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育特长生成才率低的成因和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段生礼[1](2021)在《四川省竞技羽毛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羽毛球作为四川省优势运动项目之一,为国家培养并输送了一大批竞技羽毛球人才,如陈兴东、谢中博等优秀羽毛球运动员,对我国竞技羽毛球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四川省竞技羽毛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由过去政府一元主体培养转变为政府、学校、俱乐部等多元主体培养,拓宽了四川省竞技羽毛球后备人才的培养途径。近年来,四川省竞技羽毛球后备人才的培养问题相对突出,主要体现在后备人才质量有所下滑,基层羽毛球人才流失现象愈发严重等,对后备人才的培养提出了现实要求。目前,虽然培养模式多元化格局已初步形成,但竞技羽毛球后备人才的培养仍以专业队培养模式为主进行培养,辅之以体教结合与俱乐部培养模式,并且多元培养主体之间在后备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理念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分歧。因此,如何将多元培养模式进行有效衔接与资源整合,为四川省培养优质的羽毛球后备人才是这一时期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在对四川省竞技羽毛球后备人才多元培养模式运行现状及效果做总体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对比分析法等相关研究方法从管理体制、培养体制、考核评价机制等方面对四川省竞技羽毛球多元培养模式进行分析,并对四川省竞技羽毛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困境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四川竞技羽毛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以下困境:1)专业队模式面临诸多挑战;学训矛盾难以根治,出口不畅、入口不稳,生源基数分散,基层后备人才流失严重。2)“体”“教”分治,人才培养成效尚未显现;价值取向不一致、培养目标的差异、课余训练的缺失、竞赛体系不健全、赛事缺乏等因素导致“体”“教”结合的效果不理想,后备人才培养的贡献率较低。3)俱乐部模式内生动力不足,难以独立承担后备人才培养任务;俱乐部模式作为后起之秀,充分展现了社会培养竞技羽毛球后备人才的能力,但尚未形成竞赛、训练、培训的体系,且自治管理能力和专业服务能力水平较低。4)多元培养模式之间封闭发展,资源整合性较差;横向多元培养主体之间因利益诉求的差异致使培养目的分化,模式之间缺乏协作,资源浪费严重。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策略:1)创新专业队模式的人才发展路径2)以思想、价值、目标为着眼点,促进体教融合3)培育社会主体,推动俱乐部发展4)构建“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多元模式协同培养路径
黄皓[2](2021)在《“体教融合”背景下宁夏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路径研究》文中认为
谢松林[3](2020)在《上海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足球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然而我国足球相对于迅速发展的亚洲和世界足球仍全方位落后,其中后备人才培养乏力、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非常突出,是振兴中国足球必须要补齐的短板。当前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内部不协同的问题比较严重,是制约后备人才培养效果的重要原因。按照协同学的观点,只有内部元素之间的协同,才能带来体系结构上的有序,进而产生“1+1>2”的协同效应。协同学属于系统科学的基础理论学科,它解释了系统有序发展的内在机制,因而从协同学的视角研究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具有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上海是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先进地区和改革示范区,尝试了很多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也积累了很多经验和矛盾,是研究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发展最佳的试验田。文章以系统论、协同学等为理论基础,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研究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对上海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发展进行了研究。全文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发展理论分析与强国经验;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发展模型构建与检验;上海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发展特征;上海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发展思路与对策。在以上研究基础上,得出如下结论:(1)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发展可表达为以下理论模型:体系结构和体系元素决定协同效应;足球文化是序参量,是决定性变量,直接和通过协同条件间接影响体系元素和体系结构,进而影响协同效应。(2)足球强国的共同经验表明,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协同效应最终得益于良好的足球文化:以人为本和契约精神衍生了足球并使其按照自组织的方式发展,有效激发了体系元素的活力,形成了纵向独立和横向支撑的经纬结构,最终不但取得了良好的竞赛成绩和职业球员培养效果,而且球员整体输出通畅,投入产出比较高。强国经验显然与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发展的理论模型相吻合。(3)上海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印证了协同发展理论模型:体系元素和体系结构决定协同效应,其中体系元素的作用更大;序参量对体系结构和体系元素产生深远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以通过协同条件产生的间接影响为主。上海现存的问题主要是体系不够开放和体系结构欠佳。此外,上海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定的“上海特色”,包括资源叠加效果良好、专业人才聚集、勇于改革和创新、校园足球引领全国、更具国际视野等。(4)标本兼治是上海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发展的总体思路。“标本兼治”是指:优化足球文化是治本,对其它维度的优化是治标。各维度的优化思路与对策包括:完善政府的评价体系,淡化竞技和成绩,提高足球普及、文化培育、条件建设等基础性指标的权重,以此践行科学发展,形成正确的协同效应观;全国统一注册,完善转会制度,坚决执行青训补偿制度,保障球员和培训机构的基本利益,实现多方利益均衡,激发体系元素活力;打破行政条块分割,加强横向联系,在促进体系分化的同时增强子系统之间的横向联系;加快管办分离,强化政府和足协“管”的职责,淡化其“办”的职能,营造良好的自组织环境,变管理为治理;提升足球文化的战略地位,将体育纳入各级升学考试,扩大足球普及,淡化社会重文轻武的观念,培育健康的足球文化。
