间的皮层结构差异研究较少。目的:本研究使用基于表面的形态计量法评估和比较nl-FE、IGE患者和健康对照组(HC)的脑皮层结构的改变。方法:依据2017年国际抗癫痫联盟(ILAE)提出的癫痫和癫痫综合征诊断标准,收入39例磁共振阴性癫痫患者,其中20例为阴性局灶性癫痫患者(其中9例为女性,11例为男性),19例特发性全面性癫痫患者(其中13例为女性,8例为男性)。使用基于表面的形态计量来评估大脑皮层的形态。分析评估脑皮层形态学指标与癫痫持续时间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nl-FE与IGE患者的大脑形态,包括皮质厚度和体积、皮层曲率在多个区域都有明显的改变。1)与健康对照组相比,nl-FE与IGE患者组右侧枕外侧叶、额中回尾皮层厚度减低、矩状回皮层厚度增高;左侧额上回,IGE组皮层曲率减低,而nl-FE组无差异;左侧中央前回,IGE组皮层容积减低,而nl-FE组无差异;右侧矩状回,nl-FE组皮层容积增高,而IGE组无差异。此外,nl-FE组与IGE组之间,左侧中央前回皮层容积及右枕外侧叶、额中回尾皮质厚度有显着差异,IGE组改变更为明显。2)IGE组左侧额上回皮层曲率与癫痫持续时间呈负相关,IGE组左侧中央前回皮层容积与癫痫持续时间呈负相关,nl-FE组右侧矩状回皮层容积与癫痫持续时间呈正相关,两组患者右侧矩状回皮层厚度与癫痫持续时间呈正相关,右侧额中回尾部、枕外侧叶皮层厚度与癫痫持续时间呈负相关。结论:1)本研究得出癫痫出现脑皮层结构改变,发现额上回、额中回尾、矩状回、枕外侧叶等为最易受累的脑区;2)多种大脑皮层形态学指标,如皮层厚度、皮层容积及皮层平均曲率等,对于显示皮层结构改变有重要意义;3)皮层结构指标的改变与癫痫的持续时间存在相关性。第二章 MRI阴性局灶性癫痫结构协方差连接的降低的默认模型网络和显着性网络分析背景:阴性局灶性癫痫(Non-lesional focal epilepsy,nl-FE)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其症状部分取决于致痫灶的解剖位置。约三分之一的人口癫痫发作难以接受药物治疗,导致死亡率显着增加。癫痫治疗的失败可能归因于对癫痫脑网络的不完全理解。已经证明,局灶性癫痫患者的特征是癫痫发作区域以外的功能性脑网络结构紊乱。如何从明确局灶性癫痫的“癫痫网络”及其中心节点成为了神经影像学研究的中心热点及难点。因此,需要依靠使用更多的脑功能成像分析方法来探究局灶性癫痫的“癫痫网络”机制,确定“癫痫网络”的中心节点,为局灶性癫痫的外科手术治疗和评估提供客观依据。默认模型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DMN)是人类内在脑网络中最突出的静息状态网络,主要由内侧前额叶皮质、后扣带回/楔前叶和角回组成。大量证据表明,局灶性癫痫患者出现了DMN的破坏。DMN的功能连接性降低可能与执行控制功能受损有关,也可能是癫痫相关认知异常的基础。局灶性癫痫患者还具有显着性网络(Salience network,SN)改变的特征,这种变化涉及到注意力以及相互感受和情感过程。本部分的重点是在探讨局灶性癫痫患者DMN和SN的结构协方差连接性的改变,以及连通性降低区域的灰质体积的减小,为后一步研究局灶性癫痫患者DMN和SN功能连接障碍提供了结构基础。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检验MRI阴性的局灶性癫痫患者是否出现DMN和SN的结构协方差连接性的改变而影响脑网络功能,从而导致功能障碍。方法16例MRI阴性局灶性癫痫患者和22例健康对照者被纳入本研究。1)获得每个参与者的T1结构图像。2)采用基于种子的结构协方差连接性研究了 FE患者DMN和SN结构协方差连接性的变化。3)进一步病人大脑区域灰质体积的变化,这些区域显示了结构连通性的改变。4)利用SPSS22.0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局灶性癫痫患者的后扣带回皮质和左侧内侧前额叶皮质、海马体和眶额皮质的连通性降低,右侧额岛皮质与左侧岛叶、眶额皮质的连通性降低,额叶下皮质和右侧内侧前额叶皮质连通性降低。2)局灶性癫痫患者大脑中结构共价连接性显着降低的区域也有灰质体积的损失。结论:DMN和SN的结构连接性降低可能与患者的灰质萎缩有关。这些结果突出了 DMN和SN在FE患者病理学中的重要作用,并为这两种网络功能紊乱提供了结构基础。第三章 基于纤维束骨架空间统计方法对局灶性阴性癫痫及特发性全面性癫痫的弥散张量成像研究背景:癫痫发作,根据国际抗癫痫联盟(International League Against Epilepsy:ILAE)于2017年制定的共识,在概念上被定义为,由于大脑中异常的过度或同步的神经元活动而引起的短暂的体征和/或症状。长期以来,癫痫一直被认为是一种灰质病变。随着扩散张量成像技术的引入,可以对整个大脑的白质完整性进行无创量化,在癫痫患者中也发现了区域特异性以及整体白质完整性的变化。由于DTI的非侵入性,DTI已成为研究神经系统疾病的一种常用技术,并能可视化人脑白质通路。近年来,DTI在癫痫研究中的应用也有了很大的进展,特别是增强了我们对癫痫作为一种网络障碍的认识。局灶性癫痫(focal epilepsy,FE)和全面性癫痫(Generalized epilepsy,GE)是最常见的两类癫痫,患者均出现广泛的脑白质异常表现。阴性局灶性癫痫(Non-lesional focal epilepsy,nl-FE),是一个重要的局灶性癫痫亚群,MRI表现正常(或阴性),特发性全面性癫痫(idiopathic generalized epilepsy,IGE)患者通常有正常的发作间期状态,无神经局灶性缺陷。但有关于两组患者的对比研究相对较少。目的:使用基于纤维束骨架空间统计方法评估和比较nl-FE及IGE患者和健康对照组(HC)的弥散张量改变。方法:癫痫的诊断标准依据2017年国际抗癫痫联盟(ILAE)提出的癫痫和癫痫综合征诊断标准,19例为阴性局灶性癫痫患者(其中8例为女性,11例为男性);16例特发性全面性癫痫患者(其中10例为女性,6例为男性);以及24例HC年龄性别无差别的志愿者,接受癫痫包扫描(T1,T2,FLAIR)以诊断和定位,排除其他颅内病变后,进行DTI和3D-T1序列扫描。1)通过基于纤维束的空间统计(TBSS)方法寻找磁共振阴性局灶性癫痫、全面性癫痫与对照组组间之间各向异性值(FA值),平均扩散率(MD值)具有显着性差异的脑白质区域。2)评估研究了 FA、MD参数与癫痫发病年龄和持续时间的关系。结果:1)癫痫组在多个脑区FA减低、MD升高;IGE组左放射冠、左上纵束FA均显着低于对照组。nl-FE组胼胝体体部FA低于HC,FE组左放射冠、胼胝体体部FA值小于全面性癫痫组。2)nl-FE及IGE组患者左侧扣带回、右侧扣带回及右下额枕束的MD值明显升高。3)nl-FE组胼胝体体部的FA值与发病持续时间呈负相关;nl-FE组左、右侧扣带回、IGE患者组右侧扣带回的MD值与发病持续时间呈正相关。结论:我们的研究显示,nl-FE和IGE患者表现出相似的区域特异性以及整体白质完整性改变,部分脑区存在交叉重合,部分脑区存在差异。DTI对显示癫痫患者白质结构改变有很大意义。

