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能源矿产论文-许光

多种能源矿产论文-许光

导读:本文包含了多种能源矿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川东北地区,多种能源,构造体制转换,构造流体

多种能源矿产论文文献综述

许光[1](2019)在《四川盆地东北缘叁迭纪构造体制转换与多种能源矿产成藏(矿)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四川盆地从新元古代至新生代经历多期构造运动,对盆地进行不同程度的构造改造,为多种能源的共生富集提供有利条件。叁迭纪是四川盆地构造体制发生转换的重要时期,构造环境从被动大陆边缘转换为前陆盆地,海相沉积环境转变为陆相沉积。构造体制转换过程引起的沉积相变、构造改造和物源变化为油气、页岩气、钾盐、锂矿等多种能源矿产资源赋存创造了良好的时间和空间条件,孕育了元坝气田、普光气田、农乐钾盐矿、广旺煤田、华蓥山煤田等大型矿(气)田。川东北地区下叁迭统嘉陵江组和中叁迭统雷口坡组富集油气、钾盐、锂矿,上叁迭统须家河组富集煤、油气、页岩气。嘉陵江组、雷口坡组时期,四川盆地东北缘处于从向北倾斜的陆架-斜坡转向北侧隆起的海相前陆的障壁岛沉积环境,主要沉积相为潮坪-泻湖-盐湖相等,盐类、锂矿主要富集在潮上带盐溶角砾岩以及白云岩中,油气主要富集在礁滩和粒屑滩的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和鲕粒灰岩等有利储层中。须家河组时期,研究区处于前陆盆地陆相沉积环境,沉积相主要为冲积扇-叁角洲-湖泊相,煤炭主要富集在叁角洲沼泽相煤层中,油气储集在河流-叁角洲相的砂岩中。叁迭系天然气主要赋存于叁种类型的含油气系统中:下生上储型含油气系统的飞仙关组鲕粒滩白云岩、嘉陵江组缝隙型碳酸盐储层中,自生自储型的须家河组碎屑岩中和上生下储型的雷口坡组风化壳地层中。煤炭主要赋存于须家河组须一段、须叁段陆相地层中。岩盐主要由固相岩盐和卤水型盐矿两种类型赋存于嘉陵江组和雷口坡组地层中。古构造分析表明,古凹陷为成盐的有利区域,而古凸起周缘发育的礁滩相成为油气有利区。后期构造运动使得嘉陵江组和雷口坡组发育滑脱层,为多种能源的共生提供条件。矿物学、岩石学和年代学等综合分析表明,研究区绿豆岩是钾盐中钾元素的重要来源,其物源主要来自北大巴山地区252Ma岩浆岩。嘉陵江组和雷口坡组油气主要来自晚二迭世、中叁迭世和晚叁迭世烃源岩。须家河组重矿物和电子探针表明,物源主要来自北大巴山。根据盆地周缘造山带流体的体系组成及内部的有机流体特征角度系统,研究区油气和钾盐、锂矿等多种能源矿产资源受控于同一造山带流体。四川盆地构造体制转换过程中构造流体分为两期,早期为主要的成矿(藏)流体,均一温度较高,晚期流体与成矿(藏)无关,均一温度较低。盐水-油气流体运移时限为晚叁迭世,与印支期-燕山早期的逆冲推覆造山作用相一致,造山带流体作为载体及源区参与盆地内多种能源的物质来源、运移和储集过程。(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9-05-01)

