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女性小说创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女性,小说,纳西,中国,发刊词,自传体,女报。
中国女性小说创作论文文献综述
罗月[1](2019)在《王安忆小说创作对中国女性主义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当代文坛中一位重要的女性作家,王安忆一直广受学界关注。身为女性作家的她,在小说创作中不仅塑造了众多女性形象,其小说创作中体现出的相关问题更是对中国女性主义的建构具有潜在影响。本文从王安忆的小说文本出发,分析王安忆小说创作中的书写问题,探究王安忆小说创作对中国女性作家与女性叙事的影响;分析其文本中的女性意识,阐述这些女性意识的成因与转变过程,来探寻王安忆小说创作中的女性意识对当代女性意识的引导作用;并将王安忆小说创作中鲜明的女性意识与中国当代的女性相结合,试图探寻当代女性在社会中的角色定位。本文试图从以上叁个方面出发,分析王安忆小说创作对中国女性主义建构的潜在影响。本文共分叁章,第一章“与王安忆创作问题相关的女性主义理论述评”,主要采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方法,梳理与王安忆创作问题相关的中西方女性主义理论问题,在对相关西方女性主义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试图发现中国女性主义对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借鉴与自身的发展。第二章“王安忆小说创作中的书写问题和女性问题”,主要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一方面从女性叙事角度看王安忆小说创作中的书写问题,发掘王安忆小说创作中主观真实的创作观念和深切体认女性生命的主题意蕴,及其小说创作中对诗性与女性生命形态的追求而形成的女红式叙事风格;另一方面,从王安忆小说创作中的女性问题角度出发,分别阐述“奴隶”与“他者”状态下的蒙昧女性意识;“出走”和“回归”中妥协与挣扎状态下迷茫的女性意识;对传统婚姻观、贞洁观和清规戒律突破状态下的女性意识,探寻各种状态下女性意识转变的原因及表现。第叁章“王安忆小说创作对中国女性主义的潜在影响”则在前两章基础之上,重点探究王安忆小说创作对建构中国女性主义的潜在影响,分别从王安忆女红式叙事风格与集体型声音的运用对女性作家与叙事的影响、其小说创作中的女性意识对性别观念“重塑”以及当代女性同盟形成的影响、其小说创作中女性形象向“社会化”与“自我”转变对当代女性寻找精神追求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马勤勤[2](2018)在《晚清女报与近代中国女性小说创作的发生——以《女子世界》为观察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清末民初时期,作为新兴媒体的报刊为中国近代小说的发展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文化空间。女性小说创作也不例外,其作品大多首先载于报刊,从数量观之,则以女报为最。本文以晚清重要报刊《女子世界》为"集散地",考察晚清女报的编者对于女性报刊体例、编辑方针和栏目设置等方面的构想为中国女性小说创作发生提供的制度上的铺垫。(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金静[3](2017)在《在“中国”与“世界”之间:严歌苓小说女性形象及其创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严歌苓是优秀的海外华文女作家,她的作品一直以女性形象着称。本文将严歌苓不同创作时期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划分为叁种类型,分别为军旅女性形象、移民女性形象和“归来”女性形象。第一章主要分析了严歌苓小说中的军旅女性形象。在这个阶段,严歌苓主要描写了部队中的女兵,揭示出“花木兰”式的女性生存困境,论述了波伏娃“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变成的”这一观点,并且奏响了集体主义盛行之下的女性哀歌。第二章则是从移民女性形象入手。移民时期的严歌苓主要书写了在异域文化中挣扎的女性,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她们用“以弱纳强”的方式化解了移民生活中的危机。在此期间,严歌苓反对“阴阳学说”,并以书写“家中的天使”的方式创造出独一无二的女性形象,并且着重论述了文化反差下的创作张力。第叁章旨在分析“归来”女性形象,严歌苓通过描写中国民间女性来解构男性中心主义。她在多元的女性观中创造出“地母式”的女人,进行“世界”与“中国”的人性书写。本文运用文本细读的方式将严歌苓不同创作时期的女性形象及女性观进行研究分析,并对其女性形象和女性观进行总结和点评,从中发现她创作过程中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游走于“中国”与“世界”之间。本文还试图找出她创作过程中的局限性,希冀找寻克服局限的方式。(本文来源于《浙江师范大学》期刊2017-05-11)
降红燕[4](2016)在《中国女性小说研究的扛鼎之作——评《海峡两岸女性小说的历史流脉与创作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樊洛平、王萌的《海峡两岸女性小说的历史流脉与创作比较》以大陆、台湾自1895年至21世纪的女性小说为研究对象,梳理了女性小说的发展历史,采用多种文学批评方法对女性小说审美特征进行探析,是中国女性小说研究的扛鼎之作。(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6年16期)
马勤勤[5](2016)在《女报与近代中国女性小说创作的发生——以发刊词和征文广告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报刊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播媒介,对近代小说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女性小说创作也不例外,作品大多首先载于报刊,从数量观之,则以女报为最。本文以叁十叁种近代女报为考察对象,选取最能体现刊物编纂方针和主旨政策的发刊词、章程和征文广告为材料,追踪主持者拟想和预设的小说作者性别,进而落实女报与中国女性小说创作发生的某些关键性的结点。(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期刊2016年05期)
