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还原微生物电极表面结构构建及性能强化

二氧化碳还原微生物电极表面结构构建及性能强化

论文摘要

微生物电合成系统是一种利用自养细菌电化学新陈代谢能力,将二氧化碳还原为能源化工物质的绿色能源技术。其可以契合清洁能源间断性的特点,将可再生电能转化为化学能进行储存,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目前微生物电合成系统性能是限制其实际运用的主要原因之一,而系统整体性能又主要受制于微生物阴极性能。微生物阴极是微生物电合成系统的核心部件,附着在电极表面的生物膜从电极表面汲取电子的同时将CO2和H+转化为CH4,是该系统中生化/电化学反应的主体,因此微生物阴极表面的活性生物量和阴极/生物膜界面间电子传递速率是影响微生物阴极性能的主要因素。目前,微生物电合成产甲烷系统微生物阴极存在产甲烷菌生长缓慢,成膜薄弱,阴极/生物膜界面间电子传递速率低等问题。而国内外学者针对以上问题,对电极改进提升系统性能的研究较少,对微生物阴极产甲烷生物膜薄弱问题的研究较少,系统性能存在较大提升空间。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从电极修饰和及产甲烷菌生物膜性能强化的角度出发,对系统性能以及其影响因素展开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1)使用高比表面积的石墨烯和高生物相容性的导电聚合物聚3,4-乙烯二氧噻吩,结合两者各自优点对碳布电极进行修饰,启动微生物电合成产甲烷阴极,测试系统性能并分析系统性能影响因素。2)使用低物质传输阻力的三维碳刷和高比表面积的石墨烯泡沫电极,结合两者各自优点制备三维石墨烯泡沫碳刷电极,启动微生物电合成产甲烷阴极,测试系统性能并分析系统性能影响因素。3)运用石墨烯磁性自组装的方法,构建新型产甲烷菌人工生物膜成膜技术,成功启动固碳产甲烷微生物阴极,测试了系统性能并分析了系统性能影响因素。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制备了石墨烯和导电聚合物聚3,4-乙烯二氧噻吩(Poly(2,3-dihydrothieno-1,4-dioxin),简称PEDOT)共同修饰的碳布电极,结合石墨烯高表面积的特性和导电聚合物PEDOT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制备了同时具有高生物相容性的石墨烯PEODT混合修饰碳布电极,避免了两者各自修饰电极的缺点,-0.7 V vs.Ag/AgCl电势下启动微生物阴极,从启动曲线上可以看出电极具有极大的性能提升潜力,阴极表面微观形貌可以发现细菌成膜良好,多数呈现立体成膜,呈现直接电子传递阻力低和二氧化碳传输阻力低的趋势。最大电流密度达到-2 A/m2,相比对照碳布组提高了138%;产甲烷速率达到218.3 mmol/m2/d,法拉第效率大于91%,相比对照碳布组提高了169.7%,为目前领域内高电位启动条件下最高性能。(2)结合三维碳刷和石墨烯泡沫高比表面积高及生物相容性好的优点,制备了石墨烯泡沫碳刷电极,避免了两者各自作为电极的缺点,-0.7 V vs.Ag/AgCl电势下启动微生物阴极,从启动曲线和阴极表面形貌上可以看出电极因其高的比表面积使系统有着巨大的性能提升空间,从物质传输阻力上可以看出,电极二氧化碳传输阻力小,仅为对照组碳刷的1.6%。该微生物阴极最大电流密度达到-0.325 A/m2,比对照组碳刷提高了106%。(3)针对产甲烷微生物阴极特性,提出了运用磁性石墨烯促进产甲烷菌吸附的新型电极成膜方式,并结合细菌共生作用,运用产电微生物还原氧化石墨烯并固化自组装生物膜,形成了三维多孔的rGO/Fe3O4-细菌混合生物膜。-0.7 V vs.Ag/AgCl电势下启动微生物阴极,从阴极表面形貌结合启动曲线可以看出,磁性自组装结构吸附了大量产甲烷菌于电极之上。从EIS上可以看出,因为三维多孔的结构,电极二氧化碳传质阻力较小。该微生物阴极最大电流密度达到-820 uA/m2,比对照组碳布提高了10倍。产甲烷速率达到73.7 mmol/m2/d,法拉第效率大于85%,相比对照组提高1165%,本研究对改善产甲烷微生物阴极生物膜成膜有一定指导意义。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二氧化碳排放的现状及影响
  •   1.2 电化学还原二氧化碳简介
  •   1.3 生物电化学系统
  •     1.3.1 微生物电合成系统
  •   1.4 MEC的主要研究问题
  •     1.4.1 细菌及其电化学行为
  •     1.4.2 微生物电合成系统阴极的设计
  •     1.4.3 微生物电合成系统的启动与运行
  •   1.5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1.5.1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及已有研究工作的不足
  •     1.5.2 本文主要工作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引言
  •   2.2 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
  •     2.2.1 实验设备以及试剂
  •     2.2.2 MEC系统培养基以及电极材料
  •     2.2.3 实验中材料的表征方法
  •     2.2.4 菌种的驯化和培养
  •     2.2.5 MEC系统性能评价与测试
  • 3 PEDOT/GO修饰碳布电极促进微生物电合成产甲烷系统性能提升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和试验方法
  •     3.2.1 电极的亲水性处理
  •     3.2.2 电极的组装
  •     3.2.3 电极的修饰
  •     3.2.4 电极的表征
  •     3.2.5 系统的组装,运行以及测试
  •   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3.3.1 PEDOT/GO电极的表征
  •     3.3.2 不同电极在微生物产甲烷系统中的性能特性
  •     3.3.3 SEM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石墨烯泡沫碳刷电极用于微生物电合成产甲烷系统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和试验方法
  •     4.2.1 石墨烯的制备
  •     4.2.2 石墨烯泡沫碳刷电极制备
  •     4.2.3 系统的结构与运行
  •   4.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4.3.1 电极的表面形貌
  •     4.3.2 不同电极在微生物产甲烷系统中的性能特性
  •   4.4 本章小结
  • 5 三维石墨烯磁性自组装生物膜用于微生物电合成产甲烷系统性能提升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5.2.1 石墨烯的制备
  •     5.2.2 磁性石墨烯溶液的制备
  •     5.2.3 电极的制作
  •     5.2.4 系统的结构与运行
  •     5.2.5 石墨烯-细菌基团的表征
  •   5.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3O4/细菌基团的表征'>    5.3.1 GO/Fe3O4/细菌基团的表征
  •     5.3.2 基团的还原与基团构建电极
  •     5.3.3 营养物的消耗和期间电化学性能
  •     5.3.4 不同电极在微生物产甲烷系统中的性能特性
  •   5.4 本章小结
  •   5.5 本章不足与展望
  • 6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主要结论
  •   6.2 后续工作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荣誉
  • 致谢
  • 文章来源