李盛富[2](2018)在《伊犁盆地中下侏罗统多种能源矿产富集特征与成藏条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伊犁盆地位于新疆西部,在中下侏罗统水西沟群发现清洁能源铀矿,同时发现大型煤矿,且其找矿成果十分显着,受到国内学者与地质工作者的普遍关注。现已成为我国铀矿勘查基地之一,也是我国多种能源矿产开发利用示范基地之一。基本落实了多个砂岩型铀矿床,也探明了1600亿吨煤炭资源量。找矿工作取得重大成果,但研究程度尚不够全面,造成对伊犁盆地整体成矿潜力认识不足,特别是铀煤共存现象以及开采时序问题一直困扰着地质工作者。本文基于此问题,依托“伊犁盆地重点煤炭开发区放射性地质环境调查”生产与科研项目,根据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层序地层学及岩相古地理学的基本原理,结合伊犁盆地成矿地质背景,充分利用核工业、煤田、地矿、石油等主要勘查单位历年来取得的勘查成果,经过分析系统整理、综合研究,力求从整体上更全面地、更客观地总结出伊犁盆地的沉积演化史、沉积环境和成矿规律,以整个盆地为研究对象、以水西沟群为重点、以多种能源矿产为内容,研究了多种能源矿产的富集规律和成矿地质条件,提出多种能源矿产勘查与开发的时序问题。主要取得以下成果认识:(1)以整个伊犁盆地的多种能矿产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伊犁盆地构造、沉积、矿产特征,重点研究伊犁盆地沉积作用和沉积相、典型矿产、成矿时序、成矿规律和成矿条件,并提出勘查开发时序方案。丰富了伊犁盆地成矿理论,服务地质生产。(2)研究伊犁盆地多种能源矿的成矿时序和富集规律,提出伊犁盆地能源矿产的成矿作用时序是:煤矿-铀矿(铼矿)-油气,即煤矿最早、铀矿和铼矿次之、油气最晚,并且铀矿和油气具有后生富集特征、煤矿具有原生成矿特征。(3)研究了典型矿产基本特征和成矿条件,分析了其共性和差异性,提出铀矿是本地区最重要的能源矿产,其次是煤矿,再次是铼矿,最后是油气矿产。认为构造、沉积、气候是多种能源矿产形成的基本条件。(4)从沉积厚度、砂泥比等五方面,分层段研究了水西沟群的结构、展布,重新划分了沉积相带,认为扇叁角洲相和曲流河相是形成稳定的泥-砂-泥地层结构的有利相带,不仅成为良好的铀矿赋存空间,也是优质的油气贮层,为进一步研究目的层提供了工作思路。(5)针对铀煤同层共生,打破行业壁垒,推进资源共享,支持国防和地方经济建设,力求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首次提出综合勘查与合理开发的设想,并试图在伊犁盆地建立协同勘查与有序开发的评价机制;(6)伊犁盆地构造稳定,成煤条件优越,在盆地边缘发现的主要煤层厚度较大而且稳定性好,一直向盆地中心延伸,通过伊参1井可进行全盆对比,并且煤质类型与变质程度几乎全盆一致。则认为主煤层在整个盆地是连续的,构造成盆地含煤地层的主要格架,从而扩大了煤矿勘查与找矿靶区;(7)伊犁盆地南缘铀成矿条件较好,特定的地球化学环境造就了特有的铀矿成矿规律,表明铀矿化或铀矿床仅分布在盆地边缘层间氧化带前锋线附近,盆地中心尚未发现铀异常或铀矿化显示,推测盆地中心难以形成铀矿床,进而缩小了铀矿找矿靶区。(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18-03-20)

佘晓宇,李冬冬,陈洁[3](2017)在《米仓山——大巴山前陆盆地多种能源矿产成生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米仓山—大巴山前陆盆地多种能源矿产勘探开发的过程中,由于盆地构造演化复杂,多种能源矿产分布层位多,成藏(矿)规律缺乏系统研究,矿产资源勘探开发难度大。基于成藏(矿)流体学和含油气系统理论,研究盆地构造演化过程中的多种能源矿产的物质来源、生储盖条件、沉积环境、时空分布规律来探讨多种能源矿产成藏(矿)统一地质条件,得到油—气、油气—钾盐、油气—砂岩型铀矿、油气—煤之间在成因上具有一定的成生关系,多种能源矿产之间的成生关系和成藏模式主要受盆地构造演化的控制,对于米仓山—大巴山前陆盆地多种能源矿产的综合研究和高效合理的勘探开发提供了有利的理论依据和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能源与环保》期刊2017年12期)

郑宪[4](2017)在《库车坳陷多种能源矿产富集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库车坳陷位于塔里木盆地北缘,北接天山造山带,地质历史上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形成了现今叁凹四隆的构造格局,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段的特点。库车坳陷克拉2气田资源量超千亿立方米,石油、天然气、煤等常规能源矿产十分富集,非常规能源矿产如页岩气、致密砂岩气、煤层气以及油砂等,在坳陷中也具有非常可观的资源量。各种单一能源矿产的富集成藏研究表明,它们不仅在时空分布复杂有序,在成藏的过程中也相互影响。平面上,坳陷形成南油北气,东部湿气西部干气的特点。石油主要分布在南部斜坡带上;天然气分布在北部克依构造带和秋里塔格构造带东部,南部斜坡带存在凝析气;煤和煤层气主要分布在库拜煤田和阳霞地区;油砂分布在天山山前带;致密砂岩气分布在拜城凹陷和阳霞凹陷稳定构造带上;页岩气分布在北部克依构造带浅层。烃源岩层位是叁迭系和侏罗系,沉积厚度大,以Ⅱ2和Ⅲ型为主,有机质丰度高,成熟度高,现今以生气为主;纵向上,白垩系、古近系为主要储层,侏罗系、新近系为次要储层;古近系和新近系两套膏盐层是优越的区域性盖层,形成多套储盖体系,是该区大中型气田得以保存的前提;断层的发育沟通了烃源岩和储层。侏罗系和叁迭系地层的烃源岩热演化是该区能源矿产的形成、分布、组合共生的基础。本文通过收集前人的地层岩性及比例、孔隙度、渗透率、热导率、大地热流、地温梯度等数据,在库车坳陷西、中、东部叁条地震剖面上各布置1口人工单井,利用盆地模拟的技术方法,进行埋藏史、生烃史等的模拟研究可知,中段、西段、东段分别在130、125、110Ma热程度度达到0.5%,现今热成熟度中西部较高,Ro大于2.0%,进入干气生成阶段,东部较低,Ro在1.0~2.0%以湿气生成为主。以生烃演化为基础,结合相关地质条件,进行多种能源在时空富集的关联性研究,并对库车划分为北部多种能源矿产发育带、中部多种能源矿产发育带以及南部多种能源矿产发育带,以期为将来该区的能源勘探提供理论知识上的借鉴。(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7-05-01)

