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应释放论文-王改娜

响应释放论文-王改娜

导读:本文包含了响应释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响应性水凝胶,果糖聚合物,光控降解,药物释放

响应释放论文文献综述

王改娜[1](2019)在《一种近红外光响应性水凝胶的制备及其在可控药物释放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红外(NIR)光响应水凝胶是用于癌症治疗的最有前途的局部抗癌药物递送系统。然而,目前大多数报道的NIR-光响应水凝胶是通过混合热敏聚合物和光热转化剂制备的,多为热降解性水凝胶,这类水凝胶由于受温度影响较大,在体内的药物递送和凝胶的自身降解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糖类物质作为一类重要的生物大分子参与众多生命过程,对其在生物医学上的应用一直是生命科学界的研究热点,近年来对糖类药物的开发、新型含糖物质的制备、糖化合物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以及糖类和其他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越来越集中,其在降解型水凝胶中的应用也尤其广泛。为了开发一种新型光控可降解型水凝胶,我们选用果糖聚合物和接枝有苯硼酸半酯的聚合物(BOB-HA),基于果糖和苯硼酸之间在中性或偏碱性环境中可相互作用形成动态共价键,只需简易的操作便可制得水凝胶(Gel-Fru-BOB);由于动态共价键中的硼片段易被过氧化物氧化掉,于是在Gel-Fru-BOB中添加光敏剂和还原剂抗坏血酸,两者在一定波段的光照射后会产生过氧化氢,进而打断两种聚合物形成的网络结构使水凝胶降解掉,这样便制得了一种光响应性水凝胶(Gel-PDS-Vc)。本文主要对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研究:(1)果糖异构效应对糖与苯硼酸半酯结构结合能力的影响:首先我们合成了两种相近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的不同分子构型的果糖聚合物Poly(3-O-MAipFru)和Poly(1-O-MAipFru)。在稀溶液中果糖聚合物与BOB-HA可自组装形成纳米粒子,通过动态光散射(DLS)检测的粒子流体力学半径和散射光强分析可发现Poly(3-O-MAipFru)与BOB-HA的结合能力比Poly(1-O-MAipFru)更强。在浓溶液中通过控制固含量和两组分比可制得水凝胶,在Bohlin旋转流变仪中检测到的流变性能指标表示Poly(3-O-MAipFru)与BOB-HA形成的凝胶的模量和粘度都较Poly(1-O-MAipFru)高,这也从宏观性能上反映了Poly(3-O-MAipFru)与苯硼酸半酯基团有更高的结合能力。另外实验中还发现两种聚合物在较大范围的质量比例内都可形成凝胶,在总固含量为10 wt%的前提下,果糖聚合物含量越高得到的凝胶模量和粘度有越高的走势,在实验的几个比例中果糖聚合物与BOB-HA质量比为4:1时模量和粘度都最高;此外BOB-HA的高接枝率也有利于提高凝胶的机械性能。(2)Gel-PDS-Vc作为局部抗癌药物递送系统在抗癌上的应用:水凝胶Gel-Fru-BOB在体外的细胞毒性及体内的生理毒性表明该凝胶具有较低的生物毒性,在载负光敏剂与抗坏血酸后会在近红外光的照射下10 min内完全降解,于是将小分子抗癌药物阿霉素(DOX)载入Gel-PDS-Vc中进一步进行体内外可控药物递送研究实验。体外药物释放实验表明载药凝胶(Gel/DOX)在一次性光照后释药量可以达到80%,且通过光照的开启与关闭可有效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体内的降解实验结果显示水凝胶Gel-PDS-Vc可通过自身的降解来控制药物的释放;在瘤周实验中通过近红外一窗成像系统可检测到DOX在凝胶注射第叁天达到在肿瘤上的最高富集量;Gel/DOX对4T1荷瘤鼠的抗癌治疗中4T1肿瘤得到了有效抑制。这些结果证明该水凝胶在局部抗癌药物递送方面有巨大的应用潜力。(本文来源于《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9-12-09)

