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双功能催化作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作用,纳米,聚合物,功能,粒子,异丁烯,丁烷。
双功能催化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左冲冲[1](2018)在《“构-效”聚合物反应器的设计及功能催化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催化对化学工业及对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而连续催化和可调节催化又是其重中之重。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串联催化聚合物反应器在连续催化过程易发生相互不兼容和相互干涉现象,可调节聚合物反应器也出现了负载的金属纳米活性粒子在换向转变过程中易脱落现象,但现有的催化反应器技术已不能满足实际的需求,从而促使人们研发出更加实用的新型催化剂。本文针对当前催化发展需求,着眼于分子设计,发展出可串联催化的活性纳米反应器、微观力学作用驱动的水生自控制聚合物反应器和可进行多步反应的多米诺性质反应器。研究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首先,为解决连续催化过程中的相互干扰问题,避免副反应的发生,本文研究受自然生物细胞分隔室的启发,将分区催化和时空协调作用引入纳米反应器的设计中,制备出了仿细胞的分区催化纳米反应器。该纳米反应器由具有自然灵感的活性分隔室组成,具有核壳结构,每一层均可独立地进行串联催化,且不相互干扰,从而实现了不同种化学反应的分区催化和时空隔离,从而串联催化得以进行。其次,针对常见智能催化反应器因反复换向及水合作用导致金属纳米粒子的脱落,导致催化剂的失活,本文受海洋生物贻贝在海水中的强黏附作用和水相兼容机制的启发,制备出微观力学作用驱动的仿贻贝自控制聚合物反应器,不仅实现了催化作用的“开/关”换向功能,而且抑制了金属纳米的脱离。在此基础上,本文还研究了仿贻贝多巴胺组分和互补单体丙烯酸组分形成的自组装行为,采用量子力学的方法,研究了其微观力学驱动作用机制,获得了水生自调节催化能力的分子作用机理。最后,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本文还发展出可进行多步反应的多米诺性质的反应器。研究受生物体内可进行多步反应的启发,构建了叁层构成的聚合物反应器。反应器中,每层均可独立的进行催化反应,A反应的结束引发了B反应的进行,进一步导致了C和D反应的依次发生,这种可进行多步反应的多米诺性质的反应器的催化作用,为实现系列复杂反应一锅合成,提供了可能。借助以上设计,本文构筑了催化反应器的微观分子结构,发展出针对串联反应、自调节、多米诺性质等的催化反应器,由结构决定功能(即“构-效”关系决定功能的反应器),并系统阐明了其设计原理和功能催化作用,为新概念催化反应器的研究设计供了参考,并为智能聚合物的应用及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思想的源泉。(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期刊2018-06-01)
左冲冲,吴述平,朱脉勇,申小娟,李松军[2](2017)在《应用于串联反应的仿生物细胞纳米反应器的设计及功能催化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合成化学发展的趋势不再只是得到目标分子,更注重反应的效率和原子经济性,因此高效、高选择性、环境友好性为标志的绿色化学已成为当前合成化学发展的主流。以短步骤、易提纯、好分离为特征的串联反应纳米反应器应运而生。然而,串联反应通常不兼容,连续的催化转化易互相干涉等都带来了严峻挑战。(本文来源于《2017全国光催化材料及创新应用学术研讨会摘要集》期刊2017-09-23)
王姣[3](2016)在《新概念分子印迹聚合物催化剂的设计及功能催化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催化是现代化学工业的基石,实现选择性的催化作用及对催化作用过程的控制是时代发展的迫切需求。以分子印迹聚合物(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s,MIPs)为基础的新概念催化剂为这一需求的实现创造了条件。本研究以分子印迹聚合物为载体、金属纳米粒子为活性组分,发展出选择性可调制及可进行串联催化作用的两种新概念分子印迹聚合物催化剂(molecularly imprinted catalyst,MIC)。首先,本文制备了选择性可换向的新概念智能分子印迹催化剂(智能MIC),该催化剂以7-辛烯酸为功能单体,对硝基苯胺(PNA)为模板分子,六水合硝酸镍提供Ni离子为催化活性中心。经聚合、还原Ni离子,并脱去模板后,制得智能MIC。经研究发现,在室温下,PNA底物分子通过交联网络进入印迹与Ni纳米粒子接触进行选择性催化,模板类似物间硝基苯胺无法有效进入印迹的聚合物网络,无法与胶囊的Ni纳米粒子接触,故制备的智能MIC对底物呈现出分子识别能力。此外,因该催化剂的功能单体是具有较长碳链的7-辛烯酸,其聚合后形成空间臂,当温度升高后,空间臂热运动加剧,造成印迹聚合物对底物分子识别能力的换向,获得了选择性可调制的催化作用过程,从而为复杂化学过程的控制,提供了前瞻性的参考依据。此外,本论文还以实现“底物高选择性、串联催化作用”为特征的串联反应分子印迹催化剂(串联反应MIC)为目标,以双功能分子印迹聚合物为载体,铂为活性组分,以乙酸对硝基苯酯(NPA)和对硝基苯酚(NP)作为模板,构筑酸中心催化水解、金属中心加氢的串联反应MIC。分子印迹载体的存在,使高选择性催化作用成为可能。该反应器以反应物和生成物作为双模板,NPA在聚合物酸性催化位点的催化水解后形成NP,NP在再经金属中心催化加氢生成对氨基苯酚(AP),以这种方式,串联反应MIC通过双功能的催化作用,实现了串联催化作用的过程。串联反应MIC是具有识别性能和选择催化性能的聚合物催化剂。智能MIC和串联反应MIC的研究证明了合成具有选择性能、识别性能的催化剂这一构想是可行的。(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期刊2016-04-01)
