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海豪
广东中誉设计院有限公司511500
摘要:针对工民建所开展的结构设计工作涉及诸多方面的内容,作为相关设计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可以说隔震设计工作能否顺利进行与工民建的整体质量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甚至会在某种程度上对在建筑内工作、生活的人们的生命安全产生直接影响。基于此,本文就针对工民建结构设计中的隔震措施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工民建;结构设计;隔震措施
工民建结构包括了两个意思,即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由于我国地大物博,所承担的地震等自然灾害的风险就越高,为了进一步将地震所带来人身财产危害降低到最小,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强化抗震设计的环节便尤为重要。
1工民建结构设计中隔震措施使用的意义
1)有利于优化工民建结构长期使用中的抗震性能,保持其良好的实践应用效果。在实施工民建结构设计工作计划的过程中,设计人员从不同角度进行充分考虑,找出符合工民建结构设计所需的隔震措施,能够使其长期使用中的抗震性能得以优化,并保持工民建结构良好的实践应用效果,最大限度满足新形势下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要求。2)有利于保持工民建结构良好的设计水平,确保其结构稳定性。为了延长工民建结构实际应用中的使用年限,保持良好的设计水平,需要设计人员加强结构设计中隔震措施的使用,进而为工民建结构稳定性增强提供科学保障。
2工民建结构中的抗震设计依据分析
2.1基本构造方面的依据
由于建筑工程建设中对钢筋水泥结构依赖性较强,因此,在进行工民建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时,需要考虑这一特点,且结合钢筋的横截面积、大小等,为其抗震设计水平的不断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实践过程中若未对工民建钢筋水泥结构进行充分考虑,使抗震措施缺乏针对性,将会降低工民建结构设计水平,给其抗震性能带来潜在威胁。因此,需要在工民建结构设计中进行抗震设计时充分考虑其基本构造特点及各组成要素,且在高强度钢筋水泥的支持下优化抗震性能,促使抗震设计水平得以不断提升。
2.2场地及建筑规划方面的依据
实践过程中进行工民建结构设计相关的抗震设计工作时,需要对其结构稳定性进行充分考虑,进而选择出有效的建设场地,并确保其整体规划设计合理性,促使工民建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能够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工民建结构设计中实施抗震设计工作计划时,设计人员需要将场地及建筑规划视为设计中的依据,促使工民建结构设计效果更加显著,并为抗震设计积累更多的经验。
2.3建筑结构性能目标方面的依据
为了实现工民建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需要明确设计目标。当建筑物使用中遇到地震时,需要确保其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强度,从而为人员的紧急疏散提供良好环境,确保建筑物的使用年限。因此,工民建结构设计中设计人员对其进行抗震设计时,需要确定工民建结构实践应用中的抗震等级,并做好其抗震性能评估工作,不断增强工民建结构长期使用的安全可靠性。
3工民建结构设计中的隔震措施
3.1优化抗震设计方式,确保选址合理性
在开展工民建结构设计工作时,为了使未来使用中能够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需要注重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方式的不断优化,并确保设计过程中建筑场地的选址合理性。具体表现为:1)在丰富的实践经验、专业基础理论、信息技术及计算机网络等不同举措的共同支持下,确保工民建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方式多样性,从而为其抗震设计提供更多选择,并完善与之相关的设计方案。2)工民建结构设计中设计人员进行抗震设计时,也需要选择具有良好抗震特性的场地,考虑工程建设场地的地质构造特点、周围环境状况等,确保工民建结构设计中的选址合理性,避免抗震设计方案使用中出现建筑物基地不均匀沉降现象。
3.2重视合理的结构形式使用
不同地区的地形特点、气候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客观地说明了工民建结构设计中注重适宜抗震结构形式使用的重要性。因此,设计人员需要在工民建抗震结构设计中充分考虑其所在区域的实际情况,运用有效的设计方法、设计方案,实现抗震设计中结构形式的不断优化,从而为工民建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水平的不断提升提供保障。
3.3关注重要组成部分的抗震设计
在工民建结构设计中进行抗震设计时,也需要关注其重要组成部分的抗震设计。这些部分包括:1)楼梯部分。建筑物是竖向交通空间,因此能较大作用于人群疏散,所在设计过程中应给与充分考虑,比如增加楼梯的宽度、优化楼梯结构性能等。2)屋顶部分。屋顶的每一个组成部分在抗震设计中都应给与充分考虑,确保结构设计中这部分抗震设计的合理科学性。3)墙柱部分。由于墙柱在建筑结构中起着支撑作用,因此这就需要进一步强化柱子的刚度和强度,促使工民建结构的安全可靠性得以增强。4)设计楼层板。楼层板在建筑物中承担着承重的作用,需要巩固楼层板的强度和刚度,对楼层板之上的物体进行更大限度的支撑,促使房屋塌陷时楼层板尽可能地承担房屋塌陷墙体的重量,减少人身伤亡事故发生。
3.4增加强度
在设计工民建结构砂浆强度时,为了能够尽可能增加建筑自身的强度,提升其抗震性能。可以设计使用现场浇筑混凝土钢筋楼板,在同时受到来自建筑内部和外部的荷载力之下,建筑的刚度得以有效增强。通常情况下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的柱网会设计成正方形或是矩形,柱距大约为6m,而为了尽量减少跨板,使得柱可以对板起到更好的支撑作用,会在柱的顶部位置处设置柱帽或是托板。而考虑到钢筋混凝土楼板的跨度相对比较大,因此其厚度需要控制在160mm到200mm范围之内。对于跨度相对比较小的走廊、房间等位置处,则可以直接使用厚度在120mm,跨度不超过3000mm的板式楼板,楼板当中的受力钢筋沿着短边方向放置,由楼板的长边负责承担楼板的荷载,从而有效保障工民建结构的完整性,并提升其抗震性能。
3.5减震体系
在工民建结构设计中可以通过将无粘结漆均匀涂抹在外包钢筋混凝土和在内核钢支撑的中间位置处,使得无粘结漆可以形成一个滑移界面。内核钢支撑可以在支撑两端位置处适当露出,外包层需要设置在支撑的终端位置处,并使用强度较高的螺栓和框架结构进行牢固连接,使得内核钢支撑可以充分承受拉力以及压力。根据外包层与内核钢相对滑动的要去,科学合理地设计滑移界面的尺寸以及所需材料。在这一减震体系之下,当发生地震时,内核钢同钢筋混凝土之间会相互配合作用,从而有效实现消能减震。值得注意的是,为了有效防止内钢出现弯曲、形变等问题,通常情况下在该减震体系当中,内钢主要负责承担建筑物的重量,而外钢则负责为内钢提供配合和辅助。日本相关设计的无粘结钢支撑,其通过将建筑物支撑部件设计成拉伸部件,避免出现压缩抗力;其通过直接使用无粘结钢支撑充当建筑物损坏控制机构,机构当中已经损坏的控制部件,能够集中吸收地震能量,进而使得建筑的抗震性能得到明显提升。不仅如此,损坏控制部件可以及时进行更换,这也使得建筑物损坏控制机构能够拥有较长的使用寿命。
结语
综上所述,未来工民建结构设计中需要给予防震措施足够的重视,促使其设计方案更具科学性。与此同时,需要对工民建结构设计中防震措施实践应用效果进行科学评估,以便增强这些措施的适用性。
参考文献
[1]李迎春.浅谈工民建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20):223.
[2]卢强玉.试析工民建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17):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