郑澍雷,肖士利,周仕明,李道奎[2](2019)在《运载火箭牵制释放过程瞬态响应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含牵制释放系统的运载火箭发射包括竖立、牵制、释放、缓释等过程。针对整个过程中的动力学响应分析涉及到边界条件突变和相邻过程状态传递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运载火箭牵制释放全过程结构动力学统一计算方法。该方法分别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的分析步功能和生死单元实现数据传递和模拟界面分离,运用连接器单元和梁单元组合体对牵制释放装置进行建模,实现牵制力消失、缓释力接替的时序特征。以气动连杆机构为核心的支承、牵制、缓释一体的牵制释放系统为例,分析了两种无缓释直接释放及两种缓释释放情况下箭体瞬态响应,通过各种工况下特征点的载荷、加速度峰值等指标,对比分析了不同牵制力撤去时间和不同特点缓释曲线对减缓箭体冲击的效果,提出了对缓释装置性能的要求。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操作性好、数据传递性好、精度更高,可适用于不同时刻释放、不同释放时间、解锁不同步、不同牵制缓释放时序下运载火箭结构动力响应分析,为牵制释放系统的研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中国CAE工程分析技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8-17)

李晓伟[3](2019)在《地应力释放的构造煤解吸响应特征与机理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应力释放的构造煤解吸响应特征与机理是构造煤煤层气勘探开发的理论基础。本文以淮南煤田刘庄井田11-2号煤层为研究对象,基于井田煤层气地质条件、构造煤孔裂隙特征和结构及其连通性发育特征分析,利用自主研发的“CO_2注入与煤层气强化开发实验模拟系统”开展了地应力释放过程中的构造煤应力应变实验和吸附-解吸实验模拟,并基于实验数据分析了围岩压力、储层压力、煤体结构、储层温度、煤的含水性等因素对地应力释放过程中构造煤解吸的影响,揭示了地应力释放的构造煤解吸响应特征,探讨了地应力释放的构造煤煤层气解吸机理。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认识:(1)压汞和低温液氮吸附实验结果表明:碎粒煤煤样具有较高的阶段进汞量、累积进退汞量、孔比表面积增量、孔容增量、累积孔比表面积、累积孔容等,主要因为碎裂煤煤体结构较碎粒煤更为破碎。碎粒煤煤样的滞后环比碎裂煤煤样的较宽一些,其煤体的孔裂隙连通性更差,煤体吸附回线的特征也证明了这一点;因为随着煤体结构破坏程度加剧,煤基质的孔裂隙更加发育,煤粒更小,更有利于煤体的吸附解吸。通过扫描电镜和体视显微镜观察可知,碎裂煤的构造裂隙和内生裂隙较为发育,裂隙密度和裂隙网格较好,裂隙往往两叁条呈现交叉状的裂隙发育特征;碎粒煤的长裂隙和宽裂隙较多,裂隙呈现线状和平行状,且局部被矿物充填。(2)应力应变实验表明,随着煤体结构破坏程度加剧,煤柱发生形变所需的轴压变小,而煤柱的轴向应变和径向应变的绝对值变大。吸附-解吸模拟实验结果显示,随着围岩压力的变大,构造煤的瞬时解吸量和累积解吸量就会变小;随着吸附气体注入压力的变大,构造煤的瞬时解吸量和累积解吸量就会增大;在前100s的解吸过程中,碎裂煤柱样的累积解吸量大约为原生结构煤的1.5倍,碎裂煤型煤样的累积解吸量大约为原生结构煤的2.5倍,碎粒煤型煤样的累积解吸量大约为原生结构煤累积解吸量的4.5倍;温度对煤体的解吸具有双重作用,储层温度升高对煤体解吸量增多的影响趋势不明显;水分含量越多,煤体解吸量越少,干燥的煤体的累积解吸量大约是饱水的煤体的累积解吸量的1-2倍;以二氧化碳为吸附质的煤体的累积解吸量大约是以氮气为吸附质的煤体的累积吸附量的3倍。(3)根据实验数据特点定义了解吸量衰减速率,围岩压力的升高、煤体水分的减少对于构造煤的解吸量衰减速率趋于平缓所需时间具有负效应;吸附气体注入压力增大、煤体结构破坏程度和二氧化碳对于构造煤的解吸量衰减速率趋于平缓所需时间具有正效应,储层温度升高对于构造煤的解吸量衰减速率趋于平缓所需时间影响不明显。因为构造煤特殊的煤体结构,地应力释放条件下构造煤的煤层气解吸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很短,因此在构造煤煤层气解吸的初始时间段内(0<t≤3min)的煤层气的解吸规律与文特式模型具有更好的拟合关系,实验数据的分析拟合也证明了这一点。该论文有图59幅,表9个,参考文献146篇。(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9-06-01)