曲宏亮[4](2020)在《临汾市初中生篮球训练资源配置现状调查与研究》文中提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资源,学者们为了使有限的资源能够得到更合理的分配提出了资源配置问题。篮球训练资源的合理配置,能够有效的提高篮球训练的质量以及推动篮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本论文对临汾市6所近几年篮球比赛成绩优异的中学的初中年级篮球训练资源配置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与研究,旨在掌握临汾市近年初中生篮球训练资源配置的详实现状,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完善临汾市初中生篮球训练资源配置的建设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本篇论文中通过运用问卷调查、实地调查以及数理统计等方法,对临汾市6所近几年篮球比赛成绩优异的中学(仅限初中阶段)进行篮球训练资源配置方面的走访研究,从人力、物力、财力以及信息资源四个方面得出以下结论:1、人力资源方面,在所调查的6所学校中,兼职篮球教练员占绝大多数,几乎没有专职篮球教练员;教练员的学历有提升空间;各学校还需提高生源质量。2、物力资源方面,临汾市初中阶段篮球训练的场地情况基本到达了中等水平,具体表现为篮球相关的辅助器材的投入与使用较少;室内篮球场馆的配备不足;篮球相关器材的更新情况不到位。3、财力资源方面,没有足够重视信息资源的投入力度;部分学校不能及时对篮球教练员的服装进行发放;没能积极引进企业和社会资金的注入。4、信息资源方面,临汾市初中阶段篮球训练信息资源的配置不够完善,篮球教练员获取信息资源的途径较为单一,也没有很好的利用现有的信息资源。主要原因是校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学校专项经费不足。根据各学校的情况,提出如下建议:1、人力资源方面,加大专职篮球教练员的招聘力度,减轻在职篮球教练员额外的工作量;政府及有关部门应适当的调高篮球教练员的工资水平。2、物力资源方面,各学校应积极建设室内篮球场馆或与周边私人、公共篮球室内场地达成协议,定期进行训练;定期对篮球相关的辅助器材进行检查,及时更新不符合标准的器材。3、财力资源方面,提高经费来源的多元化、可持续化;重视对篮球教练员服装发放的问题,按节点及时对教练员的服装进行发放;加大对篮球训练信息资源的投资力度。4、信息资源方面,各学校应提高对信息资源配置的重视程度;教练员自身要加强对信息资源的合理运用,把所获得的信息资源运用到实践中以提高训练质量。
罗丹[5](2020)在《德阳市城区中学高考体育生学训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阶段的中国已经慢慢的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方向迈进,随着国家推出的体育政策,越来越多的人注重体育文化生活。体育强国,更是需要越来越多的体育人才,由此体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近十年来,高考体育生的人数不断增加,高中是提供体育后备人才的重要阶段,高考体育生是一种特殊群体,不仅需要体育锻炼,更是要求文化成绩,因此需要学生更好的把控文化学习和体育训练的关系。由于近年来高考体育生的高考人数不断增加但是升学率却成下降趋势,本文主要以2019届四川省德阳中学校、四川省德阳市第五中学校、德阳外国语学校、四川省德阳市第三中学校、四川省东电中学校的高考体育生为调查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各校的招生、训练、文化学习以及学校的管理等方面做出调查和分析,在此基础上以学校体育学、运动训练学以及各级政府和学校制定的相关对策作为参考依据得出以下结论:1、高考体育生的训练基础差距大导致运动成绩差距明显;2、训练态度消极,降低训练效率;3、体育训练和文化学习时间冲突明显;4、文化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高;5、教练训练水平有待提高,缺乏指定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6、文化课教师对高考体育生的关注度低,没有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7、学校对高考体育生重视度低,对体育训练的支持度低。针对德阳市高考体育生的学训现状提出以下建议:1、激发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合理安排训练时间,保证学生有充足的训练时间,加强高考体育生的管理体制,保证学生的学训时间科学合理;3、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让学生知道训练和文化知识的学习的重要性,缺一不可;4、提升教练专业技术水平,为教练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充实自身,提高训练效果;5、转变文化教师观念,做到一视同仁,采用因材施教的方式对高考体育生进行有效教学;6、学校加强体育教师的培训,增加体育训练经费,完善学校的体育设施,充实学校的体育训练器材,保证学生的正常训练。
王洮洮[6](2019)在《U系列赛视角下的江苏省青少年曲棍球队伍建设现状研究》文中指出江苏省拥有国家曲棍球训练基地,可为我国曲棍球项目培养选拔更多的高水平优秀人才,在各项国际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然而目前江苏青少年曲棍球队伍发展状况不佳,青少年人才培养出现断层,省市级运动队在近年间相关赛事中成绩平平,无法达到令人满意的目标。因此,结合全国青少年U系列曲棍球锦标赛比赛,针对江苏省青少年曲棍球队伍建设现状开展详细分析探讨,给出积极建议,这对于江苏省青少年曲棍球队伍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中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以及逻辑分析法等,深入分析江苏省青少年曲棍球队伍现状,探讨影响其发展的关键因素和主要制约原因。研究结果表明:(1)江苏省青少年曲棍球队伍中青少年运动员群体年龄层次分布在9-15岁,其中6-8岁青少年23名占比仅为14.9%、9-11岁青年少72名占比为46.8%、12-15岁青少年59名占比为38.3%,女生占据主导,男子青少年仅一支队伍,青少年运动员训练年限集中在1-4年,训练开始年龄段多为8-9岁。(2)运动员和家长们更愿意将该项运动培养为体育爱好而并非职业发展方向,后者更希望孩子们利用曲棍球运动获得中考高的加分选择。江苏省曲棍球专业队训练方式较学校与俱乐部相比有诸多优势,青少年曲棍球教练人员总体素质水平不高,且高水平教练几乎都在专业队中。(3)青少年曲棍球队伍主要经费是由国家或地方财政在体育事业方面的拨款,社会资本占比很小,无法起到推动作用,青少年曲棍球生源不理想,训练基地整体硬件配套水平一般。影响江苏省青少年曲棍球队伍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表现:(1)在运动推广程度低,仍未形成积极全面的政策导向;(2)科学管理程度亟待提升;(3)训练缺乏系统性;(4)选拔人才制度不完善;(5)未形成合理的训练保障方式;(6)青少年运动员存在较严重的学训矛盾;(7)未来发展方向不理想;(8)缺少社会资源的关注支持。江苏省青少年曲棍球队伍发展的对策建议为:(1)增强高层领导,提升管理水平;(2)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引导理念;(3)大力推广和普及曲棍球运动参与度;(4)提升科学训练水准;(5)加强训练保障制度;(6)增加专项研究,实施合理措施,保障学训相互促进,提升青少年运动员各项素质水平;(7)加强社会关注程度,扩展他们的未来发展方向。
