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既要“瞻前”也要“顾后”

课改既要“瞻前”也要“顾后”

——对课堂教学改革的一点思考

李建钢山东省栖霞市第四中学265301

课堂改革一直是教育教学活动中不可避免的话题。如何构建“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也是针对当前课堂教学的现实问题、近年来课堂教学改革经验和国内外课堂教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新举措。前期,我有幸参加了一场市优质课评选活动,四天时间听了将近30节课。老师们精心准备,各显神通。有传统的课堂板书讲练,有更多的借助多媒体声光色俱全的感官调动,也有人手一台iPad的互联网+教学。可以说教学手段层出不穷,教学方式千变万化,教学效果也不尽相同。听课中,我也有些感触,在此记录下来,与各位教育同仁共勉。

从传统的黑板粉笔手抄本教学,历经钢板刻印、投影仪,到油印机、电子白板,再到打印机、多媒体一体机,直到如今的3D打印、人手一台iPad的互联网+的现代化教学,以及未来的网端、云端大数据全覆盖超时空教学。教学软硬件的更新换代在科技创新的催动下,发生着眼花缭乱,应接不暇的变化。但对于教育教学来讲,守恒不变的宗旨依然应该落脚到教与学的效果上。教师讲了多少有效知识?学生掌握了多少生存生活发展的技能?教学相长中,师生素养真正提高了多少?……这些才是教育万变不离其宗的根本。在追求大容量、即时性、快节奏的现代化教学课堂中,教学行为是否真正调动了学生听、说、读、写、思各种感官的参与,是否达到了学为我用、学以致用的目的,还是有待验证的。

曾几何时,学生一堂课下来,耳朵竖起、眼睛频眨,摇头晃脑、手指酸麻,笔记写了一页又一页,笔芯用了一支又一支,亲手记录打造的一本本笔记、一摞摞课本、一串串知识,在耳眼口心脑的共同努力下,内化成自己的思想、语言、行为,经久不忘,历久弥新,信手拈来,逢用必胜。随着电子科技设备对传统教学工具的颠覆,大量多媒体设备,运用声光色技术将不同时空的知识即时传真到课堂,学生足不出户即可历览前贤,展望未来,观听东西,俯仰南北。一堂课老师可以频点鼠标,展现大量文字、图片、视频而成为满载的知识宝库,学生也是耳朵竖起,眼睛瞪大,稳坐钓鱼台,一一过目着这个纷繁的世界,心怀惊奇,不亦乐乎。可是,有时候一堂课下来学生虽踌躇满志,大开眼界,但大多笔墨一动未动,书本空空如也,满堂知识如过眼云烟,没有留下些许深刻的印记,待他日书到用时信手拈不来,张口说不出,只能找iPad,开电脑,点鼠标,再搜狗百度,可也是似曾相识燕不来,陌生依旧,稀里糊涂,恨不当初,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啊!

多少年来我们的教育体制一直遵循着自上而下的统一步调。国家规定开设什么课程我们就按部就班,泾渭分明的上好什么课。小学语数英,中学加上政史地理化生,在印象里这就是学生应该学习的课程,因为将来的高考就仰仗着这几科的分数。高考的指挥棒与我们的课程设置相辅相成,别无二样了。以至于在我们头脑里就形成了固有的思维:作为学生只能、就应该、也只要学好这些知识就算好学生了。在这种惯性思维的笼罩下,多少年来我们教师用一成不变的模型复制了千千万万思想、知识一模一样的“人才”,同时也埋没,修整了大量奇形怪状的“怪才”。殊不知这些“怪才”可能就是一个个伟大的发明家、创造家,但却被我们一一复制修整成统一模式。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首先确定的培养目标是: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强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确定这一培养目标,正是基础教育承担提高全民族素质、增强综合国力历史重任的具体落实。

科技是把利剑,既能斩断旧俗,亦可开辟新路。但它的双刃,比划不好也容易自伤。对于必须亲力亲为的教学活动,如何做到既调动学生的兴趣,又能让他们参与进来,莫静坐,不旁观,亲动脑,多思考,即时将知识内化到自己心中、脑中,而不是另存在硬盘里,显得至关重要。旧的不一定就要抛弃,新的不见得全盘接收,拿来主义是要鉴别、诊断、消化、吸收的。因材施教是教育规律,因教使材也要合乎情理。任何事务的新旧更替,变化发展都要顺势而为,合乎规律。教育教学更是理当如此,传统与创新并行,黑板与屏幕并存,鼠标与笔墨同点,大脑与硬盘同存,在课改的道路上既能“瞻前”又能“顾后”,也许更适合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的良性创新与发展!

标签:;  ;  ;  

课改既要“瞻前”也要“顾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