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林[1]2003年在《胶东中生代金成矿期区域流体的构造物理化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区域成矿流体研究是当今地球科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但在区域地质流体的分布、运移及与矿产的关系等方面,尚未提出有应用价值的成果。本论文在导师的“构造物理化学”理论及方法的指导下,选择胶东金矿集中区作为区域构造与成矿流体研究的对象,该选题既在地质背景上具备了优势,又在理论创新上达到了较高的起点,论文研究取得了以下一些成果:(1)作者通过系统收集并研究前人的研究文献与成果,认识并论述了胶东金矿集中区叁个阶段的发育特点,进一步明确指出中生代由于郯庐断裂带强烈的左行压剪以及太平洋-库拉板块的持续向西俯冲,在早白垩纪明显右行剪张情况下,构造体制发生变化,胶东地区大规模的岩石圈减薄,是胶东金矿集中区形成的主要地质构造背景(2)研究并总结了胶东地区作为区域流体研究的叁个有利条件,即成矿时代相对比较集中、成矿构造应力场较稳定和成矿可能有相同的成矿流体活动这叁个有利条件。(3)在胶东野外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岩石叁维变形和应力计算,获得构造附加静水压力。结果表明,胶东地区主要成矿构造带的构造附加静水压力值介于40~65MPa这个范围内,且自西向东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大致反映了区域流体沿蚀变网络的自西向东的流动方向。(4)研究胶东典型金矿床包裹体流体的温度、压力、盐度及成分,结果表明,尽管各矿区之间有差别,但是其流体包裹体类型主要为CO_2-H_2O-NaCl型,且成矿流体中普遍CO_2含量比较高。(5)编制了小比例尺的胶东区域成矿流体构造物理化学参数等值线图,并分析了其区域分布特征。以Ca~(2+)为例,Ca~(2+)在胶东西北几个峰值点皆为金矿床集中的区域,表明了Ca~(2+)与金矿化之间的关系。东部没有汇集中心,只有一系列等值线由南向北增加,表明了该区花岗岩体的长轴展布方向。再以CO_2为例,CO_2高值区分别为马家窑金矿区和招平断裂带南段的尹格庄-姜家窑金矿区。另外,两组CO_2梯度变化大的地带代表了区域断裂构造的走向,表明CO_2在一定程度上受断裂构造的控制。作者选择了20项浓度参数、气相成分参数、比值参数及状态参数,分析了其分布特征,并阐明了其地质意义。(6)对区域流体有关参数进行模糊聚类分析,可以划分出5个群:[1]以叁山岛金矿、焦家金矿及台上金矿为代表的类群;[2]以灵山沟金矿、金翅岭金矿及十里铺银矿为代表的类群;[3]以马家窑金矿、流口金矿及黑岚沟金矿为代表的类群;[4]以金青顶金矿、邓格庄金矿及乳山金矿为代表的类群;[5]以东部范家埠金矿为代表的类群。其类群的不同尽管反映了成矿围岩或花岗岩原岩的差别,然而更明显证明是成矿断裂带直接导矿,且其产生上述各矿种组合有各自的特征,结合构造围岩与矿床类型的关系可进一步说明断裂构造在流体成矿方面具有控制性作用。(7)在全面学习前人工作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研究了胶东的硫同位素分布,发现在平面上,从西到东,硫同位素出现五条高值带和五条低值带相间分布的特征,结合地质背景认为这种分布特征是受断裂和非断裂干扰区的构造规模和强度所控制的;同时,在形成深度上,硫同位素值δ~(34)S往东部有逐渐降低的趋势,反映西部隆起更高剥蚀更强一些。结合前人关于石英脉型金矿床δ~(34)S值普遍比蚀变岩型金矿床的δ~(34)S值低的研究,可以将硫同位素分布作为区域成矿流体研究的基础,也能作为区域地质找矿的判断标志。
