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利用AutoCAD构造机械油缸产品设计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蒲帅[1](2016)在《釆集作业头结构与液压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说明当前以人工林为主的林木采伐抚育需求日益加大,这也提高了对林业机械装备的发展要求。然而我国的林业机械发展缓慢,装备功能较为单一,综合作业效率低下,对采集作业装备的研究也主要在于集材与装卸,不具备锯切等多种采育作业功能。本文针对林木采育多功能作业需求研究设计了林木采集作业装置,可以一体化完成采伐抚育、集中归堆造材作业,极大地提高了作业效率,减轻了劳动强度。本文首先按照工作需求对作业装置作机构分析,针对夹抱机构与锯切机构的工作特性分别提出合适的机构方案,并对机构形式与尺寸进行优化,利用Pro/E软件建立采集作业头的CAD模型,并优化装配体。根据采集作业头的夹抱作业状态与性能,本文采用软件仿真与理论数值联合分析的方法。在Pro/E软件中对采集作业头进行运动学与动态的仿真分析;Matlab软件对夹抱过程建立的两抓手对称性分析模型与动力学数值模型进行求解,获得了两侧铰接点与二力杆受力[Fa,Fb,F1,F2]在夹抱过程中的时域变化曲线,结合两种分析结果对设计进行综合校验与评定,并利用数值模型解分析结构的参数优化准则。运用ANSYS Workbench14.5对整体结构在夹抱与锯切工作状态下分别作静力学分析及对承载较大的关键铰接销轴进行强度与刚度分析,进一步验证了设计的可靠性。根据作业需求,对各执行元件参数进行数值分析及计算,确定液压系统工作参数,并完成了选型;在液压系统中加入负载敏感压力补偿控制,针对不同执行机构的特定作业要求设计各自的液压回路;利用AMESim软件对液压系统进行仿真分析,评定液压系统在驱动采集作业头执行机构时的工作性能。
胡洋[2](2014)在《超高压液压缸试验台增压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受经济危机的影响,近几年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处境非常困难。液压缸生产企业作为工程机械的配套件企业,面临的处境也不言而喻。企业要想求生存谋发展,必须通过积极加强技术改造来提升竞争力。本文针对张家口中航液压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处于半废弃状态的液压缸试验台进行改造升级,使其具有超高压实验能力。本实验台的改造设计成功为该公司开发生产煤炭缸和超高压液压缸提供了设备保障,也为旧设备的利用提供了借鉴。本课题主要根据煤炭缸和液压缸的出厂试验国标中的具体要求,并结合现有的试验台的特点,对超高压液压缸试验台增压系统进行设计研究。首先,针对原试验台压力不足的问题,对原系统进行改造设计,增加了增压系统,并对相应的元件进行计算选型。其次,运用理论计算的方法对增压缸高低压腔缸筒及活塞杆的强度进行校核,发现增压缸的薄弱环节。然后用ProENGINEER5.0软件对增压缸进行三维实体建模后,将模型导入ANSYS Workbench中对其进行有限元分析。通过对比两种计算结果,验证了两种强度计算方法正确性,同时还得到了增压缸主要部位的的应力值;最后通过理论计算、有限元方法验证的方法,求出增压缸所能承受的最大极限载荷。最后,运用AMESim仿真软件对系统中增压缸、先导式比例溢流阀及整个液压系统进行建模及仿真,通过分析仿真结果,对控制系统进行改进。最后结合现场实验结果,验证所设计系统的性能可以满足设计要求。
唐监怀,张荣权,杨海斌[3](2013)在《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文中认为一、专业与专门化方向模具设计与制造。二、入学要求与基本学制应届初中毕业生,3年。三、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面向模具设计与模具制造等行业企业,培养模具设计与制造、计算机辅助模具设计、制造仿真和分析、模具装配调试与维护等工作的,具有熟练掌握模具制造工(高级工)职业标准规定的知识与技能、模具生产设备操作与保养、模具设计与制造工艺分析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四、职业范围与人才规格