徐浩[4](2019)在《以电纺丝蛋白纤维为模板的pH响应性介孔SiO_2纳米管的制备及药物释放》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纳米药物传输系统作为一种新型的给药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它主要是指将药物负载入纳米载体中,通过外界环境的刺激或自身的降解来实现药物的控制释放。该法最大的优势是可以瞄准目标并持续释放,这种靶向治疗不仅提高了局部药物浓度,而且可以控制药物在身体正常组织处的释放,减少了对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中空介孔二氧化硅材料因具有空腔及介孔结构、无生理毒性、比表面积、生物相容性好和表面易于修饰等特点,在纳米药物传输系统方面显示出极大的应用前景,这其中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管(Mesoporous Silica Nanotubes,MSNTs)除具有以上特点外,还具有各向异性及较大长径比管的特性,引起了研究者特别的兴趣。一般制备MSNTs采用的模板有嵌段聚合物组装体、柱状聚合物刷等,但上述模板制备工艺复杂,价格昂贵,无法实现MSNTs的大批量生产。为此,本文以资源丰富,价格低廉的家蚕丝蛋白为原料,利用静电纺丝这种高效制备微纳米纤维的先进技术,来制备丝素蛋白纤维模板;采用溶胶-凝胶法在其表面涂覆二氧化硅,通过煅烧去除模板后,获得了MSNTs。另外,鉴于刺激响应性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靶向药物传输系统是近年来人们关注的热点,本文通过在MSNTs表面修饰醛基,利用醛基和阿霉素氨基之间形成的对pH敏感的动态共价键,探讨了二氧化硅纳米载药体系的pH响应性释放情况。本文的主要成果如下:(1)采用氯化钙/甲酸体系溶解脱胶蚕丝,破坏原丝纤维的多级结构,获得了含丝素微纤维的再生丝素溶液。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一维丝蛋白纳米纤维。SEM表征说明:当调节再生丝素/甲酸溶液的浓度处于21-25w/v%之间时,可以制备出直径分别在113±27~134±32 nm范围内的丝蛋白纤维。(2)以电纺丝纤维为硬模板,采用经典的溶胶-凝胶法制备出二氧化硅/电纺丝蛋白纤维复合材料,煅烧去除掉硬模板后,获得了中空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管。经FTIR、SEM及EDS表征,所制备的MSNTs中的SF模板基本去除干净。在改变涂覆液中CTAB的添加量后,对所制备的MSNTs的管壁厚度进行了SEM及TEM表征,发现当溶液中CTAB的添加量从1.25增加到3.75 mg/mL时,对应的硅管壁厚从30~39 nm增加到63~65 nm,说明通过调节CTAB的量可调节MSNTs的壁厚。经BET分析表明,所对应的MSNTs的比表面积从154 m~2/g下降到98 m~2/g,孔体积从0.49 cm~3/g下降到0.23 cm~3/g,介孔平均孔径从12.5 nm下降到9.9 nm。(3)在MSNTs的表面依次接枝上氨基和醛基,经FTIR表征证实获得了带醛基的纳米硅管(MSNTs-CHO),利用硅管上的醛基和阿霉素(DOX)上氨基之间的席夫碱反应获得了对pH敏感的介孔二氧化硅纳米载药释放系统(MSNTs-CHO-DOX)。通过测试不同pH值条件下MSNTs-CHO-DOX体系的药物释放行为,发现在pH值为7.4的PB缓冲溶液中,DOX的释放速率最为缓慢,100 h时为23%,而在pH值为6.5和5.4时的PB缓冲溶液中,碳氮双键会发生水解,DOX的释放在100 h可分别达到35%和75%左右,实现了MSNT-CHO-DOX载药体系的pH的响应性释放。总之,本研究通过在制备技术及原料上的改进,为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管的制备提供了一种简便高效、低成本的新方法。同时,通过巧妙地利用药物自带氨基的特点,将硅管醛基化形成对pH敏感的动态共价键,实现了药物自身作为“门控开关”的pH响应性释放。(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1)

