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联碱废液的资源化(论文文献综述)
韩萌[1](2017)在《采用联合制碱法资源化利用高盐废水工艺研究》文中认为在石油化工、煤化工、制药、冶金等众多领域的工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数量巨大的废水,其中就包括一类含盐量很高的废水,该类高盐废水所溶解的无机盐以硫酸钠和氯化钠为主。如果将此类废水不经过处理而直接外排不仅浪费矿产资源,还会破坏周边的土壤及导致水体含盐量升高,同时对农业及工业的生产也构成严重的影响。在当前水资源相对缺乏的形势下,寻找一种工业废水减排且最大化利用盐资源的工艺,不仅可以使水资源紧缺得到缓解,还可以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具有经济及环境双重战略意义。本文在联合制碱的工艺方法基础上,对含高浓度硫酸钠和氯化钠的含盐废水进行处理,提出了一种无排放、环保的高盐废水资源化利用工艺。该方法首先将高盐废水进行浓缩,使氯化钠与硫酸钠在水溶液中均达到饱和状态,在一定温度下于废水中添加一定量碳酸氢铵固体,使废水中的钠盐与碳酸氢铵发生反应,得到碳酸氢钠沉淀,当反应进行一定时间后开始抽滤以分离出碳酸氢钠,将碳酸氢钠洗涤后进行煅烧得纯碱,对滤液进行蒸发浓缩一定水量后冷却至一定温度,对其进行抽滤,以分离出冷却结晶所得的混合铵盐。将分离结晶后的母液与新的高盐废水定量混合,达到初始处理体积后继续进行新一轮的循环。为了使产品碳酸氢钠及副产品混合铵盐达到较高的纯度及获得较高的循环效率,实验研究了处理工艺过程中的制碱反应时间、反应温度、浓缩蒸发水量、结晶冷却终点温度等因素对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当初始高盐废水中氯化钠与硫酸钠均达到饱和状态,以单位循环处理量为1L的情况下,反应时间设为90 min,反应温度设定为35 ℃,蒸发水质量为350g,冷却终点温度为25 ℃时处理效果较好。在此选定工艺条件下共对工业废水进行了 40次循环处理,测定了各次循环所得混合铵盐及母液的成分,验证了该工艺流程的稳定性及收敛性。对本工艺处理高盐废水所得的纯碱及混合铵盐的纯度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实现了单次循环钠利用率为94.5%的情况下,获得的产品纯碱和副产品混合铵盐纯度均较高,其中纯碱可以达到国家标准GB210.12004中合格品标准,混合铵盐可用作农用化肥。文章对浓度稳定后母液体系进行了制碱反应过程反应动力学研究,通过考察不同温度及不同钠离子初始浓度条件下的制碱反应速率,对制碱反应的动力学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制碱反应的反应级数为一级,其动力学模型为:-ln(1-X)=0.09322×CAO0.6573exp(-6.8 1 75 X 103/RT)t+0.259。本文探索的工艺方法具有成本低,流程简单,投资少的优点,其生产环境好,无污染,经济效益较好,在处理过程中不产生废液、废渣,可将废水中的盐分全部转化为有用成分,达到资源最大化回收利用的目的,为实现高盐废水零排放提供了一种可行的工艺途径。
陈涛[2](2014)在《联碱碳化塔洗水综合利用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研究了以湖北省大型联碱厂联碱碳化塔洗水为原料分别制备轻质碳酸钙和磷酸铵镁的技术条件,实验室分析结论如下:①通过正交实验,各因素对轻质碳酸钙粒径的影响顺序为:反应温度>滴加速度>搅拌速度。较优条件为反应温度25℃、滴加速度3ml/min、搅拌速度700r/min。②通过最佳条件优化实验,在最佳条件为:反应温度20~30℃、原料滴加速度3~4ml/min、搅拌速度700r/min时,轻质碳酸钙平均粒径在0.76~1.45μm。③通过最佳条件工艺实验及SEM、XRD分析,可知在最佳反应条件下,添加Ca(OH)2溶液质量分数0.1%的添加剂op-10,轻质碳酸钙平均粒径较小在0.2~0.5μm之间,粒径分布较窄,颗粒分散程度较好,产品较规则,晶型具有方解石结构为四方形、片块状。利用1t洗水可生产73.65kg轻质碳酸钙,回收44.19kg碳酸根离子。④通过反应条件初步实验及正交实验,确定对反应效果影响程度显着的因素顺序为:反应pH>磷氮摩尔比n(P): n(N)>镁氮摩尔比n(Mg): n(N)>反应温度。较优反应条件是:反应pH为10、镁氮摩尔比n(Mg): n(N)为1.5,磷氮摩尔比n(P): n(N)为1.1,反应温度为25℃。