王阳君[4](2013)在《矿用胶轮车前轮工作制动器参数化设计的参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采矿现代化的发展,无轨矿用胶轮车运输以其高效、安全正在受到煤炭企业越来越大的关注。矿用胶轮车的工作制动器是关乎到车辆能否平稳运行和停车的重要部件,由于矿用胶轮车的种类很多,对不同车型其工作制动器的大小不一样,但工作原理一样,进行绘图设计时,往往有很多重复性的步骤,所以急需要开发一种可以实现系列化绘图的软件。工作制动器在矿用胶轮车中是一个重要的部件。本课题以WC5矿用胶轮车的前轮工作制动器(以下简称“工作制动器”)为载体,对工作制动器参数化设计的参数进行研究,最终得到工作制动器参数化设计时所需参数的软件。其研究是在己知条件:(1)胶轮车满载重量;(2)当平路车速为20km/h时的最小制动距离8m;(3)车轮直径;(4)轮毂与工作制动器的螺钉连接尺寸;(5)轮毂与工作制动器的止口连接尺寸的情况下进行的。最后输出动壳、静壳、活塞、压盘、端盖、弹簧和挡盖等工作制动器参数化所需的参数。为工作制动器的参数化设计提供依据。本课题是对CAXA2007软件进行二次开发,以Visual C++6.0软件为开发平台,以C++为开发语言,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的:1.工作制动器模块的划分;2.工作制动器参数数学模型的建立;3.数据库的建立;4.形成工作制动器参数化设计的参数自动化生成软件。最终建立的系统软件能够在输入外部条件的情况下,快速获得矿用胶轮车参数化设计时各个零件的主要参数数值。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大大地缩短了设计周期,优化了设计方案、减少了劳动强度、提高了设计效率和质量。本文利用CAXA软件的二次开发实现了工作制动器参数化设计的参数自动化生成,对缩短生产周期进行了国产化的有益尝试,这对未来矿用胶轮车的快速高效生产意义深远。
李焕洋[5](2012)在《金属桁架结构工程分析后处理方法的研究及系统实现》文中研究说明桁架结构被广泛的应用于大跨度的公共建筑中,具有布置灵活、造型丰富、结构体系复杂以及形式多样等特点,传统的设计方法难以满足工程应用的需要,而现有结构辅助设计软件的行业针对性不强,尤其对工程分析后处理缺乏较好支持。本文从金属桁架结构特点出发,围绕金属桁架结构工程分析后处理需求,对金属桁架结构工程分析后处理系统及其关键实现技术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开发了金属桁架结构计算机辅助分析后处理系统。首先在分析国内外同类软件发展现状及趋势的基础上,针对桁架结构特点及其工程分析后处理需求,基于AutoCAD图形处理平台,提出了包括用户接口层、交互控制层、分析后处理层、数据处理层四层体系结构的金属桁架结构计算机辅助分析后处理系统总体方案。然后针对金属桁架结构计算机辅助分析后处理系统所涉及的关键技术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金属桁架结构相贯节点具有外观简洁明快、装配精度高、焊接变形小、节点承载力大等优点,为了到达设计与验算桁架结构中相贯节点的目的,提出了基于特征域的相贯节点分类方法,该方法在分析了桁架工程模型的几何特征、拓扑特征和工程属性的基础上,将金属桁架结构的相贯节点分成十六种,然后根据每一种相贯节点的特征进行相应的设计与验算。为了生成金属桁架结构实体模型设计与施工图绘制所需要的相贯节点后处理实体模型,提出了一种相贯节点的后处理实体模型生成方法,该方法基于实体造型理论和ObjectARX技术,能够生成圆管相贯、矩形管相贯以及矩形管与圆管相贯3种空间相贯节点的后处理实体模型。工程设计人员根据程序中的对话框输入几个特征参数,通过自动建模就可快速生成空间相贯节点的后处理实体模型。最后,在以上关键技术的研究基础之上,以AutoCAD作为图形处理平台,开发了金属桁架结构计算机辅助分析后处理系统,该系统具有人机界面好、操作方便、后处理功能强大等特点。
张翼,刘英林[6](2011)在《DX型钢绳芯带式输送机参数化绘图研究》文中提出介绍了参数化绘图技术,利用Visual Basic 6.0对AutoCAD进行二次开发,引入模块化思想,开发了DX型钢绳芯带式输送机参数化绘图系统,显着提高了绘图的效率和准确性。通过实例运行,该系统能够实现参数化绘图,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雷蓉[7](2007)在《虚拟动态装配及碰撞检查系统的研究开发》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先进制造技术不断涌现,虚拟制造技术以其全新的制造体系和模式已成为现代制造技术与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以数字化建模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分析优化技术为基础,在产品设计阶段或产品制造之前,实时、并行地模拟出产品的未来制造全过程及其对产品设计的影响,预测产品的性能、成本和可制造性,以达到产品的开发周期和成本的最优化,生产效率的最高化之目的。