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方案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从新方案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张联英张世斌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摘要】本文是在“05”方案实施4年后,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调查中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从改善课程设置和教师教育教学方面探讨了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希望这些探讨对下一步进行相关改革能提供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新方案思想政治理论课针对性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1)02-0021-0

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其实施方案精神,从2006年秋季开始,全国高校将普遍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按照实施方案,大学4年制本科将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4门必修课,另外开设《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形势与政策》等选修课。而专科学校则只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门必修课及《形势与政策》。如何实现新老方案平稳过渡,如何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经过4年实践后,我们在对我校学生调查的基础上寻找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本次调查情况介绍

1.调查目的

此次调查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针对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的现状和其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实施新方案而开展进行的,目的是为下一步进行相关改革提供政策依据,调查者本着积极参与教学改革与学校发展的态度,如实反映真实状况。

2.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活动采用的调查方法主要有两种:座谈会讨论法和问卷调查法。

(1)座谈会讨论法。座谈会就是调查会,它是一种无结构式集体访问,即将调查对象集中起来进行共同讨论。座谈会要求访谈过程不仅是调查者与被调查者的互动过程,也是调查对象之间的互动过程。本次调查活动运用这一调查方法,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熟练的访谈技巧及组织会议的能力,目的在于进一步获得真实的材料。

(2)问卷调查法。问卷是现代调查中最广泛使用的一种资料、数据的收集方法。作为搜集资料的一种工具,本次问卷目的在于测量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对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态度以及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本次问卷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调查,于2010年12月中旬对全校一年级共38个班全部发出问卷调查,让被调查者对事先设计好的调查试卷作出回答,并且在整个调查过程中,所有调查员都严格按问卷要求操作,不给被调查者带来任何压力或作出启示性的解释与回答,完全按调查者自己意愿填写回答。每班10份,共计发出380份,收回373份,其中无效份数为7份,即对有效的366份进行分析和总结。

3.调查结果

通过对问卷调查获得的数据、资料以及座谈会讨论反馈的信息、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研究,得出了本次调查的结果,即绝大多数的学生对我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赞誉有加,持积极肯定态度,当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环节中,有些方面仍须进一步完善提高。

二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通过与教师、学生的座谈和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等方式,对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状进行总结与分析,以求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供依据,结果显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总的来说是令人满意的,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得到了广大教师和学生的一致好评,但是我们调查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得到肯定和赞扬,而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本次调查也发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中还存在着问题与不足。以下就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和总结。

1.成绩主要表现的几个方面

(1)总体效果良好。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总体评价是好的,调查问卷中有90%的学生认为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将会有很大帮助”或“有一定帮助”,肯定“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对自己是有用的。总的来说学生对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持支持态度的(以前的调查,对开设《法律基础》课的支持度最高,有85.8%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或有必要,其次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69.5%,《马克思主义哲学》68.4%,《毛泽东思想概论》64.0%,《思想道德修养》65.7%)。现在的调查显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选择“受益匪浅”的占45%,选择“收获一般”的约占50%,两者合计约占95%。《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选择“受益匪浅”的约占52%,选择“收获一般”的约占39%,两者合计91%。总的来说学生对《基础》和《概论》课的支持度都在90%左右,学生都认为很有必要。“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的实践性环节,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注入了活力。

(2)现行教学内容的评价。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总体上对教学内容不是很满意(以前的调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选择很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占到了42.7%,其次是《法律基础》占38.6%,对教学内容不太满意或很不满意的是《思想道德修养》占到了33.2%,《毛泽东思想概论》占到了31.5%)。而本次调查相对较好的是《基础》课,选择很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占到了51.7%,其次是《概论》课占48.3%。