宋小星[7](2019)在《产业链视角下我国足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主体机构职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994年中国足球职业化改革后,职业联赛日趋火热,而国家队的成绩不仅没有提升,反而大不如前,究其原因,源于我国足球竞技后备人才供给数量始终不足且质量不高,不能选拔出大量的优秀足球运动员。由于足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各主体机构分工合作,因此,明确各主体机构的职能,形成各司其职、协同配合的培养体系,才能提高我国足球竞技后备人才的培养水平。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产业链视角对我国足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主体机构的职能定位、执行与定位的偏差及其因素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以期为我国足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参考,对提升我国足球竞技后备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振兴中国足球以及实现体育强国梦具有重要意义,得出以下结论:1.我国足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的主体机构是: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业余足球俱乐部、足协青训中心、新型足球学校、职业足球俱乐部梯队。2.我国足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产业链是:上游原材料供应商由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业余足球俱乐部、足协青训中心和新型足球学校组成;中游产品制造商由业余足球俱乐部、足协青训中心、新型足球学校和职业足球俱乐部梯队组成;下游产品销售商是职业足球俱乐部。3.主体机构在产业链中的职能定位是:上游主体机构的职能是对青少年进行挖掘与加工,以培养出优质的原材料;中游主体机构的职能是把上游输送的原材料培养成优秀的足球运动员;下游主体机构的职能是围绕比赛开发出更多相关的消费品,以促进产业链发展。4.主体机构在产业链中的职能执行与定位的偏差是: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过于注重提高,忽视普及;业余足球俱乐部的培养质量过低,不符合中游的培养要求;足协青训中心过于注重短期成绩,难以培养优秀的足球竞技后备人才;新型足球学校的数量少,培养的足球竞技后备人才的数量有限;职业足球俱乐部梯队缺乏监管,不能培养出优秀的足球运动员。5.主体机构在产业链中的职能执行与定位偏差的因素是:各主体机构的建设落后;主体机构间合作松散;足球竞技后备人才进口不畅、出口受阻;政府没有担起主导作用。
朱岩[8](2018)在《我国排球后备人才培养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研究》文中提出排球后备人才培养关系到我国排球运动整体发展和水平提高。研究符合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全面深化体制改革要求的排球后备人才培养方式,对实现排球后备人才数量增加、质量提高,发展排球运动具有重要意义。原有的排球后备人才培养,因未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变化和全面深化体制改革的新要求,造成后备人才培养规模萎缩、质量下降、缺乏竞争、资源分散等问题。2013年7月3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工作,为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政府职能转型,改革创新排球后备人才培养,实现排球后备人才培养多元化指明了新方向。本研究以新公共管理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为理论基础,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案例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视角对我国排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较全面、深入的研究。通过对现行培养进行具体分析,发现其中主要问题,进而对符合新时代社会发展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培养排球后备人才实践进行研究。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基础理论,结合我国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能够为创新我国排球后备人才培养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实践提供理论支撑。2.我国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经历5个发展阶段,经济体制和行政体制决定我国排球后备人才培养方式,国家是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的主导者,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全面深化改革需要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排球后备人才培养新途径。3.现阶段影响我国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的主要因素是:后备人才培养规模较小,比赛场次不足,教练员执教能力不均衡,不同模式下后备人才学训矛盾凸显,后备人才上升渠道狭窄,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管理体制不健全。4.实践表明,社会组织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形式参与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的方式已经基本形成。新方式扩大了排球后备人才发展规模,整合了教练员资源,强化了教练员管理,丰富了排球赛事,实现了学训兼顾,提供了多元输送渠道,拓宽了资金来源、规范了经费投入。政府部门与社会组织合作的过程,为发展排球后备人才培养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途径奠定了实践基础。5.我国排球后备人才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理论体系,明确了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各自的职能定位,完善了举国体制下排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符合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全面深化改革对于体育事业发展的要求,为其他体育项目后备人才培养提供借鉴,为政府制定购买体育公共服务相关政策法规提供依据。
