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生死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立遗嘱,遗嘱,陈瑾,遗体捐献,红十字会,死亡教育,志愿社团,体验馆,器官捐献,保健品
生死观论文文献综述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王豪,魏其蒙[1](2020)在《90后生死观更豁达也更理智》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1999年出生的白怡宁而言,“死亡”是可以在电话里讨论的“小case(事情)”。一年前,这个山西女孩向家人袒露了自己思量许久的想法:签署遗体捐献协议。待她说完理由,父母沉默片刻后,就支持了女儿的决定。次日,白怡宁和同为90后的学姐梁嘉(本文来源于《中国青年报》期刊2020-01-17)
张明芳[2](2019)在《236份“90后”遗嘱里的生死观》一文中研究指出“妈,你带上身份证、户口本。”略做停顿,杨怡(化名)继续故作轻松地说:“还有,我的死亡证明,就能取出我的遗嘱。”电话那头,许久的沉默之后,传来母亲的一声——“嗯。”杨怡并没得什么绝症,此刻,这个“90后”女孩“健康极了”。她只是觉(本文来源于《中国妇女报》期刊2019-12-03)
方鹏[3](2019)在《孔、庄生死观及其对中医生命观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生死观为切入点,分析了孔、庄思想产生的根源及其理论体系,揭示了两者的思想分歧与共通点,同时阐述了他们各自的生死观对中医生命观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9年33期)
王海远[4](2019)在《中国上古神话中的生死观——以“颛顼死即复苏”神话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上古神话中有不少神话隐含着对生死观念的探究,精卫填海、杜宇啼血、丹朱化鸟无不如此。在《山海经》中有一段"颛顼死即复苏"的文字,这则神话因"蛇鱼相化"而引人注目。蛇与鱼的意象在上古神话中频繁出现,二者同属阴,都代表了"生命延续"的含义。"蛇"以其神秘性、致死性和生殖含义象征了"死亡与再生","鱼"则因其强大的繁衍能力被赋予了"重生"的寓意。这一类变形神话表现出了原始人类对于生命与死亡的最初认识,并将这种情感与认识通过隐喻的手法表达出来,以"灵魂不灭"的方式达到人与万物相融,以"形态多变"的方式宣告生命的永恒,以"死生交替"的方式对抗死亡的降临。而这种非逻辑的原始混沌的认识正是原始人类最早产生的生死观念。(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刘兴鲁[5](2019)在《生与死的辨析——先秦儒家生死观与海德格尔“向死而在”思想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生与死的关系问题横亘古今中西哲学领域,人们总是希图克服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长存。佛教表现为"轮回转世"思想,道教表现为"羽化成仙"的长生不老思想。然而,先秦儒家却表现出与之不同的生死观,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人可以通过在世的一系列活动创造自身的价值,进而实现生命的无限价值。这就是儒家所倡导的"叁不朽"、杀身成仁(孔子)、舍生取义(孟子)等思想。先秦儒家追求生命超越的方式是以群体生存为基础,通过将个体生命融入群体生存来实现对死亡的超越,这也(本文来源于《人文天下》期刊2019年21期)
张桂娜[6](2019)在《死亡想象与生命救赎——L.托尔斯泰生死观视角下的宗教哲学》一文中研究指出死亡是一个永恒的谜,对于它,人类永远无法形成积极的、确定的认识,而只能想象,但是,每个人对死亡的不同想象,却会造就他们各自不同的精神状态和生存方式。托尔斯泰大半生为死亡问题所困,从最初的虚无死亡观到后来的灵魂不灭论,经历了生命的震撼、断裂和重建,留下了关于生命与死亡问题的大量思考,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宗教思想和社会思想。本文重新考察托尔斯泰的生死观,进而构勒出其生死观、宗教思想和社会思想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展现出托尔斯泰宗教哲学思想的有机整体性和高度统一性的同时,也呈现出托尔斯泰有神论宗教观的无神本质。(本文来源于《世界哲学》期刊2019年06期)
