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虎尾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虎尾,时间,构件,消化率,表型,生境,芽孢。
虎尾草论文文献综述
夏斌,刘莹,胡尚春,赵景伟,岳桦[1](2019)在《水淹胁迫对虎尾草生理指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虎尾草在不同滨水环境下的生理响应机制及水淹适应性,研究了虎尾草在不同水深(对照、渍水、部分水淹、全淹)、不同时间(0、5、10、15、20、25、30 d)水淹胁迫下,其部分相关生理指标的响应规律及各生理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随着水淹时间的延长,虎尾草根系活力、叶绿素质量分数逐渐下降,虎尾草地下部分较地上部分更先受到水淹胁迫的伤害,且伤害程度更深。丙二醛(MDA)质量摩尔浓度、过氧化物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逐渐上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可溶性还原糖质量分数在渍水处理下,变化不显着,在部分水淹及全淹处理下,达到峰值后逐渐稳定;脯氨酸质量分数在渍水及部分水淹处理下,逐渐上升,在全淹处理下,呈先升后降的趋势。渍水、部分水淹及全淹处理各指标相关性达到显着(P<0.05)或极显着(P<0.01)的分别占总数的42.86%、85.71%和60.71%,高于对照组。综上,虎尾草通过提高自身抗氧化酶的活性及渗透调节物质的质量分数,同时增强各生理因子间的联动和协作共同抵御水淹胁迫造成的伤害。虎尾草具有一定的耐水淹能力,可作为滨水地带的备选植物资源。(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夏斌[2](2019)在《荻、虎尾草及御谷用于滨水植物景观构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生态城市、海绵城市的建设,滨水植物景观逐渐受到人们重视。滨水植物的选择是滨水植物景观构建的重中之重,其需要解决植物在不同水位的生态适应性、低维护性及景观符合度等问题。禾本科植物富有野趣,很多种类在干旱与水淹生境中适应能力较强。本论文选取了叁种禾本科植物荻(Triarrhena sacchariflora)、虎尾草(Chloris virgate)及御谷(Pennisetum glaucum)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表型可塑性及竞争能力、在不同水位环境下的适应性、公众对其景观形态的认知等的研究,以期初步探索出这叁种植物材料用于滨水植物景观构建时需要的理论基础及技术对策,并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本试验条件下,受杂草影响,虎尾草及御谷生长生殖数量性状表现出较高的表型可塑性,荻未能在露地直播中正常生长;与清除杂草样方相比,保留杂草样方的虎尾草株高生长期缩短及最终高度更高,营养孽数、生殖孽数、总孽数、花序数量、花序长度均下降;御谷的株高生长期缩短及高度下降,叶片数、分蘖数、分支数、花序数量、主枝花序长度均下降。虎尾草及御谷种子千粒重无显着性变化(P>0.05)。(2)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御谷与虎尾草的相对竞争强度(RCI)均大于0小于1,相对产量(RY)均极显着(P<0.01)小于1,竞争平衡指数(CB)均小于0。两种植物材料的生长均受到了杂草的影响且竞争能力弱于杂草的竞争能力。御谷主要的竞争适应策略为牺牲掉一些营养和生殖生长的表型形状而最大限度的保留其子代繁殖率;虎尾草主要的竞争适应策略为增加株高,获得更多光照。(3)为更大限度的减少养护成本及维持栽培效果,在实际生产中建议在植物材料发芽后第20~30d对虎尾草进行清除杂草处理,第30~40d对御谷进行清除杂草处理。(4)随着水淹时间的延长,荻淹后复活率始终为100%;与对照组相比,荻在渍水处理中各生理指标数值无持续显着性(P>0.05)差异,在部分水淹及全淹处理下,荻根系活力逐渐下降,叶绿素质量分数、丙二醛质量摩尔浓度、可溶性还原糖质量分数、游离脯氨酸质量分数逐渐上升,抗氧化酶活性迅速上升并维持峰值。