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热杂交种论文-梁燕,高世斌,谭登峰,李建,张志明

温热杂交种论文-梁燕,高世斌,谭登峰,李建,张志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温热杂交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玉米,温热杂交种,光周期敏感性,自交系

温热杂交种论文文献综述

梁燕,高世斌,谭登峰,李建,张志明[1](2008)在《玉米温热杂交种光周期敏感相关性状的遗传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玉米温热杂交种的光周期敏感特性及相关性状的遗传模型。【方法】以9份北方温带选系和8份含热带、亚热带种质的南方选系,按NCⅡ设计组配72个温热杂交种,分别在北京和雅安进行田间试验。【结果】供试温热杂交种总体均表现出较强的光周期敏感性,ASI等10个性状为温热杂交种光周期敏感性相关性状。其遗传模型大多数符合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少数属于加性-显性-上位性遗传模型;多数性状以加性效应为主,非加性效应为辅,随着日照变长,加性效应的主导地位更加突出。【结论】将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利用于温带玉米遗传改良及育种时,应注重相关性状的加性基因效应。(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08年10期)

梁燕[2](2007)在《玉米温热杂交种光周期敏感性及杂种优势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8份南方优良玉米自交系和9份北方优良玉米自交系,按NCII设计组配的72个温热杂交种为试验材料,分别在北京和雅安进行田间试验,研究温热杂交种的光周期敏感特性及相关性状的遗传特点,并分析供试自交系光周期敏感相关性状的配合力表现和它们杂交组合的产量杂种优势,获如下主要研究结果:1.温热杂交种光周期敏感特性有以下几个特点:①整体上有较强的光敏感性。即随着光照长度增长,其生育期延长、雌雄花期不协调,植株、穗位增高,叶片数增多,果穗略有变长、变细,秃尖增长,单株产量降低。总体上,该类杂交种能较好地适应我国南方日照较短的光周期环境,对北方长日照的光周期环境适应性则差。②不同性状的光周期敏感程度不一样。生育期性状:ASI>抽雄-散粉间隔天数>吐丝期>抽雄期;植株性状:穗位高>叶片数>株高;果穗性状:秃尖>穗长>穗粗>出籽率;产量性状:行粒数>单株产量>穗行数>百粒重。总体上,生育期和植株性状的敏感性明显强于果穗、产量性状。③不同温热杂交种的光周期敏感程度以及不同类型性状的敏感程度变化形式不一样。生育期和植株性状的光周期敏感敏程度均呈“弱敏感”向“强烈敏感”的单向变化形式,而大多数果穗、产量性状由“不敏感”向“负向强烈敏感”和“正向强烈敏感”的双向变化形式。④光周期敏感相关性状主要有ASI、抽雄-散粉间隔天数、吐丝期、抽雄期,穗位高、叶片数、株高,秃尖、穗长、行粒数、单株产量等11个性状。⑤南方选系和北方选系均存在有光周期敏感和不敏感的类型,自交系的光周期敏感性不取决于选育地区,而取决于自交系所含的种质成分。⑥光周期敏感性自交系(种质)具有各自特异的敏感性状和光周期敏感性效应,并决定其杂交种后代的光周期敏感性类型和光周期敏感程度。2.温热杂交种光敏感相关性状有以下3个主要遗传特点:①各光敏感相关性状间的遗传模型不尽一致,多数性状符合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少数性状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遗传模型;在长光照环境下,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遗传模型的性状数量呈减少趋势。②虽同属加性—显性遗传模型,但不同性状的基因效应分量也有差异。尽管大多数性状以加性效应为主,显性效应较小,但个别性状的显性效应较大,并表现为超显性,如单株产量等。③同一性状在两种光周期条件下,其遗传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随着光照长度变长,多数性状的显性基因数量及效应减小;一些性状的上位性基因效应减小或消失,平均显性度降低,加性效应的主导地位更加突出。因此,改良及利用热带种质应十分注重对加性基因效应的利用。3.温热杂交种光周期敏感相关性状无论在长、短光周期条件下,GCA都较SCA更为重要;随着光照变长,GCA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SCA的重要性有所降低,狭义遗传力增大。光照长度的变化导致GCA和SCA具有不稳定性。北方温带种质自交系黄早四和金黄44具有较强的早熟性,478和郑58具有较强的矮杆性,易于组配优良的温热杂交种,并能在温带改良晚熟、高大的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材料;3个南方选系YA8201、18599、YA3729和3个北方选系178、7922、郑58均具有较高产量GCA相对效应值。4.在我国应采用复合杂种优势模式选育商用温热杂交种,热带种质在温热杂交种中的适宜比例因所利用热带种质的光周期敏感性强弱和选育目标不同而异。当热带种质对光周期不敏感或较弱时,比例可大可小,没有一定的限制;当热带种质的光周期敏感性强,在选育适应我国南方玉米区的温热杂交种时,应以含25~50%热带种质为宜;在选育适应我国北方玉米区的温热杂交种时,应以含25%左右的热带种质为宜。(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07-05-01)