翟晓霞[2](2020)在《脑功能监测联合炎性因子对重症脑血管病预后评价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脑功能监测方法中的神经电生理(体感诱发电位、脑电图、经颅多普勒超声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监测联合血清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超敏C-反应蛋白)表达量值对重症脑血管病患者预后评价的意义,以期探究到可以相对准确、完善、客观地用于重症脑血管病患者预后预测的方法,进而更好的为临床诊疗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1月入住我院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Neurology intensive care unit,NICU)的重症脑血管病(severe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CVD))患者60例,在入院后24小时内对符合纳入条件的SCVD患者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和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phy,EEG)、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hort-latency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LSEP)、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BAEP)及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监测,于入院后第1d,3d,7d,14d清晨空腹抽取外周静脉血样交由我院检验科完成血清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及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的检测,以发病后30天或30天内死亡为观察终点,在观察终点根据格拉斯哥结局量表(Glasgow Outcome Scale,GOS)分为预后良好组(IV级、V级)与预后不良组(I级、II级、III级)。最终分析神经电生理监测及血清炎性因子表达量值与SCVD预后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将六项指标联合的预测方法与各单项监测在预测特异度、敏感度、约登指数及准确度方面作比较,与传统的用于脑功能预后的评价方法(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通过ROC分析比较两者对SCVD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1)将年龄、性别、病种、EEG、BAEP、SLSEP、TCD、IL-6和hs-CRP作为自变量,将GOS作为应变量,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EEG(P=0.007)、SLSEP(P=0.038)、BAEP(P=0.011)、经颅多普勒超声(P=0.045)、IL-6(P=0.007)、hs-CRP(P=0.033)监测结果均对SCVD患者的预后有显着影响,表明这六项指标均可以用于对SCVD患者的预后进行评价。(2)比较六项指标联合及各单项对SCVD预后预测的特异度、敏感度及准确度,χ2分析发现六项指标联合与各单项在预测敏感度(χ2=34.125,P<0.001)、准确度(χ2=26.1,P<0.001)方面的差异被视为显着,六项指标联合对预后预测的敏感度、准确度优于各单项,且约登指数最大。六项指标联合与各单项在预测特异度方面被视为无显着差异(χ2=9.632,P=0.21),六项指标联合未能提高预测的特异度。(3)六项监测指标联合与GCS评分通过ROC分析比较两者对于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显示六项指标联合(AUC为0.953,95%CI为0.892~1.000)对于预后的预测效能明显优于GCS评分(AUC为0.754,95%CI为0.596~0.912),两者AUC比较用Z检验(Z=2.2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结论(1)SCVD发生后,SLSEP、EEG、BAEP、TCD监测结果均可以用于预测患者脑功能的预后情况。(2)血清炎性因子(IL-6、hs-CRP)第3d表达量值的高低水平可以用于重症脑血管病患者预后的预测。(3)利用EEG、BAEP、SLSEP、TCD联合血清炎性因子的监测方法(六项指标联合)可以更准确地对SCVD患者进行预后评价,六项指标联合与各项目单独用于预后的预测相比,明显提高了预测敏感度和准确度,与传统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相比对于预后的预测价值更大。(4)六项指标联合对于SCVD患者的病状估计、预后评断和治疗具备重要价值,六项指标联合用于SCVD患者预后评估中,能相对准确地评估患者的预后情况,具备极高的价值,值得临床应用及推行。

