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肠道菌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肠道,糖尿病,杆菌,血糖,宏基,代谢物,慢性肾炎。
肠道菌群论文文献综述
杨宾,梁飞,董明,杨得振,王亚娟[1](2019)在《维生素D对肠道菌群结构及结直肠癌发病风险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维生素D对肠道菌群结构及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的影响。方法选择清洁级健康雄性Wistar大鼠45只,将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5只。对照组大鼠正常饲养,模型组、干预组大鼠建立结直肠癌动物实验模型后,模型组大鼠给予生理盐水灌胃,干预组给予维生素D灌胃。分别在2、4、6、10周时检测大鼠体质量变化,比较3组大鼠结直肠成瘤率及肿瘤数目,粪便菌群及结直肠黏膜中菌落分布情况和OTU丰度变化,以及结直肠癌相关微小RNA(miRNA)表达水平、波形蛋白(Vimentin)表达水平。结果从第4周开始,模型组与干预组大鼠体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与干预组大鼠成瘤率均为100%,但模型组肿瘤数量[(7.68±1.89)个]明显高于干预组[(2.79±0.51)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675,P<0.001)。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粪便菌群中拟杆菌门明显升高,放线菌门、厚壁菌门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干预组拟杆菌门数量明显降低,厚壁菌门数量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结直肠黏膜菌群中放线菌门、拟杆菌门明显升高,厚壁菌门、梭杆菌门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粪便菌群及结直肠黏膜菌群OTU丰度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干预组粪便菌群及结直肠黏膜菌群OTU丰度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miRNA-155、miRNA-21a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干预组miRNA-155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Vimentin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干预组Vimentin蛋白水平明显下降(P<0.05)。结论维生素D可能通过影响肠道菌群结构、降低Vimentin水平进而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本文来源于《检验医学与临床》期刊2019年24期)
刘永平,郑学明,王茹冰,解冰,孔德华[2](2019)在《肾病综合征患者肠道菌群宏基因组学》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肾病综合征患者肠道菌群与健康人群肠道菌群的差异。方法提取肾病综合征患者和健康人群的粪便标本中DNA,PCR扩增细菌16S rDNA基因的V3~V5区,使用Illumina Miseq平台高通量测序,再运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和注释分类单元(OTU),最后对患者组和健康组肠道菌群进行差异统计分析。结果肾病综合征患者的肠道菌群物种多样性显着减少(P<0.05);肾病综合征患者肠道菌群中芽孢杆菌纲及乳杆菌目较健康人明显增多,而belta-变形菌纲、假单胞菌科、假单胞菌目、伯克氏菌目、链孢囊菌目、放线孢菌目显着降低(P<0.05)。结论肾病综合征患者与健康人群在肠道菌群多样性及菌群结构上存在较大的差别。(本文来源于《中国老年学杂志》期刊2019年24期)
卓晓云,李丽珊,李青华,李柳然,谭惠婷[3](2019)在《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与骨代谢的关系及其潜在机制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骨质疏松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其并发的骨折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可影响机体骨代谢,其中涉及的可能机制大部分尚未明确。肠道菌群定植在人体肠道中,可通过发酵产生大量的代谢产物如短链脂肪酸(short chain fatty acids,SCFAs)、吲哚衍生物、多聚胺、腺苷叁磷酸(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等,可能对骨代谢产生重要的影响。其中以短链脂肪酸的研究最多,短链脂肪酸可促进骨形成,其影响骨代谢的机制可能是通过促进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 peptide-1,GLP-1)的分泌而间接起作用。此外,植物雌激素、膳食植物多酚对骨代谢具有保护作用,这些作用依赖肠道菌群的存在。肠道菌群可将植物雌激素、膳食植物多酚等分解为具有更大活性的代谢物,从而对骨代谢产生调控作用。本文通过对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研究进行综述,总结了肠道菌群代谢物的种类、与骨代谢的关系以及其调控骨代谢的潜在机制,为肠道菌群防治骨质疏松的进一步机制研究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骨质疏松杂志》期刊2019年12期)