张向前,陈彦惠,吴连成,郭瑞,白广伦[3](2004)在《玉米温热杂交种穗部性状基因效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6个世代平均值分析的方法,对温带与热带、亚热带自交系间3个杂交组合的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和穗粒重进行了遗传研究.结果表明:温带与热带自交系间杂交种5个穗部性状的遗传变异中,加性效应、显性效应起主导作用,两者合计占总遗传变异的74 4%~93 5%.上位效应普遍存在,平均上位效应占总遗传变异的6 5%~25 6%,5个穗部性状的遗传均不符合加性-显性模型,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模型.所考察的性状按超亲优势大小依次为:穗粒重、行粒数、穗长、穗粗和穗行数.各性状基因效应分析表明,在温热杂交种的遗传中,加性效应、显性效应均是正向效应,加性×加性互作多为正值,加性×显性、显性×显性多呈负向效应,但显性×显性互作在穗粒重的遗传中呈正向效应.(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04年04期)

张向前[4](2003)在《玉米温热杂交种穗部性状基因效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温带自交系和热带、亚热带自交系为亲本材料,采用6个世代平均值分析的方法,对温带与热带、亚热带自交系间3个杂交组合的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和穗粒重进行了遗传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依据六参数联合尺度测验,温带与热带自交系间杂交种的穗部几个性状的遗传中,除加性效应、显性效应外,还普遍存在着上位性基因效应。通过逐步拟合回归的方法,逐个剔除不显着的基因效应,表明3个组合5个性状的遗传变异均不符合加性-显性模型,可用加性-显性-上位模型进行解释。穗粗、行粒数符合6参数的最佳拟合模型,除加性、显性效应外,另有加性×加性、加性×显性和显性×显性叁种上位作用并存。穗长、穗行数和穗粒重叁个性状各组合可用4参数、5参数或6参数模型解释。(2)从六个世代平均值来看,温带自交系与热带自交系间差异明显,热带种质具有果穗较长、行粒数较多,果穗较细、穗行数较少的特点。温热杂种的杂种优势明显,5个性状按超亲优势大小顺序依次为;穗粒重(182%)、行粒数(85.1%)、穗长(22.4%)、穗粗(14.7%)和穗行数(-2%)。一般来说,回交世代的高值亲本遗传含量高时,相应性状的平均表现也较高,可通过回交的方法增加高值亲本含量利用热带种质的优良特性。(3)各性状基因效应分析表明温热杂种的遗传中,加性效应、显性效应均是正向效应,加性×加性互作多为正值,加性×显性、显性×显性多呈负向效应,但需要指出的是显性×显性互作在穗粒重的遗传中是正向效应。(4)在遗传平方和分剖的基础上,分析各基因效应对总遗传变异的贡献,结果表明:加性效应、显性效应在温热杂种的遗传中起主导作用,两者合计占总遗传变异的74.4%—93.5%。 上位效应普遍存在,作用不可忽视,在个别组合中起主要作用,平均的 上位效应占总遗传变异的6.5%一25.6凯各种基因效应对总遗传的贡献 率在不同的性状和不同的组合间有较大差异,显性效应对行粒数的遗传。贡献最大,其平均值为 81.2儿 其次为对穗粒重、穗长、穗粗、穗行数 的遗传贡献。加性效应对穗行数的遗传贡献较大,其平均值为46.3见 其次为对穗粗、穗粒重、穗长、行粒数的遗传贡献。上位效应普遍存在, 但对总遗传的贡献率在不同性状间有较大差异,其贡献大小依次为:穗 行数>穗粗>穗长>行粒数>穗粒重,但就单个组合某一基因效应对总遗传 来说则有较大的差异。穗长、穗粗、行粒数和穗粒重4个性状的平均显 性效应大于平均加性效应,表现出超显性遗传。穗行数的加性效应大于 显性效应,呈部分显性。(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期刊2003-06-01)

陈彦惠,常胜合,吴连成[5](2000)在《温热玉米杂交种基本营养生长期遗传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 2个温热杂交组合的P1,P2 ,F1,F2 ,BC1,BC2 6个世代材料 ,对玉米抽雄、散粉、吐丝期进行遗传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温热杂交组合基本营养生长期的遗传特点不同。由对光周期反应较迟钝的亚热带自交系CML32 2所配成的温热杂交组合 ,其基本营养生长期较之亲本有明显提早的趋势 ,符合加性—显性遗传模式 ;温带早对亚热带晚呈显性或部分显性 ;对光周期反应敏感的亚热带自交系CML312表现异常 ,基本营养生长期指标在自交系内及其F1内变异较大 ;对含有杂合基因型分离世代F1,F2 ,BC1,BC2 的比较可见 ,明显表现杂合基因型倾早的遗传特点 ,温带遗传成分在杂种后代中所占的比重 ,对基本营养生长期的提早和光周期钝感表现出剂量效应(本文来源于《华北农学报》期刊2000年02期)

