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种群建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种群,模型,永泰县,突变,麦蚜,稳定性,低氧。
种群建立论文文献综述
王立波,孙大明,刘彬,姜慧,解生彬[1](2019)在《福建永泰县建立麋鹿奠基种群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进一步扩大麋鹿在国内的分布区,作者于2019年2月22—25日对福建永泰县进行了实地考察,对该地区地理环境、气候、植被、水源等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和了解,该区域有维管植物853种,陆生野生脊椎动物129种。本文对比了永泰、大丰和石首地区栖息地因子差异,认为可以在福建永泰县建立一个39头大小的(♂13,♀26)麋鹿奠基种群,并可以通过适当的人为干预,最终在该区域形成可自我繁衍的自然种群。(本文来源于《野生动物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由悦,张雪[2](2019)在《关于家禽类种群的数学经济模型建立及动力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在渔业自反馈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家禽类种群的数学经济模型,分析了家禽类种群密度对经营者经济利益的影响,并且对其平衡点的稳定性进行系统的研究.(本文来源于《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刘艳红,张权义,贾栋[3](2019)在《桃蚜种群消长规律预测模型的建立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科学确定桃蚜的防治适期,提高其防治效果,根据桃蚜在辣椒上的生长发育数据建立了桃蚜种群的消长规律模型。该模型是一个分段函数,其中,第1阶段只有若虫,为常函数;第2阶段是若虫和成虫共存期,为一阶线性微分方程组,主要根据桃蚜在辣椒上的发育时间、羽化率和死亡率构建;第3阶段只有成虫,成虫数量是一个递减的复合函数。将该模型应用于甘蓝上桃蚜种群变化规律的预测,结果显示,桃蚜在甘蓝上的实际消长规律与模型吻合程度较高。表明所建模型可以用于桃蚜种群消长规律的预测预报。(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7期)
张华琼,夏爽,吴燕茹,何凡[4](2019)在《SPF金黄仓鼠种群的建立及质量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配合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世界卫生组织(WHO)预认证,建立高质量的SPF金黄仓鼠种群。方法通过剖宫产手术按照既定的配种方式建立SPF金黄仓鼠新种群,全面质量控制,定期抽样检测。结果建立了SPF金黄仓鼠核心群和生产群,19种病毒、6种寄生虫和17种细菌检测阴性。结论新建SPF金黄仓鼠种群质量符合WHO TRS 980的要求。(本文来源于《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期刊2019年01期)
那颖,赵立纯,刘敬娜[5](2018)在《一类蚜虫种群突变模型的建立与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调查资料及气象数据,绘制相应的散点图,用其分析蚜虫种群动态并建立尖角突变模型.利用回归分析方法和SPSS软件,确定模型中的正则变量和剖分变量.根据显着性检验,将线性模型、Logistic模型与尖角突变模型做比较,其结果显示尖角突变模型有更好的拟合度.最后,根据突变理论对模型的平衡点和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可为蚜虫种群的预测预报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鞍山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尹振雪,赵立纯,刘敬娜[6](2018)在《麦蚜种群T-S模糊模型的建立与突变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消除麦蚜种群的爆发现象,本文以麦蚜种群突变模型为研究对象,首先,利用扇区近似法建立相应的T-S模糊模型,验证了突变模型与T-S模糊模型的逼近性。其次,针对麦蚜种群的突变行为,借助平行分布补偿法对T-S模糊模型设计控制器,使模糊模型稳定于理想状态。