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气象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气象,模型,火险,灾害,灰色,指数,森林。
气象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卢婵婵,李姣[1](2019)在《基于部分线性模型研究空气臭氧含量与气象因素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空气中臭氧含量增加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均产生较大影响,而低空大气中臭氧污染日益恶化这一问题,就空气中臭氧含量提出部分线性模型。研究其与相关气象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包括每日最高温度、太阳辐射和风速,并结合核方法和自助法得到臭氧含量均值估计和重要分位数估计,为空气质量监测和预测提供部分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空气中臭氧含量与每日最高温度和风速线性相关,与太阳辐射非线性相关,且回归估计函数随太阳辐射整体呈"S"型增长,臭氧含量均值为70. 58 ppb,它的10%、25%、50%、75%和90%分位数分别为42. 98 ppb、58. 64 ppb、71. 84 ppb、85. 49 ppb和96. 30 ppb。(本文来源于《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施何俊,杨军,周泽,骆健,程西东[2](2019)在《航线危险天气气象模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是深圳航空有限责任公司与深圳科信南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深航气象系统(EWINS)中的相关研究总结。通过对民航航线影响较大的雷暴、台风、颠簸、积冰、火山灰等危险天气的区域特征进行分析,用几何方法提炼出数学模型,以期得到危险天气影响航线的程序算法。通过分析危险天气区域影响整体航线的比例,定义航线风险等级值R。通过解析终端区机场的实况和预报报文,实现了抽象气象报文的可视化告警。后期计划对雷暴等危险天气选择合适的数值预报模型,实现全航线的危险天气自动化告警和控制。(本文来源于《民航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朱晓宵,李炳军[3](2019)在《基于DEA模型的河南省玉米气象效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河南省玉米单产为依据,采用HP滤波法求得玉米的气象产量,作为产出指标;以河南省玉米不同生长阶段主要气象因素为投入指标,构建玉米气象效率模型。采用传统的DEA模型对数据进行处理,对所得效率值进行分析,探究不同地区气象因素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依据相关结果为河南省玉米稳产增产提供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陕西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1期)
梁莉,杨晓丹,王成鑫,袁媛,张英男[4](2019)在《修正的布龙-戴维斯森林火险气象指数模型在中国的适用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2005—2014年中国基本、基准、一般气象站的历史观测资料,建立了基于布龙-戴维斯方案的修正森林火险气象指数模型,制定森林火险气象等级划分标准,利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提供的对应全国林火、灌木火逐日次数统计进行验证,并结合实例进行效果检验。结果表明:修正后的森林火险气象指数在5大区域的春、秋季均为高值期,这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制定的重点防火服务季节大体一致,指示性较好;在中国叁大森林防火气象服务重点区(东北、华南、西南林区),修正后的森林火险气象指数实际森林火灾次数相关度较高,2017年内蒙古林火实例分析说明适用性较高。(本文来源于《科技导报》期刊2019年20期)
彭嘉栋,廖玉芳,蒋元华,黄超[5](2019)在《气象因子对油茶鲜果含油率的影响分析及模型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2009—2017年湖南省不同县市多块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样地的鲜果含油率资料和同时段邻近气象站资料构建的油茶生长或处理期各阶段气象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不同阶段气象指标对油茶鲜果含油率的影响,并基于此建立含油率预测模型。结果表明,果实成熟期、油脂转化和积累高峰期、采摘当年和果实膨大高峰期气象因子对含油率的影响较其他阶段更为显着,温度类指标特别是极端最高气温为影响含油率的主导因子,利用气象因子构建的油茶含油率预测模型具有一定的适用性。(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20期)
陈寒冬,郭佳田,施海斌,范华东,施春波[6](2019)在《考虑气象因素的精细化短期负荷预测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负荷特性分析方法,由于基础数据及处理方法的限制一般无法达到用户级的精细化预测。研究基于大数据技术中的决策树、神经网络等算法建立用户级的短期负荷预测模型,首先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气象因素对用电负荷特性的影响,并选取关键影响因素,作为决策树算法的输入向量;在对用户的历史负荷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后,为每一条日负荷曲线建立类别标签;通过决策树算法建立分类规则,并将待预测日进行分类;最终采用Elman神经网络对某用户进行短期负荷预测,验证模型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电力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尹宜舟,高歌,王国复[7](2019)在《气象灾害的灾体模型及其初步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灾度相关模型,提出了面向气象灾害的四维灾体模型。模型以受灾人数、受灾面积和直接经济损失形成的灾度平面作为损失的基本规模,在灾度平面垂直方向,以死亡失踪人数为要素形成第四维,最终形成四维灾体。将模型初步应用于我国气象灾害损失年景评价分析之中,结果显示,2003、2006和2010年为气象灾害损失明显偏重年景;验证分析表明,灾体模型将死亡失踪人数作为特殊的一维来考虑,凸显了其在整个气象灾害损失评价中的重要地位,另外增加受灾面积指标,使得评价结果更趋完整。(本文来源于《气象》期刊2019年10期)
