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场论文_任轶佐,陈静,汪蕊雪,张韶岷

导读:本文包含了局部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电位,局部,可调,间期,特征,顶盖,神经元。

局部场论文文献综述

任轶佐,陈静,汪蕊雪,张韶岷[1](2019)在《基于时延的小鼠初级运动皮层局部场电位解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脑机接口研究中常利用神经电生理信号进行神经信息的解码,但由于小鼠神经电信号(特别是spike)慢性记录较难,目前脑机接口在小鼠上开展较少.本研究记录小鼠初级运动皮层上的局部场电位信号(localfield potential, LFP),通过计算该信号的功率谱密度作为特征输入,采用SVM (support vector machines)分类算法对小鼠压杆运动中的神经信息进行解码.结果发现解码所获得的运动信号与真实信号之间存在一个提前的时间差.为此,我们构建了一个时延SVM模型,利用小鼠上仅有的四通道LFP信号实现了二值运动信号的解码,且时延SVM解码精度更高.(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信息科学》期刊2019年11期)

陈书立,焦兴洋,王治忠,王松伟[2](2019)在《基于鸽局部场电位信号的数字字符图像重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鸽视顶盖神经元对视觉图像刺激产生的局部场电位信号(LFP),重建刺激数字字符图像。采用微电极阵列记录数字图像扫屏刺激下的神经元LFP信号,对其进行傅里叶变换并提取幅值、相位特征,然后利用逆滤波器算法构造重建模型,重建数字图像,并采用互相关系数进行评价。研究结果发现,在最优通道组合下,依据单因素重建试验,确定重建模型下神经元对视觉刺激的响应延迟时间为0.01 s,响应持续时间为0.55 s,频带范围为1 Hz<f_1<30 Hz、140 Hz<f_2<240 Hz。在各单因素最优的条件下,通过重建模型重建4只鸽子8组数据的10幅数字字符图像(0~9),与原始图像相比,其互相关系数均超过了0.90,总体互相关系数为0.935±0.01。总之,数字图像的扫屏视觉刺激模式所诱发的神经元响应可以以信息积累的方式重建该视觉刺激图像,同时也表明LFP信号的幅值、相位特征可较好地表征视觉刺激图像。(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魏静文[3](2019)在《氯化锂对APP/PS1小鼠海马CA1区局部场电位的调节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与目的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在老年人群中较为多见。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预计2050年,全球AD患者将达到1.15亿人。目前有大量对于AD的病理研究和临床治疗研究,然而仍未发现有效治疗手段。近期研究发现AD患者和AD模型小鼠脑中神经元网络活动的异常,成为AD研究热点之一。在AD的发病机制中,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 protein,Aβ)级联假说被广泛认可。该学说认为Aβ1-42具有神经毒性,导致突触功能损伤,与AD早期认知缺陷高度相关。近年来证实Aβ1-42造成与认知功能密切相关的神经元网络功能的损伤,导致局部场电位(local field potentials,LFPs)能量的减少和缺失,并在AD患者海马区发现theta振荡(4-12Hz)和gamma振荡(30-80Hz)能量的减少。LFPs反应了神经元群体的放电活动,是局部脑区群体神经元突触后电位的线性总和。神经元通过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相互影响,产生节律性振荡来实现大脑信息的处理,特别是在海马脑区的theta振荡和gamma振荡被认为是认知过程如注意力、感觉知觉和学习记忆的基础。研究发现LFPs和突触可塑性之间存在密切联系,神经递质改变和相应受体的抑制和激活会影响LFPs中节律振荡的产生。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与A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参与大脑的突触可塑性和记忆过程的调节。研究发现AD患者及多种AD小鼠模型的脑组织中均有Wnt/β-catenin信号的异常。氯化锂(lithium chloride,LiCl)临床用于双向性精神障碍的治疗,同时也作为糖原合酶激酶-3β(glycogen synthase kinase-3β,GSK-3β)抑制剂存在。研究发现LiCl能减少Aβ神经毒性对脑组织的损伤,其分子机制为LiCl抑制GSK-3β活性从而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然而,LiCl对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大部分集中于Aβ、Tau蛋白等分子和生化指标变化,但是能否有效对抗Aβ所导致的AD患者脑内异常的神经网络活动,目前报道较少。本实验采用APP/PS1转基因小鼠,给予腹腔注射LiCl处理2个月,通过行为学检测、多通道在体记录(multi-channel in vivo recording,MIVR)技术及分子生物学检测等方法,分析LiCl对AD小鼠海马CA1区LFPs中theta、gamma振荡的调节作用及突触相关蛋白突触素(synaptophysin,SYN)、突触后致密区蛋白95(post synaptic density-95,PSD-95)表达的影响,并探讨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是否参与调控蛋白和电活动变化的分子机制,为改善AD患者脑神经元功能活动提供理论依据和治疗方法。