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缘宗族论文_卫鹏,姜帆

导读:本文包含了血缘宗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宗族,血缘,地缘,地方,村落,大冶,文化。

血缘宗族论文文献综述

卫鹏,姜帆[1](2019)在《宗法文化演变下的鄂东南宗族血缘型村落景观特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曾经提出,"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近年来政府对于中国乡土性建筑尤其是传统村落的保护投入越来越大。中国村落社会以"血缘"为本质,而血缘型村落的产生及发展都与宗法文化密不可分。因此,本文结合宗法文化的概念,对宗法文化演变下的鄂东南宗族血缘型村落景观特色展开研究。(本文来源于《鸭绿江(下半月)》期刊2019年11期)

潘越,翁若宇,纪翔阁,戴亦一[2](2019)在《宗族文化与家族企业治理的血缘情结》一文中研究指出"亲属抱团"的家族化治理模式在中国家族企业中广泛存在,这不仅是一种经济活动,更是根植于中国传统宗族观念下的文化现象。本文利用家族企业实际控制人籍贯地族谱数据,考察宗族文化对家族化治理模式的影响。结果发现,实际控制人的宗族观念越强,其亲属参与公司治理的程度越高,这一结论在经过内生性检验后依然稳健;并且证实,宗族文化内含的亲属间信任及团结互惠是两条作用机制。进一步研究发现,实际控制人的宗族观念越强,亲属参与的差序格局愈明显;此外,宗族文化的影响在宗族影响力越大、外部监管环境越差时更突出,当实际控制人经历过"文化大革命"、拥有海外经历时则被削弱。最后本文发现,在宗族文化的影响下,亲属参与对股东与管理层间代理成本的缓解作用得到加强,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成长性和市场表现。本研究为理解在正式制度有待完善背景下,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的增长奇迹提供了来自传统文化视角的证据。(本文来源于《管理世界》期刊2019年07期)

杜靖[3](2018)在《社区纽带和宗族结构的同化问题——对宗族血缘与地缘迭合程度的再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血缘与地缘是理解中国宗族的两个重要维度。围绕着二者之间的关系,即宗族血缘与地缘的重合程度问题,中外学术界纷纷提出了不少概念和理论。对临沂杜氏宗族在这方面实践的考察表明,过往的研究大多悬浮于"聚族而居"的认识,具体到一个宗族村落内部却失于追问:究竟是最近的宗族房支聚居在一起,还是可以与疏远的房支聚居在一起?临沂杜氏宗族在区域社会里的迁徙与分布情形表明,莫里斯·弗里德曼的有关理论在观察中国时仍然是有效的,不能用联宗概念取代上位世系群概念。临沂杜氏宗族实践还告诉我们,上位世系群和分散性世系群的发育原理与机制是相同的,当时机成熟时分散性世系群可以发展成为上位世系群。(本文来源于《地方文化研究》期刊2018年06期)