江茜茜[3](2018)在《脑电生理检测评估神经重症患者病情及预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神经重症患者脑电生理定量指标发病或病情加重14天内动态演变过程,以评估患者病情变化情况;探讨脑电图(EEG)分级、定量脑电图(QEEG)指标、体感诱发电位(SEP)分级、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分级及联合指标对神经重症患者病情及预后的评估价值,为临床及时评估重症患者的脑功能变化、指导治疗及预测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12月在开滦总医院神经重症加强治疗病房(NICU)住院治疗且存在意识障碍的神经重症患者,记录发病或病情加重3天内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以及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估Ⅱ(APACHEⅡ)、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等评分以评价患者临床病情轻重。2分别于发病或病情加重3天内、7天、14天进行常规EEG检测,并进行定量转换,记录各项定量指标如脑对称指数(BSI)、患侧及健侧的α波指数、慢波指数及δ波绝对功率、θ波绝对功率、β波绝对功率,探讨各定量指标14天内动态演变过程,以揭示神经重症患者病情变化规律,并分析各定量指标对患者病情及预后判定价值。3于发病或病情加重3d内记录常规EEG的Synek分级和Young分级情况;同时行脑诱发电位检测,包括SEP和BAEP,分别记录体感诱发电位的Judson分级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Hall分级;并将EEG分级与脑诱发电位分级组成联合指标,研究EEG分级、脑诱发电位分级及联合指标对神经重症患者病情及预后的评估价值。4于患者发病3个月进行随访,记录其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判定患者预后,探讨脑电生理各指标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1于发病或病情加重3天内进行EEG、SEP、BAEP检测患者共61例,包括单侧大脑半球大面积脑梗死患者26例、单侧大脑半球脑出血患者27例及双侧大脑半球病变患者8例;其中34例患者分别于发病或病情加重3天内、7天及14天进行连续EEG检测,包括12例单侧大脑半球脑出血、14例单侧大脑半球大面积脑梗死及8例双侧大脑半球病变患者;根据GOS评分判断患者预后,预后良好34例,预后不良27例。2连续检测单侧大脑半球脑出血患者不同时间点各定量指标的比较,3天内的BSI显着高于7天及14天,7d、14d组患者的健侧慢波指数高于3d内,7d组患者的健侧δ波绝对功率高于3d内,7d、14d组患者的健侧θ波绝对功率高于3d内;患健侧比较14d组α波指数健侧高于患侧,3d内组患者慢波指数、δ波绝对功率及θ波绝对功率患侧均高于健侧(均P<0.05)。3连续检测单侧大脑半球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各定量指标不同时间点比较,7天时的BSI高于3天及14天,3天内患侧θ波绝对功率高于7天及14天(均P<0.05);患健侧比较7d、14d组患者α波指数、慢波指数、θ波绝对功率患侧均低于健侧,7d组患者δ波绝对功率患侧低于健侧,(均P<0.05)。4双侧大脑半球病变患者不同时间点各定量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左右侧大脑半球各定量指标比较也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5神经重症患者Synek分级、Young分级、患侧及健侧慢波指数、患侧及健侧δ波绝对功率、健侧θ波绝对功率、联合指标均与GCS评分呈负相关;Synek分级、健侧慢波指数、患侧及健侧δ波绝对功率、健侧θ波绝对功率、Judson分级、联合指标均NIHSS评分呈正相关;Synek分级、联合指标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均P<0.05)。6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GCS评分、APACHEⅡ评分、NIHSS评分、BSI、患侧及健侧慢波指数、患侧θ波绝对功率、Synek分级、联合指标在患者预后良好与否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IHSS评分、BSI、联合指标对预后有影响(均P<0.05),NIHSS评分、BSI越高及联合指标不良,患者预后不良的可能性越大。ROC曲线比较联合指标、NIHSS评分、BSI对神经重症患者预后预测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6±0.07,0.87±0.04,0.72±0.07,对预后预测的敏感度分别为63%、89%、67%,特异性分别为88%、71%、71%,准确度分别为61%、79%、69%。结论1单侧大脑半球脑出血患者和单侧大脑半球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在发病或病情加重14天内的QEEG定量指标有其特征变化特点,且脑电慢波活动是导致神经重症患者双侧大脑半球功率及对称与否的主要因素。2脑电生理定量指标、EEG分级、联合指标与神经重症患者早期临床评分及预后具有相关性,在评估神经重症患者病情轻重及预后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且联合脑电生理检测可减少单一脑电生理检测的局限性,明显提高对神经患者预后评估的特异度,从而为临床评估患者的病情及预后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郜俊峰,陈伟观,高志伟,倪耀辉,徐添[4](2017)在《脑血管病后癫痫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脑血管病后癫痫(PSE)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分析528例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特征,随访癫痫发作的情况,包括发作时间、发作类型、病变部位及预后等,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统计分析PSE发作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PSE与性别、年龄、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冠心病史、房颤、吸烟史等因素无明显相关性,而与既往卒中病史、累及皮质、多脑叶病灶呈相关性。结论既往患者有卒中病史、脑出血患者以及病灶累及多脑叶、皮质者更容易继发癫痫。