魏迎旭[4](2001)在《正丁烷一步异构脱氢反应及金属—分子筛双功能催化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烷烃的活化和利用是催化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活化烷烃分子往往需要酸性载体与金属复合的双功能催化剂的参与。近年来丁烷的转化利用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在研究双功能催化剂催化丁烷骨架异构化反应的同时,一些研究者提出了更具有经济价值的从丁烷出发直接生产异丁烯的过程。由于丁烷到异丁烯的直接转化将涉及丁烷的活化、异构化和脱氢等诸多反应,以酸性基质担载金属的双功能催化体系被应用于这一过程。本论文即以丁烷一步异构脱氢反应为背景,广泛考察了担载金属的分子筛双功能催化剂的反应性能,并借助于NH_3-TPD,IR,MAS NMR,XPS,XRD,物理吸附,CO脉冲化学吸附,TPR等多种现代分析表征手段,深入探讨了双功能催化剂中担载金属与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考察了硅铝分子筛为基质的双功能催化剂催化丁烷异构化的反应性能及催化丁烷一步异构脱氢反应的可能性,发现丁烷到异丁烯的一步转化无法在这一反应体系十有效实现。将磷铝系列分子筛引入催化体系,成功地合成出多种磷铝系列分子筛并用于丁烷转化催化剂的载体,通过比较具有不同的孔道结构和酸性分布的分子筛催化剂的反应性能,确立了以SAPO-11及杂原子分子筛MeAPO-11和MeAPSO-11为基质的催化体系,并在此基础上以SAPO-11中Si的引入量作为凋变因素,考察了Si引入量对分子筛骨架元素配位、酸性、吸附性质及反应性能的影响,发现了酸性和反应性能随Si引入量呈极值的变化规律,并探讨了催化剂制备条件和反应条件对Pd/SAPO-11催化丁烷转化反应性能的影响;在磷铝或硅磷铝分子筛中引入杂原子Ti,Fe,Mg,Co,Mn可提高丁烷转化的活性和异丁烯选择性,其中Pd/MnAPO-11显示出最高的异构脱氢选择性,而在Pd/MnAPSO-11上发现了最高的活性和异构产物选择性。探讨了杂原子引入 11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博士学位论文对基质酸性及所担载金属的影响和作用机制,发现过渡金属杂原子Mn的引入不仅调变了原型分子筛的酸性,而且将减弱担载金属的金属性能,提出有可能在引入的Mn物种和担载的金属Pd之间形成某种键合作用。在对催化剂中金属Pd的作用的考察中发现,Pd对丁烷的活化作用是丁烷转化必不可少的条件。 从广泛的反应性能考察和对催化剂的表征中发现,作为载体的分子筛基质的结构、表面性质及酸性对担载金属的性质和双功能催化剂的反应性能具有重要影响。在深入考察了分子筛基质酸性与担载金属的金属性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了双功能催化剂催化丁烷转化的作用规律和对反应方向的控制,探讨了不同酸性的分于筛基质的表面羟基中质子活性的差异、它们与担载金属间形成质子加合物的可能构型及其相应的反应性能之间的关联,将双功能催化剂在催化反应方向和产物分布方面的差异统一于催化剂中具有不同酸性的载体与担载金属粒子的协同催化作用的差异。(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期刊2001-08-17)
向清祥,余孝其,闫乾顺,苏晓渝,谢如刚[5](1999)在《新型单、双功能臂大环多胺的合成及催化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将金属酶模型体系与胶束体系融为一体,构筑的一类新的金属胶束体系(Metallomicelles)不仅模拟了酶的活性中心,而且也较好模拟了酶的疏水性微环境[1]。近几年来,对大环多胺类配体及配合物的研究[2],尤其在模拟磷酸酯及核酸等水解,深入阐明酶的催化(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1999年S1期)
双功能催化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当前合成化学发展的趋势不再只是得到目标分子,更注重反应的效率和原子经济性,因此高效、高选择性、环境友好性为标志的绿色化学已成为当前合成化学发展的主流。以短步骤、易提纯、好分离为特征的串联反应纳米反应器应运而生。然而,串联反应通常不兼容,连续的催化转化易互相干涉等都带来了严峻挑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双功能催化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1].左冲冲.“构-效”聚合物反应器的设计及功能催化作用[D].江苏大学.2018
[2].左冲冲,吴述平,朱脉勇,申小娟,李松军.应用于串联反应的仿生物细胞纳米反应器的设计及功能催化作用研究[C].2017全国光催化材料及创新应用学术研讨会摘要集.2017
[3].王姣.新概念分子印迹聚合物催化剂的设计及功能催化作用[D].江苏大学.2016
[4].魏迎旭.正丁烷一步异构脱氢反应及金属—分子筛双功能催化作用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1
[5].向清祥,余孝其,闫乾顺,苏晓渝,谢如刚.新型单、双功能臂大环多胺的合成及催化作用[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