丁正江[2]2014年在《胶东中生代贵金属及有色金属矿床成矿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胶东地区地处古特提斯与环太平洋两大构造域的交接部位,横跨华北板块和苏鲁大别造山带两大地质构造单元,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频繁,尤其以燕山早期由被动陆缘转为活动陆缘为标志,该区进入环太平洋构造域发展演化阶段以来,壳幔作用强烈,幔源流体上侵,成岩成矿作用显着。论文以最新矿床学理论为指导,以该区地球动力学演化背景为主线,以现代测试分析技术为辅助,野外实地调查与室内分析测试相结合,在综合分析区域成矿地质条件及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和重新厘定了胶东地区中生代成岩成矿动力学演化背景;系统深入研究了各成因类型典型矿床的成矿条件及成矿时代,厘定了成因类型,建立了相应成矿模式,总结了矿床时空分布规律;并通过对比研究,将胶东地区中生代贵金属有色金属矿床系统划分为受不同地质构造演化阶段动力学机制控制的2大成矿系列,包括5个成矿亚系列和15个矿床式。通过研究,明确指出该区中生代印支期末稀有金属铍成矿主要与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有关,而燕山期以来的成岩成矿作用严格受伊泽奈奇板块俯冲作用所控制。区内燕山期发生的5次主要成岩成矿作用,分别对应于古太平洋板块的156.6Ma、137Ma、97Ma等3期增生期及其中间期。燕山早期(160~155Ma),欧亚大陆东部由被动陆缘转化为活动陆缘,伊泽奈奇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控制了邢家山式斑岩-矽卡岩型钼钨矿床;燕山晚期135~125Ma,伊泽奈奇板块的不断俯冲,岩石圈不断加厚,导致发生了大规模的岩石圈拆沉作用,控制了香夼式斑岩-矽卡岩型铜(钼)铅锌矿床和王家庄式中低温热液脉型铜锌矿床;125~115Ma,伊泽奈奇冷的洋壳的快速NWW向俯冲,引发地幔强烈对流,岩石圈大规模拆沉,幔源C-H-O流体涌入上地壳导致了巨量金的堆积,形成了焦家式、玲珑式、盘马式、岔夼式等造山型金矿,及胶莱盆地边缘中低温热液脉型金矿;115~110Ma,伊泽奈奇板块后撤式俯冲,胶东地区转为大陆弧环境,壳幔混熔型岩浆高位侵入,控制了冷家、尚家庄、南台等斑岩铜钼多金属矿床的形成;100~90Ma,伊泽奈奇-太平洋板块洋中脊俯冲消亡,上地幔物质强烈对流,岩石圈强烈伸展,形成了汤村店子式中低温热液脉型金铅锌银铜多金属矿床和杜家崖式(类)卡林型金矿。分别利用LA-ICP-MS锆石U-Pb法和辉钼矿Re-Os法对邢家山钼钨矿床成矿岩体和矿石矿物辉钼矿进行了同位素测年,获得母岩幸福山岩体成岩年龄为(157±2)Ma、辉钼矿成矿年龄为(158.7±2.5)Ma,将邢家山钼钨矿床形成时代厘定为燕山早期,并通过与中国东部地区该期铜钼多金属成矿作用对比,提出并论证了胶东地区存在中生代燕山早期钼钨多金属成矿作用,并指出胶东地区该期成矿作用应发生在160~155Ma期间,填补了该期成矿作用研究的空白。较为系统的研究了福山杜家崖金矿、荣成伟德山地区冷家-南台铜钼矿床和荣成大疃刘家铍矿床之成矿背景、成矿地质特征、成矿时代等,分别确定了矿床成因,首次明确提出杜家崖金矿为(类)卡林型金矿、伟德山地区冷家-南台铜钼矿为斑岩型矿床、大疃刘家铍矿为中低温热液脉型矿床,并建立了相应成矿模式;采用LA-ICP-MS锆石U-Pb法获得伟德山地区斑岩型铜钼矿床母岩成岩年龄为(113.4±1.8)Ma和(114.2±2.1)Ma,指出该期成矿作用应发生于115~110Ma。杜家崖(类)卡林型金矿的研究与提出,为该区岩石圈存在强烈伸展期提供了矿床学证据,同时也填补了该期矿床研究的空白。同时指出,广泛发育于栖霞-蓬莱-福山成矿区中南部福山高疃-东厅地区粉子山群中的金矿(化)可能亦属此类型,已发现的杜家崖金矿和隆口金矿(微细浸染型)分别为该区的南、北界。大疃刘家铍矿为国内目前发现的唯一以细粒羟硅铍石矿物出现的低温热液脉型独立铍矿床,提供了铍矿研究的一个新类型。综合分析研究了区内焦家式、玲珑式、盘马式、岔夼式等造山型金矿成矿背景及成矿条件,指出前叁者同为受胶东西部地区中地壳不连续面基础上形成起来的脆韧性平缓断裂构造控制,发生于岩石圈剧烈减薄,地壳应力松弛,但仍呈挤压状态,幔源C-H-O流体提供了主要的成矿流体及成矿物质,主成矿期成矿流体为中温、低密度、低盐度的H2O-CO2-NaCl流体,成矿作用发生于6.32~12.55km,属中等深度条件。金牛山断裂带金矿为定位于早期张性陡倾断裂中的多金属硫化物石英脉型金矿,控矿构造属开放空间,矿液不易集中,形成矿体规模较小,该成矿带缺少形成焦家式金矿床的构造条件。对新发现的岔夼金锑矿床的研究显示,该矿床为一中偏低温热液型矿床,属造山型金矿的浅成矿床,成矿时代与其他造山型金矿成矿期一致;由于矿床受剥蚀较少,保存较好,深部应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在此基础上,对该类型金矿建立了地壳连续成矿模式。