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系统性硬皮病20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瑞洁[1](2021)在《活血除痹汤干预Akt-mTOR自噬通路治疗硬皮病硬化期模型小鼠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验证氧化应激异常、自噬异常反应在硬皮病硬化期模型小鼠皮损中存在,并观察活血除痹汤对硬皮病硬化期模型小鼠皮损氧化应激、Akt-mTOR自噬通路、促纤维化因子和胶原蛋白的调控作用,进一步探究活血除痹汤对硬皮病硬化期的治疗作用和机制。方法:(1)实验一将6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中药高、中、低剂量组,阳性对照组,模型组,空白对照组,共6组,每组10只。空白对照组予灭菌注射用水皮下注射,其余组予400μg/ml博来霉素皮下注射,均每日1次0.lml,连续4周进行造模。其后中药高、中、低剂量组分别予浓度0.46g/ml、0.23g/ml、0.115g/ml的活血除痹汤,阳性对照组予0.013mg/ml的秋水仙碱,模型组和空白对照组予灭菌注射用水,均每日1次,每次0.2ml灌胃,连续4周。于第8周末处死小鼠采集皮肤标本,应用荧光探针法检测皮肤组织ROS含量,HE染色镜下观察皮肤厚度和病理改变,Masson染色镜下观察胶原含量,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皮肤组织PDGF、TGF-β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检测PDGF、TGF-β表达部位。(2)实验二在小鼠硬皮病造模及药物干预后,应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皮肤组织p-Akt、Akt、p-mTOR、mTOR、LC3-Ⅰ/Ⅱ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检测Akt、mTOR、LC3-Ⅰ/Ⅱ表达部位。结果:(1)实验一:模型组小鼠体重较空白对照组显着下降(P<0.01),造模区域皮肤硬化、增厚,无毛发长出;病理变化可见表皮、真皮明显增厚,可见炎性细胞浸润,毛囊等附属器结构萎缩,脂肪层厚度明显降低,胶原纤维增粗、增多,结构紊乱,染色加深。模型组皮损皮肤厚度、ROS、PDGF和TGF-β水平较空白对照组显着增高(P<0.01),胶原表达增高(P<0.05)。药物干预后相较空白对照组:①阳性对照组和中药高剂量组体重和皮肤厚度显着下降(P<0.01);中药中、低剂量组皮肤厚度下降(P<0.05)。②阳性对照组和中药高剂量组可显着下调胶原表达(P<0.01),中药中、低剂量中药组可下调胶原表达(P<0.05);③阳性对照组和中药高剂量组均可显着下调ROS水平(P<0.01),阳性对照组效果与中药高剂量组无显着差异(P>0.05)。④阳性对照组可显着下调PDGF水平(P<0.01),各中药组下调PDGF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阳性对照组与中药高、中剂量组疗效无统计学差异(P>0.05),优于中药低剂量组(P<0.05)。⑤阳性对照组可显着下调TGF-β水平(P<0.01),且疗效优于中药各组(P<0.05)。中药高剂量组和中药低剂量组可下调TGF-β水平(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皮肤组织TGF-β水平与PDGF水平极强相关(r=0.964,P<0.01),与皮肤厚度相关(r=-0.578,P<0.05),PDGF水平与皮肤厚度强相关(r=0.616,P<0.01);ROS含量与TGF-β强相关(r=0.691,P<0.01),与PDGF强水平相关(r=0.684,P<0.01),与皮肤厚度强相关(r=0.635,P<0.01)。(2)实验二:模型小鼠皮肤Akt、mTOR活化水平和LC3-Ⅰ/Ⅱ表达水平较空白对照组均显着下调(P<0.01)。药物干预后:①各用药组可显着上调p-Akt/Akt水平(P<0.01),阳性对照组效果与中药高剂量组无显着差异(P>0.05),阳性对照组效果显着优于中药中剂量组和中药低剂量组(P<0.05,P<0.01),中药高剂量组效果优于中药低剂量组(P<0.05)。②各用药组可显着上调p-mTOR/mTOR水平(P<0.01),中药高、中剂量组效果优于阳性对照组(P<0.01、P<0.05),中药高剂量组疗效优于中药中、低剂量组(P<0.01、P<0.05)。③各用药组可显着上调LC3-Ⅰ/Ⅱ表达水平(P<0.01),阳性对照组效果与中药高剂量组无显着差异(P>0.05),阳性对照组效果显着优于中药中剂量组和中药低剂量组(P<0.01),中药高剂量组效果优于中药中、低剂量组(P<0.01),中药中剂量组疗效优于低剂量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ROS浓度与Akt磷酸化水平强负相关(r=-0.610,P<0.01),与LC3-Ⅰ/Ⅱ水平强负相关(r=-0.482,P<0.01),与mTOR水平负相关(r=-0.508,P<0.01);皮肤Akt磷酸化水平与TGF-β水平负相关(r=-0.562,P<0.05),与 PDGF 水平强负相关(r=-0.689,P<0.01);mTOR 磷酸化水平与PDGF水平负相关(r=-0.556P<0.05),与皮肤厚度负相关(r=-0.496,P<0.05);皮肤LC3-Ⅰ/Ⅱ水平与TGF-β水平强负相关(r=-0.734,P<0.01),与PDGF水平极强负相关(r=-0.843,P<0.01),与皮肤厚度负相关(r=-0.556,P<0.05)。结论:①硬皮病模型小鼠皮损外观及病理变化符合硬皮病硬化期皮肤损害表现。模型小鼠皮肤组织中ROS、PDGF、TGF-β水平均明显升高,且皮肤组织ROS含量与TGF-β、PDGF水平和皮肤厚度均有相关性,证明硬皮病皮损中存在异常氧化应激反应,且氧化应激与PDGF、TGF-β在硬皮病发病机制中存在一定的关联。②模型小鼠皮肤组织中Akt和mTOR磷酸化水平及表达均明显降低,自噬标记物LC3-Ⅰ/Ⅱ表达降低,证实硬皮病皮肤中有自噬异常降低的现象。Akt、mTOR、LC3-Ⅰ/Ⅱ活性及表达与TGF-β、PDGF、皮肤厚度存在负相关性,表明自噬可抑制纤维化进程,其机制可能与抑制促纤维化因子表达和自噬过程降解胶原有关。③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皮肤组织ROS与Akt、mTOR、LC3-Ⅰ/Ⅱ活化、表达存在负相关性,表明硬皮病中存在的氧化应激可通过调控Akt-mTOR通路活性进而抑制细胞自噬。④应用活血除痹汤和秋水仙碱治疗后,ROS受到抑制,自噬相关因子Akt、mTOR、LC3-Ⅰ/Ⅱ活性及表达增强,促纤维因子TGF-β、PDGF降低,表明二者可能通过降低组织氧化应激进而促进自噬,从而加强对胶原的降解能力,同时可下调促纤维化因子,从而减少皮肤胶原合成。⑤中药不同剂量组的调控效果随用药浓度而有变化,表明活血除痹汤可能是剂量依赖性药物,并存在一定的作用阈值,本实验中多数高剂量应用效果更佳。