虚拟装配是虚拟制造研究领域的重要研究分支,也是并行工程的支持技术之一。虚拟装配可帮助产品摆脱对于试制物理样机并装配物理样机的过度依赖,可以有效地提高产品装配建模的质量与速度,有助于降低产品开发成本,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它在获得产品信息和产品装配工艺信息后进行产品装配过程的仿真演示,并为装配工艺规划提供一种可视化的交互环境,从而有效地改善产品的装配工艺,改进装配质量。而干涉碰撞检查是整个装配过程仿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计算机对产品装配过程和装配结果进行分析和仿真,评价和预测产品模型,判断是否存在碰撞,最终做出与装配相关的工程决策,不需要实际产品做支持,实现了产品三维设计过程与产品零部件制造、装配过程的高度统一。本课题以AutoCAD作为开发平台,利用Object ARX 2000 SDK作为二次开发工具,采用Visual C++ 6.0面向对象高级开发语言,研究开发了三维实体零(部)件的虚拟动态装配及干涉碰撞检查软件系统。论文以空间向量方向余弦的解析为理论依据,根据三维实体零(部)件装配约束类型,分析了基于装配的局部特征坐标系的构造方法,完成了零(部)件在进行虚拟装配时所需的空间坐标变换矩阵的构造;设计开发了基于Win32平台的虚拟动态装配及干涉检查软件系统,解决了实体零(部)件在装配图中的插入以及在轴线重合、面贴合等不同装配方法时的装配路径的确定,并在AutoCAD软件平台中实现了实体零(部)件的三维动态装配过程及碰撞干涉检查的仿真。另外还给出了一种通过对实体零(部)件按照自由曲线进行拉伸或旋转从而巧妙解决复杂零(部)件装配过程的干涉检查的方法,达到了通过简单的静态碰撞干涉检查来对动态装配进行检查的目的。
孙裕晶[8](2005)在《虚拟样机技术及其在精密排种部件设计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应用虚拟样机技术进行精密播种机排种部件性能设计和参数优化研究,采用虚拟样机仿真分析与物理样机试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索虚拟样机技术在农业机械产品开发中的应用和实现方法。论文主要工作内容:综述了虚拟样机技术的背景和应用、虚拟样机相关理论与方法和运用虚拟样机技术进行农业机械产品开发的意义;概括了国内外精密播种技术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采用基于Pro/E 和ADAMS 的虚拟样机开发技术改进设计了气力轮式精密排种器,建立了虚拟样机模型进行动态仿真研究;采用基于CAD 模型的离散元边界建模方法及集成离散元设计分析软件建立了气力轮式精密排种器和大豆种子群的联合模型,进行离散元分析和排种过程动态仿真;采用均匀设计方法对研制的气力轮式精密排种器进行大豆排种试验和参数优化研究;用气力轮式精密排种器开发的2BDY 系列高速精密播种机,在黑龙江省前锋农场、八五四农场和宝泉岭富力农场等地进行了生产试验,性能指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最后总结全文,指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刘斌[9](2004)在《聚氨酯塑料三维模具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机械设计领域的二维CAD设计逐步过渡到三维CAD设计,因此模具CAD也同样进入三维CAD设计时代。模具CAD是指在CAD系统软、硬件支持下,设计者完成模具设计,最后输出符合设计要求的设计结果和产生图样的全部过程。结合我单位实际设计情况,为了在模具设计过程中避免重复劳动,提高CAD运用效率和设计质量,缩短产品开发周期等,提出建立“聚氨酯塑料三维模具系统”这一课题。 本论文详细分析了聚氨酯塑料模具的结构特点,提出了建立“聚氨酯塑料三维模具系统”的总体方案;阐述了基于特征和约束的参数化驱动技术建立三维模型的方法,并对采用此方法在VC++和MDT三维环境结合下开发的三维CAD系统的结构和特点做了详细的说明。