最后,通过仿真证实控制器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辽宁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杨文静,崔淑芳[7](2018)在《普通级封闭群裸鼹鼠种群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裸鼹鼠具有抗肿瘤、耐低氧、耐疼痛、寿命长等优势特性,引起了国内外广泛关注,其实验动物化及应用推广迫在眉睫。本团队围绕裸鼹鼠实验动物化及标准化开展了系统研究。通过对裸鼹鼠繁殖、遗传、微生物及营养学的研究,解决了了裸鼹鼠繁殖率低下,遗传背景不明确和携带病原微生物不明等问题,成功建立了普通级封闭群裸鼹鼠种群,现种群已繁殖至第6世代。同时对所建立种群生物学特性,如耐低氧、抗肿瘤、抗衰老等开展了系统研究,为相关疾病的研究和药物研发提供了新的动物模型材料和研究策略。(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动物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韩凌霞,赵丽丽,于海波,张伟,张圆圆[8](2018)在《无特定病原体麻鸭种群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无特定病原体麻鸭种群。方法以优质培育品种绍兴麻鸭白壳I号和金定鸭种卵为基础,通过疫病监测淘汰抗体抗原阳性个体、灭活疫苗免疫、整个生命周期应用鸭正压隔离器饲养、60Co射线辐照饲料、酸化饮用水、严格控制人流、物流等净化措施,同时开展了多种分子遗传学检测、生物学特性数据测定和疫病敏感性试验,以实现实验动物化。结果成功建立了无特定病原、遗传学背景清晰、疫病敏感的HBK-SPF和SPF-JD鸭种群。结论 SPF麻鸭种群丰富了我国实验动物资源,为生命科学研究和生物制品研发提供了重要条件支撑。(本文来源于《实验动物科学》期刊2018年02期)
范瑞良[9](2017)在《基质类型对牡蛎附着、生长、种群建立及礁体发育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牡蛎礁被喻为温带地区的“珊瑚礁”,在净化水体、提供鱼类生境以及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由于自然灾害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其存在面积逐渐减少。当前,牡蛎礁恢复成为养护近岸渔业资源以及修复近岸水域生态系统的重要手段之一。成功和可持续的牡蛎礁修复依赖于合适的基质材料,其既要容易获得并且能促进牡蛎的长期繁殖和生长。牡蛎礁恢复中最常用的基质是牡蛎壳,但其资源量不足限制着牡蛎礁恢复工程的大规模实施,因此筛选适合于牡蛎附着生长的替代基质成为牡蛎礁恢复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之一。野外观测和室内实验均发现,含钙基质对牡蛎幼体附着具有明显的诱导效应。但目前学术界仍不清楚钙元素对牡蛎幼体附着的诱导机制,以及不同钙赋存形态对牡蛎幼体附着的诱导效果是否存在显着差异?是否基质钙含量越高,牡蛎幼体附着的诱导效果越好?是否存在诱导效应的阀值?对此,本研究通过下列3个实验检验了这些假设。实验1:基质中钙赋存形态对太平洋牡蛎幼虫附着的诱导效应.为探讨基质中钙赋存形态对牡蛎幼虫附着的诱导效应,本研究设计3因子随机区组实验,检验实验基质钙含量、钙赋存形态及海水中牡蛎幼虫丰度对基质上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稚贝附着效果(密度和壳高)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个因子中,实验基质钙含量对附着稚贝密度和壳高的影响不显着(P>0.05),而其它2个因子(钙赋存形态和海水中牡蛎幼虫丰度)均显着影响着基质上附着牡蛎稚贝的密度和壳高(P<0.05)。在相同的牡蛎浮游幼虫丰度下,3种钙形态基质对牡蛎幼虫附着的诱导能力大小顺序为:有机钙>碳酸钙=硫酸钙(P<0.05);壳高的结果却恰恰相反。在同样的钙形态基质中,高牡蛎幼虫丰度下牡蛎稚贝附着量均显着高于低幼虫丰度的处理组(P<0.05)。实验2:基质中碳酸钙含量对太平洋牡蛎幼虫附着的诱导效应为探讨基质中钙含量对牡蛎幼虫附着的诱导效应,本研究设计2因子随机区组实验,检验基质碳酸钙含量(4个处理水平:5%、20%、40%和60%)和海水中牡蛎幼虫丰度(低处理组:1 ind/mL,高处理组:7-8 ind/m L)对实验基质上太平洋牡蛎稚贝附着效果(密度和壳高)的影响。