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KBS-1型交流电机变频调速装置功能的扩展(论文文献综述)
冯兵伟[1](2020)在《基于LabVIEW的底盘测功机测控系统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汽车产业的发展和汽车技术的不断进步及人们对环保、安全、节能的重视,人类社会对汽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汽车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在开发或使用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检测,以保证车辆满足预期的性能要求及安全要求。底盘测功机是一种可以在保持汽车完整的情况下对车辆的性能进行检测的设备,并融合了现代电子控制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可以对汽车在路面上行驶时产生的阻力进行模拟,复现车辆的道路行驶状况,将汽车需在路面上进行的试验项目转移至试验室内进行,减少外部环境等因素对试验的影响,提高试验的准确度。目前国内投入使用的底盘测功机一般不具有道路阻力模拟功能或对阻力的模拟是有级模拟,且操作复杂、能耗高、精度差。本文通过对汽车底盘测功机的结构及其工作原理的分析,采用加载电机中置的形式,搭建底盘测功机系统试验平台,电机中置的形式使底盘测功机的结构更为紧凑,整体尺寸缩小,减小了占地面积。在详细分析汽车在道路上行驶时受力情况的基础上,采用交流电机作为阻力模拟的加载装置,用电模拟阻力的方式替代传统的飞轮组对阻力的模拟,并建立了底盘测功机的电模拟阻力模型,同时对底盘测功机进行电模拟道路阻力时所用到的各项参数的获取进行了研究。电模拟阻力方式的运用简化了底盘测功机的机械结构,且实现了对阻力的无级模拟,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测试精度和操作简便性。在底盘测功机的控制系统中,采用西门子PLC作为控制核心控制变频器,运用矢量控制变频调速技术来调节电力测功机加载电机转速的大小,达到加载阻力无级模拟的要求。同时,通过对交流电机具有能量回馈特点的分析,通过为变频器配备一个具有整流/回馈功能主动前端的方式,建立了能量回馈电路,实现了能量的回馈利用。最后采用模块化编程的思想,利用LabVIEW软件编程平台对底盘测功机的测控软件进行了设计,增强了程序的灵活性和可移植性。通讯上,PLC采用模拟量控制的方式实现对变频器的控制;上、下位机之间通过软件的设计,采用基于TCP/IP的通讯协议,实现LabVIEW与PLC基于以太网的通讯,极大提高了通讯速率。
熊颉[2](2020)在《轨道交通装备滚动试验台一体化测试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轨道交通装备滚动试验台因其更少的人力物力试验成本、更宽松和安全的试验环境、更灵活的试验条件,逐渐模拟轨道交通装备线路动态试验,大大地缩短了轨道交通车辆的研发周期,为轨道交通车辆实现更快速、更安全、更高效的开行提供了强有力的试验基础。基于滚动试验台实行轨道交通装备动态特性试验需要配套相关的试验技术,这也是制约这一方法继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基于滚动试验台,对轨道交通装备电气牵引与制动、车辆能耗测试及阻力模拟和空气制动三种动态试验的相关技术进行了研究,并提供了可供选择的滚动试验台总体设计方法。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基于动车组和地铁车辆的电气牵引与电制动模型,对电气牵引与制动试验的变流器、电机及齿轮箱设计进行分析,明确了能源回馈节能设计和光伏能源效率优化的供电系统研究目标。能源回馈设计中,车轮对带动滚动试验台轨道轮转动,将机械能传递到负载电机,使电能回馈到单相交流电源系统。效率优化设计采用一种集Г-Z源升压变换器、双有源桥式变换器、LCL滤波器的无源集成DC/AC变换器,以提高光伏微逆变器的稳定性和系统传输效率。为了实现不同轨道交通装备的电气牵引与制动试验设备选型,设计一套基于变频交流电机的传动系统机械特性曲线设计方法,以快速完成试验台与被试系统的特性、参数匹配,实现试验台陪试变频交流电机、齿轮箱的快速选型,并在滚动试验台上实现了动车组和地铁车辆的电气牵引与制动特性验证。为了使轨道交通装备在滚动试验台上实现与线路测试相同的能耗测试试验。利用传统控制参数化方法研究以位移为自变量的列车节能操纵问题,提出无限维限速约束和非光滑牵引力边界约束的处理策略,将列车节能操纵问题转化为非线性规划问题。在定点定速的基础上,引入自动控制方法,模拟一条轨道交通线上行线路实现能耗测试试验的过程控制。采用斜率控制算法约束车辆速度在转矩速度曲线的包络线以内,达到车辆速度的稳定控制。并以地铁车辆为例,为实现轨道交通装备在滚动试验台上模拟运行阻力及能耗测试,提供测试手段和方法。为了实现基于滚动试验台的轨道交通装备空气制动动态测试,引入电惯量模拟的思想,控制车辆制动过程中电机的输出来模拟产生与机械飞轮惯量等效的制动效果,实现惯量的无级调节。为了实现电惯量快速模拟和电机转速的快速跟踪,设计一种基于滑模变结构异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方法,通过滑模变结构转矩磁链控制器减小速度调节器对系统参数的变化和外界干扰的敏感程度。同时在电惯量的基础上匹配机械飞轮惯量模拟,以自动补偿由机械系统阻力引起的误差,提高惯量模拟精度。并以动车组为例完成空气制动功能设计和软件控制,实现轨道交通装备空气制动动态测试在滚动试验台上的试验。针对整车滚动试验台的主体构成、系统设计、参数推理等完整设计过程进行总结,分析不同被试品和不同试验项目的滚动试验台设计的异同特征,建立一套完整的适用于轨道交通装备动态特性测试的滚动试验台设计方法。研究滚动试验台的总体设计、电气系统、机械系统及主要部件设计方法,并对试验系统的牵引基本参数、机械参数和电气参数等特性参数进行详细推理计算,完成传动单元参数、轨道轮参数、电机的主要参数和牵引/制动工况核算。最后设计牵引系统、干线机车车辆、高速动车组列车单元和养路车辆等四类牵引系统试验台和滚动试验台的总体参数及功能,为满足不同试验装备和不同试验类型的滚动试验台测试提供选择。
