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还原条件论文_张连昌,彭自栋,王长乐,佟小雪,张帮禄

导读:本文包含了氧化还原条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碳酸盐,中元,生产力,黄铁矿,折迭,条件,有机质。

氧化还原条件论文文献综述

张连昌,彭自栋,王长乐,佟小雪,张帮禄[1](2019)在《地球早期铁锰建造对古海洋氧化还原条件的制约》一文中研究指出地球早期古海洋氧化还原条件一直是地学界的重点研究领域。科学家基于早期地质记录中地球化学指标的变化,如铁建造中Cr、U等元素在氧化条件下含量增加和Ni含量降低(Konhauser et al., 2011; Partin et al., 2013),以及各类沉积岩中硫同位素非质量分馏效应的消失等(Farquhar et al., 2000),Fe和C同位素组成的变化,将地球早期还原-氧化的转折期,即大氧化事件(GOE)的开始时间限定于~2.45Ga。如全球规模最大的沉积型南非Kalahari锰矿集中沉积于~2.4Ga的雪球事件结束之后,表明海洋的还原-氧化条件迅速而(本文来源于《第九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2-13)

孔颖[2](2019)在《基于SO_3~(2-)阳极氧化条件下的锡阴极还原CO_2产甲酸强化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化石燃料的燃烧向大气排放大量二氧化碳(CO_2),引发全球气候变暖;同时化石能源的日益枯竭直接危害世界的能源安全。电化学还原CO_2产甲酸可降低大气中CO_2的浓度,应对潜在能源危机,兼具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但催化剂造价高和电能消耗大等问题导致的高运行成本限制了该技术的发展应用。尽管多数研究集中在阴极的改进上,但由于过电势较高的析氧反应(OER)常常作为CO_2电还原的阳极半反应,使得阴、阳两极电极反应之间存在极大的过电位差值,仅对阴极的改进始终有限。阴极半反应与阳极半反应互相影响、互为制约,而阳极氧化对CO_2电还原影响及作用机理的研究尚不存在。基于此,本研究从CO_2电还原的阳极反应入手,以亚硫酸根(SO_3~(2-))阳极氧化为核心,提出了通过SO_3~(2-)阳极氧化电势的降低和动力学的加快来强化锡阴极CO_2电还原,达到低耗节能产甲酸的策略。首先将SO_3~(2-)氧化与OER进行了电氧化性能对比,通过将二者应用于CO_2还原的阳极考察SO_3~(2-)氧化的强化效果。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影响该强化的因素,最后对SO_3~(2-)阳极氧化条件对CO_2还原产甲酸的强化机理及电极过程中的速率控制步骤进行了试验和探讨,为利用阳极氧化强化CO_2节能高效还原及优化提供了理论基础。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分别对发生SO_3~(2-)氧化或OER反应的电解质溶液进行电氧化性能测试,结果表明,与常规的OER相比,SO_3~(2-)氧化具有较低的电极电势,能够扩展电极有效反应面积并加快氧化反应速率。将发生SO_3~(2-)氧化的电解液作为CO_2还原的阳极液,对SO_3~(2-)阳极氧化对锡阴极上CO_2还原的影响进行试验。连续模式下恒电位还原的结果表明SO_3~(2-)氧化能够大大降低CO_2还原的能耗,同时提高对产物甲酸的法拉第电流效率和能量效率。对I~-氧化也进行了电化学测试及静态模式的恒电流还原CO_2试验,结果表明,它与SO_3~(2-)氧化有相似的特性,同样对CO_2还原具有强化作用,从而证实了采用氧化性能优异的阳极半反应强化CO_2还原效能策略的可行性。(2)针对采用SO_3~(2-)阳极氧化强化的CO_2还原过程中阴阳极的变化进行研究发现,该强化效果主要受由阴阳极之间质子和电子的迁移量和转移速度的影响,它们的增大提高了CO_2还原的有效电流密度。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阳极流速和阴极电极电位因素对SO_3~(2-)氧化强化CO_2还原的影响以进行操作条件优化,结果发现在本研究参数范围内,SO_3~(2-)阳极液流速与CO_2还原为甲酸的效率呈负相关,与能耗正相关,20 mL/min/cm~2是该体系的最佳阳极流速;而电极电位与还原效率正相关,能耗变化较小,因此电极电位为-1.9 vs.SCE/V时强化作用最突出。(3)对基于SO_3~(2-)阳极氧化强化的CO_2还原产甲酸机理进行电化学动力学分析和机理分析,结果表明SO_3~(2-)氧化的应用并不影响CO_2阴极还原的路径,其对阴极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削弱副反应的竞争力来强化CO_2还原。(4)针对SO_3~(2-)氧化与CO_2还原两个半反应之间的相互制约作用,通过加速阴极还原速率的试验进行讨论。结合同步记录的电极电位等数据及前文讨论的阳极传质作用,推断出电极电位一定时,该体系的电解池反应速率受到阴阳极速率同时控制,控制步骤由两极速率平衡临界点决定,传质速率低于临界点时反应速率受SO_3~(2-)阳极氧化速率控制,高于该点则受阴极CO_2还原速率控制。根据基于SO_3~(2-)阳极氧化的连续模式下锡阴极还原CO_2产甲酸的成本及收益估算,得出该策略能够显着降低还原CO_2产甲酸的电耗成本,提高产物收益。(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9-05-01)

