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化学论文_杜旭升

导读:本文包含了组合化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组合,化学,人参,化合物,纳米,农药,药物。

组合化学论文文献综述

杜旭升[1](2018)在《基于柱[5]芳烃的自包结化合物在分子机器和动态组合化学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超分子化学作为现代化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桥梁,其发展过程一直伴随着新型大环主体的发现合成。柱芳烃作为继环番、冠醚穴醚、环糊精、葫芦脲和杯芳烃之后迅速发展并广泛应用的大环主体,受到越来越多科学工作者的关注。与柱芳烃相关的拓扑分子也逐渐进入科研主题,尤其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分子机器”相关的研究,这将进一步促进柱芳烃在分子机器领域发展。基于柱芳烃的分子机器目前以[2]轮烷的研究较为成熟,然而[1]轮烷相关的研究不是很深入。基于此,本论文选用超分子大环主体柱[5]芳烃构筑具有不同用途的准[1]轮烷体系,进而合成出功能化[1]轮烷和人工合成受体,并将其应用于分子机器和动态组合化学。本论文中我们采用单边酯基修饰的柱[5]芳烃直接胺解来高效构筑准[1]轮烷,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部分工作里,我们设计合成一种新颖的基于柱[5]芳烃的准[1]轮烷和[1]轮烷。通过一维、二维核磁共振谱,质谱以及密度泛函理论计算(DFT)对所得化合物的结构进行表征。由于基于柱[5]芳烃的[1]轮烷本身具有叁级胺催化中心,经过一系列的空白对照实验,我们将其应用于在氯仿溶剂中催化Knoevenagel反应,同时确定在这种新催化剂下,模型丙二腈和丙酮的反应符合二级动力学。通过这个工作,我们最终证实大环空间位阻能够有效地调节反应进度。第二部分工作里,我们首先利用一锅法合成出两种有用的大环,即乙氧基柱[5]芳烃和单边酯基修饰的柱[5]芳烃。然后并结合第一部分工作中胺解单酯基功能化柱[5]芳烃,合成一种新颖的基于柱[5]芳烃自包结化合物作为人工合成受体。一方面,通过Job拟合方法和核磁滴定实验,我们筛选出由特征醛和胺组成的动态组合库,并且我们使用乙氧基柱[5]芳烃可以调节茴香胺参与下亚胺形成过程中动态组合库中产物的选择性。另一方面,我们利用这种合成受体可以实现同一动态组合库中产物的选择性逆转。最后,我们将脂肪性活泼亚胺的反应控制在柱[5]芳烃空腔中进行,利用液相色谱-电喷雾电离质谱方法直接观察到脂肪类亚胺反应过程中的活泼中间体——半缩胺,以及最终产物亚胺;最后对该体系中亚胺形成的过程进行DFT计算,同时结合实验提出四元环状过渡态的假设。第叁部分工作里,为了对第一部分工作做延伸探究,我们设计合成一些新颖的基于柱[5]芳烃的分子。一类是分子弹簧,通过p H调控,实现分子尺寸的类似于弹簧的运动,通过中性和酸性条件下的DFT计算优化结构发现,该类分子弹簧受空间位阻影响较大,这为进一步设计优化性质优异的分子弹簧提供了实验基础。另一类是类似于准[1]轮烷的手性催化剂合成与表征,这些手性催化剂我们称之为“自适应”催化剂,在催化羟醛缩合反应中有很大的潜在价值。(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06-01)

