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文学论文_刘又堂

导读:本文包含了山水文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山水,文学,水经注,魏晋,山水诗,道教,柳宗元。

山水文学论文文献综述

刘又堂[1](2019)在《桂林山水文学的美学特点及审美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山水文学是一种描写自然景观和山水风光的文学体裁形式,它是在人们发现自然美并将其纳入文学表现范围之后才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在详细介绍我国山水文学发展概况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桂林山水文学的美学特点,最后揭示出桂林山水文学的审美价值所在。通过研究,厘清了桂林山水文学的形成发展脉络,归纳总结出桂林山水文学的美学特点和审美价值,以期对桂林山水文学创作提供帮助。同时,亦能指导人们欣赏桂林自然山水美的审美实践活动。(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27期)

曹巍[2](2019)在《一生低首谢宣城——论李白对谢脁山水诗的文学接受》一文中研究指出清人王士祯说李白"一生低首谢宣城"(《戏访元遗山论诗绝句》),笔者很认同这句话,虽然李白有着放荡不羁的个性,有时亦极其自负,但他在诗歌创作方面却十分推崇魏晋南北朝时的齐梁诗人谢脁。尤其是对谢脁的山水诗歌的赞赏,李白在其文学创作中吸收、借鉴谢脁山水诗歌中的用词、句式,模仿借鉴谢脁对意象的把握,继承其诗风,并形成自身独特的风格等。这些都体现了李白对谢脁诗歌的接受。下面笔者拟从李白的接受动机、李白的诗歌创作这两个方面来探讨李白对谢脁山水诗歌的接受问题。(本文来源于《艺术科技》期刊2019年11期)

黄伟林[3](2019)在《古代桂林山水文学的山水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山水是中国重要的地理形态,是中国审美传统中最重要的自然景观。中国人将自己的生命、情感、意志、智慧加之于山水,使自然山水高度"人化",进而成为"人化的自然"。桂林山水是中国山水的典范。桂林山水文学所传达的山水意识,是中国山水文学山水意识的典型体现。古代桂林山水文学中的山水意识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山水是有生命和灵性的;山水可以寄托与激扬人的情感;山水是人的知己;山水具有文化艺术价值。桂林山水这一天然的自然景观,有中国源远流长之山水意识的存在。(本文来源于《鄱阳湖学刊》期刊2019年03期)

