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飞蝗论文_周洋,佘小漫,金宝红,何自福

导读:本文包含了东亚飞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飞蝗,东亚,东方市,蝗蝻,杀虫,防控,体温。

东亚飞蝗论文文献综述

周洋,佘小漫,金宝红,何自福[1](2019)在《海南省东方市东亚飞蝗发生情况及综合防治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东亚飞蝗属直翅目飞蝗科飞蝗属昆虫,具有迁飞性、爆发性,是农业生产上危害性极大的害虫。本文概述了海南省东亚飞蝗发生情况,阐述了东方市蝗区的分布,总结了2012~2018年蝗虫发生危害情况,分析了东亚飞蝗生活习性及发生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东亚飞蝗的综合防控体系,包括成立防蝗指挥部,加强监测预警,开展技术培训,分类指导防治,为海南东亚飞蝗的防控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热带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9期)

山西省植保植检总站[2](2019)在《山西暴发性害虫中后期趋势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8月3日,山西省植保植检总站发布山西省暴发性害虫中后期趋势预测,预计今年我省东亚飞蝗秋蝗偏轻发生,主要发生在运城市的万荣、芮城、永济等沿黄6县。土蝗秋蝗偏轻发生,主要发生在大同、朔州、忻州、吕梁等地。叁代粘虫中等发生,吕梁平川下湿地的谷子地、高粱田、南部(本文来源于《山西科技报》期刊2019-08-13)

刘银民,程雨蒙,李红梅,农向群,Belinda,LUKE[3](2019)在《不同温度下绿僵菌对东亚飞蝗3龄蝗蝻的致病力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体表接菌法测定了商品生物农药金龟子绿僵菌油悬浮剂PD20080671在15、20、25、30、35和40℃等6个不同温度条件下对东亚飞蝗3龄蝗蝻的致病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东亚飞蝗3龄蝗蝻的累积死亡率在接菌后19 d内均随天数的增加而升高。35℃的累积死亡率最高(82.50%),显着高于其他处理;40℃的累积死亡率最低,为55.00%。死亡个体的湿度培养结果显示绿僵菌在高温条件下萌发的时间较短,40℃为4.26 d,15℃为19.36 d。结果表明环境温度低于15℃或高于35℃都不利于绿僵菌杀死蝗虫。因此,在田间施用金龟子绿僵菌防治东亚飞蝗时应尽量避免高温天气,建议在上午低温时进行防治。(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郑晓梅[4](2019)在《基于多平台遥感的东亚飞蝗灾害监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蝗灾是世界性的农业虫害类型之一,全球大约有100个国家和地区的农业生产曾受其影响,其中东亚飞蝗是中国暴发最频繁、危害最严重的蝗灾类型。传统的蝗灾监测与防治工作主要依赖于实地调查,但这种方法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相比而言,遥感技术以其丰富的数据信息使快速、高效地实现大面积病虫害监测成为可能,是目前农业信息化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因此,本文基于不同遥感平台,开展东亚飞蝗灾害遥感监测方法研究,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基于卫星数据的东亚飞蝗喜食植被区提取本文借助多时相的Landsat8影像数据,基于决策树分类法,提取山东省东营市东亚飞蝗喜食植被区。结果显示,整个研究区大约有12%的地区被分类为东亚飞蝗喜食植被区,并主要分布在东营市的河口区和垦利区,尤其是在黄河入海口附近分布较广。分类结果总体精度为87.16%,Kappa系数为0.849。其中,东亚飞蝗喜食植被区的生产者精度为81.25%,用户精度为92.86%。该方法成功提取出东营市东亚飞蝗的可能发生区域。(2)受东亚飞蝗危害的芦苇冠层光谱特征分析根据田间小区蝗灾模拟试验采集到的芦苇冠层光谱数据,分析在不同受害程度下芦苇冠层原始光谱反射率和红边特征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受害后芦苇原始冠层光谱的“绿峰”和“红谷”特征弱化,冠层光谱反射率在可见光区域整体上趋于平稳;但在750nm-900nm范围内,受害芦苇与正常芦苇的冠层光谱反射率下降,且受害程度越重,下降越明显;受害后芦苇冠层的红边位置变化不明显,但红边振幅下降,且受害程度越重,红边振幅的下降越显着。(3)基于地面和低空无人机遥感平台的蝗灾损失遥感监测研究在地面蝗灾模拟试验的基础上,本文基于地面和低空无人机平台获取的光谱数据,计算所选取植被指数的损失值和红边参数损失值,并分别构建基于植被指数损失值以及红边参数损失值的芦苇绿叶干重损失量遥感估算模型。结果表明:1)基于地面和低空无人机平台数据构建的估算模型整体上均可靠,且基于无人机平台数据提取的NDVI损失量对芦苇绿叶干重损失量的估算效果最好,建模R2为0.93,估算精度最高,其验证模型的RMSE为8.8g/m2,相对均方根误差(rRJMSE)为7.6%。2)不论是基于地面还是低空无人机平台数据的损失量估算模型,植被指数损失值的估算效果优于红边参数损失值,具有更好的估测能力;3)基于红边参数损失值构建的模型中,红边位置损失值不适合用于估算芦苇绿叶干重的损失量,建模R2均为0.02。本论文通过卫星影像数据,提取东亚飞蝗喜食植被区,结合地面和低空无人机遥感平台数据分析东亚飞蝗受害前后芦苇的光谱特征并构建损失估算模型。该研究对于运用遥感技术快速、高效监测东亚飞蝗受害程度、估算灾害的损失情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9-06-16)