在本系统设计中充分考虑了界面的友好性、系统可靠性、易维护性和可扩展性,程序设计中采用了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 本文的研究结果为: (1) 开发了聚氨酯塑料模具设计模块,用户可以通过交互式界面进行模具的设计; (2) 建立了聚氨酯塑料模具常用零件及结构特征模型库; (3) 利用AutoCAD ObjectARX开发工具在MDT环境下开发了三维模型生成模块; (4) 将聚氨酯塑料模具设计模块与三维模型生成模块进行集成,构成了“聚氨酯塑料三维模具系统”。 本系统已应用在实际工作中,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孙亚玲[10](2003)在《基于特征的蜗杆传动CAD/CAE/CAPP集成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在分析CAD/CAE/CAPP技术在国内外应用概况的基础上,结合专家系统,提出了智能集成的研究方向。以蜗杆传动的各个零件作为研究对象,在分析了各自特征的基础上,利用数据库技术和图形单元建模技术,建立了蜗杆传动的特征模型,实现了CAD/CAE/CAPP之间的数据传输和信息共享;分析了蜗杆传动中参数确定、强度校核的一般原则,进行了基于特征的蜗杆传动强度校核的算法研究;将专家知识融入在CAD、CAE、CAPP各个过程中实现了设计过程、强度分析和工艺分析的智能化。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利用AutoCAD2000提供的ActiveX Automation技术,以VB为开发工具,开发出了蜗杆传动的CAD/CAE/CAPP集成软件。软件运行表明,该系统功能完善,具有工程应用价值。
二、利用AutoCAD构造机械油缸产品设计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用AutoCAD构造机械油缸产品设计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釆集作业头结构与液压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采伐抚育装置简介 |
1.3 采育装置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1 国外采育装置的发展现状 |
1.3.2 国内采育装置的发展现状 |
1.4 采育装置的发展趋势 |
1.5 研究内容 |
2 采集作业头机构分析 |
2.1 设计要求 |
2.2 机构运动分析 |
2.2.1 夹抱机构 |
2.2.2 锯切机构 |
2.3 CAD模型的建立 |
2.3.1 Pro/E软件概述 |
2.3.2 CAD模型建立 |
2.4 本章小结 |
3 采集作业头运动学与动力学分析 |
3.1 软件仿真分析 |
3.1.1 运动学与动力学仿真模型的建立 |
3.1.2 运动学仿真结果 |
3.1.3 动力学仿真结果 |
3.2 理论数值分析 |
3.2.1 运动对称性分析 |
3.2.2 动力学理论计算 |
3.2.3 Matlab数值仿真 |
3.3 结构优化 |
3.3.1 优化参数 |
3.3.2 优化准则 |
3.4 本章小结 |
4 采集作业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分析Equation Section(Next) |
4.1 ANSYS软件概述 |
4.2 整体结构有限元分析 |
4.2.1 有限元网格划分 |
4.2.2 边界条件与载荷 |
4.2.3 分析结果 |
4.3 关键铰接点有限元分析 |
4.3.1 有限元网格划分 |
4.3.2 边界条件与载荷 |
4.3.3 分析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5 采集作业头液压系统设计 |
5.1 设计要求 |
5.2 系统参数与液压元件的确定 |
5.2.1 液压缸的设计 |
5.2.2 液压马达的设计 |
5.2.3 液压泵的选择 |
5.3 系统液压回路的设计 |
5.3.1 系统液压回路分析 |
5.3.2 回转作业回路设计 |
5.3.3 夹抱作业回路设计 |
5.3.4 锯切作业回路设计 |
5.3.5 整体液压回路设计 |
5.4 液压系统仿真 |
5.4.1 仿真软件 |
5.4.2 压力补偿元件建模 |
5.4.3 回转作业回路仿真 |
5.4.4 夹抱作业回路仿真 |
5.4.5 锯切作业回路仿真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 |
致谢 |
(2)超高压液压缸试验台增压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仿真技术 |
