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雕塑和后现代雕塑中对材料的把握和运用

论现代雕塑和后现代雕塑中对材料的把握和运用

刘博[1]2004年在《论现代雕塑和后现代雕塑中对材料的把握和运用》文中提出雕塑发展史是人类对材料利用的历史,雕塑的存在依托于材料存在的基础上。现代雕塑和后现代雕塑对材料的把握和运用是不一样的。材料的运用在一个侧面证明了人类社会和文明的进步。 现代雕塑中材料的利用和形式的探索是紧紧结合在一起的,加上工业文明背景下新的材料和技术的产生,现代雕塑对材料和技术的拓展呈现出来的生机和活力极大的丰富了现代雕塑的语言。现代雕塑阶段是对雕塑材料和形式的探索阶段。这个时期,雕塑创作脱离了为贵族、皇权和宗教服务的实用性,完全成了雕塑家个体的艺术创作,进入了雕塑形式美和材料美的探索阶段。与实用性分离而成为纯粹的艺术,完全为艺术而艺术,成为这个阶段雕塑的重要特征。 后现代雕塑的产生以及它的不同流派和不同艺术风格,都是建立在战后的经济高度繁荣的基础之上,都表现了对经济社会的反思和疑虑,在后现代雕塑的产生阶段就确立了后现代雕塑对材料运用的规则:以观念的传达切入雕塑,以作品最终意图来把握材料。后现代雕塑在对材料的选择上更加拓宽,和传统的雕塑相比,在材料的选择和利用上强调了关注的是材料本身后面的意义。这个阶段的雕塑更多是靠材料的运用来说明雕塑的意思所指,雕塑也由传统意义的形象——形式——而到了观念的时代。材料的概念也不仅仅局限传统的石材、青铜、等雕塑材料,而是扩展到能让观念得以传达的所有材料形式,包括能利用到的各种具象和抽象材料及材料的构成形式。雕塑是依靠材料的存在而存在的,不同时代、不同社会观念下雕塑对材料的运用是不一样的。研究不同时代雕塑对材料运用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用理论来规范我们的判断,全面的总结会让我们更清晰地认清当前我们面对的环境和努力的方向。

陈菊[2]2012年在《产区与学院—景德镇陶瓷学院与中国现代陶艺》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是瓷器的故乡,陶瓷艺术的发展源远流长,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陶瓷艺术集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审美于一体,浓缩着人们对自然的认知、利用和再创造的伟大智慧。陶瓷是人化的自然物,其中物化着不同时代的科学技术、文化水平和审美方式。它作为有用之物,是人们生活的伴侣;作为艺术之物,是社会生活的镜子。陶瓷艺术是几千年中华文明的历史见证,每一件器物的背后都凝聚着文明与智慧,都蕴含着一段历史,述说着一个故事。现代陶艺在传统陶艺的基础上有所承续,有所创造。它是伴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艺术的发展而逐渐确立起来的新的艺术形式。中国现代陶艺的初始阶段是中国陶业学堂的建立,而真正受现代西方影响开始现代陶艺创作是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八五”美术思潮以及西方当代艺术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现代陶艺的萌生与发展都有重要影响。作为现代艺术中重要一支的现代陶艺,在新的语境下形成了有别于传统陶艺的独特艺术风格。景德镇作为千年瓷都,这里的艺术家都与泥土结缘;千年的窑火,熔铸了一代代陶瓷艺术家的灵魂;一方净土,造就了一批批能工巧匠。景德镇是集天下名窑之大成的瓷都,有着千年制瓷历史和精湛的制瓷工艺技术,并形成了其独有的陶瓷文化,成为陶瓷艺术和陶瓷产业发展的命脉。景德镇陶瓷学院作为瓷都的学府,它是瓷都里的瓷园,是艺术家的摇篮。百年的历史尤其是近几十年的发展,学院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陶艺人才,他们有的成了陶瓷产业的中坚力量,有的成了声名显赫的陶瓷艺术家,为中国的陶瓷艺术和产业发展做出了贡献。景德镇陶瓷学院集陶瓷产区和学院特色为一体,它的发展无疑会影响整个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本文以景德镇陶瓷学院在中国现代陶艺发展中的历史作用为主线,将现代陶艺置于其产生、发展的国际大背景下来考察,阐述现代艺术思潮的深刻影响,并通过梳理学院从陶业学堂到陶瓷学院的发展,分析学院教学及陶艺创作之变对于中国现代陶艺发展的影响,研讨学院在中国陶瓷艺术发展史中的地位。景德镇陶瓷学院作为中国现代陶艺发展的一面镜子,它的发展历程折射出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轨迹,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景德镇陶瓷学院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中国现代陶艺发展的历史。