方法1.APP/PS1小鼠基因型鉴定。将所购APP/PS1雄性小鼠与C57BL/6野生型(Wild type,WT)雌性小鼠按1:2进行配对繁殖。待子代小鼠一月龄时,取鼠尾,提取DNA,通过PCR法扩增目的基因APP,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于化学发光成像仪内进行曝光观察。2.动物分组。将雄性APP/PSl转基因小鼠及WT小鼠分为4组,每组10只,分别为WT+NS组、WT+LiCl组、AD+NS组、AD+LiCl组。LiCl溶于0.9%生理盐水(normal saline,NS),给药剂量6 mmol/Kg,各组小鼠于6月龄分别腹腔注射LiCl溶液或同等体积的NS,每日1次,连续腹腔注射2个月。3.Morris水迷宫检测小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Morris水迷宫检测为期6天,实验前5天为定位航行实验,训练小鼠学习寻找隐蔽平台并记录逃避潜伏期;第6天为空间探索实验,记录动物穿越目标象限平台次数和在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的百分比。4.多通道在体记录海马CA1区LFPs。Morris水迷宫实验结束后,各组小鼠在海马CA1区植入4通道电极,恢复5天后记录海马CA1区LFPs,并导入Matlab软件进行分析。5.免疫荧光检测海马CA1区Aβ1-42表达。行为学及电生理检测完成后,各组小鼠灌流取脑组织,冰冻切片,免疫荧光标记海马CA1区Aβ1-42聚积。用IPP6.0分析Aβ1-42阳性面积占所观察面积百分比。6.Western blotting检测Wnt/β-catenin通路中相关蛋白的表达。行为学及电生理检测完成后,处死小鼠,各组小鼠取脑,分离海马组织,通过Western blotting方法观察GSK-3β、P-GSK-3β-ser9、β-catenin、CyclinD1的表达情况。7.Western blotting检测突触相关蛋白的表达。行为学及电生理检测完成后,处死小鼠,各组小鼠取脑,分离海马组织,通过Western blotting方法观察SYN、PSD-95的表达情况。8.统计学分析。实验结果分析用“均数±标准误”(Mean±S.E.M)表示,LFPs使用Matlab 2015b进行分析,采用SPSS 21.0进行统计分析。Morris水迷宫定位航行实验采用重复测量数据方差分析,其余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通过基因型鉴定,子代小鼠的DNA能扩增出约350 bp大小的APP条带,即可认为该小鼠为APP/PS1转基因小鼠。2.Morris水迷宫前5天定位航行实验中,随训练天数增加,各组小鼠找到隐蔽平台所用时间逐渐缩短。与WT+NS组比较,AD+NS组小鼠逃避潜伏期在第3、4、5天明显延长(P<0.001,P<0.01,P<0.01)。AD+LiCl组逃避潜伏期与AD+NS组相比较,在第4、5天明显缩短(P<0.05,P<0.05)。第6天空间探索实验,与WT+NS组相比,AD+NS组穿越平台次数(P<0.001)、在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百分比(P<0.001)均显着降低。AD+LiCl组穿越平台次数(P<0.05)、在目标象限停留的时间百分比(P<0.01)相较于AD+NS组均显着增加。3.多通道在体记录结果显示AD+NS组小鼠海马LFPs中theta频段能量(P<0.001)、gamma频段能量(P<0.001)均明显低于WT+NS组,AD+LiCl组相较于AD+NS组,theta、gamma频段能量明显增加(P<0.05,P<0.01)。4.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结果显示与WT+NS组相比,AD+NS组小鼠海马CA1区Aβ1-42阳性面积占所观察面积百分比显着增加(P<0.001)。AD+LiCl组相对于AD+NS组,Aβ1-42在海马CA1区的聚积明显减少(P<0.01)。5.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各组小鼠GSK-3β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D+NS组相较于WT+NS组小鼠的P-GSK-3β-ser9(P<0.01)、β-catenin(P<0.01)和CyclinD1(P<0.001)的水平降低。与AD+NS组相比,AD+LiCl组小鼠上调了P-GSK-3β-ser9(P<0.05)、β-catenin(P<0.05)和CyclinD1(P<0.01)的表达水平。6.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AD+NS组APP/PS1小鼠海马区突触相关蛋白SYN(P<0.001)、PSD95(P<0.001)表达明显低于WT+NS组,AD+LiCl组小鼠SYN(P<0.05)、PSD95(P<0.01)表达明显增加,与AD+NS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LiCl能够改善APP/PS1小鼠海马CA1区LFPs中theta、gamma振荡能量的下降。其分子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减弱了Aβ1-42的神经毒性,并提高海马突触相关蛋白SYN、PSD95的表达,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神经网络活动和学习记忆功能障碍。(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9-05-01)