王文钰[2](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对段行武教授治疗硬皮病的用药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段行武教授门诊治疗硬皮病的病案进行挖掘,分析所得结果,归纳段教授辨治硬皮病的用药规律,为今后硬皮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0年1月1日至2019年4月30日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段行武教授门诊的硬皮病患者病例,使用Excel进行数据清洗,将数据清洗后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系统,通过相应算法计算,进行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组方规律分析等数据挖掘,使用SPSS24.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合导师临床经验,以“人机结合,专家为主”的方式,全面归纳总结段教授治疗硬皮病的用药规律。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符合标准的硬皮病病例65例,处方429首。对患者的性别、年龄、证型等基本信息进行分析后发现,65位患者中男女比例约为1:3,年龄主要集中在20~60岁之间,以30~40岁最多。对429首处方进行总体药物频数统计,得到段教授治疗硬皮病最常使用的十味药物,分别是桂枝、丹参、秦艽、白芍、川芎、莪术、豨莶草、当归、鸡血藤、白术;药性多属温、寒、平三类,凉性药物和热性药物使用较少;药味多属苦、甘、辛三味,涩味药物和淡味药物使用较少;药物归经多归肝、脾、肺三经。对风湿痹阻证、气滞血瘀证、脾肾不足证三个证型分别进行层次聚类分析。对每个证型药物的使用频次、性味归经等进行统计学分析,可以认为,不同证型所使用药物的药性有统计学差异,药味及归经没有统计学差异。将置信度设置为0.9,将支持度由20%逐渐提升至50%,每个证型的用药规律随着支持度的提高逐渐明朗:支持度为50%时,每个证型的核心药物组合都包含桂枝、丹参两味药物;当支持度降为20%时,三个证型的核心组合药物中,都同时出现独活、白花蛇舌草、伸筋草、黄芪、白芍、豨莶草、杜仲、当归、黄芩、拳参、莪术、柴胡、川芎、鸡血藤等药物。不同的是,风湿痹阻证药物组合中包含防风、地龙、忍冬藤、牛膝、桑寄生;气滞血瘀证与脾肾不足证药物组合中均包含白术、鸡内金、广藿香、茯苓。由此可见,段教授在治疗硬皮病时注重治络,在专病专治的同时,因证制宜,选用不同的药物疏通病络。对药物间关联规则进行计算,得到“白芍,桂枝”“川芎,莪术”“丹参,桂枝”等63种三个证型中均出现的关联规则;对仅在一种证型中出现的关联规则进行分析,“丹参,独活”仅在风湿痹阻证出现;“丹参,黄芪,桂枝”仅在气滞血瘀证出现;“鸡内金,白芍”仅在脾肾不足证出现。通过复杂熵聚类算法计算,演化出新方,风湿痹阻证为拳参-白花蛇舌草-豨莶草-地龙及麻黄-芥子-威灵仙-鸡血藤-羌活两个新方;气滞血瘀证为当归-地黄-牡丹皮-白术-柴胡;脾肾不足证为桑寄生-杜仲-茯苓-黄芪-地龙。结论:通过数据挖掘,初步探索段教授治疗局限型硬皮病的用药规律,得出段教授治疗本病常用的单味药物、两两药物之间的组合关联、核心药物组合及备选新方,以及不同证型用药规律的异同点。不过,对于算法计算出的新处方,其作用机制及临床疗效尚不明确,需要进一步研究来进行评判。
赵晨曦[3](2019)在《二乌煎熏洗辅助治疗(风湿痹阻证)局限性硬皮病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在口服中药及外擦积雪苷霜软膏的基础治疗方案上,辅助使用二乌煎熏洗,客观评价中药熏洗组与对照组之间的疗效差异,客观评价加用中药熏洗治疗对局限性硬皮病(风湿痹阻证)的外用疗效,从而寻找更多的治疗方案,为患者提供可选的,简单易操作的、经济方便的外治方法。方法:按照简单随机方法,将52例硬皮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6例。治疗组予以口服中药+中药熏洗(二乌煎)+外擦积雪苷霜软膏,对照组予以口服中药+热水熏洗+外擦积雪苷霜软膏。两组均持续治疗8周。对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的皮损采用LoSSI评分记录皮损面积、红斑程度、皮肤厚度、进展情况,记录各种症状及局部不良反应。通过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做出疗效判定及结果分析。结果:1、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局限性硬皮病8周后的疗效比较中,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的皮损面积评分、红斑评分、皮肤厚度评分、进展评分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两组独立样本的Mann-Whitney U检验,P均>0.05,说明无统计学意义。3、治疗组及对照组的皮损面积评分、皮肤厚度、进展情况评分在治疗前与治疗4周后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与治疗8周后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及对照组的红斑程度评分在治疗前与治疗4周后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与治疗8周后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4、在皮损面积评分,进展情况评分中,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第4周后,组间比较,P>0.05,第8周后,组间比较,仍P>0.05,均无统计学意义。在红斑颜色评分,皮肤厚度评分中,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第4周后,组间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第8周后,组间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在口服中药配合外擦积雪苷霜软膏治疗基础上,辅助二乌煎熏洗治疗局限性硬皮病(风湿痹阻证)与对照组在有效率上差异性不大,可能与疗程相对较短有关。2、局限性硬皮病的皮损面积改善、进展情况控制相对较难;运用二乌煎中药辅助熏洗治疗,可在红斑程度、皮肤厚度方面有明显效果,但需坚持使用4周后,才有疗效差异。中药熏洗辅助治疗硬皮病(风湿痹阻证)可在原有治疗方案上有确切疗效,其能明确缓解部分皮肤改变。且操作简单、价格低廉,可以推广。