李治昆[3](2020)在《胶带机永磁直驱系统多机控制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带式输送机作为中远程距离的物料传输设备,具有结构简单、运输成本低、可靠性高、传输能力强、方便高效等优点,因而被各大工厂企业广泛使用。随着整个社会产业结构的不断改进,各大企业的生产制造规模也逐渐增大,大功率带式输送机的研究也逐渐成为热点,带式输送机也不断朝着高速、长距离、大功率、智能化的方向发展。针对传统带式机驱动系统存在的不足,本文对基于永磁直驱系统的带式输送机多机控制方案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首先,对带式输送机的结构、特点进行概述,对带式机系统的几种常用的驱动装置进行分析比较,并选定了永磁电机变频驱动作为本文的驱动方案。根据输送带的粘弹性特征,采用Kelvin-Voigt模型对皮带机进行动态分析。对带式机的启动特性进行研究,并选取S型曲线作为其启动曲线。其次,根据带式输送机的简化模型,对皮带机的摩擦传动理论进行研究,对多机驱动系统中的牵引力分配问题进行探究,并对多机系统中的功率不平衡因素进行分析。以永磁电机作为带式机的驱动电机,针对双机刚性连接、柔性连接的两种不同工况,进行了多机平衡控制结构设计。结合偏差耦合控制结构,对三机双滚筒驱动的带式机进行多机平衡控制,采用转速电流控制法,在保证各电机转速相同的前提下,通过转矩电流耦合补偿法实现三机系统中负载的均衡分配。再者,建立永磁同步电机数学模型,对其矢量控制系统原理进行分析,搭建对应的仿真模型,并进行分析研究。针对传统PI控制策略的缺点,引入ADRC算法,并结合模糊控制理论,设计了模糊自抗扰控制器,并对其性能进行仿真分析和验证。然后,针对本文中已建立的多机平衡控制模型,搭建对应的仿真模型,并通过仿真分析,验证多机平衡控制策略的有效性。最后,以煤矿内基于永磁直驱系统的带式输送机为研究对象,对其多机平衡控制系统进行简介,通过现场实验,对本文中的控制方案进行验证。该论文有图75幅,表3个,参考文献89篇。
龙辉[4](2020)在《轮对电机磨合试验台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提出轨道交通运输以其环保节能、载运容量大、安全可靠等优点在我国公共运输领域占据重要地位。近年来随着高速动车组的发展,轨道交通运输变得更快速便捷、舒适准点,成为我国的运输大动脉。轮对电机总成是机车走行部最重要的部分,而轮对电机更是重中之重,决定着动车组能否正常运行。因此,在电机装车前必须进行轮对电机磨合试验。本课题根据轮对电机磨合试验要求,针对CRH2型动车组牵引电动机,设计了磨合试验台控制系统。论文分为系统主电路、控制系统硬件和系统软件三大部分。介绍了电力牵引传动系统,理清了从电网电源到牵引电机输入端的技术路线,为系统方案设计作参考。针对CRH2型动车组牵引电机结构与参数,结合《三相异步电动机试验方法》和《CRH2动车组四级检修规程》总结出磨合试验要求为频率不变时调节电压观察电流和正反转调速。通过研究牵引电机调速方法,提出了SPWM变频调速方案,采用低压变流器+高压变压器的主电路设计方案,并确定了双极性SPWM控制和PID调节结合的控制策略。低压变流器由三相不可控整流电路和电压型三相全控逆变电路构成。控制系统需要采集牵引电机的电压、电流、转速、温度等信号并送入上位机处理,硬件电路设计以可编程逻辑器件FPGA为控制芯片,设计了最小系统电路,包括电源电路、时钟与复位电路和配置电路;紧接着设计了8通道A/D转换电路、与上位机通信的USB通信电路、IGBT驱动电路以及过电压过电流保护电路。软件设计分为FPGA数字程序设计和上位机人机交互程序。FPGA数字程序设计的本质是实现数字电路的结构和时序逻辑设计。本文选择在Quartus Prime平台使用Verilog语言来开发,其中模块的时序逻辑是FPGA设计的重点,包括时钟模块、A/D采样模块、FIFO缓存模块、USB通信模块及其固件程序、PI算法模块、SPWM波形产生模块。上位机程序使用C#语言在Visual Studio开发环境中编写,是实现人机交互的界面,可完成数据采集后显示、存储、删除、另存到U盘等功能以及控制电机正反转、调压、调速等操作。
耿嘉胜[5](2020)在《永磁变频驱动刮板输送机集控系统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是煤炭开采与消耗大国,煤炭的安全生产支撑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刮板输送机作为煤矿综采工作面的重要运输设备,其能否安全、稳定、可靠的运行直接影响着采煤面的安全生产和煤炭产量。随着煤炭工业的快速发展,采用永磁同步变频一体机驱动刮板输送机成为新的趋势。但由于井下工作环境恶劣、输送机负载重且受冲击多、煤炭开采的随机性等因素,刮板输送机在运转中容易出现首尾电机功率分配失衡、驱动系统的变频电机故障、链传动系统的刮板链损坏等问题,严重影响煤炭企业的生产进度和经济效益。因此需要研究开发一套由功率协调控制系统、状态监测系统及上位机监控系统三个部分构成的永磁变频驱动刮板输送机集控系统,以期实现电机的功率协调控制、永磁变频一体机和链条的状态监测以及整个系统的远程监控,提高刮板输送机运行的平稳性和安全性。针对刮板输送机驱动电机的功率协调控制问题,设计了可模拟实际刮板机的实验台,并结合电机、控制器、上位机等构成协调控制系统,以CANopen协议为通信基础,编写控制程序依据负载实时变化调节电机转速,实现电机在负载波动情况下的功率平衡。针对一体机和链条的状态监测问题,对一体机状态监测原理进行研究从而选取监测参数,对链条故障状态进行分析进而确定监测方案,基于实际的一体机和设计的刮板倾斜模拟实验台,利用开发的一体机状态监测、刮板倾斜监测算法与电机电流差监测算法程序来完成相应的监测任务。远程上位机监控系统由组态王开发而成,用于实现协调控制系统和状态监测系统的远程监测与控制,进行了工程建立与设备连接、界面设计、数据库定义与动画连接等开发过程。在实现全系统的基础上开展各子系统的功能测试,结果表明CANopen通信传输数据快速准确,头尾两电机在负载变动的情况下可以取得良好的功率分配效果,一体机与链条的运行状态能够被实时可靠的进行监测,集控系统三大组成部分的各项功能正常有效。本课题的研究能够提高刮板输送机的运行安全性与自动化控制水平,对于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永磁变频驱动刮板输送机集控系统相关技术具有积极意义。
