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次生孔隙发育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孔隙,油层,各向异性,机制,砂砾,扶余,致密。
次生孔隙发育带论文文献综述
魏巍,朱筱敏,孟元林,朱世发,刘文慧[1](2015)在《基于热力学与动力学方法预测碎屑岩的次生孔隙发育带》一文中研究指出松辽盆地北部下白垩系泉四段为富钾长石碎屑岩,油气主要聚集在以钾长石溶蚀孔为主的次生孔隙发育带中。为了预测其次生孔隙发育带的分布,从次生孔隙的形成机制出发,应用盆地模拟技术,恢复泉四段埋藏史、热史和有机质热演化史等。以成岩环境和流体性质为基础,应用次生孔隙形成时期的古地温和古压力,结合地层水中K+和H+质量浓度,计算钾长石溶蚀反应的Gibbs自由能增量(ΔG)和反应速率(v),讨论钾长石溶解—沉淀状态以及次生孔隙发育程度。研究结果表明:泉四段的次生孔隙主要形成于嫩江期和明水期,且现今大部分区域仍发生溶蚀作用。钾长石自发反应(ΔG<0 k J/mol)且溶解速率快的砂体易发育次生孔隙。松辽盆地北部泉四段储层的次生孔隙发育带主要位于中央坳陷区的西北和东南部,处于ΔG<-38 k J/mol的砂体发育区。然而,位于中央坳陷的中部和南部,发育中成岩阶段A2亚期及-38≤ΔG<0 k J/mol的砂体,钾长石溶蚀反应速率低,次生孔隙发育较好。(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10期)
刘晓文,施尚明,李月超,房海欧,张青锋[2](2014)在《关于次生孔隙发育带的两点新认识》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深入分析次生孔隙形成机制,取得以下认识:在封闭-半封闭的系统内,在储层流体入口处附近,溶蚀作用最强烈,孔渗性最高,是次生孔隙发育带的"甜点"区。受溶蚀性流体流动方向的影响,次生孔隙发育带内的渗透率优势方向将与原生孔隙带的优势方向有所不同,溶蚀程度较高时,渗透率优势方向将与流体宏观流动方向一致。(本文来源于《当代化工》期刊2014年09期)
张云峰,李易霖,赵慧,储田甜,万炀[3](2013)在《十屋断陷深层储层异常低压与次生孔隙发育带耦合关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量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分析结果表明,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十屋断陷发育异常低压体系,十屋断陷深层储层有效储集空间类型为溶蚀成因的次生孔隙,孔隙度可达到20%左右,这是形成优质储层的主要原因。深层储层普遍发育异常低压体系,实测地层压力系数多介于0.6~1.0之间。统计结果表明,研究区异常低压与次生孔隙之间有着很好的耦合关系和成因联系,深层异常低压的形成与该区登娄库组(K_1d)末期地层抬升和剥蚀有关,在此过程中地层温度降低,碳酸盐胶结物溶解度增大,溶解作用增强,从而形成次生孔隙。抬升和剥蚀作用越强烈区域,溶蚀作用也就越明显。(本文来源于《地质科学》期刊2013年03期)
孟元林,梁洪涛,魏巍,修洪文,李亚光[4](2013)在《浊沸石溶蚀过程的热力学计算与次生孔隙发育带预测——以徐家围子断陷深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浊沸石是徐家围子断陷深层砂砾岩中广泛分布的一种胶结物,被有机酸溶蚀后,形成大量次生孔隙,为油气的聚集提供了储集空间。为了预测深层次生孔隙发育带的分布,本研究应用热力学计算方法,定量讨论了徐家围子断陷深层营城组砂砾岩中浊沸石的溶解—沉淀过程和次生孔隙的形成机理,并提出了溶解—沉淀指数DPI的计算模型,定量表征溶蚀作用的强度。通过迭合DPI等值线图和沉积相图,预测了浊沸石溶蚀形成次生孔隙发育带的分布。结果表明,次生孔隙发育带主要分布于DPI>2.5的扇叁角洲前缘和辫状河叁角洲前缘砂砾岩体中。(本文来源于《沉积学报》期刊2013年03期)
