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异源四倍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多倍体,四倍,基因组,基因,甜瓜,棉花,核型。
异源四倍体论文文献综述
[1](2018)在《华中农大张献龙团队发布异源四倍体棉最新基因组》一文中研究指出2018年12月4日,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张献龙教授团队与合作者在Nature Genetics在线发表了题为Reference genome sequences of two cultivated allotetraploid cottons, Gossypium hirsutum and Gossypium barbadens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利用叁代测序组装技术、Hi-C染色体挂载技术以及光学图谱完成了异源四倍体棉基因组从二代向叁代的升级。叁代陆地棉和海岛棉基因组具有高度连续性,高度重复区具有更高的完整性等优点。(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23期)
[2](2018)在《华中农大发布异源四倍体棉最新基因组》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日,英国《自然-遗传学》杂志在线发表了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张献龙教授团队的一项最近研究成果。该研究利用叁代测序组装技术、Hi-C染色体挂载技术以及光学图谱完成了异源四倍体棉基因组从二代向叁代的升级。与二代异源四(本文来源于《种业导刊》期刊2018年12期)
王筠竹,赵勤政,秦晓东,杨树琼,李子昂[3](2018)在《甜瓜属人工合成异源四倍体染色体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异源多倍体在形成初期常常会伴随减数分裂紊乱,导致其基因组结构发生变化,包括染色体数目减少、染色体融合以及染色体重排等。甜瓜属异源四倍体Cucumis×hytivus是一个人工合成的异源多倍体,其亲本遗传背景清晰,并经过多年不断自交,因此是研究异源多倍体物种稳定机制的理想体系。本研究以甜瓜属人工异源四倍体C×hytivus为对象,对其进行核型分析并探索了该异源四倍体基因组/染色体的稳定性。首先利用黄瓜fosmid克隆进行了种间FISH(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共筛选出了29个在C. hystr/x中期染色体上产生单一信号位点的黄瓜fosmid克隆。结合利用12个黄瓜fosmid和野生种基因组DNA进行FISH,成功识别出C.hystrix的12对同源染色体,构建了中期染色体核型。同时对45S和5SrDNA进行了定位,并通过重复杂交利用C hystrix基因组DNA和BAC克隆457-F11快速识别野生种的染色体。随后,利用GISH和fosmid-FISH鉴定出了甜瓜属异源四倍体C.×hytivus的所有19对部分同源染色体,建立了染色体核型,同时研究了黄瓜主要重复序列TypeⅠ/Ⅱ/Ⅲ/Ⅳ和45S、5S rDNA等在C.×hytivus染色体组的分布模式,以揭示其染色体结构组成。最后利用GISH(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技术观察并分析了C.×hytivus减数分裂染色体的行为,阐述了其与基因组结构稳定性的关系。结果表明,甜瓜属异源四倍体的亚基因组结构较为稳定,未出现大规模的染色体变异或非整倍体,然而fosmid的信号模式表明可能存在小片段染色体重组,并且减数分裂较为紊乱,存在亚基因组之间的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为种间渐渗奠定了细胞学基础。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研究甜瓜属异源四倍体遗传、表观遗传变化及表型变异,同时对于阐述亲本染色体基数相差较大的异源多倍体物种的形成、进化及稳定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园艺学会第八届黄瓜学术研讨会暨新品种展示观摩活动会议手册》期刊2018-10-12)
