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西南印度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印度洋,硫化物,海底,大洋,玄武岩,流体,深海。
西南印度洋论文文献综述
王嘉,丁腾,陶春辉,梁锦,廖时理[1](2019)在《西南印度洋中脊超基性岩赋矿硫化物成因的地球化学研究——以天作热液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西南印度洋中脊是典型的超慢速扩张洋中脊,目前在该洋中脊已确定的硫化物热液区包括Mt.Jourdanne、龙旗、断桥、玉皇以及天作等(Tao et al., 2012)。除天作外,其余热液区围岩均为玄武岩,成因上与玄武质岩浆活动关系密切;而天作热液区位于非岩浆脊段,主要受拆离断层的控制,硫化物主要赋存在蛇纹石化超基性岩中,蛇纹岩中常见橄榄石、辉石以及尖晶石残晶,其源岩可能为二辉橄榄岩,因此,天作是西南印度洋中脊目前发现的唯一以超基性岩为赋矿围岩的硫化物热液区。超基性岩赋矿海底硫化物(本文来源于《第九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2-13)
程石,周怀阳[2](2019)在《西南印度洋中脊63.9°E斜长石超斑状玄武岩对超慢速扩张洋脊岩浆过程的指示》一文中研究指出人们对超慢速扩张洋中脊深部岩浆过程的了解至今仍十分模糊。我们对西南印度洋洋中脊(Southwest Indian Ridge,SWIR) 63. 9°E处采集到的斜长石超斑状玄武岩(Plagioclase Ultra-Phyric Basalt,PUB)进行了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样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斜长石斑晶的体积分数高达~25%,而橄榄石斑晶的体积分数约1%;尽管该样品中玻璃的成分与同一洋脊段玄武岩的成分基本一致,但高Fo橄榄石斑晶与玻璃基质的成分不平衡;不同类型的斜长石晶体之间存在成分差异,单个斜长石大斑晶中的An值也呈现出与正常的结晶分异过程不符的环带;斜长石斑晶中发育溶蚀、筛状等不平衡结构。因此,我们认为,斜长石超斑状玄武岩经历了多期次熔体的作用,是由通过密度分选聚集在岩浆房顶部的斜长石斑晶被之后的火山喷发带出海底形成。尽管斜长石超斑状玄武岩与同一洋脊段的非斑状玄武岩之间并不存在母熔体成分上的差别,但超斑状玄武岩的出现进一步反映了超慢速扩张洋壳岩浆活动的多样性。(本文来源于《岩石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侯晓川,杜光潮,梁永顺,刘鲁平,祝秋花[3](2019)在《西南印度洋海底热液多金属硫化矿浸出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西南印度洋海底热液多金属硫化矿为研究对象,在工艺矿物学研究的基础上,对该矿物的浸出工艺进行了研究。考察了焙烧温度、焙烧时间、浸出温度、液固比、浸出时间、搅拌速率、浸出起始酸度等因素对西南印度洋海底热液多金属硫化矿中铜、锌浸出的影响。通过试验研究,确定了西南印度洋海底热液多金属硫化矿浸出的较优技术参数。在矿物粒度150目、焙烧温度600℃、焙烧时间3 h、浸出温度90℃、液固比3∶1、浸出时间2. 5 h、搅拌速率510 r/min、浸出起始酸度[H~+]为2 mol/L的条件下,铜、锌的浸出率分别达到96. 85%、97. 20%。该工艺的研究,为开发西南印度洋海底热液多金属硫化矿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钼业》期刊2019年04期)
王伟,阮爱国,牛雄伟[4](2019)在《西南印度洋中脊49.5°E轴部与离轴地壳结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超慢速扩张西南印度洋中脊(SWIR)的研究表明,岩浆的供给具有强烈的非均匀性,岩浆集中于扩张段(NVR)而相邻的非转换断层不连续带(NTD)岩浆相对贫乏。相对应地两者的地壳结构存在显着差异,轴部NVR区域地壳较厚,NTD区域地壳偏薄。2010年SWIR 3D地震探测在SWIR 27-28段扩张中心采集了高质量的海底地震仪数据。本研究选取SWIR 28段扩张中心洋脊南北两侧的h0h10和d0d10离轴测线,以及垂直洋中脊并与d0d10和h0h10测线相交(本文来源于《第二届地球物理信息前沿技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7-19)
刘潇然[5](2019)在《“潜龙叁号”首探西南印度洋》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地时间5月19日11时,正在西南印度洋执行中国大洋52航次科考任务的“大洋一号”船,开始进行“潜龙叁号”无人无缆潜水器下潜作业。风浪小于4级,“大洋一号”艉甲板上一派繁忙景象。此前,作业组对设备作了严格测试。“载体密封好、依星GPS、水面控制(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报》期刊2019-05-22)
郭媛媛[6](2019)在《瞄准科学前沿 探寻海底“富矿”》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日,“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第17届学术年会”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召开。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海底科学实验室“西南印度洋多金属硫化物资源与环境评价”项目组(以下简称项目组)在会议上展示了项目调查研究成果。在本次年会上,项目组介绍了探索深海科学(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报》期刊2019-05-13)