王沛,鱼丽萍,康永刚,赵锦华,孔维[5](2017)在《脑血管病继发癫痫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脑血管病继发癫痫的危险因素,以指导临床及合理药物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科住院的120例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及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脑血管病继发癫痫的危险因素。结果脑血管病继发癫痫主要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较小、NIHSS评分高及血凝异常。与其他卒中类型相比,IVT形成继发癫痫的相对危险值为9.3(P=0.004),较高的NIHSS评分更易出现癫痫(P=0.001),NIHSS评分高是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癫痫发作组患者中64.29%为缺血性率中。结论静脉窦血栓和大面积脑卒中患者较易出现癫痫发作,并且大多为继发性全面性癫痫发作。因此,预防性服用抗癫痫药物是否可以减少癫痫发作,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刘晓洋[6](2017)在《48例脑血管病后癫痫的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脑血管病后癫痫(PSE)是脑血管病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由于癫痫领域对癫痫病因研究的重视,使得PSE的研究逐渐增加。脑血管病后癫痫患者在病理生理机制、危险因素、发作类型、转归上与其他癫痫患者不同,需要更多的关注与研究。本研究目的是在2001年国际抗癫痫联盟新的分类标准和2014年新的癫痫临床定义下,探究脑血管后癫痫患者的临床特征、危险因素、辅助检查及治疗的特点。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1日2017年3月1日期间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神经外科被诊断为脑血管病后癫痫的48例住院患者,依据卒中类型分为脑梗死组(CI)和脑出血组(ICH),依据脑血管病后癫痫首次发作时间分为早期发作组(脑血管病后1周内出现癫痫发作,ES)和晚期发作组(脑血管病后1周后出现癫痫发作,LS)。收集入选患者的一般资料、卒中类型、发作时间、发作类型、病灶部位、卒中严重程度(NIHSS评分)、辅助化验检查等临床资料,其中发作类型诊断符合2001年国际抗癫痫联盟(ILAE)癫痫发作分类的诊断标准。采用t检验和c2检验分析脑血管后癫痫患者的临床特征、危险因素、辅助检查及治疗的特点(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48例患者中,CI组37例,ICH组11例,ES组24例,LS组24例,两种分类下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S组中发作发生在卒中后24小时内的22例;LS组中发作发生在卒中后6个月1年的11例。2.48例患者中,局灶性发作11例,全面性发作12例,癫痫持续状态25例,发作类型与卒中类型、发作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410,P2=0.470)。3.48例患者中,皮质受累31例,皮质下受累17例,单病灶16例,多病灶32例,皮质受累组与皮质下受累组、单病灶组与多病灶组比较,发作类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1=0.036,P2=0.038)。4.ES组与LS组比较,卒中严重程度(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5.在各项化验结果中,脑梗死组与脑出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S组与LS组比较,甘油三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6.脑血管病后癫痫患者脑电图结果大部分异常,表现为慢波、尖波、棘波。7.48例患者中31例接受药物治疗,其中27例接受单药治疗,癫痫发作得到很好的控制。结论:1.早期发作的高峰在脑血管病后24小时内,晚期发作的高峰在脑血管病后第6-12个月。2.皮质受累、多发病灶、卒中严重程度均是脑血管病后癫痫的危险因素。3.脑电图出现慢波、尖波、棘波是脑血管病后癫痫发作的危险因素,尤其是尖波、棘波。