1.2.1 有限元仿真技术 |
1.2.2 液压仿真技术 |
1.3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1.3.1 课题来源 |
1.3.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3.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超高压试验台电液系统设计 |
2.1 原试验台介绍 |
2.1.1 原试验台整体介绍 |
2.1.2 试验台液压系统介绍 |
2.1.3 原液压缸试验台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造目的 |
2.2 液压系统原理设计 |
2.2.1 增压系统原理图的设计 |
2.2.2 改造后的原理图 |
2.3 液压系统主要元件的选型 |
2.4 电控系统设计 |
2.4.1 电控系统硬件选择 |
2.4.2 试验台电控系统软件配置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增压缸强度静力学计算及研究 |
3.1 增压缸介绍 |
3.2 增压缸理论强度计算 |
3.3 ANSYS Workbench 介绍及增压缸三维模型的建立 |
3.3.1 ANSYS Workbench 介绍 |
3.3.2 增压缸三维模型的建立 |
3.4 增压缸有限元分析 |
3.5 增压缸极限载荷计算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超高压试验台的仿真研究及实验 |
4.1 关键元件的建模与仿真 |
4.1.1 AMESim 软件介绍 |
4.1.2 增压缸 AMESim 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
4.1.3 比例溢流阀模型的建模与分析 |
4.2 相关试验标准的归纳分析 |
4.2.1 液压缸相关试验标准的归纳分析 |
4.2.2 煤炭缸相关试验标准的归纳分析 |
4.3 液压系统仿真及分析 |
4.3.1 液压系统整体模型的建立 |
4.3.2 液压系统仿真结果与分析 |
4.4 现场调试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矿用胶轮车前轮工作制动器参数化设计的参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工作制动器模块的划分 |
2.1 工作制动器概述 |
2.1.1 工作制动器的工作原理 |
2.1.2 课题的已知条件及变量的确定 |
2.2 工作制动器设计模块的划分及各模块需要的参数 |
2.2.1 工作制动器设计模块的划分 |
2.2.2 工作制动器各模块需要的参数 |
2.3 小结 |
第三章 数学建模及数据库的建立 |
3.1 数学模型的建立 |
3.1.1 数学模型建立 |
3.1.2 数学模型建立的计算验证 |
3.2 数据库的建立 |
3.2.1 数据库软件的选择 |
3.2.2 建模过程中需要建立的数据库表 |
3.3 小结 |
第四章 参数设计系统软件的实现 |
4.1 CAXA2007和Visual C++6.0软件简述 |
4.2 程序设计前的准备及数据库的连接 |
4.2.1 程序设计前的准备 |
4.2.2 数据库的连接 |
4.3 界面设计及界面间的切换 |
4.3.1 界面设计 |
4.3.2 界面间的切换 |
4.4 源程序编写及调试运行 |
4.4.1 源程序编写 |
4.4.2 程序的调试运行 |
4.5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金属桁架结构工程分析后处理方法的研究及系统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金属桁架结构 CAD 概述 |
1.2.2 金属桁架结构 CAD 软件的发展现状 |
1.2.3 金属桁架结构 CAD 软件的不足之处及发展趋势 |
1.3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1.3.1 论文研究的目的 |
1.3.2 论文研究的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2 金属桁架结构计算机辅助分析后处理系统的方案设计 |
2.1 金属桁架结构分析及其计算机辅助分析后处理需求 |
2.1.1 金属桁架结构特点分析 |
2.1.2 金属桁架结构计算机辅助分析后处理需求 |
2.2 CAD 图形支持平台及其二次开发技术 |
2.2.1 CAD 支撑软件的选择 |
