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有限沉默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沉默权,米兰达,刑事诉讼,犯罪嫌疑人,司法,制度,刑事诉讼法。
有限沉默权论文文献综述
陆玉龙[1](2019)在《有限沉默权在中国刑事司法制度中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沉默权是涉嫌刑事犯罪人防御权,人格权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国家司法权力的制约,是现代法治国家刑事诉讼程序正当与文明的象征。随着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文明的进步,对人权问题的进一步重视,笔者就如何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有限沉默权制度提出理性思考。(本文来源于《法制博览》期刊2019年02期)
陈杰[2](2012)在《沉默权不再沉默——有限沉默权推动刑事诉讼改革》一文中研究指出沉默权是一个无法让人沉默、无法让人回避的话题。通过借鉴、引入沉默权制度,不断深化当事人合法权益保障工作。作为借鉴之用,我国就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沉默权制度,即有条件或有限度的沉默权制度,适时引入、规范适用。(本文来源于《湖北警官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10期)
陈杰[3](2012)在《沉默权不再沉默——有限沉默权借鉴推动刑诉改革》一文中研究指出公正司法方针的出台对如何惩罚犯罪,保护人民合法权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我国刑诉法的修订和近几年对先进司法理念的引进,我国加大了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保护力度。作为借鉴之用,我国就必须取其精华,仍其糟粕,选择适合国情的沉默权制度,即有条件或有限度沉默制度,适时引入、规范适用。(本文来源于《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12期)
叶亿培[4](2011)在《论实施有限沉默权的必要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沉默权是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对于来自警察和法庭的讯问,有拒绝回答和保持沉默的权利。在中国是否赋予犯罪嫌疑人以沉默权仍是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其争议为"肯定说"、"否定说"、"折衷说"。结合国际环境与本土国情,我们认为采取"折衷说"可以促进侦查程序的公正和文明执法。(本文来源于《贺州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4期)
靳晋芳[5](2010)在《浅论如何构建我国有限沉默权制度》一文中研究指出沉默权是国际人权法确认的一项基本人权,是现代法治国家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享有的一项重要权利,已被许多法治国家立法确认和认可。本文重点探析了如何构建我国有限沉默权制度制度。(本文来源于《法制与社会》期刊2010年24期)
陈福平[6](2010)在《论如何在我国推行刑事犯罪嫌疑人有限沉默权制度》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刑事犯罪嫌疑人沉默权利保护问题已经成为了法学界关注的热点。一些学者主张在我国建立完善的刑事犯罪嫌疑人沉默权利保护制度,推行彻底化的沉默权利保护。还有一些学者主张执行现行法律规定的"无明确规定"原则,保持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本文结合犯罪嫌疑人沉默权利的基本特点及国外犯罪嫌疑人沉默权利保护现状,提出了现阶段在我国建立"有限沉默权"的设想。(本文来源于《法制与社会》期刊2010年19期)
许彦伟[7](2006)在《我国有限沉默权制度》一文中研究指出沉默权的研究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各方面的反映不同,但是以我国的具体国情和现实状况来看,我国应当实行此项权利。笔者认为对我国沉默权制度的研究要集中在应建立何种模式的沉默权制度上,只要解决好这一主要问题,其他的就可以迎刃而解了。本文主要讨论我国的有限沉默权制度及其相应的保障措施。有限沉默权原则,是指在普遍确立沉默权的同时,具体做出某些限制,即普遍确立与具体限制相结合的原则。通过讨论,我们不难得出,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有限沉默权制度,是与国际接轨,消除中国几千年的厌诉思想的必要举措,也是大势所趋。(本文来源于《科技信息(学术研究)》期刊2006年09期)
赵世禹[8](2002)在《从米兰达规则反思中国设立有限沉默权制度》一文中研究指出前言关于沉默权制度及其在中国的设立与否,已经有相当时间的争论了。虽然目前众家言辞尚无定论,但这种探讨对中国司法制度的完善是有益的。笔者希望通过对相关案例的分析、学习,并结合中国的司法实践,以一种符合中国司法实际情况又有利于完善现存司法制度的角度来借鉴沉默(本文来源于《中国司法》期刊2002年12期)
聂晓生,江继海[9](2001)在《构建我国有限沉默权制度的几点设想》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有限沉默权的概念、国外沉默权立法模式及我国国情的分析,认为中国应建立有限沉默权制度,并对我国如何建立有限沉默权制度的模式进行设想,力图从具体方案中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有限沉默权制度。(本文来源于《法制与社会发展》期刊2001年06期)
有限沉默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沉默权是一个无法让人沉默、无法让人回避的话题。通过借鉴、引入沉默权制度,不断深化当事人合法权益保障工作。作为借鉴之用,我国就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沉默权制度,即有条件或有限度的沉默权制度,适时引入、规范适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有限沉默权论文参考文献
[1].陆玉龙.有限沉默权在中国刑事司法制度中的思考[J].法制博览.2019
[2].陈杰.沉默权不再沉默——有限沉默权推动刑事诉讼改革[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2
[3].陈杰.沉默权不再沉默——有限沉默权借鉴推动刑诉改革[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
[4].叶亿培.论实施有限沉默权的必要性[J].贺州学院学报.2011
[5].靳晋芳.浅论如何构建我国有限沉默权制度[J].法制与社会.2010
[6].陈福平.论如何在我国推行刑事犯罪嫌疑人有限沉默权制度[J].法制与社会.2010
[7].许彦伟.我国有限沉默权制度[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6
[8].赵世禹.从米兰达规则反思中国设立有限沉默权制度[J].中国司法.2002
[9].聂晓生,江继海.构建我国有限沉默权制度的几点设想[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