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丽[1]2003年在《浑善达克沙地沙漠化过程及其植被恢复的基础研究——以正蓝旗为例》文中指出植被恢复是防治土地沙漠化扩张和缓解沙尘暴危害的关键,本文对浑善达克沙地的沙漠化过程、植被演替、天然植物群落土壤水分动态、耗水特征、适应性及稳定性、植被恢复机制与途径进行了探讨,从SPAC体系讨论沙地植物群落的水分利用机制与动态变化及群落持续发展的关系。研究表明:人为过垦、过牧、过樵采等干扰是浑善达克沙地沙漠化扩展和植被退化的主要诱因,保护天然植被、建立人工植被则是沙漠化逆转和促进植被恢复进程的主要手段。植被进展演替促进了沙漠化过程的逆转,研究区植物的土壤种子库及其萌发机制为天然植被的恢复提供了可能。 研究区主要植物种根系分布范围的不同、形态解剖结构和水分生理指标的差异反映了植物对水分利用机制和沙地生境的适应性机制不同。 研究区不同植物群落的土壤水分时空分布格局不同,土壤含水量的空间分布自上而下可划分出表层土壤水分低值层、土壤水分剧烈波动层和土壤水分相对稳定层;土壤含水量的季节变化可分为土壤水分稳定期(5~6月)、土壤水分消耗期(6~9月)和土壤水分缓慢恢复期(9~10月),土壤干湿季的变化与大气降水干湿季并不一致;土壤含水量的动态变化主要受植被及大气降水的影响。 研究区主要植物种蒸腾速率日变化和季节变化明显,蒸腾速率与环境因子呈线性显着相关;研究区植物群落蒸散量随植物种类而不同;各群落土壤水分亏缺的空间分布与土壤水分剧烈变化层、根系密集分布层相吻合,季节动态则与植物物候期密切相关。各植物群落土壤水分亏缺可分为重度、中度和轻度亏缺叁种类型,且其季节变化明显;群落对土壤水分亏缺的适应对策因植物种而异。 基于沙丘植被演替规律及种子繁育机制提出沙地植被自然恢复的适宜地段和植物群落;通过对土壤水分资源容量与群落稳定性的讨论,提出了群落水分稳定性机制,依据高耗水植物与低耗水植物空间分布格局对水分资源的响应机制,提出沙地人工植被应采取“近自然”方式恢复,建立“以灌草为主,乔木散布”的“人工疏林草地”,并利用根系营养空间提出研究区人工植被恢复的理论栽植密度。
慕宗杰[2]2017年在《浑善达克沙地飞播区植被恢复状况及土壤性状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浑善达克沙地飞播区的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于2013—2017年连续5年对1999年播区、2000年播区、2001年播区、2002年播区、2005年播区、2007年播区、2008年播区、2009年播区、2011年播区、2012年播区和2013年播区内的植被进行调查研究,同时选择未飞播的流动沙地作为对照样地(CK),并于2017年对这12个样地进行土壤采样,以研究其理化性质。采用空间差异代替时间变化的方法,分析了飞播治理后飞播区植被的物种组成、数量特征、物种多样性和植物间的关联程度;同时对同一时间不同生境内土壤及植被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了研究,旨在摸清浑善达克沙地飞播区植被恢复状况及植被变化规律,探讨人工植被恢复在沙地固定及土壤性质变化中的作用,从而为沙地植被恢复及退化生态系统重建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将浑善达克沙地飞播区的植物群落分为乔灌层和草本层进行调查,乔灌层有17种植物,分属5科8属,其中,豆科、蔷薇科和菊科所占的比例为82.35%,且在植被恢复的9~10 a,迎风坡的物种数最高可达10种;草本层有95种植物,分属22科63属,其中,禾本科的物种数量最多,占18.95%,且在恢复的第9年时,沙丘顶部的物种数可达43种。(2)乔灌层不同功能型植物群落的高度、盖度均呈现波动性增加的趋势,而草本层不同功能型植物群落的高度、盖度却呈现出先增加后下降再增加的趋势。乔灌层中,榆科的高度、盖度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增加趋势;草本层中,藜科、豆科和禾本科的高度、盖度均呈现先增加后下降再增加的趋势。乔灌层中,迎风坡坡中的植物高度在恢复的第8年达到最大值;草本层中,迎风坡坡中的植物盖度在恢复的第9年达到最大值。(3)飞播植物中,塔落岩黄芪和白沙蒿在恢复初期生长迅速,其盖度在恢复2a时要明显高于恢复1 a;沙地榆的高度和盖度在恢复19 a中一直呈增加趋势;沙打旺在沙地中存在的时间较短,自恢复9 a以后就从飞播群落中完全衰退。原生植物中,褐沙蒿的高度和盖度均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砂珍棘豆的密度在恢复后期有了较明显的增加;兴安虫实、雾冰藜、狗尾草在恢复19 a中的出现频度较高。