徐成军[6](2020)在《立式抽油机模拟样机开发及其节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人们对石油资源的需求不断增长,石油开采量也在不断增大,过去长时间的开采,导致油层下降,油田中的油井类型已经从浅井逐渐向深井开采转变,石油开采难度大大增加,开采过程中的成本也越来越高,这使得人们对深井开采过程中的节能问题越来越关注。课题组根据项目要求,对立式抽油机的节能进行研究,提出了一种立式抽油机节能方案,并开发了一套立式抽油机模拟样机。本文阐述了该节能理论的整体方案,并根据理论要求设计了模拟样机,通过理论计算分析,对样机的模拟效果进行论证,最后经过相关试验,分析了节能方案在模拟样机上的节能效果。本文具体开展的工作如下:对立式抽油机的发展背景以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说明,介绍了立式抽油机的发展过程和主要类型,以及在立式抽油机上主要采用的节能技术,对未来抽油机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归纳。在了解了立式抽油机主要概况的基础上,针对目前立式抽油机的大能耗问题,提出了一种立式抽油机的节能方案,该方案对立式抽油机的工作原理和流程进行说明,基于Matlab/Simulink构建电机的数学模型,并结合PID调节提出变频调速节能控制机理,对立式抽油机的配重平衡进行理论优化。设计立式抽油机模拟样机,对立式抽油机节能方案进行试验验证,从机械设计、电气硬件设计、软件设计三个方面对立式抽油机模拟样机进行了概述,设计了退让装置,模拟修井过程中的退让流程,使用ANSYS Workbench仿真了退让装置在施加载荷后的微小位移情况,分析退让机构在实际工作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在立式抽油机模拟样机上进行相关试验,通过试验对立式抽油机模拟样机运行过程中的能耗数据进行采集,比较分析了立式抽油机模拟样机在运行过程中消耗的能量,结合配重平衡优化方法,验证了立式抽油机节能方案的可行性。
常棋棋[7](2020)在《基于闭环观测器的异步电机矢量控制系统转速辨识技术的研究》文中指出异步电机矢量控制系统具有实现方式简单、控制性能良好等优点,采用转速辨识技术的矢量控制系统避免了安装速度传感器带来的控制系统成本增加以及降低系统可靠性的问题。但是转速辨识技术在实际应用中转速辨识精度以及面对状态突变时的鲁棒性有待提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对两种闭环的转速观测器:龙贝格观测器与扩展卡尔曼滤波器(EKF)展开研究。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针对传统模型参考自适应系统控制精度与收敛性较差的缺点,构造了基于龙贝格观测器的转速辨识系统,并对观测器模型的稳定性进行了论证分析。在仿真软件中搭建了基于龙贝格观测器的转速辨识模型。针对传统的扩展卡尔曼滤波(EKF)算法在状态突变和参数失配情况存在转速跟踪性能劣化的问题,引入强跟踪滤波器算法(STEKF)对其加以改进。设计了基于STEKF的转速辨识模型,仿真结果表明STEKF相较于EKF在估计误差、外部干扰以及参数失配等情况具有更好的鲁棒性。通过仿真对比分析了本文的两种转速辨识算法在低频重载以及运行过程中出现干扰时的转速辨识效果,仿真结果表明STEKF在中高速的抗差性能更优,龙贝格观测器具有更好的低速辨识性能。最后,采用飞思卡尔MC56F8255进行软硬件设计,构造了STEKF与龙贝格观测器相结合的转速辨识系统,在中高速区采用抗差性能更好的STEKF进行转速辨识,在低速区采用辨识精度更高的龙贝格观测器进行转速辨识。搭建了1.1k W电机实验平台,实验结果验证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王栋[8](2019)在《门式堆取料机电气控制系统研究改造》文中研究说明门式堆取料机B2DQ(以下简称B2DQ)型号为MDQ3000.65,是秦皇岛港煤二期预留堆场的主力装卸设备,投产已逾20年。B2DQ机上电缆老化严重,破皮、龟裂、断芯情况甚多,作业时因控制信号不稳定而导致的故障停机时有发生,且电缆布局走向不合理,限制了新功能的扩展和加装;原有大行走及横梁的驱动和控制方式老旧,已经不能满足工控系统现代化、企业精简人员的需求;原有的控制系统采用的是上世纪90年代初的控制方式,利用继电器系统控制整个机器的作业,元件过多、系统复杂、工作不稳定、占地面积大、不便于故障排查且限制了功能扩展;还存在保护功能不全、照明布局不合理、机上电缆转接箱损坏、内部布局不合理等问题。本课题旨在研究对B2DQ电气控制系统进行研究改造,以求彻底改善电控状况。根据门式堆取料机的结构、组成及其生产工艺,以PLC为核心,辅以行程开关、编码器、格雷母线、开度仪等检测开关和手段,以及变频器、上位机触摸屏等设备,研究设计新的电控系统,并编制了PLC控制程序。运用Drivewindow软件,进行5台变频器的参数设置及调试。经过多次论证、实际测试,得出最优化的变频器设置参数,来控制8台大车行走电机、2台横梁起升电机、2台小车行走电机的运行。运用Wincc应用软件编制上位触摸屏人机界面,辅助人员操作并提供信息显示功能。运用格雷母线系统,实现横梁起升、大车行走刚性腿侧和挠性腿侧绝对位置的精确定位,辅助进行对大车行走的控制,解决偏斜状况的发生,并提供大车行进、横梁起升位置等信息。
董曦[9](2019)在《矿用绞车自动控制系统设计》文中认为矿用绞车是是矿山工作人员上、下井和矿山井下设备运输的主要工具之一。因此,矿用绞车在矿山生产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传统的绞车采用手动+继电器的控制方式,这种控制方式存在调速不平滑、操作复杂、故障频率高、可靠性差、能源浪费等缺点。因此,在矿用绞车控制系统中,采用先进的控制方法和装置势在必行。本文主要的研究目标是将PLC(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PLC)与变频器相结合对传统矿用绞车控制进行设计和技术升级。PLC凭借灵活性强、可靠性高、编程简单等优点,在矿用绞车控制系统中充当了系统的大脑。本文在JSDB-16型矿用绞车原有自动控制系统基础上,完成了绞车速度控制、位置控制的分析,完成了自动控制系统总体设计、系统硬件设计和系统软件设计。针对绞车安全可靠性要求,自动控制系统采用两套FX3U-80MR系列PLC,分别设置了系统的硬、软两套安全回路,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能。本文研究了采用直接转矩控制的变频调速控制方式来提高矿用绞车调速过程的静、动态性能。在分析完成了本文设计的自动控制系统通过采用两套PLC系统和上位机易控组态软件,实现了对绞车运行参数设置和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并且极大的提高了矿用绞车在生产中的可靠性、安全性和现代化管理水平。本文所设计的绞车自动控制系统经过多个矿山用户的使用,证明了采用PLC+变频调速的控制方式来操作矿用绞车,系统的控制精度和自动化程度更高,操作更简便,运行更可靠,对于矿山安全、高效生产具有非常重要作用及现实意义。
