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微细摩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沟胫天牛亚科,侧纵纹,超微结构
微细摩擦论文文献综述
李玲,孙凡,马玉堃[1](2019)在《6种沟胫天牛摩擦发音板的微细结构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发音板上的侧纵纹对沟胫天牛发音特异性的影响,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6种沟胫天牛(双簇污天牛、四点象天牛、粒翅天牛、青杨天牛、麻竖毛天牛和灰长角天牛)摩擦发音板的超微形态结构,分析沟胫天牛亚科天牛的摩擦发音器的发音板上侧纵纹存在的范围及侧纵纹对发音的影响。结果表明,6种天牛的发音板上都有侧纵纹存在,是由音齿二分叉形成的,形成的边界不整齐,其位置具有种的特异性; 6种天牛的摩擦发音板大小不同,虫体越大发音板越大; 6种天牛摩擦发音板上的音齿密度不同,具有种的特异性,音齿的密度在同种的雌雄体间也有区别。(本文来源于《森林与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李玲,孙凡,马玉堃[2](2019)在《钝突刺腹牙甲摩擦发音器的微细结构及发音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钝突刺腹牙甲Hydrochara affinis的摩擦发音器微细结构并探讨其发音机制,于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采集实验标本,利用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观察钝突刺腹牙甲摩擦发音器微细结构,并采用实验促使发音方法探讨它的发音机理。结果显示:钝突刺腹牙甲的雌、雄成虫都具有摩擦发音器,雌虫的发音锉平均长为(15.86±7.60) mm,宽为(162.10±81.70)μm;雄虫发音锉平均长为(14.28±7.20) mm,宽为(142.00±43.50)μm。虫体通过摩擦后翅径脉-鞘翅产生声音。钝突刺腹牙甲雌、雄成虫发音主要用于个体间通信,发音机制属于后翅径脉-鞘翅模式。(本文来源于《浙江农林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吉玲[3](2018)在《航空铝合金微细搅拌摩擦连接技术基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不断发展,该领域中的制造技术发展迅速,在无人机、卫星、火箭制造过程中,为了节能和降低成本,结构轻量化已成为设计制造的一个重要方向,对板材的厚度及连接技术产生了新的需求。对于薄板材料及特定的加工件,要求窄的连接缝,因此传统的熔化连接方法和铆接方法已经无法满足这些工业产品的结构件制造要求,需要在传统搅拌摩擦连接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本文通过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开展航空铝合金微细搅拌摩擦连接技术(Meso Friction Stir Joining,简称MFSJ)基础研究,来解决1mm及以下铝合金板材搅拌摩擦连接问题,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及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MFSJ过程中的仿真研究建立了MFSJ热源模型,通过搅拌头轴肩半径推算出连接区宽度与热量输入之间的关系式,并进行了实验验证;通过分析转速和进给速度对峰值温度的影响,发现常温下热输入不足,峰值温度达不到要求,加热后可增加热量输入,保证连接质量;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1mm厚6061铝合金板的温度场、流场和应力场进行数值模拟,发现加热后薄板MFSJ温度场拖尾现象更明显;流体流动呈现上下不同的流动方式,加热后,流体流动性更强,连接区金属被热塑化,材料的成型主要依靠轴肩的下压作用,在工作台的联合作用下,将塑化的金属挤压成型。(2)MFSJ设备的研制设计并制造了一台用于薄板连接的MFSJ设备,连接材料为铝合金,板厚为1mm以下;对设备进行需求分析,对主体结构进行设计,包括辅助加热系统及控制系统的设计;并对设备进行温度场和应力场的仿真研究,对振动性能及加工精度进行了测试。(3)MFSJ工艺研究初步得到1mm以下不同厚度板材的MFSJ工艺参数,发现表面弧纹同普通搅拌摩擦连接存在不同;通过Matlab分析高转速情况下表面弧纹的变化特征,得到转速与表面形貌的变化规律;通过大量的基础实验,得到不同材料的加工难易程度,验证了不加热情况下极限轴肩的实际大小;在加热和常温两种情况下,对MFSJ实验数据进行了对比,发现辅助加热条件下连接区域表面平滑,抗拉强度高;最后通过正交试验得到了优化的工艺参数组合。