虎尾草及御谷根系活力、叶绿素质量分数逐渐下降,丙二醛质量摩尔浓度、过氧化物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逐渐上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先升后降;可溶性还原糖质量分数在渍水处理下变化不显着(P>0.05),在部分水淹及全淹处理下,达到峰值后逐渐稳定;虎尾草游离脯氨酸质量分数在渍水及部分水淹处理下,逐渐上升,在全淹处理下,呈先升后降的趋势。荻对渍水处理具有良好的适应性,虎尾草及御谷能通过提高自身抗氧化酶的活性及渗透调节物质的含量缓解水淹胁迫造成的伤害。(5)基于本论文的调查问卷结果,公众对荻自然野态特征无统一的认知,认为虎尾草具有较强的自然野态属性,御谷具有一定的自然野态属性;公众对未控制杂草的虎尾草及御谷的景观效果认可度较低;公众较为认可荻对滨水景观效果的提升能力,认为虎尾草及御谷对滨水景观效果具有一定的提升能力。(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9-06-01)
王樱洁,蒋梦宇,陈孝龙,常思颖,孙海霞[3](2018)在《不同季节虎尾草对绵羊采食量和养分消化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不同季节草地牧草的饲喂价值动态变化规律,对于改善和调控家畜的营养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虎尾草(Chloris virgata)作为松嫩草地一种耐旱、耐盐碱的优势饲草,是放牧家畜重要的饲草来源。但目前有关虎尾草的饲喂价值数据有限。因此,本试验选择乌珠穆沁公羊12只,平均体重为27.37±2.20kg,随机分为4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分别饲喂春、夏、秋、冬四季的虎尾草干草,试验绵羊采取单笼饲养,采用全收粪法进行消化代谢试验。结果表明,春、夏、秋、冬四季绵羊每公斤代谢体重虎尾草干物质采食量分别为73.48,30.01,29.80和34.33g·kg~(-1) LW~(0.75),春季显着高于其他季节(P<0.05);不同季节的虎尾草对绵羊干物质消化率、中性洗涤纤维消化率、以及碳、氮采食和排泄均有显着影响(P<0.05),表现为春季最高,并且春季氮代谢处于正平衡,氮的摄入量可以满足部分增重的需要。(本文来源于《草地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靳小未[4](2018)在《松嫩平原虎尾草实验无性系生长可塑性与繁殖策略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虎尾草(Chloris virgata)是速生性一年生植物,具有极强的耐碱性,能在碱化草甸上形成单优势种虎尾草群落,是松嫩平原碱化草地恢复演替的先锋草种。虎尾草从生长季初期到中后期萌发的植株都能完成生活史。开展不同播种时间虎尾草无性系构件生长的可塑性与规律性研究,可为一年生植物种群调节的深入研究提供科学积累,还可也为松嫩平原碱化草地的利用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通过田间小区定期播种的实验方法,对不同播种时间虎尾草生育期可塑性、无性系大小及构件生长的可塑性与差异性以及生殖生长数量特征和根生物量分配与生长时间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两个年度虎尾草不同时间播种实验都是最早一次播种的生育期最长,其中2016年达104天,2017年达101天;最后一次播种生育期最短,分别为61天和54天。随着播种推迟,营养期比生殖期缩短时间增加。揭示了虎尾草生育期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其中主要采用调节营养生长时间,以保证结实和种子成熟时间。2.两个年度虎尾草无性系生长都是第二次播种丛径最大,其中2016年平均为8.72cm,2017年为17.52cm;最后一次播种丛径最小,分别为1.75cm和1.25cm;两个年度间虎尾草营养株数量、生物量,生殖株数量、生物量随着播种时间的推迟依次减少;抽穗率均在最后一次播种达到最大,2016年达93.56%,2017年高达100%。