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荧光假单胞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荧光,胞菌,腐败,生物,外分泌,感应,群体。
荧光假单胞菌论文文献综述
崔冠兴,衣亚楠,孙志霞,韩桂全,刘焕彩[1](2019)在《糖尿病足荧光假单胞菌局部感染合并人葡萄球菌人亚种菌血症1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糖尿病足荧光假单胞杆菌局部感染合并人葡萄球菌人亚种菌血症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对1例糖尿病足荧光假单胞菌局部感染行截肢术后合并人葡萄球菌人亚种菌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合并高血压病和冠心病,既往行右膝上截肢术,因左糖尿病足感染入院,行左大腿膝上截肢术,术后感染加重。本例为条件致病菌的混合感染,血培养显示人葡萄球菌人亚种感染,局部分泌物培养显示荧光假单胞菌感染;两种细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及时调整抗生素,患者生命体征逐渐平稳,康复出院。结论糖尿病足荧光假单胞菌局部感染合并人葡萄球菌人亚种菌血症临床表现不典型,病情进展快。积极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控制血糖,及时进行病原学检查,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有效抗菌药物,可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本文来源于《山东医药》期刊2019年32期)
严羽萍,刘丽,朱军莉,陆海霞,励建荣[2](2019)在《鱼源荧光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和致腐表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荧光假单胞菌是养殖鱼类低温贮藏中的优势腐败菌。本研究比较分析5种荧光假单胞菌的生物被膜形成和腐败表型。采用结晶紫法、苯酚硫酸法、珠涡流法和荧光显微镜观察荧光假单胞菌的生物被膜形成和粘附能力,并测定细菌泳动性、蛋白酶活性、嗜铁素等致腐表型。结果表明,5株荧光假单胞菌在28℃LB肉汤中生长良好,经24 h培养后气-液界面上出现较厚的膜,在微孔板中生物被膜形成较快,其中鱼源PF01、PF06、PF07和PF10分离株在12 h含量最高,而标准菌株PFuk4在18 h最高。随着培养时间延长,细菌胞外多糖的含量逐步积累,在18~24 h达到最高,并较快粘附到不锈钢片表面,其中PF07的粘附量最高。5株荧光假单胞菌还具有较强的泳动性和蛋白酶活性,且均产嗜铁素。在PF07和PFuk4中还检测出短链高丝氨酸内酯(AHLs)活性,可能与其较高的被膜、粘附能力、泳动性及蛋白酶活性有关。本研究结果为从AHLs角度探究荧光假单胞菌的致腐机理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樊洁敏,唐蓉,王雅莹,朱军莉,陆海霞[3](2019)在《氯化钙对食品致腐荧光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氯化钙(CaCl_2)对食品腐败株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生物被膜形成特征的影响。采用结晶紫法、菌体计数、苯酚-硫酸法、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Ca~(2+)对荧光假单胞菌的生物被膜形成、多糖分泌、被膜结构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0.1 mmol/L Ca~(2+)刺激荧光假单胞菌生物被膜,随着浓度增加被膜形成增强,其中1 mmol/L促进最明显,而高于10 mmol/L作用减弱,并且Ca~(2+)不影响浮游细菌生长;同时,0.1 mmol/L和1 mmol/L Ca~(2+)对胞外多糖、薄膜和泳动性均呈现促进效果,而高浓度下呈现抑制;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荧光假单胞菌对照组、1 mmol/L和20 mmol/L Ca~(2+)处理组的成熟生物被膜厚度分别为20.0、40.0μm和25.0μm,其中添加1 mmol/L Ca~(2+)显着增加PF07被膜厚度、菌体和胞外聚合物分泌量,使被膜结构更致密;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显示,1 mmol/L Ca~(2+)刺激菌体黏附素lapA、藻多糖alg、鞭毛flgA基因表达量增加3~4倍,并且Ca~(2+)均显着刺激AHLs合成酶luxI基因的表达,提示Ca~(2+)影响生物被膜与群体感应密切相关。