傅鑫[10](2019)在《HXN3K型客运内燃机车交流传动系统方案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内燃机车的牵引传动系统是表现机车性能的最重要的部件之一,其性能的优劣将直接影响柴油机的经济性。本文以HXN3K型客运内燃机车交流传动系统研发设计为背景,对可回收再生制动能量的主辅一体牵引传动系统进行研究,主要有以下内容:针对内燃机车再生制动时能量无法回收的情况,本文提出了主辅一体交流传动系统方案,将机车再生制动所产生能量回馈给辅助供电系统,实现再生制动能量的回收利用。并通过直流斩波模块实现了对再生能量的再分配。在HXN3K型客运内燃机车交流传动系统方案设计过程中,既要满足机车对牵引性能要求,同时要保证电传动装置先进的技术经济性指标,因此主电路提出牵引电机架控制方案。牵引变流器通过采用强迫风冷结构设计,大幅降低了设备布置空间。同时由于采用交流异步电机,使系统能够更好的满足牵引性能要求,提高了可靠性、减轻了重量。为了能更好的控制异步电机,基于间接磁场定向矢量控制算法,将交流电机的定子电流变换为定子励磁电流分量和定子转矩电流分量,从而使控制系统得到简化,牵引性能得到了提升。根据牵引性能计算完成了机车主要技术参数的确定,并通过对系统参数的匹配,完成了牵引传动系统主要部件的参数设计,完成辅助传动系统以及微机控制系统的方案设计。最后对HXN3K交流传动实验平台进行了介绍。通过在牵引仿真试验台对该方案进行联调试验,为后续微机控制软件的编写提供了重要的参考。HXN3K型内燃机车牵引传动系统通过对再生能量的利用,节约了燃油消耗,降低了排放。在保证系统传动高效的同时从经济性和可靠性角度出发,完成了主辅一体交流传动系统的方案设计。该方案中牵引系统和辅助系统共用中间直流环节的设计思想,对内燃机车储能式混合动力传动系统具有很好的研究和借鉴意义。
二、KBS-1型交流电机变频调速装置功能的扩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KBS-1型交流电机变频调速装置功能的扩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LabVIEW的底盘测功机测控系统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
1.2 汽车试验技术的发展概况 |
1.2.1 国外发展概况 |
1.2.2 国内发展概况 |
1.3 汽车底盘测功机的发展概况 |
1.3.1 国外汽车底盘测功机的发展概况 |
1.3.2 国内汽车底盘测功机的发展概况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底盘测功机机械系统设计 |
2.1 底盘测功机概述 |
2.2 底盘测功机的整体结构设计 |
2.3 底盘测功机关键零部件的选型与设计 |
2.3.1 滚筒装置 |
2.3.2 加载装置(功率吸收装置) |
2.3.3 测量装置 |
2.3.4 对中举升装置 |
2.3.5 其它辅助装置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汽车底盘测功机阻力模拟研究 |
3.1 概述 |
3.2 试验原理 |
3.3 汽车在路面上行驶阻力分析 |
3.3.1 空气阻力 |
3.3.2 滚动阻力 |
3.3.3 坡度阻力 |
3.3.4 加速阻力 |
3.4 底盘测功机阻力模拟的实现 |
3.5 实现阻力模拟所需参数的获取 |
3.5.1 被测车辆动力学参数获取 |
3.5.2 底盘测功机固有参数的获取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底盘测功机测控系统硬件设计 |
4.1 系统硬件整体设计 |
4.1.1 概述 |
4.1.2 总体结构 |
4.2 数据采集单元设计 |
4.2.1 转速信号的采集 |
4.2.2 转速信号检测电路 |
4.2.3 转矩信号的采集 |
4.2.4 转矩信号检测电路 |
4.3 驱动控制单元设计 |
4.3.1 异步电机的调速控制 |
4.3.2 异步电机矢量控制原理 |
4.3.3 矢量控制异步电机的数学模型 |
4.3.4 测功电机矢量控制系统结构 |
4.4 能量回馈电路设计 |
4.5 控制系统设计 |
4.5.1 PLC的选取 |
4.5.2 电机与变频器参数设置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LabVIEW底盘测功机测控系统软件的设计 |
5.1 LabVl EW软件介绍 |
5.2 软件总体设计 |
5.3 用户登录系统 |
5.4 功能测试系统 |
5.5 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 |
5.5.1 数据采集 |
5.5.2 数据处理系统 |
5.6 通讯单元软件设计 |
5.6.1 PLC与变频器的通讯 |
5.6.2 PLC与变频器通讯系统测试 |
5.6.3 PLC与上位机的通讯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2)轨道交通装备滚动试验台一体化测试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机车滚动试验台建设概述 |
1.2.2 国内机车滚动试验台建设概述 |
1.2.3 轨道交通装备电气牵引技术研究现状 |
1.2.4 轨道交通装备制动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5 轨道交通装备轨道交通节能优化技术研究现状 |
1.3 试验台架上实现试验项目分析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试验台架上轨道交通装备电气牵引/制动特性试验技术 |
2.1 动车组的电气牵引与制动原理 |
2.1.1 基于动车组CRH2 的电气牵引与制动方式原理分析 |
2.1.2 动车组牵引电制动计算与特性曲线 |
2.2 地铁车辆的电气牵引与制动原理 |
2.2.1 地铁车辆牵引与制动原理分析 |
2.2.2 地铁车辆牵引与制动计算 |
2.3 电气牵引及电气制动试验原理设计 |
2.3.1 试验方法设计 |
2.3.2 试验台基础设备原理及能源回馈设计 |
2.4 光伏DC/AC逆变器无源集成设计 |
2.4.1 拓扑结构组成部分特性分析 |
2.4.2 集成单元结构构成及连接方式 |
2.4.3 集成单元参数化设计 |
2.4.4 仿真验证 |
2.5 基于变频交流电机特性曲线快速匹配设计 |
2.5.1 传动系统特性匹配设计方法 |
2.5.2 电机特性曲线设计流程 |
2.6 不同轨道交通设备的电气牵引试验结果 |
2.6.1 动车组牵引/制动特性试验验证 |
2.6.2 地铁车辆牵引/制动特性试验验证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整车滚动试验台的全线路阻力模拟及能耗试验技术 |