党晨[4](2017)在《调气通痹汤治疗局限性硬皮病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调气通痹汤治疗局限性硬皮病(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72例局限性硬皮病患者采取随机的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为36例。试验过程中治疗组、对照组各有1例脱落。治疗组给予调气通痹汤口服,对照组给予大黄蛰虫丸口服。4周为一个疗程,连续观察试验3个疗程。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和治疗12周的皮损硬度积分,进行比较分析;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治疗4周时起,两组患者的皮损硬度积分与各自组内治疗前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8周时起至治疗12周末,两组间患者的皮损硬度积分相比较,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12周末时,两组间患者的生活质量积分比较分析,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2.试验研究结束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8.57%,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5.71%,两者总有效率对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调气通痹汤"能够明显降低局限性硬皮病(气滞血瘀证)患者皮损硬度积分;经"调气通痹汤"治疗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明显。2."调气通痹汤"是治疗局限性硬皮病(气滞血瘀证)安全有效的方剂。
王帅,卞华[5](2016)在《中医温阳法对硬皮病的认识及诊治思路》文中研究指明文章从中医病机学角度探讨了温阳法治疗硬皮病的可行性,通过临床应用及基础研究,明确了中医温阳法治疗硬皮病的诊治思路,并分析目前研究存在问题及展望。
潘厚儒[6](2016)在《活血除痹汤干预硬皮病硬化期模型小鼠皮损的作用研究》文中指出硬皮病(Scleroderma)作为一种累及皮肤和内脏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纤维化是其病理改变的核心环节,TGF-p是目前被公认最强的致纤维化因子之一,它能促进体内组织活性氧(ROS)异常合成,形成的氧化应激反应,此反与胶原合成增加密切相关。PDGFA作为纤维化进程的上游因子,在硬皮病患者的血清高度表达,其与受体特异性结合可诱使成纤维细胞和肌纤维母细胞增殖,造成胶原组织沉积及纤维化,同时ROS通过抑制硬皮病患者体内磷酸酶活性,促使PDGF与其受体持续结合,加强纤维化增生。此外,PDGFA与TGF-β诱导的纤维化过程存在交互作用,两者通过协同作用可诱导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的高表达从而促进纤维化的发生。因此对硬皮病纤维化的治疗成为硬皮病硬化期治疗的关键,现代医学对硬皮病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段师段行武教授自拟活血除痹汤,以养血活血、通络除痹之法治疗硬皮病硬化期,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为进一步研究活血除痹汤治疗硬皮病硬化期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我们以模拟硬皮病硬化期皮损的小鼠为实验对象,观察活血除痹汤对其纤维化的抑制效果,以及对致纤维化相关性因子的调控作用。以期为活血除痹汤治疗硬皮病纤维化的具体作用机制提供实验室理论的基础。本研究由文献综述、段师治疗经验介绍及实验研究三部分构成。其中文献综述三篇,综述一主要论述了西医对硬皮病发病机制的研究及硬皮病临床诊断标准的演化,综述二主要论述了西医对硬皮病的治疗及相关研究,综述三主要论述了中医对硬皮病病因病机的理解及治疗方面的研究。实验目的:观察活血除痹汤对硬皮病硬化期皮损的干预效果,通过数据比较证明:①异常氧化应激反应存在于硬皮病硬化期皮损中②活血除痹汤能有效缓解皮肤增厚,降低胶原指数,抑制氧化应激反应③活血除痹汤能有效抑制致纤维化相关性因子TGF-β/PDGFA及对纤维化的发生。方法:(1)实验一将18只BALB/c小鼠小鼠随机分组为①空白组②模型低剂量组③模型高剂量组(每组6只)后以PBS 0.1ml/日对①进行皮下注射;分别以浓度400μg/0.1ml、800μg/0.1ml的博来霉素溶液0.1ml/日对②③组进行皮下注射4周后处死小鼠采取皮肤组织进行HE染色及Masson染色观察比较皮肤增厚程度及皮肤胶原指数以掌握最合适模拟硬皮病硬化期皮损的博来霉素造模浓度。(2)实验二将3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①空白组②模型组③中药高剂量组④中药中剂量组⑤中药低剂量组(每组6只);以PBS 0.1ml/日对①进行皮下注射;以400μg/0.1ml的博来霉素溶液0.1m1/日对②至⑤组进行为期4周的造模,于5-8周分别以不同浓度的活血除痹汤药液(按成人体重换算浓度为:44.8、22.4、11.2g/(kg·d)) 2ml/日对③④⑤灌喂;①②以同比体积的蒸馏水进行灌胃。于第8周末处死小鼠采取皮肤组织进行观察皮肤厚度、胶原指数以及皮损中ROS含量的变化。(3)实验三对硬皮病硬化期小鼠进行造模及不同浓度的中药干预后,对各组的硬皮病纤维增生相关因子TGF-β/PDGFA以及它们的下游产物COL-Ⅰ及COL-Ⅲ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后测量其变化。结果:(1)实验一:结果显示②造模低剂量组与③造模高剂量组与①空白组比较,皮肤厚度及胶原指数均增加明显,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1)。②与③相比,②的皮肤厚度及胶原指数均高于③,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1)。小鼠皮肤外观表现为硬化增厚、披毛脱失、毛囊萎缩消失;显微镜下观察病理变化可见真皮层明显增厚,胶原纤维束数量增加、增粗膨大,纤维间隙变窄,毛囊萎缩,真皮血管周围和间质内有炎性细胞浸润,血管壁明显增厚,脂肪层减少甚则消失,皮肤附属器减少明显等符合硬皮病临床皮肤病理变化的表现。