梁春爽[2](2017)在《亚胺化合物在分子光学探针及动态组合化学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亚胺分子的结构中含有C=N双键,由于其制备简单且易于发生交换反应,在识别领域和动态组合化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亚胺分子可以作为很多离子和分子等检测的光学探针,往往具有选择性高、灵敏度高、检测限低等特点,且在细胞成像及逻辑开关等方面也有所应用。同时,亚胺键的交换条件温和可控,是动态化学中常用的一种动态键,在自分类、分子开关、动态网络以及自愈材料等方面都应用颇多。我们的工作是围绕亚胺分子的识别与动态交换性质展开的。首先,我们设计合成了含有“O-N-O”叁齿配位位点的亚胺探针分子L,来连续地检测Al3+和PPi离子。水相中,探针分子对Al3+离子的荧光“turn-on”识别表现出很好的选择性,溶液呈绿色荧光,因为Al3+与L可以形成1:1的配合物L-Al3+,产生螯合荧光增强效应(CHEF)。进一步,该L-Al3+配合物可以作为水相PPi的荧光“turn-off”型探针,加入PPi后溶液的绿色荧光会消失,这是由于PPi和Al3+离子之间存在很强的相互作用,从而破坏了之前形成的L-Al3+配合物结构。此外,L分子还可以用于细胞中Al3+的成像。其次,利用不同的作用机理,我们将前面所用的探针分子L进一步开发为F ̄和CN ̄的双通道传感器,实现探针分子的―一对多‖识别。L分子对F ̄的比色识别是由于F ̄使其分子中的酚羟基发生了去质子化作用;而对CN ̄离子的荧光识别是因为发生了CN ̄催化的氧化环化反应,生成苯并恶唑(HBO)分子H。分子H在固态时呈现绿色荧光,因为其具有ESIPT和AIEE性质。有趣的是,在胶束的辅助下,可以实现水相CN ̄的高选择性检测。因为胶束不仅提高了非水溶性L分子在水中的溶解度,还为CN ̄催化的氧化环化反应的发生提供了疏水的环境,同时也为反应产物H的聚集提供了微环境。此外,借助Al3+与F ̄的相互作用,可以实现双通道的光学信号转换。同时,我们还制备了吸附有探针分子的试纸,这为CN ̄检测的实际应用提供了可靠和方便的方法。再次,我们合成了含有四苯乙烯结构的亚胺TPE-2Ben,发现其对挥发性一级胺有选择性荧光识别的作用。负载于试纸上的TPE-2Ben分子原本是没有荧光的。在一级胺存在下,这些胺会与探针分子中的C=N键发生交换反应,生成新的亚胺分子和四苯乙烯二胺(TPE-2NH2)分子。我们发现,TPE-2NH2分子是具有AIE效应的,结果就会表现为出现荧光。也就是说,TPE-2Ben固态时无荧光是相当于在结构中加入了“保护基团”,而胺的交换识别过程就是一个去掉“保护基团”的过程,会带来固态荧光的从无到有。利用这种方法,可以制备用于检测挥发性一级胺的便携式试纸。同时,也可以将这一方法应用到隐形墨水中,用TPE-2Ben写出的原本不可见的墨迹,在挥发胺处理后,便会在紫外灯下显现。然后,我们从对苯二胺(B)和3-吡啶醛(A)出发,在适当的溶剂中,利用C=N键的形成产生凝胶因子ABA,再利用金属镍离子与凝胶因子吡啶环上N原子的配位作用(Ni2+-N),得到了金属有机凝胶。这种“一锅法”制备凝胶的过程可以在室温下原位实现,不需要经过加热-冷却的传统制备过程。所得到的金属有机凝胶具有多重物理刺激(热和机械力)响应性。此外,金属有机凝胶还具有化学刺激响应性。当向凝胶体系中加入脂肪二胺时,凝胶会发生破坏,这是因为脂肪二胺的氨基与凝胶中的亚胺键发生了交换反应,生成了新的不能形成凝胶的亚胺分子。这种基于亚胺键形成的“一锅法”构筑凝胶的方法与基于交换反应实现的凝胶破坏过程,为其他刺激响应材料的开发提供了借鉴意义。最后,我们设计并构建了一种新的通过C=C/C=N双键间可逆动态交换形成凝胶的方法。实验中,研究了C=C/C=N交换反应热力学平衡的影响因素,包括链长、溶剂以及温度。将两种不能形成凝胶的组分(如K和I-16)在适当溶剂中混合后,体系会逐渐形成凝胶,这是交换反应的发生生成了凝胶因子的结果。同时,随着凝胶的形成,凝胶因子作为最优组分,其含量会被放大。这种选择性地放大作用表明,凝胶形成过程中的自组织作用是其组分选择的驱动力。总的来说,我们对亚胺化合物在分子光学探针及动态组合化学中的应用都做了研究。我们利用亚胺分子,实现了水相的离子检测和固态的气体检测,在选择性、灵敏度及应用等方面都很突出。这为今后小分子光学探针的开发设计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同时,基于亚胺键的动态交换性质,我们研究了凝胶材料形成与破坏中亚胺键的作用。我们还利用交换反应生成并放大了凝胶因子,这些都扩展了亚胺键在动态组合化学中的应用。(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7-12-01)