杨梦茹,李华静,罗宁丹,李锦,周安宁[3](2019)在《二氧化碳电催化还原产乙烯:催化剂、反应条件和反应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化学还原二氧化碳为乙烯不仅能缓解温室效应而且能得到高附加值的石油化工产品乙烯。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电催化还原二氧化碳产乙烯的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能将二氧化碳还原为乙烯的电催化剂,其中铜基催化剂是高选择性产生乙烯的有效电极材料,对铜催化剂进行掺杂、改性和修饰能够在保持催化剂高选择性产生乙烯的同时提高催化剂的稳定性和活性。本文还涉及了电催化条件下乙烯形成的机理以及反应条件对乙烯选择性的影响,简要介绍了二氧化碳在催化剂表面的叁种吸附态和Cu(100)晶面形成乙烯的机理,以及不同电位、温度、压力、电解液组成和pH值对乙烯选择性的影响。最后,总结并展望了二氧化碳电催化还原产乙烯催化剂开发亟待解决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期望为新型催化剂的构筑提供有益参考。(本文来源于《化学进展》期刊2019年Z1期)

汤冬杰,尚墨翰,史晓颖,魏昊明,刘安琪[4](2018)在《I/(Ca+Mg)作为指示碳酸盐沉积氧化还原条件的重要指标:研究进展、问题与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水氧化还原条件显着影响真核生物的起源与早期演化,但以往有关早期海水氧化还原条件研究的对象主要依赖相对深水的细粒碎屑岩沉积(如黑色页岩),而对真核生物集中分布的浅水环境中的碳酸盐岩关注不够且手段缺乏。这显着制约了对真核生物起源与早期演化机理的认识。近年,有学者提出碳酸盐岩的I/(Ca+Mg)比值可作为反映海洋氧化还原条件的重要指标,并将其广泛应用于海相碳酸盐岩的古氧相研究中。该指标的提出主要基于对现代海洋碘组分的观测以及室内方解石合成实验结果:观测表明海水中的碘主要以氧化态(IO3-)和还原态(I-)两种形式存在,随着氧含量的下降(如在氧极小带),氧化态的碘被逐步转换为还原态的碘,且海水中的IO3-离子浓度与海水氧含量大体正相关;实验研究证明IO3-可以一定的分配系数进入到碳酸盐矿物晶格中,但I-则被排除在外。由于IO3-/I-的还原势能与O2/H2O的还原势能接近,因此I/(Ca+Mg)比值是最早响应海洋氧含量下降的指标之一,可用于表征深时(如前寒武纪)次氧化环境中表层海水的氧含量波动。此外学者们也尝试建立与I/(Ca+Mg)比值相对应氧含量的半定量关系,如I/(Ca+Mg)比值大于0和2.5μmol/mol两个临界值所对应的海水氧含量。结合大量现代缺氧水体和氧极小带中碘组分与溶解氧浓度相关关系的研究,作者提出I/(Ca+Mg)=1.5μmol/mol为重要的临界值,可用于限定初级生产力在表层海水中所能产生的最大氧浓度值(~10μM),并进一步区分海水和大气的氧化。此外,本文对I/(Ca+Mg)比值应用进展及潜在问题进行评述,并对可能的发展方向展望。(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09-14)