闫石[3]2017年在《论新材料在中国当代雕塑创作中的应用与探索》文中研究指明在传统的观念中,人们将雕塑称之为“凝固的艺术”,在雕塑发展的几百年间,它一直以静态的、可视的、可触的叁维物体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并通过艺术家对雕塑作品的造型形象的把握和空间形式的处理反映创作初衷或社会现实。雕塑作品因其静态的特征仅能够传达出事物在运动过程中的一个转瞬即逝的动势,因此,这即成为它不具备自然叙述性的主要原因,却又成为雕塑作品能以生动、活灵活现的状态呈现给观众的重要原因。然而,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转变,在现代雕塑艺术中新材料的运用成为了一个热点话题,随之而来的出现了反传统的声光艺术、动态雕塑以及软雕塑等等倚靠新材料发展起来的雕塑艺术作品。本文首先论述了材料在雕塑艺术中的决定性作用,并将传统雕塑与当代雕塑进行对比,提出对于综合材料的运用与拓展。中国当代雕塑创作中材料的转变经历了继承传统、借鉴西方和个性创新叁个阶段,并在材料的运用中呈现创新与个性化趋势,提出新材料在我国当代雕塑创作中的作用与意义,以及科技的发展对于我国新材料运用的影响。新材料的种类层出不穷,本文以有机高分子材料、软材料、纸材料、光材料、负离子材料和现成品为例,论述了新材料在我国当代雕塑创作中的探索与应用。在对于新材料语言的运用上,总结了材料的组合、材料的错位、材料的提炼及材料的改造四种创新手法,将材料在当代雕塑艺术创作中的运用上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总而言之,新材料在我国当代雕塑艺术的发展过程中祈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艺术家们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将新材料合理地运用到艺术创作中,以创作主体的态度来看待材料的发展与创新。在现代雕塑艺术创作中,对于新材料的使用和探索层出不穷,对于高科技的运用也屡见不鲜。材料作为雕塑艺术的载体呈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势,我国在雕塑艺术的新材料发展上要以开放而严谨的态度迎接机遇与挑战。

赵晶[4]2014年在《视觉艺术视野下的景观设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用视觉艺术的理论与思想作为发现景观设计内在本质的策略,从视觉相关理论,如视觉的感知方式、视觉艺术观念、视线引导技术、视觉艺术的形式语言,及以上各方面对景观的设计思想、设计方法、美学原则、知识建构等方面的影响深入分析,同时结合相关案例进行阐述与论证。力图寻找出各个单一现象背后的联系,梳理并探索视觉艺术与景观设计创作的发展规律,并对相关创新性的设计方法进行研究。文章主要分为4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梳理了景观与视觉的概念及视觉发展史。作为景观视觉艺术研究领域里最基本的问题,探讨景观与视觉的观念及二者的关联可以帮助我们分析视觉艺术是如何在不断发展中与景观设计密切结合的。然后,以时间为线索总结了不同历史时期的视觉理论、视觉文化观点,并重点聚焦于视觉文化中的几个关键词。进而,通过回顾中西方景观设计学的建立与发展过程,论述视觉理论与景观知识建构的关系,以及在景观教育发展中的影响。第二部分将视觉艺术的理论与景观观看方式的问题相结合,从视觉的角度分析景观的空间塑造,提出分析“景观观看方式”与研究景观实体环境自身同样重要。并进一步指出,“景观观看方式”与被观看的景观实体环境一样,是一种非客观的、在建构着的、处于动态变化中的存在。它有自身的影响方式与构成因素,这些内容对其产生的影响与研究景观本身同样重要。第叁部分主要论述了景观设计中一些常用的视线引导方法,并对典型案例进行深入的分析。通过研究得出,景观的视觉操控手法不仅是一种技术手段,更是一种心理层面的说服与暗示。在具体环境设计中,通过多种景观要素的巧妙组合,控制人们的视觉感受,借助视觉上的“说服术”,达到精神和情感传达与移情作用。第四部分的研究侧重视觉艺术中的艺术属性,按照时间的顺序,将自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景观和视觉艺术发展过程划分为叁个章节来讨论:文艺复兴时期与巴洛克时期、新古典主义时期与浪漫主义时期以及近现代时期。由不同时期的视觉艺术观念和视觉方式,导向相应的视觉艺术形式,根据内在的视觉艺术逻辑,探寻产生相应时期的景观形式与设计观念的方法,勾勒出不同时期的景观设计发展脉络及对未来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将不同地区的视觉艺术思想与风格、景观设计流派和设计师及其设计作品横向比较,寻找景观和视觉艺术在艺术观念和表现形式上的联系。