⑤通过最佳条件优化实验,确定实验最佳反应条件为:pH值为9.5、按镁氮摩尔比n(Mg): n(N)为1.2:1投加镁盐MgCl2·6H2O,按磷氮摩尔比n(P): n(N)为1.1:1投加磷盐Na2HPO4·12H2O,反应温度为25℃。在此条件下氨氮转化率达97.4%,镁转化率为97.8%,磷转化率为99.6%。⑥通过最佳工艺实验及SEM和XRD分析,可知在最佳反应条件下,一定范围内提高氨氮初始浓度将有利于反应,当初始氨氮浓度在7500mg/L时氨氮转化率达最高在97%以上;利用初始氨氮浓度在5000mg/L~7500mg/L的洗水制备的沉淀物主要成分为MgNH4PO46H2O,其营养元素氮、磷、镁的含量接近标准磷酸铵镁,晶体形态比较规则、分布较好、晶体清晰呈斜立方正交结构。综合利用1t氨氮浓度7500mg/L的洗水可生产磷酸铵镁约0.1392t,回收氨氮7.29kg。
赵晓凤[3](2012)在《氯化铵分解工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氯化铵为白色小颗粒状粉末,337.8℃开始分解为氨气和氯化氢气体,其主要应用于农业中作为氮肥使用。大部分氯化铵主要来源于纯碱的生产过程,联碱法生产纯碱得到大量的副产物氯化铵,每生产1吨纯碱则会副产1吨的固体氯化铵,采用该方法生产的纯碱产量占纯碱总产量的50%左右。95%的固体氯化铵应用于农业作为氮肥使用,氯化铵的含氮量在2425%之间,为性能良好的含氮化肥,用于小麦、玉米等作物,但由于氯化铵中含有大量的氯离子,应避免将其施用于不耐氯的作物中,其施用不当将会对土壤和作物造成一定的危害,因此其使用仍受到一定的限制。而氨碱法生产纯碱的过程中,利用加入石灰乳的方法将氯化铵溶液分解,得到的氨气返回纯碱系统循环使用,但蒸氨过程中每生产1吨纯碱产生10吨的废液,处理过程消耗大量的能量,因此氨碱法处理氯化铵的过程浪费了大量的水资源和热资源,从经济和环保角度考虑此方法都不可取,所以应找到一种既经济且环保的方法将其分解得到经济效益高、有价值的新产品,这样避免了氯化铵大量过剩堆积造成的污染问题,又可避免蒸氨过程中大量能量的浪费。本论文采用一种成本低、环保的方法,分别以氧化钙(氢氧化钙)、硅酸钠为原料将氯化铵进行了分解,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以氧化钙(氢氧化钙)为原料,采用固固相反应成功将氯化铵分解,且分解率在99.5%以上,得到产物为纳米碱式氯化钙小颗粒;在水量充足的情况下得到氯化钙;本文利用X-射线衍射仪和蒸馏法两种常用的检测方法确定了不同反应条件对产物的影响。2)碱式氯化钙为本实验成功制得的一种纳米小颗粒状粉体,目前对其物理化学性质尚不明确,本实验采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热重分析仪等设备对其进行了表征,探索其形貌、结构形式及热分解性能,并对其水解、碳化等性质进行了研究。3)在以氧化钙(氢氧化钙)为原料分解氯化铵的反应小试结果基础之上,本论文设计并完成了中试设备——球磨机和浆式反应设备。研究了在中试反应设备中反应条件对氯化铵分解率的影响。4)以不同形态的硅酸钠为原料与氯化铵反应使其达到分解的目的,分别研究了硅酸钠与氯化铵在固相、液相中的反应,得到了经济价值较高的二氧化硅产品,本实验通过X-射线衍射仪,扫面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等仪器设备对二氧化硅产品进行了表征。
陈希章[4](2010)在《石油和化学工业能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规划(二)》文中提出我国经济的持续和快速发展推动了能源需求。能源供应量的限制及环境形势的日益严重,促使我们必须加强能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石油和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同时,能源总消耗量在我国能源消耗总量中所占比重较高。因此,对石油和化学工业能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进行规划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从企业、化学工业区、区域和国家等层面探讨了进行能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值得关注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陈希章[5](2010)在《化工建设过程中应关注的节能措施》文中指出本文从加强余热的回收利用、优化总体布局、促进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实现用电能效益最大化、降低供热系统的热损耗、推动建筑节能工作、进行废物的回收及综合利用、加强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等方面对化学工程中的节能进行了探讨。