研究指出,胶莱盆地东北缘地区金矿,为受鹊山变质核杂岩构造控制的中低温热液脉型矿床,成矿与燕山晚期地幔强烈对流、幔源流体上升有关,与造山型金矿同期。蓬家夼式、宋家沟式和郭城式金矿是统一构造系统不同构造部位上发育的同类型金矿。该区新发现的铅锌矿化为后期迭生矿化,大致发育于晚白垩世早期,与杜家崖金矿形成大致同期,此期中低温热液脉型铅锌银铜金多金属矿化在胶东地区普遍存在。最后,论文系统总结了胶东中生代贵金属及有色金属成矿规律,指出该区成矿作用主要包括2期贵金属成矿作用和4期多金属成矿作用,前者以125~115Ma造山型金矿成矿为主,卡林型金矿成矿为辅;后者以分别发生于160~155Ma、135~125Ma和115~110Ma之3期斑岩型矿床成矿作用为主,~205Ma(?)的低温热液脉型铍成矿作用为辅。对胶东地区成矿区带重新进行了划分,即莱州西部、招远-平度、栖霞-蓬莱-福山、胶莱盆地东北缘、牟平-乳山、文登-威海、荣成等7个贵金属、有色金属成矿区(带);并把胶东地区中生代成矿划分为金矿和多金属矿2个成矿系列,分5个成矿亚系列、15个矿床式。
王中亮[3]2012年在《焦家金矿田成矿系统》文中指出焦家金矿田是焦家式金矿命名地,已查明黄金资源/储量500余吨,其金矿床产出环境和成矿动力学背景在全球金矿中独具特色,巨量金的来源和富集机制是引人瞩目关键科学问题。论文聚焦该金矿田成矿系统,通过详细的野外和室内研究,获得如下主要成果。1、金矿形成于陆-陆碰撞向俯冲碰撞构造体制转换过程中岩石圈大规模减薄的地球动力学背景,成矿期区域主压应力为NNE-NE向,控矿断裂带以右行张剪活动为主。焦家断裂带及其下盘次级断裂、裂隙构成菱形控矿断裂系统,控制矿化网络的形成与分布。2、蚀变-矿化岩石与玲珑黑云母花岗岩及胶东群变质岩具继承性,且后两者中金品位与矿床规模成反比;煌斑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与矿石具有明显差异,其金丰度与其所侵入的地质体的金丰度成正比,煌斑岩规模与金矿床规模成反比;表明金可能来源于玲珑黑云母花岗岩和胶东群变质岩,而煌斑岩不提供成矿物质。3、成矿流体主体为中-低温(200℃~330℃)、低盐度(3.15~8.99wt%NaCl)的H_2O-CO_2-K~+-Cl~-体系,H、O同位素组成大多与变质/岩浆流体一致。成矿过程中,载金黄铁矿稀土元素总量呈现先增后降趋势,流体中δ~(18)O值逐渐降低;暗示成矿流体主体来源于变质流体,而变质程度和水-岩反应可能是影响金沉淀的主因。4、金矿化3D分带结构特征明显:水平方向上,从焦家主断裂下盘向外由破碎带蚀变岩型→钾化细脉浸染型→石英硫化物脉型矿化变化;垂向上,矿床尺度总体为蚀变岩型矿化在上、脉型矿化在下,矿体尺度往往是脉型矿化在上、蚀变岩型矿化在下。成矿后的风化剥蚀是影响金矿床变化保存主要因素,在焦家断裂带内金矿床的剥蚀深度由NE→SW依次增大,望儿山断裂带内金矿床的剥蚀深度浅于焦家断裂带内金矿床的剥蚀深度。5、金矿田是构造-流体耦合成矿产物:流体沿控矿断裂走向运移的同时,由于周期性压力积聚引起裂隙向外扩展,部分流体侧向运移。流体与围岩发生交代反应,使含矿流体由碱性氧化高温→酸性弱还原中-高温→弱酸性还原中-低温演化,导致围岩中金成为高价态离子活化进入流体,之后物理化学条件改变,引起流体中AuH_3SiO_4和AuHSiO_4稳定性降低、[AuCl_2]~-和Au(HS)_2~-的溶解度减小,Fe~(2+)、Fe~(3+)、Cu~(2+)等金属离子被消耗形成黄铁矿、黄铜矿等金属硫化物,造成金-硫/氯络合物分解,导致金大量沉淀聚集成矿。6、以成矿系统结构为基础,构建勘查系统模型,指出焦家断裂下盘距主断裂面1000m范围内具有良好找矿前景。针对重点远景区,进一步建立隐伏矿体预测模型,圈定20处预测靶位。截止2011年底,经矿山工程验证累计探明新增金金属量10.04t。