3.1 基于线路阻力模拟的列车动力学模型 |
3.2 地铁节能操纵优化问题描述 |
3.3 基于控制参数化方法的地铁节能操纵问题求解 |
3.4 滚动试验台上地铁列车能耗测试技术 |
3.4.1 测试品及试验工况选取 |
3.4.2 牵引能耗测试方案 |
3.5 全线路运行阻力模拟技术 |
3.5.1 试验台架牵引特性试验的自动控制方法 |
3.5.2 试验线路设计参数 |
3.5.3 运行阻力试验计算结果 |
3.5.4 阻力给定处理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整车滚动试验台的空气制动试验技术 |
4.1 整车惯量模拟方案及控制架构 |
4.2 惯量模拟基本原理 |
4.3 基于机电混合惯量模拟空气制动试验设计 |
4.3.1 电机扭矩计算 |
4.3.2 基于滑模变结构异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设计及仿真 |
4.3.3 变频器 |
4.4 空气制动功能工艺设计及控制软件 |
4.4.1 空气制动试验技术设计 |
4.4.2 空气制动控制软件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整车滚动试验系统总体设计方法 |
5.1 整车滚动试验台总体介绍 |
5.1.1 机械系统 |
5.1.2 电气传动系统 |
5.1.3 总控制系统 |
5.1.4 测试系统、监视系统及供电系统 |
5.1.5 整车滚动试验台总体架构及核心部件原理 |
5.2 整车滚动试验系统总体计算 |
5.2.1 试验台单元参数设计 |
5.2.2 电气传动特性参数计算 |
5.2.3 牵引定位装置参数设计 |
5.2.4 轨道轮单元参数设计 |
5.3 不同试验台功能及总体参数 |
5.3.1 牵引系统试验台总体参数设计 |
5.3.2 干线机车车辆整车滚动试验台总体参数设计 |
5.3.3 高速动车组列车单元滚动试验台总体参数设计 |
5.3.4 养路车辆滚动振动试验台总体参数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3)胶带机永磁直驱系统多机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简介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课题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3 研究内容 |
2 带式输送机结构及性能分析 |
2.1 引言 |
2.2 带式输送机结构 |
2.3 带式输送机驱动装置 |
2.4 带式输送机动态特性分析 |
2.5 带式输送机启动特性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3 带式输送机多机平衡控制策略研究 |
3.1 引言 |
3.2 带式输送机传动原理及牵引力分配 |
3.3 带式输送机功率不平衡问题分析 |
3.4 带式输送机多机平衡控制策略 |
3.5 基于偏差耦合的多机平衡控制策略 |
3.6 本章小结 |
4 模糊自抗扰控制算法研究 |
4.1 引言 |
4.2 永磁电机矢量控制系统 |
4.3 自抗扰控制器 |
4.4 模糊自抗扰控制器 |
4.5 本章小结 |
5 多机平衡控制系统仿真分析 |
5.1 引言 |
5.2 刚性连接双机驱动系统仿真 |
5.3 柔性连接双机驱动系统仿真 |
5.4 偏差耦合多机驱动系统仿真 |
5.5 本章小结 |
6 实验研究 |
6.1 引言 |
6.2 煤矿皮带机控制系统设计 |
6.3 硬件设计 |
6.4 软件设计 |
6.5 现场实验 |
6.6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轮对电机磨合试验台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电机性能试验系统的研究现状 |
1.2.2 FPGA发展现状 |
1.3 电力牵引传动系统简介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2 轮对电机磨合试验台方案设计 |
2.1 CRH2型动车组牵引电动机概述 |
2.1.1 牵引电机结构与参数 |
2.1.2 牵引电机磨合试验要求 |
2.2 牵引电机调速方法研究 |
2.2.1 改变极对数调速 |
2.2.2 改变转差率调速 |
2.2.3 改变频率调速 |
2.3 PWM控制技术 |
2.4 试验台系统方案设计 |
2.4.1 主电路研究与设计 |
2.4.2 关键器件计算及选型 |
2.5 控制策略 |
2.5.1 双极性SPWM控制 |
2.5.2 PID控制 |
2.6 本章小结 |
3 控制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
3.1 FPGA技术简介 |
3.2 主控板选型与最小系统设计 |
3.2.1 电源电路 |
3.2.2 时钟与复位电路 |
3.2.3 配置电路 |
3.3 信号采样模块 |
3.3.1 A/D转换电路设计 |
3.3.2 传感器选型 |
3.4 USB通信模块 |
3.5 IGBT驱动电路 |
3.6 过电压过电流保护电路 |
3.7 本章小结 |
4 FPGA程序设计 |
4.1 软件开发平台介绍 |
4.1.1 Verilog HDL语言 |
4.1.2 Quartus Prime软件 |
4.2 系统时钟模块设计 |
4.3 A/D采样模块设计 |
4.4 FIFO缓存模块设计 |
4.5 USB接口模块设计 |
4.5.1 USB模块时序设计 |
4.5.2 USB固件程序设计 |
4.6 PI算法模块设计 |
4.7 SPWM生成模块设计 |
4.7.1 基于DDS的正弦波发生模块 |
4.7.2 三角载波模块 |
4.7.3 带死区的比较模块 |
4.8 本章小结 |
5 上位机软件设计 |
5.1 上位机软件平台 |
5.2 上位机软件设计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永磁变频驱动刮板输送机集控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刮板机研究现状 |
1.2.2 刮板机功率协调控制研究现状 |
1.2.3 刮板机状态监测系统研究现状 |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第二章 集控系统基本理论与总体方案 |
2.1 刮板机的组成与标准 |
2.1.1 刮板机组成及工作原理 |
2.1.2 刮板机标准、分类及应用场合 |
2.2 永磁变频一体机结构与原理 |