尚墨翰,汤冬杰,史晓颖,魏昊明,刘安琪[5](2018)在《I/(Ca+Mg)作为指示碳酸盐沉积氧化还原条件的重要指标:研究进展与问题评述》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水氧化还原条件显着影响真核生物的起源与早期演化,但以往有关早期海水氧化还原条件研究的对象,主要依赖相对深水的细粒碎屑岩沉积(如黑色页岩),而对真核生物集中分布的浅水环境中的碳酸盐岩关注不够且手段缺乏。这显着制约了对真核生物起源与早期演化机理的认识。近年来,有学者提出碳酸盐岩的I/(Ca+Mg)值可作为反映海洋氧化还原条件的重要指标,并将其广泛应用于海相碳酸盐岩的古氧相研究中。该指标的提出主要基于对现代海洋碘组分的观测以及室内方解石合成实验结果:观测结果表明,海水中的碘主要以氧化态(IO_3~-)和还原态(I~-)2种形式存在,随着氧含量的下降(如在氧极小带),氧化态的碘被逐步转换为还原态的碘,且海水中的IO_3~-浓度与海水氧含量大体呈正相关。实验研究证明,IO_3~-可按一定的分配系数进入到碳酸盐矿物晶格中,但I~-则不能。由于IO_3~-/I-的还原势能与O_2/H_2O的还原势能接近,因此I/(Ca+Mg)值是最早响应海洋氧含量下降的指标之一,可用于表征深时(如前寒武纪)次氧化环境中表层海水的氧含量波动。此外,学者们也尝试建立I/(Ca+Mg)值与氧含量之间的半定量关系,如I/(Ca+Mg)值大于0和2.5μmol/mol这两个临界值所对应的海水氧含量。结合大量现代缺氧水体和氧极小带中碘组分与溶解氧浓度相关关系的研究,作者提出I/(Ca+Mg)=1.5μmol/mol为重要的临界值之一,可用于限定初级生产力在表层海水中所能产生的最大氧浓度值(~10μM),并能进一步区分海水和大气的氧化。此外,对I/(Ca+Mg)值的应用进展及潜在问题进行评述,并对可能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本文来源于《古地理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王亚东[6](2018)在《上扬子地区早叁迭世遗迹群落氧化还原条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二迭纪末的生物大灭绝事件,导致了古生代型海洋生态系统的彻底崩解。海洋生态经过了叁迭世缓慢的环境重建和生物复苏,直到中叁迭世初,以活动性底栖内生生物和肉食性生物共同繁荣的新型海洋生态系统才逐渐形成。遗迹化石作为沉积学和古生物学信息的重要载体,是认识这一地史过程重要的线索和依据。早叁迭世古海洋环境缺氧被认为是生物灭绝的主要原因,但对于本次生物大灭绝事件产生的根本性机制尚不明确且多数研究区域内生物地层记录不完整。本文对上扬子贵阳和广安早叁迭世地层剖面进行了系统的野外调查,详细的研究了剖面中早叁迭世遗迹化石群落组成特征,并通过分析黄铁矿形态和草莓状黄铁矿的粒径特征,来探讨遗迹群落的氧化还原条件,进而分析海洋氧化还原环境的变化及对生物复苏的影响。本次研究在大冶组共采集到遗迹化石7属8种:Planolites montanus;Planolites beverlegensis;Beaconichnus darwinum;Undichnai sp.;Mammillichnis aggeris;Cosmorhaphei sp.;Gordiamarina sp.;Palaeophycus curvatus。在夜郎组采集到遗迹化石8属:Planolites sp.;Taendium sp.;Arenicolites sp.;Teichichnus sp.;Cosmorhaphei sp.;Bifungiets sp.;Pchondrites sp.;Skolithos sp.。遗迹群落主要以个体小型化、较浅的阶层分布以及较低的遗迹组构指数为基本特征。对遗迹群落发育层位的草莓状黄铁矿进行了详细分析,贵阳花溪地区改毛剖面大冶组的草莓状黄铁矿粒径主要分布在4-10μm这个区间,最大粒径均小于18μm。广安峰岩剖面夜郎组草莓状黄铁矿粒径主要分布在4-10μm这个区间,最大粒径一般小于18μm。结合样品的频率直方图和频率累积曲线图大冶组与夜郎组遗迹群落主要发育层位沉积水体环境为贫氧环境。上扬子地区早叁迭世印度期属于贫氧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早叁迭世早期生物的复苏,然而该时期的稳定环境同时促进了耐氧型底栖生物的发育。(本文来源于《东华理工大学》期刊2018-06-05)