2.2.2 AutoCAD 二次开发技术比较 |
2.2.3 AutoCAD 的 ObjectARX 开发环境 |
2.3 金属桁架结构计算机辅助分析后处理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 |
2.3.1 金属桁架结构计算机辅助分析后处理系统的设计目标 |
2.3.2 金属桁架结构计算机辅助分析后处理系统的总体方案 |
2.4 金属桁架结构计算机辅助分析后处理系统的功能模块体系及详细设计 |
2.4.1 系统功能体系设计 |
2.4.2 功能模块详细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3 金属桁架结构计算机辅助分析后处理系统的关键技术 |
3.1 基于特征域的相贯节点分类方法 |
3.1.1 金属桁架结构的相贯节点 |
3.1.2 特征域的概念 |
3.1.3 金属桁架结构的相贯节点分类方法 |
3.2 基于实体造型理论和 ObjectARX 的相贯节点实体模型生成技术 |
3.2.1 实体造型理论 |
3.2.2 ObjectARX 技术特点 |
3.2.3 相贯节点实体模型的生成 |
3.3 本章小结 |
4 金属桁架结构计算机辅助分析后处理系统的开发及 |
4.1 金属桁架结构计算机辅助分析后处理系统开发环境 |
4.1.1 系统开发平台的选取 |
4.1.2 系统开发技术路线 |
4.2 金属桁架结构计算机辅助分析后处理系统部分模块的开发 |
4.2.1 系统图形数据库的设计与开发 |
4.2.2 金属桁架结构计算机辅助分析后处理系统节点验算模块的开发 |
4.2.3 金属桁架结构计算机辅助分析后处理系统实体模型设计模块的开发 |
4.2.4 系统实现 |
4.3 金属桁架结构计算机辅助分析后处理系统工程应用实例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6)DX型钢绳芯带式输送机参数化绘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DX型钢绳芯带式输送机参数化绘图 |
1.1 参数化绘图技术 |
1.2 参数化绘图运行环境 |
1.3 参数化绘图系统总体结构 |
1.4 系统工作实例 |
2 结论 |
(7)虚拟动态装配及碰撞检查系统的研究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1 引言 |
1.1.2 虚拟装配技术的研究现状 |
1.1.3 干涉检查的研究现状 |
1.1.4 仿真系统开发平台 |
1.2 研究课题的提出及其意义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2. 装配中的位姿变换及其变换矩阵 |
2.1 刚体运动分析 |
2.2 构造旋转矩阵、平移矩阵 |
2.2.1 建立局部特征坐标系 |
2.2.2 求解方向余弦 |
2.2.3 构造矩阵 |
2.3 本章小结 |
3. 虚拟装配及干涉检查 |
3.1 三维零件的装配约束 |
3.1.1 三维零件装配 |
3.1.2 装配约束分类 |
3.2 装配路径规划 |
3.2.1 按照轴线重合、面贴合的装配顺序 |
3.2.2 按照面贴和、轴线重合的装配顺序 |
3.2.3 基于任意路径的装配 |
3.3 装配过程的动态仿真 |
3.4 三维零(部)件的干涉检查 |
3.4.1 三维零(部)件装配设计的干涉检查 |
3.4.2 布尔运算的原理 |
3.5 本章小结 |
4. 虚拟动态装配及干涉检查软件系统开发 |
4.1 软件开发平台及开发语言 |
4.1.1 AutoCAD 二次开发语言 |
4.1.2 AutoCAD 二次开发工具-- Object ARX |
4.1.3 开发环境-- Visual C++ |
4.2 软件系统结构 |
4.2.1 软件功能说明 |
4.2.2 软件体系结构 |
4.2.3 软件设计说明 |
4.3 虚拟动态装配及干涉检查软件系统 |
4.3.1 轴线重合装配约束及动态仿真 |
4.3.2 面贴合装配约束及动态仿真 |
4.3.3 实体的布尔运算 |
4.3.4 零(部)件的动态干涉检查 |
4.4 动态装配及干涉检查实例 |
4.5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8)虚拟样机技术及其在精密排种部件设计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虚拟样机技术简介 |
1.2.1 虚拟样机概念 |
1.2.2 机械系统虚拟样机技术的发展 |
1.2.3 机械系统虚拟样机技术的应用 |
1.3 精密播种技术的研究概况 |
1.3.1 精密播种技术现状 |