李双燕,温雪晗,桑浩钧,徐桂芝[4](2018)在《工频电磁场长期作用影响工作记忆中局部场电位因果网络连接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电磁场(EMF)作用对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现已成为电磁生物效应领域广泛关注的问题。本文旨在从神经信息网络连接角度探究工频EMF长期作用对大脑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本文将斯普拉格·道利(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其中模型Ⅰ组将SD大鼠置于2 mT工频EMF中作用24 d;模型Ⅱ组将SD大鼠置于2 mT工频EMF中作用48 d;对照组SD大鼠未经工频EMF作用。随后,采集不同组别SD大鼠执行工作记忆(WM)任务过程中前额皮层(PFC)16通道的局部场电位信号(LFPs),并基于定向传递函数(DTF)构建LFPs因果连接网络,最终通过对比各组SD大鼠在WM过程中LFPs信号因果网络特征参数及行为学表现的异同,探讨工频EMF长期作用对WM的影响。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模型Ⅱ组大鼠执行WM任务达到正确率80%以上所需时间及次数明显多于对照组。WM任务中,模型Ⅰ、Ⅱ组因果网络连接强度及全局效率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模型Ⅱ组中因果网络连接密度值明显低于模型Ⅰ组及对照组。结果表明,经2 mT工频EMF的长期作用,PFC的LFPs信号间因果网络连接强度及全局效率降低,并影响SD大鼠的行为学表现。本文的研究结果从神经网络信息传递的角度揭示了工频EMF作用影响大脑认知功能的可能机制,可为进一步研究其作用机制提供重要的支持。(本文来源于《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期刊2018年06期)

刘新玉,平燕娜,王东云,姚汝贤,万红[5](2018)在《鸽子目标导向抉择任务中锋电位和局部场电位解码性能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锋电位(spike)和局部场电位(LFP)是神经信息解码中最重要的两种候选信号。目前对于哺乳类动物的spike信号和LFP信号的解码性能已有诸多研究,但是鸟类大脑这两种信号的解码性能并不清楚。本文利用6只鸽子为模式动物,基于留一法和k近邻的神经解码算法(LOO-kNN)研究了目标导向抉择任务中弓状皮质尾外侧区spike信号和LFP信号的解码性能,探讨了通道个数、解码窗口的位置、长度以及最近邻k值等参数对解码性能的影响。本文研究结果表明,spike信号和LFP信号都能有效解码出目标导向抉择任务中鸽子的运动意图,但是相比之下,LFP信号解码性能更优异,而且受通道个数的影响较弱。对于解码窗口而言,最佳解码窗口位于目标导向抉择过程的后半段,而且LFP信号最佳解码窗口长度(0.3 s)明显短于spike信号最佳解码窗口长度(1 s)。对于LOO-kNN算法来说,解码正确率与k值的大小基本成反比,k值越小解码正确率越高。通过以上本文研究结果,期望本文方法有助于大脑神经信息处理机制的解析,对于脑—机接口等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期刊2018年05期)