张沪伟[5](2019)在《硫离子响应释放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微生物腐蚀是造成海洋环境工程设施加速破坏的重要因素,而硫酸盐还原菌(SRB)是其中一种典型的腐蚀微生物。使用杀菌剂的传统化学防治法会破坏生态环境,增强细菌的耐药性。本研究针对这一问题,通过物理载药和化学载药等方法构建了叁种不同类型的硫离子响应释放材料,检测了载药体系在不同硫离子浓度条件下的释放情况,揭示了载药材料的释放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Cu-BTA能够形成络合物膜层的原理,将其作为封堵层,修饰到通过真空负载方式填充了杀菌剂分子(甲硝唑)的埃洛石纳米管端口处。研究了不同浓度铜离子溶液对载药体系的封堵效果以及载药体系在不同硫离子浓度条件下的释放情况。结果发现最佳的铜离子封孔浓度为10.24 g/L,载药体系能够实现对硫离子的响应释放,响应释放对应的最低硫离子浓度为3.2 mg/L。(2)沿用了Cu-BTA能够形成络合物膜层的原理,用整体封堵的方式替换端口封堵的方式,用掺杂有Cu-BTA络合物的明胶溶液对负载杀菌剂(甲硝唑)的纳米管进行包覆处理。结果发现,能够对载药埃洛石纳米管实现有效封堵的纯明胶溶液的质量浓度为10 g/L,用明胶和Cu-BTA络合物对载药埃洛石纳米管进行混合包覆处理的最佳掺杂比例为1:1,测试结果还证明了经过包覆处理的载药埃洛石纳米管在硫离子条件下和酸性条件下能够实现响应释放,即具有双重响应性,对硫离子实现响应释放的最低浓度为32 mg/L。(3)利用硫离子对金属离子参与形成配位键的破坏作用,改变之前物理载药的方式,以SBA-15分子筛作为载体材料,经过氨基修饰后,利用配位键的作用,分步嫁接不同金属离子和不同的杀菌剂,构建了“氨基-金属离子-杀菌剂”的载药体系。结果发现,结构中杀菌剂的释放情况有参与形成配位键的金属离子与硫离子结合形成硫化物的沉淀系数有关,即沉淀越容易形成,原先的配位键越容易被破坏,杀菌剂越容易释放出来,以铜离子为金属离子构建的载药体系的硫离子响应释放浓度最低为3.2 mg/L,万古霉素的释放量也最大,达到200 mg/L,最符合载药体系的构建要求,除此之外,实验也验证了杀菌剂分子结构中含有能与金属离子配位的官能团数量越多,杀菌剂分子与金属离子结合得越牢固。(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期刊2019-06-01)