卞永荣,顾宝华,朱波,程虎,谷成刚[7](2018)在《厌氧条件下可溶性有机质对汞的还原与氧化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沉积物、湿地和淹水的水稻土中天然可溶性有机质(DOM),如胡敏酸(HA)和富里酸(FA)处于还原状态,其介导Hg(Ⅱ)的还原,影响汞的转化及地球化学循环.本文通过模拟黑暗厌氧环境,研究还原态HA与FA对Hg(Ⅱ)的还原.结果表明,还原态HA与FA的还原容量高于对照氧化态HA与FA.还原态HA与FA对Hg(Ⅱ)的还原最佳浓度分别是0. 2mg·L~(-1)和1. 5 mg·L~(-1).而高于最佳浓度时,由于发生巯基竞争性络合作用,抑制Hg(Ⅱ)的还原;特别是还原态HA大于5mg·L~(-1)时,不能还原Hg(Ⅱ)为Hg(0).还原态HA与FA对Hg(Ⅱ)的还原反应动力学表明:有机碳(DOC)与Hg(Ⅱ)摩尔比DOC∶Hg(Ⅱ)=400∶1时,还原反应速率IHSS-HA> FRC-HA> FRC-FA;高摩尔比[DOC∶Hg(Ⅱ)=10 000∶1]时,还原态HA对Hg(Ⅱ)的还原反应停止,甚至向相反方向进行.还原态HA与FA对Hg(0)氧化结果表明,当还原态HA与FA浓度分别增加至5 mg·L~(-1)和10 mg·L~(-1)时,样品中检测不到Hg(0),还原态HA与FA对Hg(0)发生诱导性氧化络合作用.在汞的氧化还原与络合作用中,还原态DOM扮演双重角色,影响活性汞的可利用性,进而影响微生物汞的甲基化.(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8年11期)

吴林[8](2018)在《氧化-还原条件下两种不同折迭体之间可逆转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两类分别基于自由基二聚和供受体作用的折迭体的构筑及其在氧化还原条件下的可逆转变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工作中,我们设计并合成了用柔性乙氧链连接的四硫富瓦烯(TTF)四聚体Me-4TTF,其分子结构中的TTF单元能够被等当量的Fe(C104)3氧化成TTF+阳离子自由基。通过紫外-可见光谱和顺磁共振实验研究发现,这类TTF寡聚体能够在分子内自由基-自由基二聚作用的驱动下形成自由基折迭体。另一方面,富电性的Me-4TTF还能够在中性条件下与两分子的缺电性四价紫精环番(CBPQT4+)形成供体-受体[3]准轮烷折迭体,并得到核磁、紫外-可见光谱以及DFT计算模拟实验的证实。进一步的紫外-可见光谱研究结果表明,当使用适量的Fe(C104)3将[3]准轮烷折迭体中的TTF单元氧化成TTF.+阳离子自由基时,该[3]准轮烷折迭体会发生解离并得到TTF.+自由基折迭体;而在锌粉还原条件下,TTF.+自由基可以被还原成中性的TTF单元,并与CBPQT4+大环重新络合形成[3]准轮烷折迭体,从而实现TTF.+自由基折迭体与供体-受体[3]准轮烷折迭体之间的可逆转变。第二部分工作中,我们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设计了另外一类由缺电性紫精寡聚体与富电性TTF或者二萘酚(DNP)大环构筑的供体-受体[n]准轮烷折迭体。'在锌粉还原条件下可以将紫精寡聚体中的二价联吡啶单元(BIPY2+)还原成BIPY.+阳离子自由基,使[n]准轮烷折迭体发生解离并得到BIPY.+自由基折迭体;进一步暴露在空气的条件下,BIPY.+自由基易被氧化成BIPY2+正离子,从而重新与TTF大环构筑[n]准轮烷折迭体。目前,已经完成了 TTF大环和DNP大环的合成工作;紫精寡聚体的合成、折迭体的构筑与表征以及相互转变研究正在进行当中。(本文来源于《浙江师范大学》期刊2018-05-22)