结果表明:钙含量和海水中牡蛎幼虫丰度均显着影响实验基质上附着牡蛎稚贝的密度(P<0.05),钙含量对附着稚贝壳高的影响不显着(P>0.05),幼虫丰度显着影响附着稚贝的壳高(P<0.05);在相同牡蛎浮游幼虫丰度下,20%碳酸钙处理组对牡蛎幼虫附着的诱导能力最大,显着高于60%处理组(P<0.05),5%和40%处理组的诱导能力介于中间;在碳酸钙含量相同情况下,高牡蛎幼虫丰度处理组中实验基质上牡蛎稚贝附着量显着高于低幼虫丰度处理组(P<0.05),而平均壳高却表现为高幼虫丰度处理组<低幼虫丰度处理组(P<0.05)。实验3:基质类型对牡蛎礁构建效果的影响牡蛎礁的成功修复依赖于合适的基质材料,其既要易得又要能促进牡蛎的长期繁殖和生长。目前,中国正在加强牡蛎礁的修复,但很少有信息可以指导在当地条件下与生态相关的时间尺度的可持续实践。本研究检查四种类型基质(牡蛎壳,蛤壳,石灰石和粘土砖)对中国象山港熊本牡蛎(Crassostrea sikamea)和相关大型底栖动物在3年期间种群数量统计的影响。在前两年,与石灰石和粘土砖相比,牡蛎壳和蛤壳具有相似的高牡蛎繁殖量和丰度。然而,在3年后,所有类型基质最终均具有相似的牡蛎丰度和尺寸。关于基质的结构复杂性(重量和体积)存在类似的趋势,并且在实验开始时的任何差异到最后不再显现;礁体培育的所有阶段,四种类型基质中定栖的大型底栖生物的丰度和群落结构没有差异。这些结果表明,在中国,不同类型的基质可用于超过2年时限项目的牡蛎礁修复。随着结构复杂性和大型动物群落活力的增加,这些修复的礁体预期可以支持牡蛎群体的生存和自我维持。在中国使用熊本牡蛎进行礁体修复的实践者利用当地材料作为牡蛎附着基质,并期待在牡蛎充分繁殖和捕食、沉降等其他影响因子低的情况下取得成功。研究结果对于牡蛎礁恢复中替代基质材料的筛选及牡蛎养殖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从而为牡蛎礁恢复工程的设计与实施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上海海洋大学》期刊2017-05-13)
田洁,赵立纯,刘敬娜[10](2016)在《基于ANFIS的麦蚜种群模型的建立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不同温度和大麦种群不同生长阶段(软组织、叶片发育阶段等)的麦蚜种群实验数据,首先利用自适应神经模糊推理系统(ANFIS),分别建立高斯型、叁角型和梯型隶属度函数的麦蚜种群内禀增长率的T-S初始模糊模型.然后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应用ANFIS具体训练流程对相应初始模型进行修正,并通过误差选择与原始数据拟合程度最好的模型,最后利用数值模拟验证结论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鞍山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6期)
种群建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章在渔业自反馈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家禽类种群的数学经济模型,分析了家禽类种群密度对经营者经济利益的影响,并且对其平衡点的稳定性进行系统的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种群建立论文参考文献
[1].王立波,孙大明,刘彬,姜慧,解生彬.福建永泰县建立麋鹿奠基种群的思考[J].野生动物学报.2019
[2].由悦,张雪.关于家禽类种群的数学经济模型建立及动力学分析[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刘艳红,张权义,贾栋.桃蚜种群消长规律预测模型的建立与应用[J].山西农业科学.2019
[4].张华琼,夏爽,吴燕茹,何凡.SPF金黄仓鼠种群的建立及质量控制[J].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2019
[5].那颖,赵立纯,刘敬娜.一类蚜虫种群突变模型的建立与实证分析[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8
[6].尹振雪,赵立纯,刘敬娜.麦蚜种群T-S模糊模型的建立与突变控制[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8
[7].杨文静,崔淑芳.普通级封闭群裸鼹鼠种群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18
[8].韩凌霞,赵丽丽,于海波,张伟,张圆圆.无特定病原体麻鸭种群的建立[J].实验动物科学.2018
[9].范瑞良.基质类型对牡蛎附着、生长、种群建立及礁体发育的影响[D].上海海洋大学.2017
[10].田洁,赵立纯,刘敬娜.基于ANFIS的麦蚜种群模型的建立与分析[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