(4)MFSJ过程作用力研究根据作用力的测试结果,拟合了纵向、横向及轴向的作用力公式;通过对作用力的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其周期性变化规律只与搅拌头转速有关,与进给速度、连接材料以及材料的厚度均无关;提高加热温度会使轴向力变小,但对轴向力的周期性变化规律没有任何影响。(5)MFSJ连接接头微观组织与性能评价对优化的MFSJ接头进行微观组织观察、电化学腐蚀性能及拉伸性能、弯曲性能、磨损性能和维氏硬度等力学性能评价;将实验板材和母材进行性能对比,分析加热后进行MFSJ各项性能的变化,发现加热后板材接头各项性能均接近母材。(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18-12-01)
茅梦云[4](2018)在《薄板微细成形摩擦行为建模与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界面摩擦是金属薄板成形过程中的重要边界条件之一,是影响零件质量的关键要素。随着板料厚度的减小,表面积体积比增大,摩擦对成形过程的影响将更加显着;当板料厚度减小到微介观尺度,晶粒尺寸对成形行为的影响不可忽略,从而产生显着的尺度效应。传统的摩擦模型如库伦摩擦模型、常因子摩擦模型、通用摩擦模型等,未对摩擦过程中晶粒的影响进行系统的描述,难以适用于微细薄板成形过程,因此对微细薄板成形工艺中界面摩擦行为及晶粒尺度效应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以金属成形中模具与工件的摩擦行为预测为目标,围绕多晶金属材料在摩擦过程中的表面变形与损伤及晶粒尺寸对摩擦的影响展开研究,并结合微细金属薄板辊压等成形工艺,对零件的表面划痕以及成形质量进行预测,通过工艺实验验证了理论方法的有效性。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多晶金属材料界面摩擦行为的晶粒尺度效应实验研究目前针对塑性多晶材料的摩擦晶粒尺度效应的实验研究结论存在争议,不同的学者采用不同实验方法,得到了摩擦系数随晶粒尺寸的增大而增大、减小以及不变的结论。为了探究摩擦晶粒尺度效应,本文根据摩擦的黏着和犁沟两种主要机理的不同特性,设计了接触副表面的硬度和粗糙度,并开展销盘式摩擦实验,分析了晶粒尺寸对不同机理下摩擦行为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晶粒尺寸对黏着和犁沟摩擦行为的影响规律相反。随着晶粒尺寸的增大,黏着摩擦系数逐渐减小,犁沟摩擦系数逐渐增大,实验结论解释了先前实验的争议。2)接触界面黏着摩擦行为的晶粒尺度效应建模现有的针对黏着摩擦行为的理论模型对材料屈服及硬化的表征不够全面,无法准确描述黏着摩擦行为的晶粒尺度效应。本文在传统接触力学及黏着摩擦理论的基础上,借助有限元方法,建立考虑材料非线性硬化影响的黏着摩擦模型,并将材料流动与硬化随晶粒尺寸的变化规律引入到所建立的黏着摩擦模型中,实现了对黏着摩擦行为晶粒尺寸影响规律的精确描述。通过与实验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基于所建立的黏着摩擦模型,分析了成形过程中工件材料的晶粒尺寸对黏着摩擦行为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晶粒尺寸的增大一方面增大接触表面塑性变形在整体变形中的占比,另一方面抑制了接触结点的增大,两个因素都导致了黏着摩擦系数的减小。3)接触界面犁沟摩擦行为的晶粒尺度效应建模本文开展了表面划痕实验模拟成形过程中模具形貌对材料表面的犁沟行为,分析了不同圆锥角度和晶粒尺寸下材料的损伤行为。结果表明材料晶粒尺寸的变化会导致材料失效模式的转变。现有的犁沟摩擦模型基于单一的塑性变形或者裂纹扩展建立,无法描述晶粒尺寸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划伤过程中材料流动及断裂行为的分析,建立了考虑材料失效模式转变的表面划伤模型。将晶粒尺寸对材料流动应力及断裂应变的影响规律引入到所建立的划伤模型,预测了材料的划伤阻力以及犁沟摩擦系数随晶粒尺寸的变化规律,并通过实验对比得到了验证。模型分析与实验观察结果表明,晶粒尺寸的增大,降低了材料内晶界的含量,抑制了犁沟过程中材料内裂纹的产生,导致摩擦系数的增大。4)考虑摩擦晶粒尺度效应的微细成形仿真与实验基于对黏着和犁沟摩擦晶粒尺度效应的理论建模,在通用摩擦模型框架内,一方面将犁沟模型引入到摩擦因子的计算中,另一方面将黏着模型引入到真实接触面积的计算中,从而建立考虑晶粒尺寸、工件与模具表面形貌影响的综合摩擦模型,并应用建立的摩擦模型对金属微细辊压成形工艺以及圆柱镦粗过程进行仿真分析。对辊压过程的分析及实验对比结果表明,本文所建立的摩擦模型能够准确预测零件表面划痕的深度、位置以及材料减薄状况。随着晶粒尺寸的增大,辊压过程中的摩擦系数、零件表面划痕深度以及板料厚度减薄量均会增大。对不同尺度下圆柱镦粗过程的分析及实验对比结果表明,随着成形尺度从微观增大到宏观,镦粗产生的鼓肚量先减小后增大,产生这种尺度效应现象的原因是晶粒转动所受约束的主要来源从表面接触与摩擦转变为相邻晶粒间的相互作用。本文围绕金属薄板成形中的界面摩擦行为,针对材料晶粒尺寸对摩擦行为的影响开展了实验和理论研究。本文的研究结果将为微细条件下的微细薄板结构产品的成形工艺设计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8-07-01)