陈卓,钱祥,张爱琴,傅晓璇,甄宏德[4](2019)在《基于肠道菌群结构特征研究胰腺癌不同中医证型与预后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胰腺癌不同中医证型肠道菌群结构特征与其总生存期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8年1月1日—2018年9月30日在浙江省肿瘤医院腹部肿瘤放疗科及腹部肿瘤内科收治的胰腺癌患者28例,根据中医证型的不同,分为气血瘀滞组9例,脾虚湿热组9例,湿热内蕴组10例。另设浙江中医药大学研究生正常健康人群8名作为健康对照组。采集研究对象的粪便标本,进行16S rDNA测序,检测各组间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丰度,通过组间差异分析明确差异菌属,用Log rank法比较胰腺癌叁种中医证型的总生存期差异。结果显着性差异分析结果显示,胰腺癌不同中医证型间具有明显差异(P<0.05)的菌属包括产碱杆菌属(Alcaligenes)、奇异菌属(Atopobium)和弯曲杆菌属(Campylobacter)等在内的16个菌属;组间差异菌属中,纤毛菌属(Leptotrichia)、奇异菌属(Atopobium)、颗粒链菌属(Granulicatella)、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及弯曲杆菌属(Campylobacter)在脾虚湿热组丰度均值最高,湿热内蕴组最低(除弯曲杆菌属外);生存分析显示,气血瘀滞组中位生存时间12个月,脾虚湿热组为8个月,湿热内蕴组为18个月,叁组的总生存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结论脾虚湿热组中与胰腺癌发生发展可能正相关的菌属丰度最高,其预后最差;而湿热内蕴组与胰腺癌发生发展可能正相关的菌属丰度则最低,其预后最好。(本文来源于《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期刊2019年12期)
陶雪莹,岑超,何俐莹[5](2019)在《过敏性鼻炎患儿肠道菌群变化及双歧杆菌叁联活菌散对其辅助治疗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过敏性鼻炎患儿肠道菌群变化及双歧杆菌叁联活菌散对其辅助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就诊的过敏性鼻炎患儿60例,从中随机抽取10例为疾病组,并以10例体检的健康儿童为健康对照组,采集两组对象粪便标本,用高通量测序法对比过敏性鼻炎患儿与健康对照组肠道菌结构的差异。另一方面,将入选的60例过敏性鼻炎患儿分为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治疗)和治疗组(30例,常规治疗联合双歧杆菌叁联活菌治疗)。两组患儿连续治疗8周后,观察其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及血清IL-4、IL-12、IgE水平变化。结果过敏性鼻炎患儿肠道菌群多样性低于健康对照组。患儿肠道菌群以拟杆菌门为主,健康对照组以厚壁菌门为主(P<0.05)。患儿肠道双歧杆菌属数量低于健康对照组,而毛螺菌属,瘤胃菌属,红蝽菌属和普雷沃菌属有所增多(均P<0.05)。治疗8周后,治疗组患儿临床症状评分明显降低,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儿血清IL-4、IgE水平明显降低,IL-12水平明显升高,且治疗组患儿以上指标的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过敏性鼻炎患儿与健康儿童相比肠道菌群存在差异,肠道菌群失衡可能是促进过敏性鼻炎发生发展的一个因素。双歧杆菌叁联活菌散对过敏性鼻炎有辅助治疗的作用,能显着改善患儿临床症状,调节机体的免疫能力,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微生态学杂志》期刊2019年12期)
李琳珊,苏芊,霍珊,常波[6](2019)在《肠道菌群与儿童1型糖尿病关系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是胰岛β细胞被破坏而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所致。T1DM绝大多数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由遗传及环境因素共同参与其发病过程。儿童糖尿病95%以上为T1DM。近年来儿童T1DM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儿童T1DM的发病密切相关,T1DM儿童肠道菌群分布失调,肠道菌群可能通过影响肠道免疫系统和改变肠壁通透性来参与T1DM的发病过程。动物实验的研究中,改变肠道菌群分布和应用益生菌可以预防和延缓T1DM的发病。干预肠道菌群是否会预防、延缓儿童T1DM的发生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希望干预肠道菌群能为预防和治疗儿童T1DM提供新的方向。(本文来源于《中国微生态学杂志》期刊2019年12期)
高婷婷,李海燕,李媛,彭佩瑶[7](2019)在《慢性肾炎大鼠的肠道菌群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阳离子化牛血清白蛋白(C-BSA)慢性肾炎大鼠肠道菌群结构变化并对其代谢功能进行预测。方法 20只SD大鼠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各10只,模型组参照Border造模方法尾静脉注射C-BSA造模,6周后测定24 h尿蛋白、血清肌酐和尿素氮水平。取大鼠结肠和肾脏观察病理切片。收集大鼠粪样运用MiSeq平台进行16S rRNA测序。结果正常组与模型组大鼠24 h尿蛋白含量、血清肌酐和尿素氮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0.01),模型组大鼠肾小球增大,毛细血管变窄,肠上皮损伤,发生炎性浸润。模型组大鼠普氏菌属、毛螺旋菌属相对丰度较高,且氨基酸代谢、维生素代谢和脂质代谢能力减弱。结论 C-BSA肾炎的发生不仅改变肠道菌群结构,而且影响机体代谢功能。(本文来源于《中国微生态学杂志》期刊2019年12期)
王艳明,妮尕热·阿布都外力,迪娜热尔·迪力达西,吴禹澈,加勒哈斯别克·塞力克[8](2019)在《驼乳源益生菌对db/db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驼乳来源复合益生菌对db/db鼠血糖及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方法将60只db/db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2只,分别为模型组、二甲双胍组、利拉鲁肽组、低剂量复合益生菌组和高剂量复合益生菌组,12只C57BL/Ks小鼠为正常对照组。阳性药组分别灌胃0.3 mg/g二甲双胍及皮下注射0.2μg/g利拉鲁肽,低剂量复合益生菌组灌胃乳酸菌1.0×10~8 CFU/d和酵母菌1.0×10~6 CFU/d,高剂量复合益生菌组灌胃乳酸菌1.0×10~(10) CFU/d和酵母菌1.0×10~8 CFU/d,其他组灌胃生理盐水。血糖仪检测空腹血糖(FBG)及不同时间段血糖水平。ELISA法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粪便菌群含量。结果与模型组相比,低、高剂量复合益生菌组FBG水平明显减少,改善葡萄糖耐受(OGTT)能力,降低HbA1c含量。与模型组相比,低、高剂量复合益生菌组显着降低厚壁菌门、放线菌门和大肠埃希菌属水平,增加拟杆菌门、乳杆菌属和双歧杆菌属水平,但对总菌与梭杆菌属无影响。结论驼乳来源复合益生菌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降低db/db鼠血糖含量。(本文来源于《中国微生态学杂志》期刊2019年12期)