夏智勇[5](2019)在《类胰岛素在东亚飞蝗繁殖与免疫权衡中的调控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胰岛素(insulin)是一类进化上十分保守的肽类激素,以降低血糖的能力而闻名,在生物体内具有调控生殖、代谢、发育等作用。而在昆虫体内也有着类似结构和功能的肽类激素,被称为“类胰岛素肽”(insulin-like peptides,ILPs)。东亚飞蝗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害虫之一,在我国历史上多次对农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本文主要是通过克隆获得东亚飞蝗的ILP基因序列,并进行生物学信息分析。为了进一步探讨LmILP对东亚飞蝗繁殖与免疫的调控作用,主要通过注射外源胰岛素、RNAi技术和混合注射等处理方法,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东亚飞蝗雌性蝗虫繁殖、免疫等相关基因,以及胰岛素信号通路、保幼激素信号通路等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的变化,同时检测酚氧化酶和溶菌酶的酶活力,另外根据卵巢称重来判断其对繁殖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对已知的东亚飞蝗ILP序列进行生物学信息分析,找出了ILP的蛋白质二级结构和保守区域蛋白质叁级结构。ILP的开放阅读框分别为438bp,编码145个氨基酸,预测的蛋白分子量为15.8 kD,预测的蛋白等电点为8.99。(2)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不同处理的东亚飞蝗雌性成虫各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相对表达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通过注射外源胰岛素后,东亚飞蝗IIS、JH信号通路各基因极显着下调,一些免疫受体基因表达极显着下调,抗菌肽基因表达显着上调,Vg表达极显着下调,其受体VgR表达极显着上调。在干扰ILP基因后,在IIS信号通路中LOCMI07679和LOCMI16380差异不显着,其余各基因的相对表达量表现为显着下调,FOXO表达上调,表明IIS受到抑制;JH信号通路中,JH的相对表达量极显着下调,Tai A和MCM7差异不显着,其余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着下调,表明JH信号通路受到抑制;免疫通路相关基因LOCM09346、LOCM10748、LmDEF3的表达量显着下调,其余基因差异不显着;繁殖相关基因中VgA、VgB、VgR1和VgR2的相对表达量均为极显着下调,表明东亚飞蝗的繁殖受到影响。在dsILP和胰岛素混合注射后,东亚飞蝗IIS中FOXO基因表达极显着上调,LmILP基因的表达极显着下调,表明在混合注射情况下,IIS被抑制,但是PI3K92E基因表达显着上调,说明IIS可能并未完全受到抑制,受到抑制的部分可能为IIS下游的调控通路基因;在混合注射下,东亚飞蝗JH信号通路中MET和20E的表达为极显着下调,MCM4的表达量为显着上调。混合注射下东亚飞蝗免疫相关基因中Toll receptor9基因极显着上调,Toll intreacting protein基因显着上调,但是Toll-like receptor6和LmDEF3、LmDEF4、LmDEF5的相对表达量极显着下调,可能是由于PI3K的激活,抑制了Toll-like receptor6和抗菌肽基因的表达。混合注射下东亚飞蝗繁殖相关基因Vg和VgR的表达量均表现为下降,说明东亚飞蝗繁殖基因是由IIS下游基因来调控的,IIS下游基因被抑制后,东亚飞蝗繁殖受到抑制。(3)对于东亚飞蝗卵巢发育,在注射外源胰岛素时,卵巢重量虽有上升但并不显着。在注射dsILP后,卵巢重量降低,但也不显着。但是外源胰岛素和dsILP混合注射时,东亚飞蝗的卵巢重量有显着性下降,可能的原因是在外源胰岛素和dsILP混合注射后,Vg和VgR的合成与吸收受到抑制。在酶活方面,只注射外源胰岛素时,蝗虫溶菌酶活力有显着下降,但是其酚氧化酶活力上升,但是无显着差异,表明在注射外源胰岛素后,东亚飞蝗的免疫受到了抑制;只注射dsRNA时,蝗虫溶菌酶活力和酚氧化酶活力均下降,说明干扰ILP会从酶活层次影响到蝗虫免疫;在外源胰岛素和dsILP混合注射下,蝗虫的溶菌酶和酚氧化酶活力极显着下降,表明混合注射下,加强了蝗虫的溶菌酶和酚氧化酶活力受到的抑制效果。