刘凯[4]2014年在《山东招远金岭金矿区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研究》文中认为金岭金矿位于山东省招远市金岭镇,属胶东金矿集中区招远—莱州成矿带。矿山现具开采规模的有四个矿区,分别为埠上矿区、埠南矿区、金岚沟矿区和南截矿区,均受灵—北断裂及其次级断裂控制。矿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前寒武纪胶东群和第四系,胶东群主要呈残留体形式,在矿区范围内呈现由南至北数量减少的趋势;中生代岩浆岩分布广泛,为矿区内主要围岩,玲珑型片麻状黑云母花岗岩位于矿区南部,其片麻理方向与胶东群变质岩具有一致性,为原地—半原地重熔成因,郭家岭花岗岩出露于矿区北部,与玲珑花岗岩为侵入关系,为壳幔混合成因;区内断裂构造发育,主要为NE向灵山沟—北截断裂及其上盘次级断裂,控制了各矿区矿脉产出,成矿后断裂有两组,分别为近SN向的左行正断层和NW向正断层,对矿脉均有改造和破坏作用。各矿区具有以下地质特征:四个矿区内矿脉除埠南矿区1#脉走向NNE外,其他矿脉均为NE向,倾向SE,倾角大于70°;埠上和南截矿区矿体规模大,延深连续,而埠南和金岚沟矿区矿体规模小且分散分布;矿石类型以黄铁绢英岩型和黄铁绢英岩化花岗质碎裂岩型为主,埠南矿区1#脉浅部发育有较多的石英脉型矿石;金岚沟矿区矿石矿物主要为自然金、银金矿和黄铁矿,而其它叁矿区还发育黄铜矿、方铅矿等多金属硫化物;矿石构造均为浸染状、网脉状、细脉浸染状和块状构造;围岩蚀变类型主要为钾化、硅化、绢英岩化、黄铁绢英岩化和碳酸盐化,不同矿区内围岩蚀变的类型、强度和分带性都有一定差别。首次提出埠南矿区存在两期成矿作用,即早白垩世金成矿期(122Ma左右)和晚白垩世多金属-金银成矿期(94.2Ma后),第二期矿化与正长斑岩关系密切,成矿热液为正长斑岩岩浆期后热液,以富含银、铅、锌为主要特征。成矿流体均为低盐度、低密度的CO2-H2O-NaCl±CH4体系流体,成矿过程中流体曾经发生过明显的不混溶作用。主成矿阶段流体温度峰值区间为280~320℃,各矿区成矿压力范围类似,为60~94MPa,成矿深度集中于6.22~7.98km。成矿物质中,硫主要来自中生代花岗岩,金等金属元素由前寒武纪变质岩、中生代花岗岩、地幔等多源区提供,幔源为主,成矿流体来自地幔流体和岩浆水,后期迭加有大气降水。综合分析认为,金岭金矿为中成造山型金矿。通过锆石U-Pb精确定年,确定了区内玲珑花岗岩、郭家岭花岗闪长岩和正长斑岩成岩年龄分别为159Ma、127.9Ma和94.2Ma,结合区域地质及地球化学特征认为,叁者的形成分别对应于太平洋板块俯冲引起的挤压环境、挤压向伸展转换环境和伸展环境。在综合分析各矿区控矿断裂的动力学特征以及工业矿体的空间定位机制等矿化富集规律的基础上,结合矿区内成矿后断裂的改造和影响,以及对勘查地球化学信息的提取,共圈定一级找矿靶区6个,二级靶区23个。
戴雪灵[5]2012年在《山东招远大尹格庄金矿成岩—成矿机理研究》文中指出大尹格庄金矿位于郯庐断裂东侧,胶西北隆起区东南缘、招平断裂带中段,是胶东地区重要的超大型蚀变岩型金矿之一,具有“深、大、贫”的特点,金矿体赋存于玲珑花岗岩与胶东群变质岩接触带中的招平断裂带中。本论文在充分收集总结前人在胶东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区域地质调研、矿床地质剖析、构造地质解析、岩相学研究、主微量元素分析、流体包裹体示踪、稳定同位素分析等多学科理论的交叉和多手段的运用,以陈国达的多因复成理论为指导,以成岩-成矿机理的研究为主线,描绘了大尹格庄金矿多阶段成岩模式和热液对流循环成矿模式。通过对本区出露的各类岩石进行分析认为本区的绿岩基底原岩为基性火山岩+沉积岩,且斜长角闪岩、变辉长岩等基性岩为源自亏损地幔拉斑玄武质岩浆在海相张性环境中喷发而形成;认为玲珑花岗岩为挤压环境中绿岩基底重熔而成,具有富Si、Al、Ba、Sr、Na,贫Mg、Y、Yb、Ti、HREE和正Eu异常、高的Mg#值等特点,为“似C型埃达克岩”,其产出暗示曾有东部高原的存在;郭家岭花岗岩为地壳整体拉薄大地构造背景下形成壳幔混合型花岗岩;闪长玢岩、煌斑岩的产出代表中生代中晚期该区处于整体拉张的大地构造背景,其均为源于富集地幔的高钾—钾质的中—基性岩脉。在研究矿体产状、规模、品位,矿石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矿石类型,脉体及矿物的共生组合、穿插关系、包含关系、溶蚀关系,围岩蚀变类型及蚀变分带特征、包裹体测温资料等的基础上将大尹格庄金矿的成矿划分为6阶段。通过研究6个阶段中的流体包裹体的岩相学、类型、温度、压力、盐度、密度及成分特征,认为成矿早阶段至晚阶段包裹体的类型从气相+气液两相+含CO2叁相包裹体变为液相+气液两相包裹体,且温度、压力、盐度不断降低,包裹体成份由H2O-CO2-CH4-H2S变为H2O-CO2-CH4-SO2型,成矿环境由还原环境变为氧化环境。氢、氧同位素结果显示大尹格庄金矿的初始成矿流体为地幔+岩浆流体,而晚期则大气水占优势的特征,显示玲珑花岗岩的流体来源较为复杂既有变质水也有幔源水的参与。