可见,食品介质中CaCl_2通过影响菌体黏附行为、胞外分泌物、基因表达导致荧光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特征和结构的改变,该研究为复杂的食品介质中腐败菌生物被膜形成和黏附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9年14期)
郭茹鑫,王志刚,王春龙,由义敏,王恒煦[4](2019)在《邻苯二甲酸二甲酯对荧光假单胞菌的损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imethyl phthalate,DMP)对细菌的毒理作用,选择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为受试菌株,采用平板计数试验、对数生长数学模型、细菌表面Zeta电位、荧光偏振法、透射电镜和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P.fluorescens的比生长速率、代时、细胞表面电势、细胞膜流动性、细胞损伤程度和DMP在细胞内外分布,研究DMP对P.fluorescens的细胞毒性。结果表明:经0、10、20、40 mg·L~(-1)的DMP暴露后,细菌比生长速率减小,而代时增加;细菌表面Zeta电位从-12.21±0.56mV逐渐降低为-18.13±0.67 mV,同时DMP增加了细菌细胞膜的流动性,导致细胞明显变形、质壁分离严重并伴有内容物的泄露;在细胞内,DMP累积浓度从0.11±0.10 mg·L~(-1)增加到6.78±0.25 mg·L~(-1);在细胞外,DMP累积浓度从8.44±0.37 mg·L~(-1)增加到30.52±0.88 mg·L~(-1)。研究表明,DMP破坏了P.fluorescens的细胞壁和细胞膜,影响了细菌正常生长。(本文来源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梅小飞,王智荣,阚建全[5](2019)在《荧光假单胞菌防治果蔬病害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病原微生物侵染引起的果蔬病害日趋严重,现阶段果蔬病害的防治措施主要依赖化学防治,但长期大量施用合成农药的弊端如化学残留、环境污染、抗药性病原菌株出现等日益凸显。近年来,生物防治由于其安全性及高效、经济、环保等优点,成为研究热点。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分布广泛,施用方便,许多菌株能有效抑制多种病原微生物,成为最具应用价值的一类生防菌和根际促生菌。本文综述了荧光假单胞菌控制果蔬病害的生防效果、主要作用机制(直接寄生作用、营养物质和空间位点竞争、次生抗性代谢物、诱导宿主系统抗性)以及菌剂混配、物理方法、化学处理、分子技术在提高荧光假单胞菌生防效力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荧光假单胞菌在生物防治领域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基础资料。(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胡安东,张明洋,张安青,程振涛,周碧君[6](2019)在《鲟源荧光假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患病鲟体内分离到1株细菌,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鉴定、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及系统进化树构建等方法对分离菌种属进行确定,采用纸片扩散法对分离菌进行药物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分离菌为革兰阴性杆菌;可分解葡萄糖和木糖,氧化酶和鸟氨酸脱羧酶试验阳性;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与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同源性大于99%,在系统发育树上与荧光假单胞菌聚为一枝;药敏结果显示,分离菌对氧氟沙星、多西环素、复方新诺明等敏感,对氟苯尼考、卡那霉素、阿莫西林等耐药;人工感染试验结果显示,该菌对小鼠有致病力。本研究为贵州地区鲟细菌性疾病预防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畜牧与兽医》期刊2019年07期)