两个年度间虎尾草无性系生长和生产的数量特征大多表现为2017年显着(P<0.05)高于2016年。揭示了虎尾草无性系及其构件生长在播种时间之间和年份之间均具有较大的可塑性。3.两个年度不同播种时间虎尾草生殖分株均为第二次播种花序生物量最大,其中2016年高达0.6335±0.0821g,2017年0.6319±0.1086g;最后一次播种时花序生物量最小,分别为0.2593±0.0653g和0.2978±0.639g。生殖株各数量性状2017年均大于2016年,且大多数达到了显着差异水平(P<0.05)。4.不同播种时间虎尾草无性系的根系也具有较大的可塑性。两个年度都是第二次播种时根长最长和根体积最大,其中2016年分别37.43m和5.54 cm3,2017年109.01m和9.98 cm3;最后一次播种根长最短和根体积最小,分别为0.61m和0.01cm3,0.88m和0.02cm3。与第一次播种相比,根表面积均在第叁次播种时达到显着下降水平(P<0.05)。5.虎尾草无性系各数量指标与其生活史的时间呈现不同的规律性。两个年度的株高、生殖生长比率均呈显着线性负相关(P<0.05);花序长、花序枚簇数、生殖分配、千粒重、结实率均为二次函数,且达到显着水平或极显着水平;但根生物量分配两个年度未体现出一致性,2016年呈先减少后增加的二次函数,2017年则以二次函数形式递增,均达到极显着水平(P<0.01)。(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1)
田雪[5](2018)在《松嫩平原两种生境虎尾草无性系构件生长与生物量分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松嫩平原碱地和沙地两种生境虎尾草(Chloris virgata)无性系为研究对象,分别于幼苗期、拔节期、孕穗期、开花期和完熟期共5个生育期进行两个年度无性系的大样本取样测定,对虎尾草无性系分株构件生长特征、根构件生长特征、构件生物量及其分配特征进行了生境间与相同生境年度间的比较分析,对构件的数量性状之间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及规律变化模拟。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各生育期虎尾草无性系分株大小、分株数量性状及生产性状在两种生境间与相同生境的两个年度间均存在显着差异,说明虎尾草无性系分株的生长与生物量及其分配具有较大的表型可塑性。生育前期,虎尾草无性系丛径表现为沙地生境显着高于碱地生境,其中,在孕穗期时分别为19.1 cm±8.3 cm和14.7 cm±3.8 cm;而在生育后期表现为碱地生境显着高于沙地生境,其中,在开花期时分别为28.35 cm±13.35 cm和21.3 cm±13.6 cm。株高、分株数、地上生物量在各生育期均表现为沙地生境高于碱地生境,且多数达到显着水平。由此揭示了碱地生境的虎尾草无性系分株在开花期后呈水平生长趋势明显,且沙地生境更适宜虎尾草无性系分株的生长和生产。(2)在两种生境间,根深、根角度在各生育期均表现为沙地生境显着高于碱地生境,如在完熟期时,根深在碱地生境为11.95 cm±5.45 cm,在沙地生境为15.05 cm±3.65 cm;根角度在碱地生境为35°±15°,在沙地生境为68.5°±15.5°。这说明虎尾草无性系根系构型在两种生境内和生境间均具有较大的表型可塑性,而且采取不同的扩展方式。碱地生境主要表现为向四周水平扩展,而在沙地生境中主要表现为向地下垂直拓展。(3)两种生境两个年度不同生育期虎尾草无性系根构件各数量指标与丛径之间、以及总生物量与根构件各数量性状之间,均呈显着正相关函数关系,且多数表现为线性函数即同速生长规律。这说明虎尾草根构件的生长与分株大小之间有一定的规律性;同时,总生物量不仅受分株数量性状的影响,也受根构件相关数量性状的影响。(4)随着虎尾草无性系总生物量的增加,生殖分配、地上生物量分配呈增长趋势,而地下生物量分配却呈下降趋势。这说明虎尾草无性系在生长前期,主要进行根构件的生长,扩展、占据更多的空间资源去吸收营养和水分,以保证地上部分的生长;而在生长后期,虎尾草无性系将更多的能量分配到地上部分,尤其是生殖分配方面,满足自身的生长和生殖,以维持后代的延续性。(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1)
