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小学生作文初探

指导小学生作文初探

耿同焕

(河北唐县都亭乡北都亭小学,河北唐县072350)

中图分类号:G62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1)10-0060-01

摘要:结合当前小学作文教学实际,本文提出了“联系实际,激励评价,培养学生习作兴趣;提倡‘五多’,厚积薄发,帮助学生打好习作底子;关注现实,感受生活,拓展学生写作背景;淡化形式,自由表达,放开学生作文手脚”的小学作文教学策略,对搞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作文教学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习作兴趣;厚积薄发;自由表达

作文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怎样才能完成课标赋予我们语文教师的以上任务呢?这里,结合自己近来年来实施新课程的体会,就小学低年级作文教学中的策略性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引领写作

首先,教师要培养学生从农村点滴生活中积累素材。在农村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炎炎烈日中汗流浃背的农民抢收的场面、孩子们山野放牧、田间收菜,这些无不显现出劳动的快乐和生活的情趣。如在春耕时节,学生几乎都有机会跟随父母到田间地头,帮助父母下种施肥,金秋时节,学生又能帮助父母收割庄稼,星期天学生在家里除了做作业外,还做饭、挑水、饲养家畜。这一切,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荡漾起微澜,或是有意志的体验,或是有对父母的感恩,或是有对美好生活的畅想。教师就要根据农村学生的特点,指导学生写简短的叙事作文,这样他们就会一下打开了话匣子,说不尽,道不完。看春华秋实、听百鸟嘤嘤、纳泥土气息、拂迎面爽风这些真切感受就会自然而然地跃然纸上。农家孩子没有公交车上的吵闹,没有公园里堆积的“自然”,树叶青绿,心亦青绿;河水澄澈,心亦澄澈;山有多高,心有多高,他们的心里装着大自然!鲁迅先生《故乡》中的“月夜看戏”中的水乡美景,唯有农家孩子体验得到。乡情、民风能让我们联想到鲁迅先生《阿长与山海经》中的一些片断和细节,教师加以合理指导,让学生诉诸笔端,一定能写出文质兼备的好作文。

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读书时建立正确的价值观。鲁迅先生说过:“艺术家固然须有精熟的技工,但必须有进步的思想和高尚的人格。”当下,大多农村逐步脱离纯农业经济,商品化、工业化市场经济渗透其中,传统的儒家文化为主导的农耕文化受到冲击,物质利益至上、以经济价值衡量人生价值为多数人追求,并且一些媒体和书籍哗众取宠,其内容也很不适合中学生阅读,农村教师很有必要在情感和价值观上引导学生。笔者认为,倡议学生读好书,推荐好书,让学生做摘抄笔记、读书笔记,是较为可行的办法,让学生随着时代脉搏,呼吸到我们这个时代的清爽的气息。如《读者》《时文选萃》《意林》《智慧背囊》《小故事大智慧》等刊物,篇幅短小,叙事状物机智得法,情感健康,哲理深刻,思想独到,确能启迪智慧,引领人生,长期阅读,对农村中小学生作文大有裨益。

最后,教师要在教学中尝试作文生活化。“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农村中小学作文教学更要开展交流会、辩论会,让学生多说,“围绕一个意思把话说形象”或者“围绕一个意思把理由摆充分”,逐步升华对作文要求的理解,较好地把握题意,然后尝试各种生活化的训练(课堂演讲、情景表演)让学生加强情感体验与实践体验。这种作文生活化的训练其实是“小课堂———大语文”教学,对拓宽农村作文教学,培养农村学生创新能力尤为重要。