朱早兵,虞夏清,翟于菲,王盼乔,赵勤政[4](2018)在《基于光合生理与转录分析的异源四倍体黄瓜(Cucumis×hytivus)高温适应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多倍化显着增加了植物的多样性,赋予植物新的表型和更广泛的环境适应能力。然而,关于适应机制的研究非常有限。前期研究发现,新合成的异源四倍体黄瓜(Cucumis×hytivus)具有稳定的黄绿色幼叶表型,并表现为较高的高温耐受能力。本文研究了高温(HT)38℃/30℃和对照温度(CK)28℃/20℃处理下异源四倍体黄瓜与二倍体双亲之间的生长状况、叶绿素积累、光合特性以及基因表达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高温处理后异源四倍体生长速率提高,幼叶复绿过程显着加快,光合作用增强,PSⅡ的最大量子效率显着增加。转录组分析结果显示,异源四倍体黄瓜与其亲本之间差异表达的基因主要参与了生物钟节律,光合碳固定以及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等初级代谢途径。其中,GLTX,HEMA,NYC,CAO和CHL基因是促进叶绿素积累的关键基因。此外,在高温处理后,抗氧化酶,热休克蛋白以及脂肪酸去饱和酶等初级代谢和应激过程基因的差异表达也表明异源四倍体黄瓜对高温的伤害有着积极的响应。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显示,高温处理后异源四倍体黄瓜在叶绿素积累,光合作用和荧光特征方面较二倍体亲本具有更强的光合适应性。同时,异源四倍体与二倍体亲本之间的转录差异暗示基因组的加倍赋予了异源四倍体黄瓜更强的环境适应弹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园艺学会第八届黄瓜学术研讨会暨新品种展示观摩活动会议手册》期刊2018-10-12)
王盼乔,翟于菲,朱早兵,王筠竹,赵勤政[5](2018)在《基于转录组分析甜瓜属异源四倍体杂种优势形成的分子动力》一文中研究指出甜瓜属异源四倍体新种(Cucumis.hytivus,2n=38)也称双二倍体,是由甜瓜属野生种酸黄瓜(Cucumis.hystrix,HH)和华北型黄瓜(Cucumis sitavus,CC)杂交而形成的,并通过染色体加倍在其生长活力和适应性方面优于其双亲。为了更好地了解多倍化后代杂种优势的分子基础,我们利用二代测序技术对甜瓜属异源多倍体新种及其双亲进行了mRNA和lncRNA转录组分析。结果发现非加性表达蛋白质编码基因占比较少,但与氨裂解活力增长,微管和光合活动降低有关,且差异表达基因超过40%以上的存在偏向母本HH表达现象。此外,lncRNAs在多倍体化后表现出非加性表达,可能导致重要靶基因的差异表达,主要富集到解氨酶,光系统组成相关功能。总之,转录组数据提供了植物异源多倍化lncRNA介导的亲本同源基因的差异表达模式,这可能有助于解释甜瓜属四倍体的杂种优势形成。(本文来源于《中国园艺学会第八届黄瓜学术研讨会暨新品种展示观摩活动会议手册》期刊2018-10-12)
朱玉贤[6](2018)在《异源四倍体棉花基因组解析与育种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异源四倍体棉花是世界上广泛种植的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作物之一。截止目前,研究团队已成功地解析了异源四倍体AD基因组及其可能的二倍体祖先A基因组亚洲棉和D基因组雷蒙德氏棉的基因组,为棉花遗传育种奠定了理论基础。研究发现转座子含量在异源四倍体AD基因组、二倍体D基因组和A基因组分别占到了67.2%、57%和85.39%,表明转座子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参与了棉属基因组的演化和棉花基因的表达调控,分析发现Copia类转座子在A基因组和AD基因组中仍然具有较高活性,Chip-qPCR发现Copia转座酶主要结合到基因的第一个外显子。