刘鑫,邓姣,李洁欣,周军,李湘洲[6](2019)在《白藜芦醇/紫胶钠盐微胶囊的响应面法优化及其释放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碳酸钠改性制备的紫胶钠盐(SSC)用于包埋白藜芦醇(Res),优化喷雾干燥制备工艺,获得具有pH响应性的SSC/Res微胶囊,促进白藜芦醇的吸收与利用。以壁材与芯材之比(壁-芯比)、进口温度和进料流量为考察因素,Res的包埋率及载药量为指标,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利用响应面设计优化了喷雾干燥法制备SSC/Res微胶囊的工艺,通过FT-IR、SEM、TG-DSC技术对SSC/Res微胶囊的性能进行表征,并研究其在模拟人体消化过程中的释放性能。结果表明:SSC/Res微胶囊的优化工艺为壁-芯比3∶1 (g/g),进口温度160℃,进料流量9.5 mL/min,此条件下Res的载药量为18.17%,与预测值一致。SSC/RES微胶囊为球体结构,表面光滑,热力学性质稳定,具有较好的pH响应性,能在模拟肠液中实现快速释放,累积释放速率为60%。(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19年17期)

侯明心[7](2019)在《可逆吸附-释放蛋白质的PMOXA/PAA响应性涂层用于毛细管电泳放大溶菌酶的检测信号》一文中研究指出毛细管电泳仪(CE)因其较快的分析速度和较高的分析效率,被广泛地用于蛋白质的检测中。但是商用CE一般配备紫外检测器(UV-detector),这种检测器由于检测光程短,同时CE本身样品用量少,导致样品检测灵敏度低,因此商用CE对痕量蛋白质的检测困难。提高UV检测器灵敏度的方法主要有3大类,一是通过改变检测器的几何形状以增加光程来提高检测灵敏度,但该方法提高检测灵敏度的程度有限,并且检测池设计困难不利于应用推广;二是在用CE分析前对被测样品进行浓缩,该方法又称为线下样品富集,即样品在进行CE分析前,需要经过过滤、离心分离、蒸馏等步骤以增加浓度,这种方法一方面前处理步骤复杂,另一方面需要消耗大量的有机溶剂,容易对环境造成污染。叁是CE在线富集技术,即在CE分析的过程中通过改变分析物的迁移速度,实现对分析物的浓缩,主要包括动态pH界面(dynamic pH junction)、样品堆积(sample stacking)、吹扫(sweeping)、瞬时等速电泳(transient isotachophoresis,t-ITP)等[2-8],这些方法虽然能够提高CE的检测灵敏度,但是在应用过程中仍具有局限性。本文将可控吸附-释放蛋白质的聚(2-甲基-2-恶唑啉)(poly(2-methyl-2-oxazoline),PMOXA)和聚丙烯酸(poly(acrylic acid),PAA)的智能涂层(PMOXA/PAA)用于CE中,在线富集溶菌酶。首先制备末端带氨基的PMOXA(PMOXA-NH2)和末端带巯基的PAA(PAA-SH),之后利用聚多巴胺(poly(dopamine),PDA)的黏附性能成功制备出PDA/PMOXA/PAA混合刷涂层。电渗流的实验和荧光实验的结果说明PDA/PMOXA/PAA混合刷涂层表面的电荷量对不同pH和离子强度(ionic strength,I)的磷酸缓冲液具有响应性;PDA/PMOXA/PAA混合刷涂层在pH 7.0(I=10-5 M)可以吸附大量溶菌酶,在pH 3.0(I=10-1M)时涂层会释放之前吸附的溶菌酶。PDA/PMOXA/PAA涂层的这种可控吸附-释放蛋白质的性能用于CE中,在线提取并富集溶菌酶。在PDA/PMOXA/PAA涂层毛细管中(PAA链长是PMOXA链长的1.56倍),用在线富集方法得到的检测信号(溶菌酶吸收峰的峰面积)是用未修饰的毛细管在普通CE分离实验中的26倍。并且该方法分析溶菌酶的最低检测限为4.5×10-9 mg/mL,相比于在未修饰的毛细管中用普通CE法,检测灵敏度提高了1×105倍。(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9-05-09)