戴碧婷[4](2018)在《宗族地方认同:一种以血缘和文化为纽带的地方认同》一文中研究指出宗族是一个文化的地方空间,处于一定的真实地理空间之上。与宗族相关的研究甚多,但绝大部分的相关研究均以人类学、社会学及宗教学为学科依托,仅偶有一些文化地理、历史地理学者基于地理学视角进行分析。从宗族与地方认同已有的研究来看,多数学者围绕特定群体对宗族的地方认同,并未从地方认同的地方空间、象征标志和集体记忆叁要素来分析宗族地方认同的结构与概念。宗族播迁是每个姓氏宗族发生、发展历史中的常态,宗族播迁网络中的多个宗族播迁节点共同指向一个宗族播迁节点从而产生宗族地方认同,更是从未涉及的研究领域。为此,本文从文化地理学视角出发,以中华戴氏宗族为例,综合运用参与观察、深度访谈、文本分析等质性方法对中华戴氏宗族基于宗族播迁的大背景下,选取大庭戴氏宗族、墨溪戴氏宗族和蒲坂戴氏宗族等宗族播迁节点作为案例地,展开宗族地方认同建构模式翔实细致的分析。研究表明:宗族地方认同是一种基于血缘和文化的地方认同。同一个姓氏宗族的血缘群体产生的,具有一个姓氏宗族的文化特征的地方认同。宗族地方认同是由世代血缘群体共同建构、传承、根植与维系,具有历史继承的特点。其次,在对叁个主要案例地展开不同宗族地方认同建构模式的探究,结果显示,宗族地方认同结构由象征标志、集体记忆和地方空间这叁要素构成。象征标志存在于每个宗族的地方空间之中,宗族的集体记忆又是在象征标志物的基础上维持的,血缘群体的集体活动和实践行为是集体记忆在地方空间中的展演。再次,每个宗族播迁节点的宗族地方认同建构都存在自身的特点,如大庭戴氏宗族模式各方影响因素均等,宗族地方认同结构稳定;墨溪戴氏宗族模式具有泛化的地域特征;蒲坂戴氏宗族模式建构无祠堂祭祖活动的连结,是通过血缘与地方民间信仰活动相结合进行的实践行为。最后,归纳总结宗族地方认同的结构组成对宗族地方认同的影响,用以阐述宗族这一文化空间的认同如何渗透、根植到各个宗族播迁节点之中,并直观揭示宗族地方认同在族人中的根植与表达。(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18-03-26)

辛艺峰[5](2018)在《湖北大冶水南湾宗族血缘型村落民居装饰特色及文化价值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湖北大冶水南湾村是历经明清数百年保存下来的典型宗族血缘型传统村落,该村较为完整地保留了村落空间格局和民居建筑装饰,本文运用艺术学、建筑学、民俗学研究的相关理论,在实测、文献与口述资料收集与归纳的基础上,通过对大冶水南湾村传统村落民居建筑装饰的实勘与田野考察,重点对大冶水南湾村村落的构筑渊源与选址布局、宗族祠堂与居住建筑、民居建筑装饰特色予以剖析,以此对乡村振兴战略中鄂东南地区传统村落民居建筑的装饰特色与文化价值进行挖掘及理性的考量。(本文来源于《古建园林技术》期刊2018年01期)

白雪娇[6](2017)在《血缘关系韧性:国家与宗族关系的新认识——基于广东蕉岭县福岭村陈氏宗族的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家的治理形态取决于国家的社会基础。对于农业文明的中国而言,血缘关系是重要的社会基础。基于家庭的血缘关系在家族以及宗族等集团中得到“孵化”,并生出一种“韧性”。这种韧性影响着中国的治理形态。长期以来,对于国家与宗族的认识多从政权主体的视角,认为宗族是国家政权的产物,可以通过政治强力消灭,忽视了宗族中的血缘关系韧性。事实上直到今日,血缘关系由于韧性作用依然在村庄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以一个宗族村庄为个案,提出“血缘关系韧性”概念,旨在进一步丰富对国家与宗族关系的认识。(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研究》期刊2017年02期)

程林[7](2017)在《宗族中权力对血缘和伦理的调整——清代麻城“詹程氏”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湖北麻城《程氏宗谱》与《詹氏宗谱》中记载了特殊的一支,即"詹程氏",亦称"程詹氏"。其特异性在于一支之中兄弟分别承祀不同两姓,客观上造成了血缘、伦理与族内权力的错位。试以两姓宗谱为基础,厘清"詹程氏"一支自问题肇始至解决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权力对血缘和伦理的反噬,以此探讨清代两湖流域绅权在宗族中的作用。(本文来源于《怀化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12期)