研究团队阐述了棉属特有的棉酚合成途径中关键酶CDN1蛋白家族的功能及演化,通过比较基因组研究发现过多或者过少乙烯含量会相应导致D基因组棉纤维败育及A基因组棉纤维伸长乏力,适量的乙烯释放使得异源四倍体具有较长且有较高比强度的棉纤维,这种棉纤维差异调控机制与乙烯合成关键酶ACO基因启动子上的位点变异有关。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又通过整合中国境内不同地域的亚洲棉种质资源,对243份二倍体亚洲棉和草棉进行了重测序及历时2年的田间性状调查,结合GWAS和QTL技术鉴定了与种子油含量、抗病能力等相关的调控位点。对棉花种子油GWAS分析发现,GaKASIII基因的第8个外显子上容易发生突变,从TGT变成CGT,由半胱氨酸Cys变成精氨酸Arg,导致棉花种子油C16:0和C16:1脂肪酸含量的变化。对棉花抗枯萎病的GWAS分析定位到GaGSTF9基因启动子上,抑制该基因表达使抗病品种表现出易感病的性状,说明GaGSTF9基因负责调控棉花抗枯萎病。受限于相比较低效率的棉花遗传转化,棉花材料的异源多倍体性质及有限的遗传突变体,棉花功能基因研究具有一定的困难。随着CRISPR/Cas9介导的基因组编辑技术在棉花上的成功应用,更多优异的育种材料将会很快被创制成功。异源四倍体棉花基因组解析及棉花群体的研究为棉花育种与改良提供了分子基础及理论依据,将加快棉花遗传改良育种应用的进程。(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学会八十五周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93-2018)》期刊2018-10-10)
勾晓婉[7](2018)在《新形成异源四倍体小麦AADD在传代过程中沉淀的核型变异以及表型多样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每一个物种都具有特定的、由染色体数目和结构组合而成的核型,它是生物体在染色体水平上的表型,但核型在本质上是不稳定的。多倍化或全基因组加倍(WGD)在真核生物的进化过程中普遍存在,并扮演着重要角色,多倍化的短期效应能引起细胞体积、形态大小、基因组稳定性以及基因表达等发生变化,长期效应可以引导进化过渡和增加生物学复杂度。所有的开花植物都经历过多倍化事件,它是引起核型迅速重组的巨大推动力量。已知多倍体形成初期,由于染色体数目的突然增多,造成减数分裂及其精确性降低,因此会产生大量的部分同源重组以及后期染色体滞后分离等现象,从而导致多倍体后代中非整倍体和结构易位的产生。随着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序列水平的研究越来越热衷。然而,染色体作为遗传物质的基本载体,其上的任一突变(包含SNP位点突变或大片段的重复、丢失)可能都会对生物体造成致命的危害,例如人类的多种疾病以及癌症,都是由于染色体拷贝数的不平衡所导致的;植物中也报道过非整倍体或结构易位对结实率等重要表型的恶劣影响。因此,在染色体水平上的研究仍有待深入探究。小麦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提供人类营养所需20%的热量和蛋白质。小麦在进化过程中经历过两次异源多倍化事件,实现了从野草到粮食作物的转变。同时,小麦拥有大且复杂的基因组(高达80%以上的重复序列),这为序列水平的分析增加了难度,但是却非常适合进行细胞学水平的染色体研究。因此,多倍体小麦非常适合用于在群体水平上研究新形成异源多倍体的核型异质性的传代扩散以及其带来的表型多样性。本文以一个人工构建的、基因组组成为AADD的异源四倍体小麦为材料,进行了深入的核型变异研究。我们对这个材料进行了大规模的细胞学检测,观察分析传代过程中积累的核型异质性及其表现出的表型多样性。主要发现包括:(1)通过来自单一整倍体连续12代的随机后代自交,大量的个体水平的核型异质性在传代过程中被沉淀下来;(2)在A、D两个亚基因组之间和各自的染色体之间存在着染色体的获得或丢失以及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倾向性;(3)大多数的染色体数目变异和结构变异是共同发生的,推测可能是由于相互的应急反应和彼此的功能制约;(4)对整倍体进行有目的的筛选传代也没有增加后代核型的稳定性比例;(5)核型变异范围与表型变化程度相关联。