丁婷[7](2019)在《基于荧光假单胞菌群体感应的抑制剂筛选及抑制机理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是多种冷藏水产品的特定腐败菌(Specific Spoilage Organism,SSO),它能够在低温环境下生长繁殖并产生极耐热的蛋白酶和脂肪酶,引起食品腐败变质。P.fluorescens还能产成大量的生物被膜,帮助细菌躲避不利因素的危害并使细菌形成耐药性。生物被膜一旦形成,则很难彻底去除,给食品安全造成巨大威胁。在食品加工过程中进行普通的消毒对除去生物被膜是无济于事的,由于细菌会对杀菌剂的抵抗力不断增强,因此需要发展新的方法来控制细菌产生的生物被膜以及对食品的致腐能力。研究表明,荧光假单胞菌的多种与食品腐败相关的特性都受到其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系统的调控。因此,寻找群体感应抑制剂(Quorum Sensing Inhibitor,QSI)来干扰QS所参与或调控的生理活动,可能为消除细菌的耐药性、延长食品的货架期提供可能的途径。但是,传统方法来寻找QSI往往是随机的,效率低、成本高,且需要大量的实验,而计算机辅助筛选QSI则恰好可以解决这一问题。鉴于此,本研究以荧光假单胞菌为研究对象,以其QS系统为靶点,通过同源建模、虚拟筛选、分子对接等方法,更加直观、便捷地寻找新的QSI,并对其抑制机理进行探究,最后,将筛选到的QSI与静电纺丝技术结合,将其应用到水产品保鲜中,为探究荧光假单胞菌的QS系统调控的致腐机理以及寻找新的延长水产品货架期、增强水产品安全性的方法提供参考。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对荧光假单胞菌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及基因注释,得到了其QS系统的LuxI型和LuxR型蛋白的氨基酸序列。通过同源建模方法得到了受体蛋白的叁维结构。用SAVES、QMEAN等方法对所建的蛋白模型的质量进行评价,发现所建的蛋白模型具有较好的质量。(2)以LuxI型和LuxR型蛋白为对接靶点,从传统中药化合物数据库(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中筛选潜在的QSI。结果发现,有10种物质具有群体感应抑制活性(命中率66.67%)。苯甲醇、甲酸玫瑰酯、玫瑰醇和鱼腥草素等物质具有很强的QS抑制活性。活性最强的苯甲醇对P.fluorescens P07的群体感应表型具有显着的抑制效果。分子对接技术分析其对QS系统的抑制机理,发现苯甲醇的抑制机理可能是由于其紧密地结合到LuxI型蛋白中,从而阻断了P.fluorescens P07信号分子的产生并阻断了其QS通路,从而达到抑制的效果。(3)为了筛选更加安全高效的QSI,我们以LuxI型和LuxR型蛋白为对接靶点,从食物组分数据库中筛选潜在的QSI。结果发现,有19种物质具有QS抑制活性(命中率76.00%)。其中,(+)-儿茶素、(-)-表儿茶素、没食子酸丙酯、橙皮苷、番茄红素以及茄尼醇等物质具有很强的QS抑制活性。具有最强QS抑制活性的(+)-儿茶素对P.fluorescens P07的胞外蛋白酶产生、泳动性、生物被膜以及EPS的形成具有显着的抑制效果。(4)分别用基于分子相似性、基于配体和受体药效团模型的方法,从ChEBI、ChEMBL、中药数据库(TCM Database@Taiwan)和ZINC天然产物数据库中筛选P.fluorescens P07的QSI。结果发现了丙酸-2-苯乙酯、和厚朴酚、厚朴酚、尼泊金乙酯、姜酮、愈创木酚、辛可尼丁、水杨苷、柠檬醛、香兰素、褪黑素、10-十一烯酸以及(L)-(+)-酒石酸二乙酯等具有较强的QS抑制活性的物质。(5)用具有较强QS抑制活性的香兰素处理P.fluorescens P07并检测其对细菌的群集性、生物被膜以及EPS的影响,并利用转录组学探究其抑制机理。结果发现,香兰素对于P.fluorescens P07的群集性、生物被膜以及EPS均具有显着的抑制效果。转录组学测试发现经香兰素处理后,细菌的差异表达基因上调的有92个,下调的有87个。细菌生物被膜的减少是香兰素对细菌的运动性、粘附性、趋化性、EPS的含量以及QS系统等多种因素影响所致。(6)通过将静电纺丝技术与筛选到的QSI相结合,制备了PLA–没食子酸丙酯以及PCL–表儿茶素同轴静电纺丝纤维,对制备的纳米纤维进行表征并测试其对冷藏条件下叁文鱼片中P.fluorescens P07的致腐性的抑制效果。