黄艳芬,刘湘红,伍浩,徐美华[9](2019)在《肠黏膜屏障与肠道菌群的相互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肠道中微生物群与肠道环境相互作用以维持机体健康。肠黏膜屏障主要由黏液层、肠道菌群、肠道免疫系统和肠上皮细胞本身的完整性等构成。肠道作为直接与大量菌群接触的器官,其屏障功能在肠道健康中的作用尤为显着。肠道菌群与肠道屏障相互作用,保持肠道菌群与肠道屏障相对稳定,肠道菌群参与肠道免疫反应的建立,共同建立机体天然防御系统,在保持肠道免疫的动态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当两者之间的平衡被打破时,可诱发功能性胃肠病(如肠易激综合征)及免疫相关性疾病(如炎症性肠病)。本文主要阐述肠黏膜屏障与肠道菌群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与肠道屏障功能障碍相关的肠道疾病。(本文来源于《中国微生态学杂志》期刊2019年12期)
梁惠霞,胡森安,艾红红,李丹,黄品华[10](2019)在《妊娠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与血糖水平的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妊娠糖尿病(GDM)患者粪便中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变化及其与血糖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到该院妇产科门诊进行产前检查并建档确诊为GDM的患者50例为GDM组,选择同期50例与GDM组在年龄方面无显着差异且糖耐量正常的妊娠妇女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为单胎妊娠。收集所有研究对象孕29周时的血液与粪便,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临床生化指标,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肠道菌群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数量。比较两组间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数量的差异,分析其与空腹血糖(FBG)的相关性。结果 GDM组的血脂指标[叁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FBG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DM组的肠道双歧杆菌及乳酸杆菌数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研究发现,双歧杆菌及乳酸杆菌数量与FBG呈负相关。结论 GDM患者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数量减少,推测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在GDM的发生、发展中有一定作用。(本文来源于《检验医学与临床》期刊2019年23期)
肠道菌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肾病综合征患者肠道菌群与健康人群肠道菌群的差异。方法提取肾病综合征患者和健康人群的粪便标本中DNA,PCR扩增细菌16S rDNA基因的V3~V5区,使用Illumina Miseq平台高通量测序,再运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和注释分类单元(OTU),最后对患者组和健康组肠道菌群进行差异统计分析。结果肾病综合征患者的肠道菌群物种多样性显着减少(P<0.05);肾病综合征患者肠道菌群中芽孢杆菌纲及乳杆菌目较健康人明显增多,而belta-变形菌纲、假单胞菌科、假单胞菌目、伯克氏菌目、链孢囊菌目、放线孢菌目显着降低(P<0.05)。结论肾病综合征患者与健康人群在肠道菌群多样性及菌群结构上存在较大的差别。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肠道菌群论文参考文献
[1].杨宾,梁飞,董明,杨得振,王亚娟.维生素D对肠道菌群结构及结直肠癌发病风险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9
[2].刘永平,郑学明,王茹冰,解冰,孔德华.肾病综合征患者肠道菌群宏基因组学[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9
[3].卓晓云,李丽珊,李青华,李柳然,谭惠婷.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与骨代谢的关系及其潜在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9
[4].陈卓,钱祥,张爱琴,傅晓璇,甄宏德.基于肠道菌群结构特征研究胰腺癌不同中医证型与预后的相关性[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
[5].陶雪莹,岑超,何俐莹.过敏性鼻炎患儿肠道菌群变化及双歧杆菌叁联活菌散对其辅助治疗效果[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9
[6].李琳珊,苏芊,霍珊,常波.肠道菌群与儿童1型糖尿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9
[7].高婷婷,李海燕,李媛,彭佩瑶.慢性肾炎大鼠的肠道菌群变化[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9
[8].王艳明,妮尕热·阿布都外力,迪娜热尔·迪力达西,吴禹澈,加勒哈斯别克·塞力克.驼乳源益生菌对db/db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9
[9].黄艳芬,刘湘红,伍浩,徐美华.肠黏膜屏障与肠道菌群的相互关系[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9
[10].梁惠霞,胡森安,艾红红,李丹,黄品华.妊娠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与血糖水平的相关性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