温热杂交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8份南方优良玉米自交系和9份北方优良玉米自交系,按NCII设计组配的72个温热杂交种为试验材料,分别在北京和雅安进行田间试验,研究温热杂交种的光周期敏感特性及相关性状的遗传特点,并分析供试自交系光周期敏感相关性状的配合力表现和它们杂交组合的产量杂种优势,获如下主要研究结果:1.温热杂交种光周期敏感特性有以下几个特点:①整体上有较强的光敏感性。即随着光照长度增长,其生育期延长、雌雄花期不协调,植株、穗位增高,叶片数增多,果穗略有变长、变细,秃尖增长,单株产量降低。总体上,该类杂交种能较好地适应我国南方日照较短的光周期环境,对北方长日照的光周期环境适应性则差。②不同性状的光周期敏感程度不一样。生育期性状:ASI>抽雄-散粉间隔天数>吐丝期>抽雄期;植株性状:穗位高>叶片数>株高;果穗性状:秃尖>穗长>穗粗>出籽率;产量性状:行粒数>单株产量>穗行数>百粒重。总体上,生育期和植株性状的敏感性明显强于果穗、产量性状。③不同温热杂交种的光周期敏感程度以及不同类型性状的敏感程度变化形式不一样。生育期和植株性状的光周期敏感敏程度均呈“弱敏感”向“强烈敏感”的单向变化形式,而大多数果穗、产量性状由“不敏感”向“负向强烈敏感”和“正向强烈敏感”的双向变化形式。④光周期敏感相关性状主要有ASI、抽雄-散粉间隔天数、吐丝期、抽雄期,穗位高、叶片数、株高,秃尖、穗长、行粒数、单株产量等11个性状。⑤南方选系和北方选系均存在有光周期敏感和不敏感的类型,自交系的光周期敏感性不取决于选育地区,而取决于自交系所含的种质成分。⑥光周期敏感性自交系(种质)具有各自特异的敏感性状和光周期敏感性效应,并决定其杂交种后代的光周期敏感性类型和光周期敏感程度。2.温热杂交种光敏感相关性状有以下3个主要遗传特点:①各光敏感相关性状间的遗传模型不尽一致,多数性状符合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少数性状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遗传模型;在长光照环境下,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遗传模型的性状数量呈减少趋势。②虽同属加性—显性遗传模型,但不同性状的基因效应分量也有差异。尽管大多数性状以加性效应为主,显性效应较小,但个别性状的显性效应较大,并表现为超显性,如单株产量等。③同一性状在两种光周期条件下,其遗传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随着光照长度变长,多数性状的显性基因数量及效应减小;一些性状的上位性基因效应减小或消失,平均显性度降低,加性效应的主导地位更加突出。因此,改良及利用热带种质应十分注重对加性基因效应的利用。3.温热杂交种光周期敏感相关性状无论在长、短光周期条件下,GCA都较SCA更为重要;随着光照变长,GCA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SCA的重要性有所降低,狭义遗传力增大。光照长度的变化导致GCA和SCA具有不稳定性。北方温带种质自交系黄早四和金黄44具有较强的早熟性,478和郑58具有较强的矮杆性,易于组配优良的温热杂交种,并能在温带改良晚熟、高大的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材料;3个南方选系YA8201、18599、YA3729和3个北方选系178、7922、郑58均具有较高产量GCA相对效应值。4.在我国应采用复合杂种优势模式选育商用温热杂交种,热带种质在温热杂交种中的适宜比例因所利用热带种质的光周期敏感性强弱和选育目标不同而异。当热带种质对光周期不敏感或较弱时,比例可大可小,没有一定的限制;当热带种质的光周期敏感性强,在选育适应我国南方玉米区的温热杂交种时,应以含25~50%热带种质为宜;在选育适应我国北方玉米区的温热杂交种时,应以含25%左右的热带种质为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温热杂交种论文参考文献

[1].梁燕,高世斌,谭登峰,李建,张志明.玉米温热杂交种光周期敏感相关性状的遗传模型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8

[2].梁燕.玉米温热杂交种光周期敏感性及杂种优势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7

[3].张向前,陈彦惠,吴连成,郭瑞,白广伦.玉米温热杂交种穗部性状基因效应分析[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4

[4].张向前.玉米温热杂交种穗部性状基因效应分析[D].河南农业大学.2003

[5].陈彦惠,常胜合,吴连成.温热玉米杂交种基本营养生长期遗传的初步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0

标签:;  ;  ;  ;  

温热杂交种论文-梁燕,高世斌,谭登峰,李建,张志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