(3)教学方法创新。第一,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效果明显,座谈中许多学生认为部分教师改变过去“教师滔滔讲,学生默默听”的理论课教学模式,运用了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第二,某些课程(如《形势与政策》)的讲座形式开展得较好,大部分学生认为这种讲授形式往往能触及学生关心的社会问题、热点问题、难点问题,学生收获很大。第三,实践性环节的实施带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唤起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调查中有近75%的学生认可实践性教学环节,近50%的同学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采用好的实践性环节的实施形式,如法庭旁听;参加社会实践(如组织参观戒毒所、外资企业、个体企业、新农村建设等形式,很受学生欢迎);形式多样化的小组讨论;举行辩论赛、演讲比赛、现场说法等,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4)教师教学态度认真。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和水平普遍较高,对工作认真负责,对授课内容作了充分的准备,知识面较广,调查中大部分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其他专业课教师相比更显人性化。第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真正做到了“教书育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知识,特别重要的是教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如何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学生反映部分教师经常给学生讲做人的道理,使他们受益匪浅。第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注意了与学生的良性互动,班主任座谈会上有人提出:有的教师不仅在课堂上能和学生广泛交流,课余时间也注意和学生互动。有的学生反映部分教师鼓励学生把自己的困难说出来,把心里的苦闷说出来,教师帮助其解决,教学生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释放学习、生活、情感、就业等方面的压力,这样缩短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许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成为学生的终身的良师益友。第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态度普遍较好,很认真,很热情,部分教师能把所教知识和社会问题联系起来,很受学生欢迎,近98%的学生对教师教学评价“很满意”(61%)或“一般”满意(37%)。

2.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的几个方面

(1)学生方面。第一,有一部分学生不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真正内涵,尽管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有用,其中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以后工作“将会有很大帮助”、“帮助较大”的学生比例分别为45%、50%,但座谈结果又显示,学生普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真正价值又不甚明了。第二,学生重理轻文的思想严重,认为文科并不带来实际的好处,有27%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自己以后的工作影响不大,分别有55%、14%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自己的素质提高作用“一般”、“几乎没有”,只有不到27%的学生在所学课程的重要性程度排序中,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放在其他课程之前。第三,许多学生认为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为了考试,而考试过关往往问题不是很大,只要考试前两周复习就行了,所以学习压力不大,也就没有学习动力。第四,课堂上学生学习气氛不够浓厚,有做其他事情甚至聊天的个别现象。第五,学生信仰缺失严重,一部分学生没有远大的理想、抱负,甚至有的学生只想混个文凭,所以不关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实现的问题。

(2)教学方法方面。第一,教师都能联系实际,但是联系学生所关心的实际问题还须加强,教师须进一步了解、理解学生,尽管绝大多数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态度满意,但近35%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一般”。第二,实践环节的形式还要多样化。通过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等5个方面的调查和综合评价表明,学生对教师各方面很满意的占34.9%,比较满意的占29.4%,认为一般的占29.8%,不满意的占4.6%,很不满意的占1.3%,说明学生对教师的认可度还不是很高。另外,在这5个方面的调查中,对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反映最为强烈,学生对这一项的满意程度最低,很满意的48.6%,比较满意的35.9%,而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就高达20.7%。其次是有14.8%的学生对教师的责任心不太满意或很不满意。

(3)环境、条件方面。第一,社会上重理轻文思想和认为政治课就是说教,就是死记硬背等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大学生的观念,致使学生不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学校性质的特点,人文气氛还欠浓厚,营造人文氛围的工作力度有待加大。第三,学生学习条件有限,硬件设置(如上网、电视)有限,人文社会科学资料有限,学生很难获取人文信息。第四,学校有一些领导和教师不够尊重、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象,学生认为,其他教师和管理人员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相比“无足轻重、可有可无”的比例(28%),超过了认为“与其他课程有着同等重要”的比例(23%),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在座谈中,有的专业教师甚至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取消。第五,教材体系不够完善、教学内容重复(特别是与中学课本的重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部分教师由于不能处理好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与中学政治课教材的衔接,使得学生没有新鲜感,更谈不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兴趣。

3.对出现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对调查结果进行剖析后,我们不难看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收效不够显著,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够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学生方面的因素,有教学方面的因素,也有其他因素的影响。

