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中县龙江镇月山小学资中641200)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同时也强调:要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创设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无论是新大纲还是新课标,在提到小学数学教学时,都强调教师应注重创设情境,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只有通过生动、有趣、具体、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密切相联的情境,才能引导小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逐步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在数学学习中实现个性、能力等的全面发展。
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和认识数学
数学的相关概念知识,各类数学题目的计算运算,对小学生来说,归根结底是枯燥无味的,这就要求教师应先充分利用学生以往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如《认识钟表》一节,教师首先讲一个因不认识钟表耽误事的小故事,再讲一个小粗心因认错钟表闹的小笑话,既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兴趣,又能让学生理解认识钟表的重要性,大大激发其学习欲望,接着出示具体的钟表,让学生在直观条件下认识分针、时针,如何读出正确的时间,学习效果必然事半功倍,最后还可开展“我最快读出正确时间”的小游戏等,通过这些生动具体的情境创设,学生对有关钟表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必然能迎刃而解。数学从生活中来又服务于生活。在对时间建立了初步的模型之后,让学生充分利用空间资源,亲自跳绳,写字,做算术题等,现场体验一分钟有多长,不仅感受到时间的快慢,更感受到时间的珍贵。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体现。
又如“空间与图形”部分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教学中,如教师只是一只粉笔一本书教学,效果必然不好,应把学生熟悉的实物如篮球、乒乓球、易拉罐、粉笔盒、牙膏盒、地球仪等带入教室,鼓励学生进行观察、触摸、分类等活动,形成对有关几何体的直观感受,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让有关数学知识在脑海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创设现实可感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和理解数学
教师是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是活动的主体。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不是一种告诉。小学生的归纳、推理、分析、概括、逻辑思维能力终究有限,要想深刻体验,全面理解数学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如上“分数的基本性质”时,老师手拿二十四支蜡笔进教室,必然会激起学生兴趣:老师拿这么多笔要干什么?老师则可说要这些笔分给甲乙丙三名同学,一名分三分之一,一名分六分之二,一名分十二分之四,然后问学生这样分是否合理,学生们肯定会争论不休,有的认为甲多,有的认为乙多,有的认为丙多,等实际操作分完后,学生们则会惊奇于竟然一样多,产生出疑问:“难道三分之一,六分之二,十二分之四竟然的一样大的吗?”有了此情境,相信学生会满腔热情投入自主探究的学习中,对分数的基本性质有更深刻的体验和理解。
再如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一节,教材只讲根据商不变的性质,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这一点是学生已有的知识。但为了让学生真正懂得来龙去脉,深刻体验理解这一算法,就可以创设一个现实可感的情境,引导学生设例分析:如用0.495&pide;0.15把除数转化成整数是49.5&pide;15=3.3;如果把被除数、除数都转化成整数呢?其结果相同即495&pide;150=3.3,说明两种方法皆可以。这时再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如果不把除数化成整数,就会出现4.95&pide;1.5这样的现象,就不能用已学知识来解决。创设这样一个不断探究、质疑的情境后,学生才会深刻地理解教材上这一方法的优越性,对数学的体验就会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需要注意的是,小数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一定要以真实性为基本前提,数学味为本质保证,发展性为价值导向,吸引力为动力机制,以符合儿童内在发展需要为根本宗旨,切不可去搞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不顾学生实际水平,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相悖的为情境而情境的生硬甚至变味走调的创设,只有这样,才能让情境创设合理科学、高效地为我们的数学教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