田雪,李海燕,杨允菲[6](2018)在《松嫩平原不同生育期虎尾草无性系构件生长与生物量分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松嫩平原不同生育期的虎尾草无性系为研究对象,分别在虎尾草无性系拔节期和完熟期进行大样本取样,并对其地上、地下各构件的数量性状及生物量分配进行统计分析,研究虎尾草在不同生育期的生长特性及生长策略.结果表明:虎尾草株高、总根长、总根表面积、根体积、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总生物量在两个生育期之间均存在显着差异.在两个生育期,地上、地下生物量分配与总生物量呈显着幂函数异速生长关系.在拔节期,总生物量与分株数、总根长、总根表面积和根体积呈显着线性同速生长关系;而在完熟期,均呈显着幂函数异速生长关系.虎尾草无性系在不同生育期存在着不同的生长策略,在拔节期主要采取的是无性系外部空间的优先扩展策略,而在完熟期主要采取的是无性系内、外部空间兼顾的补充和扩展策略.(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吴涛,许杰,谢文军,姚志刚,刘俊华[7](2017)在《耐盐植物虎尾草内生解烃细菌的筛选及其降解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耐盐植物中分离具有石油烃降解功能内生细菌并研究其降解特性,为内生细菌协同宿主植物修复石油污染盐渍化土壤提供基础。以黄河叁角洲长期受石油污染重盐碱地生长的耐盐植物虎尾草为材料,分离出能以柴油为唯一碳源生长的内生细菌24株。通过柴油降解试验,筛选得到1株高效石油烃降解内生细菌BF04。经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 DNA同源序列分析,确定BF04为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通过液体培养试验研究了BF04对不同烃的利用能力和对柴油的降解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BF04能够利用直链烷烃、支链烷烃和单环芳烃,不能利用多环芳烃和苯酚。BF04能降解柴油中大部分烷烃,其中对短链烷烃(n C11~n C23)降解率高于长链烷烃(n C24~n C27)。BF04对柴油降解可以用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表示。在含有3%Na Cl的液体培养基中,BF04具有较强的降解柴油能力,在修复石油污染高盐环境中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本文来源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7年11期)
王颖,薛洪海,王春霞,刘滨硕,王春青[8](2017)在《大气氮沉降对虎尾草繁殖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分析穗生长、穗与非穗部分比率的变化及种子重量等研究了氮沉降对虎尾草繁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穗数在对照组最小,2.5~10.0g/m~2施氮处理间无显着差异;施氮可显着增大穗长度;抽穗率在对照最高,但穗与非穗部分比率在对照和施氮20.0g/m~2处理组最大.穗重和种子重具有相同的变化规律,从2.5g/m~2施氮处理开始增大,随后无显着变化,穗重量与种子重呈极显着正相关.因此,施氮对虎尾草穗和种子特性具有重要影响.(本文来源于《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1期)