付旭东[9](2017)在《政府主导下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政府主导下的“三级训练网”一直以来是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主体,为我国培养和输送了大量的优秀运动员。但随着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的不断推进,社会类型也正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这导致我国原有的培养模式失去了土壤,暴露出了“学训矛盾”严重、成才率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基数下降、运动员就业难等弊病,这直接影响了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事业的发展。政府主导下的竞技体育训练单位:三集中体校的现状和发展对策,是本研究要研究的问题,也是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比较研究法,选取上海、大连、南通三市政府主导下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单位:三集中体校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在不同地区政策背景、经济形势下政府主导下的训练单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对策和建议。研究认为:(1)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应结合体育产业,在适度社会化和商业化的同时扩大资金来源,增加训练单位收入渠道。(2)适当调整资金投入的倾向与比例,盘活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员工的活力和创造力。有倾向性的对整套培养体系中的要点、关键点进行资金上的倾斜。(3)运动员的保障上应在完善运动员福利的基础上促使其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增加就业竞争力。在保险方面应完善各个环节的衔接。并结合现今经济形势下运动员对保险的需求。(4)创新培养模式,根据当地情况灵活开展“体教结合”,应在结构上加以变通,使“体教结合”效能最大化。(5)完善激励体系,兼顾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并调整激励观念,敦促正确激励观的形成,从而杜绝因不良激励所导致的急功近利的短视竞赛观。(6)加强赛场管理、严肃赛风赛纪、进而加强竞赛质量,使全国竞技体育能够以比赛带动训练、带动兴趣、带动参与。
雷振涛[10](2016)在《山西省汾阳市高中体育特长生培养现状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深入和普及,社会各界对于学生全面发展有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在高考“独木桥”越发困难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学生家长注意到了特长生这一捷径。高中体育特长生作为“特殊群体”之一,不仅是高等院校体育专业、各省市竞技人才的主要生源,同时也成为展示体育教学成效的直接角色[1]。但有利必有弊,体育特长生的培养模式单一、训练的科学性不足、学生职业生涯的概念空白等问题日趋严重。因此,掌握体育特长生的在校现状,探讨高中学校在其培养过程中的缺陷,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将有助于规范高中体育特长生的培养方案,促进这一群体的全方面发展,更好的适应新世纪的人才需求。本文以山西省汾阳市汾阳中学、汾阳第二中学、汾阳第四中学、汾阳第五中学的体育特长生和教练员为调查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法等多种研究方法,研究结果显示:1汾阳市高中体育特长生年龄主要集中在17-19岁,符合高中体育特长生年龄选材结构;特长生性别结构的男女比例在9:1左右,男女比例失调严重,在对运动员训练动机的调查结果显示,考大学成为他们参加训练的首要目的。2汾阳高中体育特长生文化课基础薄弱,训练年限较短,竞技水平较低,参加高水平体育比赛次数十分有限,而且对于饮食营养的重视不够。3汾阳市高中体育教师执教经验丰富,调查显示45%的教练员指教年限超过10年。但教练员学历较低,大部分是本科,没有研究所学历的教练员。4学校领导对体育特长生的重视程度不高,经费投入不足,体育设施匮乏,都会影响训练效果。5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法建立影响汾阳市中学体育特长生培养指标体系。结果显示:F1(政策与管理因素)、F2(运动员因素)、F3(教练员因素)、F4(学校及家长认知因素)、F5(硬件条件因素)是影响汾阳市中学体育特长生培养的五个维度。提出如下建议:1体育教师要加强理论知识更新,积极参加科研培训,加强互相交流,把先进科学的训练理论及时运用到实训之中。2有关部门要为体育特长生创造更多的体育赛事,建立完善的体育竞赛体制,提高体育特长生参加比赛的效果。3各级领导要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落实国家有关政策,完善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学校体育设施投入。针对山西省的实际情况为省内各地市培养体育特长生及选拔优秀运训苗子提供有针对性的意见。
二、体育特长生成才率低的成因和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体育特长生成才率低的成因和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四川省竞技羽毛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市场经济、社会力量发展与传统竞技体育模式弊端的出现 |
1.1.2 优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是发展竞技体育的必然要求 |
1.1.3 竞技羽毛球项目发展的外部压力与内部需求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 |
2.2.1 欧美日等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 |
2.2.2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
2.2.2.1 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学理性探索 |
2.2.2.2 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成因分析 |
2.2.2.3 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与优化策略性分析 |
2.2.3 文献综述总体评述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专家访谈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比较分析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四川省竞技羽毛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分析 |
4.1.1 管理体制分析 |
4.1.1.1 管理机构及特点 |
4.2.1.2 管理方式与权责划分 |
4.1.2 培养体制分析 |
4.1.2.1 培养主体 |
4.1.2.2 培养理念 |
4.1.2.3 培养目标 |
4.1.3 资金投入模式分析 |
4.1.3.1 投资主体及经费来源形式 |
4.1.3.2 收益分配方式及受益主体 |
4.1.4 考核评价机制分析 |
4.1.4.1 考核评价内容 |
4.1.4.2 考核评价形式 |
4.1.4.3 考核评价结果运用 |
4.2 四川省竞技羽毛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
4.2.1 专业队培养模式的“残” |
4.2.2 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弱” |
4.2.3 俱乐部培养模式的“幼” |
4.3 四川省竞技羽毛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困境分析 |
4.3.1 传统的专业队培养模式面临诸多挑战 |
4.3.2 “体”“教”分治,人才培养成效尚未显现 |
4.3.3 俱乐部力量薄弱,难以独立承担后备人才培养任务 |
4.3.4 多元培养模式之间封闭发展,资源整合性欠佳 |