吴海杰,钱佩佩[6](2009)在《联碱清洁生产审核要点解析》文中认为以某联碱企业为例,从清洁生产审核重点评估入手,对清洁生产审核的要点进行了详细的解析。实证研究表明,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可取得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
刘光春[7](2008)在《煤系高岭石的煅烧活性及其综合利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文以煤系高岭石为原料,对其进行粉磨处理得到煤系高岭石粉体,经过煅烧得到不同温度的煅烧煤系高岭石,通过酸溶法提铝,再经聚合反应制取PAC絮凝剂,同时利用残渣制备白炭黑。整个实验过程分为煅烧、酸溶、聚合和白炭黑制备四个部分,前两个部分通过探讨煤系高岭石的加热相转变过程,研究了不同煅烧条件下煤系高岭石的硅、铝活性;聚合部分对聚合氯化铝样品进行了净水效果测试;制备白炭黑部分讨论了制备条件对样品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当煤系高岭石的煅烧温度在700℃时活性达到最高;PAC制品的净水效果优于市售净水剂;制得白炭黑制品的各项主要技术指标均符合行业标准要求。
苏毅[8](2008)在《黄磷炉渣提取白炭黑和磷酸氢钙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黄磷炉渣是电炉法生产黄磷时产出的固体废弃物,工业上每生产1吨黄磷将产出8~10吨炉渣。根据我国黄磷的生产现状,目前我国黄磷企业实际年产出黄磷炉渣600~750万吨,其中云南省年产出黄磷炉渣300~400万吨。目前,黄磷炉渣主要用于生产农用硅钙肥、水泥、混凝土、磷渣砖及瓷质砖,产品品质较低,且用量有限,大部分以废渣堆积,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黄磷炉渣富含CaO和SiO2及少量铁、铝、镁和其它元素,可用于生产含钙和含硅产品。本论文通过采用磷酸浸出黄磷炉渣,以磷酸二氢钙和磷酸氢钙的形式分离渣中钙元素及其它杂质元素后,通过精制、煅烧等工艺制备出优质的白炭黑产品,同时利用浸出液得到磷酸氢钙产品,开发了一条处理黄磷炉渣的新工艺。黄磷炉渣中硅、钙主要以CaO·SiO2、3CaO·2SiO2和2CaO·SiO2等形式存在,热力学研究表明,在采用磷酸进行浸出时,这些化合物能与磷酸自发反应,分别生成水合二氧化硅和磷酸二氢钙、磷酸氢钙,同时黄磷炉渣中含有的杂质元素如Fe(以磷铁形式存在的铁除外)、Al、Mg等也将与磷酸反应生成相应的磷酸盐,根据这些磷酸盐在水中及磷酸溶液中溶解度的变化规律,通过采用过量的磷酸使用量以使黄磷炉渣磷酸浸出完毕后浸出液中含有足够的游离磷酸,可提高磷酸二氢钙和磷酸氢钙及杂质元素磷酸盐在浸出液中的溶解度,保证它们溶解在浸出液中,而硅则以水合二氧化硅沉淀析出,实现硅钙分离的目的,同时得到白炭黑和磷酸二氢钙或磷酸氢钙产品。实验研究表明:采用磷酸浸出黄磷炉渣,以磷酸二氢钙和磷酸氢钙分离钙等元素后,浸出渣经洗涤、干燥、煅烧,可得到SiO2含量达到95%以上的白炭黑样品。磷酸浸出黄磷炉渣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磷酸用量80ml,反应温度为自然升降温,反应时间0.5小时,液固比5:1,搅拌速度400rpm。黄磷炉渣磷酸浸出过程可用有固相产物生成的粒径不变的收缩未反应核模型描述,磷酸浸出过程的表观速率受液膜层的扩散过程控制,在303.15K时的液膜扩散系数为1.68×10-4m2/s。由于黄磷炉渣中含有的C、以磷铁形式存在的铁不与磷酸反应,在采用磷酸浸出黄磷炉渣时它们将残留在浸出渣中,同时磷酸浸出时生成的杂质磷酸盐也将有一部分残留在浸出渣中,因而浸出渣含有较多的杂质,所以通过磷酸浸出得到的白炭黑样品外观呈灰白略带淡红色,白度仅达到61.51%,需进行进一步处理。