赵长秋[9](2018)在《华北地区中元古代古海洋氧化还原条件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华北蓟县剖面和河北宽城叁口浅井样品的氧化还原敏感元素的分析,研究华北地区中元古代古海洋氧化还原环境随时间、空间的演化;结合与光合生物作用相关元素的参数,讨论了华北地区中元古代初始生产力的时空演化。探讨氧化还原环境的演化和生物演化的相互关系。微量元素组成显示长城系从底部到顶部的沉积环境从缺氧环境过渡为次氧化环境,指示生产率的元素丰度较低显示初始生产力较低,沉积岩中有机质的保存有利于大气圈氧含量增高。蓟县系高于庄组到雾迷山组下部沉积环境由次氧化逐渐变为氧化环境;这一段时期初始生产力总体较高,促进本区海水自由氧浓度增高;促使海洋中第一次出现了潮下带Ce异常,但第一次Ce异常持续的时间较短。随后,由于有机质氧化消耗自由氧,海洋又变为缺氧环境。在杨庄组出现第二次Ce异常与海平面下降有关。从雾迷山组上部到洪水庄组沉积环境由次氧化过渡到硫化还原环境,初始生产力呈现明显增高的趋势。氧化还原条件变化和生产力的提高可能与陆源输入硫酸盐与营养元素速率增高有关。还原环境和高生产力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从铁岭组到下马岭组,由于营养物质供应不足,初始生产力持续降低,浅海硫化环境减弱并向氧化环境过度,并在1.41Ga铁岭组潮下带形成第叁次Ce异常。这叁次小氧化事件的出现与前人据其他参数得出的氧化事件在时间上基本吻合。生物特别是真核生物的演化与海洋中的营养元素含量和海水自由氧水平存在密切关系。海洋中的营养元素则取决于大气圈氧含量和海洋氧化还原环境。中元古代海洋环境逐渐变氧化,提高了海洋中的营养元素水平,促进了多细胞真核生物的出现以及真核生物多样性的提高,与前人发现的真核生物的化石记录一致。中元古代海洋氧化还原环境变化对真核生物的演化可能产生了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期刊2018-05-01)

方琳,王冰,唐立丹,彭淑静,齐锦刚[10](2018)在《氧化还原反应条件对二氧化锰粉体晶型和形貌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氧化还原沉淀法,以KMnO_4和MnSO_4为原料制备了二氧化锰粉体。利用XRD和FESEM对样品的组成和形貌进行分析,研究了氧化还原反应条件对二氧化锰晶型和形貌的影响,并对晶型转变机理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改变工艺参数,可以制备出纳米球花状的δ型、纳米线状的α型和纳米颗粒状的γ型MnO_2粉体。不同产物的晶型主要受K~+浓度的影响,而反应温度与反应时间是次要影响因素。其中,当KMnO_4与MnSO_4的摩尔比为2:1.5和2:3时,MnO_2粉体分别为δ型和α型,而当摩尔比为小于2:3时,MnO_2粉体转变为γ型;当反应温度为40,60,80℃时,MnO_2粉体均为γ型,而当温度升高至90℃时,MnO2粉体变为α型;当反应时间为0.5和1h时,MnO_2粉体分别为δ型和γ型,当反应时间超过2h时,MnO_2粉体则变为α型。(本文来源于《电子元件与材料》期刊2018年04期)