潘亚辉,高树中[8](2019)在《基于温度响应性纳米复合物对脐疗新制剂及药物释放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高光热性能的温度响应性纳米复合物对传统脐疗方法进行改进,最终制成可控发热、协同给药及促进透皮吸收的新剂型。方法:运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Fe3O4纳米颗粒,将其与pNIPAM水凝胶结合,进行扫描电镜(SEM)、光热性能转换、溶胀行为动力学测试,并以盐酸小檗碱为药物模型,对其体外药物释放行为做初步研究,为后续脐疗方载药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结果:合成的Fe3O4纳米颗粒较均匀,Fe3O4@pNIPAM复合水凝胶均呈现多孔蜂窝状的形貌结构,均具备良好的光热转换性能,药物释放结果表明在25℃条件下,近红外光能促进Fe3O4@pNIPAM复合水凝胶中盐酸小檗碱的释放,且在42℃时,Fe3O4@pNIPAM复合水凝胶药物累积释放量高于空白pNIPAM水凝胶。结论:Fe3O4@pNIPAM复合水凝胶可作为外用智能透皮给药的载体,且配合近红外光的作用能促进药物释放。(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冯滔[9](2019)在《基于NIR响应释放NO的普鲁士蓝类似物用于肿瘤协同治疗》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氧化氮(NO)在肿瘤治疗中显示出令人兴奋的效果,然而,控制NO向特定靶标的释放仍然是其抗肿瘤治疗的关键挑战。利用硝普钠(SNP)和铁氰化钾具有相似化学结构的现象,通过加入SNP参与介孔普鲁士蓝纳米粒(m-PB)的形成,成功制备了近红外光(NIR)控制的NO释放纳米平台。得到的SNP掺杂的m-PB(m-PB-NO)表现出良好的NIR控制的NO释放行为,并且可以通过调节激光强度和照射时间来控制NO的释放量。由于m-PB-NO在NIR区域仍具有强吸收,因此在体外和体内均表现出良好的光热效果。携带抗肿瘤药物后,多西他赛(DTX)负载的m-PB-NO(DTX@m-PB-NO)可同时实现NIR控制的NO释放,良好的光热治疗和化疗。并且DTX@m-PB-NO的联合治疗与单独的任一治疗相比显示出协同效应,并且可以显着改善治疗效果。此外,联合治疗通过消融原发性肿瘤明显抑制荷瘤小鼠中4T1乳腺癌细胞的肺转移。(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期刊2019-05-01)