根据热力学分析,采用硝酸溶液进行精制处理,渣中含有的杂质元素C、Fe(以FePO4形式存在的铁除外)、Al、Ca、Mg等均能与硝酸反应,分别生成二氧化碳和相应的可溶性硝酸盐,与浸出渣分离。实验研究表明:由黄磷炉渣经磷酸浸出得到的粗制白炭黑产品,采用硝酸溶液精制,精制除铁率可达到99%,精制白炭黑产品中铁含量可降至0.02%左右,产品白度达到90%以上。精制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初制白炭黑原料15克时,硝酸浓度8%,反应时间2.0小时,反应温度70℃,液固比4:1,搅拌速度300rpm。精制除铁过程可用有固相产物生成(惰性物料层)的粒径不变的收缩未反应核模型描述,精制过程的速率受界面化学反应过程控制,精制化学反应的表观活化能Ea=30.662kJ/mol,化学反应级数为0.6746。以黄磷炉渣为原料,采用磷酸浸出,以磷酸二氢钙和磷酸氢钙分离钙元素后,经精制、洗涤、干燥等工艺处理后,得到的白炭黑产品其它各项指标均能达到白炭黑产品的质量要求,但其外观仍然呈现灰白色,白度仅达到67.83%,但样品通过700℃煅烧0.5小时后可得到符合HG/T3061-1999标准的A级白炭黑产品。该产品经X-射线衍射和电镜分析确定为无定形二氧化硅、样品平均粒径66~68μm,粒径在2~200μm之间的二氧化硅占90%以上,二氧化硅含量达到97%,白度88%,比表面积205cm2/g,DBP吸油值2.01ml/g,Fe、Cu、Mn等杂质含量均能达到白炭黑产品的质量要求。黄磷炉渣采用磷酸浸出分离得到的浸出液,含有大量的磷酸二氢钙、磷酸氢钙、16~18%的游离磷酸及炉渣带入的杂质元素氟。为了有效的利用浸出液中的游离磷酸和得到含氟合格的磷酸氢钙产品,本研究采用真空蒸发、浓缩结晶、分离,母液返回浸出阶段循环利用,结晶体二次重溶制备磷酸氢钙的工艺处理磷酸浸出液。为了充分利用渣中的钙元素制备磷酸氢钙产品,将磷酸浸出液和滤渣一洗液混合后进行浓缩结晶,经分离磷酸二氢钙和磷酸氢钙混合晶体后,母液返回浸出阶段用于黄磷炉渣的浸出,当混合液真空浓缩至原液量的50%时,母液返回黄磷炉渣浸出,与直接浸出比较,可使工业磷酸用量降低37.5%,有效利用浸出液中的游离磷酸,使工业磷酸的用量明显降低。磷酸浸出液和一洗液的混合液经真空浓缩得到磷酸二氢钙和磷酸氢钙混合晶体后,经二次溶解、一步中和,可得到含氟量为0.08~0.10%的饲料级磷酸氢钙产品。产品质量中的钙、磷、氟均达到HG2636-2000饲料级磷酸氢钙产品的质量要求。本论文采用磷酸浸出黄磷炉渣,经精制、洗涤、干燥、煅烧及浸出液结晶循环利用等工艺处理,同时得到市场容量极大的白炭黑和磷酸氢钙产品,论文在产品开发思路和工艺技术方面具有创新性。项目属固体废弃物资源循环再利用技术,可充分利用废弃物资源,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解决黄磷生产企业的废物处理问题,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任保增,王新庆,李伟然,李燕红,曾之平[9](2004)在《用废硫酸和锌灰制取微细氧化锌》文中研究表明以钛白生产的废硫酸和镀锌厂的下脚料锌灰为主要原料,以尿素作为沉淀剂,采用液相法制备微细氧化锌。尿素水解速率较低,可缓慢释放出OH-,从而生成粒径分布均匀的微细氧化锌。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比表面积测定仪对微细氧化锌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制备出的氧化锌晶体属于圆柱状六方晶系,直径20-100nm,长200nm;其比表面积为85.3m2/g,接近纳米级氧化锌。
任保增,李伟然,曾之平[10](2002)在《联碱废液的资源化》文中指出采用联碱生产过程中的废液与水玻璃反应制取工业白炭黑,并将回收的氨返回生产过程。研究了工艺条件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分析了反应原理。此项研究对联碱生产过程中环境污染治理、变废为宝是一种有益的探讨。
二、联碱废液的资源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联碱废液的资源化(论文提纲范文)
(1)采用联合制碱法资源化利用高盐废水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前言 |
1.2 高盐废水简介 |
1.2.1 高盐废水的来源及特点 |
1.2.2 盐废水的处理现状 |
