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本溪地区论文-周俊鹏

鞍山本溪地区论文-周俊鹏

导读:本文包含了鞍山本溪地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含铁建造,显微构造,构造变形,古差值应力

鞍山本溪地区论文文献综述

周俊鹏[1](2019)在《本溪地区鞍山式铁矿含铁建造显微构造变形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辽宁本溪地区为我国重要的鞍山式铁矿富集区,研究该地区含铁建造的显微构造变形机制,对系统研究区内含铁建造的沉积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该处岩石经历了2期强烈韧性变形作用改造,依据重结晶作用类型和主要显微结构,变形作用发生在绿片岩岩相条件下。利用古差值应力大小测量,确定该地区含铁建造岩石变形古应力值为27.36~36.88 MPa;剪应变值在11.342~18.555 MPa之间,并具有左旋剪切性质。(本文来源于《地质学刊》期刊2019年02期)

万渝生,董春艳,颉颃强,谢士稳,刘守偈[2](2018)在《鞍山-本溪地区鞍山群含BIF表壳岩形成时代新证据:锆石SHRIMP U-Pb定年》一文中研究指出鞍本是华北克拉通最为重要的BIF铁矿集中区之一,BIF赋存于鞍山群表壳岩中.通过对广泛分布的鞍山群表壳岩的12个样品进行锆石SHRIMP U-Pb定年,大都获得2.50~2.55Ga岩浆锆石年龄,一些岩石中存在2.7~3.5Ga碎屑锆石或外来锆石.一些东北部(东部)岩石记录了新太古代晚期-古元古代早期变质锆石年龄.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可得出如下结论:(1)鞍本地区广泛分布的鞍山群含BIF表壳岩形成时代为新太古代晚期;(2)鞍山群表壳岩形成于陆壳基底之上.该研究进一步支持了已有认识:鞍本为东部古陆块西缘新太古代晚期巨型BIF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稳定的构造环境有利于大规模BIF形成.(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期刊2018年01期)

戴传祇[3](2017)在《辽宁鞍山—本溪地区BIF构造特征与叁维建模》一文中研究指出鞍山-本溪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太古宙条带状含铁建造型(BIF)铁矿的成矿集中区,位于华北克拉通东北缘胶辽台隆的西北部。该地区的铁矿资源量占全国铁矿资源量的25%,其中鞍山矿集区铁矿石储量占研究区的60%以上(周世泰,1994),有大型-特大型铁矿23个,还有许多中-小型铁矿。论文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采用地质-地球物理综合研究、标本尺度叁维地质建模、含铁建造磁化率叁维反演等方法手段,对鞍山-本溪地区有关含铁岩系叁维几何形态、标本尺度叁维建模方法、标本尺度叁维变形特征、富铁矿成因等重要科学问题进行了探讨,揭示了鞍山-本溪地区深部地质结构、叁维变形和深部BIF型铁矿找矿远景。主要取得了如下成果与认识:(1)提出鞍山-本溪地区的BIF铁矿的形成与分布受褶皱-韧性剪切带控制的模式。指出在靠近鞍山微陆核的地方,构造变形强烈,韧性变形特征明显,韧性剪切作用为控制BIF和铁矿带分布的主要因素,呈层状产出的铁矿并非原始的富铁层,而是通过褶皱和韧性剪切作用改造形成似层状构造;在离鞍山微陆核较远的地区,构造变形较弱,主要以褶皱变形为主,褶皱构造为控制BIF和铁矿带分布的主要因素。在变形中等地区,褶皱和韧性剪切带均较发育,褶皱和韧性剪切作用共同控制了BIF和铁矿带的空间分布。(2)提出了标本尺度磁铁石英岩构造变形叁维建模方法,该方法主要包括切片、切片高分辨率图像扫描、特征线提取、建模等主要建模步骤,为开展标本尺度叁维构造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通过构造手标本的切片及扫描方法可以获取高分辨率的岩石标本图像,克服了在显微镜下不能获取标本变形全局图像的问题,并可以通过叁维地质建模方法了解岩石内部构造变形特征,从而可以用叁维可视化方式展示岩石标本的叁维变形特征,为开展岩石标本尺度的叁维变形研究提供重要信息,对深入认识磁铁石英岩的变形特征和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叁维磁化率反演方法获取了鞍山-本溪地区主要BIF体的叁维几何形态。发现在鞍山地区深部存在两个隐伏磁性体。(3)构建了具有特征变形特征的标本的叁维几何模型,发现在标本尺度上构造对铁矿物质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造成铁矿物质分布不均一,加深了对鞍山-本溪地区标本尺度叁维变形的认识。(4)对鞍山-本溪地区铁矿远景进行了评估,预测出鞍山市北部和东部、本溪市北部、本溪市与本溪县间等地区深部存在铁矿找矿远景。(5)提出构造变形对铁矿富集具有明显控制作用。提出在强烈构造变形过程中,强烈褶皱和韧性剪切带的发育使磁铁石英岩发生构造置换,磁铁矿重新富集形成富铁矿层。(6)对鞍山-本溪地区深部铁矿远景进行了预测,在鞍山地区第四系覆盖层之下深部存在两个规模巨大的隐伏铁矿体。在本溪清河城镇地区深部的新太古代花岗岩体中BIF铁矿体,本溪市-本溪县地表广泛出露新元古代-古生代沉积盖层之下存在隐伏的BIF铁矿体。(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7-06-01)