刘丽君[6](2018)在《基于鸽OT区神经元局部场电位信号的字符重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视网膜或视神经等视觉系统病变导致的视觉丧失已经成为影响人类生活质量最为严重的一种残疾。视觉假体的研究使视网膜、视神经和视觉皮层病变与损伤所造成失明的视觉修复成为可能。在视网膜或视神经假体的动物模型研究中,目前主要通过动物行为反馈的方式进行刺激效果的评估,缺乏直接的量化评估方法,因此,开发一种能够在视觉系统刺激部位下游进行信息重建的方法对视觉假体刺激效果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了一种通过在鸽子视顶盖(optic tectum,OT)采集神经元集群响应信号进行视觉信息重建的方法。采用微电极阵列记录了字符刺激下的多通道局部场电位信号(LFP),提取了局部场电位信号的特征,构造了重建模型,重建了刺激的字符图像。本文主要工作及研究结果如下:(1)获得了用于重建的神经元集群响应数据。在鸽子OT区植入了微电极阵列,采集了LFP信号,滤除了LFP信号的工频和肌电干扰。采用棋盘格实验测定了鸽子OT区感受野的位置,以此确定了视觉刺激播放的位置。设计了字符图像依次移动播放的方案,克服了电极所采集的信号所对应的感受野不能覆盖整张图像的问题。(2)确定了表征字符刺激信息的局部场电位信号特征。通过信息论的方法对局部场电位相位、幅值特征携带的信息量进行了比较,发现相位特征所携带的信息大于幅值特征所携带的信息。幅值在频率点43Hz,54Hz,62Hz,以及74Hz处所携带的信息最大,相位在频率点74Hz,105Hz,144Hz以及175Hz处所携带的信息最大。另外,幅值的主要携带频带集中在35Hz-100Hz之间,大于100Hz频带携带的信息比较少,相位在100Hz以后还携带信息。通过重建正确率比较了不同特征结合方式对重建性能的影响,从中发现将相位进行非线性映射的特征以及相位和幅值联合的特征用于重建字符图像刺激具有较高的正确率。(3)确定了通道,特征开始时间,特征截取时间长度等重建的特征参数。发现影响重建性能的因素有特征所处频带,特征所在通道,特征数据截取开始时间,特征数据截取时间长度。分析特征所处频带因素影响,发现当频率带包含70-110Hz时,重建的正确率大于0.96,用幅值特征在100Hz以后所重建的正确率小于相位特征所重建的正确率。分析通道因素影响,发现当通道数量大于2时,重建的正确率开始趋于饱和。分析开始时间因素影响,发现在刺激开始后的10ms内,神经元响应中已经包含了外界刺激信息。分析数据时间长度因素影响,发现当数据时间长度大于0.17s时,重建正确率趋于饱和。(4)设计了重建模型,实现了字符图像的重建。设计了基于逻辑线性回归和KNN两种重建模型进行重建,并比较了两种模型重建质量的差异,发现无论使用哪一种特征,两种算法重建正确率都达到了0.93以上。对于字符图像重建,KNN重建的正确率大于逻辑回归重建的正确率。使用相位进行非线性映射的特征以及相位和幅值联合的特征,逻辑回归算法的正确率达到了0.96以上。这个研究结果表明,对于重建字符图像,用简单的算法模型就可以重建的很好。从算法的比较中也进一步说明了找出优秀特征组合方式的重要性。本文最后对模型的通用性进行了验证,发现本文中构造的字符重建模型可以用任意字符训练得到的重建模型重建其他字符。(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8-05-01)