2.2.1 永磁变频一体机机械结构 |
2.2.2 永磁变频一体机电气系统 |
2.2.3 永磁同步电机的矢量控制原理 |
2.3 CANopen通信原理 |
2.3.1 CAN总线和CANopen协议 |
2.3.2 CANopen通信的设备模型 |
2.3.3 基于CANopen通信的变频器运行状态转换原理 |
2.4 集控系统的总体方案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CANopen协议的功率协调控制系统设计 |
3.1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与协调控制策略 |
3.1.1 协调控制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3.1.2 机头机尾双电机功率协调控制策略 |
3.2 协调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3.2.1 CANopen主站选型与介绍 |
3.2.2 CANopen从站选型与介绍 |
3.2.3 永磁电机加载模拟实验台设计 |
3.3 协调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3.3.1 TIA Portal软件开发环境简介 |
3.3.2 变频器初始化设置和PLC硬件组态 |
3.3.3 CM模块软件组态 |
3.3.4 协调控制程序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刮板机状态监测系统设计 |
4.1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与状态监测原理 |
4.1.1 状态监测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4.1.2 状态监测系统的设计要求 |
4.1.3 一体机状态监测原理与方法 |
4.1.4 链条状态监测原理与方法 |
4.2 状态监测系统硬件设计 |
4.2.1 一体机状态监测系统选型与介绍 |
4.2.2 链条状态监测系统选型与介绍 |
4.2.3 刮板倾斜模拟实验台设计 |
4.3 状态监测系统软件设计 |
4.3.1 一体机状态监测程序设计 |
4.3.2 链条状态监测程序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上位机监控系统设计与集控系统测试 |
5.1 监控系统功能与开发设计 |
5.1.1 组态软件简述与监控系统功能 |
5.1.2 工程建立与设备连接 |
5.1.3 监控界面设计 |
5.1.4 数据库构造与动画连接 |
5.2 协调控制系统实现及结果分析 |
5.2.1 协调控制系统搭建 |
5.2.2 CANopen通信功能测试实验 |
5.2.3 功率协调控制功能测试实验 |
5.3 状态监测系统实现及结果分析 |
5.3.1 状态监测方式 |
5.3.2 一体机单机系统及功能测试实验 |
5.3.3 一体机双机状态监测系统及功能测试实验 |
5.3.4 链条状态监测系统及功能测试实验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立式抽油机模拟样机开发及其节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游梁式抽油机的发展 |
1.2.2 立式抽油机的发展 |
1.2.3 节能控制器的发展 |
1.3 抽油机的发展趋势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2 立式抽油机节能方案理论分析 |
2.1 概述 |
2.2 立式抽油机模拟样机运行机理 |
2.2.1 立式抽油机工作原理 |
2.2.2 模拟样机工作原理 |
2.3 带PID的变频节能控制机理 |
2.3.1 模拟样机控制系统框架 |
2.3.2 三相异步电动机建模与仿真 |
2.3.3 PID变频节能控制机理 |
2.4 配重质量与装机功率适配优化 |
2.5 本章小结 |
3 立式抽油机模拟样机设计 |
3.1 概述 |
3.2 模拟样机结构设计 |
3.3 ANSYS Workbench有限元分析 |
3.3.1 ANSYS Workbench软件介绍 |
3.3.2 模拟样机有限元建模 |
3.3.3 仿真分析 |
3.4 电气硬件设计 |
3.5 基于TIA的软件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4 立式抽油机模拟样机试验研究 |
4.1 概述 |
4.2 带PID变频节能机理试验 |
4.2.1 系统直接控制 |
4.2.2 带PID调节过程 |
4.2.3 比较分析 |
4.3 配重平衡优化试验 |
4.4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后续工作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7)基于闭环观测器的异步电机矢量控制系统转速辨识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交流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发展概况 |
1.3 异步电机转速辨识技术的发展现状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三相交流异步电机矢量控制系统原理 |
2.1 坐标变换理论 |
2.1.1 坐标变换思路 |
2.1.2 三相静止-两相静止变换(Clarke变换) |
2.1.3 两相静止-旋转正交变换(Park变换) |
2.2 异步电机数学模型 |
2.2.1 异步电机在三相静止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
2.2.2 三相异步电机在两相静止α-β坐标系中的数学模型 |
2.2.3 三相异步电机在两相同步坐标系中的数学模型 |
2.3 转子磁场定向矢量控制原理及系统 |
2.3.1 转子磁场定向矢量控制原理 |
2.3.2 空间电压矢量脉宽调制(SVPWM) |
2.3.3 基于闭环观测器的异步电机矢量控制系统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龙贝格观测器的转速辨识系统研究 |
3.1 模型参考自适应系统 |
3.1.1 模型参考自适应转速辨识理论 |
3.1.2 模型参考自适应转速辨识系统存在的问题 |
3.2 龙贝格观测器的设计 |
3.2.1 龙贝格观测器理论基础 |
3.2.2 龙贝格观测器模型的建立与增益矩阵的选取 |