(4)乔灌层科和属的Margarlef丰富度指数均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而种的Margarlef丰富度指数则呈现增加的趋势;科和属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均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然后趋于平稳的趋势;种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波动性较小。草本层科的Margarlef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波动性较大,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波动性较小;属和种的Margarlef丰富度指数波动性较大,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波动性较小。(5)乔灌层群落中,科级水平上的群落相似性属于中等以上相似水平,群落结构差异较小;属和种的相似性系数分别在0.385~0.538和0.225~0.409之间,属于中等不相似。草本层群落中,科的相似性系数在0.211~1.000之间,属的相似性系数在0.175~0.979之间,种的相似性系数在0.333~0.537之间,其相似性较不均衡。(6)乔灌层中,灌木、半灌木和乔木关联度相等;而不同科之间,杨柳科、榆科、蔷薇科、豆科、菊科之间的关联度则存在着不对称性。草本层中,多年生豆科牧草、多年生禾草和多年生杂类草之间,一、二年生豆科牧草,一、二年生禾草,一、二年生杂类草之间,以及不同科中的豆科与禾本科之间,均存在着不对称性。草本层各功能型对乔灌层各功能型的依赖程度要大于乔灌层各功能型对草本层各功能型的依赖程度。(7)乔灌层功能型植被的稳定程度要高于单一的灌木、半灌木和乔木,且灌木、半灌木在乔灌层中的地位和作用高于乔木;豆科在乔灌层中的地位和作用高于其他科;岩黄芪属在乔灌层中的地位和作用要高于其他属;塔落岩黄芪、褐沙蒿和沙地榆在乔灌层中的绝对作用较高,而塔落岩黄芪、细枝岩黄芪和小叶锦鸡儿在乔灌层中的相对作用较高。草本层功能型植被的稳定程度低于一、二年生禾草,却高于其他功能型;禾本科在草本层中的地位和作用高于其他科;麻花头属与最优母序列的关联度最大;麻花头属、荨麻属、胡枝子属、虫实属和赖草属在草本层中的绝对作用较高,而麻花头属、虫实属、赖草属、荨麻属和胡枝子属在草本层中的相对作用较高。(8)灌木、半灌木与土壤pH值、全磷、全钾含量、粗砂粒、土壤水分、关联程度较大,而乔木则与土壤容重、粗砂粒、速效钾含量、土壤pH值、土壤全磷含量的关联程度较大。多年生豆科牧草与土壤水分含量、pH值关联程度最大,多年生禾草、杂草和一、二年生禾草与土壤水分含量、全钾含量关联程度最大,一、二年生豆科牧草与粉粒和土壤全磷含量的关联程度最大,一、二年生杂类草与粗砂粒和土壤全钾含量的关联程度最大。
范建友[3]2004年在《基于RS和GIS的正蓝旗槙被动态与荒漠化评价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地处浑善达克沙地腹地的正蓝旗为例,以高分辨率的TM影像数据和实地调查、统计数据为基础,采用遥感影像处理和定量分析与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正蓝旗的植被覆盖变化、荒漠化现状及其驱动机制。 利用NDVI和植被盖度遥感模拟的混合像元模型建立了TM影像正蓝旗植被覆盖度模型。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正蓝旗1987和2001年两个时期植被覆盖变化的数量和空间特征。结果表明,过去的14年间,全旗植被覆盖转化以植被退化为主,占发生覆被类型转化面积的85.17%,正蓝旗植被盖度总体呈降低趋势,这将导致正蓝旗的生态环境更加恶化。 采用植被降水利用效率作为评价指标、基于相对基准的荒漠化遥感评价方法对正蓝旗的荒漠化程度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以1987年为基准,2001年正蓝旗发生荒漠化的面积占评价区域总面积的57.27%,荒漠化形势相当严峻。其中,中度荒漠化、轻度荒漠化占荒漠化土地面积的89.9%,这说明正蓝旗荒漠化总体程度较轻,治理难度相对较小。
丁国栋, 蔡京艳, 王贤, 董智, 范建友[4]2004年在《浑善达克沙地沙漠化成因、过程及其防治对策研究——以内蒙古正蓝旗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浑善达克沙地是内蒙古自治区四大沙地之一 ,2 0世纪 6 0年代以后 ,该沙地发生了严重的沙漠化 ,不仅恶化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而且成为京津地区最主要的沙尘源之一 ,对京津、华北等周边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生态安全构成了愈来愈严重的威胁 .该文着重以浑善达克沙地腹地的内蒙古正蓝旗为例 ,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对沙漠化成因和过程进行分析 ,确定该区沙漠化发生发展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并结合当地实际提出沙漠化防治的基本对策和措施 ,为有关的防治和管理部门提供必要的理论和决策依据