刘海[5]2016年在《金属雕塑创作的当代性》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创作中对于“美”的认知也在改变,从我们对一件作品的审美,到它所传达的思想观念都是这样的。一件作品传达给你的一种思想,一种纯个人的感触与观念到引起你对同一种事态的共鸣,揭示一个事实。二战后对于雕塑艺术的发展,受到了现代美学的重新解读,从形式语言到观念都被深刻的影响着。雕塑创作从我们理性的描绘客观事实发展到抛开描述和解释各种各样的艺术,用自身所积累的经验呈现出对艺术表现语言和观念意义的变化问题上。随着现代美学思想的发展,雕塑艺术对金属材料的应用也在进行着尝试与突破。对金属材料的使用不能单地理解为一种壳体材料的使用,而是用材料本身来实现观念形态的传达,即材料本身所表现出的一种思想上和艺术上的追求,它是直接拿金属材料现成品构成雕塑,这是传统艺术所没有过的。当代技术和当代艺术的发展催生了当代金属雕塑,对金属材料在金属雕塑的应用的探讨也是在当代语境下的研究,从对于当代艺术的解读上,我们也可以看到对当代金属雕塑的探索上的缩影。本文在前半部分以一种历史的考证叙述对于金属材料的使用,基于这样的事实,引入当代艺术的概念来解读当代语境下对于金属材料在艺术表现上承载的意义;后半部分对金属材料在当代雕塑上的应用的事例解读当代艺术家对于金属材料的思考与解读。基于一种现实用历史和美学的眼光来研究,表明对金属材料的应用是一种历史的选择,是艺术创作上对于材料选择的必然性,也是更大程度上对艺术发展的多样性的探索。