下面侧重学生和教学两方面因素加以分析讨论。

(1)社会上重理轻文思想严重影响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态度。一部分学生认为:社会公众只有21%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较为重要”,而同时有17%的则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任何意义”。所以,40%左右的同学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成功的关键指向了“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2)学生方面的因素。第一,受中学阶段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不能正确对待思想政治和品德方面的教育,进入大学后出现思想政治和品德方面教育的“先天”缺陷。第二,大学阶段受专业教育的影响,学生忽视了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与加强自身修养的统一,从思想上不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三,由于高校招生和毕业就业制度的改革,特别是毕业自主择业新机制的形成,学生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英语、计算机、普通话等考证方面,客观上挤掉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时间,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由于以上主客观方面的原因,不少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本身没有兴趣。本次调查结果显示,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外,均有17%左右的学生自己本身对其他几门课程没有兴趣。学习主体没有兴趣、不投入,教学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第四,出于对工作和前途的考虑。座谈中大部分学生认为只有学好自己的专业课才有可能找到好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对此没有多大直接和现实的帮助。

(3)教学方面的因素。首先,专职教师数量不足,远远不能适应学生数量的增长。同时由于岗位的变化,一些原来从事教学工作相对较长时间的专职教师离开了讲台而从事行政工作,从而更加剧了教师的紧张。因此有些课程不得不由兼职教师来完成,而兼职教师基本上是学校的领导干部和政工干部,既有繁重的日常工作且经常出差,又有自身学习提高的压力,有的还是非专业毕业的,加之承担的行政工作随意性强,备课时间受限。因此,难以保证教学质量。

其次,教学方法单一,手段落后。长期以来,由于投入的限制和教师缺乏培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比较单一、落后。部分教师满足于单一的课堂讲授的形式,不能更灵活地采取社会调查、参观、研讨、辩论等多种教学形式。同时我们也了解到由于学校的硬件条件不能很好地支持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如多媒体教室严重不够或软件跟不上等,使相当一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能或不愿借助计算机进行教学,也部分地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提高。

第三,理论课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其难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对教师的要求很高,不仅要有较高的政治觉悟、理论水平、洞察现实社会的能力,同时还需具备高超的教学艺术和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能力和一定的幽默感,否则很难使相对比较枯燥的政治课受到学生的欢迎。而有限的课时又难以有效地讲清理论知识并开展各类实践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必须具备很强的科研能力,要精通马克思主义的学理,并能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没有科研的功底,就不可能以理服人,让学生心服口服,也不可能不断创新,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时俱进。本次调查显示,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等5个方面的综合评价中,不满意的占18.6%,很不满意的占8.2%,一般的占41.8%。该调查表明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4)有限的教育经费,使教师难以进行更好、更多、更有效的教学改革,许多的实践性环节更是难以有效地实施。

三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针对性和时效性的思考

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其实施方案精神,通过教师、学生的座谈、讨论,集思广益,普遍认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主要是改善课程设置,加强教学手段、方法、途径的创新,另外也需要学校、社会各方面的相互配合,齐抓共管,这是一项立体工程,并提出以下思考:

1.改善课程设置

(1)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进行了整体调整、精缩,尽量减少重复、交叉,减少各科之间相互矛盾的观点。从2006年秋季新学年,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方案调整,本科思政课科目由原先8门调整为4门。专科学校只开2门加《形势与政策》。新课程教材力求将科学观点与最新素材结合,更贴近大学生思想实际。