马贺[10](2019)在《基于SiO_2/羟基磷灰石的多重响应杂化纳米载体的智能药物释放》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智能响应性药物载体在药物控释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多重响应性纳米药物载体引起了更大的关注。本论文在金纳米棒/介孔二氧化硅(AuNRs/Si02)纳米载体中同时引入羟基磷灰石(HAP)和功能性聚合物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共-丙烯酸)(PNIPAM-co-AAc,PNA),制备出具有近红外(NIR)、pH和温度响应,且具备良好生物降解性的多重响应纳米药物载体。本论文通过结构的设计而获得具有多重响应性和优良生物可降解性的纳米药物载体,对于远程可控纳米药物释放载体的制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分为以下叁个部分。首先,通过软模板法在金纳米棒(AuNRs)表面包覆上掺杂了 HAP的Si02壳,之后通过乳液聚合法在AuNRs/Si02/HAP纳米粒表面原位聚合包覆上PNA,制备出AuNRs/Si02/HAP@PNA核壳型纳米粒。TEM和UV测试结果证明了AuNRs/SiO2/HAP@PNA核壳纳米粒的成功制备及其完整的形貌结构;FTIR和XPS结果证明了 PNA成功包覆在AuNRs/Si02/HAP纳米粒外层;TG结果表明在AuNRs/Si02/HAP@PNA纳米粒中,聚合物PNA所占质量比约为51.55%。然后,对AuNRs/Si02/HAP@PNA纳米粒的生物降解性、光热转换性能和智能药物释放性能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纳米粒在弱酸性条件下24 h后可以完全降解,同时由于降解,实现了 pH响应控制药物释放;此外,AuNRs/Si02/HAP@PNA纳米粒对近红外光的光热转换能力优异,光照可以使纳米粒快速升温至50 ℃以上,可以实现NIR照射控制药物释放;将AuNRs/Si02/HAP@PNA浸入在略高于LCST的温度环境中,纳米粒表面的温度响应性聚合物PNA收缩,从而实现温度控制的药物释放。因此,AuNRs/Si02/HAP@PNA纳米粒具有优异的降解性及光热转换性能,呈现出NIR、pH和温度多重响应性。最后,为了进一步简化AuNRs/Si02/HAP与PNA的结合方法,本文初步探索了多重响应的AuNRs/Si02/HAP/PNA杂化纳米凝胶的制备方法,实验结果表明所制备的杂化纳米凝胶表现出均匀稳定的分散性,采用UV、TEM、Zeta电位、FTIR和TG等手段对AuNRs/Si02/HAP/PNA杂化纳米凝胶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对杂化纳米凝胶的智能性药物释放性能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性研究。(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9-05-01)

响应释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含牵制释放系统的运载火箭发射包括竖立、牵制、释放、缓释等过程。针对整个过程中的动力学响应分析涉及到边界条件突变和相邻过程状态传递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运载火箭牵制释放全过程结构动力学统一计算方法。该方法分别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的分析步功能和生死单元实现数据传递和模拟界面分离,运用连接器单元和梁单元组合体对牵制释放装置进行建模,实现牵制力消失、缓释力接替的时序特征。以气动连杆机构为核心的支承、牵制、缓释一体的牵制释放系统为例,分析了两种无缓释直接释放及两种缓释释放情况下箭体瞬态响应,通过各种工况下特征点的载荷、加速度峰值等指标,对比分析了不同牵制力撤去时间和不同特点缓释曲线对减缓箭体冲击的效果,提出了对缓释装置性能的要求。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操作性好、数据传递性好、精度更高,可适用于不同时刻释放、不同释放时间、解锁不同步、不同牵制缓释放时序下运载火箭结构动力响应分析,为牵制释放系统的研制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响应释放论文参考文献

[1].王改娜.一种近红外光响应性水凝胶的制备及其在可控药物释放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9

[2].郑澍雷,肖士利,周仕明,李道奎.运载火箭牵制释放过程瞬态响应数值模拟[C].第十五届中国CAE工程分析技术年会论文集.2019

[3].李晓伟.地应力释放的构造煤解吸响应特征与机理的实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9

[4].徐浩.以电纺丝蛋白纤维为模板的pH响应性介孔SiO_2纳米管的制备及药物释放[D].太原理工大学.2019

[5].张沪伟.硫离子响应释放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19

[6].刘鑫,邓姣,李洁欣,周军,李湘洲.白藜芦醇/紫胶钠盐微胶囊的响应面法优化及其释放性能[J].食品工业科技.2019

[7].侯明心.可逆吸附-释放蛋白质的PMOXA/PAA响应性涂层用于毛细管电泳放大溶菌酶的检测信号[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

[8].潘亚辉,高树中.基于温度响应性纳米复合物对脐疗新制剂及药物释放的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

[9].冯滔.基于NIR响应释放NO的普鲁士蓝类似物用于肿瘤协同治疗[D].重庆医科大学.2019

[10].马贺.基于SiO_2/羟基磷灰石的多重响应杂化纳米载体的智能药物释放[D].郑州大学.2019

标签:;  ;  ;  ;  

响应释放论文-王改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