3.3 龙贝格观测器转速辨识系统稳定性分析 |
3.4 基于龙贝格观测器的转速辨识系统仿真 |
3.4.1 仿真模型的建立 |
3.4.2 仿真结果及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强跟踪EKF的转速辨识系统研究 |
4.1 卡尔曼滤波理论算法 |
4.1.1 卡尔曼滤波算法理论基础 |
4.1.2 卡尔曼滤波算法流程 |
4.2 扩展卡尔曼滤波算法 |
4.3 强跟踪扩展卡尔曼滤波算法 |
4.3.1 传统扩展卡尔曼滤波算法存在的问题 |
4.3.2 强跟踪滤波器算法理论 |
4.3.3 强跟踪扩展卡尔曼滤波算法步骤 |
4.3.4 基于强跟踪扩展卡尔曼滤波的转速辨识系统数学模型 |
4.4 基于强跟踪EKF的转速辨识系统仿真分析 |
4.4.1 仿真模型的建立 |
4.4.2 基于STEKF的转速辨识系统正确性的仿真 |
4.4.3 基于STEKF的转速辨识系统有效性的仿真 |
4.4.4 STEKF与龙贝格观测器的对比仿真 |
4.4.5 仿真结果总结 |
4.5 本章小结 |
5 异步电机转速辨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5.1 转速辨识系统的硬件设计 |
5.1.1 系统硬件总体设计 |
5.1.2 控制芯片最小系统设计 |
5.1.3 采样电路设计 |
5.1.4 串口通信电路设计 |
5.1.5 功率电路设计 |
5.2 转速辨识系统的软件设计 |
5.2.1 系统软件总体设计 |
5.2.2 系统初始化及主程序设计 |
5.2.3 PI模块设计 |
5.2.4 定时器中断模块设计 |
5.2.5 串口通信模块设计 |
5.2.6 保护监测模块设计 |
5.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5.3.1 实验平台介绍 |
5.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门式堆取料机电气控制系统研究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门式斗轮堆取料机 |
1.1.1 国外发展动态 |
1.1.2 国内发展动态 |
1.2 门式斗轮堆取料机的发展趋势 |
1.3 斗轮机电控系统的发展 |
1.3.1 PLC电气控制系统的发展 |
1.3.2 变频驱动发展概述 |
1.3.3 电气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门式堆取料机的系统结构及操作使用 |
2.1 门式堆取料机的设备组成及生产工艺 |
2.1.1 门式堆取料机的主要设备组成 |
2.1.2 堆料工艺 |
2.1.3 取料工艺 |
2.2 门式堆取料机电气机构概述 |
2.2.1 大车行走机构 |
2.2.2 横梁起升机构 |
2.2.3 斗轮机构 |
2.2.4 三条皮带机构 |
2.2.5 电缆卷筒机构 |
2.2.6 电源、主控和其他辅助机构 |
2.3 门式堆取料机电控系统存在的问题 |
第3章 门式堆取料机电控系统改造方案 |
3.1 改造的原则和要求 |
3.2 门式堆取料机电气控制系统设计 |
3.2.1 门式堆取料机电气控制系统改造方案 |
3.2.2 PLC控制系统结构设计 |
3.3 大车行走机构电气系统改造方案 |
3.3.1 大车行走机构电机选型及其主回路系统 |
3.3.2 大车行走变频器传动概述 |
3.3.3 大车行走变频器的接线 |
3.3.4 大车行走电机综合保护器 |
3.4 横梁起升机构电气系统改造方案 |
3.4.1 横梁起升机构电气系统主回路设计方案 |
3.4.2 横梁起升变频器传动概述 |
3.4.3 横梁起升变频器接线 |
3.5 斗轮机构电气系统改造设计 |
3.5.1 斗轮机构电气系统主回路设计方案 |
3.5.2 斗轮行走变频器接线 |
3.5.3 斗轮机构的电气控制 |
3.6 改造效果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主控PLC系统 |
4.1 PLC系统配置 |
4.2 PLC编程软件Concept |
4.2.1 概述 |
4.2.2 Concept的配置组态 |
4.2.3 Concept的联机与上线 |
4.2.4 Concept的变量 |
4.2.5 Concept的变量强制 |
4.3 横梁起升机构PLC控制程序 |
4.3.1 概述 |
4.3.2 横梁起升控制工艺 |
4.3.3 横梁起升机构PLC输入输出点 |
4.3.4 横梁起升机构PLC控制程序 |
4.3.5 横梁起升自动纠偏PID控制 |
4.4 Profibus总线通讯 |
4.4.1 概述 |
4.4.2 PTQ-PDPMV1 模块简介 |
4.4.3 PTQ-PDPMV1 模块的配置 |
4.5 PLC系统改造效果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格雷母线、变频调速和上位显示系统 |
5.1 横梁格雷母线系统 |
5.1.1 改造背景 |
5.1.2 格雷母线系统 |
5.1.3 格雷母线系统在横梁起升系统中的应用 |
5.1.4 横梁格雷母线系统的效果 |
5.2 变频调速系统 |
5.2.1 改造背景 |
5.2.2 异步电动机变频调速原理 |
5.2.3 变频调速系统结构 |
5.2.4 变频调速系统硬件 |
5.2.5 变频器的调试 |
5.3 上位显示系统 |
5.3.1 西门子触摸屏 |
5.3.2 上位软件Wincc flexible |
5.3.3 人机界面的开发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9)矿用绞车自动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国内外矿用绞车控制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矿用绞车控制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现状 |
1.2.2 国内矿用绞车控制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安排 |
第2章 矿用绞车自动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
2.1 矿用绞车速度分析 |
2.2 矿用绞车的控制要求 |
2.3 系统工作原理和主要功能 |
2.3.1 系统工作原理 |
2.3.2 系统主要功能 |
第3章 矿用绞车变频调速系统分析与设计 |
3.1 矿用绞车调速控制方式的选择及调速性能分析 |
3.1.1 矿用绞车采用直流调速的性能分析 |
