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漓江水陆交错带植被退化严重影响了其景观观赏度,作为世界著名旅游河流,近些年来,漓江植被退化问题备受关注,漓江植被恢复成为研究的重点。了解漓江植被退化机制是漓江植被恢复的关键所在,围绕这一核心问题,本研究从漓江水陆交错带现有植被配置型式出发,分析了漓江植被退化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对漓江林分健康状况评价,并针对不同影响因素,对近自然立地、放牧干扰类型、旅游干扰类型和挖砂干扰类型的植被分布、组成及多样性差异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地,通过对应分析和回归分析,研究漓江植物群落在不同立地条件下沿潜在生态梯度上的分布情况,揭示影响不同立地类型的主要环境影响因子,并对各环境因子在不同干扰类型和不同淹没带之间的差异性对比,揭示植被退化机制。最后,基于以上结果,提出漓江植被恢复策略,并对植被恢复困难立地进行植被恢复试验研究,构建优良的植被恢复技术。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漓江流域植被配置型式划分为江心洲天然灌草型式、远郊天然林乔灌草型式、城区人工乔草型式、缓坡边滩天然草本型式、风景区人工林乔灌草型式和城外天然乔灌草型式六大类;现有植被配置主要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干扰因素的影响,其中自然因素为水文干扰,人为因素主要包括旅游干扰、放牧干扰和挖砂干扰三类。(2)整体来说,林分未出现明显的更新问题,但优势树种枫杨存在明显的更新困难,尤其是以其主导的林地。应适当进行人为促进更新,以避免该乡土树种的退化和消失。在以竹子主导的林地内,其他树种更新和多样性均受到抑制,应构建合理的竹林株密度和分布,使其达到生态和景观效果相协调的地步。放牧、采砂及旅游等人为活动对中度淹没带和轻度淹没带的扰动较大,使得漓江水陆交错带生境趋于破碎化,改变了草本植物近自然状态下随着远离江水物种丰富度增加的趋势,也使物种在人为干扰类型的分布更加不稳定,物种多样性降低。(3)在近自然状态下,影响植被的主导环境因子是土壤肥力;放牧干扰类型类型下主导环境因子是土壤的结构和质地;旅游干扰类型类型下有机质含量、粘粒含量是主导环境因子;速效氮和能吸附土壤养分离子的粘粒是挖砂立地的主要限制性因子。人为干扰破坏了漓江水陆交错带的土壤结构和质地,导致水流冲刷带走了细颗粒物质,进而使得土壤肥力及速效养分的降低,导致植被退化。(4)漓江植物在各生态梯度上分布耐淹型、低磷型、土壤紧密型、砂粒型和低有机质型五种植被恢复物种群。(5)近自然立地、放牧干扰类型和旅游干扰类型植被恢复以漓江水陆交错带已有的功能型植被种植为主,可在近自然立地和旅游干扰类型辅以景观物种;植被退化情况较差的河段,结合生态护坡工程措施进行植被恢复;城区水陆交错带应当整体规划改良,尽可能接近自然状态;对于挖砂人为活动当严令禁止,提高保护意识,加强监督管理;对于砾石滩地立地条件较差的区域,可采取客土+匍匐茎+压盖的方式进行快速绿化,采用固土剂固土植草和砂石包种植技术进行具有长久效益的植被恢复。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博士论文
作者: 任远
导师: 王冬梅
关键词: 水陆交错带,植被恢复,人为干扰,物种多样性,漓江
来源: 北京林业大学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
专业: 生物学
单位: 北京林业大学
基金: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漓江流域水陆交错带生态修复关键技术与示范”(2012BAC16B03)
分类号: Q948
DOI: 10.26949/d.cnki.gblyu.2019.001214
总页数: 123
文件大小: 11483K
下载量: 57
相关论文文献
- [1].水陆交错带芦苇根系表型与解剖结构的差异[J]. 防护林科技 2019(12)
- [2].漓江水陆交错带截污效果评价[J]. 生态学报 2018(21)
- [3].漓江水陆交错带土壤理化性质及其分布特征[J]. 生态学报 2019(08)
- [4].黄山率水流域水陆交错带植被类型及群落特征[J].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19(03)
- [5].基于高分1号影像的鄱阳湖水陆交错带植被演替分析[J]. 江西科学 2019(03)
- [6].水陆交错带氮循环热区效应与厌氧氨氧化过程[J]. 生物产业技术 2015(03)
- [7].几种水陆交错带植物对底质氮磷释放的抑制作用[J]. 环境科学 2017(02)
- [8].水陆交错带生态功能及其氮素截留效果研究进展[J]. 珠江水运 2017(17)
- [9].哈尔滨松花江城区段堤岸生态修复初探[J].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15(04)
- [10].白洋淀湿地芦苇型水陆交错带土壤氮素形态变化和N_2O排放特征及氮储量研究[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7(03)
- [11].漓江水陆交错带不同立地类型草本植物根系特征[J]. 水土保持通报 2014(06)
- [12].漓江沿岸水陆交错带景观调查与生态修复技术[J]. 南方农业学报 2013(10)
- [13].东洞庭湖区水陆交错带的复杂性分析及防洪对策[J]. 安徽农业科学 2008(14)
- [14].巢湖水陆交错带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梯度分析[J]. 水土保持研究 2016(03)
- [15].杭州城市水陆生态交错带的植物景观设计研究进展[J]. 中国园艺文摘 2016(04)
- [16].茭草(Zizania latifolia)在不同人工湿地中的生长适应性[J]. 湖泊科学 2012(01)
- [17].漓江水陆交错带典型灌木群落根系分布与土壤养分的关系[J]. 生态学报 2015(15)
- [18].巢湖水陆交错带生态服务价值梯度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5(09)
- [19].我国北方水陆交错带的功能与发展方向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2(30)
- [20].漓江水陆交错带植物叶性状对水淹胁迫的响应及经济谱分析[J]. 生态学报 2017(03)
- [21].黑河流域中游芦苇湿地土壤碳垂直分布特征[J]. 生态科学 2016(02)
- [22].漓江水陆交错带典型立地根系分布与土壤性质的关系[J]. 生态学报 2014(08)
- [23].城市规划区河流廊道水陆交错带整体规划研究——以成都市非建设用地规划为例[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3(04)
- [24].论浅水湖泊中的水固交错带与科学清淤规划——以雄安新区白洋淀为例[J]. 环境科学学报 2020(05)
- [25].基于竞争指数的水陆交错带枫杨生长模型[J]. 农业机械学报 2016(09)
- [26].多种生态护坡技术在丽水市瓯江堤防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 浙江水利科技 2015(01)
- [27].漓江水陆交错带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酶活性[J]. 生态学报 2015(14)
- [28].蓄滞洪区植物生态修复技术——以全椒县荒草圩蓄滞洪区为例[J]. 安徽林业科技 2016(03)
- [29].基于模糊物元模型的西苕溪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J]. 环境科学学报 2015(04)
- [30].崇南水陆交错带景观整体适应性评价与提升[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