董海妹[3](2017)在《组合化学在农药合成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组合化学在农药合成中有了更为广泛的应用途径,组合化学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我们一定要提高对组合化学的认识程度,利用组合化学在农药合成中的应用成果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组合化学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农药合成的研究层次,引起生物学,医学和化学领域的技术改革。技术成果的发展离不开前期的技术改革,实践证明正确的技术改革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应用的未来发展成就。下面主要对组合化学在农药合成中的应用作出具体分析。(本文来源于《化工管理》期刊2017年24期)

顾永吉[4](2017)在《人参二醇、人参叁醇组分组合化学结构修饰及其产物组分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和意义:人参是一种传统的中药,其主要有效成分是人参皂苷。但人参皂苷-Rg3、人参皂苷-Rh1、人参皂苷-Rh2等人参次级皂苷,在人参中的天然含量极少,故常采用酸催化法来人工制备这些次级皂苷,其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产生20位侧链具有叁甲基四氢吡喃环结构的人参二醇、人参叁醇组分。经研究证明,该组分极性较小,且不再具有显着的药理活性,无临床直接开发价值。因其来源于名贵中药材人参,弃之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故本实验将其作为潜在的化合物资源向着新药先导化合物方向加以转化研究、开发利用研究,以期获得抗肿瘤活性更好的人参皂苷衍生物。研究方法:(1)以人参二醇、人参叁醇组分为反应底物,采用组合化学的方法,用催化剂H对其结构进行修饰。(2)用薄层色谱法,分别在苯/石油醚,石油醚/乙醇、甲醇/水,石油醚/甲醇溶剂系统中鉴定反应产物的极性变化从而监控组合化学结构修饰反应的进程。(3)用快速制备液相法,在甲醇/水与石油醚/乙醇溶剂系统中对反应产物进行分离,在203 nm与254 nm紫外波长下对分离状态进行监测,并用薄层色谱法验证分离结果。(4)用MTT比色法检测底物与产物组分,在浓度为5、25、50mg/L浓度的条件下对B16-F10小鼠黑色素瘤细胞与SMMC-7721人肝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5)用平行合成仪探究人参二醇、人参叁醇组分分别与催化剂H反应的合适时间。实验结果:(1)人参二醇、人参叁醇组分与催化剂H加热回流72小时后,通过薄层色谱法鉴定出人参二醇、人参叁醇组分在本反应条件下发生了化学转化,得到了极性比底物大及比底物小的产物组分。(2)通过快速制备液相色谱进行分离纯化反应产物组分,在分离系统为石油醚/乙醇的条件下分离得到叁个产物组分,分别记为产物组分1、2、3。通过薄层色谱实验发现,极性较小的部分集中于产物组分1中,极性较大的组分集中于产物组分3中。(3)通过MTT比色法实验发现,对于B16-F10小鼠黑色素瘤细胞,人参二醇人参叁醇组分、产物组分1、2、3对其增殖均具有抑制作用,但产物组分1、产物组分3对B16-F10小鼠黑色素瘤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显着优于人参二醇人参叁醇组分:对于SMMC-7721人肝癌细胞,产物组分1、产物组分3对其增殖有抑制作用,而人参二醇人参叁醇组分、产物组分2对其增殖均无抑制作用。(4)在人参二醇、人参叁醇组分分别与催化剂H平行反应后,通过薄层色谱实验发现,48 h后反应完全,人参二醇、人参叁醇组分完全转化。实验结论:(1)人参二醇、人参叁醇组分为底物,以化合物H为催化剂,以水为溶剂,通过组合化学法在100℃的条件下使人参二醇、人参叁醇组分发生了转化,得到了与底物不同的产物组分1、产物组分2、产物组分3。(2)建立了以石油醚/乙醇为溶剂系统,方便、快捷的正相薄层色谱分析方法。(3)建立了以石油醚/乙醇为溶剂系统的快速制备液相制备分离方法。(4)得到的产物组分1与产物组分3,对B16-F10小鼠黑色素瘤细胞、SMMC-7721人肝癌细胞有抑制活性。(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7-04-05)