王艳忠,操应长,葸克来[5](2013)在《次生孔隙发育带的概念及石油地质意义新认识》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对次生孔隙带和次生孔隙发育带概念中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重新阐述了次生孔隙带、次生孔隙发育带、孔隙度高值带、孔隙度低值带等术语的含义,分析了东营凹陷民丰洼陷沙叁中-沙四段近岸水下扇砂砾岩储层次生孔隙发育带特征,并探讨了次生孔隙正确识别及次生孔隙发育带对中深层油气勘探的指导意义。次生孔隙应该专指岩石在埋藏过程中形成的新孔隙,在识别储集空间类型时应将原始粒间孔隙和其周围颗粒溶解形成的新孔隙区分为原生孔隙和次生孔隙。次生孔隙带指孔隙度-深度剖面中有次生孔隙发育的带,在纵向上对应于某一深度范围,横向上表现为某一孔隙度区间。次生孔隙发育带指次生孔隙体积分数大于50%的高孔隙度储层集中发育带。次生孔隙发育带包括3层含义:第一,次生孔隙发育带内储层次生孔隙体积分数大于50%;第二,次生孔隙发育带内储层孔隙度高于有效储层孔隙度下限;第叁,高孔隙度储层在孔隙度-深度剖面中某一深度范围内集中成带,孔隙度包络线明显向孔隙度高值方向凸出。东营凹陷民丰洼陷沙叁中-沙四段近岸水下扇砂砾岩储层纵向上发育4个次生孔隙发育带,其深度分别为2 800~3 500m、3 750~4 050m、4 300~4 500m、4 700~4 900m。次生孔隙发育带和孔隙度高值带是中深层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但是,分析认为现今孔隙度-深度剖面中孔隙度低值带可能是一直被忽视的油气勘探目标。(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期刊2013年03期)
王艳忠[6](2010)在《东营凹陷北带古近系次生孔隙发育带成因机制及演化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次生孔隙发育带的成因及演化是中深层优质储层评价和油气勘探部署的重要依据。一个含油气盆地往往发育多个次生孔隙发育带,目前普遍认为埋藏相对较浅、与有机质演化成熟阶段相对应的第一个次生孔隙发育带为有机酸溶解长石和碳酸盐胶结物成因;而对深层次生孔隙发育带的成因存在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深层次生孔隙发育带为深层溶蚀成因,另一种观点认为深层次生孔隙发育带为浅层形成、保存至深层的古次生孔隙发育带。如果对次生孔隙发育带成因及演化认识不清,将直接影响中深层油气勘探成功率。因此,开展次生孔隙发育带成因机制及演化模式研究对中深层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本论文以东营凹陷北带古近系沙叁中亚段~沙四段砂砾岩体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图像分析、扫描电镜观察、流体包裹体分析、粘土矿物分析、镜质体反射率测试和岩心物性分析等多种技术方法,结合构造演化史、有机质热演化史、油气成藏史等研究成果,对中深层次生孔隙发育带的形成机制和演化模式进行了系统研究。次生孔隙发育带指次生孔隙百分含量大于50%的高孔隙度储层(或称为有效储层)集中发育带。据此,研究发现民丰洼陷北带沙四段次生孔隙发育带最为典型,共发育四个次生孔隙发育带,其中,沙四上亚段发育次生孔隙发育带Ⅰ、Ⅱ,深度范围分别为2800m-3500m、3750m-4050m;沙四下亚段发育次生孔隙发育带Ⅲ、Ⅳ,深度范围分别为4300m-4500m,4700m-4900m。因此,论文以民丰洼陷北带沙四段次生孔隙发育带为重点展开论述。民丰洼陷北带沙四段次生孔隙发育带储层均为近岸水下扇扇中辫状水道砂砾岩,次生孔隙主要为长石溶解孔隙,其次为碳酸盐胶结物溶解孔隙,发育少量石英溶解孔隙、黄铁矿溶解孔隙和裂缝。次生孔隙发育带Ⅰ、Ⅱ内储层主要为油层,少量为油水同层和含油水层;次生孔隙发育带Ⅲ、Ⅳ内储层均为气层。次生孔隙发育带Ⅰ、Ⅱ储层成岩作用以长石溶解强烈、碳酸盐胶结物充填长石溶解孔隙现象普遍、碳酸盐胶结物溶解为典型特征;次生孔隙发育带Ⅲ、Ⅳ内储层成岩作用以大量沥青和黄铁矿充填孔隙、碳酸盐自形程度高、溶解作用弱、长石溶解弱及其溶解孔被碳酸盐充填现象不明显为典型特征。次生孔隙发育带Ⅰ、Ⅱ内储层经历了“碱性-酸性-碱性-酸性-弱碱性”、“常压-常压-常压”、“地温升高-降低-升高”的成岩环境演化,具有“压实作用/黄铁矿胶结/菱铁矿胶结/石膏胶结→长石溶解/石英次生加大→碳酸盐胶结/石英溶解/长石加大→碳酸盐和长石的溶解/黄铁矿胶结”的成岩作用演化序列特征。次生孔隙发育带Ⅲ、Ⅳ内储层经历了“碱性-酸性-碱性-酸性-弱酸性”、“常压-超压-常压”、“升温-降温-升温”的成岩环境演化,具有“压实作用/硬石膏胶结/石盐胶结/黄铁矿胶结/菱铁矿胶结→长石溶解/石英加大→碳酸盐胶结/石英溶解/长石加大→碳酸盐溶解/长石溶解/石英加大→黄铁矿胶结和沥青充填”的成岩作用演化序列特征。在次生孔隙发育带成岩环境演化和成岩作用序列研究的基础上,分别建立了沙四上亚段和沙四下亚段成岩环境演化及储层改造模式。次生孔隙发育带Ⅰ、Ⅱ为近岸水下扇沉积旋回中上部扇中辫状水道砂体中部储层在早期有机酸作用下形成大量次生孔隙,演化成以原生孔隙为主的孔隙发育带,之后受到碳酸盐胶结轻微破坏形成古次生孔隙发育带,在地层抬升过程中古次生孔隙发育带又经历了有机酸的再次溶解改造,最后油气充注成藏对次生孔隙发育带进行保护,形成现今次生孔隙发育带,其成因机制可概括为“酸溶为主、碱溶为辅、早期成孔、早期成带”,演化概括为“早期成因-多期改造-晚期油气充注保护”型演化模式。