张孟然[5](2017)在《柴北缘侏罗系多种能源矿产富集共生与成藏(矿)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柴达木盆地是我国西北地区叁大沉积盆地之一,侏罗纪盆地的沉积范围大致分布在现今的柴达木盆地北缘,多年的勘探实践表明,在柴北缘不仅有石油、天然气、煤等常规能源矿产富集,同时也具备煤层气、油页岩、油砂等非常规能源矿产的勘探开发潜力。常规油气在冷湖、南八仙、马海和鱼卡地区富集,层位是J1、J3、E和N;煤沿赛什腾、鱼卡、红山、德令哈等山前带富集,可采煤层是J1x、J2d和J2s。从非常规能源的评价标准和富集参数看,煤层气在赛什腾、鱼卡、红山和德令哈地区富集,层位主要是J2;油页岩在鱼卡、红山和德令哈地区富集,层位是J1和J2;油砂在冷湖、鱼卡、红山和路乐河地区富集,层位是J和K。根据断裂系统和各单一能源矿产的分布,柴北缘可划分为3个多种能源矿产成藏(矿)系统:冷湖-南八仙-马海多种能源矿产成藏(矿)系统、赛什腾-鱼卡-红山多种能源矿产成藏(矿)系统和德令哈多种能源矿产成藏(矿)系统。侏罗系地层的热演化是各系统内能源矿产的形成、分布、组合共生的基础,结合柴北缘4口人工单井热演化模拟分析,赛什腾-鱼卡-红山成藏(矿)系统侏罗系地层开始成熟时间最早(150~135Ma),德令哈成藏(矿)系统侏罗系地层次之(120Ma)。冷湖-南八仙-马海系统最晚(40Ma)。赛什腾-鱼卡-红山成藏(矿)系统的矿产组合共生类型明显多于其余2个系统。总体上柴北缘油页岩、常规石油和油砂,煤、煤层气和常规天然气可单向连续转化并在规模上相互影响和制约。早、中侏罗世温暖潮湿的河湖沉积环境下富集的有机质是柴北缘多种有机能源矿产的物质来源。燕山晚期和喜山晚期两期构造运动对各有机能源矿产的成藏定位和后期改造影响最大。最终冷湖-南八仙-马海成藏(矿)系统形成了“常规油-常规气-油砂”的富集共生模式;赛什腾-鱼卡-红山成藏(矿)系统形成了“油页岩-常规油-油砂-煤-煤层气”的富集共生模式;德令哈成藏(矿)系统形成了“煤-煤层气-油页岩”的富集共生模式。(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7-05-01)