综上,本文的研究结果证明异源多倍化可以催化巨大的并且具有传代继承性的核型进化,同时驱动群体水平的表型多样性,这为现今仍有争议的“全基因组加倍可以增强生物进化能力”的理论提供了新的实证支持。(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李倩[8](2017)在《异源四倍体棉花中两个LTR逆转座子家族的鉴定及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逆转座子(Retrotransposons)是植物基因组中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转座元件,占总DNA含量一半以上。其转座过程需要以RNA为媒介,遵从“复制-粘贴”的模式在基因组中产生一个新的拷贝,这一转座机制使得逆转座子成为植物基因组主要的组成成分。同时通过插入基因编码区或附近,逆转座子可以改变基因的表达水平。大量研究表明,逆转座子在植物基因组进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植物基因组的大小、组成以及基因的结构、功能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近年来逆转座子已成为研究基因克隆与表达、生物多样性及物种进化的重要工具,对植物基因的序列组成、拷贝数和转录表达等研究均有重要意义。棉花(Gossypium)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其产生的棉纤维是在纺织行业中使用最多的天然纤维,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二倍体棉种雷蒙德氏棉、亚洲棉以及异源四倍体棉种陆地棉、海岛棉基因组测序的完成,为全面鉴定棉花逆转座子并分析其在基因组中的进化提供了绝佳的机会。目前,对棉花转座子的分析大多集中在种类或超家族水平,而对某一逆转座子家族的鉴定和详细分析鲜有报道。本研究针对异源四倍体棉种中两个LTR逆转座子家族(DOCL和REL逆转座子家族),在全面鉴定其家族成员的基础上,对这两个逆转座子家族成员的分类、分布特征、插入区间偏好性和对靶标基因的表达水平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两个LTR逆转座子家族在异源四倍体棉种中显着扩增在对GhDOCL逆转座子分子特征分析的基础上,从已完全测序的棉花基因组中鉴定了DOCL逆转座子家族,包含陆地棉逆转座子157个,海岛棉逆转座子112个和雷蒙德氏棉逆转座子73个;以海岛棉逆转座子GbRE1为探针序列,鉴定了REL逆转座子家族,包含陆地棉逆转座子92个,海岛棉逆转座子43个。其中在亚洲棉中没有DOCL逆转座子,而亚洲棉和雷蒙德氏棉中均没有REL逆转座子。此外,定量PCR分析表明异源四倍体棉种中DOCL逆转座子的拷贝数较雷蒙德氏棉明显增加。这些结果表明DOCL和REL逆转座子家族均在异源四倍体棉种中显着扩增。2 LTR逆转座子家族的进化分析应用MEGA 6.0软件分别对这两个LTR逆转座子家族进行进化分析。DOCL逆转座子家族包括9个组,其中G1-G4和G9在四倍体出现之后显着扩增;而G5-G8是由四倍体形成前的D基因组产生,在异源四倍体棉种中无明显扩增。REL逆转座子家族包括2个组,均在四倍体出现之后显着扩增。3 LTR逆转座子在棉花基因组中的分布DOCL和REL逆转座子大致均匀地分布在不同染色体组的不同染色体上,未检测到同一家族或者同一组的LTR逆转座子聚集在染色体的某个区段,说明这两个逆转座子家族在基因组中的扩增是随机的。根据LTR逆转座子的插入位置及其上下游序列,鉴定出DOCL逆转座子在不同棉种中的等位插入位点,并通过PCR扩增验证LTR逆转座子在不同异源四倍体棉种材料中的插入位点。结果表明大部分的LTR逆转座子在不同棉种中的插入位置不同,说明其在不同棉种中的扩增是相对独立的。应用BLASTX分析LTR逆转座子侧翼序列的蛋白编码特性,结果表明DOCL和REL逆转座子的插入位点大部分处于基因编码区。4 LTR逆转座子和蛋白编码基因的关系结合PCR检测和BLASTX分析结果,选取在陆地棉或海岛棉基因编码区特异插入的DOCL和REL逆转座子,分析其靶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逆转座子的插入显着降低或消除了12个靶基因(8个DOCL靶基因和4个REL靶基因)在棉花不同组织中的表达。综上所述,棉花基因组中包含以DOCL和REL逆转座子家族为代表的,在异源四倍体棉种中显着扩增的LTR逆转座子家族。这些LTR逆转座子在基因编码区的插入影响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是异源四倍体棉种进化的重要驱动力。(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7-04-01)