1.3.2 精密播种机械的研究方法 |
1.3.3 气力轮式精密排种器的特点 |
1.4 本文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虚拟样机理论与方法 |
2.1 虚拟样机产品开发的理论基础 |
2.1.1 并行工程 |
2.1.2 协同设计 |
2.1.3 虚拟设计 |
2.1.4 智能CAD 技术 |
2.2 虚拟样机开发技术 |
2.2.1 几何建模 |
2.2.2 参数化和面向特征的设计 |
2.2.3 CAD 系统之间的接口 |
2.2.4 数字计算 |
2.2.5 仿真系统 |
2.2.6 虚拟现实 |
2.2.7 试验和测试 |
2.2.8 虚拟产品开发技术的研究热点 |
2.3 基于虚拟样机技术的产品开发方法 |
2.3.1 虚拟样机设计方法 |
2.3.2 支持虚拟样机技术的微机CAD 软件 |
2.3.3 存在问题 |
2.3.4 精密排种部件虚拟样机研究技术路线 |
2.4 小结 |
第3章 基于Pro/E 和ADAMS 的虚拟样机开发技术 |
3.1 虚拟样机仿真分析基本步骤 |
3.2 基于Pro/Engineer 的三维特征建模方法 |
3.2.1 Pro/Engineer 软件特点 |
3.2.2 Pro/Engineer 主模块 |
3.2.3 Pro/E 的模块化设计 |
3.3 基于ADAMS 的虚拟样机仿真 |
3.3.1 ADAMS 特点及应用 |
3.3.2 ADAMS 软件基本模块 |
3.3.3 ADAMS 软件的分析和计算方法 |
3.3.4 建模和仿真 |
3.3.5 参数化建模与设计 |
3.3.6 机电一体化系统仿真 |
3.3.7 ADAMS 软件功能扩展 |
3.4 小结 |
第4章 精密排种部件虚拟样机建模与仿真研究 |
4.1 气力轮式精密排种系统运动分析 |
4.1.1 带动层内种子的运动分析 |
4.1.2 排种轮的运动 |
4.1.3 推种轮的运动 |
4.2 气力轮式精密排种部件三维实体建模 |
4.2.1 排种器零件建模 |
4.2.2 模型装配 |
4.3 传送模型 |
4.4 约束模型 |
4.5 精密排种系统虚拟样机仿真 |
4.6 基于离散元的精密排种充种过程仿真分析 |
4.6.1 基于CAD 模型的离散元分析软件系统概述 |
4.6.2 工作部件离散元分析边界模型建模 |
4.6.3 排种性能仿真分析 |
4.7 小结 |
第5章 基于均匀设计的精密排种试验研究 |
5.1 均匀设计 |
5.2 试验材料和方法 |
5.2.1 试验目标 |
5.2.2 试验设备和测试指标 |
5.2.3 排种性能检测 |
5.3 试验方案和结果 |
5.3.1 试验准备 |
5.3.2 常压下大豆排种试验 |
5.3.3 气力条件下大豆排种试验研究 |
5.4 小结 |
第6章 排种试验结果分析和研究 |
6.1 常压排种试验结果分析 |
6.1.1 回归结果 |
6.1.2 各因素对排种性能的影响分析 |
6.2 加气条件下大豆排种试验结果分析 |
6.2.1 回归结果及性能曲线 |
6.2.2 各因素对排种性能影响分析 |
6.3 小结 |
第7章 2BDY 高速精播机试验及田间出苗测试 |
7.1 生产试验概况 |
7.2 播种试验和出苗测试 |
7.2.1 出苗性能对比试验 |
7.2.2 前锋农场10 队试验 |
7.3 国际机型田间出苗情况 |
7.4 小结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9)聚氨酯塑料三维模具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概述 |
1.1 CAD技术的发展历史 |
1.2 模具CAD技术的应用情况与发展趋势 |
1.2.1 国外模具CAD技术的应用现状 |
1.2.2 国内模具CAD技术的应用现状 |
1.2.3 模具CAD/CAM行业发展趋势 |
1.3 课题来源及背景 |
第二章 需求分析 |
2.1 系统功能要求 |
2.2 系统性能要求 |
2.3 问题分析 |
2.3.1 用户输入 |
2.3.2 模具设计 |
2.3.3 设计结果的存放 |
2.3.4 设计结果的显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总体设计 |
3.1 系统总体框架 |
3.2 系统开发环境 |
3.2.1 三维绘图环境的选择 |
3.2.2 开发语言环境的选择 |
3.3 系统开发技术 |
3.3.1 特征技术 |
3.3.2 参数化设计技术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详细设计 |
4.1 模具信息输入模块 |
4.1.1 设计内容及要求 |