何荣新[7](2016)在《长程脑电监测应用于重症脑血管病患者预后评估》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长程脑电图分级及典型脑电图构型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以寻找更客观的评定重症脑血管病患者病情及预后的临床方法。方法:病例选取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民族医院2014年1月-2015年10月住院的神经内科4个病区及重症医学科的重症脑血管病患者90例,纳入病例均按照中国脑血管疾病防治指南,在不影响疗效的情况下,尽量保持一致的治疗方法,脑梗死患者予常规改善脑循环、保护营养脑细胞、脱水、抗血小板等治疗;脑出血患者均在相应的安全时间窗内,进行脑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术后常规冲洗引至拔针。统一采用电话随访,了解其预后情况。统计一般情况如年龄、性别、高血压、血脂情况、脑血管病类型、GCS评分、脑电图分级及典型脑电图等,应用SPSS Statistics21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90例患者行L-EEG检查中脑电图均有不同程度异常,其中Ⅰ级脑电图为0例,将脑电图分级为脑电图Ⅱ级定义为A组,Ⅲ级为B组、其中Ⅴ级病例数较少,定义Ⅳ级、Ⅴ级为C组,其中各组进行率的比较,?2=33.835,P=0.000<0.05,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将脑电图按照构型分成几个常见的类型观察预后情况,预后按照三个级别分类,统计各个脑电构型患者预后情况,其中慢波型患者43例,24例良好转归,10例不良转归,9例死亡;5例出现爆发抑制波型,1例不良转归,4例死亡;24例患者脑电图中出现痫性发作,其中16例良好转归,6例预后不良,2例死亡;6例平坦波形,6例死亡;2例中出现典型的三相波型,全部死亡;5例出现纺锤-昏迷,患者死亡。其中24例痫性发作脑电图患者中,有痉挛性癫痫发作的只有6例,非痉挛性癫痫发作18例,经统计学软件计算,?2=7.071,P=0.008<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弥漫性慢波分组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2=5.065,P=0.024<0.05,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脑电图分级与GCS,相关系数为-0.788,p值=0.000,脑电图分级与GCS评分明显负相关,脑电图分级越高,格拉斯哥评分越低,评分越低,愈后越差。各单因素分析中:性别P=0.749>0.05,年龄P=0.052>0.05,脑血管病类型P=0.594>0.05,高血压情况P=0.702>0.05,血脂情况P=0.439>0.05,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性别、年龄、脑血管病类型、高血压病及高血脂有无与患者预后无明显相关性,其中GCS评分P=0.011<0.05、长程脑电图分级P=0.026<0.05,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GCS评分及长程脑电图分级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GCS预测患者预后准确率为71.11%,L-EEG预测患者预后准确率为80.00%,两组阳性率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长程脑电图分级与患者预后有明显的负相关性,级别越高预后越差,且准确性高于GCS,长程脑电图是可应用于重症脑血管患者预后的评估2.重症脑血管病患者中,慢波往往提示预后较好,应当积极治疗,同时慢波频率较快,预后较好;3.长程脑电图是发现非痉挛性癫痫的重要手段;4.平坦波、三相波、爆发抑制脑电构型患者预后较差。