魏东,马中豪,陈清石[6](2016)在《鄂尔多斯盆地渭北隆起中—新生代构造特征及多种能源矿产共存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鄂尔多斯盆地渭北隆起蕴藏着丰富的煤、油页岩、石油、铀等能源矿产,多种能源矿产共存与构造特征关系、多种能源矿产协同勘探已成为地学界研究的热点课题。在分析总结多种能源矿产时空分布规律及成因联系的基础上,以构造演化特征为主线,重点探讨了构造运动期次、沉积建造、构造单元特征、褶皱构造与多种能源矿产的关系。结果表明:渭北隆起印支期—燕山早期的成盆-差异升降运动形成了本区稳定的深湖—半深湖相含油页岩与不稳定的沼泽相含煤沉积建造组合;燕山中晚期的构造热事件促使油页岩成熟生烃、煤级升高;燕山期—喜山期的断裂、褶皱构造为油气和富铀低温油水热液运移和成藏提供了通道和富集成矿(藏)的场所;喜山期的抬升冷却和南缘断陷作用使得多种能源矿产共存富集得到了最终保存定位,且统一成矿年龄集中在74~122Ma,稍晚于燕山中晚期的构造热事件。综合考虑地质、经济和技术因素,将彬旬凹陷成矿区划分为4个协同勘探区,并建立了合理的勘探模式。(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王丹,吴柏林,寸小妮,孙莉,徐梓皋[7](2015)在《柴达木盆地多种能源矿产同盆共存及其地质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柴达木盆地是中国石油、天然气、煤和铀等多种能源矿产同盆共存的盆地之一。在平面分布上,目前已进入勘探开发阶段的油气藏分布于柴达木盆地西部、北缘及东部地区,煤和砂岩型铀矿分布在盆地北缘;在赋存层位上,石油及部分天然气(油型气、煤成气)以侏罗系煤系地层为源岩,以侏罗系、古近系—新近系为储层,煤赋存于侏罗系大煤沟组和小煤沟组,已知的铀矿化位于侏罗系、古近系—新近系地层。结合单种能源矿产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相互之间的组合形式,柴达木盆地石油、天然气、煤和砂岩型铀矿等多种能源矿产在空间上有明显的同盆共存关系,且在成藏成矿中相互作用。柴达木盆地西北地区石油与天然气、柴达木盆地北缘煤与煤成气呈同盆共存关系;柴达木盆地北缘铀矿化发育在煤层之上且在油气运移指向的边部有多个铀矿化点,油气及煤系地层为其提供还原剂。通过柴达木盆地北缘烃源岩生烃模拟试验,元素U及其伴生元素(Mn、Mo、V和Cs)的富集对烃源岩生烃有明显的催化作用,表现为生烃量大幅度增加和生烃高峰提前。综上所述,有机矿产对无机铀矿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还原作用,无机铀矿及其伴生元素对于有机油气的生成有明显的催化作用。(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陈瑜[8](2015)在《多种能源矿产开发应统筹规划》一文中研究指出科技日报北京3月10日电(陈瑜)说到核工业团队花十几年探明多个大型、特大型铀矿床,全国政协委员、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院长李子颖颇为自豪,但谈及全国最大的铀资源基地——鄂尔多斯盆地,他又很是“心疼”,因为部分已探明的大型铀矿床无法取得探矿权,影响了铀矿(本文来源于《科技日报》期刊2015-03-11)

程力沛,杨伟利[9](2014)在《探索勘探领域的拼车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拼车”已经成为近年来一种特殊的出行方式,既缓解交通拥堵,又节约出行成本。在能源勘探领域,“拼车”思想也正在萌芽、抽枝、结果。 由西北大学、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核工业二〇叁研究所、西安石油大学、中科院等多家单位共同(本文来源于《中国石化报》期刊2014-07-28)

王毅,杨伟利,邓军,吴柏林,李子颖[10](2014)在《多种能源矿产同盆共存富集成矿(藏)体系与协同勘探——以鄂尔多斯盆地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鄂尔多斯盆地为例,在盆地构造演化、各种能源矿产的时空分布以及相互联系等方面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盆地演化进程中多种能源矿产同盆共存富集的成藏(矿)体系及其分布规律,试图建立多种能源矿产协同勘探模式。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砂岩型铀矿的形成与油、气、煤具有成生关系,典型矿床为东胜铀矿床。可以把同盆共存富集的各种能源矿产概括为无机矿产(铀矿)和有机矿产(油、天然气、煤及煤层气)两类,在整个盆地演化过程中,共存系统中有机和无机矿产的形成过程相互关联,就位空间按照一定的规律分布,通常流体有机矿产分布于盆地内部,无机矿产则分布于盆地边缘或盆-山转换部位,但它们同属一个盆地的自然成矿(藏)系统。对于鄂尔多斯盆地,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构造作用和后期改造,对多种能源矿产的共存成矿(藏)体系的形成及定位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成藏(矿)演化过程可划分为成矿(藏)准备、主要成矿(藏)和后期保存等叁个演化阶段。根据盆地油、气、煤、铀多种能源矿产的配置组合特征,将鄂尔多斯盆地划分为七个协同勘探区,可以分别采用不同的协同综合勘探方式。(本文来源于《地质学报》期刊2014年05期)