(2)实验二:结果显示②模型组①空白组比较,皮肤厚度、胶原指数以及皮损ROS含量均明显升高,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1)。③中药高剂量组④中药中剂量组⑤中药低剂量组与②模型组比较,皮肤厚度、胶原指数均明显降低,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1);其中③的皮肤厚度与胶原指数明显低于④⑤(P<0.01)。皮损ROS含量方面③与④⑤间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P<0.01),④与⑤ROS含量差异不明显(P>0.05)。相关性分析表示:皮损ROS含量与皮损厚度呈正相关(r=0.891,P<0.01)、皮损ROS含量与皮肤胶原指数呈正相关(r=0.866,P<0.01)、皮肤厚度与胶原指数呈正相关(r=0.942,P<0.01)。(3)实验三:结果显示②模型组①空白组比较,致纤维化相关因子TGF-β/PDGFA含量及COL-Ⅰ/Ⅲ生成均明显升高,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1)。③中药高剂量组④中药中剂量组⑤中药低剂量组与②模型组比较,致纤维化相关因子TGF- β/PDGFA含量及COL-Ⅰ/Ⅲ生成均明显降低,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1);其中③的各项指标明显低于④⑤,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1)。④在各项指标之间明显低于⑤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1)。相关性分析表示TGF-β含量与皮损ROS浓度呈强相关性(r=0.87,P<0.01)、PDGFA含量与ROS浓度呈强正相关性(r=0.88,P<0.01)、TGF-β含量与COL-Ⅰ/Ⅲ含量呈强相关(r=0.96,P<0.01, r=0.95,P<0.01).PDGFA含量与COL-Ⅰ/Ⅲ含量呈强相关(r= 0.96,P<0.01,,r=0.97,P<0.01)结论:(1)博来霉素皮下注射诱发硬皮病硬化期小鼠模型的最佳浓度为400μg/0.1ml,为期4周;模型小鼠的皮肤外观及显微镜下的病理变化皆符合硬皮病硬化期的皮肤损害。(2)硬皮病硬化期模型小鼠的皮损中有大量的ROS生成,且ROS浓度与皮损的厚度及胶原指数呈正相关,说明氧化应激反应与皮肤纤维增生有较强的关系;随着活血除痹汤干预的浓度增加,ROS含量、皮肤厚度及胶原指数呈同比下降,说明活血除痹汤抑制皮肤纤维增生可能通过减少ROS的生成产生作用。(3)硬皮病硬化期模型小鼠的皮损中致纤维化因子TGF-β、PDGFA与皮损中COL-Ⅰ/Ⅲ的表达呈正相关,随着活血除痹汤干预的浓度增加,TGF-β、PDGFA与COL-Ⅰ/Ⅲ呈同比下降,说明活血除痹汤能抑制模型小鼠皮肤中TGF-β、PDGFA的含量达到抑制纤维化的目的,且对COL-Ⅰ/Ⅲ的生成可能有直接或(与)间接抑制的作用。(4)模型小鼠皮肤中的ROS含量与与TGF-β及PDGFA含量呈强相关性,说明在纤维化的过程中,ROS、TGF-β、PDGFA之间有较密切的关系。(5)活血除痹汤在干预硬皮病硬化期模型小鼠皮损效果确切,且在高浓度下效果最佳。
高凯敏[7](2014)在《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简史》文中研究表明目前,中西医结合是一支与中医、西医并列的医疗卫生力量。皮肤病学是临床上一门重要的学科。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学术发展和学科建设不断取得可喜的进步。本文从学术发展和学科建设两个方面对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的发展过程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学术发展史包括6部分内容: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分类;中西医皮肤病名对照研究;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的几种诊疗模式;常用中医治法适应证的研究;常见病、疑难病中西医结合研究成果举隅和皮肤科常用中药临床疗效和药理实验的研究。对个别事物的分类,标志着人们对于事物共性认识的深度。皮肤病的分类方法,从一个侧面反应了皮肤病学的发展水平。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分类,分别介绍了中医外科学对皮损形态的分类、中西医汇通着作的皮肤病分类方法、当代西医的皮肤病分类及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的皮肤病分类。通过对皮肤病分类方法的发展脉络的梳理,展示了对皮肤病认识不断深入的过程。西医传入之后,中西医学术的交流,首先面临着中西医病名的对照的问题。近代最早的皮肤病专科着作中,西医皮肤病名都是直接音译的词汇,后来才出现固定、通用的中文名称。现代医家对于中西皮肤病名的对照研究不断成熟,开始对皮肤病名命名规律及中西皮肤病名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并出版了《中西医病名对照大辞典》和《国际皮肤病分类与名称》。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的演变标志着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的不断发展,不同的时期、背景下,有不同的诊疗模式的出现。本文分别阐述了皮肤病的诊疗模式由单纯中西药相加使用,到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结合再到辨证微观化的发展过程。活血化瘀法、养血润肤法、清热凉血法和补肾法等是祖国医学重要的治疗法则,并且在皮肤病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皮肤科工作者不但对这些重要法则的适应证进行了探讨和临床疗效观察,而且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现代实验研究,本文对活血化瘀法、养血润肤法、清热凉血法和补肾法这些中医治法在皮肤科的应用情况进行了综述。红斑狼疮、银屑病、硬皮病、天疱疮、湿疹等疾病是目前皮肤科领域研究的热点,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于这些常见病、疑难病的治疗已经彰显出明显的优势,本文分别对红斑狼疮、银屑病、硬皮病、天疱疮、湿疹这些常见病、疑难病的治疗和研究概况及最新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论述。目前,对于中药的化学成分研究及其药理作用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对于中药的现代研究成果为临床遣方用药提供了依据和参考。本文对现代药理证实的具有调节免疫、改善微循环、消炎抗菌、抗病毒和抑制变态反应的20味皮肤科常用药的临床疗效观察和药理实验研究概况进行了论述,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学科发展史分3部分,介绍了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会的成立和发展;介绍了《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杂志》的创刊与贡献;代表性专业医疗机构和研究机构的建设及专业教育概况;几部代表着作的主要内容和几位代表人物的贡献和学术思想等。