结果发现,制备的静电纺丝纤维直径较小,表面光滑,无串珠及其他缺陷,并具有核-壳结构。通过对纺丝纤维的性能进行表征,发现其热稳定性、拉伸强度等性能均能满足冷藏条件需要,且纤维能很好地包裹QSI并具有缓释行为。载有QSI的纺丝纤维在没有抑制叁文鱼片中细菌的生长的前提下,对鱼片中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asic Nitrogen,TVB-N)、叁甲胺(Trimethylamine,TMA)以及细菌水溶性胞外多糖的生成能力都显示了显着的抑制效果,并显着延缓了叁文鱼片中Ca~(2+)-ATPase活性的降低速度和叁文鱼片肌肉组织的劣变速度。载有QSI的纺丝纤维对细菌的致腐能力也有显着的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9-06-01)
高娜娜[8](2019)在《基于AHLs介导的群体感应系统对荧光假单胞菌与腐败希瓦氏菌协同致腐机制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菱鲆是我国重要的水产养殖鱼类,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良好的市场前景,但由微生物引起的大菱鲆腐败变质也是十分严重。研究表明,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和腐败希瓦氏菌(Shewanella putrefaciens)是养殖鱼类低温贮藏过程中的特定腐败菌。而腐败菌的生长及特性的表达受其群体感应系统(Quorum Sensing,QS)的调控,其中,N-酰基-高丝氨酸内酯(N-acyl-homoserine lactones,AHLs)是革兰氏阴性菌QS系统中最常见的一类信号分子。课题组已分离出大菱鲆源荧光假单胞菌P.fluorescens PF08和腐败希瓦氏菌S.putrefaciens SP01,其中荧光假单胞菌能产生AHLs,而腐败希瓦氏菌不产AHLs。鉴于此,本研究比较分析了不同类型外源AHLs对菌株SP01 QS信号分子表达情况的影响,进一步探讨菌株PF08对菌株SP01 AHL-QS系统及致腐性的影响,并通过接种于大菱鲆鱼块分析菌株PF08和菌株SP01的致腐能力。主要结论如下:1.生物报告菌法及气相色谱-质谱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GC-MS)检测表明了菌株SP01不产生AHLs或其活性较弱;进一步对菌株SP01 QS调控基因及腐败基因进行筛选及验证,成功扩增出luxR、csB、trxR基因的特异性引物;进而对luxR蛋白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该蛋白无信号肽区域,不存在跨膜结构,为疏水性蛋白,具有典型的luxR家族蛋白的结构特征。2.通过外源添加AHLs前后生物被膜、运动活性等变化来研究菌株SP01对不同信号分子的利用程度。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外源AHLs信号分子对菌株生物被膜形成、群集泳动活性均有促进作用。此外,通过荧光定量PCR技术和分子对接技术探究了菌株SP01对外源信号分子的感受能力,结果表明,外源AHLs的加入均上调了菌株SP01 luxR和trxR基因的表达;其他信号分子(除C_4-HSL外)的添加下调了csB基因的表达。通过分子对接结果推测,AHLs与受体蛋白luxR间结合能力越强,则越会刺激的luxR基因表达。3.通过实验室混合培养菌株PF08和菌株SP01,发现菌株PF08的添加对菌株SP01的生长、蛋白酶群集泳动活性、生物被膜的形成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共培养环境中菌株SP01虽不能产生AHLs,但能感受菌株PF08无细胞上清液(Cell-free Supernatant,CFS)中AHLs,使得环境中的AHLs活性下降。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表明菌株PF08的添加和菌体重悬液(Cell-free,CS)的添加使得菌株SP01 luxR基因的表达下调,而CFS添加组使得luxR基因表达量明显上调,为对照组的0.58倍;菌株PF08的添加抑制csB、trxR基因的表达;综上结果表明菌株PF08的添加促进了菌株SP01腐败特性的表达。4.通过微生物(菌落总数)及理化指标(TBA值、pH值、挥发性成分)等的变化,探讨了接种菌株SP01、菌株PF08及二者混合菌后对微冻和冷藏条件大菱鲆无菌鱼块的致腐能力。结果表明:在冷藏条件下,共培养菌组中菌株PF08和菌株SP01菌落数均显着高于单独接种组,且共培养菌组的菌落总数、TBA值、pH值均高于单独接菌组。与冷藏相比,微冻可以较好地延缓菌落总数、pH值、TBA的增加。进一步通过GC-MS分析表明醇类、醛酮类物质在冷藏大菱鲆鱼肉中含量较高,为主要挥发性物质。经接菌处理后,醛酮类、醇类的含量都增加,且共培养菌组致腐效果较明显,这可能是因为共培养菌株之间存在协同作用,可相互促进彼此的生长并提高腐败活性,加速无菌鱼块的腐败。(本文来源于《渤海大学》期刊2019-06-01)