刘冠志[5]2017年在《浑善达克沙地黄柳异速生长与生态适应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黄柳(Salix gordejvii)作为重要的固沙先锋灌木,广泛分布于浑善达克沙地、科尔沁沙地和呼伦贝尔沙地,在沙地植被恢复与重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浑善达克沙地不同立地分布的黄柳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生态学试验和室内分析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地研究了黄柳对不同立地的生态适应,并探讨了黄柳不同立地的异质性,揭示了黄柳丛生枝种群动态与异速生长特性及其资源分配、形态解剖、生理生态适应机理。本研究有助于对黄柳衰败机制的认识,并为植物生活史对策研究丰富材料。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黄柳具有较强的生态适应性,其不同立地间具有较高的土壤与植被空间异质性。不同立地土壤表层(0~20cm)温度大小顺序依次为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丘间低地,土壤垂直温差(0~120cm)与含水量大小顺序与土壤表层温度相反。土壤粒径分布PSD显示不同立地土壤粒径主要分布在细砂(100~250μm)与中砂范围(250~500μm),二者总比重均在81.86%以上,其大小顺序依次为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丘间低地>固定沙地,随着不同立地植被状况的改善,土壤总体呈细粒化。不同立地土壤pH总体无显着性变化,固定沙地与丘间低地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全磷总体大于半固定沙地与流动沙地,且丘间低地各土层间变化显着。黄柳特殊的生活史策略使其在浑善达克沙地植被恢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总体提高了半固定沙地群落稳定性,而固定沙地群落稳定性较差,存在潜在退化的危险。(2)黄柳丛生枝种群年龄结构与数量动态分析表明,不同立地分布的黄柳丛生枝种群年龄结构不同,流动沙地处于增长期,半固定沙地和丘间低地处于稳定期,在固定沙地处于衰退期。当年萌生枝数量的不足及幼龄枝生活力下降是黄柳丛生枝种群发展和更新的"瓶颈"。(3)黄柳丛生枝枝长-基径异速生长关系分析得出,在不同立地类型间,随着沙地水分梯度的增加,黄柳丛生枝枝长-基径异速生长关系存在一定的变化规律,即从流动沙地的异速生长(异速生长指数a=1.270,枝长生长速率大于基径生长速率),调整为半固定沙地和固定沙地的等速生长,于丘间低地再次调整为异速生长(异速生长指数a=0.519,枝长生长速率小于基径生长速率)。流动沙地倾向于选择高的纵向增长率,快速实现更大的光合器官与繁殖器官空间占据,捕获光资源,扩大种子扩散范围;随着立地条件的改变,丘间低地趋向于选择高的径向增长率,形成更大的支撑径级,抵抗自身重量造成的形态扭曲,保持直立挺拔形态,最小化资源输送阻力;半固定沙地与固定沙地的适应对策居中。(4)黄柳丛生枝茎、叶、枝生物量随着水分梯度的增加,均呈逐渐增大的趋势,且枝生物量分配比重逐渐增大,而茎或叶生物量分配比重逐渐减小。黄柳丛生枝茎、叶、枝生物量间异速生长分析表明,枝-茎生物量呈等速生长关系,即二者生物量累积速率相等,与立地类型无关;其它构件生物量间异速生长关系与立地类型相关,叶生物量的累积速率是生物量分配策略的主要调控者,其在流动沙地具有较大的累积速率,在半固定沙地和固定沙地累积速率相对减小,丘间低地最小,其次枝生物量与茎生物量的累积速率分别在固定沙地和丘间低地有所增大,以此权衡叶生物量累积速率的减小。不同立地黄柳丛生枝小枝内叶大小-数量间均存在极显着的异速负相关关系,即小枝叶大小的增大(减小)速率大于叶数量的减小(增加)速率。在出叶强度一定的情况下,流动沙地与丘间低地相似,较半固定沙地和固定沙地表现出具有更大的单叶干重或单叶面积。(5)黄柳不同级序根的形态和解剖结构存在显着差异,1、2级根为初生根,4、5级根为次生根,3级根为过度型根;初生木质部为叁原或四原型。通过解剖、直径和根序的综合方法将黄柳细根定义为前3级根中未形成连续木栓层且直径小于0.7mm的根,小于对比分析植物小红柳的细根(<2mmm)。水分减少时,细根分布浅层化,且削弱速度较快,水分条件增加时,细根分布深层化,且削弱速度较慢。黄柳导管分子均以网纹和两端具尾、一端具尾类型为主,具单穿孔板,纹孔互列。