李明杰[4](2019)在《魏晋六朝山水文学的生态审美意蕴》一文中研究指出魏晋六朝是特殊的时期,其山水文学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审美意蕴。本文以魏晋六朝时期描写自然山水的作品为出发点,以山水文学的历时发展为主线,分析此时期重要作家的代表作品中对山水自然的描绘,阐释作品所表现的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感悟山水文学中所蕴含的生态审美意蕴。魏晋六朝山水文学的生态审美观的内涵,借士人游山玩水与歌颂自然的提倡,着重分析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诗人与自然山水的互动方式,阐述诗人感受自然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审美关系;在具体创作中,分析作家赋予自然万物以生命气韵的方式,并达到物我感通、物我合一的生态审美观。整合魏晋六朝的山水文学与当代的生态审美,阐述魏晋六朝山水文学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建构魏晋六朝山水文学的生态审美观,并掌握其文学价值、文化影响与历史定位。本文分为五章,对于问题的分析主要按照以下思路进行:绪论部分论述了魏晋六朝时期山水文学的研究现状以及魏晋六朝时期山水文学与生态审美之间的关系问题,研究这一时期山水文学与生态美学方面的着作颇丰,但是将山水文学与生态审美及相结合论述魏晋六朝时期山水文学的生态审美这一方面的研究还存在空白。另外,对魏晋六朝时期山水文学与生态审美的范围与义涵进行了界定,明确了这一时期山水文学的生态审美的本质是:人与自然具有共通性,自然是跟人一样是具有灵性、情性的主体,只有以此为基础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是和谐的,具有生态审美意蕴的。最后明确了本文的写作目的与写作意义。第一章联系先秦汉魏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特点,当时虽然有自然景物的描写,但是自然山水只是其他主旨的附属品,没有独立的意义与价值。但它为魏晋六朝山水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其中形成的模山范水的写作方式对山水文学的写作有着借鉴的意义。第二章论述魏晋六朝山水文学兴起的原因。首先,魏晋六朝玄学的兴起,打破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士人们注重对自我内心的喜怒哀乐等真实情感的抒发,为寻找内心世界的平衡,他们选择回归自然,亲近自然,使得文学成为人感受自然的一种方式。其次,隐逸思想促进山水审美意识的产生,形成了自然山水审美趋向的风尚。尤其是西晋时期的“朝隐”使得自然山水与士人的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使士人们畅游自然变得普遍化,直接推动了山水文学的兴起。再次,庄园经济为人们纵情山水提供了物质上的保障,让人们无后顾之忧地在与自然山水的互动交流中,追求精神的自由,摆脱世俗的负累,做到心境的淡然,达到与道冥合的境界。最后,文人自觉地推动山水文学的兴起。对于山水自然的美的感受,关键在于审美主体的建构。个人审美意识加强,自然山水在人们心中才是可以亲切的、沟通的、互动的,自然才逐渐以独立的审美意义出现,人们才能从内心体会到自然的力量,被自然的美所感动,山水自然逐渐成为了具有独立审美意义的对象,促成山水文学的兴起。第叁章论述魏晋六朝时期文学与自然的关系,也就是文学表现自然的方式。本文概括了兴发感动、山水比德、物我交感等表现自然的方式,表现这一时期文学与自然的关系。第四章讲述魏晋六朝时期山水文学所展示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其一是人与自然发生关系的方式,本文主要从园林游宴、山川纪行、山林隐逸、游仙想象、乐守田园等方面进行论述,从人参与到自然山水中,并与自然山水进行内在深层次的平等沟通与交流,表现出人与自然和谐、融洽的关系。士人们在欣赏自然的过程中被自然美景所感动和吸引,内心充满着对自然山水的无限向往,在自然之中消解世俗生活的负累,保持心境的平和与淡然,在自然山水中驰骋想象,追求精神的逍遥游,进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其二是论述自然对象对于人的意义,论述诗人在山水之间所体验到的生态审美感悟。在文学作品中作家通过描绘、表现自然山水对象,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理性思考,并依据这种认识对社会、对人生等问题有了诸多感悟。本文归纳出以下叁点:1、自然山水具有独立的审美意义与价值,美在自美。2、感悟到在纵情自然山水的过程中,获得了审美愉悦。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获得了精神上的超脱,摆脱了世俗名利“物役”的自由感,获得了精神与心灵上的逍遥自适。3、澄怀味道,在纵情山水自然的过程中,体悟自然的玄机,在徜徉山水的过程中“散怀”,并感悟自然造化无穷的玄机,达到与道冥合的境界。结语部分总结魏晋六朝山水文学的生态审美意义。一方面,山水文学是生态审美观的艺术呈现。另一方面,魏晋六朝山水文学标志着自然作为独立审美对象的出现。(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30)

高建新[5](2019)在《江山若有灵,千载伸知己——中国山水文学的美学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是从混沌的自然中走出来的,最终仍要回到自然中去,但那已是深情的、充满灵性的自然,这一切都缘于山水审美意识的觉醒与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山水文学的诞生。纵观中国山水文学长达一千余年的发展历程,其美学价值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提供了心物融通、人与自然一体化的途径。山水文学的发生是以人与自(本文来源于《公关世界》期刊2019年10期)

姜楠[6](2019)在《从两宋文学谈宋人山水气格》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宋人学风下的审美变化(一)唐宋文学影响下的审美对比自魏晋以来,文人士大夫对于绘画、书法、音乐的影响便在不断加深。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作者时喜时悲,从宇宙之大到品类之盛,从聚会的欢乐到作者感叹终期于尽的悲苦,全字也随着作者的心态产生着变化。字的解体间也一如那个时代一般洒脱成性。音乐或如《广陵止息》随着嵇康的不羁俗世奏响在临刑之前。从现存的隋唐代绘画上,我们可以发现专属于那个时代的艺术特色,如展子虔的《游春图》用笔纤细雅致,青绿设色下表现的是隋唐时期繁荣华丽的盛世景象,像隋唐的(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9年15期)