张佑周[8](2017)在《血缘聚居与宗族管理:永定土楼客家传统宗族社会》一文中研究指出血缘家族或宗族是中国传统社会中社群组织的基本单元和基本形式之一。由于闽西客家地区崇山峻岭、沟壑纵横,自然村落较小,客家民系形成过程中自然导致血缘聚居宗族社会的形成。永定规模宏大的方圆大土楼就是客家家族或宗族聚居的最好形式。在传统社会里,永定土楼的血缘宗族同时又是最基层的行政管理单位,宗族组织同时行使社会管理职能。永定土楼血缘聚居宗族管理社会模式的形成,既有中国传统社会封建家族伦理制度所形成的观念上的原因,又有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物质基础原因。永定土楼客家人血缘家族聚居模式直接导致宗族管理制度的形成,也导致血缘宗族社会的形成,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发挥过积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地方文化研究》期刊2017年05期)

白雪娇[9](2017)在《血缘与地缘:以家、房、族、保为单元的宗族社会治理》一文中研究指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国家治理体系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由社会的基质和根基所决定。在中国,宗族作为一个久远的现象长期存在并且影响深远,由宗族构成的宗族社会是中国国家治理的根基。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论断认为,地缘国家的建立伴随着血缘社会的瓦解,血缘与地缘是二元分离的。受此影响,长期以来宗族作为血缘团体被视为现代化过程中的“弃儿”,必将遭到历史淘汰,从而遮蔽了宗族在国家治理中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为此,本论文以一个宗族乡村为研究对象,将宗族放在国家治理的视域下,以治理单元的视角深入宗族内部结构,分析“国家无为”前提下,中国社会是如何治理。本论文具体回答叁个问题:一是“国家无为”的场域下,宗族社会如何治理;二是血缘宗族为什么没有如马克思、恩格斯所预言的被地缘国家所取代,反而成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叁是以宗族为单元的血缘治理是否具备向地缘治理转换的可能,其条件是什么。基于以上叁个问题,本论文认为在“国家无为”的场域下,宗族社会的治理是以家、房、族、保为单元实现的,不同单元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在宗族中,家的基本功能是延续血脉、维持生计,房与族的功能是提供保护、调适分化与纠纷,家、房、族相互结合,功能互补,维持着宗族的自我治理。宗族长期存在的重要原因在于当国家供给不足时,宗族发挥着重要功能。它通过不同单元的功能满足个人生存、安全、社交以及地位的基本需求。但宗族社会治理不是无国家的自治,宗族中的基础单元——家与户结合,成为国家的基本征税单位。为此,国家建构一系列地缘单元嵌入宗族社会。宗族社会治理是由家、房、族单元的自治与保等建制单元的他治共同构成。然而宗族社会的自治有赖于血缘责任关系,本质是一种血缘治理;而国家对宗族的治理是基于地缘上的行政关系,是一种地缘治理。宗族为家户提供保护,较容易获得认同,国家建制单元的主要功能是提取资源,二者存在一定的张力。功能的转换是血缘治理走向地缘治理的关键。(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7-04-01)

胡平江[10](2017)在《分与合:血缘、利益与宗族治理》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社会是在“分”与“合”的二元矛盾中发展前进的。一方面,个体离不开群体,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体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另一方面,利益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因素,个体的发展是群体发展的基础。对此,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认为,个体的“分”必然导致利益分化甚至利益冲突,且只有国家的介入才能有效调节以维系社会的“合”。但是,本论文通过对一个宗族个案的调查发现,同样面对家户利益冲突,在国家介入极为有限的情况下,传统宗族通过自我治理也能够实现“分”与“合”的有效均衡。本论文主要采用“条件一形式”的研究范式,即通过对宗族社会形态与治理形式的关系考察,以此回答宗族依靠什么进行治理,治理的条件是什么。对此,本论文的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对宗族社会形态的研究。即通过对家户与宗族关系的考察,以此探究传统中国宗族社会的历史底色。二是对宗族治理形式的研究。即宗族是否存在利益分化,面对此分化宗族又是依靠什么进行治理的。简而言之,就是在宗族这一社会形态下,是否存在“分”,又是通过何种形式的治理维系“合”。在以上研究基础上,本论文得出如下结论。首先,氏族社会向家户社会过渡是一个漫长甚至反复的过程,而非简单的炸毁和先后更替过程。在氏族解体之后,面对自然挑战与社会竞争,家户仍然面临“不合则不强”的选择。传统中国社会的宗族就是在氏族解体之后家户通过血缘、利益关系形成的“合”之一。其次,人类社会实现“分”与“合”的均衡关键在于治理的有效介入。家户是宗族社会的主体,因此“不分则不活”。而面对“分”导致的利益分化,则需要通过治理的调节将利益分化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以此维系社会的“合”。再次,治理不仅包括以国家政权为核心的国家治理,也包括社会自我治理。宗族之所以能够实现“分”与“合”的均衡,并非如经典理论所述依靠国家进行调节,而主要通过自我治理进行调节。最后,社会自我治理有效实现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如特定的单元范围和共同利益支撑,否则难以发挥其作用。通过对传统中国宗族社会形态及其治理的研究,本论文认为,社会自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治理功能的重要补充。传统宗族是家户建构的共同体形式之一,其核心是通过宗族的自我治理整合、协调家户利益,提升家户在社会中的整理竞争力。当前社会宗族底色日益淡化,但家户仍然是中国的本源制度。家户仍然以这种或那种形式进行自我整合,以此避免一盘散沙,被社会发展所抛弃。因此,在国家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合理划分治理单元,建构社会共同利益等形式,激活社会自我治理功能,以此维系社会的和谐稳定。(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7-03-01)