孙齐峰[7](2018)在《帕金森症在局部场电位中的特征提取》一文中研究指出深部脑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是治疗晚期帕金森症的有效治疗手段。然而现有的DBS技术很难适应患者生理状态的改变,缺乏自适应性,且存在副作用。自适应DBS系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理想的自适应DBS系统能够根据患者的生理状态,自适应控制刺激参数。其中获取能够反映患者生理状态的生物标记物是自适应DBS系统研究的核心,也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帕金森症患者的局部场电位(Local Field Potential,LFP)表现出异常的振荡现象,提取异常振荡信号,用于研究帕金森症病理机制,设计自适应DBS刺激控制规则库,对于晚期帕金森症患者的治疗有重要意义。本文对8名帕金森症患者的局部场电位信号进行研究,为了获取帕金森症生物标记物进行了下面四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对当前的帕金森症特征提取算法进行总结,分析算法原理及其获取的生物标记物的表现,提出帕金森症特征提取算法的设计标准;第二,对8名帕金森症患者的局部场电位信号进行预处理和谱分析,获取异常振荡的频域特征。其中,2名患者(刺激组)在DBS刺激的同时记录场电位信号,6名患者(未刺激组)在静息状态下切断供药进行局部场电位的信号的记录。谱分析结果显示,异常振荡信号集中的频段在8-35 Hz;第叁,设计了改进的经验模态算法用于异常振荡信号的提取,从时域角度将异常振荡分解出来。从精确度和计算效率两个角度出发,设计了基于信号整形和波形计数的特征提取算法与基于阈值包络的特征提取算法;第四,对获取的异常振荡进行统计分析。与现有的固定阈值法对比,分解出的异常振荡信号含有更多的有效信息,验证了算法的准确度;刺激组和未刺激组的对照分析,刺激组含有更少的长振荡和更多的短振荡,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本文以获取帕金森症的生物标记物为目标,分析现有算法并提出帕金森症特征提取算法设计的要求,利用谱分析限定异常振荡信号频率,设计算法从时域分解出帕金森症患者局部场电位的异常振荡信号,通过验证分析,确定了算法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为下一步自适应DBS系统的设计做准备工作。(本文来源于《重庆邮电大学》期刊2018-03-23)

王晓田[8](2018)在《癫痫间期放电下局部场电位与神经元发放之间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癫痫是一种发病率高的慢性疾病,由于治疗效果存在个体差异,因此了解癫痫的发作机理至关重要。脑电信号是癫痫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指标,癫痫的脑电信号可以分为发作期和发作间期,由于发作期与发作间期有相似的发作通路,因此对癫痫发作间期放电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过去的研究认为,癫痫是由神经元的同步发放引起的,而近期临床研究则发现神经元在间期放电下存在多种发放模式。因此,本论文将在动物模型上研究癫痫间期神经元发放的模式。论文以大鼠青霉素局部癫痫模型为实验对象,借助微电极阵列,提取注射点附近间期放电下的局部场电位和神经元锋电位,从时域、频域两个方面分别阐述两者之间的关系,探索了癫痫间期放电下神经元的发放模式。具体内容包括:(1)建立了大鼠青霉素局部癫痫模型。实验结果显示该模型的行为学特征与人类临床失神性癫痫的行为特征一致,大鼠场电位信号上的时域、频域特征也与其他类似青霉素局部癫痫一致。(2)在时域上研究了癫痫间期下大鼠场电位与神经元发放之间的关系。通过对间期放电不同阶段神经元的发放模式的分析,以及间期放电棘波、慢波段神经元的发放模式的分析,我们发现了神经元在间期放电下存在多种发放模式。(3)在频域上研究了癫痫间期下大鼠场电位与神经元发放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20Hz频段的局部场电位与间期放电密切有关。进一步通过提取上述频段的场电位信号的相位,分析间期放电下神经元发放与场电位之间的相位关系,我们发现间期放电下神经元与间期放电之间存在着两种锁相关系。综上所述,本论文表明在大鼠青霉素局部癫痫模型上,间期放电不是由于单纯的神经元同步发放引起的,而是存在多种发放模式,这说明癫痫可能是由于复杂网络结构引起的,因此需要进一步从电生理的角度来研究复杂的癫痫网络结构。(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8-03-15)