吴利华[8](2014)在《中医外治硬皮病的文献分析及用药规律探索》文中认为目的:查阅近25年与硬皮病相关的临床研究中医外治法的文献资料,对其信息进行统计分析,以期评价中医外治法治疗硬皮病的临床疗效,并探索中医外治用药的基本规律。方法:以成都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电子数据库为主,全面检索1989年1月到2014年1月之间关于中医外治硬皮病的临床研究文献资料。采用循证医学的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和剔除标准的研究文献,对文献中的资料信息进行提取并统计分析。将其中符合标准的临床对照研究进行相关数据的提取,并使用Meta分析对外治方法的疗效进行评价。将其中有具体方药的文献进行定性评价,统计并探索中医外治方法治疗硬皮病的用药规律。结果:在初步检索的189篇文献中,共有符合纳入标准及剔除标准的文献45篇,其中含临床随机对照研究9篇,具有完整方药的文献共20篇。对纳入的文献进行基本信息的提取,分析文献来源及年度发表等情况,并对外治法的使用进行分类归纳,总结出目前在临床上主要应用的外治方法。Meta分析结果表明,中医外治法联合内治法治疗硬皮病在一定程度上优于单独使用中药或西药内服。纳入的文献中,共有101种中药,用药271次。其中活血化瘀类药最多,共16种,占15.8%。结论:证据表明中医外治法治疗硬皮病有一定的疗效,但目前现有资料的研究方法学质量较低,确切的疗效尚需要更严谨的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来验证。中医外治法以使用活血化瘀类中药为主;中药外治硬皮病具有疗效确切和副作用低的特点。
梁辉[9](2013)在《经络段“放线”疗法联合中药治疗硬皮病经验介绍》文中指出目的:张立亭教授从事风湿病研究多年,在治疗硬皮病方面开创了独特疗法并形成了有自己学术见地的思路。本研究拟对张老师治疗硬皮病的理论及治法进行总结。方法:整理既往临床观察资料,收集文献。结论:张教授提出脏腑功能紊乱、气滞血瘀是硬皮病重要病机。在治疗上独创经络段“放线”疗法,并活血通络贯穿始终,验之于临床,功效显着。
王炜娇[10](2012)在《30例系统性硬化症临床特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30例系统性硬化症患者临床资料的收集,分析系统性硬化症中好发的年龄、首发的症状、皮肤损害、内脏损害、各内脏损害中出现的症状分布情况、皮肤损害程度与内脏损害及雷诺现象与内脏损害之间的关系,系统性硬化症中ENA抗体谱各项指标的分布情况以了解系统性硬化症的临床特征。方法:采用调查表的方法,了解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首发症状、皮肤损害、内脏系统损害及对30例患者所采用的中药处方进行总结。结果:30例调查对象中,弥漫皮肤型硬皮病及肢端型硬皮病各15例,各占50%。性别:以女性为主占90%。职业分布中以脑力劳动者为主占70%。20-30岁及40-50岁是发病的高峰年龄。首发症状中以雷诺现象为主占60%;关节病变及皮肤病变为各5例,占17%;以单一症状为首发表现为主占93.3%。皮肽损害分期以硬化期为主,占63.3%;色素变化以色素沉着为主,占80%:硬化程度以轻度硬化为主50%。内脏损害:以心、肺病变为主占60%,消化系统及心、肺的损害在弥漫皮肤型硬皮病及肢端型硬皮病中的分布无统计学意义。消化道症状以张口受限为主;心、肺损害以活动后气促为主占75%。皮肤硬化程度与内脏系统损害的不同无统计学意义。雷诺现象与内脏系统损害的不同无统计学意义。ENA抗体谱以抗Scl-70阳性为主占44%。结论:1、系统性硬化症好发于20-30岁、40-50岁年龄的女性;2、系统性硬化症以雷诺现象首发为主;3、系统性硬化症的内脏系统损害中以心、肺损害为主;4、皮肤损害程度、雷诺现象与内脏系统损害的不同无相关性。
二、系统性硬皮病20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系统性硬皮病20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活血除痹汤干预Akt-mTOR自噬通路治疗硬皮病硬化期模型小鼠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硬皮病发病机制与现代医学治疗研究进展 |
1 硬皮病发病机制的现代研究进展 |
2 硬皮病的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
3 小结 |
综述二 中医对硬皮病的认识及治疗研究进展 |
1 病名归属认识进展 |
2 病因病机认识进展 |
3 中医内治法研究进展 |
4 中医外治法研究进展 |
5 小结 |
综述三 中医药通过干预细胞自噬治疗纤维化疾病的研究进展 |
1 细胞自噬及相关通路 |
2 中医药干预自噬治疗肝纤维化 |
3 中医药干预自噬治疗肺纤维化 |
4 中医药干预自噬治疗心肌纤维化 |
5 中医药干预自噬治疗肾纤维化 |
6 中医药干预自噬治疗其他纤维化疾病 |
7 小结 |
前言 |
第一章 导师治验 |
1 病因病机 |
2 三期论治 |
3 治疗特点 |
4 验案举例 |
5 小结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活血除痹汤对硬皮病硬化期Balb/c模型小鼠皮损ROS、PDGF、TGF-β水平的影响研究 |
1 实验目的 |
2 实验材料 |
3 实验方法 |
4 实验结果 |
5 小结与讨论 |
实验二 活血除痹汤对硬皮病硬化期Balb/c模型小鼠皮损Akt-mTOR自噬通路的影响研究 |
1 实验目的 |
2 实验材料 |
3 实验方法 |
4 实验结果 |
5 小结与讨论 |
结语 |
1 结论 |
2 创新点 |