吴闵[6]2014年在《论现代雕塑创作中时尚元素的视觉表现与运用》文中指出雕塑之美,都需要一个清晰的思路、完整的构想,式样新奇、内涵多样、审美高尚的时尚元素进入雕塑领域的运用当中,这本身就不失为一种时尚行为。本文主要围绕的是现代雕塑艺术四大本体语言上的时尚元素进行阐述,以及它们在现代雕塑中的视觉表现手法与创新性运用。首先从概念层面出发,分别论述了现代雕塑与时尚元素的相关概念以及两者的结合点,这种结合体现在时尚元素用于现代雕塑的使用标准以及影响,限定了什么样的时尚元素才能用于现代雕塑,解决了什么能用的问题。其次从方法论和运用实践角度,阐述了时尚元素与现代雕塑的碰撞与融合,利用举例例证、对比分析等方法去论述时尚元素如何才能在现代雕塑中使用得好的方法以及例子,这是解决了怎么用好的问题。再次,更加深入地结合本人研究生期间雕塑创作的感受、创作思考与实践经验对时尚元素的运用进行探讨。最后从写这篇文章的价值、意义和未来发展前景去论述时尚元素作用于现代雕塑能够带给我们更多什么样的惊喜。以下是本论文具体的行文思路与脉络。第一章对于标题中出现的两个题眼,即现代雕塑和时尚元素两者的相关概念进行阐述。共分为叁个小节,首先介绍了现代雕塑的相关概念,写出为什么选取现代雕塑以及它与后现代、当代雕塑的区别;而后从历史和现代对比的角度解读时尚元素,举例分析几个经典的时尚案例;最后论述现代雕塑与时尚元素的结合点在于两者文化层面新奇的这一共通性,这是时尚元素可否用于现代雕塑的界定标准,指出现代雕塑中时尚性的体现以及它的潮流趋势,从物质材料、形式语言、形态空间和主题观念这四大雕塑本体语言中体现时尚元素对于现代雕塑的影响和价值,这正是写此文章的目的所在。第二章是本论文的重点章节,直接点题地论述了现代雕塑创作中时尚元素的视觉表现与创新性运用,此章共分为两个小节,第一节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对雕塑领域中视觉表现的方法进行了总结;第二节采用了对比分析与例证法,分别从四大雕塑本体语言时尚性的层面论述了在现代雕塑创作中视觉表现的手法与落到实例的创新性运用情况。第叁章从个人角度出发,论述了时尚元素在本人雕塑创作中的运用,这是研究生叁年期间时尚性对我的雕塑创作的想法与经验的总结归纳,是比较个性化的东西,所以写作手法较之于前两章理论论述的严谨,偏向于生动活泼的描写。第四章是此论文的最后一章,文中对中国现代雕塑中时尚元素运用的发展前景进行了艺术展望,分析时尚元素对现代雕塑艺术发展趋势的影响和价值体现,指出现代雕塑中时尚元素的表现与运用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是不断发展的过程,所以这是一个值得追踪调查、深入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孟姗姗[7]2015年在《论现代园林景观与雕塑艺术的关联性》文中研究表明园林景观和雕塑艺术都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现代艺术运动的兴起,两个学科间呈现出碰撞与渗透的态势,显现出密不可分的交集。雕塑艺术的自身突破与拓展,对现代园林景观的推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与现代园林景观密切关联的过程,也为现代园林景观的发展指引了方向。本文从现代园林景观和雕塑艺术两方面入手,首先分析两者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如何跨越自身界限发展,找出两者间的共性与差异;其次探究雕塑艺术自身属性在抽象表达、空间释放、材料创新、互动提升等方面向现代园林景观的拓展;再探讨现代园林景观中植物、建筑、地形对雕塑艺术语言的吸收;最终呈现出现代园林景观整体雕塑的趋势。最后将现代园林景观整体雕塑趋势作为研究重点,分析现代园林景观与雕塑艺术的关系,以及总结出两者关联的模式,探究现代园林景观整体与雕塑艺术在抽象几何形态、自然的借鉴以及象征意义等方面的形式关联,并对现代园林景观雕塑如何挖掘具有中国特色的雕塑语言、如何利用创新激发当代视觉转换、如何拉进与公众的距离叁方面提出建议,为创造具有当今时代特色的景观提供了更多借鉴和可能。