1.3 制碱技术简介 |
1.3.1 纯碱介绍 |
1.3.2 国内外纯碱制造常用方法简介 |
1.3.3 我国联合制碱法发展概况 |
1.4 化工动力学基础 |
1.4.1 化工动力学在生产中的意义 |
1.4.2 化工动力学基本概念 |
1.4.3 化学动力学研究进展 |
1.5 课题的研究目的与内容 |
1.5.1 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2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药品与设备 |
2.1.1 实验药品 |
2.1.2 实验设备 |
2.2 实验方法及流程 |
2.3 实验分析测定方法 |
2.3.1 氯离子的测定 |
2.3.2 硫酸根离子的测定 |
2.3.3 铵离子的测定 |
2.3.4 碳酸氢钠含量的检测 |
2.3.5 纯碱纯度的检测 |
第三章 采用联合制碱法资源化利用高盐废水工艺条件的确定 |
3.1 反应时间对钠离子转化率的影响 |
3.2 反应温度对钠离子转化率的影响 |
3.3 蒸发水量对混合铵盐纯度的影响 |
3.4 冷却终点温度对混合铵盐纯度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采用联合制碱法资源化利用高盐废水工艺稳定性验证 |
4.1 循环工艺稳定性考察 |
4.2 产品质量的考察 |
4.2.1 产物纯碱质量的考察 |
4.2.2 副产物混合铵盐质量的考察 |
4.2.3 各次循环处理后母液成分的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制碱过程反应动力学研究 |
5.1 实验方法 |
5.2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
5.3 钠离子初始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
5.4 动力学模型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科研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和导师介绍 |
附件 |
(2)联碱碳化塔洗水综合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前言 |
1.2 联碱塔化塔洗水的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
1.2.1 联碱法纯碱生产工艺过程 |
1.2.2 联碱碳化塔洗水的来源及性质 |
1.2.3 联碱塔化塔洗水处理的技术进展及存在的问题 |
1.3 轻质碳酸钙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轻质碳酸钙概述 |
1.3.2 轻质碳酸钙的制备技术简介 |
1.3.3 轻质碳酸钙的应用前景 |
1.4 磷酸铵镁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磷酸铵镁概述 |
1.4.2 磷酸铵镁沉淀法回收氨氮的研究进展 |
1.4.3 磷酸铵镁的利用前景 |
1.5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6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6.1 主要研究内容 |
1.6.2 工作特点及其难点 |
1.6.3 创新点 |
第2章 实验部分 |
2.1 样品来源 |
2.2 实验试剂 |
2.3 实验仪器 |
2.4 实验方法 |
2.4.1 联碱碳化塔洗水制备轻质碳酸钙的实验方法 |
2.4.2 联碱碳化塔洗水制备磷酸铵镁的实验方法 |
2.5 实验分析方法 |
第3章 联碱碳化塔洗水制备轻质碳酸钙实验结果与分析 |
3.1 反应控制条件初步实验结果分析 |
3.1.1 原料投加方式对产品粒径的影响 |
3.1.2 反应时间对产品粒径的影响 |
3.1.3 反应温度对产品粒径的影响 |
3.1.4 搅拌速度及滴加速度对产品粒径的影响 |
3.1.5 添加剂对产品粒径的影响 |
3.2 正交实验 |
3.2.1 正交实验结果极差分析 |
3.2.2 正交实验结果方差分析 |
3.2.3 正交实验分析结论 |
3.3 最佳反应条件优化实验 |
3.3.1 最佳反应温度的选择 |
3.3.2 最佳滴加速度 |
3.3.3 最佳搅拌速度 |
3.4 最佳条件工艺实验 |