任恒阳[9](2019)在《大肠埃希氏菌和荧光假单胞菌对碳钢的协同腐蚀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微生物腐蚀往往是多种微生物相互作用的结果。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导致微生物种类的优势更替和生物膜特性的改变,进而对金属腐蚀的影响与单种微生物不同。本研究以再生水为补充水的工业循环冷却水系统的微生物腐蚀为研究背景,选择研究环境中常见的两种微生物—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E.coli)和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P.fluorescens)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试验测试和理论研究的方法,分析了两种微生物共同存在时碳钢表面生物膜的形成和组成成分变化,腐蚀电化学差异和铁释放后的转化影响,提出了两种微生物共同存在对碳钢腐蚀的影响机制。7d时E.coli-P.fluorescens生物膜在碳钢表面初步形成,厚度在35μm左右。14d时增厚达到55μm。E.coli-P.fluorescens生物膜中P.fluorescens的数量3d后占据优势,5d后两种细菌附着的数量稳定,14d时E.coli-P.fluorescens生物膜中多糖含量多达165.09μg/cm~2,使细菌利于附着。E.coli-P.fluorescens生物膜具备P.fluorescens生物膜较厚且粘性较大和E.coli生物膜致密性较差且物质易传递的双重特性,使得两种细菌协同生成的生物膜在一定深度下微生物数量和胞外聚合物含量相对均衡并保持均匀稳定。E.coli和P.fluorescens在最初(24h)接触时,开路电位变化小且未形成稳定的腐蚀层。在腐蚀初期(14d)时,开路电位正移并稳定,3d后形成稳定的生物膜层,碳钢阴极反应明显被抑制,11d后E.coli-P.fluorescens工况的阴极斜率最大,更有效地抑制了碳钢阴极反应发生。E.coli-P.fluorescens工况的膜电阻明显高于单种细菌工况,两种细菌协同形成的生物膜抑制腐蚀效果更好,其中P.fluorescens有助于膜电阻增加,E.coli相反。细菌先后投加与同时投加相比平均膜电阻分别降低了181.1Ω·cm~2,161.66Ω·cm~2,先后投加细菌使其协同作用明显被削弱。3d时E.coli-P.fluorescens工况的平均腐蚀速率高于空白工况,促进腐蚀,3d后抑制碳钢腐蚀。P.fluorescens工况出现的Fe_2O_3、Fe_3O_4峰个数多且14d时拟合占比分别为44.67%、32.90%,E.coli工况的Fe_2O_3、Fe_3O_4峰较少且14d时FeOOH的拟合占比为36.79%。与空白工况相比,E.coli可促进α-FeOOH、γ-FeOOH等初期腐蚀产物生成,P.fluorescens促进初期腐蚀产物向Fe_2O_3、Fe_3O_4等稳定腐蚀产物转化。E.coli和P.fluorescens对碳钢的协同腐蚀机制:1-3d中两种细菌开始附着,微生物数量增加并促进腐蚀发生;3-7d中两种细菌的生物膜初步形成且多糖的含量也基本稳定,E.coli生物膜存在较薄在局部阻隔营养物质较差,使较厚和粘性较大的P.fluorescens生物膜更稳定的附着在碳钢表面,碳钢腐蚀被抑制;7-14d中E.coli-P.fluorescens生物膜稳定增厚达到55μm。E.coli促进多孔的α-FeOOH、γ-FeOOH等初期腐蚀产物生成,P.fluorescens促进致密的Fe_2O_3、Fe_3O_4生成,两种细菌协同使其腐蚀产物层更稳定并与生物膜黏连使碳钢腐蚀被抑制。(本文来源于《北京建筑大学》期刊2019-06-01)