其根部导管分子长度、直径、端壁斜度同小红柳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前者较后者直径大、端壁斜度小,为进化特征,而长度较长,为原始特征;茎部导管分子长度、直径、端壁斜度无显着性差异。黄柳根部导管具有高输水性,较对比分析植物小红柳适应干旱环境。叶表皮微形态与叶片功能间存在权衡关系。(6)不同立地黄柳光合特性日变化差异明显,半固定沙地和固定沙地Pn呈不明显双峰型,丘间低地呈显着双峰型变化趋势,而流动沙地呈单峰型。除半固定沙地Pn的变化主要受非气孔因素影响外,其它立地由气孔和非气孔两种因素共同作用。黄柳Tr均呈单峰型,总体来看Tr日均值的大小顺序为丘间低地>流动沙地>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存在低G高Tr的水分利用最优对策。WUE大小顺序依次为半固定沙地>流动沙地>固定沙地>丘间低地。不同立地黄柳叶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无显着性差异,而流动沙地黄柳积累了大量Pro,具有保护性作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渗透胁迫的适应性。黄柳体内POD受环境胁迫影响较强,而SOD和CAT在活性氧清除中起关键作用。固定沙地黄柳正处于环境胁迫或衰老死亡的过程或阶段,由于自身保护酶活性的保护,MDA未引起膜脂过氧化,但长期的抗氧化酶系统的失衡与MDA累积,致使其具有衰败、死亡的危险。综上所述,黄柳具有特殊的资源分配、丛生枝异速生长及生理生态适应策略,以确保种群的自我更新,从而适应沙地环境。采取适当的抚育管理措施(如平茬等),可维持黄柳种群稳定,避免衰败,同时兼顾生态与经济效益。
赵娜[6]2009年在《浑善达克沙地榆分布与地面因素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沙地榆是白榆的一个变种,是浑善达克沙地主要的乔木树种,适生性强,在维持沙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沙漠化土地治理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解决沙地榆出现的生长衰退、更新困难等问题,作者于2008年夏秋之际,采用样带、样方、无样地等调查方法,以桑根达莱为中心,沿集通铁路方向对浑善达克沙地榆的分布、生长状况以及土壤养分进行了取样、调查和分析,在室内对192个土壤样品8个指标分析的基础上,采用SAS软件分析了沙地榆分布密度、生长状况与地形、地理位置、土壤养分、土壤pH值、土壤含水量等地面因子的相关关系。结果为:(1)4个立地类型上,按照沙地榆分布密度分析,背风坡>坡顶>迎风坡>丘间地;按照调查样带中分布的频度排序则为:丘间地>背风坡>迎风坡>坡顶;不同的地理位置上,中部区沙地榆分布较多,向东西两端逐渐减少;沙地榆的分布密度与草本植被种类、植被盖度、土壤水分、pH值、土壤全效养分的整体相关性较小,相关系数绝对值<0.5;沙地榆的3种分布状态(团聚、稀疏、零星)与土壤速效养分的关系为:团聚>稀疏>零星。(2)沙地榆的生长指标在不同立地类型上的排序为丘间地>背风坡>迎风坡>坡顶,并随地理位置由东向西逐渐增加;与草本的种类数的相关系数大部分在0.8以上;与草本盖度无相关关系;与土壤pH值的相关系数为0.71;与土壤中的全钾含量存在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在-0.68左右;与土壤的其他养分指标以及土壤含水量无相关性。
王健[7]2017年在《浑善达克沙地3种治理模式植被恢复效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浑善达克沙地的治理对当地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植被恢复是防止其沙地扩张和缓解沙尘暴危害的有效途径。本研究通过对浑善达克沙地治理模式资料收集和植被恢复效益调查,总结出适合浑善达克沙地不同立地类型的3种植被恢复模式:飞播模式、围封模式和设置生物沙障模式,对各模式下群落植被恢复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沙地面积较为集中,植被盖度约为10%的平缓沙地或退化草场适合进行飞播造林。在飞播9a时群落物种数、平均高度、盖度、密度和地上生物量总体达到最大值,分别为68种、200.39cm、81.33%、85.31株/m2和1051g/m2;多年生植物比例在9a时也达到最大值,为57.4%;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增大,群落结构复杂,群落稳定性增大。植被盖度在10%~15%的退化沙化草地适合进行围封模式。与对照区相比,群落的物种数、群落平均高度、盖度、密度和地上生物量在围封12a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39种、125.33cm、72.7%、196.92株/m2和315.24g/m2;多年生植物比例最大值也出现于围封12a,为60.4%;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指数增大,优势度指数降低。