碳同位素结果同样显示出初始成矿流体主要为深源,晚期不断有其它流体参与的特征;硫同位素特征则显示该区的硫源具有继承性,且矿石的硫同位素范围与郭家岭花岗岩最为相近的特征,暗示其最直接来源为郭家岭花岗岩。铅同位素特征显示古老铅源特征,与S同位素继承性特征一致,且铅同位素落在一条斜率较陡的直线上,意味着其铅源可能为壳幔混合的特点。综合研究了大尹格庄的构控、层控和岩控的特征,并对成矿物质的多源性、成矿流体的多源性、成矿动力的多源性等进行了探讨,重点对成矿流体的性质、运移、沉淀机制进行了分析,系统剖析了“多因复成”的超大型韧性剪切带的典型特征。将地洼阶段的成矿作用归结为“热液对流”多次循环成矿系统,指示深部有巨大的找矿潜力。
郭林楠[6]2016年在《胶东型金矿床成矿机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胶东金成矿省位于华北板块东南缘,是一个主要由前寒武纪基底岩石和超高压变质岩块组成、中生代构造-岩浆作用发育的内生热液金矿集区。论文聚焦胶东金矿床的成矿机理,在详细的矿床地质研究基础上,运用扫描电镜、石英热阴极发光、黄铁矿LA-ICP-MS微区原位元素分析、流体包裹体和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方法,厘定了成矿系统的源-运-储过程与金的富集机制,构建了胶东型金矿床成矿模式,取得以下主要认识:(1)胶东金矿床成矿流体为中-低温、中-低盐度、富含CO2和少量CH4的变质流体,其δD和δ18O值分别为-68‰~-33‰和-3.9‰~9.9‰,方解石的δ13C值为-6.7~-6.3‰,载金黄铁矿的δ34S值为4.3‰~8.9‰,结合区域成矿背景推测其来源于古太平洋俯冲板片及其上覆沉积物;估算金矿床成矿温度、压力和深度分别为328~230?C、200~40MPa和7.4~4.0km。(2)区域NE-NNE向断裂带内部结构和成矿流体流动方式的差异导致了金矿化类型的不同;其中区域缓倾断裂带由碎裂岩系和张剪性破裂面组成,其内成矿流体以渗透流为主,控制了蚀变岩型金矿化;次级陡倾断裂带由张性破裂面和密集节理带组成,其内成矿流体以隧道流为主,控制了石英脉型金矿化。(3)高品位的金主要是黄铁矿微裂隙内及颗粒边缘的可见金,主要是由于张-剪性活动与递进脆性变形导致流体-围岩发生硫化反应和成矿流体不混溶,从而致使先成黄铁矿脉动沉淀、破裂和溶蚀,金在黄铁矿内部的微裂隙和矿物颗粒边缘沉淀而形成了大规模金矿床。其中流体不混溶是石英脉型矿体的主导成矿机制并导致了更高的矿石金品位。(4)胶东金矿床低As含量、低Au/Ag比值、发育方铅矿和碲铋矿、以及大量脆性变形与浅成造山型金矿床相近。然而,胶东金矿床具有独特的强烈伸展成矿背景、张剪构造环境、大规模围岩蚀变和俯冲板片脱水的成矿流体来源,其成矿背景-环境和蚀变-矿化特征不同于已有典型金矿床成矿模式,而应属“胶东型”金矿床。
徐述平[7]2009年在《招平断裂带金矿勘查模型与成矿预测》文中提出胶东以约0.3%的国土面积占有中国约25%的黄金储量,是中国最重要的金矿集中区和黄金产区,该区经历了长期的构造—岩浆活动,形成了复杂的构造格架和一系列岩浆岩。近年来,广大地质工作者深入贯彻“理论先导、攻深找盲、瞄准大带、重点突破”的找矿思路,金矿床研究和普查找矿不断取得突破。招平断裂带是胶东地区最重要的金成矿带之一,前人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多侧重于矿床尺度的观测和分析,对整个成矿带进行系统研究和总结,进而构建各类金矿类型及深部矿体勘查模型方面还缺乏系统性。勘查实践证明,找矿的成功率越来越依赖于成矿规律研究和成矿预测的开展,而在信息集成基础上建立勘查模型指导找矿已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运用成矿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在充分收集、消化前人研究成果和工作资料的基础上,结合科研项目和本职勘查工作,开展金矿调查研究,系统采集各种岩石和矿石样品,开展大量的测试分析工作,总结成矿地质背景及矿床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特征,分析招平带成矿系统各要素,解剖典型金矿床,总结控矿规律,建立勘查模型,开展成矿预测。