朱凯[4](2016)在《鞍山—本溪地区太古宙绿岩带的形成及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鞍山-本溪地区位于华北克拉通东北缘,区内保留了3.8Ga~2.5Ga的地质记录,是研究华北克拉通太古宙演化的理想区域。本文通过对鞍本地区太古宙变质表壳岩的年代学、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构造等进行研究,再结合前人的一些研究成果,以探讨鞍本地区绿岩带的形成与演化。鞍本地区的变质表壳岩主要由鞍山群组成,包括茨沟岩组、大峪沟岩组和樱桃园岩组。来自于茨沟岩组斜长角闪岩的岩浆锆石测年结果为2571±5.3Ma,与前人的测年结果基本一致,表明变质表壳岩的成岩时代为新太古代晚期。鞍本地区变质表壳岩的岩层层序相似:都是底部以变质基性岩为主,局部含有少量变质沉积岩;中部为条带状铁建造,夹有少量变质基性岩;顶部以变质火山岩碎屑岩、沉积岩为主。只是不同区域的绿岩带中变质基性火山岩与变质沉积岩所占比例不一样。鞍本地区绿岩带中的变质基性岩具有平坦(TH1型)或轻微右倾(TH2型)的稀土配分模式曲线,在微量元素蛛网图上,TH2型表现为较弱的Nb、Ti亏损,而TH1型则无Nb、Ti亏损。TH2型地球化学特征类似岛弧拉斑玄武岩(IAT),TH1型与洋中脊玄武岩(MORB)相似。岛弧拉斑玄武岩(IAT)和洋中脊玄武岩(MORB)的岩石组合、分布规律以及构造环境判别图解的投图结果表明鞍本地区的变质表壳岩形成于弧后盆地环境。离陆壳或火山弧较远的区域形成了以变质中基性岩为主的岩石组合(茨沟岩组、大峪沟岩组),离陆壳或火山弧较近的区域形成以变质沉积岩为主的岩石组合(樱桃园岩组)。统计华北克拉通上各地区的花岗-绿岩带的分布规律和岩石组合,然后根据以下几点对这些花岗-绿岩带进行分带:(1)是否存在老于2.55Ga的花岗质岩石;(2)绿岩带中变质中基性岩属于CAB、IAT还是MORB;(3)是否有高镁安山岩存在;(4)2.55Ga之后的新太古代花岗岩类是TTG还是钾质花岗岩;(5)变质沉积岩的碎屑物主要来源于火山弧还是由火山弧和陆壳共同提供。最终将华北克拉通东部的绿岩带划分为叁个带:西部的岛弧带(辽北-辽西-冀东-五台一带,可能延伸至登封一带);中部微陆块带(以迁怀陆块和胶辽陆块为主);东部弧后盆地-陆缘带(吉南-鞍本-胶东-鲁西-舞阳-鲁山一带)。2.60Ga~2.53Ga,东部陆块西侧的洋壳向东俯冲,在东部陆块的西部边缘形成了岛弧和弧后盆地,在岛弧区形成了钙碱性玄武岩(CAB)、岛弧拉斑玄武岩(IAT)、安山岩(以高镁安山岩为典型代表)、TTG的岩石组合,而在弧后盆地之中,则主要是洋中脊玄武岩(MORB)和岛弧拉斑玄武岩(IAT)的组合,且离弧后盆地扩展中心越近,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越接近洋中脊玄武岩(MORB)。弧后盆地-陆缘(本文中的大陆边缘仅指陆块边缘,不包含弧后盆地、以及从大陆分离出去的陆缘弧)带中存在大量老于2.55Ga的花岗岩类,可能是形成弧后盆地过程中从大陆边缘拖拽出来的陆壳碎块。弧后盆地在~2.53Ga开始闭合,弧后盆地中的洋壳开始向陆壳俯冲,同时大陆边缘形成CAB、TTG和钾质花岗岩的岩性组合。2.52~2.47Ga为碰撞阶段,残留的洋壳受到挤压变形,形成一系列NW-SE向的褶皱、韧性剪切带和脆性断裂,奠定了鞍本地区绿岩带的基本构造格局。洋壳变形的同时并受到低角闪岩相-绿片岩相区域变质作用改造。第二次改造作用发生于~1.80Ga,主要受到辽吉裂谷闭合和后造山运动的影响,早期的断裂重新活化。富Mg热液沿这些断裂运移,对绿岩带中的条带状磁铁石英岩及其围岩进行改造,使磁铁石英岩发生富集,并形成了一系列的蚀变岩。(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6-12-01)