多种能源矿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伊犁盆地位于新疆西部,在中下侏罗统水西沟群发现清洁能源铀矿,同时发现大型煤矿,且其找矿成果十分显着,受到国内学者与地质工作者的普遍关注。现已成为我国铀矿勘查基地之一,也是我国多种能源矿产开发利用示范基地之一。基本落实了多个砂岩型铀矿床,也探明了1600亿吨煤炭资源量。找矿工作取得重大成果,但研究程度尚不够全面,造成对伊犁盆地整体成矿潜力认识不足,特别是铀煤共存现象以及开采时序问题一直困扰着地质工作者。本文基于此问题,依托“伊犁盆地重点煤炭开发区放射性地质环境调查”生产与科研项目,根据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层序地层学及岩相古地理学的基本原理,结合伊犁盆地成矿地质背景,充分利用核工业、煤田、地矿、石油等主要勘查单位历年来取得的勘查成果,经过分析系统整理、综合研究,力求从整体上更全面地、更客观地总结出伊犁盆地的沉积演化史、沉积环境和成矿规律,以整个盆地为研究对象、以水西沟群为重点、以多种能源矿产为内容,研究了多种能源矿产的富集规律和成矿地质条件,提出多种能源矿产勘查与开发的时序问题。主要取得以下成果认识:(1)以整个伊犁盆地的多种能矿产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伊犁盆地构造、沉积、矿产特征,重点研究伊犁盆地沉积作用和沉积相、典型矿产、成矿时序、成矿规律和成矿条件,并提出勘查开发时序方案。丰富了伊犁盆地成矿理论,服务地质生产。(2)研究伊犁盆地多种能源矿的成矿时序和富集规律,提出伊犁盆地能源矿产的成矿作用时序是:煤矿-铀矿(铼矿)-油气,即煤矿最早、铀矿和铼矿次之、油气最晚,并且铀矿和油气具有后生富集特征、煤矿具有原生成矿特征。(3)研究了典型矿产基本特征和成矿条件,分析了其共性和差异性,提出铀矿是本地区最重要的能源矿产,其次是煤矿,再次是铼矿,最后是油气矿产。认为构造、沉积、气候是多种能源矿产形成的基本条件。(4)从沉积厚度、砂泥比等五方面,分层段研究了水西沟群的结构、展布,重新划分了沉积相带,认为扇叁角洲相和曲流河相是形成稳定的泥-砂-泥地层结构的有利相带,不仅成为良好的铀矿赋存空间,也是优质的油气贮层,为进一步研究目的层提供了工作思路。(5)针对铀煤同层共生,打破行业壁垒,推进资源共享,支持国防和地方经济建设,力求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首次提出综合勘查与合理开发的设想,并试图在伊犁盆地建立协同勘查与有序开发的评价机制;(6)伊犁盆地构造稳定,成煤条件优越,在盆地边缘发现的主要煤层厚度较大而且稳定性好,一直向盆地中心延伸,通过伊参1井可进行全盆对比,并且煤质类型与变质程度几乎全盆一致。则认为主煤层在整个盆地是连续的,构造成盆地含煤地层的主要格架,从而扩大了煤矿勘查与找矿靶区;(7)伊犁盆地南缘铀成矿条件较好,特定的地球化学环境造就了特有的铀矿成矿规律,表明铀矿化或铀矿床仅分布在盆地边缘层间氧化带前锋线附近,盆地中心尚未发现铀异常或铀矿化显示,推测盆地中心难以形成铀矿床,进而缩小了铀矿找矿靶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多种能源矿产论文参考文献

[1].许光.四川盆地东北缘叁迭纪构造体制转换与多种能源矿产成藏(矿)特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9

[2].李盛富.伊犁盆地中下侏罗统多种能源矿产富集特征与成藏条件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18

[3].佘晓宇,李冬冬,陈洁.米仓山——大巴山前陆盆地多种能源矿产成生关系研究[J].能源与环保.2017

[4].郑宪.库车坳陷多种能源矿产富集规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

[5].张孟然.柴北缘侏罗系多种能源矿产富集共生与成藏(矿)系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

[6].魏东,马中豪,陈清石.鄂尔多斯盆地渭北隆起中—新生代构造特征及多种能源矿产共存关系[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16

[7].王丹,吴柏林,寸小妮,孙莉,徐梓皋.柴达木盆地多种能源矿产同盆共存及其地质意义[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15

[8].陈瑜.多种能源矿产开发应统筹规划[N].科技日报.2015

[9].程力沛,杨伟利.探索勘探领域的拼车模式[N].中国石化报.2014

[10].王毅,杨伟利,邓军,吴柏林,李子颖.多种能源矿产同盆共存富集成矿(藏)体系与协同勘探——以鄂尔多斯盆地为例[J].地质学报.2014

标签:;  ;  ;  ;  

多种能源矿产论文-许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