4.1.2 模具信息输入模块流程框图 |
4.1.3 程序设计说明 |
4.2 模具设计模块 |
4.2.1 设计内容及要求 |
4.2.2 模具设计思想 |
4.2.3 模具设计步骤 |
4.2.3.1 模具结构设计 |
4.2.3.2 尺寸设计 |
4.2.4 程序设计说明 |
4.3 基于特征的三维参数化零件模型库 |
4.3.1 零件模型库要求 |
4.3.2 零件模型库的结构 |
4.4 数据文件的生成模块 |
4.4.1 数据文件类型 |
4.4.2 数据文件的生成 |
4.4.3 用户输入信息的存贮 |
4.5 三维模型的生成模块 |
4.5.1 三维模型生成模块设计 |
4.5.2 MDT程序设计说明 |
4.5.2.1 进入MDT三维环境 |
4.5.2.2 创建菜单项 |
4.5.2.3 PRD文件的读取 |
4.5.2.4 零部件三维模型的生成 |
4.5.2.5 总体装配模型的生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实现 |
5.1 实现方法 |
5.1.1 VISUAL C++6.0程序设计 |
5.1.2 ACCESS97关系数据库设计 |
5.1.3 基于MDT的程序设计 |
5.1.4 OBJECTARX 2.0程序设置方法 |
5.2 运行实例 |
5.2.1 模具设计部分 |
5.2.2 三维模型生成部分 |
5.3 本章小结 |
总结 |
(10)基于特征的蜗杆传动CAD/CAE/CAPP集成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CAD/CAE/CAPP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概况 |
1.2 CAD/CAE/CAPP集成的必然性 |
1.3 CAD/CAE/CAPP智能化的必然性 |
1.4 蜗杆传动的CAD/CAE/CAPP的现状 |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蜗杆传动的特征模型的建立及智能化信息传递机制的实现 |
2.1 蜗杆传动的特征模型的建立 |
2.2 智能化信息传递机制的实现 |
2.3 集成系统的信息传递机制 |
第三章 ActiveX Automation技术 |
3.1 ActiveX Automation概述 |
3.2 ActiveX Automation的对象模型 |
3.3 AutoCAD2000的ActiveX Automation技术开发 |
3.4 AutoCAD2000与VisualBasic的接口技术 |
第四章 集成系统的研究 |
4.1 CAPP系统的研究 |
4.2 CAE系统的研究 |
4.3 CAD系统的研究 |
4.4 集成系统的基本结构 |
第五章 系统程序运行实例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利用AutoCAD构造机械油缸产品设计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釆集作业头结构与液压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蒲帅. 北京林业大学, 2016(10)
- [2]超高压液压缸试验台增压系统的研究[D]. 胡洋. 燕山大学, 2014(01)
- [3]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J]. 唐监怀,张荣权,杨海斌. 江苏教育, 2013(Z3)
- [4]矿用胶轮车前轮工作制动器参数化设计的参数研究[D]. 王阳君. 太原理工大学, 2013(03)
- [5]金属桁架结构工程分析后处理方法的研究及系统实现[D]. 李焕洋. 重庆大学, 2012(03)
- [6]DX型钢绳芯带式输送机参数化绘图研究[J]. 张翼,刘英林.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 2011(05)
- [7]虚拟动态装配及碰撞检查系统的研究开发[D]. 雷蓉. 西安理工大学, 2007(04)
- [8]虚拟样机技术及其在精密排种部件设计中的应用[D]. 孙裕晶. 吉林大学, 2005(06)
- [9]聚氨酯塑料三维模具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刘斌. 四川大学, 2004(02)
- [10]基于特征的蜗杆传动CAD/CAE/CAPP集成系统的研究[D]. 孙亚玲. 太原理工大学, 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