植被盖度在10%以下的流动沙丘及风沙严重、植被稀少地带适合设置生物沙障。在设置沙障6a时,物种数、群落盖度和密度达到最大,分别为22种、53.3%和45株/m2;在10a时群落高度和地上生物量达到最大,分别为173.37cm和581g/m2;多年生植物比例在6a时达最大,为45.5%;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增加,优势现象较为明显。不同立地类型采取不同恢复措施会取得良好的植被效益。沙区情况复杂,单独运用某一种模式不能很全面的治理,在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多种模式搭配使用,可以快速达到较好的植被恢复效果。同时后期的管护对维持植被的可持续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宝鲁[8]2006年在《浑善达克沙地牧区生态移民工程效益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浑善大克沙地生态移民为研究对象,以内蒙古正蓝旗桑根达来镇敖力克嘎查(行政村)为典型区,分析研究生态移民工程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自2004年12月至2006年1月的一年多的时间里以敖力克嘎查为重点,在浑善达克沙地进行了4次,近3个月的调查访问和实地观测。生态移民涉及生态、社会和经济的方方面面,是我国为了恢复与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一项生态工程。本次研究为了如实地反映生态移民工程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应用描述法、费用效益分析相关方法和“3S”技术手段,对野外调查、访谈调查的资料和遥感数据进行了系统地分析。结果显示,典型区生态移民工程显着的效益是生态效益,在搬迁后的几年里迁出地生态环境得到较好的恢复。但是奶牛养殖经济效益不明显,移民人均纯收入均比搬迁前减少而挫伤了移民生产积极性,改变了移民对生态移民工程的态度。目前,在浑善达克沙地牧区移民中敖力克嘎查整体情况比较好,其它不少移民点,不仅经济效益低,搬迁后围封管理也不严,草场没有得到恢复,甚至继续恶化。敖力克嘎查虽然草场得到很好的恢复,但是小规模、单一的奶牛养殖经济效益较低,很难让移民走上小康之路。因此,本文根据移民村实际,从移民经济可持续性、移民生产经营模式等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了移民搬迁需具备的条件和完善移民生产的方式。
丁国栋, 李素艳, 蔡京艳, 赵廷宁, 王贤[9]2005年在《浑善达克沙地草场资源评价与载畜量研究——以内蒙古正蓝旗沙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浑善达克沙地是我国的四大沙地之一,也是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影响较为敏感的地区之一。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人为不合理的活动,特别是过度放牧,使该沙地草场发生严重的退化、沙化,其荒漠化发展速度成为全国少数几个超过4%的地区之一。不仅造成草场生产力的显着下降,制约牲畜业的健康发展,而且成为京津地区最主要的沙尘源之一。本文以内蒙古正蓝旗的浑善达克沙地区为例,通过收集资料、进行野外实地考察和调查,分析沙地草场植被类型及其分布特征,测算各类型草场典型群落的生产能力并进行草场资源评价,在此基础上探讨其沙地草场的理论载畜能力,为科学、合理利用草场提出理论依据。
曹子龙[10]2007年在《内蒙古中东部沙化草地植被恢复若干基础问题的研究》文中提出草地沙化是国内外关注的重大环境生态问题,近年来日益恶化的草地生态环境已对世界的生态安全构成极大威胁,为切实掌握草地沙化成因及沙化草地植被恢复措施,本项研究采用宏观、微观相结合的方法,应用野外调查、实验室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手段,运用恢复生态学有关原理和方法,在以奈曼旗为例对内蒙古中东部草地沙化原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在内蒙古中东部开展了围栏封育促进沙化草地植被恢复机理、围封沙化草地“种子岛”效应、平行高立式沙障治理严重沙化草地效益以及草地改良措施对沙化草地植被恢复的作用等领域的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奈曼旗草地沙化,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胁迫的结果。