论文总结了招平断裂带分段地质特征、构造控矿型式、成矿规律、找矿方向和成矿模式,金矿带产出石英脉型(玲珑式)、蚀变岩型(焦家式)及过渡型(灵山沟式)叁种金矿类型,具有构造-蚀变—矿化的水平分带性,自黄铁绢英岩化碎裂岩→黄铁绢英岩化花岗质碎裂岩→花岗质碎裂岩→碎裂状花岗岩,岩石的破碎程度逐渐降低(碎粒岩到碎裂岩),矿化逐渐减弱(浸染状、密集网脉状到稀疏脉状矿化),蚀变分带明显(黄铁绢英岩化、绢英岩化、硅化到钾化带)。断裂带多期迭加成矿作用明显,至少有金成矿期和银多金属成矿期两期成矿作用复合,两期成矿的成矿元素不同,金成矿期划分4个成矿阶段,银多金属成矿期划分3个成矿阶段。根据断裂带微量元素特征,探讨了成矿物质来源,估算了断裂带资源潜力。在多元信息集成的基础上,构建了招平断裂带六类勘查模型:矿床(体)综合预测模型、矿床(体)定位综合预测模型、焦家式金矿地质-地球物理勘查模型、焦家式金矿地质-地球化学勘查模型、玲珑式金矿地质-地球物理勘查模型、深部矿体定位预测模型。开展了成矿预测,圈定成矿预测区11处,经工程验证,取得了较满意的找矿效果。
王琳琳[8]2018年在《中国东北小兴安岭及邻区斑岩型矿床成矿作用研究》文中认为小兴安岭及邻区位于兴蒙巨型造山带东段,显生宙以来经历了古亚洲洋构造域、蒙古-鄂霍茨克洋构造域和环太平洋构造域的迭加影响和转换,构造岩浆活动强烈频繁。系统总结了小兴安岭地区动力学演化史:显生宙初期(~540Ma±)在华北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之间形成了扩张规模有限的陆间洋。具有前寒武纪变质结晶基底且有独立演化过程的额尔古纳、松嫩和佳木斯-兴凯等陆块散布其中。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张广才岭是环松嫩地块的海西期造山带。将东北地区的大地构造单元划分为额尔古纳、松嫩和佳木斯-兴凯叁个地块以及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和完达山叁个造山带。通过对多宝山花岗闪长岩和小西南岔闪长岩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的研究探讨了研究区在古生代的构造环境,认为:早古生代(510Ma~476Ma)额尔古纳、松嫩和佳木斯-兴凯地块已由被动大陆边缘转换为活动大陆边缘,陆间洋俯冲消减,陆块开始聚合。海西中期(330~290Ma)额尔古纳和松嫩地块之间的陆间洋闭合,形成大兴安岭海西期造山带;海西晚期伴随着古亚洲洋的闭合(270~250Ma),额尔古纳-松嫩地块和佳木斯-兴凯地块碰撞拼贴形成了小兴安岭-张广才岭海西期造山带。伴随古亚洲洋的最终闭合,中生代东北地区逐渐受控于蒙古-鄂霍茨克洋构造域演化和环太平洋构造域的演化。对小兴安岭-张广才岭系列花岗质岩石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在早-中侏罗世(178~170Ma),研究区已经处在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影响之下,岩石圈经历了强烈的挤压增厚,继而又在早白垩世发生了大规模的拆沉、伸展和减薄,引发了区域上大规模的构造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在野外工作和室内研究的基础上,对研究区内典型矿床控矿条件和成因类型进行了重新认识:明确了小西南岔铜金矿并不是前人认为的斑岩型矿床,而是一迭生型矿床,存在海西晚期与闪长岩有关的细网脉型和燕山晚期热液脉型两期铜金成矿作用,且以海西晚期成矿作用为主。海西晚期的铜金矿化时间和空间上均受闪长岩体控制,矿体集中分布在闪长岩体上部,沿岩体内发育的裂隙形成细网脉型铜金矿化。围岩蚀变较弱,不具有面型蚀变分带特征。成矿流体是从深部岩浆房中出溶的单项超临界流体,由于压力骤减发生沸腾形成高温、高盐度、高氧逸度的岩浆热液流体。成矿流体沿闪长岩体内裂隙向上运移,温度逐渐降低,流体性质由氧化性转化为还原性,金属物质大量卸载和沉淀,最终形成了聚集在闪长岩体顶部的细网脉型铜金矿化。海西期矿化发生在中二迭世。燕山晚期铜金矿化主要由硫化物石英脉和条带状多金属硫化物脉组成,是受断裂构造控制的热液脉型铜金矿。小西南岔热液脉型铜金矿化发生在早白垩世。小兴安岭地区早-中侏罗世形成的钼矿床如长安堡、鹿鸣等,具有以下特征:(1)矿体产于中-酸性深成花岗岩中;(2)围岩蚀变弱,不具有明显的蚀变分带特征;(3)矿石以细网脉状构造为主;(4)成矿深度大于3km。此类矿床不具有典型斑岩型矿床特征,建议可定义为与深成侵入体有关的细网脉型钼矿床,更符合矿床的实际地质特征。结合成矿时代和成矿动力学背景,对研究区典型矿床进行了成矿系列的划分:(1)早古生代古亚洲洋俯冲岛弧背景下的斑岩型铜金钼成矿系列;(2)晚古生代古亚洲洋俯冲岛弧背景下的与闪长岩有关的细网脉型铜金成矿系列;(3)早-中侏罗世环太平洋板块俯冲背景下形成的岩株型和与深成侵入体有关的细网脉型钼成矿系列;(4)早白垩世与加厚的陆壳拆沉有关的伸展背景下形成的斑岩型、热液脉型铜金成矿系列。