3.1.2 矿用绞车交流调速性能分析 |
3.2 变频调速原理和工作原理 |
3.2.1 变频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
3.2.2 变频器调速的频率控制方式 |
3.3 直接转矩变频控制方法概述 |
3.4 直接转矩控制坐标系变换 |
3.5 直接转矩变换基本原理 |
3.5.1 基本原理 |
3.5.2 电压空间矢量和定子磁链之间的关系 |
3.5.3 空间电压矢量选择方法 |
3.6 矿用绞车变频器选型及控制方案实现 |
3.6.1 矿用绞车变频器选型 |
3.6.2 直接转矩控制 |
3.6.3 操作面板上的参数设定 |
3.6.4 变频器的第一次启动准备工作 |
3.6.5 参数的设定 |
第4章 矿用绞车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4.1 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概述 |
4.1.1 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组成 |
4.1.2 可编程控制器PLC的控制功能 |
4.1.3 PLC的基本特点 |
4.2 PLC的选型及双PLC冗余控制原理 |
4.3 自动控制系统变量统计及I/O分配 |
4.4 外围电气控制硬件设计 |
4.4.1 变频器外围接线图 |
4.4.2 PLC、交流变频器和电动机之间的联接方式 |
4.4.3 供电电路设计 |
4.4.4 安全保护回路接线图 |
4.4.5 传感与信号采集 |
4.4.6 润滑泵和制动泵控制回路 |
4.4.7 操作台布置图 |
第5章 矿用绞车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5.1 PLC程序设计 |
5.1.1 GX-Works2 简介 |
5.1.2 主程序流程设计 |
5.1.3 初始化程序设计 |
5.1.4 软安全回路程序设计 |
5.1.5 变频器控制程序设计 |
5.1.6 液压站控制程序设计 |
5.1.7 速度与位置测量程序设计 |
5.1.8 通讯设计 |
5.2 上位机监控软件设计 |
5.2.1 易控软件简介 |
5.2.2 上位机画面设计 |
第6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部分主要电路连线图 |
附录B 系统主程序T型图 |
附录C 系统运行现场图 |
(10)HXN3K型客运内燃机车交流传动系统方案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内燃机车电传动系统概况 |
1.2.1 国内客运内燃机车 |
1.2.2 国外内燃交流传动机车 |
1.2.3 牵引传动新技术研究情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2 内燃机车交流传动系统关键技术分析 |
2.1 交流传动基本原理及性能要求 |
2.1.1 交流传动系统主电路图 |
2.1.2 机车牵引性能要求 |
2.2 牵引电机变频调速的基本原理 |
2.2.1 坐标系与空间矢量的概念 |
2.2.2 异步电机的矢量控制 |
2.2.3 磁场定向控制(FOC) |
2.3 机车工况控制原理 |
2.4 本章小结 |
3 交流传动系统方案设计 |
3.1 传动主拓扑及系统参数匹配 |
3.1.1 中间直流环节电压 |
3.1.2 牵引轴控架控方案 |
3.1.3 牵引电机与变流器之间的匹配 |
3.2 主要部件参数设计 |
3.2.1 二极管参数设计 |
3.2.2 支撑电容参数设计 |
3.2.3 IGBT模块的参数设计 |
3.3 交流传动系统主要组成 |
3.3.1 牵引主发电机 |
3.3.2 牵引电机 |
3.3.3 牵引变流器 |
3.3.4 制动电阻 |
3.4 本章小结 |
4 辅助传动系统方案设计 |
4.1 辅助传动系统组成 |
4.2 交流辅助系统用电设备 |
4.3 列车600VDC供电系统 |
4.4 主发励磁斩波器 |
4.5 本章小结 |
5 微机控制系统设计 |
5.1 微机控制系统组成 |
5.2 机车微机网络通讯 |
5.3 机车微机网络系统功能 |
5.4 机车黏着系统控制 |
5.5 本章小结 |
6 交流传动系统试验平台设计 |
6.1 网测直流可调电源 |
6.2 机车网络及变流控制仿真试验平台 |
6.2.1 仿真平台的基本组成 |
6.2.2 牵引电机(负载电机) |
6.2.3 PC监控平台 |
6.3 变流器损耗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KBS-1型交流电机变频调速装置功能的扩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LabVIEW的底盘测功机测控系统研究与设计[D]. 冯兵伟.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0(06)
- [2]轨道交通装备滚动试验台一体化测试技术研究[D]. 熊颉. 浙江大学, 2020(12)
- [3]胶带机永磁直驱系统多机控制策略研究[D]. 李治昆.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4]轮对电机磨合试验台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龙辉.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5]永磁变频驱动刮板输送机集控系统研究[D]. 耿嘉胜.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6]立式抽油机模拟样机开发及其节能研究[D]. 徐成军. 浙江大学, 2020(06)
- [7]基于闭环观测器的异步电机矢量控制系统转速辨识技术的研究[D]. 常棋棋.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1)
- [8]门式堆取料机电气控制系统研究改造[D]. 王栋. 燕山大学, 2019(06)
- [9]矿用绞车自动控制系统设计[D]. 董曦. 湖南大学, 2019(08)
- [10]HXN3K型客运内燃机车交流传动系统方案设计[D]. 傅鑫.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2)
标签:制动能量回收系统论文; 系统仿真论文; 变频调速电机论文; 牵引电机论文; 电机控制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