唐建[8]2007年在《建筑的建筑》文中提出1、研究目的和重要性。室内设计在我国真正成为专门领域并作为一门学科出现的时间并不很长,一般文献多认为由改革开放以后开始。我国的室内设计教育也经历了相对复杂和混乱的过程,80年代我国高等院校在于两个大学科中设立室内设计专业,即建筑学的派生领域和美术学的派生领域。由于我国高等院校学科的宏观调控原因,建筑学领域中的室内设计专业或方向受到限制,使室内设计专业在美术学的艺术设计专业中,以艺术类专业为背景形成了我国特有的室内设计的新方向,称之为环境艺术设计,并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培养了大量的学生。由于这种原因,美术教育作为主要的基地培养出的大量室内建筑师,他们的设计角度与出发点也多是从美术的思考和方法入手,对作为室内装修的主体的建筑内容缺乏深入的研讨,始终没有产生完备系统的知识体系与理论框架。随着室内设计向广度和纵深方向的发展,美术学所培养的第一代室内建筑师受到了挑战,因为室内设计不仅在于形式的塑造,还与行为,功能需求,舒适安全空间的创造等相关。因此,我国目前的室内设计界开始了深刻的反思,认识到作为一门与建筑学紧密相关并与美术学渊源深远的学科所应具有的内涵与特征,以及室内建筑学理论建立的必要性。然而,室内设计所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受到教育背景与知识背景的局限,我国的室内建筑学的研究,始终还停留在一个相对低的水平上,至今还没有人系统地进行研究,更没有成熟完整的、有指导意义的理论的出现。因此,如果能够建立一套室内建筑学理论的基本框架体系,对我国室内建筑学的发展将会起着积极的意义。对于引导我国室内建筑学的研究、指导室内设计的实践,为室内建筑师的设计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研究的主要内容。室内建筑学是一个广泛的领域,涉及到艺术与技术的相互结合,与建筑学、美术学的知识领域形成交叉,既包括建筑问题,如空间、行为、建造、材料、人体工程学、环境控制等,还与美术学的视觉心理、艺术理论等相关,并包括了类型学、语言学、行为学、心理学、美学等学科内容,同时还联系了室内空间的特殊方面,如照明、装饰、陈设等。本论文的研究在归纳分析了室内设计的领域内涵之后,从四个大的方面对室内建筑学的主要内容进行研究:一、室内空间研究;二、室内界面与表皮研究;叁、建筑技术与材料研究;四、光与色彩的研究。本论文认为这四个方面或系统是构成室内建筑学框架的主要内容,基本可以涵盖室内建筑学的主要问题。由于作为形而上学的理论,形式美的问题与哲学、美学、心理学相关,在建筑、美术与室内设计的历史上,始终难以形成确立的理论系统,有必要进行专门的研究,因此不作为本论文的研究范围。对形式美或构成室内空间视觉形式动因的美学问题,本论文仅在与论文主体框架的四个内容的相关性上作了相应的分析。室内建筑学与建筑学在理论上存在着很大的相通性和不可分性,因此,对建筑学理论的重复研究,既影响到室内建筑学框架的内容的独立形成,也是研究上的浪费,所以,本研究所涉及的建筑学内容均从室内角度进行选择,对设计理论与方法进行过滤,使之进入室内建筑学的研究范围,构成室内建筑学有益的组成内容。对于哲学和美术学的相关理论问题的引入也采取了同样的方式,从室内建筑学的角度重新认识和解释。为避免设立过分庞大的内容体系,论文在室内建筑学的内容与和范围的确立上,为我国今后更加深入的室内建筑学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研究的途径,确立一个研究的入口。3、获得的基本结论和研究成果与新见解。作为室内建筑学的系统理论体系与框架的建立与研究,在我国本论文属首次。论文将室内建筑学的基本体系建立在四个方面,并通过系统的研究提出了相应的范围、意义、方法与结论,并力求结合我国室内设计的特点,在广泛的相关理论背景研究下形成相应的结论,并在各个系统的确立中结合室内设计自身的特点提出相应的理论与方法。室内空间理论中的冗余、觅径、场景理论的原理与理论的建构;界面与表皮理论中的建筑文化、新简约理论的成因分析及历史意义的归纳;建筑室内空间中的技术文化立场,建筑材料的文化意义与传承作用研究,以及技术的形式话语与材料的角色、方式、历史发展与最终目标达成研究;从一个新的角度对光的空间性的物质性,光与色的共时性表达、光的造型、光的室内空间限定、光的空间形式做了分析与归纳。总之,论文研究了具有室内特色和时代意义,形成了符合室内建筑学发展规律的新理论与新见解。通过对室内建筑学系统的研究和深入的思考,以及实践的论证与理论的引借,使本论文的结论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并对实际工作起到相应的指导作用。

刘浩[9]2015年在《陶瓷雕塑与综合材料结合的艺术研究》文中提出陶瓷雕塑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超脱自然的发展条件,成为艺术世界中的一朵奇葩。伴随着当今时代多元文化交汇发展,高科技突飞猛进,人们审美需求的变化以及各种美术思潮的影响,各种艺术观念的转变使得陶瓷雕塑艺术的创作也进入到了一个多元化的时期。新的内容、新的思想、新的理念的介入改变并丰富了陶瓷雕塑表现形式,使陶瓷雕塑创作的空间更加宽广和自由。综合材料以其材料优势性与时代性,使得陶瓷雕塑作品的艺术语言更加丰富多彩,弥补了陶瓷雕塑在部分造型方面的材料局限,彰显出传统与时代的对话,使之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和审美需求。本文通过对陶瓷雕塑材料的特征、类型,陶瓷雕塑的材料优势与局限,综合材料的类型特点和综合材料雕塑的出现及发展进行梳理。以时代发展需要及艺术家的创新意识与艺术观念转变入手,对陶瓷雕塑与综合材料结合的必要性和当今国内外陶瓷雕塑与综合材料结合的艺术面貌加以概述。分析了陶瓷雕塑与综合材料结合时能够使用的表现方式及艺术特点,并以作品实例为依据,归纳出不同类型的材料与陶瓷雕塑结合所展现出的艺术效果。阐述了陶瓷雕塑与综合材料结合的艺术魅力,即其他材料的性能优势与陶瓷雕塑材料的优劣互补作用,对陶瓷雕塑审美范围的拓展以及满足艺术家自我情感表达的需求,同时也带给我们对传统文化中的形意结合与多元文化互动的艺术启示,使陶瓷雕塑的综合性发展更具可能性。通过对陶瓷雕塑与综合材料结合的研究论述,以期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投身于对它的研究与创作实践,对陶瓷雕塑艺术的发展以及各艺术观念的融合起到推动作用,从而实现更高艺术水准上的飞跃。