张瑞忠[9]2008年在《胶东大尹格庄金矿床构造控矿规律与矿体定位预测》文中提出大尹格庄金矿床是胶东招平断裂带中部典型的大型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床。论文以系统的野外地质观测和矿床探采资料为基础,综合分析了大尹格庄金矿床的成矿背景、地质特征、控矿构造和矿化网络空间结构特征,探讨了其矿体定位规律,并进行了成矿预测。矿区内断裂构造发育,主要有招平断裂、大尹格庄断裂、南周家断裂、南沟断裂,金矿床的形成与分布严格受到断裂构造控制。招平断裂既是控矿构造,又是导矿和容矿构造,沿玲珑花岗岩体与胶东群的接触面展布,矿床产于断裂下盘的玲珑花岗岩体中。大尹格庄断裂是晚于招平断裂的成矿前或成矿期构造,它把招平断裂错为南北两段,北段形成Ⅱ号矿体群,南段形成Ⅰ号矿体群,两者地质特征有较大的差异。南周家断裂为成矿后的浅部脆性断裂,南沟断裂为成矿前的基底构造,二者对矿体没有明显的影响。矿床的构造-蚀变-矿化分带明显,构造分带控制了蚀变和矿化分带,形成了有序分布的矿化类型。距断裂面由近到远依次发育了黄铁绢英岩带、黄铁绢英岩化花岗质碎裂岩带、黄铁绢英岩化花岗岩带。大尹格庄金矿床的矿体分布总体上受各级构造联合控制,各级构造的影响作用随深度变化。在浅部,主干控矿构造控制矿化总体展布(蚀变带的分布),次级构造则控制了矿体在蚀变带内赋存的具体位置、形态及局部富集,矿体一般形态复杂,多呈枝脉状,矿化类型多样,品位变化较大;随深度的增加,浅脆性次级构造控矿作用逐渐减弱,主干断裂不但控制了矿化蚀变带的展布,而且直接控制了矿体在蚀变带内的产出样式,矿体形态简单,随招平断裂主裂面变化,多呈大脉状,矿化类型单一,品位分布均匀。Ⅰ、Ⅱ号矿体的厚大部位自上而下明显向NE方向侧伏。主矿体定位于招平断裂带内;一定规模的NEE向次级断裂、与招平断裂主裂面平行的次级断裂、招平断裂带与其分支组成的的“y”字型构造、多条NE与NW向断裂交汇而成的菱形区、构造岩和断层泥厚大部位、已知矿体NE侧伏方向是成矿有利位置。预测成矿重点区在已知矿体的NE侧伏方向,预获金金属量158,421kg。
贾叁石[10]2011年在《冀东—辽西地区金成矿定位动力学机制与成矿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冀东-辽西地区位于华北板块北缘中段,属于燕辽金成矿带的东半部分,也是古亚洲洋构造成矿域与滨西太平洋构造成矿域的迭加部位。该区又处在华北板块、西伯利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复合作用带上,经历了漫长的地质演化历史,成岩成矿作用复杂,特别是区内中生代成矿大爆发形成“两山一斜”就位的叁大金矿集中区最为特殊,体现了区内成矿地质特征的差异性和成矿作用的统一性。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对冀东-辽西地区叁大矿集区内典型金矿床金厂峪、峪耳崖、金厂沟梁、二道沟和排山楼等5个金矿床进行了系统研究。以区域大地构造演化为主线,通过对典型金矿床区域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流体包裹体、稳定同位素、稀土元素、微量元素、成岩成矿时代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和对比,研究了成矿物质来源、成矿作用过程及成矿机制,探析了冀东-辽西主要金矿矿集区成矿动力学背景和时空演化分布规律,建立了区域成矿模式,进行了区域成矿预测,实现了理论找矿的目的。在找矿方法和找矿信息技术方面,采用基础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手段对区内典型金矿床(如排山楼)进行了矿床成矿预测和初步验证,证实了区域成矿作用和成矿预测的有效性和实用性。