王琳[6](2007)在《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自我超越——张爱玲和苏青的小说创作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张爱玲和苏青的创作将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发展推向了新的阶段,具体表现在:关注女性的附庸地位,审视女性的奴性心理以及批判女性自身的劣根性,实现了对"五四"女性文学的超越。(本文来源于《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07年02期)
朱亚坤[7](2006)在《“房间”内外的游移》一文中研究指出无论横观中国当代女性小说创作颇为壮观的场面,还是纵观整个二十世纪中国女性小说的创作流脉,我们都不难发现在这些以“女性身份”在场的女性小说中萦绕着“房间”这个中心意象。以“房间”这种空间性意象来制造小说世界和映现人物的内心镜像,通过借用对一实体在文本中的再现,来阐释、演绎寄寓其中的创作者复杂的心理、生理体验,这是二十世纪末中国女性小说取得的突破性的发展之一。由这一中心意象衍化生发来的一系列如居室、浴室、酒吧等相关意象,不仅丰富了读者的期待视野,增强了小说的审美效果,也深化了小说的精神内涵,提升了小说的理性深度。贯注在意象中的作者的心理倾向以及隐藏在其后的价值取向是本文研究的中心。在对“房间”的不同的建构中,其间对女性真实的自我话语的追求是二十世纪末中国女性小说的主导性创作意向,而这正出于中国的女性作家对中国女性小说发展有意识的探索。(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06-04-01)
黄艳芬[8](2006)在《不可名状的“娜拉”——从自传体小说创作看中国女性独立人格精神的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传体小说由于兼容小说和自传的语调,成为20世纪中国女性写作一种较普遍方式,女性小说家们通过自己的自传体文本,不仅用自己的个体经验表现了时代生活,而且也展示了对独立人格精神的追求。通过对中国女性自传体小说主要创作的考察,发掘出女性独立人格精神从确立、构建到迷失重建的复杂发展过程。(本文来源于《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6年01期)
朱亚坤[9](2005)在《镜中的舞蹈——论20世纪末中国女性小说创作中的纳西斯情结》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代女性写作将叙事视角转为对女性自身的绝对关注,这种回归表现出女性意识的对抗,传达出女性经验的自恋主义倾向。20世纪 80———90年代中国女性小说家以“镜中的舞者”这种自赏、自怜的姿态一改过去男性主导的局面。笔者以为,其文化成因主要体现在社会历史文化处境的改变、女性意识的觉醒、西方话语参照体系的影响和文化心理的成熟等方面,而贯穿其中的纳西斯情结是其症结之所在。(本文来源于《语文学刊》期刊2005年01期)
张光英[10](2003)在《在性意识觉醒中酝酿出走——略论中国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的女性小说创作》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人历来羞于谈“性”,更何况女人,新的历史机缘赋于中国边缘话语的代言人——女性作家以新的使命,她们在作品中用女主人公的性意识体验大胆审视自己,也审视着对面的另一半,成为新时期女性题材创作的一个有意思的话题。(本文来源于《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3年03期)
中国女性小说创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清末民初时期,作为新兴媒体的报刊为中国近代小说的发展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文化空间。女性小说创作也不例外,其作品大多首先载于报刊,从数量观之,则以女报为最。本文以晚清重要报刊《女子世界》为"集散地",考察晚清女报的编者对于女性报刊体例、编辑方针和栏目设置等方面的构想为中国女性小说创作发生提供的制度上的铺垫。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女性小说创作论文参考文献
[1].罗月.王安忆小说创作对中国女性主义影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9
[2].马勤勤.晚清女报与近代中国女性小说创作的发生——以《女子世界》为观察中心[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3].金静.在“中国”与“世界”之间:严歌苓小说女性形象及其创作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7
[4].降红燕.中国女性小说研究的扛鼎之作——评《海峡两岸女性小说的历史流脉与创作比较》[J].名作欣赏.2016
[5].马勤勤.女报与近代中国女性小说创作的发生——以发刊词和征文广告为中心[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6
[6].王琳.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自我超越——张爱玲和苏青的小说创作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
[7].朱亚坤.“房间”内外的游移[D].苏州大学.2006
[8].黄艳芬.不可名状的“娜拉”——从自传体小说创作看中国女性独立人格精神的发展[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9].朱亚坤.镜中的舞蹈——论20世纪末中国女性小说创作中的纳西斯情结[J].语文学刊.2005
[10].张光英.在性意识觉醒中酝酿出走——略论中国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的女性小说创作[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