王智荣[10](2019)在《荧光假单胞菌ZX生物防治采后锦橙青霉病和绿霉病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柑橘(Citrus)属芸香科植物,在全球热带、亚热带及其中间型的气候地区均有广泛种植。据统计,世界柑橘年产量已达到1.2亿吨,超过苹果、葡萄和香蕉等大宗水果,位居所有水果之首。但柑橘是典型的非跃变型果实,采摘时已接近生理成熟,自身抗病能力较弱,因此柑橘在贮运期间极易受到病原真菌的侵染而爆发大面积的采后病害腐烂,其中,由意大利青霉(Penicillium italicum)引起的青霉病和指状青霉(Penicillium digitatum)引起的绿霉病腐烂最为严重。传统控制采后果蔬病害主要依赖于化学杀菌剂,如噻苯咪唑、多菌灵和抑霉唑等,但长期大量使用合成杀菌剂可能导致化学残留、病原菌耐药性出现和增强、环境污染等问题,甚至会降低食品的安全性。因而寻求绿色环保、无毒副作用的替代方法已经刻不容缓。生物防治,即利用有益微生物或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来抑制病原物的生长繁殖,达到防治病害的目的。因其具有安全有效、绿色环保等特点,被认为是最有希望替代化学杀菌剂的方法之一。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广泛分布于植物根际土壤和果蔬表面,施用方便,对人和环境无害,是最具应用价值的一类生防菌,而有关P.fluorescens对柑橘果实采后病害及其品质的影响鲜有报道。因此,本试验以高通量筛选获得的P.fluorescens ZX为供试菌株,“北碚447”锦橙果实为试验材料,首先评估P.fluorescens ZX的生存能力、抗菌活性及其对采后锦橙果实青霉病和绿霉病的生防效力,接着通过离体试验(in vitro)和活体试验(in vivo)分析和探讨P.fluorescens ZX的作用机制,最后探究P.fluorescens ZX菌悬液保鲜处理对采后锦橙果实自然腐败及其贮藏品质和感官品质的影响,为P.fluorescens ZX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微生物学技术方法研究P.fluorescens ZX的基本理化性质,评估其生存能力和抗逆能力。结果表明,P.fluorescens ZX的最适生长条件为30℃、中性环境、20 g/L Na Cl,具有一定的耐热性和较高的紫外线抗性及较广的抗生素抗性,但对强酸强碱敏感;P.fluorescens ZX培养4 h后就开始进入对数生长期,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环境适应力。2、结合离体试验和活体试验评估P.fluorescens ZX的抗菌活性及其对采后锦橙果实青霉病和绿霉病的生防效力。结果表明,不论是离体试验还是活体试验,P.fluorescens ZX原液和菌悬液都能显着抑制意大利青霉(Penicillium italicum)和指状青霉(Penicillium digitatum)的生长繁殖,P.fluorescens ZX菌悬液在混合固体培养基上和病原菌孢子共同培养时,能完全抑制其生长繁殖,对峙培养时,相对抑菌率达到40%以上;P.fluorescens ZX能有效控制采后锦橙青霉病和绿霉病的发生,延缓病害进程,且菌悬液浓度越高,接种时间越早,生防效果越好;滤液和热杀死液也有一定的防治作用,但其效力远远低于原液和菌悬液。3、结合离体试验和活体试验分析和探究P.fluorescens ZX对采后锦橙青霉病和绿霉病的生防机制,结果表明:(1)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和拮抗菌接触共培养后的病原菌,菌丝形态饱满、粗细均匀、表面光滑,没有发现扭曲、变形、空洞、原生质体泄漏等异常情况,说明P.fluorescens ZX对P.italicum和P.digitatum没有寄生作用。(2)与病原菌竞争营养物质和空间位点可能是P.fluorescens ZX发挥生防效力最主要的作用方式,P.fluorescens ZX在果实伤口处经4℃下培养16 d或经20℃下培养8 d后,其活细胞数量分别增长了28倍和34倍;采用插入式细胞培养皿分析拮抗菌和病原菌之间的营养竞争作用,结果显示,P.fluorescens ZX能更快速高效地利用葡萄糖、果糖、蔗糖和游离氨基酸等营养物质,并能分泌嗜铁素,和病原菌竞争果实伤口处有限的铁元素;同时,P.fluorescens ZX生命力强,能在24 h内形成成熟的生物膜,阻碍病原菌接触、利用果实伤口处的营养物质。(3)聚合酶链式反应和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显示,P.fluorescens ZX不具有酚嗪-1-羧酸、2,4-二乙酰基间苯叁酚、藤黄绿脓菌素、硝咯吡菌素等抗生素或氰化氢的合成基因;分解酶鉴别培养基试验结果表明,P.fluorescens ZX不能分泌几丁质酶、葡聚糖酶和纤维素酶,但能产生蛋白酶;此外,P.fluorescens ZX产生的挥发性次生代谢物质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经P.fluorescens ZX熏蒸处理后的果实,青霉病和绿霉病的发病率和病斑直径显着降低。