综合上述研究,取得了如下的结论性认识和成果:(1)将环绕辽西凹陷呈两山一斜就位的冀东-辽西地区金矿床(点)划分为金厂峪-峪耳崖、金厂沟梁-二道沟和排山楼等叁个成矿地质特征迥异的金矿集中区和两种主要矿化类型(石英脉型金矿床和蚀变岩型金矿床),其内存在有金厂峪、峪耳崖、金厂沟梁、二道沟和排山楼等5个表观地质特征差异明显的中型-超大型金矿床,而其地球化学特征却显示了成矿物质具有深源和相似来源的特点、近似的热液成矿温度和成矿作用过程,因其矿床类型、就位空间等存在表观的地质特征差异性,从而表明了成矿构造背景的特定性决定了热液矿床类型的特殊性和复杂性。(2)以区域大地构造演化为主线,将冀东-辽西金成矿演化划分了5个统一阶段,分别为陆-陆碰撞拼贴期(4.5~1.85Ga),金成矿元素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了初级的富集;陆内裂陷巨厚沉积期(1.85~0.6Ga),为冀东-辽西金矿床的形成奠定了成矿物质基础和空间分布格局;板内造山挤压隆升期(200~145Ma),为冀东地区金厂峪-峪耳崖矿集区内主要金矿形成期;构造体制转换成矿期(145-100Ma),铸就了冀东-辽西地区的金成矿大爆发,形成巨量金属堆积,特别是金厂沟梁-二道沟矿集区和排山楼矿集区的主要成矿期;成矿后的改造期(100Ma-至今),其对金矿床(体)的剥蚀出露、沉降隐伏或重就位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要特别注意的是辽西地区比较发育的断陷盆地作用影响。(3)基于区域成矿作用的统一性、集中性和爆发性特点,建立了区域成矿模式,进行了区域成矿预测,对于矿床类型的不同只因具体的就位空间不同而显示出不同的表观地质特征和成因类型,选择赋存于中深层次构造环境的排山楼金矿作为深部成矿预测重点对象,实现了区域→矿床和矿床→区域的成矿理论、找矿实践和深部成矿预测技术方法的有机结合和突破。(4)通过对赋存于韧性剪切带内的排山楼蚀变岩型金矿深入研究,发现并证实了其存在两套不同的顶板白云质糜棱岩和两个不同方向的金矿成矿带,其岩性构造序列中的“黑云斜长初糜棱岩和长英质初糜棱岩→顶板白云质糜棱岩→金矿体→黑云斜长糜棱岩和长英质糜棱岩”是最关键的矿体定位标志,而由远矿至近矿围岩蚀变分带“绿化蚀变带.→碳酸盐化蚀变带→钾长石化蚀变带→黄铁矿-绢云母化蚀变带”可定位深部金矿化的存在与否。(5)基于集成深部成矿预测信息技术,采用基础地质(地层、构造、矿化和蚀变)、地球化学趋势场、深穿透地球化学(有机烷烃测试、吸附相态汞和氡气测量)和地球物理探测(高精度磁测和瞬变电磁法测量)等信息,成功的在排山楼金矿EW向和NE向两个成矿带的深部和外围圈定了7个找矿勘探靶区,部分靶区已得到很好的验证-获取了可观的金矿资源量,获得了区域金矿床集成深部成矿预测新技术。
参考文献:
[1]. 胶东中生代金成矿期区域流体的构造物理化学研究[D]. 夏林.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03
[2]. 胶东中生代贵金属及有色金属矿床成矿规律研究[D]. 丁正江. 吉林大学. 2014
[3]. 焦家金矿田成矿系统[D]. 王中亮.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
[4]. 山东招远金岭金矿区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研究[D]. 刘凯. 吉林大学. 2014
[5]. 山东招远大尹格庄金矿成岩—成矿机理研究[D]. 戴雪灵. 中南大学. 2012
[6]. 胶东型金矿床成矿机理[D]. 郭林楠.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
[7]. 招平断裂带金矿勘查模型与成矿预测[D]. 徐述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9
[8]. 中国东北小兴安岭及邻区斑岩型矿床成矿作用研究[D]. 王琳琳. 吉林大学. 2018
[9]. 胶东大尹格庄金矿床构造控矿规律与矿体定位预测[D]. 张瑞忠.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8
[10]. 冀东—辽西地区金成矿定位动力学机制与成矿预测研究[D]. 贾叁石. 东北大学.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