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石山遗址论文_姚田

导读:本文包含了昙石山遗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石山,遗址,博物馆,文化,闽侯县,福建省,遗骸。

昙石山遗址论文文献综述

姚田[1](2019)在《博物馆临时展览策展与宣教工作的几点思考——以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近年来临展工作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是福建省第一家依托遗址而建的专题博物馆,随着免费开放政策的落地,其在引进临时展览工作中对展览策划及宣教工作开展有益的尝试,合理地利用展厅面积,设计出独具个性的展览及配套的社教活动。同时,结合新媒体及文创工作的灵活运用,积极提升博物馆的公众影响力。(本文来源于《文物鉴定与鉴赏》期刊2019年12期)

董平[2](2015)在《昙石山遗址:福建海洋文化从这里开始——纪念福建昙石山遗址发现六十周年》一文中研究指出1954年,福建省闽侯县农民一次偶然的修坝取土工程,使得昙石山遗址露出了神秘的面纱,经过60年的岁月,这个遗址先后进行了10次考古发掘,经历了两次大规模征地和建设,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提升。目前,馆区占地面积达到100多亩,馆舍面积6000多平方米,拥有1个固定陈列、1个遗址现场展示区和1个临时展厅,成为福建省一个重要的宣传优秀传统文化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学术科研基地(图一)。(本文来源于《福建文博》期刊2015年04期)

王有为[3](2015)在《基于古DNA检测的福建昙石山遗址出土人骨遗骸及相关问题的可行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以人类或古生物遗骸中所遗留的DNA分子为材料的古DNA研究正逐渐成为国际科学界研究的热点。通过对福建昙石山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人骨遗骸进行古DNA检测分析,不仅可以从分子遗传学的角度为了解我国先秦闽族的渊源和流向,清昙石山先民的族渊、历史变迁及其与"南岛语族"在时空架构上的群体继承关系等重要问题提供科学证据,同时还可以获取该群体的内部信息,构建家族谱系关系,判断当时的社会性质,进而对了解当时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人类文化生存的各方面背景、全面恢复人类历史面貌等都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和意义。(本文来源于《福建文博》期刊2015年04期)

林瑞明[4](2015)在《昙石山遗址本体保护工程中几种检测方法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土遗址本体保护主要采用的技术有本体化学加固、裂隙灌浆修复、坍塌部位修复、霉菌(微生物)治理、边坡锚固等。这些保护技术的应用,需要对土遗址本体实施各种检测手段并通过一定时段的对比分析之后,才能明了上述技术保护的效果如何。目前国内尚无统一的检测标准,也很少有相应的检测数据或图形支撑工程效果。昙石山遗址本体保护工程同样也涉及本体化学加固、裂隙灌浆修复、坍塌部位修复、霉菌(微生物)治理等技术措施。本工程施工过程采用了一定的检测手段,基本能反映出施工的实际效果。通过本文抛砖引玉,以供同行进行讨论,期望获得更好的检测技术应用于文物本体保护施工中。(本文来源于《福建文博》期刊2015年04期)

上官建基[5](2015)在《浅谈昙石山遗址出土骨质文物的现场保护》一文中研究指出昙石山遗址目前尚保存有10余具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和动物骨骼遗骸,为更加全面长久地保护这些骨质文物,在充分了解自身病害原因和骨质组成特点的基础上,通过新一轮的保护试验,并经对比研究表明:有机硅改性硅丙乳液作为加固剂材料、丙烯酸树脂+羟基磷酸钙作为修复材料,以及有机硅氟作为封护材料,基本适用于昙石山遗址出土骨质文物的现场保护,效果相对较好。该试验结果可为我国南方地区的骨质文物现场保护和进一步研究提供范例。(本文来源于《福建文博》期刊2015年04期)