史冬[8](2015)在《脑血管病继发癫痫67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分析脑血管病继发癫痫的临床发病特点、部位、类型,以及临床治疗效果和预后。方法收集患者信息和病史等临床资料,运用CT和MRI检查患者头颅,运用电脑图像等技术手段,分析脑血管病的类型、部位、发作类型与病灶之间的关系等,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同时给予安定和苯巴比妥钠等抗癫痫治疗,观察临床治疗效果和预后。结果 67例脑血管继发癫痫患者经检查确诊,其中早发型癫痫43例,迟发性癫痫24例;在安静状态下发作41例,在活动状态下发作26例;癫痫发作时间的影响因素主要为病变类型,病变部位是发作类型、脑电图、瘫痪的主要影响因素;治疗6个月后,所有患者在住院期间未再发作,出院后随访半年,其中复发6例,经后期继续跟踪治疗未再发作。结论脑血管病继发癫痫发病率较高,正确分析发作时间、特点,病灶部位,疾病类型之间的关系,给予规范治疗,可有效促进脑血管继发癫痫患者康复。

杨之兰,何东松[9](2015)在《脑血管病性癫痫的临床特征及诊疗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究脑血管病性癫痫的临床特征及诊疗分析。方法对2009年2月—2014年2月期间该院收治的85例脑血管病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脑出血后癫痫发作率最高为51.8%;早期发作率最高为82.4%;以强直阵挛发作类型居多,发生率为50.6%;脑电图检查以局限性慢波者居多,占64.7%,另有5例(5.9%)无脑电图异常;经原发疾病和抗癫痫治疗,癫痫停止发作率为81.2%,癫痫反复发作率为14.1%,死亡率为4.7%。结论癫痫是脑血管疾病常见合并症之一,常加重神经系症状,影响临床预后质量,为此临床需及早控制癫痫发作,降低死亡率。

何世林,王春雷,何涛[10](2008)在《长程脑电图监测在急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长程脑电图监测在急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72例急性脑血管病及76例脑血管病重度昏迷患者进行长程脑电图监测。结果脑电图异常程度与急性脑血管病病情严重程度、病变部位、病灶大小、病情演变和预后有良好的相关性;在监测过程中,脑电图改变恢复越慢则临床预后越差;进展性脑卒中,脑电图恶化较临床症状平均提前7.2h,积极干预可有效遏制病情进展,改善预后。结论长程脑电图监测在急性脑血管病诊治中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二、100例脑血管病脑电图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00例脑血管病脑电图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磁共振阴性癫痫脑结构及结构网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基于表面的形态计量法对局灶性阴性癫痫及特发性全面性癫痫的脑皮层结构的研究
    1. 背景
        1.1 癫痫概论
        1.2 磁共振阴性癫痫皮层结构的改变
        1.3 基于表面的形态计置学(Surface-based morphometry,SBM)分析
    2. 材料和方法
        2.1 受试者
        2.1.1 患者组纳入标准为
        2.1.2 患者组排除标准为
        2.1.3 对照组
        2.2 数据采集
        2.2.1 常规磁共振成像
        2.2.2 3D-T_1结构像扫描
        2.3 数据预处理
        2.4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受试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
        3.2 脑形态学差异
        3.2.1 皮层曲率
        3.2.2 左脑皮层容积
        3.2.3 右脑皮层容积
        3.2.4 皮层厚度
        3.3 相关分析
    4. 讨论
        4.1 癫痫与额叶皮层结构改变的关系
        4.2 癫痫与枕叶皮层结构改变的关系
        4.3 癫痫与矩状回皮层结构改变的关系
        4.4 癫痫持续时间与脑形态指标的相关性
        4.5 本文的局限性
    5. 结论
第二章 MRI阴性局灶性癫痫结构协方差连接的降低的默认模型网络和显着性网络分析
    1. 背景
        1.1 癫痫脑网络的概念
        1.2 大脑连通性研究对揭示局灶性癫痫机制的意义
        1.3 磁共振阴性局灶性癫痫患者默认模式网络的改变
        1.4 磁共振阴性局灶性癫痫患者显着性网络的改变
    2. 材料和方法
        2.1 受试者
        2.1.1 患者组纳入标准
        2.1.2 患者组排除标准
        2.1.3 对照组
        2.2 数据采集
        2.2.1 常规磁共振成像
        2.2.2 3D-T_1
        2.3 数据预处理
    3. 结果
        3.1 受试者受试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
        3.2 种子感兴趣区的结构协方差连通模式
        3.3 FE中结构协方差连通性的改变
    4. 讨论
        4.1 阴性局灶性癫痫DMN网络的功能连通性减低
        4.2 阴性局灶性癫痫患者显着性网络的连接线减低
        4.3 本文的局限性
    5. 结论
第三章 基于纤维束骨架空间统计方法对局灶性阴性癫痫及特发性全面性癫痫的弥散张量成像研究
    1. 背景
        1.1 癫痫概述
        1.2 致痫灶及以外脑功能区及白质结构的改变
        1.3 弥散张量成像作为连通性分析技术的应用
        1.4 基于纤维束的空间统计法
        1.5 弥散张量成像在癫痫研究的应用
    2. 材料和方法
        2.1 受试者
        2.1.1 患者组纳入标准为
        2.1.2 患者组排除标准为
        2.1.3 对照组
        2.2 数据采集
        2.2.1 常规磁共振成像
        2.2.2 DTI和3D-T_1
        2.3 数据处理
        2.3.1 数据预处理
        2.3.2 TBSS分析
    3 结果
        3.1 患者基本资料
        3.2 弥散参数FA values and MD values
        3.2.1 FA值减小的脑区包括
        3.2.2 MD值升高的脑区
        3.3 弥散参数与发病年龄、癫痫持续年龄的相关性
    4. 讨论
        4.1 FA减低的脑区及其相关意义
        4.2 MD值升高的脑区及其相关意义
        4.3 脑白质改变与癫痫持续时间的相关性分析
        4.4 本研究的局限性
    5. 本章结论
全文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局灶性癫痫的区域性和全局性连接障碍,相关的神经认知后遗症,以及潜在的机制基础
    参考文献