王予,薛林福,彭冲,马燕妮[5](2016)在《鞍山—本溪地区太古宙结晶基底埋深》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鞍山—本溪地区1∶20万重力资料及航磁资料、钻孔数据,结合实测岩石密度数据,采用地质剖面约束下的二维人机交互反演方法,完成了14条剖面的深部地质结构反演,确定了太古宙结晶基底的埋深。鞍山—本溪地区结晶基底的最大埋深约为4 500 m,在下辽河盆地埋深最大;埋深较浅的地区主要位于本溪市以南地区。推测在田师付镇和平顶山镇以南可能存在隐伏铁矿。(本文来源于《世界地质》期刊2016年02期)

王予[6](2016)在《鞍山—本溪地区太古宙结晶基底埋深及隐伏铁矿》一文中研究指出鞍山—本溪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条带状铁矿产区,本区内的条带状铁矿主要产出于太古代樱桃园组和茨沟组,目前该地区出露地表或发育在浅部的铁矿大多已被开采,但一些被盖层覆盖的地区基底埋深情况并不十分明确,这些地区具有一定找矿潜力,近年来尤其是大台沟铁矿的发现,为通过航磁异常发现隐伏矿体提供借鉴。前人对鞍本地区太古代岩体的研究大多是针对岩性和地质特征等方面,而对于太古宙结晶基底空间展布形态和埋深还未有详细研究,根据1:20万航磁异常显示,鞍本地区还存在许多磁异常较大的区域,存在找矿潜力。本文基于鞍本地区已有的地质资料、1:20万重力资料、1:20万航磁资料、钻孔数据,采用地质剖面二维人机交互反演方法,综合使用叁维地质面建模、叁维磁化率反演等方法,开展了在鞍本地区基底埋深及隐伏铁矿的研究,取得一些新认识,为鞍本地区深部地质研究和矿产资源评价提供有益信息。取得的主要认识和成果如下:(1)绘制鞍本地区太古宙结晶基底等值线图,鞍本地区太古宙结晶基底埋深为0~4500m,埋深较浅地区主要为新元古界盖层覆盖区,主要发育在本溪市西南部和研究区的东北部,这些地区有一定的寻找隐伏铁矿的潜力。(2)建立了鞍本地区太古宙结晶基底叁维模型。(3)通过二维重力反演结合航磁资料,预测了鞍本地区隐伏矿体的位置,使用叁维磁化率反演确定平顶山地区隐伏铁矿叁维形态。(4)鞍本地区基底的四种构成,1、表壳岩—花岗片麻岩型;2、花岗片麻岩—含铁建造残留体型;3、太古代基底岩系漂浮在燕山期花岗质侵入体之上;4、大面积燕山期花岗岩侵入体。(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6-05-01)

张连昌,王长乐,代堰锫,朱明田,彭自栋[7](2015)在《鞍山-本溪地区条带状铁建造沉积环境》一文中研究指出条带状铁建造(BIF)是早前寒武纪特殊环境的产物,记录了当时地壳演化、大气、海洋和生物等方面的重要信息(Bekker et al.,2010)。同时,BIF形成高潮与地壳增生、地幔柱活动和VMS矿床的峰期存在对应关系(Isley and Abbott,1999;Rasmussen et al.,2012)。其原因可能是早前寒武纪地壳快速生长、镁铁质-超镁铁质岩浆广泛发育、海底火山-热液大规模活动,为海洋中溶解-沉淀巨量BIF铁矿提供了物质来源和环(本文来源于《矿物学报》期刊2015年S1期)

彭冲,薛林福[8](2015)在《重力数据在鞍山-本溪地区构造划分上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鞍山-本溪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为了更加深入研究该地区地下地质结构,对1:20万区域重力数据处理,获得不同高度的向上延拓的重力异常图,再将所获得的重力异常图进行水平梯度处理获得延拓不同高度的水平梯度最大值。当逐渐增加向上延拓的高度时,这些水平梯度最大值的位移方向指示了地下地质体的倾斜方向。重力异常和局部地质对比显示这些异常主要由基底地形起伏引起。重力低异常与花岗岩和中生代盆地相对应;高异常与太古代含铁建造及古元古地层相对应。重力向上延拓后的水平梯度图所突出的构造线与已知的岩体边界和断裂等基本相符,例如寒岭-偏岭断裂、海城-草河口断裂连山关岩体的边界、八里甸子岩体的边界,所推断出的倾向与已有地质资料相符。(本文来源于《2015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五)——专题41环境地球物理方法技术与研究进展、专题42浅地表地球物理进展、专题43工程地球物理技术进展与应用》期刊2015-10-10)

