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的恢复与重建论文_杨超,孟石荣

导读:本文包含了湿地的恢复与重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湿地,生态,公园,自然保护区,城市,兴宁,东江。

湿地的恢复与重建论文文献综述

杨超,孟石荣[1](2019)在《滇池流域湿地的历史变迁与恢复重建》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长时间序列滇池流域湿地的阶段性变迁,认为现今城区及周边残存的湿地依附于城市环境综合体进入了复合发展演化阶段。滇池流域湿地的恢复与重建存在诸多问题,立足于昆明盆地独特的自然文化特色,着眼于城市环境的客观事实,提出人工措施与自然恢复相结合的湿地恢复与重建策略。(本文来源于《湿地科学与管理》期刊2019年01期)

陈志科[2](2018)在《退化湿地恢复与重建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受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城市扩张、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湿地退化已经成为全球性现象,但随着人们对湿地关注程度及认识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受损湿地的回复与重建。退化湿地的恢复技术主要可以概括为生境恢复技术、生物恢复技术和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恢复技术3个部分。(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创新》期刊2018年09期)

刘波[3](2017)在《松嫩平原湿地长芒稗控制与扁秆荆叁棱恢复重建》一文中研究指出松嫩平原湿地扁秆荆叁棱(Bolboschoenus planiculmis)是全球濒危物种——白鹤(Leucogeranus leucogeranus)在该区停歇觅食的主要食源植物。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扁秆荆叁棱湿地面积大幅萎缩。然而,生态补水两年后,扁秆荆叁棱在恢复湿地盖度很低,而一年生杂草长芒稗(Echinochloa caudata)则成功定居并成为建群种,严重威胁着白鹤的停栖觅食生境,因此,恢复湿地的效果评价及植被恢复调控研究十分紧迫。本研究以松嫩平原典型扁秆荆叁棱湿地为研究对象,针对退化扁秆荆叁棱湿地恢复初期长芒稗占优势的现象,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模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比较土壤种子库特征在恢复湿地与自然湿地间的差异,评价恢复湿地受长芒稗影响的程度;研究遮阴和水深对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分析恢复湿地长芒稗占优的机制;比较两者对洪水的生态响应,分析洪水在控制长芒稗生长更新方面的潜力及影响因素;探究利用种子或球茎进行扁秆荆叁棱植被恢复的潜力及关键影响因素。最终为我国内陆盐碱湿地土壤种子库研究提供可靠数据,促进人为管理在湿地植被恢复方面的实践应用,以更好地保护水鸟栖息地和生物多样性。主要得出以下结论:论文1、恢复两年湿地受长芒稗影响比较严重。在自然湿地扁秆荆叁棱种子库规模是长芒稗的18.42倍,而在恢复湿地长芒稗种子库大小是扁秆荆叁棱的5.04倍;长芒稗土壤种子库密度在恢复湿地明显高于自然湿地,说明恢复湿地受长芒稗干扰影响严重,这与长芒稗较高的种子生产力及较弱的种子浮力有关,同时也表明长芒稗通过水传播扩散的能力较弱。2、光照条件和水深均是影响湿地植物种子萌发的重要因子。长芒稗种子在弱光下的萌发状况要好于扁秆荆叁棱;遮阴压力削弱了洪水对长芒稗种子萌发的负面影响,却加重了较深洪水(5-30cm)对扁秆荆叁棱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这种差异化作用证实长芒稗适应不利生境的能力比扁秆荆叁棱强,这可能是长芒稗在恢复湿地占优的重要原因。3、早期洪水限制长芒稗幼苗更新生长。播种后1d,4d和8d施加20cm洪水,没有幼苗存活;播种后1d,4d或8d施加10cm洪水,幼苗存活比例和幼苗生物量明显降低。播种后16d实施20cm洪水,部分幼苗能够存活。种子萌发16d后的幼苗靠逃避策略以适应完全的淹水环境。5-20cm洪水对扁秆荆叁棱球茎萌苗的更新没有显着影响。因此,早期洪水策略可以用于控制长芒稗更新生长。4、扁秆荆叁棱种苗成功建立依赖于适宜的埋藏深度和水深。地表水位在5-10cm范围时,种子出苗比例在基质表面最高。在10cm水深,种苗不能生长至水面以上。较浅埋深(0.5–1cm)促进了幼苗的生长和新球茎的形成。因此,可以利用种子进行扁秆荆叁棱的植被恢复。种子埋藏深度不同,应保持土壤湿润或采用洪水处理满足种子萌发对水分的需求。5、较大水深和密度均不利于扁秆荆叁棱球茎萌苗的更新生长。40cm水深不仅抑制扁秆荆叁棱地上植株的生长,也不利于地下营养球茎的形成;扁秆荆叁棱球茎萌苗的生长在中密度和高密度明显减弱,其植株之间在所有水深处理均为竞争关系;较深洪水和球茎密度(竞争作用)的组合效应进一步限制了扁秆荆叁棱球茎萌苗的更新。因此,在野外应根据不同的水分条件选择适宜的球茎栽植密度。(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期刊2017-06-01)