刘佳,汤雨庭,李耀东[5](2016)在《组合化学与新医药新农药创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组合化学所合成的化合物形成一个集合,被称为化合物库。化合物库的合成方法分为固相合成以及与溶液合成。目前组合化学在新医药新农药创制中具有很大的作用。文章对组合化学方法及其在新医药和新农药创制中的应用进行了简要的叙述,并介绍了在新农药创制中应用组合化学方法的成功实例。(本文来源于《南方农机》期刊2016年11期)

张鸿伟,许辉,张晓梅,鲍蕾,王凤美[6](2016)在《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高分辨质谱组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快速筛查婴幼儿配方乳粉中化学危害物》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LC-Triple TOF~)高分辨质谱组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建立了婴幼儿配方乳粉中化学危害物的快速筛查模型。实验采用人工添加外源化学物质(沙丁胺醇、林可霉素、磺胺嘧啶、螺旋霉素、双氯西林和醋酸甲地孕酮)模拟婴幼儿配方乳粉中未知化学危害物污染,15种不同的乳粉等量混合后用水复溶,配制代表性乳粉溶液样品。依据添加与否将样品分为参照组(不含添加的化合物)和添加组。乳粉溶液试样加入乙腈进行提取,经Captiva ND~(Lipids)固相萃取柱净化,CORTECS~(TM) UPLC C_(18+)柱液相色谱分离,以0.3%(v/v)甲酸-5%(v/v)水-乙腈溶液和0.3%(v/v)甲酸-5%(v/v)乙腈-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飞行时间质谱全扫描(TOF MS)-信息依赖性采集(IDA)-子离子扫描(product ion scan)正离子模式采集样品数据。数据经MarkerViewTM软件预处理后导入SIMCA-P软件,对比分析参照组和添加组样品数据,拟合构建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模型,并利用此模型进行样品组别区分和添加化合物识别。结果表明,实验构建的筛查模型拟合度和预测能力良好(R2X(cum)=0.742,R2Y(cum)=0.997,Q2Y(cum)=0.905),参照组和添加组样品被显着区分,6种添加的化合物(最低添加水平为50μg/kg,以乳粉计)全部被可靠地识别。该研究建立的方法为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主动分析监控体系提供了有益技术参考。(本文来源于《色谱》期刊2016年07期)

薛佳男,雷海瑞,高璐瑶,刘静[7](2016)在《基于动态组合化学荧光纳米界面的构建及其对CD44蛋白的传感识别》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工作中,我们利用两亲性Eu(III)配合物(EuL~(3+))和两亲性香豆素衍生物共组装得到囊泡型荧光纳米界面。当荧光素标记的透明质酸与该纳米界面相互作用时,可引起组装在界面上的香豆素分子和荧光素基团之间的能量转移进而敏化荧光素的荧光,同时香豆素的荧光被猝灭(图1a)。当向上述体系中加入CD44后,CD44可特异性结合透明质酸而使其脱离纳米界面,导致香豆素与荧光素的能量转移过程被阻断,荧光素的荧光减弱,同时香豆素的特征荧光得以恢复,据此实现了对CD44蛋白的传感识别(图1b)。(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二十四分会:超分子组装与软物质材料》期刊2016-07-01)