丁菲[9](2016)在《松嫩平原不同播种时间虎尾草生殖分株生长与生产的可塑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虎尾草是丛生型一年生禾草,在松嫩平原盐碱化草地广泛分布。虎尾草生育期短,从春季到夏季萌发的虎尾草均可完成生活史。因此,开展不同播种时间对虎尾草生殖分株生长与籽实生产影响的实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通过两年不同播种时间的小区实验与取样测定,统计分析了不同播种时间下虎尾草生殖分株生长、籽实生产、生物量分配的可塑性,及其随滞后成熟时间的变化规律,可为植物生殖生态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提供科学积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两个年份中不同播种时间虎尾草生殖分株数量性状具有较大表型可塑性。随播种时间延迟,生殖分株生活时间缩短,株高、花序长、株生物量、花序生物量、花序簇枚数均表现为下降趋势,生殖生长比率和生殖分配呈增长趋势。生殖生长比率和生殖分配均为第叁次播种(6月13日)显着高于第一次播种(5月25日)。种子千粒重在前叁次播种之间差异不显着,第四次播种(6月24日)显着下降,第五次播种(7月3日)又显着增加。结实率在2014年五次播种保持在较高水平,且差异不显着;在2015年中以第一次播种(5月25日)最高,第四次播种(6月24日)显着下降。(2)两个年份中相同播种时间虎尾草的株高、花序长、株生物量、花序生物量、花序簇枚数均随滞后成熟时间增加呈下降趋势,生殖生长比率和生殖分配呈增长趋势。2014年第一次播种(5月25日)分株滞后成熟时间16天时株高显着下降8.1%,2015年于滞后成熟时间4天时显着下降10.1%。两年度五次播种时间千粒重随滞后成熟时间增加依次显着下降,其中2014年分别下降30.4%、29.9%、23.2%、20.3%、18.1%,2015年分别下降19.2%、32.1%、21.1%、18.8%、16.9%。滞后成熟时间增加虽然对结实率产生波动影响,但并未达到显着下降水平。(3)两个年份中相同滞后成熟时间虎尾草的株高、花序长、株生物量、花序生物量、花序簇枚数均随播种时间延迟呈下降趋势,生殖生长比率和生殖分配呈增长趋势,种子千粒重则无规律波动。2014年滞后成熟时间为22天时,于第四次播种(6月24日)结实率显着下降7.9%,其他相同滞后成熟时间结实率略有下降,但未达到显着水平。延迟播种缩短虎尾草分株生长时间,滞后成熟时间相同分株,越晚播种,越不利于自身构件生长,但千粒重和结实率仍能保持稳定水平。(4)五次播种虎尾草生殖分株数量性状两年度比较结果未表现一致性。分株高除第二次播种(6月4日)外,其他四次播种均表现为2015年高于2014年;种子千粒重均为2015年高于2014年,其中有四次播种的差异均达到极显着水平;结实率均为2015年低于2014年,其差异均达显着或极显着水平。(5)两年度虎尾草生殖分株的生殖分配均与结实率、株高、花序长、株生物量、花序生物量呈显着负相关(P<0.05)。生殖分配与结实率、花序长、株生物量拟合度最高函数为直线函数,与株高、花序生物量拟合度最高函数为指数函数。2015年和2014年相比,生殖分配与结实率拟合方程参数a值下降77.1%,b值下降80.5%,与株生物量拟合方程参数a值下降7.8%,b值下降46.2%,与花序长拟合方程参数a值增加了21.9%,b值增加了36.6%。除2015年结实率与花序长未表现显着相关性,两年度分株结实率与株高、花序长、株生物量、花序生物量均呈显着正相关(P<0.05),其中2014年结实率与株高、花序长、花序生物量呈极显着相关水平(P<0.01)。(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6-05-01)
李倩[10](2016)在《松嫩平原虎尾草实验无性系构件生长对缩短生长时间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虎尾草为一年生丛生型禾草,具有广泛生态适应性,是北方常见的农田杂草之一。虎尾草生长速度快,生育期可塑性大,从春季到夏季萌发的虎尾草均可完成生活史。虎尾草耐盐碱性强,在东北盐碱化草甸广泛分布,甚至在表土已经丧失的碱斑极端生境均可形成单一优势种或主要伴生种群落,在碱斑植被恢复中发挥着重要的生态作用。因此,开展不同萌发时间对虎尾草生长影响的实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通过两年不同播种时间的小区实验与取样测定,统计分析了不同播种时间下虎尾草无性系及其各构件的生长、生产、生物量分配及其变化规律,可为无性系植物生态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提供科学积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播种时间虎尾草无性系及构件的生长、生产和生物量分配均存在较大差异。