氧化还原条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化石燃料的燃烧向大气排放大量二氧化碳(CO_2),引发全球气候变暖;同时化石能源的日益枯竭直接危害世界的能源安全。电化学还原CO_2产甲酸可降低大气中CO_2的浓度,应对潜在能源危机,兼具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但催化剂造价高和电能消耗大等问题导致的高运行成本限制了该技术的发展应用。尽管多数研究集中在阴极的改进上,但由于过电势较高的析氧反应(OER)常常作为CO_2电还原的阳极半反应,使得阴、阳两极电极反应之间存在极大的过电位差值,仅对阴极的改进始终有限。阴极半反应与阳极半反应互相影响、互为制约,而阳极氧化对CO_2电还原影响及作用机理的研究尚不存在。基于此,本研究从CO_2电还原的阳极反应入手,以亚硫酸根(SO_3~(2-))阳极氧化为核心,提出了通过SO_3~(2-)阳极氧化电势的降低和动力学的加快来强化锡阴极CO_2电还原,达到低耗节能产甲酸的策略。首先将SO_3~(2-)氧化与OER进行了电氧化性能对比,通过将二者应用于CO_2还原的阳极考察SO_3~(2-)氧化的强化效果。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影响该强化的因素,最后对SO_3~(2-)阳极氧化条件对CO_2还原产甲酸的强化机理及电极过程中的速率控制步骤进行了试验和探讨,为利用阳极氧化强化CO_2节能高效还原及优化提供了理论基础。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分别对发生SO_3~(2-)氧化或OER反应的电解质溶液进行电氧化性能测试,结果表明,与常规的OER相比,SO_3~(2-)氧化具有较低的电极电势,能够扩展电极有效反应面积并加快氧化反应速率。将发生SO_3~(2-)氧化的电解液作为CO_2还原的阳极液,对SO_3~(2-)阳极氧化对锡阴极上CO_2还原的影响进行试验。连续模式下恒电位还原的结果表明SO_3~(2-)氧化能够大大降低CO_2还原的能耗,同时提高对产物甲酸的法拉第电流效率和能量效率。对I~-氧化也进行了电化学测试及静态模式的恒电流还原CO_2试验,结果表明,它与SO_3~(2-)氧化有相似的特性,同样对CO_2还原具有强化作用,从而证实了采用氧化性能优异的阳极半反应强化CO_2还原效能策略的可行性。(2)针对采用SO_3~(2-)阳极氧化强化的CO_2还原过程中阴阳极的变化进行研究发现,该强化效果主要受由阴阳极之间质子和电子的迁移量和转移速度的影响,它们的增大提高了CO_2还原的有效电流密度。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阳极流速和阴极电极电位因素对SO_3~(2-)氧化强化CO_2还原的影响以进行操作条件优化,结果发现在本研究参数范围内,SO_3~(2-)阳极液流速与CO_2还原为甲酸的效率呈负相关,与能耗正相关,20 mL/min/cm~2是该体系的最佳阳极流速;而电极电位与还原效率正相关,能耗变化较小,因此电极电位为-1.9 vs.SCE/V时强化作用最突出。(3)对基于SO_3~(2-)阳极氧化强化的CO_2还原产甲酸机理进行电化学动力学分析和机理分析,结果表明SO_3~(2-)氧化的应用并不影响CO_2阴极还原的路径,其对阴极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削弱副反应的竞争力来强化CO_2还原。(4)针对SO_3~(2-)氧化与CO_2还原两个半反应之间的相互制约作用,通过加速阴极还原速率的试验进行讨论。结合同步记录的电极电位等数据及前文讨论的阳极传质作用,推断出电极电位一定时,该体系的电解池反应速率受到阴阳极速率同时控制,控制步骤由两极速率平衡临界点决定,传质速率低于临界点时反应速率受SO_3~(2-)阳极氧化速率控制,高于该点则受阴极CO_2还原速率控制。根据基于SO_3~(2-)阳极氧化的连续模式下锡阴极还原CO_2产甲酸的成本及收益估算,得出该策略能够显着降低还原CO_2产甲酸的电耗成本,提高产物收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氧化还原条件论文参考文献

[1].张连昌,彭自栋,王长乐,佟小雪,张帮禄.地球早期铁锰建造对古海洋氧化还原条件的制约[C].第九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2019

[2].孔颖.基于SO_3~(2-)阳极氧化条件下的锡阴极还原CO_2产甲酸强化机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9

[3].杨梦茹,李华静,罗宁丹,李锦,周安宁.二氧化碳电催化还原产乙烯:催化剂、反应条件和反应机理[J].化学进展.2019

[4].汤冬杰,尚墨翰,史晓颖,魏昊明,刘安琪.I/(Ca+Mg)作为指示碳酸盐沉积氧化还原条件的重要指标:研究进展、问题与展望[C].第十五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

[5].尚墨翰,汤冬杰,史晓颖,魏昊明,刘安琪.I/(Ca+Mg)作为指示碳酸盐沉积氧化还原条件的重要指标:研究进展与问题评述[J].古地理学报.2018

[6].王亚东.上扬子地区早叁迭世遗迹群落氧化还原条件分析[D].东华理工大学.2018

[7].卞永荣,顾宝华,朱波,程虎,谷成刚.厌氧条件下可溶性有机质对汞的还原与氧化作用[J].环境科学.2018

[8].吴林.氧化-还原条件下两种不同折迭体之间可逆转变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8

[9].赵长秋.华北地区中元古代古海洋氧化还原条件演化[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8

[10].方琳,王冰,唐立丹,彭淑静,齐锦刚.氧化还原反应条件对二氧化锰粉体晶型和形貌的影响[J].电子元件与材料.2018

论文知识图

半导体的光催化机理示意图氧化还原条件的元素指标参数(...氧化和还原条件处理后含铁15wt%玻璃表...石油污染土壤不同植物修复...红叁叶草修复陕北黄土高原粉质壤土氧...具有不同PNIPAAm链长度和浓度的DexPN...

标签:;  ;  ;  ;  ;  ;  ;  

氧化还原条件论文_张连昌,彭自栋,王长乐,佟小雪,张帮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