李军芳[8](2016)在《组合化学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组合化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始终以有机化学为基础,将计算机辅助设计、生物化学以及高通量筛选一体化的技术,涉及多个领域,具有微量、高效、自动化的特点,因此在多个领域,如药物开发等,均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组合化学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主要通过新型纳米药物在治疗癌症中的应用,尤其是将纳米载体与药物结合,在体内进行药物释放。通过对纳米材料进行表面物理化学修饰,用于提高其在化学、药学及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研究,并对目前组合化学遇到的一些挑战简要进行了概括,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现代经济信息》期刊2016年12期)

王春华[9](2016)在《组合化学在农药合成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化学研究中,组合化学是其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它有非常大的使用价值和较强的可应用性。因为组合化学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其成果能够应用到生活中,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人们对它的重视程度,并加大了对它的研究力度。组合化学是一门新兴技术,它的出现已经引起了生物学、医学(本文来源于《今日农药》期刊2016年06期)

刘寅[10](2016)在《组合化学在PFOS分子去除机制和先导物优化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组合化学更确切的称为组合科学,是将化学合成、计算机辅助、高通量筛选、大数据统计、模型建立与应用等多门学科有效结合的一门科学。它的平行合成、分析纯化和高通量筛选等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纳米科技更是近期研究的热点,独特的尺寸效应赋予了纳米材料与常规材料不同的性能。将纳米材料与组合化学技术相结合,则可以加速纳米新材料的研发速度,缩短纳米催化剂的优化时间,快速的筛选和优化功能性纳米材料。本论文第一部分采用纳米组合化学的方法,以金纳米颗粒为基质,对其表面功能化修饰,深入探讨了PFOS分子的去除机制。并引入了一种新的F-F作用力,综合比较了它与传统的电荷作用力和疏水作用力在PFOS去除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论文第二部分阐述了组合化学对种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先导化合物多药效参数的快速优化策略。展现了组合化学和高通量筛选的高效性,实用性等特点。环境的破坏与修复是目前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对现有的环境污染物进行彻底的清除是环境修复过程中重要的一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2009年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名录》进行了重新修订,具有8个碳链长度的全氟类化合物PFOS/A被列为可持续性有机污染物。但是在此前,PFOS和其前驱物质已经生产了有半个世纪之久,已经有大量的PFOS进入环境乃至各种生物体内,且PFOS极其稳定,所以PFOS的污染问题一直在持续着。由于其稳定性和生物累积性,在全球很多自然的开放水域都检测出PFOS的存在。不光是在开放的水域中,在人的食物饮品甚至人体内也发现了PFOS的存在。PFOS在体内的累积会引起一些显着性的毒性包括:抑制免疫系,影响线粒体代谢,肝细胞和生殖细胞损伤,降低繁殖与生育能力,影响胎儿的晚期发育,改变基因表达,酶活性干扰,破坏细胞膜结构,改变甲状腺功能等等。由于PFOS极强的稳定性,常用的用来处理污染物的简单氧化还原和微生物降解等方法是不能有效的去除PFOS的。疾病的发生与治疗则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中对各种疾病治疗药物的先导物优化是关键步骤。先导化合物(Lead Compound)是一种从大量的候选化合物中经过特定的生物筛选,发现和选定的具备某种药物活性的新型化合物。其特点是:具备新颖的化学结构,能够进行衍生化并存在改变结构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可被用作研究模型,并且经过一定的结构优化,可以开发出受专利保护的新药品种。新药研发中的第一步往往就是先导化合物的确定。先导化合物一旦被确定下来,就要进入下一步的优化阶段。优化先导化合物的主要步骤有:1)根据药物化学原理提升先导化合物的靶点专一性;提升先导化合物的生物可以利用性,同时优化药物动力性能;进行临床前药物试验。由于先导化合物的自身特点,在其被选择出来之后往往存在着某一或某些缺陷的,比如活性达不到成药要求,毒性较大导致副作用,靶点的选择性不好,药代动力学性质不理想等等。