血缘宗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亲属抱团"的家族化治理模式在中国家族企业中广泛存在,这不仅是一种经济活动,更是根植于中国传统宗族观念下的文化现象。本文利用家族企业实际控制人籍贯地族谱数据,考察宗族文化对家族化治理模式的影响。结果发现,实际控制人的宗族观念越强,其亲属参与公司治理的程度越高,这一结论在经过内生性检验后依然稳健;并且证实,宗族文化内含的亲属间信任及团结互惠是两条作用机制。进一步研究发现,实际控制人的宗族观念越强,亲属参与的差序格局愈明显;此外,宗族文化的影响在宗族影响力越大、外部监管环境越差时更突出,当实际控制人经历过"文化大革命"、拥有海外经历时则被削弱。最后本文发现,在宗族文化的影响下,亲属参与对股东与管理层间代理成本的缓解作用得到加强,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成长性和市场表现。本研究为理解在正式制度有待完善背景下,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的增长奇迹提供了来自传统文化视角的证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血缘宗族论文参考文献

[1].卫鹏,姜帆.宗法文化演变下的鄂东南宗族血缘型村落景观特色研究[J].鸭绿江(下半月).2019

[2].潘越,翁若宇,纪翔阁,戴亦一.宗族文化与家族企业治理的血缘情结[J].管理世界.2019

[3].杜靖.社区纽带和宗族结构的同化问题——对宗族血缘与地缘迭合程度的再思考[J].地方文化研究.2018

[4].戴碧婷.宗族地方认同:一种以血缘和文化为纽带的地方认同[D].福建师范大学.2018

[5].辛艺峰.湖北大冶水南湾宗族血缘型村落民居装饰特色及文化价值探析[J].古建园林技术.2018

[6].白雪娇.血缘关系韧性:国家与宗族关系的新认识——基于广东蕉岭县福岭村陈氏宗族的调查[J].中国农村研究.2017

[7].程林.宗族中权力对血缘和伦理的调整——清代麻城“詹程氏”问题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17

[8].张佑周.血缘聚居与宗族管理:永定土楼客家传统宗族社会[J].地方文化研究.2017

[9].白雪娇.血缘与地缘:以家、房、族、保为单元的宗族社会治理[D].华中师范大学.2017

[10].胡平江.分与合:血缘、利益与宗族治理[D].华中师范大学.2017

论文知识图

平坝型聚落空间布局示例:肇兴大寨发...爨底下村正在逐步恢复的民俗节庆活动...受宗族制影响的室内雕刻像进行提炼、概括、总结。通徽商兴建的宗祠-7《叶氏宗谱》中浙江新叶村里居图

标签:;  ;  ;  ;  ;  ;  ;  

血缘宗族论文_卫鹏,姜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