侯晓川,钟彪[7](2019)在《西南印度洋海底多金属硫化矿工艺矿物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西南印度洋海底多金属硫化矿为研究对象,采用光学显微镜、X射线能谱仪、X射线衍射、化学分析等分析手段,对该矿石的化学组成、元素赋存状态、矿物组成、矿物间的嵌布关系及粒度分布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表明:该矿石主要由铜矿物、锌矿物、黄铁矿、脉石组成,铜矿物主要为黄铜矿、氯铜矿、斑铜矿和铜蓝,锌矿物主要由菱锌矿、闪锌矿组成,主要硫化物为黄铁矿和硫化铜矿物,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方解石。矿石中主要矿物嵌布关系复杂,各种矿物颗粒紧密的嵌布,大多结合成连生体,不利于彼此之间单体解离;主要矿物嵌布粒度粗细不均,铜矿物、黄铁矿和菱锌矿的粒度总体上均属于中细粒嵌布范畴。该研究为西南印度洋海底多金属硫化物有价资源的合理开发、综合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钼业》期刊2019年02期)
郑文斌[8](2019)在《连线“大洋一号”,直播“海龙”探秘》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4月18日讯4月22日是第50个世界地球日,自然资源部北海局和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在青联合举办主题为“珍爱美丽地球 守护自然资源”的世界地球日系列科普活动。活动现场,40余名青岛学子视频连线正在西南印度洋执行中国大洋52航次科考任务的“大洋一号”(本文来源于《青岛日报》期刊2019-04-19)
贾琦,范德江,杨守业[9](2019)在《西南印度洋中脊热液活动区表层沉积物非碳酸盐组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海底原位测试技术及取样手段的不断提高,海底热液活动的研究方兴未艾,研究内容集中于热液活动性质和产物方面,包括热液流体组成与演变、热液硫化物矿物学—地球化学特征、成矿机制和成矿模式等方面,而对于热液活动所形成的大范围热液异常信息反而被忽视。西南印度洋中脊为典型超慢速扩张脊,海底热液活动广泛发育,有可能成为全球最大型的硫化物矿床形成的场所(German et al.,2016)。对该热液活动区海域底质沉积物(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4-19)
周正平[10](2019)在《我国载人深潜器首次完成覆盖西南印度洋和中印度洋的深潜科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历时121天,航行17000余海里,我国“探索一号”科考船搭载“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圆满完成了我国首次覆盖西南印度洋和中印度洋的TS10深潜科考航次,于3月10日返回海南省叁亚市。记者在近日举行的TS10科考航次情况报告会上获悉,由(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报》期刊2019-03-12)
西南印度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人们对超慢速扩张洋中脊深部岩浆过程的了解至今仍十分模糊。我们对西南印度洋洋中脊(Southwest Indian Ridge,SWIR) 63. 9°E处采集到的斜长石超斑状玄武岩(Plagioclase Ultra-Phyric Basalt,PUB)进行了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样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斜长石斑晶的体积分数高达~25%,而橄榄石斑晶的体积分数约1%;尽管该样品中玻璃的成分与同一洋脊段玄武岩的成分基本一致,但高Fo橄榄石斑晶与玻璃基质的成分不平衡;不同类型的斜长石晶体之间存在成分差异,单个斜长石大斑晶中的An值也呈现出与正常的结晶分异过程不符的环带;斜长石斑晶中发育溶蚀、筛状等不平衡结构。因此,我们认为,斜长石超斑状玄武岩经历了多期次熔体的作用,是由通过密度分选聚集在岩浆房顶部的斜长石斑晶被之后的火山喷发带出海底形成。尽管斜长石超斑状玄武岩与同一洋脊段的非斑状玄武岩之间并不存在母熔体成分上的差别,但超斑状玄武岩的出现进一步反映了超慢速扩张洋壳岩浆活动的多样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西南印度洋论文参考文献
[1].王嘉,丁腾,陶春辉,梁锦,廖时理.西南印度洋中脊超基性岩赋矿硫化物成因的地球化学研究——以天作热液区为例[C].第九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2019
[2].程石,周怀阳.西南印度洋中脊63.9°E斜长石超斑状玄武岩对超慢速扩张洋脊岩浆过程的指示[J].岩石学报.2019
[3].侯晓川,杜光潮,梁永顺,刘鲁平,祝秋花.西南印度洋海底热液多金属硫化矿浸出工艺研究[J].中国钼业.2019
[4].王伟,阮爱国,牛雄伟.西南印度洋中脊49.5°E轴部与离轴地壳结构对比研究[C].第二届地球物理信息前沿技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9
[5].刘潇然.“潜龙叁号”首探西南印度洋[N].中国海洋报.2019
[6].郭媛媛.瞄准科学前沿探寻海底“富矿”[N].中国海洋报.2019
[7].侯晓川,钟彪.西南印度洋海底多金属硫化矿工艺矿物学研究[J].中国钼业.2019
[8].郑文斌.连线“大洋一号”,直播“海龙”探秘[N].青岛日报.2019
[9].贾琦,范德江,杨守业.西南印度洋中脊热液活动区表层沉积物非碳酸盐组分研究[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10].周正平.我国载人深潜器首次完成覆盖西南印度洋和中印度洋的深潜科考[N].中国矿业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