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强度论文_汪文姣,戴荔珠,赵晓斌

导读:本文包含了联系强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强度,引力,城市群,经济,模型,鄱阳湖,赣州市。

联系强度论文文献综述

汪文姣,戴荔珠,赵晓斌[1](2019)在《广东自贸区对粤港澳经济联系强度的影响效应评估——基于反事实分析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扩大粤港澳深度合作是广东自贸区成立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其政策效应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2003年第4季度至2017年第4季度的数据,运用"反事实"分析法评估了广东自贸区的设立对粤港澳经济联系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从长期来看,广东自贸区的设立确实对粤港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的提升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从短期来看,政策的滞后性使得该效应未能凸显。此外,在研究期间内,广东自贸区的设立并未给粤澳经济联系强度带来提升作用。相反,在粤港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前提下,粤澳经济联系强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抑制,且抑制效应随时间推移而逐步增强。(本文来源于《国际经贸探索》期刊2019年11期)

崔岩[2](2019)在《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贸易联系的测算与分解——基于贸易强度指数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步入实施阶段,贸易畅通与发展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基于贸易强度指数测算并分解1995~2015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双边贸易的联系指数,结果显示:中国与沿线国家出口贸易的互补性变化不大,两者之间出口强度的增强主要源于国家偏向性的提升;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进口互补性呈现上升趋势,但国家偏向性的下降,带来了进口强度的略微降低。从细分商品来看,无论出口还是进口,中国与沿线国家在诸多商品上均具有天然的贸易伙伴关系。(本文来源于《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张雪花,许文博,张宝安,胡玉莹[3](2019)在《京津冀城市群低碳经济联系强度分形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分形理论与方法,从低碳经济视角分析京津冀城市群特征,考量京津冀一体化进程的发展现状。首先,建立"全碳排"核算模型,测算京津冀城市群中单个城市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与污染排放。然后,以单位CO2排放人口支撑、GDP产出和道路面积承载为主要因素,建立低碳经济联系强度引力模型和分维值测度模型,计算2006—2016年分别以北京和天津作为辐射中心源的低碳经济联系强度,并采用源强迭加原理计算"京–津"双中心源辐射的迭加效应,进而分析比较单源辐射与双源辐射迭加的差异。再后,选取代表性年份进行基于ArcGIS的低碳经济联系强度空间分析,旨在找出单源辐射联系强度空间分布的差异对双源辐射迭加分维值的影响规律。最后,以雄安新区作为第3个辐射中心源,计算并分析叁源辐射迭加的情况。分维值计算和分析结果显示:2006—2016年京津冀城市群双源迭加的低碳经济联系强度分维值呈倒U型分布,峰值出现在2012年,说明2012年京、津双源对城市群内其他城市的低碳经济联合辐射效果最佳;2007和2014两个年份,分别以北京和天津作为中心源的低碳经济联系强度分维值差异较大,导致双源迭加后的分维值出现倒挂现象,即双源迭加后的分维值低于单源辐射能力较强者,说明双源联合辐射效果较差。基于ArcGIS的低碳经济联系强度空间分析结果显示:2012年"京–津"双中心源辐射的低碳经济联系强度源迭加结果呈现合理的空间分布——梯度有序且圈层分明,是分维值达峰的主要原因。雄安新区作为第3个中心源加入后,京津冀城市群低碳经济联系强度分维值明显提高。(本文来源于《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张宏阳,张丹,贺秋华[4](2019)在《基于腾讯迁徙数据与引力模型下的城市联系强度分析——以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基于LBS数据的人口流动热度与城市联系强度的研究已经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本文引入腾讯迁徙数据,与传统引力模型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单一的人口流动热度作为表征在研究城市群内部的联系强度更为方便快捷,但由于变量的单一性以及实时的不确定性与偶发性,也导致结论会与传统引力模型有一些出入。同时本文也在城市联系强度上对于环鄱阳湖城市群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外建筑》期刊2019年07期)