3.5 初步经济效益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联碱碳化塔洗水制备磷酸铵镁实验结果与分析 |
4.1 反应控制条件初步实验结果分析 |
4.1.1 沉淀剂的选择 |
4.1.2 反应时间对氨氮转化率的影响 |
4.1.3 搅拌速度对氨氮转化率的影响 |
4.1.4 反应 pH 对氨氮转化率的影响 |
4.2 正交实验 |
4.2.1 正交实验结果极差分析 |
4.2.2 正交实验结果方差分析 |
4.2.3 正交实验分析结论 |
4.3 最佳反应条件优化实验 |
4.3.1 最佳反应 pH 的选择 |
4.3.2 最佳 n(P): n(N)配比的选择 |
4.3.3 最佳 n(Mg): n(N)配比的选择 |
4.3.4 最佳反应温度的选择 |
4.4 最佳工艺实验研究 |
4.5 沉淀物理化性质与结构分析 |
4.5.1 沉淀物的物理性质 |
4.5.2 沉淀物的化学组成 |
4.5.3 沉淀物的结构分析 |
4.6 初步经济效益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氯化铵分解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氯化铵的性质和用途 |
1.1.2 氯化铵的来源 |
1.1.3 氯化铵分解的紧迫性 |
1.2 国内外氯化铵的分解方法 |
1.2.1 热分解反应分解氯化铵 |
1.2.2 化学反应分解氯化铵 |
1.3 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
第2章 氯化铵分解小试研究 |
2.1 反应的热力学分析 |
2.2 实验原料设备及分析方法 |
2.2.1 实验原料 |
2.2.2 实验设备 |
2.2.3 分析方法 |
2.3 以氧化钙为原料分解氯化铵的反应 |
2.3.1 验证试验 |
2.3.2 实验内容 |
2.3.3 结果与讨论 |
2.4 以氢氧化钙为原料分解氯化铵的反应研究 |
2.4.1 验证实验 |
2.4.2 实验部分 |
2.4.3 结果与讨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碱式氯化钙基本性质的研究 |
3.1 产品表征所用仪器设备 |
3.2 样品的表征 |
3.2.1 XRD 分析 |
3.2.2 SEM 图分析 |
3.2.3 热重分析 |
3.3 产品的化学性质 |
3.3.1 水解性能的研究 |
3.3.2 碳化实验研究 |
3.3.3 水热处理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氯化铵分解的中试研究 |
4.1 以氧化钙分解氯化铵的固固相反应中试研究 |
4.1.1 球磨机的设计与搭建 |
4.1.2 不同的氧化钙/氯化铵摩尔比对氯化铵分解率的影响 |
4.1.3 反应时间对氯化铵分解率的影响 |
4.2 以氢氧化钙为原料分解氯化铵的湿法反应中试研究 |
4.2.1 自制反应设备的设计 |
4.2.2 氢氧化钙/氯化铵摩尔配比对氯化铵分解率的影响 |
4.2.3 加水量对氯化铵分解率的影响 |
4.2.4 反应温度对氯化铵分解率的影响 |
4.2.5 反应时间对氯化铵分解率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硅酸钠分解氯化铵的工艺研究 |
5.1 实验原料仪器设备及分析方法 |
5.1.1 实验原料 |
5.1.2 实验所用仪器设备 |
5.1.3 分析方法 |
5.2 固相反应分解氯化铵的工艺研究 |
5.2.1 实验部分 |
5.2.2 结果与讨论 |
5.3 加水量对氯化铵分解率的影响 |
5.3.1 实验部分 |
5.3.2 结果与讨论 |
5.4 反应温度对氯化铵分解率的影响 |
5.4.1 实验部分 |
5.4.2 结果与讨论 |
5.5 SiO_2的表征 |
5.5.1 比表面积的测定 |
5.5.2 SiO_2的红外光谱测定 |
5.5.3 SiO_2的 SEM 测定 |
5.5.4 SiO_2的 pH 测定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附录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附录 D |
附录 E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5)化工建设过程中应关注的节能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余热回收利用 |