徐洪霞,刘倩倩,陈玺如,刘帅圣,李国卿[4](2016)在《入湖河口湿地恢复与重建规划设计初探——以资兴市兴宁河入湖河口湿地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湿地类型较多,入湖河口湿地是处于入湖河流与湖泊之间的一种特殊湿地类型。随着经济的发展,由于城市建设、农田开垦、工业建设等原因,导致一些入湖河口湿地出现湿地资源锐减、湿地植被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质恶化、景观破坏等现象。本文以资兴市兴宁河入东江湖的入湖河口湿地为例,探讨如何恢复与重建入湖河口湿地,改善湿地的生态系统,实现人与湿地和谐共处。(本文来源于《水利规划与设计》期刊2016年09期)

唐达[5](2016)在《我市将建一批湿地公园》一文中研究指出江门日报讯 ( 记者/唐达) 2月2日是第20个“世界湿地日”。昨日上午,市林业和园林局联合蓬江、江海、新会叁区林业园林主管部门,在东湖广场举办了“2·2世界湿地日”宣传活动,向市民介绍湿地科普知识、湿地保护情况,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等,呼吁社会各界共同保护(本文来源于《江门日报》期刊2016-02-03)

胡吉[6](2015)在《滨海湿地生态景观修复规划设计初探——以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湿地恢复与重建工程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项目为例,探讨当前国内滨海湿地生态景观修复设计的建设特点与设计趋势。阐述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项目的背景情况、湿地重建与修复的设计理念及相关设计内容。围绕"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多样性的动植物生境、湿地景观的科普体验"这叁大议题,介绍在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敏感的滨海区域进行湿地恢复重建的思路与设计手法,为今后类似项目提供相应的策略与思路。(本文来源于《中国市政工程》期刊2015年02期)

赵永全,何彤慧,夏贵菊,邓鑫[7](2014)在《湿地植被恢复与重建的理论及方法概述》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们对湿地关注程度及认识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受损湿地的保护与恢复,尤其是湿地的植被恢复研究成为国际湿地学界前沿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关键问题。在回顾国内外湿地恢复研究的基础上,对受损湿地植被恢复与重建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梳理,探讨了湿地植被恢复与重建研究中尚存及需要注意的问题。(本文来源于《亚热带水土保持》期刊2014年01期)

李风[8](2014)在《浙江:有计划有重点地恢复重建被破坏湿地》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记者 李 风)各地要在今年年底前完成湿地红线划定工作,2015年6月底前完成湿地保护规划编制工作,确定和公布湿地保护名录。浙江省政府办公厅近日发布的《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意见》提出上述要求。    今年,浙江省把湿地保护工作列入生态省(本文来源于《中国国土资源报》期刊2014-03-20)

熊瑶,杨云峰[9](2014)在《天然类城市湿地恢复与重建策略——以芜湖大阳垾湿地公园建设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风景园林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设计类型,天然类城市湿地公园是实现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城市天然湿地资源的重要手段。以历时3 a建设周期的芜湖市大阳垾湿地公园为例,主要从项目选址、场地调研、生态敏感性分析,以及在此框架下对水系、护岸、竖向、植被、生物栖息地、游览模式等方面进行的单项规划,探讨对天然类城市湿地资源的恢复与重建策略。(本文来源于《林业科技开发》期刊2014年01期)