张叉,余秋蓉[7](2019)在《余光中诗文作品中的生死观》一文中研究指出余光中的诗文作品中有大量直接与间接的关于生死问题的描写,流露了他对死亡的恐惧。对人生必死铁定的规律有清醒的认识是余光中对死亡产生恐惧的根本原因,而其漂泊飞散、亲人离世与暮年意识又强化了这种心理。面对死亡的恐惧,余光中采取了坚持积极进取、从事文学活动、胸怀祖国统一、珍惜现世生活、看重亲情友谊、纵情日月山水等方式予以消解,从而让内心在一定程度上趋于平和与宁静。余光中诗文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生死观既体现了中国儒佛道文化的精神,又蕴涵着西方文化的思想,是中西方文化交错穿插、彼此融合的高度的统一体。(本文来源于《华文文学评论》期刊2019年00期)
郭苏苏[8](2019)在《奥尼尔《休吉》中的佛道生死观》一文中研究指出尤金·奥尼尔是美国现代戏剧的奠基者,对人类生死问题的忧虑敏感促使他孜孜以求解脱之道。他的晚期独幕剧《休吉》(Hughie)是一部探讨生死主题的戏剧,极简的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中蕴含了奥尼尔晚年对生死的深刻思考,其中渗透着东方智慧和神秘主义色彩,在西方文化语境中对佛道生死观进行了独特的阐释和呈现。(本文来源于《艺苑》期刊2019年05期)
万丽莉,刘岳兵[9](2019)在《垂加神道者的神佛关系说——以生死观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垂加神道作为近世神道之集大成,推崇神儒妙契。但在近世神佛权威的演变中,如何解读垂加神道的神佛关系,对于理解近世初期神佛关系史具有重要的思想意义。山崎暗斋的《辟异》、暗斋孙弟子迹部良显的《神道生死之说》《神道排佛说》、伴部安崇的《神道野中之清水》、若林强斋的《神道大意》,则是从生死观的角度来分析垂加神道者对佛教生死轮回观的批判以及如何构建出日之少宫生死观的最佳文本。(本文来源于《日本问题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朱恒夫[10](2019)在《话剧《生命行歌》,旨在树立正确的生死观》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的生和死,本是自然的规律,可人总是喜生而惧死。作为哲学的儒佛道都讨论过死亡的问题,但中心点都是顺着人们怕死的心理而言的。儒家告知人们,死亡并不可怕,只要成仁合义,就是死得其所,价值重于泰山;道家认为"生死齐一",生与死,都要顺其自然,生也自然,死亦自然,既不要悦生,也不要恶死;佛家则利用人们的畏死心理,说每一次死亡都是一个生命阶段的总结,为因与果的分界线,若人生在世行善修行,就会升入净土境界,反之,(本文来源于《上海艺术评论》期刊2019年05期)
生死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妈,你带上身份证、户口本。”略做停顿,杨怡(化名)继续故作轻松地说:“还有,我的死亡证明,就能取出我的遗嘱。”电话那头,许久的沉默之后,传来母亲的一声——“嗯。”杨怡并没得什么绝症,此刻,这个“90后”女孩“健康极了”。她只是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死观论文参考文献
[1].中青报·中青网见习,王豪,魏其蒙.90后生死观更豁达也更理智[N].中国青年报.2020
[2].张明芳.236份“90后”遗嘱里的生死观[N].中国妇女报.2019
[3].方鹏.孔、庄生死观及其对中医生命观的影响[J].北方文学.2019
[4].王海远.中国上古神话中的生死观——以“颛顼死即复苏”神话为例[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5].刘兴鲁.生与死的辨析——先秦儒家生死观与海德格尔“向死而在”思想的比较[J].人文天下.2019
[6].张桂娜.死亡想象与生命救赎——L.托尔斯泰生死观视角下的宗教哲学[J].世界哲学.2019
[7].张叉,余秋蓉.余光中诗文作品中的生死观[J].华文文学评论.2019
[8].郭苏苏.奥尼尔《休吉》中的佛道生死观[J].艺苑.2019
[9].万丽莉,刘岳兵.垂加神道者的神佛关系说——以生死观为中心[J].日本问题研究.2019
[10].朱恒夫.话剧《生命行歌》,旨在树立正确的生死观[J].上海艺术评论.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