(2)脑功能监测联合炎性因子对重症脑血管病预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3.实验结果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生物标志物与脑血管病的关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1 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量表
附录2 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量表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3)脑电生理检测评估神经重症患者病情及预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对象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方法
    1.2 结果
        1.2.1 患者一般资料
        1.2.2 神经重症患者脑电图定量指标动态改变
        1.2.3 脑电生理指标与NIHSS、GCS、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1.2.4 脑电生理各指标与预后的关系
    1.3 讨论
        1.3.1 单侧大脑半球脑出血患者定量指标14天内动态变化特点
        1.3.2 单侧大脑半球脑梗死患者定量指标14天内动态变化特点
        1.3.3 双侧大脑半球病变患者定量指标14天内动态变化特点
        1.3.4 脑电生理各指标与临床评分相关性分析
        1.3.5 脑电生理各指标与预后的关系分析
    1.4 结论
    1.5 存在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第2章 综述
    脑电图对神经重症意识障碍患者预后评估的研究进展
    2.1 脑电图可早期反映脑功能的改变
    2.2 常规脑电图
        2.2.1 脑电图分级
        2.2.2 脑电图反应性
        2.2.3 睡眠纺锤波
    2.3 定量脑电图
        2.3.1 功率比
        2.3.2 谱熵
        2.3.3 双频指数
        2.3.4 脑对称指数
        2.3.5 振幅整合脑电图
    2.4 联合指标
        2.4.1 联合脑电图指标
        2.4.2 脑电图联合脑诱发电位指标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4)脑血管病后癫痫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1.一般临床资料
    2.方法
    3.统计学分析
结果
    1.PSE的单因素分析 (表2)
    2.各年龄区间脑血管病与PSE的比较 (表3)
    3.PSE的多因素分析 (表4)
    4.癫痫发作组46例患者脑电图检查 (表5)
讨论

(5)脑血管病继发癫痫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发展为癫痫的危险因素及不同类型脑血管病继发癫痫的百分比
    2.2 所有继发癫痫患者的发作类型
    2.3 不同类型脑血管病继发癫痫的危险因素比较
3 讨论