干晓瑜[10](2012)在《城市溪谷型湿地景观恢复与重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溪谷型湿地是城市重要的滨水湿地景观资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城市溪谷型湿地的不科学开发,加上人们保护意识薄弱,导致溪谷型湿地生态系统受到巨大破坏,面积不断萎缩甚至消失,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区域景观资源质量下降,极大程度影响着城市的环境和人们的生活质量。为保护城市溪谷型湿地景观资源、衔接人与城市溪谷型湿地,展开了对城市溪谷型湿地景观的恢复与重建。本文结合恢复生态学、景观生态学、河流生态机能理论以及景观规划设计理论等相关理论,从城市溪谷型湿地的定义、本体研究、景观恢复与重建的目标与原则以及方法与途径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借鉴国内外对于河流型湿地及溪流型湿地的定义,提出城市溪谷型湿地的定义,概括出城市溪谷型湿地本体的景观构成及生态特征两方面。2.通过相关理论研究提出城市溪谷型湿地景观恢复与重建应达到的目标以及应遵循的实践原则:景观恢复重建的目标包括保障水循环健康和洪水控制、恢复溪流生态系统健康、创建地域性特色的溪谷型景观、增强溪谷型湿地的参与性等;实践原则包括系统与区域、多目标兼顾、动态规划、地貌保护、生态化规划以及注重地方特色这六项原则。3.在对城市溪谷型湿地本体研究的基础上,以恢复重建的实践原则为指导,从水域环境、水岸、植被、文化及可达性这五个方面分别阐述了城市溪谷型湿地景观恢复与重建的内容与途径,以达到溪谷型湿地景观恢复重建的目标。4.以马鞍溪湿地公园为实践案例,通过文献数据查阅和实地调研了解规划地的立地环境并对其现状景观资源进行分析评价,在此基础上,运用上述理论及系统方法对马鞍溪湿地公园进行景观规划设计,论证溪谷型湿地景观恢复重建方法在实践中的可行性。5.总结城市溪谷型湿地景观恢复与重建的方法,提出研究不足以及研究展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对重庆市城市溪谷型湿地景观恢复与重建进行了初步探索,为今后同类型湿地的景观恢复与重建提供了一些思路及技术支持,促进城市溪谷型湿地景观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2-05-25)

湿地的恢复与重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受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城市扩张、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湿地退化已经成为全球性现象,但随着人们对湿地关注程度及认识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受损湿地的回复与重建。退化湿地的恢复技术主要可以概括为生境恢复技术、生物恢复技术和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恢复技术3个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湿地的恢复与重建论文参考文献

[1].杨超,孟石荣.滇池流域湿地的历史变迁与恢复重建[J].湿地科学与管理.2019

[2].陈志科.退化湿地恢复与重建技术研究[J].科学技术创新.2018

[3].刘波.松嫩平原湿地长芒稗控制与扁秆荆叁棱恢复重建[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7

[4].徐洪霞,刘倩倩,陈玺如,刘帅圣,李国卿.入湖河口湿地恢复与重建规划设计初探——以资兴市兴宁河入湖河口湿地为例[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6

[5].唐达.我市将建一批湿地公园[N].江门日报.2016

[6].胡吉.滨海湿地生态景观修复规划设计初探——以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湿地恢复与重建工程为例[J].中国市政工程.2015

[7].赵永全,何彤慧,夏贵菊,邓鑫.湿地植被恢复与重建的理论及方法概述[J].亚热带水土保持.2014

[8].李风.浙江:有计划有重点地恢复重建被破坏湿地[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4

[9].熊瑶,杨云峰.天然类城市湿地恢复与重建策略——以芜湖大阳垾湿地公园建设为例[J].林业科技开发.2014

[10].干晓瑜.城市溪谷型湿地景观恢复与重建研究[D].西南大学.2012

论文知识图

研究区7波段卫片后滩公园设计平面图流域水系及测站分布(2)研究区域地理位置示意1993年试区湿地和堤防的分布试区湿地恢复和重建工程分布

标签:;  ;  ;  ;  ;  ;  ;  

湿地的恢复与重建论文_杨超,孟石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