4.4 四川省竞技羽毛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对策 |
4.4.1 创新专业队培养模式后备人才发展路径 |
4.4.2 以思想、价值、目标为着眼点,推动体教融合 |
4.4.3 培育社会主体,推动俱乐部发展 |
4.4.4 构建“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多元模式协同培养路径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致谢 |
7 附件 |
附件1 专家访谈提纲 |
附件2 专业队培养模式调查问卷 |
附件3 体教结合培养模式调查问卷 |
附件4 俱乐部培养模式调查问卷 |
(3)上海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提出 |
1.3 文献综述 |
1.3.1 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问题研究 |
1.3.2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中外比较与启示研究 |
1.3.3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研究 |
1.3.4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与协同的相关研究 |
1.3.5 研究述评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 研究思路 |
1.6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7 相关概念界定 |
1.7.1 足球后备人才概念界定 |
1.7.2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概念界定 |
1.7.3 协同发展的概念界定 |
2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发展理论分析与强国经验 |
2.1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元素分析与强国经验 |
2.1.1 体系元素基础理论 |
2.1.2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元素分析 |
2.1.3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元素发展的强国经验 |
2.2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结构分析与强国经验 |
2.2.1 体系结构基础理论 |
2.2.2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结构分析 |
2.2.3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结构发展的强国经验 |
2.3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效应分析与强国经验 |
2.3.1 协同效应基础理论 |
2.3.2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效应分析 |
2.3.3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效应的强国经验 |
2.4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条件分析与强国经验 |
2.4.1 协同条件基础理论 |
2.4.2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条件分析 |
2.4.3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条件的强国经验 |
2.5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序参量分析与强国经验 |
2.5.1 序参量基础理论 |
2.5.2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序参量分析 |
2.5.3 足球文化建设的强国经验 |
2.6 本章小结 |
3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发展模型构建与检验 |
3.1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发展的理论模型 |
3.2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发展的强国经验模型 |
3.3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发展结构方程模型构建 |
3.3.1 探索性因子分析 |
3.3.2 验证性因子分析 |
3.3.3 结构方程模型解读 |
3.4 本章小结 |
4 上海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发展特征 |
4.1 上海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发展总体特征 |
4.1.1 协同发展路径特征 |
4.1.2 协同发展总体水平 |
4.2 上海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效应特征 |
4.2.1 竞赛成绩全国领先 |
4.2.2 职业球员输送成绩显赫 |
4.2.3 球员输出存在压力 |
4.2.4 资源投入产出比有待提高 |
4.3 上海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元素特征 |
4.3.1 基本元素发育不充分 |
4.3.2 子系统发展不协调 |
4.4 上海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结构特征 |
4.4.1 纵向结构不清晰 |
4.4.2 横向联系不紧密 |
4.5 上海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条件特征 |
4.5.1 人力资源流动不够自由 |
4.5.2 资金流动不够合理 |
4.5.3 信息资源开放度不高 |
4.5.4 “条块分割”是开放的重要障碍 |
4.6 上海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序参量特征 |
4.6.1 国内比较:海派文化有利于体系协同发展 |
4.6.2 国际比较:传统文化有碍体系协同发展 |
4.7 上海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发展特色 |
4.7.1 上海足球后备人才培养资源叠加效果良好 |
4.7.2 上海是全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人才高地 |
4.7.3 上海足球后备人才培养勇于改革和创新 |
4.7.4 上海校园足球发展水平引领全国 |
4.7.5 上海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更具国际视野 |
4.8 本章小结 |
5 上海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发展思路与对策 |
5.1 上海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发展整体思路 |
5.2 上海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效应发展思路与对策 |
5.2.1 落实科学发展,优化协同效应 |
5.2.2 完善政府部门评价体系,落实科学发展 |
5.3 上海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元素发展思路与对策 |
5.3.1 提高利益均衡,优化体系元素 |
5.3.2 健全注册、转会和补偿制度,提高利益均衡 |