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基于数据挖掘对段行武教授治疗硬皮病的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1. 中医学对硬皮病的认识 |
1.1 古代医家对硬皮病的研究 |
1.2 现代医家对硬皮病的研究 |
2. 西医学对硬皮病的认识 |
2.1 对发病机制的讨论 |
2.2 治疗方法 |
3. 数据挖掘 |
3.1 数据挖掘的基本概念 |
3.2 数据挖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3.3 数据挖掘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常用算法 |
3.4 问题与展望 |
4. 段行武教授治疗硬皮病经验 |
4.1 病因病机 |
4.2 分期论治 |
4.3 证治特点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资料 |
1.2 病例选择 |
1.3 数据库建立 |
1.4 数据标准化处理 |
1.5 研究方法与内容 |
2. 研究结果 |
2.1 一般信息分析 |
2.2 总体挖掘结果 |
2.3 层次挖掘结果 |
3. 讨论 |
3.1 用药经验分析 |
3.2 用药规律分析 |
3.3 药物组合分析 |
3.4 新方探讨 |
4. 段行武教授治疗硬皮病用药经验总结 |
4.1 以标本兼治为核心,攻补兼施 |
4.2 调和营卫、祛瘀通络思想贯穿始终 |
4.3 重视调护脾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二乌煎熏洗辅助治疗(风湿痹阻证)局限性硬皮病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实验研究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方法 |
2.1 样本量计算 |
2.2 分组方法 |
3.临床资料 |
3.1 病例来源 |
3.2 病例选择 |
3.3 纳入标准 |
3.4 排除标准 |
3.5 脱落与剔除标准 |
4.研究方案 |
4.1 基础治疗 |
4.2 试验治疗 |
4.3 观察时限 |
4.4 日常调护 |
4.5 观察指标 |
4.6 安全性指标 |
5.技术路线 |
6.试验资料统计分析 |
6.1 病例采集情况 |
6.2 基本资料 |
6.3 临床表现 |
6.4 两组治疗前各评分组间比较 |
6.5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 |
6.6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评价 |
7.讨论 |
7.1 现代医学对硬皮病的研究进展 |
7.2 中医对硬皮病的理论研究进展 |
7.4 熏洗方“二乌煎” |
7.5 独活寄生汤治疗硬皮病经验 |
7.6 黄莺教授治疗硬皮病经验 |
7.7 局限性硬皮病的病情评判标准讨论 |
7.8 试验中其他各项评分讨论 |
7.9 本次试验研究结果讨论 |
结论 |
问题及展望 |
1.本次试验存在的问题 |
2.试验结果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
1 古代医家对硬皮病认识 |
1.1 硬皮病病名“皮痹”的由来 |
1.2 “皮痹”的病因病机 |
1.3 现代医家对于硬皮病病因病机及诊疗认识 |
1.4 中医外治法治疗硬皮病 |
2.现代医学对于硬皮病认识 |
2.1 硬皮病的流行病学情况 |
2.2 发病机制的研究概况 |
2.3 临床表现 |
2.4 局限性硬皮病的治疗 |
3.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件1: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附件2:CRF表及部分资料 |
附件3:典型病例图片展示 |
(4)调气通痹汤治疗局限性硬皮病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中医学对硬皮病的认知及研究进展 |
1.1 古代医家对硬皮病的论述 |
1.2 现代中医家对硬皮病的研究与认识 |
2. 西医学对硬皮病的研究进展 |
2.1 病因病机的研究概况 |
2.2 临床表现 |
2.3 治疗概述 |
资料与方法 |
1 一般资料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剔除标准 |
6 脱落标准 |
7 治疗方法 |
7.1 随机分组 |
7.2 治疗组 |
7.3 对照组 |
8 临床观测指标和疗效判定标准 |
8.1 疗效观察指标 |
8.2 疗效判定标准 |
9 不良反应及安全指标观察 |
9.1 主观不良反应 |
9.2 客观安全指标 |
10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 一般情况分析 |
1.1 两组患者性别情况分析 |
1.2 两组患者年龄情况分析 |
1.3 两组患者病程情况分析 |
2 皮损情况分析 |
2.1 皮损硬度积分的比较分析 |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
3 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分析 |
4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指标分析 |
4.1 不良反应分析 |
4.2 安全指标分析 |
讨论 |
1. 病因病机的讨论 |
2. 立法依据及组方分析 |
2.1 立法依据 |
2.2 组方分析 |
2.3 方中单味药分析 |
2.4 方中药物的现代药理分析 |
3. 调气通痹汤治疗局限性硬皮病的疗效分析及安全评价分析 |
4. 存在问题及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历 |
(5)中医温阳法对硬皮病的认识及诊治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学对硬皮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1.1 古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 |
1.2 现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 |
2 中医诊治思路和方法 |
2.1 温阳法治疗硬皮病的临床应用 |
2.1.1 专方专药治疗 |
2.1.2 热敷、熏蒸、针灸等外用治疗 |
2.2 温阳法治疗硬皮病的基础研究 |
2.2.1 单味药及其有效成分治疗硬皮病的研究 |
2.2.2 专方治疗硬皮病的研究 |
(6)活血除痹汤干预硬皮病硬化期模型小鼠皮损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西医对硬皮病发病机制的研究及硬皮病临床诊断标准的演化 |