通过一系列的化学修饰对先导化合物进行改造,才能使其成为最终理想的药物。本论文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采用组合化学的方法设计合成一个功能化金纳米颗粒库,对PFOS分子去除机制进行研究,第二部分是采用组合化学方法对抗癌先导化合物噻唑烷酮的水溶性和抗癌活性进行优化第一部分功能化金纳米颗粒库对PFOS分子去除机制的研究由于PFOS对生态环境和生物的影响,其原位检测技术和痕量去除方法的开发势在必行。而为了实现这两项任务,我们需要深入探索PFOS分子与吸附剂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一些基本原理。本研究中,我们采用组合化学方法设计合成了一个功能化的金纳米颗粒库,以此作为一个研究PFOS分子与吸附剂分子之间作用力的平台。通过对两者的分子作用机制的了解可以有效的帮助设计具有原位分析功能的纳米探针和高吸附效率的可以用来除去痕量级别PFOS的纳米材料。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我们首次引入了F-F作用力与静电作用相结合的方法来吸附去除PFOS分子。通过实验得出,F-F作用力在PFOS的去除过程中相比疏水作用,可以表现出更强的作用力。通过设计一个双配体修饰的金纳米颗粒,采用硫辛酸作为小分子与金纳米颗粒的连接剂,将两种不同功能的小分子配体修饰到金纳米颗粒的表面,其中一种是以氨基作为末端,在一定pH条件下氨基可以质子化带正电荷,在吸附过程中与PFOS分子的磺酸基负电端发生电荷作用力。另一种配体则是通过对氨基苯甲酸将全氟烷烃与硫辛酸连接,在吸附过程中主要与PFOS分子的全氟端发生F-F作用力。通过组合化学合成的方法得到了18种功能化的金纳米颗粒,分别进行了TEM、DLS、Zeta potential和表面配体上载量等一系列表征,确保功能化金纳米颗粒的有效合成。并对一定初始浓度的PFOS模拟废液进行吸附筛选实验,通过不同pH条件下的吸附筛选,得到金纳米颗粒表面小分子与PFOS分子吸附作用力的拆分模型,对电荷作用力、疏水作用力和F-F作用力叁种作用力的大小进行分析得出,F-F作用是一种强于疏水作用的作用力,同时在一定的全氟烷烃链长度下,其作用力大小是电荷作用力的4倍。可以在PFOS的吸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选取两种功能化的金纳米颗粒进行热力学和动力学吸附实验得出,PFOS在金纳米颗粒表面的吸附更符合Freundlich单分子吸附层模型,其相关系数大于0.95。动力学模型实验得出kelectro>kf-f>khydro,静电吸附力的发生速率远高于F-F作用力,而F-F作用力的速率常数是疏水作用力的3倍。该研究结果阐述了在吸附剂与PFOS分子作用过程中广泛存在的两种作用力:静电作用力和疏水作用力与本研究中首次引入的F-F作用力的大小比较,得出F-F作用力作为一种非共价作用力可以在PFOS的去除过程中产生较为稳定的吸附作用,有助于设计具有原位分析功能的纳米探针和高吸附效率的可以用来除去痕量级别PFOS的纳米材料第二部分抗癌先导化合物噻唑烷酮的水溶性和活性的优化由于其持续较低的存活率,肺癌仍然被公认为全球最有威胁的癌症之一。肺癌的治疗药物尤其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治疗药物的研发仍然是迫在眉睫。实验室先前报道过一系列噻唑烷酮类化合物可以靶向微管蛋白和热动蛋白来达到杀死肺癌细胞的作用。这些化合物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系(H460)和耐药性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系(H460TaxR)表现出良好的抑制效应,其半数有效浓度(EC50)值在1μM左右,同时对人正常纤维细胞表现出较低的毒性(EC50>100μM)。然而这些化合物在水中的溶解度较低限制了其进一步的应用。溶解度是一个化合物是否可以成为候选药物的必要条件。溶解度较差的先导化合物不仅会在体外或体内实验中带来麻烦,还会成为该种先导化合物最终成药的负担。为了优化先导化合物,急需开发一种可以快速有效的对多药效参数进行优化的方法。本论文通过组合化学设计合成了一个可以对噻唑烷酮化合物水溶性和抗癌活性同时优化的化合物库。首先以噻唑烷酮环为母环的结构基础上,对原有的可变基团进行亲水性基团的替代,得到一个具有25种不同结构的化合物库,经过水溶性和抗癌活性的初步筛选发现,有3种化合物的水溶性得到了提升,但是由于改变了其活性基团,造成了抗癌活性的下降,而筛选得到的具有抗癌活性的7种化合物的水溶性没有得到提升。第二轮设计中,在原有化合物中寻找到一个新的可变修饰位点,合成得到10种化合物,经过水溶性和抗癌活性的筛选,发现该位点的甲基取代可以显着地提升化合物整体的水溶性,同时得到了3种具有抗癌活性的化合物,通过对两轮筛选中具有抗癌活性的10种化合物的药效团模拟得出,活性化合物共同特征为具有两个氢键受体区和叁个疏水区域,与之前结论相吻合。同时对所得的活性化合物的抗癌活性进一步分析,根据浓度依赖实验得出其抗癌活性相比之前的化合物有了10倍的提升,同时其水溶性也得到了5倍的提升。最终通过两轮筛选得到一种化合物具有5倍的水溶性增加和10倍的抗癌活性增加,达到了对先导化合物水溶性和抗癌活性共同优化的目的。(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6-05-27)