5.4 上海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结构发展思路与对策 |
5.4.1 促进分化与整合,优化体系结构 |
5.4.2 打破行政条块分割,促进体系整合 |
5.5 上海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条件发展思路与对策 |
5.5.1 走向善治,优化协同条件 |
5.5.2 加快管办分离,推进足球善治 |
5.6 上海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序参量发展思路与对策 |
5.6.1 培育足球文化,优化序参量 |
5.6.2 改革升学考试制度,培育足球文化 |
5.7 本章小结 |
6 研究结论、创新与不足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创新 |
6.3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主要学习经历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4)临汾市初中生篮球训练资源配置现状调查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依据 |
1.2 选题目的与意义 |
1.2.1 选题目的 |
1.2.2 选题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体育资源 |
2.1.2 训练资源 |
2.1.3 资源配置 |
2.2 国内初中生篮球训练资源配置的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访谈法 |
3.2.4 实地考察法 |
3.2.5 逻辑归纳法 |
3.2.6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临汾市初中生篮球训练人力资源配置现状与分析 |
4.1.1 临汾市初中阶段篮球业余训练队教练员情况 |
4.1.2 临汾市初中阶段篮球业余训练队主管领导情况 |
4.1.3 临汾市初中阶段篮球业余训练队招生渠道 |
4.1.4 制约临汾市初中阶段篮球业余训练队人力资源配置的因素 |
4.2 临汾市初中生篮球训练物力资源配置现状与分析 |
4.2.1 篮球场地拥有情况 |
4.2.2 篮球相关器材配备情况 |
4.2.3 篮球场地、器材的更新情况 |
4.2.4 制约临汾市初中阶段篮球业余训练队物力资源配置的因素 |
4.3 临汾市初中生篮球训练财力资源配置现状与分析 |
4.3.1 临汾市初中阶段篮球业余训练队的财力资源投入情况 |
4.3.2 临汾市初中阶段篮球业余训练队经费是否充足 |
4.3.3 制约临汾市初中阶段篮球业余训练队财力资源配置的因素 |
4.4 临汾市初中生篮球训练信息资源配置现状与分析 |
4.4.1 临汾市初中阶段篮球业余训练队信息资源的配置情况 |
4.4.2 临汾市初中阶段篮球业余训练队教练员获取信息资源的途径 |
4.4.3 制约临汾市初中阶段篮球业余训练队信息资源配置的因素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篮球/体育管理人员问卷 |
附录 B 篮球教练员问卷 |
附录 C 访谈内容 |
致谢 |
(5)德阳市城区中学高考体育生学训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研究意义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1.2.1 高考体育生 |
1.2.2 学训 |
1.3 研究综述 |
1.3.1 有关高考体育生训练方面的研究 |
1.3.2 有关高考体育生文化学习方面的研究 |
1.3.3 有关高考体育生运动安全方面的研究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访谈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第3章 调查结果与分析 |
3.1 德阳市关于高考体育生的初升高招生模式 |
3.2 德阳市城区五所中学2014—2018年高考体育生上线情况 |
3.2.1 德阳市城区五所中学体育专业成绩上线人数 |
3.2.2 德阳市城区五所中学文化成绩上线人数 |
3.2.3 德阳市城区五所中学双上线人数 |
3.3 德阳市2019届高考体育生学训现状的调查结果 |
3.3.1 高考体育生训练现状 |
3.3.2 高考体育生文化课学习现状 |
3.4 教师现状调查 |
3.4.1 体育教练的学历水平 |
3.4.2 体育教练的训练积极性 |
3.4.3 体育教练的训练计划制定 |
3.4.4 体育教练的外出培训次数 |
3.4.5 文化教师对学生文化成绩的关心度 |
3.4.6 文化教师对高考体育生的补课情况 |
3.4.7 文化教师的教学计划制定 |
3.5 学校对高考体育生的重视度调查 |
3.5.1 招生制度的制定 |
3.5.2 学校对体育训练的支持度 |
3.5.3 学校对高考体育生的重视度 |
3.6 关于德阳市高考体育生的调查结果分析 |
3.6.1 训练基础差 |
3.6.2 训练态度不端正,思想不集中 |
3.6.3 体育训练与文化学习时间上的冲突大 |
3.6.4 高考体育生文化基础差,学习兴趣不高 |
3.6.5 体育教练的训练积极性不高 |
3.6.6 文化教师缺乏对高考体育生的关心 |
3.6.7 学校缺乏针对性的管理制度和训练措施,对高考体育生的关注度不高 |
第4章 结论与对策 |
4.1 提高体育运动能力 |
4.2 转变训练态度,提高训练质量 |
4.3 学生自我调整文化学习和体育训练的时间,合理安排学习任务 |
4.4 学生加强文化学习,改变学习态度 |
4.5 教练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提高训练积极性 |
4.6 文化教师改变自身对高考体育生态度,更关心学生的成长 |
4.7 学校加强对高考体育生的管理和提高对高考体育生的关注度 |
第5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U系列赛视角下的江苏省青少年曲棍球队伍建设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2 文献综述 |
2.1 曲棍球运动概述 |
2.2 曲棍球青少年人才培养研究 |
2.2.1 国内研究现状 |
2.2.2 国外研究现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3.3 研究思路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江苏省女子曲棍球运动发展概述 |
4.2 江苏省青少年曲棍球队伍现状 |
4.2.1 青少年曲棍球运动员基本情况 |
4.2.2 青少年曲棍球队伍训练状况 |
4.2.3 青少年曲棍球教练人员基本情况 |
4.2.4 青少年曲棍球队伍管理状况 |
4.3 江苏省青少年曲棍球队伍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4.3.1 运动推广程度低 |
4.3.2 未形成健全的政策法规 |
4.3.3 训练科学性不强 |
4.3.4 青少年人才选拔落后 |
4.3.5 没有完善的训练保障条件 |
4.3.6 存在相对的学训矛盾 |
4.3.7 运动员未来发展途径狭窄 |
4.3.8 社会和民众少有关注 |
4.4 江苏省青少年曲棍球队伍发展的对策研究 |
4.4.1 加强领导,完善管理 |
4.4.2 构建可持续发展理念 |
4.4.3 积极引导,促进曲棍球运动普及 |
4.4.4 提升训练科学性 |
4.4.5 提高训练保障条件 |
4.4.6 保障学训有机结合,推动青少年运动员全面发展 |
4.4.7 强化社会关注,拓展发展渠道 |
5 结论 |
6 致谢 |
7 参考文献 |
8 附录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7)产业链视角下我国足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主体机构职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选题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足球竞技后备人才的定义 |
2.1.2 主体机构的定义 |
2.1.3 职能的内涵 |
