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大学生弱势群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大学生,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弱势群体论文文献综述
丁晶晶[1](2019)在《新时期大学生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伴随着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及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高校中的大学生弱势群体数量逐步上升,各方面问题愈加凸显,成为社会、高校、家长共同关注担忧的问题,关于大学生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也日益受到社会各界关注。本文就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定义、主要类型及形成原因进行阐述分析并就如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展开探究。(本文来源于《科教文汇(上旬刊)》期刊2019年12期)
周雪,崔臻奇[2](2019)在《“叁全育人”视角下大学生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弱势群体在高校大学生中所占比例持续增加,问题日益突出,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研究,深入探讨大学生弱势群体主要类型和基本特征,并结合当前大学生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其优化路径,旨在帮助大学生弱势群体改善现状,实现更好的转变,促进大学生群体健康全面发展。(本文来源于《智库时代》期刊2019年45期)
赵东平,周文芳[3](2019)在《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隐性体育行为的教师干预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研究对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隐性体育行为的教师干预策略进行了探讨.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专家访谈等方法对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隐性体育行为的表现和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隐性体育行为的教师干预策略,以期为有效改善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身心健康状况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10期)
陈林[4](2019)在《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就业现状及对策探索构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现今的就业市场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渐凸显,处于竞争的不利处境下的大学生无法及时就业,而被划分为弱势群体的大学生就业更是难上加难,而这些弱势群体的大学生的构架主要由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市场需求较弱专业的以及女性大学生组成。本文主要分析这些弱势群体的大学生就业现状,有哪些困难因素,并对就业对策进行探索研究。(本文来源于《东西南北》期刊2019年20期)
张成可[5](2019)在《高职院校大学生弱势群体就业问题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对教育事业重视程度的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发展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在这一环境下也出现了高职院校大学生弱势群体现象,因此这一弱势群体所面临的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对象。面对当今社会严峻的就业环境与正在寻求更有效发展的高职院校建设,如何更好地认识和解决这一问题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弱势群体这一概念的认识找出产生该问题的若干原因,提出对该问题的解决对策,用以提供促进当代高职院校更好发展的探究方向。(本文来源于《科技视界》期刊2019年24期)
姜文文[6](2019)在《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就业现状及对策探索构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形势下,国家和政府越来越重视高校课程教育改革,并出台了相应的教育引导和组织政策,以求能够更好的增强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加综合型和实用型的专业人才,高校开展专业教学,不仅要做好相应的理论教育,同时也要做好专业性的就业技能的培养,确保学生能够在后续的社会就业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高校大学生就业中,往往存在一定的弱势群体,这部分群体往往难以实现正常有序就业,从而影响整体和谐社会的发展,如何改善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就业现状是值得分析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展开了研究分析。(本文来源于《智库时代》期刊2019年30期)
鲁婷婷,闫振龙,葛金琰[7](2019)在《基于赏识教育的大学生弱势群体乒乓球教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学生弱势群体由于家庭、社会、学校和学业方面的影响在学校中处于不利地位。对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教育教学工作直接影响到其就业和人生道路。乒乓球运动具备健身性、娱乐性和经济性的特点,是一种适合为大学生弱势群体提供人际交往、提高自信心、培养社会适应性和增强心理素质的运动。赏识教育对于大学生弱势群体具有明显效果。针对大学生弱势群体的乒乓球教学,采用赏识教育进行教学,实践结果表明教学效果的有效性,为大学生弱势群体的体育教学提供了一种有益的尝试。(本文来源于《文体用品与科技》期刊2019年13期)
杨雄[8](2019)在《积极心理学作用下,农科类大学生弱势群体就业指导帮扶措施与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转型的重要时期,经济收入及各种社会资源在分配过程当中存在较大的差异。结合农科类大学实际情况来讲,大学生弱势群体从数量上来讲整体上呈现出不断上升的发展趋势。可以说,这既是现阶段农科类大学受教育群体特征变化的一个集中表现,也是农科类大学教育发展所必需解决的重点问题。从就业层面来讲,大学生弱势群体由于生活质量较为低劣,承受能力较为脆弱,导致其在就业意识及就业行为表现上存在较大偏失,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其今后的就业及发展。对此,本文提出在积极心理学的引导之下,针对农科类大学生弱势群体开展就业指导帮扶的思路,着眼于大学生弱势群体自助解决问题的意识及能力的培养,化施助为自助;着眼于大学生弱势群体积极潜能的开发,化惩戒为鼓励;着眼于大学生弱势群体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化消极为希望。由此,实现大学生弱势群体就业观念的改进,职业能力的提升以及职业素养的形成等。最终,促进农科类大学生弱势群体实现全面发展。(本文来源于《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期刊2019年06期)
牛健峰,罗乾钰[9](2019)在《大学生网络信息获取弱势群体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载体在众多信息载体中脱颖而出,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已经不再局限于报纸、刊物等传统型资源,而是越来越依赖于网络这个信息获取途径,这也是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现象。部分大学生在实际的网络信息获取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获取网络信息方面的弱势,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来源于《智库时代》期刊2019年18期)
张蕾[10](2019)在《高校大学生弱势群体就业对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高等院校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高校也在不断的扩招,大学生的数量在大幅度提升。相对的高校中大学生弱势群体数量也在增加,造成一定程度的就业难的问题。许多高校的大学生生活在经济条件比较差的地区,由于地域的偏僻,生活水平比较低,他们接受的基础教育少,思想上存在一定的偏差。这些学生在学习能力和知识量上与别的同学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再加上外在客观条件的影响,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产生就业问题。所以文中将对高校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进行分析,同时提出几点有效的对策。(本文来源于《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期刊2019年04期)
大学生弱势群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弱势群体在高校大学生中所占比例持续增加,问题日益突出,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研究,深入探讨大学生弱势群体主要类型和基本特征,并结合当前大学生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其优化路径,旨在帮助大学生弱势群体改善现状,实现更好的转变,促进大学生群体健康全面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大学生弱势群体论文参考文献
[1].丁晶晶.新时期大学生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9
[2].周雪,崔臻奇.“叁全育人”视角下大学生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J].智库时代.2019
[3].赵东平,周文芳.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隐性体育行为的教师干预策略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陈林.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就业现状及对策探索构架[J].东西南北.2019
[5].张成可.高职院校大学生弱势群体就业问题探究[J].科技视界.2019
[6].姜文文.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就业现状及对策探索构架[J].智库时代.2019
[7].鲁婷婷,闫振龙,葛金琰.基于赏识教育的大学生弱势群体乒乓球教学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9
[8].杨雄.积极心理学作用下,农科类大学生弱势群体就业指导帮扶措施与效果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19
[9].牛健峰,罗乾钰.大学生网络信息获取弱势群体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智库时代.2019
[10].张蕾.高校大学生弱势群体就业对策分析[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