组合化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亚胺分子的结构中含有C=N双键,由于其制备简单且易于发生交换反应,在识别领域和动态组合化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亚胺分子可以作为很多离子和分子等检测的光学探针,往往具有选择性高、灵敏度高、检测限低等特点,且在细胞成像及逻辑开关等方面也有所应用。同时,亚胺键的交换条件温和可控,是动态化学中常用的一种动态键,在自分类、分子开关、动态网络以及自愈材料等方面都应用颇多。我们的工作是围绕亚胺分子的识别与动态交换性质展开的。首先,我们设计合成了含有“O-N-O”叁齿配位位点的亚胺探针分子L,来连续地检测Al3+和PPi离子。水相中,探针分子对Al3+离子的荧光“turn-on”识别表现出很好的选择性,溶液呈绿色荧光,因为Al3+与L可以形成1:1的配合物L-Al3+,产生螯合荧光增强效应(CHEF)。进一步,该L-Al3+配合物可以作为水相PPi的荧光“turn-off”型探针,加入PPi后溶液的绿色荧光会消失,这是由于PPi和Al3+离子之间存在很强的相互作用,从而破坏了之前形成的L-Al3+配合物结构。此外,L分子还可以用于细胞中Al3+的成像。其次,利用不同的作用机理,我们将前面所用的探针分子L进一步开发为F ̄和CN ̄的双通道传感器,实现探针分子的―一对多‖识别。L分子对F ̄的比色识别是由于F ̄使其分子中的酚羟基发生了去质子化作用;而对CN ̄离子的荧光识别是因为发生了CN ̄催化的氧化环化反应,生成苯并恶唑(HBO)分子H。分子H在固态时呈现绿色荧光,因为其具有ESIPT和AIEE性质。有趣的是,在胶束的辅助下,可以实现水相CN ̄的高选择性检测。因为胶束不仅提高了非水溶性L分子在水中的溶解度,还为CN ̄催化的氧化环化反应的发生提供了疏水的环境,同时也为反应产物H的聚集提供了微环境。此外,借助Al3+与F ̄的相互作用,可以实现双通道的光学信号转换。同时,我们还制备了吸附有探针分子的试纸,这为CN ̄检测的实际应用提供了可靠和方便的方法。再次,我们合成了含有四苯乙烯结构的亚胺TPE-2Ben,发现其对挥发性一级胺有选择性荧光识别的作用。负载于试纸上的TPE-2Ben分子原本是没有荧光的。在一级胺存在下,这些胺会与探针分子中的C=N键发生交换反应,生成新的亚胺分子和四苯乙烯二胺(TPE-2NH2)分子。我们发现,TPE-2NH2分子是具有AIE效应的,结果就会表现为出现荧光。也就是说,TPE-2Ben固态时无荧光是相当于在结构中加入了“保护基团”,而胺的交换识别过程就是一个去掉“保护基团”的过程,会带来固态荧光的从无到有。利用这种方法,可以制备用于检测挥发性一级胺的便携式试纸。同时,也可以将这一方法应用到隐形墨水中,用TPE-2Ben写出的原本不可见的墨迹,在挥发胺处理后,便会在紫外灯下显现。然后,我们从对苯二胺(B)和3-吡啶醛(A)出发,在适当的溶剂中,利用C=N键的形成产生凝胶因子ABA,再利用金属镍离子与凝胶因子吡啶环上N原子的配位作用(Ni2+-N),得到了金属有机凝胶。这种“一锅法”制备凝胶的过程可以在室温下原位实现,不需要经过加热-冷却的传统制备过程。所得到的金属有机凝胶具有多重物理刺激(热和机械力)响应性。此外,金属有机凝胶还具有化学刺激响应性。当向凝胶体系中加入脂肪二胺时,凝胶会发生破坏,这是因为脂肪二胺的氨基与凝胶中的亚胺键发生了交换反应,生成了新的不能形成凝胶的亚胺分子。这种基于亚胺键形成的“一锅法”构筑凝胶的方法与基于交换反应实现的凝胶破坏过程,为其他刺激响应材料的开发提供了借鉴意义。最后,我们设计并构建了一种新的通过C=C/C=N双键间可逆动态交换形成凝胶的方法。实验中,研究了C=C/C=N交换反应热力学平衡的影响因素,包括链长、溶剂以及温度。将两种不能形成凝胶的组分(如K和I-16)在适当溶剂中混合后,体系会逐渐形成凝胶,这是交换反应的发生生成了凝胶因子的结果。同时,随着凝胶的形成,凝胶因子作为最优组分,其含量会被放大。这种选择性地放大作用表明,凝胶形成过程中的自组织作用是其组分选择的驱动力。总的来说,我们对亚胺化合物在分子光学探针及动态组合化学中的应用都做了研究。我们利用亚胺分子,实现了水相的离子检测和固态的气体检测,在选择性、灵敏度及应用等方面都很突出。这为今后小分子光学探针的开发设计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同时,基于亚胺键的动态交换性质,我们研究了凝胶材料形成与破坏中亚胺键的作用。我们还利用交换反应生成并放大了凝胶因子,这些都扩展了亚胺键在动态组合化学中的应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组合化学论文参考文献