朱雪颜[5](2019)在《赣州与全国城市、城市群的联系强度及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经济全球化、全球城市化的浪潮中,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加速,推动企业空间、组织与区位的变化和调整,进而推动城市空间的重构,区域性、全国性、全球性的城市关联网络日益浮现。世界城市之间的相互联系更加密切,城市间关系趋向扁平化。城市不是孤立地存在于区域中,城市发展已经突破了地理空间的限制,必须加强与其他城市的相互联系,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研究城市之间的联系强度有助于认清城市发展现状规律,完善城市经济功能,促进城市间的分工合作协调发展。本文首先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批判性研读及梳理总结,提出本次研究应采用企业关联视角下的城市关联研究方法。以赣州市为研究对象,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总部-分支机构联系构建赣州与全国城市的联系网络,并借助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和总部-分支法,从整体关联度、内向集聚度以及外向辐射度叁个角度、城市和城市群双重尺度,对赣州市城市网络空间结构及演变特征进行实证研究。一方面,在城市尺度上,对赣州与外部城市的关联特征进行刻画,并从整体关联度、内向集聚度以及外向辐射度叁方面分析其关联网络的特征及演化;另一方面,在城市群尺度上,对比分析了赣州与不同城市群关联度的演变和城市群内部城市联系度的分异。研究表明:(1)赣州与外部城市形成的市关联网络逐渐发育,联系强度和网络广度和均呈现增长趋势,与全国城市联系的紧密程度日益提升,与赣州产生联系城市的地理空间分布的演变呈现路径依赖的特征,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以及京九铁路沿线,显示了对外交通运输是城市与外部城市建立起经济联系的重要途径。(2)港商投资促进赣州经济发展,但港资企业大多仅利用赣州低成本的土地和劳动力进行产业转移,并没有与赣州本地企业形成产业链,这削弱了赣州经济的内生增长能力,这种劳动密集型企业和简单加工贸易的发展路径将赣州锁定在了全球价值链的低端。(3)受地理邻近因素、较低营商成本低以及同属客家文化圈的影响,赣州与珠讲叁角洲城市群的联系度常年居于高位。(4)赣州的外向辐射度早期受行政区经济影响较大,目前正在朝经济区经济转型。(5)可达性与城市综合实力是影响赣州与其他城市联系强度的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江西理工大学》期刊2019-05-01)

张祖敏,刘士彪[6](2019)在《基于经济联系强度的城市群发展研究——以赣州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赣州市18个区县的道路网密度、人口数和工业产值进行相关性分析,全市各区县的人口分布与工业产值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并通过引力模型,对赣州各区县之间进行了可达性分析,以最短交通时间为成本限制,测算了赣州市18个区县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可以看出,赣州交通网络结构呈叁横两纵式分布,而且章贡区、南康区和赣县区在城市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赣州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城市群的空间联系方向以叁区为中心,沿交通廊道成轴线状拓展,空间联系交通指向明显。从而提出以一主核心城市群,两副核心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并沿交通轴线向外辐射,带动外围城市发展,可以实现赣州市整体均衡发展。(本文来源于《江西测绘》期刊2019年01期)

史越[7](2019)在《呼包鄂城市群同城化发展及经济联系强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借助引力模型及线性加权法,从城市群内部经济联系强度及同城化发展水平两个维度测定呼包鄂城市群同城化发展情况,结果表明:呼包鄂城市群内部经济联系强度不深,同城化发展有所进展但整体发展水平还不够高,要素一体化发展对同城化发展贡献率最高,行政一体化发展及社会一体化发展滞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叁市在今后加快货物流动、人才流动、交通建设、政府合作及社会一体化发展的建议,从而为推动叁市同城化发展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科技与经济》期刊2019年04期)

张建清,孟珊,王嵩,季轶凡[8](2019)在《中国科技及经济空间联系强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我国283个地级市2003—2015年的面板数据,使用改进的引力模型测算了各省科技与经济联系的强度,考察了科技联系强度与经济联系强度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①各省科技联系强度、经济联系强度均在时间趋势上呈阶段性波动,两者未呈现明显的区域一致性;区域空间联系水平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东部地区科技与经济联系强度均领先于中西部地区,且随时间推移地区间差距进一步拉大。②在考察期内,经济联系强度与科技联系强度之间呈"U"型关系,我国多数省份均处于"U"型曲线下降阶段;跨过拐点后,经济联系强度与科技联系强度正相关。③对外开放水平、科技投入水平对科技联系强度具有促进作用,产业结构、科技产出水平对科技联系强度具有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资源开发与市场》期刊2019年01期)

