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基地必须以加强创业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本文从高校应灌注先进的创业教育理念入手,通过设置多维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立完善的创业教育保障体系、引入合理的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等途径,对高校构建创业型人才培养的体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33X(2011)05-0026-02
创业型人才,从心理本质上看就是具有由创新力定向转化为创业素质的人才。目前我国创业教育仍在尝试和起步阶段,由于学科地位的边缘化,绝大多数高校并没有把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看成高等教育主流教育体系的一部分[1],因此还没有建立一个完善系统的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高校作为中国文化事业的前沿阵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基地,必须克服“等、靠、要”的就业依附心理,使高校毕业生不仅是现有岗位的竞争者,而且是新型岗位的创造者。因此,高校应该更好更快地构建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做好创业教育,培养出一批批具有创业素质的大学生。这种以创造性就业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为目的的创业型人才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灌注先进的创业教育理念
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教学理念在现代教育中,特别是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中会受到极大的限制。高等院校的教育理念必须转变到着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现代教育上来。按照“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有机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有机结合、校内培养与社会参与有机结合,教育引导人,实践锻炼人”的理念,遵循“基地与院系渗透,理论与实践相互作用,知识与能力并长”的工作思路,重点针对大学生当前急需提高的就业创业能力,有机融合系统性、实践性、社会性等特点,深入开展创业素质教育,真正建立起将大学生创业素质进行集成培养、综合提高、全面推进的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同时,我国高校应充分借鉴西方先进国家的创业教育理念,以美国百森商学院为例,它认为创业教育不应当以追求眼前的功利为目的,而应当着眼于为美国大学生设定创业“遗传代码”,以造就最具革命性的创业一代作为教育理念[2]。
二、设置多维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实现创业教育理念的核心就是提供实实在在的创业教学过程,其运作关键在于设计系统化的课程[3]。为了实现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在大学四年设立大学生创业教育学分(8分,每个学年2分),创业教育学分的分布由创业教育课程的三维体系构成:一维,创业教育的理论课堂学习;二维,创业教育的活动课程体系;三维,创业教育的实践课程体系。
1、创业教育的理论性课程体系
按照不同年级不同特点,开设相关的课程。课程性质均为公共任选课,所开课程邀请专业教师和企事业人士授课,课程设置体现系统化。具体如下:
2、创业教育的活动性课程体系
创业教育活动性课程分群体性质的专题活动课程和个体性质的项目活动课程。通过这两种性质的活动开阔视野,丰富体验,培养创业个性心理品质和创业能力,形成综合性的知识结构和能力。
集体性质的专题活动课程即组织学科兴趣小组,结合创业知识和技能的要求,根据创业教育的课程目标和内容设置有明确主题的群体性活动,主要表现形式有创业计划大赛、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知识技能竞赛等;个体性质的项目活动课程则主要是由学生个体承担,有明确主题的创业教育专题活动,围绕主题,设计若干项目,学生依据个人兴趣选择项目独立完成。
3、创业教育的实践性课程体系
创业教育的实践性课程是紧紧围绕提高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帮助大学生成功社会化这一非常务实的教育目的而开展。以创业园为孵化器,进行实际操作、经营管理活动、社会交往活动的真实运作,使学生将各项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
创业实践性课程体系分阶段进行,主要是针对大学后三年展开。大二阶段,在课程培训的同时,通过各种赛事对优秀团队进行选拔和提升,并选拔一批优秀队伍进驻创新基地,为进入创业园打下基础;大三阶段,选拔优秀团队通过市场运行后进入创业园,以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地培养和提升;大四阶段,引进社会力量,协助开展各类创业技能培训,开设各类学生有需求的培训班,并创造条件,为毕业班学生进行考证教育等。
三、建立完善的创业教育保障体系
1、建立实训机制
积极拓展渠道,整合各种资源,不断建立和完善以培养和提升各种能力为主的课外实训基地:建立以强化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教学实践中心”;建立以培养创造能力为主要目的的“竞赛训练基地”;建立以提高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创新实践基地”;建立以植入创业思维为主要目的的“KAB创业教育基地”;建立以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大学生创业服务基地”。这些基地的建立不仅培养了学生创业实践能力,也使其形成了健全、快速应对市场风险的创业能力,从而最终使学生养成系统的、过硬的、实用的创业素质。
2、建立选拔机制
注重通过活动载体来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抓住“创新杯”、“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创业计划设计竞赛、暑期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等有效载体,在全校开展科技创新实践活动,锻炼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形成良好的课外活动体系:新生科技制作入门讲座→创新杯等校内各项大赛→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和创业计划大赛→选拔优秀学生参加高水平大赛,逐渐建立和完善各类选拔体系。
3、建立转化机制
创业园作为大学生创业“孵化器”,在培养学生创业素质方面越来越凸显其重要的平台作用。它成为高校最重要的创业实践基地,并为高校深入开展创业教育实践活动提供借鉴和依据,也为创业型人才培养研究构建了实践载体。同时,对学生的优秀成果、优秀产品进行转化,并为高校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服务。高校要充分利用创业园的孵化功能,将学生越来越多的优秀成果转化为合格市场化产品。
四、引入合理的创业教育评价体系
高校应把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内容纳入各二级院系办学质量和水平的评估体系,建立规范的评价标准。同时,创建创业教育示范二级院系,定期开展创业教育示范学院评估工作,总结推广经验,发挥示范效应。因此,引入合理的创业教育评价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对高校进一步完善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和重要推动作用。以下是创业教育评估体系初步框架图:
创业型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一个有效的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不是一个简单的知识传授体系,而应是一个以实践为基础的、以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为目标的,同时整合政府、企业和所有社会组织力量的综合的、立体的教育体系。高校应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调整培养目标,调动整个学校的综合资源,进行高度整合,形成既重点突出、又优势互补的培养模式,从而构建和逐步完善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曹胜利,雷家骕.中国高校需要怎样的创新创业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0-01-13.
[2]丁蕙,陈风华,肖云龙.美国百森商学院创业教育的特点[J].教育评论,2004(01).
[3]王长宇.美国大学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探析[J].中国民族教育,2006(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