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中医院输血科江苏连云港222004)
【摘要】目的:分析滤除白细胞输血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为后续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于2016年7月—2018年7在科室接受输血治疗的68例患者,根据具体输血情况分为观察组(37例)及对照组(31例),对照组常规输血治疗,观察组则采取滤除白细胞输血技术治疗,观察组滤除白细胞输血,比较不同治疗后临床效果。结果:观察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水平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于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观察组为2.70%,对照组为29.03%,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输血治疗中采取滤除白细胞输血技术可降低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提高输血效果,保证患者生命安全,值得推荐使用。
【关键词】输血治疗;输血技术;滤除白细胞
【中图分类号】R45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8)36-0150-02
输血在临床治疗中广泛使用,采取输血可拯救危重症患者生命,具有明显临床意义。岁输血治疗效果显著但也避免不良不良反应干扰,比如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白细胞水平至于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关系密切,因此在输血治疗中需要控制白细胞水平值从而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患者负担。目前输血治疗中加多使用滤除白细胞技术,本次重点分析该种计数在输血中对于降低不良反应作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于2016年7月—2018年7在科室接受输血治疗的68例患者,根据患者输血情况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37例患者中男女比为19/18,年龄10~65岁,平均(32.3±3.2)岁,对照组31例患者中男女比为18/13,年龄11~68岁,平均(35.8±4.2)岁,分析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本次血液制品使用情况患者均知情同意,与我方签订相关协议。
1.2方法
患者使用的血袋均由同一血站提供,静脉采集与抗凝液混合,血液采集6h内离心并在-25℃中备用,每袋血容量为全血400ml。观察组实施滤过白细胞技术输血,全血中的红细胞中的白细胞使用白细胞过滤器去除,然后给予患者静脉滴注;对照组未经过滤除技术直接浓缩红细胞,静脉滴注,比较两组患者具体情况。
1.3观察项目
分析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以及血红蛋白计数水平值。记录两组患者发生非溶血性发热情况。
1.4数据分析
数据采取SPSS22.0分析,(x-±s)表示血小板计数等计量资料,并以t检验分析,非溶血性发热发生率等计数资料以百分率(%)分析,并以χ2检验比较,组间数据比较后P<0.05为差异显著。
2.结果
2.1血液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滤除后血小板、血红蛋白以及白蛋白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具体结果见表1。
2.2两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37例患者中1例出现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为2.70%(1/37);对照组31例患者中9例出现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为29.03%(9/31),两组发生率差异显著(χ2=6.05,P=0.010),提示采取滤除白细胞技术可有效降低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降低患者负担。
3.讨论
白蛋白为人体血液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产生抗体、吞噬异物等相关作用可以很好保护机体,但输血治疗中血液样品含有白细胞为样品不纯,白细胞成分会直接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研究显示输血患者治疗后如果体温上升1℃并伴随发热、寒战等即为发生非溶血性输血反应,而非溶血性输血反应与白细胞数量正相关,因此在血液制品输入中尽量减少白细胞量可明显降低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1]。本次采取滤除白细胞技术输血的观察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为2.70%,明显低于全血输注的29.03%,提示减少白细胞输入对于降低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具有积极意义。
滤除白细胞输血技术中滤除白细胞质量衡量标准主要为白细胞滤除率,在本次研究中对照组患者未采取滤除技术,而观察组患者采取滤除白细胞技术,结果显示观察组血小板、血红蛋白以及白蛋白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从而提示该种滤除效率效果显著。本次研究结果与余兴南等[2]报道基本一致均说明在输血治疗中采取滤除白细胞技术可有效去除白细胞,降低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总之,经过本次综合分析笔者认为:输血治疗中采取滤除白细胞输血计数可降相关不良反应发,提高输血效果。
【参考文献】
[1]阿布都米吉提?于苏云,阿不都外力?阿巴拜克力.滤除白细胞输血技术的临床应用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31):5988-5989.
[2]余兴南,潘水莉.滤除白细胞输血技术的临床应用分析[J].世界临床医学,2016,10(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