在间隔一定时间的九次播种中,丛径2个年度均以5月25日首次播种的最大,随着播种日期的延后逐渐减小,最后一次7月31日的最小;营养株数、花序生物量、营养株生物量、生殖株生物量和分株总生物量等均与丛径有着相同的变化趋势;随着播种日期的延后,生殖株数、分株总数先降低后升高,在6月4日达到最低值;生殖分配2014年以5月25日播种的最低为26.71%±3.46%,7月24日最高为49.07%±4.41%,2015年以6月4日播种的最低为30.35%±4.01%,7月31日最高为52.19%±9.93%;抽穗率2014年以6月14日播种的最低为67.07%±6.39%,7月31日最高为99.44%±2.12%,2015年以6月24日播种的最低为74.57%±8.68%,7月24日和31日最高均为100%;生殖分配和抽穗率总体上均呈随着播种日期的延后逐渐升高的变化趋势。两年度间虎尾草无性系及构件的数量性状总体表现为2015年高于2014年,并且大多数未达到显着性差异(P>0.05)。(2)不同播种时间虎尾草种群生殖株的高度级,在2014年,从5月25日至7月3日具有5个高度级,最后一次播种的7月31日只有一个第5级。在2015年,从5月25日至6月24日具有5个高度级,最后两次播种均具有第4和第5级。2个年度中首次播种的虎尾草种群均以2级生殖株数最多,分别为319.18±26.47分株/m2和376.95±4.97分株/m2。随着播种日期的延后,生殖株的高度级数逐渐减少,最多数量则逐级增大。不同播种时间各高度级生物量的变化与数量相同。统计分析表明:随生长时间的延长,1、2、3级生殖株数逐渐增加,均符合线性函数、幂函数和指数函数,达到显着(P<0.05)或极显着(P<0.01)水平;4级生殖株数呈先升高后降低的二次曲线;5级生殖株数逐渐降低,符合线性函数、幂函数和指数函数,达到极显着水平。不同高度级生殖株生物量随生长时间的变化规律与数量基本一致。随生长时间的延长,生殖株数和生物量的增长速率为1级>2级>3级;4级生殖株数和生物量在80天左右达到最大值。(3)不同播种时间虎尾草种群各数量特征的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随着生长时间的延长,丛径、营养株数、花序生物量、营养株生物量、生殖株生物量、分株总生物量逐渐增加,抽穗率、生殖分配和生殖生长比率逐渐减小,均符合线性函数、幂函数及指数函数,达到极显着水平。生殖株数和分株总数呈先减少后增加的二次函数关系,达到显着或极显着水平。两年度的各数量特征变化规律相同。(4)不同播种时间虎尾草无性系大小与构件之间的生长规律具有一致性。营养株数、生殖株数、分株总数、营养株生物量、生殖株生物量、分株总生物量与丛径之间均符合线性函数增加,除个别播种时间外,均达到显着或极显着水平。其拟合方程的增长速率(b值)营养株数总体表现为前期播种大于后期播种,生殖株数和分株总数表现为前期播种小于后期播种;营养株生物量、生殖株生物量和分株总生物量的增长速率均随着播种日期的延后逐渐减小。两年度各数量特征的变化规律相同。(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6-05-01)
虎尾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随着我国生态城市、海绵城市的建设,滨水植物景观逐渐受到人们重视。滨水植物的选择是滨水植物景观构建的重中之重,其需要解决植物在不同水位的生态适应性、低维护性及景观符合度等问题。禾本科植物富有野趣,很多种类在干旱与水淹生境中适应能力较强。本论文选取了叁种禾本科植物荻(Triarrhena sacchariflora)、虎尾草(Chloris virgate)及御谷(Pennisetum glaucum)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表型可塑性及竞争能力、在不同水位环境下的适应性、公众对其景观形态的认知等的研究,以期初步探索出这叁种植物材料用于滨水植物景观构建时需要的理论基础及技术对策,并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本试验条件下,受杂草影响,虎尾草及御谷生长生殖数量性状表现出较高的表型可塑性,荻未能在露地直播中正常生长;与清除杂草样方相比,保留杂草样方的虎尾草株高生长期缩短及最终高度更高,营养孽数、生殖孽数、总孽数、花序数量、花序长度均下降;御谷的株高生长期缩短及高度下降,叶片数、分蘖数、分支数、花序数量、主枝花序长度均下降。