林海南[6](2015)在《昙石山遗址墓葬出土陶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圜底器和圈足器陶器群是昙石山文化的典型特征。在以釜为代表的圜底器系统下,昙石山遗址墓葬中出土了五件陶鼎。本文通过归纳昙石山遗址陶釜和陶鼎数量的悬殊对比,结合陶鼎对陶釜器形的模仿等因素,认定叁足器的造型来自外来文化因素的影响。通过对比昙石山文化与牛鼻山文化器形相似的陶器群,昙石山文化叁足器的文化因素可能来自牛鼻山文化。陶鼎的文化因素体现了昙石山文化与同时期其他文化的交流。(本文来源于《福建文博》期刊2015年04期)

王安[7](2015)在《昙石山遗址出土原始瓷器初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昙石山原始瓷是福建地区出土原始青瓷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商周时期南方地区印纹硬陶和原始瓷盛行,昙石山原始青瓷兼受两者影响,但也保留自身特点。该批原始瓷的发现为研究商周时期原始青瓷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对探索福建的先秦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福建文博》期刊2015年04期)

董平[8](2015)在《小博物馆也可以有大智慧——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的时代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结合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的实际情况,探讨的是作为一个普通遗址博物馆的管理者应该如何结合时代特征,规避本馆的劣势、发现本馆的优势,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合理定位,再将这一优势最大化地加以发挥,进而更好地服务广大观众,回馈社会。(本文来源于《福建文博》期刊2015年04期)

陈蓉[9](2015)在《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开展儿童教育工作的实践与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教育是博物馆的重要职能之一。儿童作为博物馆观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博物馆教育的重要对象,开展儿童教育工作成为博物馆发挥教育职能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试图以近年来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开设儿童教育互动区、开展儿童教育活动等方面着手,进行初步思考和探索,论述如何整合遗址博物馆的有效资源,优化遗址博物馆的教育环境。(本文来源于《福建文博》期刊2015年04期)

林家宁[10](2015)在《关于昙石山遗址博物馆引进博物馆CIS的构想》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博物馆界出现了一个新的发展趋势,即高度的民主化与社区中心化趋势。在实现"以人为本"这一核心服务理念的要求下,昙石山遗址博物馆的运作模式必须要能够展现其自我定位、博物馆精神和运营理念,并由此建立起具有文化品牌效应的公众形象。将借鉴了企业CIS并结合自身特点而产生的博物馆CIS引进昙石山遗址博物馆是一个重要且可行的尝试。(本文来源于《福建文博》期刊2015年04期)

昙石山遗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954年,福建省闽侯县农民一次偶然的修坝取土工程,使得昙石山遗址露出了神秘的面纱,经过60年的岁月,这个遗址先后进行了10次考古发掘,经历了两次大规模征地和建设,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提升。目前,馆区占地面积达到100多亩,馆舍面积6000多平方米,拥有1个固定陈列、1个遗址现场展示区和1个临时展厅,成为福建省一个重要的宣传优秀传统文化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学术科研基地(图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昙石山遗址论文参考文献

[1].姚田.博物馆临时展览策展与宣教工作的几点思考——以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近年来临展工作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

[2].董平.昙石山遗址:福建海洋文化从这里开始——纪念福建昙石山遗址发现六十周年[J].福建文博.2015

[3].王有为.基于古DNA检测的福建昙石山遗址出土人骨遗骸及相关问题的可行性研究[J].福建文博.2015

[4].林瑞明.昙石山遗址本体保护工程中几种检测方法的应用[J].福建文博.2015

[5].上官建基.浅谈昙石山遗址出土骨质文物的现场保护[J].福建文博.2015

[6].林海南.昙石山遗址墓葬出土陶鼎研究[J].福建文博.2015

[7].王安.昙石山遗址出土原始瓷器初论[J].福建文博.2015

[8].董平.小博物馆也可以有大智慧——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的时代定位[J].福建文博.2015

[9].陈蓉.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开展儿童教育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福建文博.2015

[10].林家宁.关于昙石山遗址博物馆引进博物馆CIS的构想[J].福建文博.2015

论文知识图

昙石山遗址博物馆总平面图4-2历史文化象征(来源:互联网)昙石山现状博物馆昙石山现状遗址厅南方地区新石器文化-台北圆山出土的新石器...4-3乌龙江湿地公园周边的交通分析(来...

标签:;  ;  ;  ;  ;  ;  ;  

昙石山遗址论文_姚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