曾伟[5](2018)在《化学改性单晶硅微细磨削质量和摩擦磨损性能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硬脆材料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微电子工业等尖端领域,而微细磨削是硬脆材料微小零件和微细结构的主要加工方法之一。当前硬脆材料的微细磨削极易在微结构棱角边刃处产生裂纹、崩边、缺角等加工损伤问题,这制约了微细磨削加工技术的推广应用。本文将化学机械加工方法引入到微细磨削加工技术中,协同力、热、化学多能量场复合作用,弱化材料去除过程中的机械作用,以减少裂纹、崩边、缺角等加工损伤。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开展化学改性单晶硅微细磨削质量和摩擦磨损性能评价研究工作。分析了单晶硅化学改性机理及条件,讨论了化学改性条件对单晶硅微细磨削质量和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并采用灰色关联度法评价了影响单晶硅摩擦磨损性能的因素。具体包括:(1)分析单晶硅在不同化学改性条件时的反应机理,采用Spectro Blue等离子体光谱仪检测不同化学改性液中硅元素的析出量,分析酸性与碱性化学改性液成分及pH值对单晶硅化学改性程度的影响规律。(2)开展单晶硅微细磨削实验研究。讨论不同化学改性条件、进给率、主轴转速对单晶硅单边槽边刃微细磨削质量的影响。并以单边槽边刃上的平均边刃裂纹宽度为评价指标,分析化学改性条件、进给率、主轴转速对微细磨削边刃损伤尺度的影响规律。(3)开展单晶硅摩擦磨损实验研究。以金刚石磨块为摩擦副,化学改性条件、下试件滑动速度及法向载荷为实验因素,单晶硅的摩擦系数及磨痕横截面积为实验指标,分别设计叁因素五水平正交试验及单因素实验。通过分析各实验条件下摩擦磨损性能,研究单晶硅在机械应力诱发下发生的化学改性。(4)采用灰色关联度的方法,以摩擦系数及磨痕横截面积为评价指标,评价化学改性条件、下试件滑动速度及法向载荷叁因素对单晶硅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程度。综上所述,本文研究表明化学改性可有效改善单晶硅的边刃微细磨削质量,且在弱碱化学改性条件下能改善边刃质量及摩擦磨损性能,机械应力有助于实现单晶硅化学改性,本文的研究成果为实现硬脆材料的化学机械微细磨削加工提供了实验及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8-04-23)
崔海,郭黎滨,张彬,陆喜文[6](2013)在《微细电火花线切割与超精磨削加工表面摩擦性能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小于16μJ的微能量进行微细电火花线切割加工,结合放电机理、润滑理论和热力学传递过程,综合研究微细电火花线切割加工表面在润滑条件下的摩擦磨损性能,并与超精磨削加工表面在同种条件下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微细电火花线切割加工表面微观形貌的各向同性特征,其表面支承面积率增加速度快,核心区容积和谷底区容积都较大,支承特性和液体滞留性均优良;不同电参数加工的表面在不同转速和不同载荷的润滑摩擦下均处于边界和流体润滑状态,且摩擦因数稳定,具有明显的优于超精磨削加工表面的摩擦学性能。(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09期)
崔海,郭黎滨,张彬,陆喜文[7](2013)在《微细电火花线切割加工表面摩擦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微细电火花线切割加工技术已经成为加工微小复杂叁维零件的重要加工方法,但是,对加工表面的摩擦磨损性能的研究很少.采用小于35μJ的微能量进行微细电火花线切割加工,结合放电机理和热力学传递过程,综合研究了微细电火花线切割加工表面在干摩擦条件下的摩擦磨损性能,并与超精磨削加工表面在同种条件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由于微细电火花线切割加工表面微观形貌的固有特征,使得微凸起减小了摩擦接触面积,微凹坑的容纳作用减少了摩擦表面之间的磨粒存留量,温升形成的氧化膜降低了微凸起接触界面的抗剪强度,并且摩擦过程由二体摩擦转变为叁体摩擦,从而降低了摩擦系数,有效地减少了磨粒磨损和粘着磨损,摩擦学性能优于超精磨削加工表面.(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10期)