虎尾草及御谷种子千粒重无显着性变化(P>0.05)。(2)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御谷与虎尾草的相对竞争强度(RCI)均大于0小于1,相对产量(RY)均极显着(P<0.01)小于1,竞争平衡指数(CB)均小于0。两种植物材料的生长均受到了杂草的影响且竞争能力弱于杂草的竞争能力。御谷主要的竞争适应策略为牺牲掉一些营养和生殖生长的表型形状而最大限度的保留其子代繁殖率;虎尾草主要的竞争适应策略为增加株高,获得更多光照。(3)为更大限度的减少养护成本及维持栽培效果,在实际生产中建议在植物材料发芽后第20~30d对虎尾草进行清除杂草处理,第30~40d对御谷进行清除杂草处理。(4)随着水淹时间的延长,荻淹后复活率始终为100%;与对照组相比,荻在渍水处理中各生理指标数值无持续显着性(P>0.05)差异,在部分水淹及全淹处理下,荻根系活力逐渐下降,叶绿素质量分数、丙二醛质量摩尔浓度、可溶性还原糖质量分数、游离脯氨酸质量分数逐渐上升,抗氧化酶活性迅速上升并维持峰值。虎尾草及御谷根系活力、叶绿素质量分数逐渐下降,丙二醛质量摩尔浓度、过氧化物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逐渐上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先升后降;可溶性还原糖质量分数在渍水处理下变化不显着(P>0.05),在部分水淹及全淹处理下,达到峰值后逐渐稳定;虎尾草游离脯氨酸质量分数在渍水及部分水淹处理下,逐渐上升,在全淹处理下,呈先升后降的趋势。荻对渍水处理具有良好的适应性,虎尾草及御谷能通过提高自身抗氧化酶的活性及渗透调节物质的含量缓解水淹胁迫造成的伤害。(5)基于本论文的调查问卷结果,公众对荻自然野态特征无统一的认知,认为虎尾草具有较强的自然野态属性,御谷具有一定的自然野态属性;公众对未控制杂草的虎尾草及御谷的景观效果认可度较低;公众较为认可荻对滨水景观效果的提升能力,认为虎尾草及御谷对滨水景观效果具有一定的提升能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虎尾草论文参考文献
[1].夏斌,刘莹,胡尚春,赵景伟,岳桦.水淹胁迫对虎尾草生理指标的影响[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9
[2].夏斌.荻、虎尾草及御谷用于滨水植物景观构建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9
[3].王樱洁,蒋梦宇,陈孝龙,常思颖,孙海霞.不同季节虎尾草对绵羊采食量和养分消化率的影响[J].草地学报.2018
[4].靳小未.松嫩平原虎尾草实验无性系生长可塑性与繁殖策略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8
[5].田雪.松嫩平原两种生境虎尾草无性系构件生长与生物量分配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8
[6].田雪,李海燕,杨允菲.松嫩平原不同生育期虎尾草无性系构件生长与生物量分配[J].应用生态学报.2018
[7].吴涛,许杰,谢文军,姚志刚,刘俊华.耐盐植物虎尾草内生解烃细菌的筛选及其降解特性[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7
[8].王颖,薛洪海,王春霞,刘滨硕,王春青.大气氮沉降对虎尾草繁殖特性的影响[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9].丁菲.松嫩平原不同播种时间虎尾草生殖分株生长与生产的可塑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
[10].李倩.松嫩平原虎尾草实验无性系构件生长对缩短生长时间的响应[D].东北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