人类活动,特别是不合理的畜牧业生产方式,是导致该地区草地生态系统劣变的主要因素,气候变化加剧了系统劣变的程度。(2)随着围封年限的增加,沙化草地群落特征、土壤种子库、土壤理化性质均发生了规律性变化,主要表现为:①地上植被及土壤种子库组成中强沙生植物逐渐消失,多年生草本及一些适口性较好的优良牧草逐渐在群落中占据优势;②草地植被盖度、草群平均高度、草群密度、地上生物量、土壤草根含量、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均匀度均表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③不同围封年限的沙化草地群落相似性及土壤种子库组成相似性均表现为,处于相临阶段的样地相似性较高,随着围封年限差异的增加,相似性逐渐减小;④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各群落特征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但二者在变化时段上,土壤种子库较地上植被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⑤地上植被密度与土壤种子库密度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可用二次曲线表示;⑥土壤机械组成表现为,较粗砂粒的含量逐渐减少,较细砂粒的含量的逐渐增加;⑦围栏封育可使沙化草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显着提高。(3)围封沙化草地具有显着的“种子岛”效应,它能够以围封沙化草地为中心,成辐射状促进周围沙化草地植被恢复,且随着距围栏距离的增加,作用逐渐减小,约在围栏500m外逐渐消失。(4)在草地严重沙化后而形成的沙丘上设置平行高立式沙障可显着促进此类型沙化草地的植被恢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可显着提高该类型沙化草地的植被盖度,且有助于沙层表面生物结皮的发育;②可有效拦截风沙流中所携带的植物种子,使土壤种子库密度显着提高;③可使土壤有机质含量显着增加;④土壤机械组成中较粗的砂粒含量逐渐减少,较细的砂粒含量逐渐增加。(5)飞播、人工补播、灌溉、施肥等措施对沙化草地植被恢复均具有较显着的作用。人工补播、灌溉、施肥试验结果表明:条播、穴播和撒播叁种补播措施对沙化草地植被恢复均具有显着作用,其中条播方式优于穴播和撒播方式;灌溉措施对沙化草地植被恢复也具有显着作用,是治理小面积沙化草地的有效措施;在沙化草地上施用氮肥、钾肥和磷肥均对草地的快速恢复效果显着,其中氮肥对沙化草地的植被恢复作用最显着,钾肥的作用次之。
参考文献:
[1]. 浑善达克沙地沙漠化过程及其植被恢复的基础研究——以正蓝旗为例[D]. 李红丽.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3
[2]. 浑善达克沙地飞播区植被恢复状况及土壤性状研究[D]. 慕宗杰.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7
[3]. 基于RS和GIS的正蓝旗槙被动态与荒漠化评价研究[D]. 范建友. 北京林业大学. 2004
[4]. 浑善达克沙地沙漠化成因、过程及其防治对策研究——以内蒙古正蓝旗为例[J]. 丁国栋, 蔡京艳, 王贤, 董智, 范建友.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4
[5]. 浑善达克沙地黄柳异速生长与生态适应性研究[D]. 刘冠志.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7
[6]. 浑善达克沙地榆分布与地面因素关系的研究[D]. 赵娜.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9
[7]. 浑善达克沙地3种治理模式植被恢复效益分析[D]. 王健.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7
[8]. 浑善达克沙地牧区生态移民工程效益研究[D]. 宝鲁.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6
[9]. 浑善达克沙地草场资源评价与载畜量研究——以内蒙古正蓝旗沙地区为例[J]. 丁国栋, 李素艳, 蔡京艳, 赵廷宁, 王贤. 生态学杂志. 2005
[10]. 内蒙古中东部沙化草地植被恢复若干基础问题的研究[D]. 曹子龙. 北京林业大学. 2007
标签: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论文; 浑善达克沙地论文; 土地荒漠化论文; 土壤改良论文; 植被覆盖度论文; 植被指数论文; 土壤结构论文; 群落结构论文; 群落演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