1.1 高品位余热 |
1.2 中温余热 |
1.3 低品位余热 |
1.4 放散可燃气 |
1.5 优化工艺流程, 实现不同物料间的能量转换 |
1.6 采用高效节能单元和设备 |
2 优化总体布局 |
3 促进水资源的节约利用 |
4 实现电能效益最大化 |
5 降低供热系统的热损耗 |
6 推广节能建筑 |
7 废物的回收及综合利用 |
7.1 废物资源化 |
7.2 尾气回收 |
7.3 垃圾焚烧中的能量回收利用 |
8 加强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
9 结束语 |
(7)煤系高岭石的煅烧活性及其综合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
1.2 煤矸石的资源化利用研究进展 |
1.2.1 概况 |
1.2.2 煤矸石的组成 |
1.2.3 煤矸石的综合利用现状 |
1.3 高岭石的活性研究 |
1.4 高分子混凝剂的应用研究及发展现状 |
1.4.1 无机高分子混凝剂的类型及特点 |
1.4.2 无机高分子混凝剂开发应用方向 |
1.4.3 聚合氯化铝絮凝剂的研究进展 |
1.5 白炭黑的研究进展 |
1.5.1 白炭黑的基本性质及用途 |
1.5.2 国内外研发动态分析 |
1.5.3 白炭黑的制备方法 |
1.5.4 白炭黑的性能指标 |
1.6 本课题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二章 煤系高岭石的加热相变特征及其煅烧活性研究 |
2.1 原料、试剂与仪器 |
2.1.1 原料 |
2.1.2 试剂 |
2.1.3 仪器 |
2.2 煅烧煤系高岭石相变分析 |
2.2.1 样品制备 |
2.2.2 差热分析(TDA) |
2.2.3 X 射线衍射分析(XRD) |
2.2.4 红外光谱分析(IR) |
2.3 煅烧煤系高岭石的铝活性研究 |
2.3.1 酸溶实验 |
2.3.2 测定铝溶出率 |
2.3.3 酸溶实验的结果与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煤系高岭石制备聚合氯化铝絮凝剂 |
3.1 原料、试剂及仪器 |
3.1.1 原料 |
3.1.2 试剂 |
3.1.3 仪器 |
3.2 PAC 样品制备 |
3.2.1 制备机理 |
3.2.2 制备过程 |
3.2.3 PAC 样品测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聚合实验的结果与讨论 |
3.3.2 净水实验的结果与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残渣制备白炭黑 |
4.1 引言 |
4.2 原料、试剂及仪器 |
4.2.1 原料 |
4.2.2 试剂 |
4.2.3 仪器 |
4.3 白炭黑的制备 |
4.3.1 制备过程 |
4.3.2 制备机理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SiO_2 含量分析 |
4.4.2 X 射线衍射光谱分析 |
4.4.3 红外光谱分析 |
4.4.4 比表面积分析 |
4.4.5 吸油值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情况 |
(8)黄磷炉渣提取白炭黑和磷酸氢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概述 |
1.1 黄磷炉渣的应用现状 |
1.1.1 生产农用硅钙肥 |
1.1.2 生产水泥 |
1.1.3 在混凝土中的应用 |
1.1.4 制磷渣砖及瓷质砖 |
1.1.5 制微晶玻璃 |
1.1.6 制白炭黑 |
1.2 白炭黑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白炭黑的制备技术研究进展 |
1.2.2 白炭黑的生产和市场 |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热力学分析及相关理论分析 |
2.1 磷酸浸出过程热力学分析 |
2.2 精制过程热力学分析 |
2.3 磷酸二氢钙和磷酸氢钙的溶解度分析 |
2.4 杂质元素的溶解度分析 |
2.5 Ca—P—H_2O系电位—PH图 |
2.6 小结 |
第三章 黄磷炉渣磷酸浸出实验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材料 |