李博,胡伟叶,沈以赴[8](2011)在《搅拌摩擦焊缝微细尺寸缺陷的无损检测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25 mm厚板2219铝合金搅拌摩擦焊缝中存在的微孔、疏松、"S"曲线弱连接、根部类裂纹等微细尺寸的缺陷,分别采用相控阵超声波扇形扫查、荧光粉渗透检测等技术进行无损检测,并与传统的X射线探伤结果进行对比,探讨不同的无损检测技术针对搅拌摩擦焊缝微细尺寸缺陷的工程适用性。经过对焊缝解剖,利用立体显微镜、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等检视仪器,对于各类型微细尺寸的焊缝缺陷进行宏观和微观的可视化观察,分析典型微细尺寸缺陷的材料特征及形成机制,并与相应的无损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对比试验结果有助于建立和完善FSW焊缝产品的无损检测技术标准。(本文来源于《电焊机》期刊2011年11期)
丁海娟,崔海,郭黎滨[9](2011)在《油润滑下微细电火花线切割加工表面的摩擦学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球-面接触方式,利用UMT-2MT型多功能摩擦磨损试验机考察了微细电火花线切割加工表面在缝纫机油润滑下的摩擦学性能,采用非接触式表面形貌分析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了摩擦表面的形貌,讨论其磨损机理。结果表明,油润滑条件明显改善了微细电火花线切割加工模具钢M42表面的摩擦学特性;随着载荷的增加,摩擦系数降低,磨损体积呈增大的趋势;其磨损机制主要表现为磨粒磨损、疲劳磨损和轻微的粘着磨损。(本文来源于《航空精密制造技术》期刊2011年01期)
丁海娟,崔海,张志航,郭黎滨[10](2011)在《微细电火花线切割加工表面干摩擦磨损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球-面接触方式,在0.6 mm振幅下,研究微细电火花线切割加工表面在不同载荷和不同频率下的往复滑动干摩擦磨损行为,并探讨其磨损机理。结果表明,微细电火花线切割加工的模具钢M42表面,随着载荷的增加,摩擦过程转变为叁体摩擦,降低了摩擦因数;随着频率的增加,由于温升形成的氧化膜降低了微凸体接触界面的抗剪强度,从而使摩擦因数降低;磨损体积随着载荷和频率的增大均呈增大的趋势,磨痕呈现为典型的粘着磨损和氧化磨损机制。(本文来源于《农业机械学报》期刊2011年01期)
微细摩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解钝突刺腹牙甲Hydrochara affinis的摩擦发音器微细结构并探讨其发音机制,于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采集实验标本,利用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观察钝突刺腹牙甲摩擦发音器微细结构,并采用实验促使发音方法探讨它的发音机理。结果显示:钝突刺腹牙甲的雌、雄成虫都具有摩擦发音器,雌虫的发音锉平均长为(15.86±7.60) mm,宽为(162.10±81.70)μm;雄虫发音锉平均长为(14.28±7.20) mm,宽为(142.00±43.50)μm。虫体通过摩擦后翅径脉-鞘翅产生声音。钝突刺腹牙甲雌、雄成虫发音主要用于个体间通信,发音机制属于后翅径脉-鞘翅模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细摩擦论文参考文献
[1].李玲,孙凡,马玉堃.6种沟胫天牛摩擦发音板的微细结构观察[J].森林与环境学报.2019
[2].李玲,孙凡,马玉堃.钝突刺腹牙甲摩擦发音器的微细结构及发音机制[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9
[3].吉玲.航空铝合金微细搅拌摩擦连接技术基础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8
[4].茅梦云.薄板微细成形摩擦行为建模与实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8
[5].曾伟.化学改性单晶硅微细磨削质量和摩擦磨损性能评价研究[D].湖南大学.2018
[6].崔海,郭黎滨,张彬,陆喜文.微细电火花线切割与超精磨削加工表面摩擦性能比较[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7].崔海,郭黎滨,张彬,陆喜文.微细电火花线切割加工表面摩擦性能的研究[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13
[8].李博,胡伟叶,沈以赴.搅拌摩擦焊缝微细尺寸缺陷的无损检测技术[J].电焊机.2011
[9].丁海娟,崔海,郭黎滨.油润滑下微细电火花线切割加工表面的摩擦学特性[J].航空精密制造技术.2011
[10].丁海娟,崔海,张志航,郭黎滨.微细电火花线切割加工表面干摩擦磨损特性[J].农业机械学报.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