2.2 产业链研究现状 |
2.2.1 产业链内涵 |
2.2.2 关于足球产业链的研究 |
2.3 足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研究现状 |
2.3.1 关于国外足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的研究 |
2.3.2 关于我国足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的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逻辑分析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我国足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分析及产业链构建 |
4.1.1 我国足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主体机构分析 |
4.1.2 我国足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分析 |
4.1.3 我国足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产业链构建 |
4.2 产业链视角下我国足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主体机构职能定位分析 |
4.2.1 上游原材料供应商性质的主体机构职能定位 |
4.2.2 中游产品制造商性质的主体机构职能定位 |
4.2.3 下游销售商性质的职业足球俱乐部职能定位 |
4.3 产业链视角下我国足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主体机构职能执行与定位的偏差分析 |
4.3.1 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过于注重提高 |
4.3.2 业余足球俱乐部培养的足球竞技后备人才质量过低 |
4.3.3 足协青训中心难以输送优秀的足球竞技后备人才 |
4.3.4 新型足球学校培养的足球竞技后备人才数量不足 |
4.3.5 职业足球俱乐部梯队的培养水平有待提高 |
4.4 产业链视角下我国足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主体机构职能执行与定位偏差的因素分析 |
4.4.1 各主体机构自身发展落后 |
4.4.2 主体机构间衔接不畅 |
4.4.3 足球竞技后备人才的招生与就业困难 |
4.4.4 政府的宏观政策缺失 |
4.5 产业链视角下我国足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的主体机构职能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
4.5.1 建立科学的足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标准 |
4.5.2 完善足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激励政策 |
4.5.3 建立足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评估体系 |
4.5.4 建立以学习促进训练的培养模式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附件 |
(8)我国排球后备人才培养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框架 |
1.4 研究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排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相关研究 |
2.1.1 国内排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
2.1.2 国外排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
2.2 国内外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相关研究 |
2.2.1 国内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研究 |
2.2.2 国内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研究 |
2.2.3 国外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研究 |
2.2.4 国外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研究 |
2.3 概念界定 |
2.3.1 排球后备人才培养 |
2.3.2 公共服务 |
2.3.3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 |
2.3.4 社会组织 |
2.4 理论基础 |
2.4.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4.2 委托代理理论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实地考察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3.2.6 案例分析法 |
3.2.7 逻辑分析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我国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发展沿革 |
4.1.1 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探索阶段1949 年—1959年 |
4.1.2 我国举国体制培养的形成阶段1960 年—1977 年 |
4.1.3 我国举国体制培养的稳定和发展阶段1978 年—1991年 |
4.1.4 我国后备人才培养市场经济变革阶段1992 年—2012年 |
4.1.5 我国新时代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创新阶段2013 年至今 |
4.1.6 小结 |
4.2 我国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 |
4.2.1 我国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影响因子指标筛选 |
4.2.2 我国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发展环境 |
4.2.3 我国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的训练情况 |
4.2.4 我国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的管理情况 |
4.2.5 我国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的经济情况 |
4.2.6 我国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创新情况 |
4.2.7 小结 |
4.3 我国排球后备人才培养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实践 |
4.3.1 我国排球后备人才培养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发展背景 |
4.3.2 我国排球后备人才培养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发展规模 |
4.3.3 我国排球后备人才培养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教练员结构 |