次生孔隙发育带Ⅲ、Ⅳ为近岸水下扇沉积旋回中上部扇中辫状水道砂体中部储层在早期有机酸作用下形成以原生孔隙为主(次生孔隙绝对量较大)的孔隙发育带,由于油气早期充注和超压的保护,在地层抬升和再次沉降过程中受轻微改造,直到深埋藏(埋深大于4000m,地层温度大于160℃)时“古油藏”原油裂解形成大量沥青和黄铁矿充填原生孔隙后才形成的现今次生孔隙发育带,其成因机制可概括为“酸溶为主、碱溶为辅、早期成孔、晚期成带”,其演化可概括为“早期油气充注-超压保护-晚期成因”型演化模式。(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期刊2010-06-01)
王清斌[7](2007)在《松辽盆地齐家北地区扶余油层次生孔隙发育规律及次生孔隙发育带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综合应用储层微观测试技术,结合储层宏观研究和研究区石油地质特征,对松辽盆地齐家北地区扶余油层次生孔隙特征、识别标志、发育规律、成因机制和模式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通过对松辽盆地构造演化及石油地质背景的分析,概括总结了研究区油气成藏规律。通过薄片分析,铸体薄片分析,铸体薄片图像分析,扫描电镜分析等工作,确定了研究区次生孔隙类型、识别标志,次生孔隙组合特征,并进行了面孔率的测定。全面分析了研究区砂岩成岩相、沉积相、成岩作用、粒度、构造、深度、层位等地质因素对次生孔隙的影响,并对各因素对次生孔隙参数的影响进行了量化分析,总结了次生孔隙发育的规律。对次生孔隙成因机制进行了探讨,建立了有机酸溶蚀作用为主,多期酸性流体充注的孔隙演化模式。综合次生孔隙控制因素、发育规律,提出了平面图迭加法和评分法相结合预测有利区的方法,并对研究区分小层进行了次生孔隙发育带预测。综合次生孔隙发育规律,提出了次生孔隙发育带有利勘探方向。(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07-04-01)
王志章,蔡毅,熊琦华,曾文冲[8](1996)在《次生孔隙发育带储层参数测井地质综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探讨次生孔隙发育带储集层的测井地质响应特征,对工区测井资料进行数据标准化,利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最佳曲面拟合技术,确定了储集层物牲参数与测井响应值间的转换关系,描述了储层参数在平面上的分布规律。(本文来源于《地质论评》期刊1996年S1期)
次生孔隙发育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深入分析次生孔隙形成机制,取得以下认识:在封闭-半封闭的系统内,在储层流体入口处附近,溶蚀作用最强烈,孔渗性最高,是次生孔隙发育带的"甜点"区。受溶蚀性流体流动方向的影响,次生孔隙发育带内的渗透率优势方向将与原生孔隙带的优势方向有所不同,溶蚀程度较高时,渗透率优势方向将与流体宏观流动方向一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次生孔隙发育带论文参考文献
[1].魏巍,朱筱敏,孟元林,朱世发,刘文慧.基于热力学与动力学方法预测碎屑岩的次生孔隙发育带[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2].刘晓文,施尚明,李月超,房海欧,张青锋.关于次生孔隙发育带的两点新认识[J].当代化工.2014
[3].张云峰,李易霖,赵慧,储田甜,万炀.十屋断陷深层储层异常低压与次生孔隙发育带耦合关系分析[J].地质科学.2013
[4].孟元林,梁洪涛,魏巍,修洪文,李亚光.浊沸石溶蚀过程的热力学计算与次生孔隙发育带预测——以徐家围子断陷深层为例[J].沉积学报.2013
[5].王艳忠,操应长,葸克来.次生孔隙发育带的概念及石油地质意义新认识[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3
[6].王艳忠.东营凹陷北带古近系次生孔隙发育带成因机制及演化模式[D].中国石油大学.2010
[7].王清斌.松辽盆地齐家北地区扶余油层次生孔隙发育规律及次生孔隙发育带预测[D].吉林大学.2007
[8].王志章,蔡毅,熊琦华,曾文冲.次生孔隙发育带储层参数测井地质综合分析[J].地质论评.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