一 发病机制研究 |
二 硬皮病临床诊断标准的演化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西医硬皮病治疗 |
一 局灶型硬皮病(Localized scleroderma,LS) |
二 系统性硬皮病(Systemic sclerosis,SSc) |
三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中医治疗硬皮病的研究 |
一 中医对硬皮病的认识 |
二 内治法 |
三 外治法 |
四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导师治验 |
一 病因病机 |
二 分期论治 |
三 治疗特点 |
四 病案治验 |
五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活血除痹汤干预硬皮病硬化期模型小鼠皮损研究 |
前言 |
实验一 博来霉素对BalB/c小鼠皮下注射模拟硬皮病硬化期皮损模型 |
目的 |
材料及方法 |
结果 |
小结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活血除痹汤对硬皮病硬化期模型小鼠皮损ROS含量的影响研究 |
目的 |
材料及方法 |
结果 |
小结 |
参考文献 |
实验三 活血除痹汤对硬皮病模型小鼠皮损PDGF/TGF-β含量及胶原影响研究 |
目的 |
材料及方法 |
结果 |
小结 |
参考文献 |
讨论 |
活血除痹汤的组方特色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结语 |
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7)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简史(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综述 |
1. 前言 |
1.1 概念界定 |
1.1.1 “中西医结合”与“中西医汇通” |
1.1.2 “皮肤病学”与“皮肤性病学”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2. 中国近现代皮肤病分类方法的沿革 |
2.1 中医外科学对皮损形态的分类 |
2.2 中西医汇通着作的皮肤病分类 |
2.3 当代西医学的皮肤病分类 |
2.4 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的皮肤病分类 |
2.5 小结 |
3. 中西医皮肤病名称对照研究 |
3.1 近代皮肤病名称对照研究 |
3.2 现代皮肤病名称对照研究 |
4. 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的几种诊疗模式 |
4.1 中西药并用的综合治疗 |
4.2 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 |
4.3 微观辨证和辨证微观化 |
4.4 “引中西用”——西药中药化 |
5. 关于常用中医治法适应证的研究 |
5.1 活血化瘀法适应证的研究 |
5.1.1 硬皮病 |
5.1.2 银屑病 |
5.1.3 红斑狼疮 |
5.1.4 带状疱疹 |
5.1.5 疣类赘生物和其他皮肤病 |
5.2 养血润肤法适应证的研究 |
5.2.1 老年皮肤瘙痒症 |
5.2.2 慢性湿疹 |
5.2.3 银屑病 |
5.2.4 慢性荨麻疹和其他皮肤病 |
5.3 清热凉血法适应证的研究 |
5.3.1 银屑病 |
5.3.2 过敏性紫癜 |
5.3.3 皮炎湿疹类 |
5.3.4 荨麻疹及其他皮肤病 |
5.4 补肾法适应证的研究 |
5.4.1 脱发 |
5.4.2 黄褐斑 |
5.4.3 系统性红斑狼疮 |
5.4.4 硬皮病及其他皮肤病 |
6. 常见病、疑难病中西医结合研究成果举隅 |
6.1 红斑狼疮 |
6.2 银屑病 |
6.3 湿疹 |
6.4 硬皮病 |
6.5 天疱疮 |
7. 皮肤科常用中药临床疗效观察与实验药理研究 |
7.1 调节免疫中药 |
7.1.1 雷公藤 |
7.1.2 黄芪 |
7.1.3 青蒿 |
7.1.4 白芍 |
7.2 抑制变态反应中药 |
7.2.1 甘草 |
7.2.2 白鲜皮 |
7.2.3 黄芩 |
7.2.4 徐长卿 |
7.3 改善微循环中药 |
7.3.1 益母草 |
7.3.2 川芎 |
7.3.3 丹参 |
7.3.4 夏枯草 |
7.4 抑菌消炎中药 |
7.4.1 苦参 |
7.4.2 地肤子 |
7.4.3 紫草 |
7.4.4 青黛 |
7.5 抗病毒中药 |
7.5.1 大青叶 |
7.5.2 马齿苋 |
7.5.3 薏苡仁 |
7.5.4 板蓝根 |
8. 专业学会与专业期刊 |
8.1 专业学会的成立和发展 |
8.2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
9. 专业医疗科研机构建设与专业教育概况 |
9.1 专业医疗科研机构建设 |
9.1.1 天津市长征医院 |
9.1.2 沈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
9.1.3 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皮肤科 |
9.1.4 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皮肤科 |
9.1.5 北京中医医院皮肤性病科 |
9.2 专业教育概况 |
9.2.1 “西学中”教育 |
9.2.2 院校学历教育 |
10. 代表着作与代表人物 |
10.1 代表着作 |
10.1.1 《皮肤新编》 |
10.1.2 《中西皮肤病学讲义》 |
10.1.3 《中西医学汇综》 |
10.1.4 《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见皮肤病》 |
10.1.5 《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
10.1.6 《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 |
10.1.7 《皮肤病研究》 |
10.1.8 《现代中医药应用与研究大系·皮肤科》 |
10.1.9 《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 |
10.1.10 《中西医结合临床皮肤性病学》 |
10.1.11 《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 |
10.2 代表人物 |
10.2.1 赵炳南 |
10.2.2 朱仁康 |