4.3.4 我国排球后备人才培养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竞赛情况 |
4.3.5 我国排球后备人才培养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教育与训练 |
4.3.6 我国排球后备人才培养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资金情况 |
4.3.7 我国排球后备人才培养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管理体制 |
4.3.8 小结 |
4.4 我国排球后备人才培养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机制构建 |
4.4.1 我国排球后备人才培养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构建依据 |
4.4.2 我国排球后备人才培养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理念 |
4.4.3 我国排球后备人才培养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目标 |
4.4.4 我国排球后备人才培养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基本原则 |
4.4.5 我国排球后备人才培养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基本特征 |
4.4.6 我国排球后备人才培养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运行方式 |
4.4.7 小结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附录 D |
附录 E |
附录 F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9)政府主导下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有关培养体制方面的研究 |
2.2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研究 |
2.3 对教练员队伍的相关研究 |
2.4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相关政策研究 |
2.5 对国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专家访谈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比较研究法 |
4 分析与讨论 |
4.1 概念界定 |
4.2“三集中”体校教练员现状及分析 |
4.2.1“三集中”体校教练员的年龄 |
4.2.2“三集中”体校教练员的学历 |
4.2.3“三集中”体校教练员的科研行为研究 |
4.2.4“三集中”体校教练员的运动经历 |
4.3 三集中”体校梯队建设情况研究 |
4.3.1 教练员团队配置需求 |
4.3.2 教练员的选材研究 |
4.4“三集中”体校运动员文化教育研究 |
4.4.1“三集中”体校“学训矛盾”情况研究 |
4.5“三集中”体校的保障研究 |
4.5.1“三集中”体校教练员收入满意程度研究 |
4.5.2“三集中”体校运动员保障情况研究 |
5 结论与建议 |
5.1 拓宽收入渠道、调整投入倾向 |
5.2 运动员的保障机制 |
5.3 培养单位结构、激励措施的调整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调查问卷 |
附录B 访问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10)山西省汾阳市高中体育特长生培养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概念的界定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研究现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访谈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汾阳市中学体育特长生招生、管理和升学情况 |
3.1.1 汾阳市中学体育特长生生源情况 |
3.1.2 汾阳市中学体育特长生管理情况 |
3.1.3 汾阳市中学体育特长生升学情况 |
3.1.4 汾阳市中学体育特长生统招测试内容情况 |
3.2 汾阳市中学体育特长生情况 |
3.2.1 汾阳市中学体育特长生的年龄、性别结构情况 |
3.2.2 汾阳市中学体育特长生参训的动机 |
3.2.3 汾阳市中学体育特长生项目分布 |
3.2.4 汾阳市中学体育特长生的训练年限及运动等级情况 |
3.2.5 汾阳市中学体育特长生训练负荷及反馈情况 |
3.2.6 汾阳市中学体育特长生竞赛情况 |
3.3 汾阳市中学体育教师情况 |
3.3.1 汾阳市中学体育教师的学历及参训年限 |
3.3.2 汾阳市中学体育教师训练理论的教学 |
3.3.3 汾阳市中学体育教师的训练计划制定及实施情况 |
3.3.4 汾阳市中学体育教师对参训学生心理辅导情况 |
3.3.5 汾阳市中学体育教师参加培训及深造情况 |
4 汾阳市中学体育特长生培养的影响因素分析 |
4.1 影响汾阳市中学体育特长生培养的因子分析 |
4.1.1 因素的选取 |
4.1.2 因子分析 |
4.2 山西汾阳体育特长生可持续发展对策分析 |
4.2.1 注重生源选材,提高运动员专业理论学习 |
4.2.2 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素质能力提升 |
4.2.3 学校可根据自身的特点,创建体育品牌 |
4.2.4 健全管理,解决学训矛盾 |
4.2.5 加大政策支持,完善相关法规,提高比赛质量 |
5 结论与研究不足 |
5.1 结论 |
5.2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件 1 |
附件 2 |
附件 3 |
四、体育特长生成才率低的成因和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四川省竞技羽毛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策略研究[D]. 段生礼.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9)
- [2]“体教融合”背景下宁夏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路径研究[D]. 黄皓. 宁夏大学, 2021
- [3]上海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发展研究[D]. 谢松林. 上海体育学院, 2020(12)
- [4]临汾市初中生篮球训练资源配置现状调查与研究[D]. 曲宏亮.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5]德阳市城区中学高考体育生学训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D]. 罗丹. 西南大学, 2020(01)
- [6]U系列赛视角下的江苏省青少年曲棍球队伍建设现状研究[D]. 王洮洮. 广州体育学院, 2019(06)
- [7]产业链视角下我国足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主体机构职能研究[D]. 宋小星. 成都体育学院, 2019(12)
- [8]我国排球后备人才培养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研究[D]. 朱岩. 北京体育大学, 2018(09)
- [9]政府主导下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 付旭东. 大连理工大学, 2017(06)
- [10]山西省汾阳市高中体育特长生培养现状调查研究[D]. 雷振涛. 太原理工大学, 20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