朱斌[9](2016)在《天然异源四倍体甘蓝型油菜中亚基因组的分离及互作》一文中研究指出由种间杂交进化产生异源多倍体是自然界物种形成的一条重要途径,其适应性要显着优于其二倍体祖先种。长期以来,揭示异源多倍体中祖先种基因组的起源及结构变化一直是众多研究者所关注的问题。从一个拥有较长进化史的天然异源多倍体中抽离出其亚基因组并使祖先种得以出现,为研究异源多倍体的基因组进化及互作提供了独特的机会。异源四倍体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AACC)是异源多倍体多倍化进程研究的模式植物。本研究中,通过远缘杂交诱导甘蓝型油菜中C亚基因组染色体的优先消除,抽离出了整个A亚基因组,进而重建了祖先种白菜型油菜(restituted B.rapa L.,RBR)。同时,以本实验室先前获得的一个RBR Oro做父本,与亲本甘蓝型油菜“Oro”进行杂交及连续回交,将C亚基因组的单条染色体附加到剥离的A亚基因组上,在同一背景下对C亚基因组进行解析。最终,通过C基因组染色体特异基因引物的PCR扩增及FISH方法鉴定出了全套的单体异附加系(MAALs)。RBR及MAALs的获得为甘蓝型油菜的基因组进化及基因组互作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及材料。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远缘杂交诱导RBR ZS11的建立以国内进行测序的甘蓝型油菜品种“中双11”与海甘蓝(Crambe abyssinica)进行大量的属间杂交,获得了4株染色体数为2n=29的F1杂种。C基因组的特异BAC为探针的FISH及染色体特异基因引物的PCR扩增证实了这些F1杂种(2n=29)中消除了一个完整的C亚基因组,而保留了全部的A亚基因组染色体,同时经海甘蓝基因组为探针的GISH分析,未检测到海甘蓝的染色体片段。随后在F1杂种与海甘蓝的回交后代中筛选到染色体数目为2n=22的单株,该单株经人工辅助自交后获得了染色体为2n=20的植株。这些植株的染色体配对方式与天然白菜的10个二价体及减数分裂后期I染色体以10:10分离一致,且经FISH检测并未发现C基因组染色体及片段,证实了这些材料为“中双11”的剥离白菜(RBR ZS11)。与天然白菜相比,RBR ZS11表现出一些特有的形态特征,例如生活力弱、易感病、叶片有毛,花型较小且花瓣皱缩,自交结实不正常,特别是冬天叶片贴地生长等。随机选取57对AFLP引物对4个F1植株、RBR ZS11及双亲进行遗传分析,各世代植株中均检测到一定数目的相对于甘蓝型油菜的缺失带、新增带及少量的海甘蓝特异带。以随机选取的32对AFLP引物对RBR ZS11及其它17份材料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RBR ZS11与白菜型油菜“白油一号”聚为一类。2.甘蓝型油菜C亚基因组的解析为解析天然甘蓝型油菜的C亚基因组,以实验室先前获得的剥离白菜RBR Oro为父本,与供体甘蓝型油菜“Oro”进行杂交及连续回交。通过细胞学方法,共确定了646株BC1和BC2群体植株的染色体数目,其中有129(20.0%)株(2n=21)为可能的MAALs。利用已测序甘蓝型油菜“Darmor”的基因组信息设计、筛选了49对C基因组染色体特异的基因引物。经特异基因引物的PCR扩增,鉴定到全套的RBR Oro附加单条C亚基因组染色体的9个MAALs。随后以多个重复序列探针的BAC-FISH对MAALs植株进行分析,证实了染色体特异基因引物的可靠性。相比于亲本RBR Oro,MAALs表现了一些可能由附加C染色体决定的特异性状,例如AAC2的叶片蜡质。MAALs终变期的染色体配对以及雌、雄配子的传递率均有较大的差异,可能与附加的C基因组染色体与A基因组的同源性及甘蓝型油菜中调节染色体配对的机制有关。其中,AAC1、AAC2表现较高的异源配对叁价体,且二者的雌、雄配子传递率显着高于其它MAALs,而AAC9的异源配对叁价体频率及雌、雄配子传递率均最低,这可能与C9染色体携带有调控甘蓝型油菜染色体配对的一个主效位点(Pr Bn)相关。最后,借助于全套MAALs,通过设计特异的基因引物进行PCR扩增,将C亚基因组的22个较大的未定的Scaffolds锚定到了对应的C基因组染色体上,证实该套附加系在优化基因组信息上的特有作用。(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6-12-01)