唐晓林[10]2015年在《1985:重新现代还是再次前卫?》文中提出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西方多种思想潮流大规模涌入,现实主义思想逐渐式微。面对此时社会情境和文化思想的剧烈变化,中国几个世代的艺术家各有不同的思想认识,各自开展着多种多样的艺术实践。有人把这与20世纪二叁十年代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现代主义艺术潮流相提并论,将之看作重新掀起一次现代主义的艺术潮流。然而,一批年轻人带着敏锐的历史感觉和强烈的问题意识,体察现实脉搏,借鉴国外艺术,从自身的位置出发,掀起了一场前卫的新潮艺术运动,但这却已经与前辈艺术家所想的现代主义有所不同。在新的时期,新的艺术潮流产生于文革之后的历史情境,文革的影响不可规避,前叁十年的新中国历史更不可切断。1985年,浙江美院油画系毕业生的毕业答辩引起了一场全国性的艺术论争,关于此次毕业答辩的一份文字记录生动详细地记载了答辩的过程。这引导我们回到1985年的历史现场,以这场辩论为中心考察当时艺术界集中关注的重要问题,仔细辨析这一时段前后,大的历史转折如何体现在人们思想和行动的连贯之中——黄山会议上,几代艺术家为克服矫饰画风寻求新艺术各抒己见;赵无极回到母校举办绘画讲习班,引人回顾发生于大约半个世纪之前的第一次现代艺术潮流;劳生柏来到中国举办个展,引发全国的“波普热”,前卫的概念在发生改变;维罗斯科来华举办“西方社会现代艺术史”系列讲座,为未来而奋斗的多种现代艺术运动让年轻学子们大受启发。年轻的前卫艺术家们纷纷在全国各地组织艺术群体,举办艺术展览,开辟出一片前卫艺术的新空间。回顾这些事件,面对这一时期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此消彼长,辨析现代与前卫的意涵转变,追溯人们重新辨析和激活现实主义思想资源的努力,有利于在20世纪中国艺术现代性的整体脉络中重新检视80年代的中国前卫艺术,从而争取为今天的中国艺术革除弊端,补充动能。

参考文献:

[1]. 论现代雕塑和后现代雕塑中对材料的把握和运用[D]. 刘博. 中央美术学院. 2004

[2]. 产区与学院—景德镇陶瓷学院与中国现代陶艺[D]. 陈菊. 景德镇陶瓷学院. 2012

[3]. 论新材料在中国当代雕塑创作中的应用与探索[D]. 闫石. 沈阳大学. 2017

[4]. 视觉艺术视野下的景观设计方法研究[D]. 赵晶. 天津大学. 2014

[5]. 金属雕塑创作的当代性[D]. 刘海. 西安美术学院. 2016

[6]. 论现代雕塑创作中时尚元素的视觉表现与运用[D]. 吴闵. 广西艺术学院. 2014

[7]. 论现代园林景观与雕塑艺术的关联性[D]. 孟姗姗. 江西农业大学. 2015

[8]. 建筑的建筑[D]. 唐建. 大连理工大学. 2007

[9]. 陶瓷雕塑与综合材料结合的艺术研究[D]. 刘浩. 景德镇陶瓷学院. 2015

[10]. 1985:重新现代还是再次前卫?[D]. 唐晓林. 中国美术学院. 2015

标签:;  ;  ;  ;  ;  ;  ;  ;  ;  ;  ;  ;  ;  

论现代雕塑和后现代雕塑中对材料的把握和运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