(4)在特定诱导时间范围内,P.fluorescens ZX可显着增强锦橙果实对青霉病和绿霉病的抗性作用,尤其是诱导48 h处理对果实的抗性诱导作用最为显着。进一步分析发现,P.fluorescens ZX处理前期能显着提高锦橙果实中几丁质酶、β-1,3-葡聚糖酶、过氧化物酶、苯丙氨酸解氨酶的活性,并能诱导提前β-1,3-葡聚糖酶、过氧化物酶活性高峰的到来;同时,P.fluorescens ZX处理能有效提高果实的内部还原势,诱导果实中一氧化氮、过氧化氢、谷胱甘肽、还原型辅酶Ⅱ、总酚及滨蒿内酯的积累;此外,P.fluorescens ZX处理还能显着抑制果实中脂氧合酶的活性和丙二醛含量的升高,有效抑制或延缓果实的膜脂过氧化。3、利用P.fluorescens ZX菌悬液浸泡果实并监测果实在贮藏前后的品质变化,试验结果表明,P.fluorescens ZX菌悬液保鲜处理能有效阻碍病原微生物的侵入,延缓采后锦橙病害进程,显着延长贮藏时间,且对锦橙的贮藏品质、感官品质及香气成分影响相对较小。上述试验结果表明:供试菌株P.fluorescens ZX能通过营养与空间竞争作用、产生抑菌物质和诱导宿主抗性等多种方式有效抑制P.italicum和P.digitatum的生长繁殖,在采后锦橙青霉病和绿霉病上具有极高的生物防治潜力。(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9-05-20)
荧光假单胞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荧光假单胞菌是养殖鱼类低温贮藏中的优势腐败菌。本研究比较分析5种荧光假单胞菌的生物被膜形成和腐败表型。采用结晶紫法、苯酚硫酸法、珠涡流法和荧光显微镜观察荧光假单胞菌的生物被膜形成和粘附能力,并测定细菌泳动性、蛋白酶活性、嗜铁素等致腐表型。结果表明,5株荧光假单胞菌在28℃LB肉汤中生长良好,经24 h培养后气-液界面上出现较厚的膜,在微孔板中生物被膜形成较快,其中鱼源PF01、PF06、PF07和PF10分离株在12 h含量最高,而标准菌株PFuk4在18 h最高。随着培养时间延长,细菌胞外多糖的含量逐步积累,在18~24 h达到最高,并较快粘附到不锈钢片表面,其中PF07的粘附量最高。5株荧光假单胞菌还具有较强的泳动性和蛋白酶活性,且均产嗜铁素。在PF07和PFuk4中还检测出短链高丝氨酸内酯(AHLs)活性,可能与其较高的被膜、粘附能力、泳动性及蛋白酶活性有关。本研究结果为从AHLs角度探究荧光假单胞菌的致腐机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荧光假单胞菌论文参考文献
[1].崔冠兴,衣亚楠,孙志霞,韩桂全,刘焕彩.糖尿病足荧光假单胞菌局部感染合并人葡萄球菌人亚种菌血症1例分析[J].山东医药.2019
[2].严羽萍,刘丽,朱军莉,陆海霞,励建荣.鱼源荧光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和致腐表型的研究[J].中国食品学报.2019
[3].樊洁敏,唐蓉,王雅莹,朱军莉,陆海霞.氯化钙对食品致腐荧光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J].食品科学.2019
[4].郭茹鑫,王志刚,王春龙,由义敏,王恒煦.邻苯二甲酸二甲酯对荧光假单胞菌的损伤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9
[5].梅小飞,王智荣,阚建全.荧光假单胞菌防治果蔬病害的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报.2019
[6].胡安东,张明洋,张安青,程振涛,周碧君.鲟源荧光假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特性分析[J].畜牧与兽医.2019
[7].丁婷.基于荧光假单胞菌群体感应的抑制剂筛选及抑制机理探究[D].江南大学.2019
[8].高娜娜.基于AHLs介导的群体感应系统对荧光假单胞菌与腐败希瓦氏菌协同致腐机制探究[D].渤海大学.2019
[9].任恒阳.大肠埃希氏菌和荧光假单胞菌对碳钢的协同腐蚀机制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9
[10].王智荣.荧光假单胞菌ZX生物防治采后锦橙青霉病和绿霉病研究[D].西南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