(2)课程安排要合理。不能过于紧密,学生难以消化,保持一学期1~2门比较妥当;也不能间隔时间太长,知识点衔接不上。

(3)注意学科梯度,专科学校两门课,第一学期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的一项时代性课题,更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的一项战略性、政治性课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是科学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教育范本,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重大的标志性成果。其鲜明特点,突出表现在:第一,显著的“结合”特色。一是与大学生实际的结合;二是与时代特征的结合;三是与党和国家需要的结合;总之,《基础》课通过吸收“98方案”的成功经验,实现了教材内容的建设与学生实际、时代特征以及党和国家需要的内在结合,体现了《基础》与时俱进的品格与特色。第二,鲜明的科学性。从教学规律上讲,《基础》课最适合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入门课程,但这并非意味着在内容建构方面可以“轻描淡写”或随意从之。它依然需要遵循、坚持和体现三大规律性原则。因此,引导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必须讲究教材的科学性,而科学性则是建立在对规律的尊重和遵循上。《基础》在内容建构的科学性方面体现出鲜明特色。一是《基础》从宏观层面遵循和坚持党和国家的意志在高校学生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教学中充分体现的原则。二是《基础》从中观层面遵循和坚持课程建设与教育教学规律在高校学生立志、树德、做人、成才教育中充分体现的原则。三是《基础》从微观层面遵循大学生个体成长成才需求规律和坚持促进提高大学生全面素质在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充分体现的原则。第二学期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在《概论》课中,指导学生通过理论分析,形成正确认识——包括邓小平理论中对“共同富裕”观点的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论断、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等。在学生关心的“就业难”问题上,教材从分析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等客观条件入手,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

(4)吸纳更多优质师资,取消大班教学,减少老师过于繁重的工作量,质量、数量往往难两全。

(5)建议单独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结合具体案例找原因、开方子,让学生学会自我诊断、自我调节。改善咨询渠道(不必用专门的“咨询室”让人望而却步),在人性化的、宽松的情境下帮助学生打开心结。这部分内容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讲,时间太少,很难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6)周末可结合学生实际和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多开设学生感兴趣的人文系列讲座,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开拓视野、陶冶情操。

2.教师教学方面的对策

(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意义进行全面、统一把握,特别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价值理性对工具理性(技术)的方法论指导,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以及对民族精神的凝练、社会信仰的塑造等方面无可取代的重要地位传导给学生,告诉学生功利化的时代同样需要精神风骨的支撑。

(2)加强互动,多交流,结合实际讲道理,触及心灵、潜移默化。调动学生积极性,多例子、多启发、少灌输。多抛出问题给学生思考、讨论、辩论,激发兴趣、培养能力,而不是记录标准答案。如在讲授《基础》课绪论时可进行“大学新生如何适应大学生活的讨论”,第二章可开展“我和我的祖国”的演讲,第三章可开展“我为什么活着”、“我的人生价值如何实现”等问题的课堂讨论。第四章可开展道德评判庭活动,第五章可开展“大学生文明道德状况”的调查活动等。

(3)不要照本宣科,把教材融会贯通,用生动、形象、通俗的语言阐明道理,深入浅出,把观点灌注到例子和故事中。

(4)在教学手段上,更应注重学生自我选择能力的发挥,老师要从雕塑家变成指挥家,要为学生提供思辨的材料,要创造好思考的环境和气氛,要促使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因此,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要引入头脑风暴式的教学方式,在怀疑、讨论、争辩中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不必拘泥于体系的传输是否完整,通过分析问题得到的思维训练和理论认知给学生的印象更深刻。教师分析问题必须全面、客观,不能报喜不报忧,否则会令学生觉得政治虚伪。

(5)针对学生中普遍出现的信仰危机、信仰空洞,无理想、无抱负,诚信缺失等问题,教师结合人物传记,讲人生要奋斗、要立志,讲诚信对个人、对社会的重要性。

(6)一些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授课老师可以与班主任合作,及时把握学生思想脉搏,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考核上把“知”与“行”结合起来考虑。

(7)把学生已经上了十几年老调重弹以致有了逆反心理的政治课上成人文思想的探索课,掌握学生需求设计课堂内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把握时代脉络,分析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和看待社会上的各种社会现象。

总之,在当今信息充分、思想多元的时代,“80后”、“90后”的大学生有其特点:他们更多地关注具体问题,但对复杂的社会问题看得比较简单、片面;他们了解和参与国家、社会事务的积极性很高,也迫切需要理论的指导,但缺乏对历史的了解和比较。针对这些实际情况,“思想政治理论课”在“98方案”上进行调整,内容更贴近学生和社会实际、更贴近生活,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以上的各项措施的改革,我们相信一定可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责任编辑:冯琰〕

标签:;  ;  ;  

从新方案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