(6)48例脑血管病后癫痫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综述
        1.2.1 发病机制
        1.2.2 流行病学
        1.2.3 危险因素
        1.2.4 临床表现
        1.2.5 治疗
        1.2.6 预后
        1.2.7 未来的研究方向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来源
        2.1.1 入选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资料收集
        2.2.1 一般资料收集
        2.2.2 临床资料收集
    2.3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脑血管病后癫痫患者的一般资料
        3.1.1 性别与年龄
        3.1.2 既往史
    3.2 脑血管病后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
        3.2.1 卒中类型
        3.2.2 发作时间
        3.2.3 发作类型
        3.2.4 病灶部位
        3.2.5 卒中严重程度
    3.3 辅助检查
        3.3.1 常规化验检查
        3.3.2 脑电图检查(EEG)
    3.4 治疗及预后
第4章 讨论
    4.1 脑血管病后癫痫与年龄、性别的关系
    4.2 脑血管病后癫痫与既往史的关系
    4.3 脑血管病后癫痫的发作时间
    4.4 脑血管病后癫痫的发作类型
    4.5 脑血管病后癫痫的病灶部位
    4.6 脑血管病后癫痫与卒中严重程度的关系
    4.7 脑血管病后癫痫与化验结果的关系
    4.8 脑血管病后癫痫与脑电图的关系
    4.9 脑血管病后癫痫的治疗与预后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7)长程脑电监测应用于重症脑血管病患者预后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病例来源与选择
        1.1.2 入选标准
        1.1.3 排除标准
        1.1.4 病灶大小评估
    1.2 其他研究因素诊断标准
        1.2.1 高血压水平的划分
        1.2.2 血脂水平的划分
    1.3 方法
    1.4 参考标准
        1.4.1 格拉斯哥评分标准
        1.4.2 脑电图结果分级
    1.5 治疗方法和预后评估
    1.6 预后参考标准
    1.7 准确性的计算方法
2 研究目的
3 统计学方法
4 质量控制
5 实验结果
    5.1 长程脑电图分级与患者预后情况
    5.2 经典脑电图构型与患者预后情况
    5.3 慢波波型脑电图分类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5.4 长程脑电图分级与格拉斯哥评分相关关系
    5.5 单因素回归分析
    5.6 GCS评分以及脑电图分级预测结果
6 讨论
    6.1 重症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特点
    6.2 脑功能指标评估进展
    6.3 脑电生理监测用于脑功能评估的一些基本原理
        6.3.1 脑电图生理学原理
        6.3.2 脑电图机理
    6.4 长程脑电图的临床应用
        6.4.1 在急性脑血管意外中的应用依据
        6.4.2 对高血压脑出血前的监测预防脑出血
        6.4.3 用于癫痫诊断及监测非抽搐性癫痫或非抽搐性癫持续状态
    6.5 重症脑血管病长程脑电图的特征
    6.6 脑电图对重症脑血管病患者预后的意义
7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个人简历

(8)脑血管病继发癫痫67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检查方法
        1.2.2 分类方法
        1.2.3 治疗方法
2 结果
    2.1 脑血管病继发癫痫发病特点
    2.2 发作特点与病变类型、部位关系
    2.3 治疗效果及预后
3 结论

(9)脑血管病性癫痫的临床特征及诊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病变部位
    2.2 临床表现
    2.3 癫痫发作时间及类型
    2.4 脑电图检查结果
    2.5 治疗方法及转归结果
3 讨论

(10)长程脑电图监测在急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仪器与与方法
    1.3 对进展型卒中干预方法
        1.3.1 进展型脑梗死:
        1.3.2 不稳性脑出血:
        1.3.3 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脑血管痉挛或超早期脑梗死者:
2 结果
    2.1 入选172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脑电图监测结果
    2.2 脑电图检测后的转归情况
3 讨论

四、100例脑血管病脑电图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磁共振阴性癫痫脑结构及结构网络研究[D]. 舒婷. 南昌大学, 2021(01)
  • [2]脑功能监测联合炎性因子对重症脑血管病预后评价研究[D]. 翟晓霞.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3]脑电生理检测评估神经重症患者病情及预后的临床研究[D]. 江茜茜. 华北理工大学, 2018(01)
  • [4]脑血管病后癫痫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J]. 郜俊峰,陈伟观,高志伟,倪耀辉,徐添.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7(10)
  • [5]脑血管病继发癫痫的危险因素分析[J]. 王沛,鱼丽萍,康永刚,赵锦华,孔维.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7(21)
  • [6]48例脑血管病后癫痫的临床分析[D]. 刘晓洋. 吉林大学, 2017(09)
  • [7]长程脑电监测应用于重症脑血管病患者预后评估[D]. 何荣新.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6(05)
  • [8]脑血管病继发癫痫67例临床分析[J]. 史冬.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5(28)
  • [9]脑血管病性癫痫的临床特征及诊疗分析[J]. 杨之兰,何东松. 中外医疗, 2015(02)
  • [10]长程脑电图监测在急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J]. 何世林,王春雷,何涛.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8(03)

标签:;  ;  ;  ;  ;  

脑血管病100例脑电图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