章文亮[9](2018)在《基于单通道局部场电位的小鼠睡眠自动分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睡眠是生物体的基本生理功能。其基本神经机制及其与神经疾病之间的关系仍未明晰。为了睡眠的研究及临床诊断,精确的睡眠分期是必不可少的。经典的睡眠分期是研究人员结合软件与经验来共同判断,精确的无需人工检视的自动睡眠分期方法来辅助睡眠研究和睡眠疾病的治疗是急需的。精确的自动睡眠分期方法不仅能够减轻临床医生分析大量的睡眠数据的负担,而且也能够让低功率、高精度的可穿戴式睡眠监测设备落地成为现实。因此,在本文中,我们提出和实现了一种基于单通道局部场电位(local field potential,LFP)的高精度睡眠自动分期方法。本文主要的工作包括以下:首先,基于单电极的小鼠前额叶皮层局部场电位信号采集系统的搭建。本文采用Blackrock公司研发的cerebus神经生理信号采集系统,配置数据采集参数,实施以小鼠为模型的单电极慢性采集实验,采集睡眠LFP信号。第二,完成了对单通道LFP数据的离线TQWT小波分解,提取7个基于小波分解sub-bands的能量特征,利用核密度估计和皮尔逊相关系数法分别对小波域的子带特征做了定性和定量分析,从而从统计学意义上评估特征的可靠性。最后,本文利用级联的随机森林集成学习分类器根据TQWT小波分解特征对睡眠状态实现了自动分期。实验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睡眠自动分期算法对小鼠的慢波睡眠(SWS),清醒(Wake),和快速眼动睡眠(REM)叁种不同的状态分别实现90.8%,90.6%和88%的分类精度,总体精度也可以达到89.6%。本文的结果表明,基于单通道LFP的集成学习算法可以用于睡眠自动分期系统的实现,是一种比较先进的算法。为后期的实时脑机接口提供新的方法和工具。(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8-01-01)

史勋[10](2017)在《经颅磁声电刺激对大鼠前额叶皮层局部场电位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神经调控技术是开展神经科学研究与神经系统疾病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经颅磁声电刺激作为一种新的无创式神经调控技术,使用超声波和静态磁场共同作用在被刺激神经组织处并产生感应电场来调节相应脑区神经元放电活动。经颅磁声电刺激具有较好的空间分辨率和穿透深度,作为治疗神经精神类疾病的方法和研究脑认知科学的工具,对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大鼠前额叶皮层损伤或老化会导致神经活动异常与多种神经精神类疾病的产生都有很大关系,因此对大鼠前额叶皮层施加刺激并对其局部场电位活动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理论分析、计算仿真、神经元模型构建、参数优化、局部场电位信号采集与提取和信号分析等研究了经颅磁声电刺激方法以及该方法对大鼠前额叶皮层局部场电位产生的影响,主要完成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1、介绍了本课题研究背景,总结了现在国内外常用神经调节技术特点以及发展趋势,由此引出经颅磁声电刺激技术并介绍了该技术所具有的优势以及发展现状,说明使用经颅磁声电刺激对大鼠前额叶皮层局部场电位展开研究的重要性。2、通过理论分析阐明经颅磁声电刺激作用原理,并通过详细数学计算求出由超声波和磁场共同作用产生的感应电场可以用来刺激神经组织,从而证明经颅磁声电刺激的理论可行性。建立生物组织模型,仿真分析了经颅磁声电刺激声场分布特性和感应电场分布特性,为开展经颅磁声电刺激神经元模型与仿真实验研究奠定了基础。3、为了探索经颅磁声电刺激作用机制,本文采用H-H神经元模型对比分析了连续波、方波脉冲调制波和正弦波脉冲调制波对神经元放电活动产生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刺激参数改变就会引起神经元放电模式的改变,从而影响神经系统内信息编码过程。仿真结果为进行经颅磁声电刺激动物实验提供了理论依据。4、搭建经颅磁声电刺激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数字信号发生器、射频功率放大器、超声换能器、聚焦透镜和叁维立体定位仪。利用搭建好的经颅磁声电刺激系统刺激SD大鼠运前额叶层区域,使用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记录大鼠前额叶皮层刺激时刻局部场电位信号。5、对原始局部场电位信号进行预处理得到得到?、?、?、?、?频段局部场电位信号。使用功率百分比分析不同刺激模式及参数对大鼠前额叶皮层局部场电位产生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经颅磁声电刺激可以有效的刺激大鼠前额叶皮层并对大鼠前额叶皮层局部场电位产生影响。局部场电位中?频段波可以作为大脑皮层处于处以抑制状态时电活动主要表现,而?、?频段波可以作为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时电活动主要表现。(本文来源于《河北工业大学》期刊2017-12-01)