梅柳[7](2019)在《元结道州山水诗文对湖南旅游文学的开掘》一文中研究指出元结在两任道州刺史期间创作的山水诗文艺术成就很高,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更是湖南旅游文学史上前所未有的新篇章。这些山水诗文不仅第一次再现潇湘自然之美,而且字里行间倾注了作者丰富独特的情感,张扬其不同流俗的个性,道出其心灵追求与精神守望。(本文来源于《黑河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邱晓[8](2019)在《论柳宗元山水文学空间书写的原型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柳宗元的山水文学作品暗含着一个"原点+方位+距离"的书写模式。这个书写模式来自于以《山海经》为代表的上古神话性地理着作,是柳宗元山水文学空间书写的原型结构。"原点+方位+距离"的原型结构与柳宗元具体的人生经验的结合,以及由此产生的张力关系,是柳宗元山水文学艺术魅力的一个重要来源。柳宗元在被贬谪的帝国边缘,以其自身为原点,以仪式性的行为模拟"黄帝四面"的开辟神话,建构了独特的文学世界。柳宗元对其山水世界超乎寻常的客观精细的记录、摹写,对空间距离以"步"计的做法,都是在对其有限的现实活动空间做心理放大,是一个囚犯才有的典型心态和行为。(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孙兰[9](2018)在《金代山水诗的道教意象及其文学生成》一文中研究指出金代山水诗的道教意象非常丰富。其中,道观类意象在王重阳等道教徒及一般文人的山水诗中均有体现,往往意在揭示道教义理、宣扬羽化升仙;轩亭类意象往往也充满了金人无处不在的道教思想,云鹤、松竹、烟霞、琴画等意象则有意无意地显示了金代归隐意象的逐渐仙化;海洋、海市等意象承载了金人对神秘仙境的敬畏与幻想。金代山水诗的这些意象中,有对道教的信奉,有对人世的不满,也有附庸风雅的社会时尚,与唐宋道教山水诗中高扬的生命热情与社会批判有一定距离。道教意象在金代山水诗中的生成,离不开全真教的崛起、王重阳等道教领袖的以诗歌作为传道手段等因素。(本文来源于《东方论坛》期刊2018年06期)

高建新[10](2018)在《中国山水文学的历史演进》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山水文学源远流长,宛若一条红线,贯穿了文学史发展的始终,展现了大自然形态丰富的美及古人开阔自由的心灵。比附道德 烘托气氛先秦是中国山水文学的准备时期。这一时期,大自然在人们心目中既是神秘庄严、令人敬畏的,又是充满魅力与生机的。从“(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8-11-05)

山水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清人王士祯说李白"一生低首谢宣城"(《戏访元遗山论诗绝句》),笔者很认同这句话,虽然李白有着放荡不羁的个性,有时亦极其自负,但他在诗歌创作方面却十分推崇魏晋南北朝时的齐梁诗人谢脁。尤其是对谢脁的山水诗歌的赞赏,李白在其文学创作中吸收、借鉴谢脁山水诗歌中的用词、句式,模仿借鉴谢脁对意象的把握,继承其诗风,并形成自身独特的风格等。这些都体现了李白对谢脁诗歌的接受。下面笔者拟从李白的接受动机、李白的诗歌创作这两个方面来探讨李白对谢脁山水诗歌的接受问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山水文学论文参考文献

[1].刘又堂.桂林山水文学的美学特点及审美价值[J].青年文学家.2019

[2].曹巍.一生低首谢宣城——论李白对谢脁山水诗的文学接受[J].艺术科技.2019

[3].黄伟林.古代桂林山水文学的山水意识[J].鄱阳湖学刊.2019

[4].李明杰.魏晋六朝山水文学的生态审美意蕴[D].山东大学.2019

[5].高建新.江山若有灵,千载伸知己——中国山水文学的美学价值[J].公关世界.2019

[6].姜楠.从两宋文学谈宋人山水气格[J].北方文学.2019

[7].梅柳.元结道州山水诗文对湖南旅游文学的开掘[J].黑河学院学报.2019

[8].邱晓.论柳宗元山水文学空间书写的原型结构[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9].孙兰.金代山水诗的道教意象及其文学生成[J].东方论坛.2018

[10].高建新.中国山水文学的历史演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

论文知识图

日本龙安寺枯山水文学叙事可以...芮麟旧金山区位图3 人与自然交响曲-图3 泰山南天门郦道元-宋刻本《水经注》元嘉体-谢灵运像

标签:;  ;  ;  ;  ;  ;  ;  

山水文学论文_刘又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