10.2.3 边天羽 |
10.2.4 张志礼 |
10.2.5 秦万章 |
11. 参考文献 |
12. 致谢 |
13. 个人简历 |
(8)中医外治硬皮病的文献分析及用药规律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文献分析及系统评价 |
1. 研究背景 |
1.1 西医对硬皮病的认识 |
1.2 中医对硬皮病的认识 |
2. 研究目的 |
3、研究对象 |
3.1 、文献检索策略 |
3.2 、纳入标准 |
3.3 、排除标准 |
3.4 、文献筛选 |
3.5 、数据提取 |
4、研究方法 |
4.1 统计分析 |
4.1.1 文献基本信息 |
4.1.2 文献来源及比例 |
4.1.3 中医外治方法的分类及使用频次 |
4.1.4 文献发表年限情况 |
4.2 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 |
4.2.1 文献概况 |
4.2.2 文献质量分析 |
4.2.3 统计结果分析 |
4.2.4 研究方法 |
4.2.5 研究结果 |
5、讨论 |
二 中医外治用药的规律探索 |
1、目的 |
2、方法 |
3、结果 |
3.1 频率统计 |
3.2 功效分类 |
4、讨论 |
4.1 外治用药规律的分析 |
4.2 安全性分析 |
三 结论 |
1、本次研究的意义 |
2、中医外治法治疗硬皮病的发展前景 |
四、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9)经络段“放线”疗法联合中药治疗硬皮病经验介绍(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祖国医学对硬皮病的认识 |
二、现代医学对硬皮病的认识 |
(一)硬皮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二)硬皮病的诊断 |
(三)硬皮病的西医治疗 |
三、张立亭教授对硬皮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一)病位为肺脾肾三脏 |
(二)血瘀痰凝是其重要病机 |
(三)本虚标实是本病特点 |
四、张立亭教授独创经络段“放线”疗法 |
(一)该疗法的创立 |
(二)该疗法的操作方法 |
(三)该疗法的操作注意事项 |
(四)该疗法的中医机理探讨 |
(五)该疗法总的优势 |
(六)该疗法对硬皮病治疗作用机理探讨 |
五、张立亭教授对硬皮病的辨证论治 |
(一)治疗原则 |
(二)自拟基础方及方药分析 |
(三)作用机理探讨 |
六、张立亭教授对硬皮病的临证体会 |
(一)从肺脾肾三脏论治,以肺为要 |
(二)活血通络贯穿始终 |
(三)后期应重视温肾阳 |
(四)虫类药物的使用 |
七、典型病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论文 |
详细摘要 |
(10)30例系统性硬化症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文献综述 |
1 病因病机 |
1.1 西医的病因病机的研究 |
1.2 系统性硬化症的病理机制 |
1.3 中医的病因病机的研究 |
2 临床表现 |
2.1 皮肤表现 |
2.2 系统表现 |
2.2.1 雷诺现象 |
2.2.2 内脏系统的损害 |
2.2.3 其他 |
3 诊断标准 |
4 治疗 |
4.1 西医治疗 |
4.1.1 改善外周循环 |
4.1.2 免疫调节治疗 |
4.1.3 抗纤维化治疗 |
4.1.4 其他新疗法 |
4.2 中医辨证论治研究 |
4.2.1 辨证施治 |
4.2.2 辨证分型论治 |
4.2.3 中西医联合治疗 |
4.2.4 成方研究 |
5 前景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选择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分型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 观察指标 |
3 研究方法 |
3.1 皮肤受累积分 |
3.2 数据管理 |
4 统计方法 |
5 调查数据结果 |
5.1. 疾病类型分布 |
5.2 基本情况分析 |
5.3 临床表现分析 |
5.4 实验室数据比较 |
5.5 两两比较分析 |
6 结论 |
7 讨论 |
8 杨莉教授治疗皮痹的学术思想 |
8.1 温阳散寒 |
8.2 益气养血和血 |
8.3 疏通经络 |
8.4 活血化瘀 |
9 现代药理研究 |
10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一系统性硬化症调查表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四、系统性硬皮病20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活血除痹汤干预Akt-mTOR自噬通路治疗硬皮病硬化期模型小鼠的机制研究[D]. 王瑞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基于数据挖掘对段行武教授治疗硬皮病的用药规律研究[D]. 王文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二乌煎熏洗辅助治疗(风湿痹阻证)局限性硬皮病临床疗效观察[D]. 赵晨曦.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4]调气通痹汤治疗局限性硬皮病的临床观察[D]. 党晨.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7(08)
- [5]中医温阳法对硬皮病的认识及诊治思路[J]. 王帅,卞华. 辽宁中医杂志, 2016(12)
- [6]活血除痹汤干预硬皮病硬化期模型小鼠皮损的作用研究[D]. 潘厚儒.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7]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简史[D]. 高凯敏.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4(07)
- [8]中医外治硬皮病的文献分析及用药规律探索[D]. 吴利华.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4(06)
- [9]经络段“放线”疗法联合中药治疗硬皮病经验介绍[D]. 梁辉.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3(04)
- [10]30例系统性硬化症临床特征分析[D]. 王炜娇.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