二、厚积薄发

古人认为:“为学之道,在厚积而薄发。”为此,在日常作文教学中,我们要强调“五多”,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习作训练,为他们写好作文打下坚实的“底子”。一是多读书:通过多读书积累写作的素材。学生大量阅读才能增加知识,才能学会怎样描述事物,也才能有“物”可写、有话可说。如果学生阅读量不足,当他们看到某些事物或某些现象时就很难进行准确的语言表达,只一味地感叹“好美呵”或“真美呵”,写好作文也只能是空话一句了。二是多观察:观察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前提条件。学生要想写好作文,就必须对写的对象进行细致的观察,通过观察获得自己的发现,并在习作中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进行独特的表述。有鉴于此,教师应多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自己准备记叙的对象,并将阅读中积累的好词佳句找出来并恰当地为自己写作之用。只有多观察,学生才会有属于自己的发现,并反映在习作中。三是多思考:教师应引导学生把看到的事物先经过大脑的思考、加工,变成有自己个性特征的东西,然后再写下来,这样才有可能写出好的习作。四是多练笔:习作能力的提高要靠大量的写作实践。因而,教师应经常让学生写一写身边发生的事,写一写自己熟悉的人(哪怕以日记、周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也好)。这样,学生的写作能力才会逐步提高。五是多修改:某种程度上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所以,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多修改习作:改错别字,改用得不恰当的词语、标点,改不通顺、不完整、表达不准确的句子。既可以是同桌互改,也可以小组一起讨论着改,还可以请家长帮助改。总之,直到学生把习作改到自己满意为止。

三、实践感受

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在小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每天都发生丰富多彩的事。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观察生活,引导学生将习作内容与校园生活相结合,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与社会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写,在生活中学会习作。如:在写春天景色的习作时,教师可以不必让学生拿到题马上就写,而是先组织学生展开寻找春天的活动:让喜欢画画的学生去写生,喜欢古诗的学生收集描写春天的古词古诗、佳作名篇,让他们去野外观赏明媚的春色,增加他们对大自然的直接感受。接着结合《走进春天》的语文活动课。让孩子们诵春诗、赏春景、品春趣、表春情,促进学生对春天亲身体验的内化。最后进行写作。这样,学生的习作背景就得到有效拓展,动起笔来就会有情可表、有话可写,充满生活气息。

四、生动体现

以往,作文教学的形式化倾向十分严重,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偏重于技巧、构思、次序、结构等方面的指导,不厌其烦地要求学生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怎样结尾。长此以往,学生的习作个性化就会逐步被湮没。我们认为,作文教学应淡化形式(并非不要形式),顺应学生的天性,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摆脱束缚,力求习作构思“与众不同”。使具有不同阅历、不同思维特点的个体选择能很好地在学生习作中得到彰显。这正是语文课程标准中“重内容,轻形式”理念的生动体现。

淡化形式有利于学生自由地、表情达意地泼洒写作内容,张扬独特个性。学生动笔之前,如果先给他个框框—硬性地规定写作内容,这也不能写,那也不能写,习作就不是学生自由倾吐的乐事,而成为应付教师的苦事。因而,教师在指导学生完成文本习作训练内容的同时,应允许并鼓励学生依照单元的训练重点,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不一定要“有意义”、“记忆深刻”。哪怕是一件细微的小事、一个小小的微笑、一丝淡淡的心绪都可以在笔下表现出来。另外,每个学生都有一个独特的心灵世界。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原汁原味”地表达出来,“心里想什么,笔下就写什么,此时此地只有‘我’……只听凭此时此地的思潮自由奔放,从头脑中流到指上,从指上落到笔尖。微笑也好,深愁也好,洒洒落落、自自然然地画在纸上”,切莫引导学生说那些没有真情实感、真实体验的空话、套话,特别是不要强加给学生高于生活、远离现实的所谓“深刻立意”的价值倾向,让学生成为自己思想感情的主宰,成为习作的主人。

参考文献:

[1]黄惠蓉:小学习作教学点滴谈[J],基础教育参考,2008(12)

[2]杨史:如何进行想象习作训练[J],语丈研究与教学,2008(6)

标签:;  ;  ;  

指导小学生作文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