3.2.2 实验装置及主要仪器设备 |
3.2.3 实验方法 |
3.2.4 分析方法 |
3.3 实验结果及讨论 |
3.3.1 磷酸用量的影响 |
3.3.2 温度的影响 |
3.3.3 液固比的影响 |
3.3.4 时间的影响 |
3.3.5 搅拌速度的影响 |
3.3.6 原料粒度的影响 |
3.3.7 加料方式的影响 |
3.3.8 差热—热重分析 |
3.4 小结 |
第四章 黄磷炉渣制白炭黑的精制试验研究 |
4.1 前言 |
4.2 试验部分 |
4.2.1 精制处理方法的选择和基本原理 |
4.2.2 试验原料及主要设备 |
4.2.3 试验方法 |
4.2.4 分析方法 |
4.3 结果及讨论 |
4.3.1 硝酸浓度的影响 |
4.3.2 反应时间的影响 |
4.3.3 反应温度的影响 |
4.3.4 液固比的影响 |
4.3.5 搅拌速度的影响 |
4.4 小结 |
第五章 黄磷炉渣浸出和精制过程动力学研究 |
5.1 黄磷炉渣浸出过程动力学研究 |
5.1.1 理论分析 |
5.1.2 试验方法 |
5.1.3 浸出过程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5.2 浸出渣精制过程动力学研究 |
5.2.1 理论分析 |
5.2.2 试验方法 |
5.2.3 结果及讨论 |
5.4 小结 |
第六章 煅烧过程的试验研究 |
6.1 实验部分 |
6.1.1 试验方法 |
6.1.2 产品表征 |
6.2 结果及讨论 |
6.2.1 热分析(TG-DTA) |
6.2.2 干燥温度的影响 |
6.2.3 干燥时间的影响 |
6.2.4 煅烧时间对白炭黑产品性能的影响 |
6.2.5 煅烧温度对白炭黑产品性能的影响 |
6.2.6 X-射线衍射分析 |
6.2.7 电镜分析 |
6.2.8 白炭黑产品粒度分析 |
6.2.9 白炭黑产品的化学成分及相关指标分析 |
6.3 小结 |
第七章 磷酸浸出液循环利用及制取磷酸氢钙的试验研究 |
7.1 浸出液利用方案的选择和原理 |
7.2 实验部分 |
7.2.1 实验方法 |
7.2.2 分析方法 |
7.3 结果和讨论 |
7.3.1 磷酸浸出液的循环利用试验 |
7.3.2 磷酸氢钙的制备 |
7.4 小结 |
第八章 验证性试验研究及应用前景分析 |
8.1 本项目的工艺流程 |
8.2 磷酸浸出过程验证性试验 |
8.3 精制过程验证性试验 |
8.4 白炭黑和磷酸氢钙产品质量 |
8.5 应用前景分析 |
8.6 环境效益初步分析 |
8.6.1 固体废弃物减排效益分析 |
8.6.2 废气 |
8.6.3 废水 |
8.6.4 环境影响总评价 |
8.7 小结 |
第九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攻读博士期间的获奖情况 |
(10)联碱废液的资源化(论文提纲范文)
1 废液的组成及性质 |
2 试验部分 |
2.1 反应原理 |
2.2 试验方案的确定 |
2.3 试验流程 |
2.4 试验用试剂及设备 |
3 试验结果与讨论 |
3.1 正交试验结果与讨论 |
3.2 其他因素的影响 |
3.2.1 反应物料配比 |
3.2.2 白炭黑产品的干燥温度 |
4 结论 |
四、联碱废液的资源化(论文参考文献)
- [1]采用联合制碱法资源化利用高盐废水工艺研究[D]. 韩萌. 北京化工大学, 2017(04)
- [2]联碱碳化塔洗水综合利用研究[D]. 陈涛. 武汉工程大学, 2014(03)
- [3]氯化铵分解工艺研究[D]. 赵晓凤. 河北科技大学, 2012(06)
- [4]石油和化学工业能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规划(二)[J]. 陈希章. 节能, 2010(05)
- [5]化工建设过程中应关注的节能措施[J]. 陈希章. 化学工业, 2010(04)
- [6]联碱清洁生产审核要点解析[J]. 吴海杰,钱佩佩. 化工矿物与加工, 2009(10)
- [7]煤系高岭石的煅烧活性及其综合利用研究[D]. 刘光春. 吉林大学, 2008(10)
- [8]黄磷炉渣提取白炭黑和磷酸氢钙的研究[D]. 苏毅. 昆明理工大学, 2008(09)
- [9]用废硫酸和锌灰制取微细氧化锌[J]. 任保增,王新庆,李伟然,李燕红,曾之平. 浙江化工, 2004(06)
- [10]联碱废液的资源化[J]. 任保增,李伟然,曾之平. 化工环保, 20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