李刚,岳悦[9](2018)在《合肥都市圈中心城市经济联系强度空间格局测度》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改进的"城市引力"模型,选取合肥都市圈内各市县数据,构建经济质量指标体系,提取各市县经济质量,测度出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结合GIS方法绘制出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合肥都市圈内部发展不均衡现象显着,各城市与中心城市的经济联系强度基本大于其他城市间的联系强度,城市间地理位置与其经济距离并不存在必然相关性。需进一步加强中心城市与周边市县联动发展,形成快速、立体的大交通路网体系,逐步推进合肥都市圈一体化进程。(本文来源于《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苗洪亮,周慧[10](2018)在《城际联系强度对城市群经济效率的影响:对中国十大城市群的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群作为城市经济发展成熟阶段的高级化空间组织形式,群内各城市既相对独立,又存在着紧密且错综复杂的依存共生关系。城市之间紧密的经济社会联系为微观经济体在分享、匹配和学习等方面提供便利,是对单纯地靠要素集聚形成的优势的补充,在特定情况下,城市的连通性甚至替代了集聚经济。城市连通性对提升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作用尚需实证检验。梳理国内外有关文献,以中国十大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1994-2016年数据,利用修正的引力模型测度城市群内部城际联系强度,分析测算十大城市群的经济效率。结果表明:城市群内各城市之间紧密的经济联系,有助于多个城市共享集聚经济的正效益;人口规模大,城市群会表现出更高的投入产出效率,但当城市规模超过理论上的最优规模,会使集聚经济的负外部性表现突出,对城市经济带来不利影响;城市群内部城市利用自身高端服务业的发展获得其在城市网络中的位置,进而改善经济表现;政府公共服务水平高和基础设施完善,则城市群整体经济效率高。(本文来源于《产经评论》期刊2018年05期)

联系强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步入实施阶段,贸易畅通与发展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基于贸易强度指数测算并分解1995~2015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双边贸易的联系指数,结果显示:中国与沿线国家出口贸易的互补性变化不大,两者之间出口强度的增强主要源于国家偏向性的提升;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进口互补性呈现上升趋势,但国家偏向性的下降,带来了进口强度的略微降低。从细分商品来看,无论出口还是进口,中国与沿线国家在诸多商品上均具有天然的贸易伙伴关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联系强度论文参考文献

[1].汪文姣,戴荔珠,赵晓斌.广东自贸区对粤港澳经济联系强度的影响效应评估——基于反事实分析法的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2019

[2].崔岩.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贸易联系的测算与分解——基于贸易强度指数的研究[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3].张雪花,许文博,张宝安,胡玉莹.京津冀城市群低碳经济联系强度分形特征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张宏阳,张丹,贺秋华.基于腾讯迁徙数据与引力模型下的城市联系强度分析——以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例[J].中外建筑.2019

[5].朱雪颜.赣州与全国城市、城市群的联系强度及影响因素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9

[6].张祖敏,刘士彪.基于经济联系强度的城市群发展研究——以赣州市为例[J].江西测绘.2019

[7].史越.呼包鄂城市群同城化发展及经济联系强度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9

[8].张建清,孟珊,王嵩,季轶凡.中国科技及经济空间联系强度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9

[9].李刚,岳悦.合肥都市圈中心城市经济联系强度空间格局测度[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10].苗洪亮,周慧.城际联系强度对城市群经济效率的影响:对中国十大城市群的实证分析[J].产经评论.2018

论文知识图

东北地区城市群核心城市与其他城市的...西太平洋暖池热含量与其他各物理量之...2 淮海经济区产业空间主要联系强度九个城市与上海每天航空客运联系强度4 济南都市圈经济联系强度等级体...4 济南都市圈城市体系规模等级结构与区...

标签:;  ;  ;  ;  ;  ;  ;  

联系强度论文_汪文姣,戴荔珠,赵晓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