宋慧娟,吴琼,李红云,尹文阔,赵文彬[8](2019)在《气象灾害模型在电网运检业务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气象灾害模型在电网运检业务中的应用,从覆冰、污闪两种由气象等因素造成线路故障方面入手,分别构建了覆冰预警模型和污闪预警模型。基于输电线路的覆冰预警模型和污闪预警模型对历史气象灾害数据进行了案例分析。结果表明,输电线路的覆冰和污闪预警模型与实际情况吻合,具有较高的预警准确性。(本文来源于《灾害学》期刊2019年04期)
韩会明,刘喆玥,刘成林,陈齐强,谢国栋[9](2019)在《灰色模型的改进及其在气象干旱预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传统GM(1,1)模型在数据预处理阶段存在的不足,分析模型误差的产生原因,提出新的数据预处理方法。依据峡江县1958-2018年年降水量资料,通过计算其SPI指数(标准化降水指数)得到干旱年时间序列。在真实的时间序列数据集上对经典灰色模型GM~0、平移转换预处理灰色模型GM~1、基于平移转换的平均弱化缓冲算子预处理灰色模型GM~2进行了对比测试,结果表明:平移转换结合平均弱化缓冲算子弥补了预处理阶段的不足,有效地降低传统模型的误差,改进后的GM~2模型的平均预测误差为3.32%,相较于其它两种模型分别降低了44.16%和16.24%。证明了该模型具有更好的预测精度,可应用于干旱年的预测,为区域干旱预测和干旱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期刊2019年06期)
斯瑶,张振振[10](2019)在《不同气象条件下Biome-BGC模型碳通量模拟精度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在植物生理生态机理上的过程模型Biome-BGC,能够较好地模拟陆地生态系统的行为和特征并被广泛采用。现有基于Biome-BGC的研究多侧重于模型季节和年尺度模拟精度的评价和应用,对不同气象条件下模型模拟精度的评价则较少。本研究利用全球长期通量观测网络Fluxnet验证了4个代表性针叶林站点——Lavarone (意大利)、Renon (意大利)、Loobos (荷兰)、Fyodorovskoye (俄罗斯),模拟了2011—2013年日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并着重分析该模型在上述研究区域不同气象条件下日GPP的模拟精度。结果表明:模拟值在整体趋势上较通量验证值偏小(4%~25%);有降水的条件下,Biome-BGC模型较无降水的条件下具有更好的模拟效果(相关系数rno rain为0.843~0.936和r_(rain)为0.887~0.952,P<0.01),并且典型雨天的模拟精度高于典型晴天(r_(sun)为0.830~0.915和r_(rain)为0.887~0.952,P<0.01)。本文结果加深了Biome-BGC模型在不同气象条件对GPP模拟的不确定性理解,明确了不同气象条件下模拟碳通量的适用性,为进一步提高模型模拟精度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叁峡生态环境监测》期刊2019年03期)
气象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是深圳航空有限责任公司与深圳科信南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深航气象系统(EWINS)中的相关研究总结。通过对民航航线影响较大的雷暴、台风、颠簸、积冰、火山灰等危险天气的区域特征进行分析,用几何方法提炼出数学模型,以期得到危险天气影响航线的程序算法。通过分析危险天气区域影响整体航线的比例,定义航线风险等级值R。通过解析终端区机场的实况和预报报文,实现了抽象气象报文的可视化告警。后期计划对雷暴等危险天气选择合适的数值预报模型,实现全航线的危险天气自动化告警和控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气象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卢婵婵,李姣.基于部分线性模型研究空气臭氧含量与气象因素的关系[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施何俊,杨军,周泽,骆健,程西东.航线危险天气气象模型分析[J].民航学报.2019
[3].朱晓宵,李炳军.基于DEA模型的河南省玉米气象效率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19
[4].梁莉,杨晓丹,王成鑫,袁媛,张英男.修正的布龙-戴维斯森林火险气象指数模型在中国的适用性[J].科技导报.2019
[5].彭嘉栋,廖玉芳,蒋元华,黄超.气象因子对油茶鲜果含油率的影响分析及模型构建[J].湖北农业科学.2019
[6].陈寒冬,郭佳田,施海斌,范华东,施春波.考虑气象因素的精细化短期负荷预测模型研究[J].电力学报.2019
[7].尹宜舟,高歌,王国复.气象灾害的灾体模型及其初步应用[J].气象.2019
[8].宋慧娟,吴琼,李红云,尹文阔,赵文彬.气象灾害模型在电网运检业务中的应用研究[J].灾害学.2019
[9].韩会明,刘喆玥,刘成林,陈齐强,谢国栋.灰色模型的改进及其在气象干旱预测中的应用[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9
[10].斯瑶,张振振.不同气象条件下Biome-BGC模型碳通量模拟精度评价[J].叁峡生态环境监测.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