吕昱树,王建波[10](2016)在《萝卜-芥蓝异源四倍体植物SR30基因转录本的选择性剪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异源多倍体形成后,其剪接因子基因SR30在各组织器官间的表达量以及选择性剪接模式与亲本的差异,选取萝卜-芥蓝异源四倍体(Raphanobrassica)及其亲本萝卜(Raphanus sativus)、芥蓝(Brassica oleracea var.alboglabra)为材料,运用RACE-PCR方法克隆到全长的编码序列(CDS)和3非编码区(3 UTR),运用q RT-PCR和半定量RT-PCR检测其在各组织器官中的表达量和各转录本表达量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四倍体中萝卜同源的Rs SR30基因有5种转录本,芥蓝同源的Bo SR30基因有4种转录本。同时,SR30在3物种中的表达具有组织器官的差异,且在四倍体中的总体表达量显着低于亲本。根据克隆到的转录本,预测Rs SR30编码3种蛋白,Bo SR30编码2种,不同蛋白异构体的区别体现在C末端的丝氨酸-精氨酸富集(RS)结构域。因此,萝卜-芥蓝异源多倍体形成后,SR30基因在表达量和转录本选择性剪接方面都发生了改变。(本文来源于《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异源四倍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日,英国《自然-遗传学》杂志在线发表了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张献龙教授团队的一项最近研究成果。该研究利用叁代测序组装技术、Hi-C染色体挂载技术以及光学图谱完成了异源四倍体棉基因组从二代向叁代的升级。与二代异源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异源四倍体论文参考文献
[1]..华中农大张献龙团队发布异源四倍体棉最新基因组[J].湖北农业科学.2018
[2]..华中农大发布异源四倍体棉最新基因组[J].种业导刊.2018
[3].王筠竹,赵勤政,秦晓东,杨树琼,李子昂.甜瓜属人工合成异源四倍体染色体稳定性研究[C].中国园艺学会第八届黄瓜学术研讨会暨新品种展示观摩活动会议手册.2018
[4].朱早兵,虞夏清,翟于菲,王盼乔,赵勤政.基于光合生理与转录分析的异源四倍体黄瓜(Cucumis×hytivus)高温适应性研究[C].中国园艺学会第八届黄瓜学术研讨会暨新品种展示观摩活动会议手册.2018
[5].王盼乔,翟于菲,朱早兵,王筠竹,赵勤政.基于转录组分析甜瓜属异源四倍体杂种优势形成的分子动力[C].中国园艺学会第八届黄瓜学术研讨会暨新品种展示观摩活动会议手册.2018
[6].朱玉贤.异源四倍体棉花基因组解析与育种应用[C].中国植物学会八十五周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93-2018).2018
[7].勾晓婉.新形成异源四倍体小麦AADD在传代过程中沉淀的核型变异以及表型多样性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8
[8].李倩.异源四倍体棉花中两个LTR逆转座子家族的鉴定及特征分析[D].西南大学.2017
[9].朱斌.天然异源四倍体甘蓝型油菜中亚基因组的分离及互作[D].华中农业大学.2016
[10].吕昱树,王建波.萝卜-芥蓝异源四倍体植物SR30基因转录本的选择性剪接分析[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