局部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鸽视顶盖神经元对视觉图像刺激产生的局部场电位信号(LFP),重建刺激数字字符图像。采用微电极阵列记录数字图像扫屏刺激下的神经元LFP信号,对其进行傅里叶变换并提取幅值、相位特征,然后利用逆滤波器算法构造重建模型,重建数字图像,并采用互相关系数进行评价。研究结果发现,在最优通道组合下,依据单因素重建试验,确定重建模型下神经元对视觉刺激的响应延迟时间为0.01 s,响应持续时间为0.55 s,频带范围为1 Hz<f_1<30 Hz、140 Hz<f_2<240 Hz。在各单因素最优的条件下,通过重建模型重建4只鸽子8组数据的10幅数字字符图像(0~9),与原始图像相比,其互相关系数均超过了0.90,总体互相关系数为0.935±0.01。总之,数字图像的扫屏视觉刺激模式所诱发的神经元响应可以以信息积累的方式重建该视觉刺激图像,同时也表明LFP信号的幅值、相位特征可较好地表征视觉刺激图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局部场论文参考文献

[1].任轶佐,陈静,汪蕊雪,张韶岷.基于时延的小鼠初级运动皮层局部场电位解码研究[J].中国科学:信息科学.2019

[2].陈书立,焦兴洋,王治忠,王松伟.基于鸽局部场电位信号的数字字符图像重建研究[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19

[3].魏静文.氯化锂对APP/PS1小鼠海马CA1区局部场电位的调节作用[D].郑州大学.2019

[4].李双燕,温雪晗,桑浩钧,徐桂芝.工频电磁场长期作用影响工作记忆中局部场电位因果网络连接特征[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18

[5].刘新玉,平燕娜,王东云,姚汝贤,万红.鸽子目标导向抉择任务中锋电位和局部场电位解码性能对比研究[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18

[6].刘丽君.基于鸽OT区神经元局部场电位信号的字符重建研究[D].郑州大学.2018

[7].孙齐峰.帕金森症在局部场电位中的特征提取[D].重庆邮电大学.2018

[8].王晓田.癫痫间期放电下局部场电位与神经元发放之间关系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8

[9].章文亮.基于单通道局部场电位的小鼠睡眠自动分期研究[D].浙江大学.2018

[10].史勋.经颅磁声电刺激对大鼠前额叶皮层局部场电位影响的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7

论文知识图

下合成的CrO2-SnO2复合氧化物的...中掺V3+的局部结构图两种风场IVSR局部边界结果对比6.10 移动机器人群到达目标点粒子散射场局部图像测量实验示意图不同目标检测方法结果比较

标签:;  ;  ;  ;  ;  ;  ;  

局部场论文_任轶佐,陈静,汪蕊雪,张韶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