    类型: 硕士论文

    作者: 李清

    导师: 付乾

    关键词: 微生物电合成产甲烷系统,电极表面修饰,生物膜,性能强化

    来源: 重庆大学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

    专业: 生物学

    单位: 重庆大学

    分类号: Q937

    DOI: 10.27670/d.cnki.gcqdu.2019.002439

    总页数: 99

    文件大小: 4003k

    下载量: 38

    相关论文文献

    • [1].围垦植稻对崇明东滩湿地产甲烷微生物的影响[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20(02)
    • [2].青藏高原三个盐碱湖的产甲烷菌群和产甲烷代谢途径分析[J]. 微生物学报 2020(01)
    • [3].有氧产甲烷研究进展[J]. 微生物学通报 2020(06)
    • [4].不同产甲烷培养基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J].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20(04)
    • [5].猪粪中有机成分对生物产甲烷潜力的影响研究[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20(02)
    • [6].氢营养型产甲烷代谢途径研究进展[J]. 微生物学报 2020(10)
    • [7].不同有机物添加接种物产甲烷差异分析[J]. 环境工程学报 2017(02)
    • [8].普通全过程分阶段动力学模型产甲烷量估算[J].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16(04)
    • [9].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产甲烷古菌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J].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6(03)
    • [10].普通一级模型产甲烷量估算[J].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15(04)
    • [11].污泥生化产酸潜势与生化产甲烷潜势的相关性[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6(07)
    • [12].碳源对同时反硝化产甲烷体系的影响[J]. 水处理技术 2015(03)
    • [13].微生物种间直接电子传递方式耦合产甲烷研究进展[J].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2019(06)
    • [14].柑橘渣和茶渣共发酵产甲烷及动力学特性[J]. 中国沼气 2020(03)
    • [15].同时产甲烷反硝化技术去除废水中碳、氮污染物研究[J]. 山东化工 2018(15)
    • [16].餐厨垃圾生化产甲烷潜力的数学模拟[J]. 环境工程学报 2017(03)
    • [17].产甲烷分离物中Clostridium spp.与Methanosarcina barkeri潜在的种间直接电子传递[J]. 微生物学通报 2017(03)
    • [18].木质纤维素厌氧消化产甲烷的化学预处理方法研究进展[J]. 纤维素科学与技术 2017(02)
    • [19].甜高粱茎秆残渣处理废液的产甲烷潜力初探[J]. 广州化工 2017(15)
    • [20].土壤铁氧化物对有机质产甲烷过程的影响及其机制[J]. 生态学杂志 2016(06)
    • [21].不同抑制剂对乙酸降解产甲烷及产甲烷菌群结构的影响[J]. 微生物学报 2015(05)
    • [22].温度降低对产甲烷效能的影响[J].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2)
    • [23].一种产甲烷优势菌群的筛选方法[J]. 生物技术 2011(02)
    • [24].产甲烷优势菌群的筛选及产甲烷规律[J].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11(08)
    • [25].模拟生物反应器填埋场产甲烷模型及应用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08(11)
    • [26].海藻-接种液配比对海藻厌氧发酵产甲烷的影响[J].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19(12)
    • [27].有机负荷对针铁矿厌氧消化产甲烷体系的影响[J]. 广东化工 2017(09)
    • [28].搅拌频率对粪秸高含固率连续产甲烷反应器启动性能的影响[J]. 中国沼气 2017(04)
    • [29].微氧条件下同时产甲烷反硝化工艺的试验研究[J]. 中国给水排水 2015(21)
    • [30].汽爆预处理对废弃烤后烟叶产甲烷潜力的影响[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20(08)

    标签:;  ;  ;  ;  

    二氧化碳还原微生物电极表面结构构建及性能强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