田毅,余超,王广伟,豆士勇,鲍东明[9](2015)在《鞍山-本溪-抚顺地区新太古代地质演化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鞍山-本溪-抚顺地区是我国太古宙岩石出露的主要地区及重点研究区.区内太古宙岩石以变质深成侵入体为主,变质表壳岩出露面积不足20%.区内变质深成岩侵位于始太古代—新太古代的不同时期,原岩由TTG岩系和钙碱性CA岩系组成;变质表壳岩以磁铁石英岩和斜长角闪岩为标志性岩性.两类原岩建造在太古宙时期,遭受了由麻粒岩相到角闪岩相至绿片岩相连续降温减压过程.根据区内新太古代岩石出露的特点划分3个微古陆核,分别为鞍本古陆核、清原古陆核及辽北古陆核.中太古代和新太古代为本区最重要的造陆时期,以鞍本微古陆核为最早的增生点,经拼接增生、裂解改造,形成现今的地质格局.(本文来源于《地质与资源》期刊2015年04期)

刘陆山,付海涛,刘忠元,冷文芳,武悦[10](2015)在《鞍山-本溪地区富铁矿分布规律及成因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的"鞍山式"(沉积变质型)铁矿常以"大、贫"着称,但鞍山-本溪地区许多铁矿床中赋存有富铁矿,其中弓长岭铁矿中的富铁矿资源量超过亿吨.通过对鞍本地区"鞍山式"铁矿的分布特征、典型矿床富铁矿体特征的研究,提出了本地区变质改造形成的富铁矿分布在一条东西长85 km、南北宽25 km范围内的认识,并认为中生代花岗岩可能也参与了部分矿区富铁矿的形成过程.(本文来源于《地质与资源》期刊2015年04期)

鞍山本溪地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鞍本是华北克拉通最为重要的BIF铁矿集中区之一,BIF赋存于鞍山群表壳岩中.通过对广泛分布的鞍山群表壳岩的12个样品进行锆石SHRIMP U-Pb定年,大都获得2.50~2.55Ga岩浆锆石年龄,一些岩石中存在2.7~3.5Ga碎屑锆石或外来锆石.一些东北部(东部)岩石记录了新太古代晚期-古元古代早期变质锆石年龄.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可得出如下结论:(1)鞍本地区广泛分布的鞍山群含BIF表壳岩形成时代为新太古代晚期;(2)鞍山群表壳岩形成于陆壳基底之上.该研究进一步支持了已有认识:鞍本为东部古陆块西缘新太古代晚期巨型BIF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稳定的构造环境有利于大规模BIF形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鞍山本溪地区论文参考文献

[1].周俊鹏.本溪地区鞍山式铁矿含铁建造显微构造变形机制[J].地质学刊.2019

[2].万渝生,董春艳,颉颃强,谢士稳,刘守偈.鞍山-本溪地区鞍山群含BIF表壳岩形成时代新证据:锆石SHRIMPU-Pb定年[J].地球科学.2018

[3].戴传祇.辽宁鞍山—本溪地区BIF构造特征与叁维建模[D].吉林大学.2017

[4].朱凯.鞍山—本溪地区太古宙绿岩带的形成及演化[D].吉林大学.2016

[5].王予,薛林福,彭冲,马燕妮.鞍山—本溪地区太古宙结晶基底埋深[J].世界地质.2016

[6].王予.鞍山—本溪地区太古宙结晶基底埋深及隐伏铁矿[D].吉林大学.2016

[7].张连昌,王长乐,代堰锫,朱明田,彭自栋.鞍山-本溪地区条带状铁建造沉积环境[J].矿物学报.2015

[8].彭冲,薛林福.重力数据在鞍山-本溪地区构造划分上的应用[C].2015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五)——专题41环境地球物理方法技术与研究进展、专题42浅地表地球物理进展、专题43工程地球物理技术进展与应用.2015

[9].田毅,余超,王广伟,豆士勇,鲍东明.鞍山-本溪-抚顺地区新太古代地质演化探讨[J].地质与资源.2015

[10].刘陆山,付海涛,刘忠元,冷文芳,武悦.鞍山-本溪地区富铁矿分布规律及成因探讨[J].地质与资源.2015

标签:;  ;  ;  ;  

鞍山本溪地区论文-周俊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