[1].杜旭升.基于柱[5]芳烃的自包结化合物在分子机器和动态组合化学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18

[2].梁春爽.亚胺化合物在分子光学探针及动态组合化学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17

[3].董海妹.组合化学在农药合成中的应用[J].化工管理.2017

[4].顾永吉.人参二醇、人参叁醇组分组合化学结构修饰及其产物组分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检测[D].扬州大学.2017

[5].刘佳,汤雨庭,李耀东.组合化学与新医药新农药创制[J].南方农机.2016

[6].张鸿伟,许辉,张晓梅,鲍蕾,王凤美.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高分辨质谱组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快速筛查婴幼儿配方乳粉中化学危害物[J].色谱.2016

[7].薛佳男,雷海瑞,高璐瑶,刘静.基于动态组合化学荧光纳米界面的构建及其对CD44蛋白的传感识别[C].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二十四分会:超分子组装与软物质材料.2016

[8].李军芳.组合化学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6

[9].王春华.组合化学在农药合成中的应用[J].今日农药.2016

[10].刘寅.组合化学在PFOS分子去除机制和先导物优化中的应用[D].山东大学.2016

论文知识图

本论文结合staurosporine及其类似物与...分子量人于10000助勺梳形共聚物的ROM...一81a松辽盆地中部含油气组合萨尔图油层...纳赤台群火山岩化学成分图解(数据引...受体1执行逻辑功能的真值表(a)以及对...点击化学的四种类型Figure1-4Fourtyp...

标签:;  ;  ;  ;  ;  ;  ;  

组合化学论文_杜旭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