(本文来源于《杭州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程雨蒙[6](2019)在《影响东亚飞蝗对植株高度选择的因素及绿僵菌侵染后体温变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害虫之一,具有突发性、迁移性和毁灭性发生等特点,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的损失。山东省黄河滩区域滋生大量的芦苇、稗草、莎草等禾本科植物,为蝗虫的孳生提供丰富的食物资源。为更好地应用生物农药开展防治工作,本文观察了在自然生境中东亚飞蝗对高度选择的偏好;在室内条件下,测试该虫在绿僵菌侵染时的体温变化,以期提高绿僵菌在田间的防治效果。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东亚飞蝗夏蝗偏好栖息在0-20 cm,而秋蝗喜欢栖息在80 cm以上;在0-20 cm夏蝗与秋蝗的选择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在80 cm以上夏蝗的选择比例显着低于秋蝗(P<0.05)。当东亚飞蝗的种群密度为5、10和20头/m~2时,东亚飞蝗栖息在40 cm以上3个高度处的选择比例显着高于0-20 cm和20-40 cm高度处的选择比例(P<0.05),当种群密度为40头/m~2时,东亚飞蝗选择栖息在各高度处的机会均等。4:00时不同种群密度东亚飞蝗,栖息在80 cm以上高度所占的百分比最高,7:00、12:00和16:00时栖息在各高度处的机会均等;19:00时种群密度为5和10头/m~(2,),在0-20 cm范围内未发现东亚飞蝗;22:00时不同种群密度东亚飞蝗,在40 cm以上均发现东亚飞蝗。不同种群密度东亚飞蝗在20-40 cm和40-60 cm两高度与环境湿度呈正相关;在60-80 cm与环境温度呈正相关,与环境湿度呈负相关。可见,环境温湿度均能够影响东亚飞蝗对植株高度的选择,蝗虫对植物高度的选择反映了其对栖境的适应。(2)3龄蝗蝻各身体部位的体温低于成虫;处理的东亚飞蝗体温低于对照的体温,且两者之间存在极显着的差异(P<0.01);与成虫相比,处理的3龄蝗蝻体温更易受绿僵菌的影响。有光条件下,感染前后,3龄蝗蝻各身体部位均在接菌后的48 h体温调节能力最强,成虫各身体部位均在72 h的体温调节能力最强;无光条件下,感染前后,蝗蝻头、胸、前足和中足在各时间段的体温调节能力相似,成虫腹部和足部在24 h的体温调节能力最强。对照的东亚飞蝗3龄和成虫雌性的体温调节能力均分别强于处理的3龄和成虫雄性的体温调节能力;处理的东亚飞蝗雄成虫的体温调节能力强于雌成虫的体温调节能力。(本文来源于《淮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王江蓉,吕国强[7](2019)在《河南省东亚飞蝗发生防治历史与可持续治理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东亚飞蝗是河南省重要的农业害虫之一。本文总结了河南省东亚飞蝗发生防治的历史经验,综述了飞蝗防治的5个历史阶段,提出了当代飞蝗防治的主要措施,以期为更好地防治东亚飞蝗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9年02期)

刘银民,阳积文,范春斌,尚素琴,Bryony,Taylor[8](2018)在《调控东亚飞蝗体温的主要环境因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体温在常年发生区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于2015—2016年采用直接抓取和网捕方法在天津市北大港蝗区捕捉东亚飞蝗的秋蝗和夏蝗,测量其瞬时体温以及周围4类8个环境指标,应用因子分析法评价东亚飞蝗体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东亚飞蝗白天体温比夜间高,平均体温高于26.5℃;且体温在白天出现2次高峰,分别是上午11点左右的49.0℃和下午14点左右的47.2℃。无论是夏蝗还是秋蝗,其体温均随着龄期增加呈现上升趋势,2~5龄蝗蝻、成虫的平均体温依次为36.9、37.0、37.6、37.2、38.0℃。因子分析结果表明,植被冠层温度是影响飞蝗体温的关键因子,飞蝗所处地面温度对其体温影响最大;风速和植株高度是影响飞蝗体温的重要分因子;植株高度与体温成负相关。表明植被冠层温度与东亚飞蝗的体温变化最为密切。(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查艳梅,杨娜,石佳杏,陶科,金洪[9](2018)在《一株来自青藏高原土壤日本曲霉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杀东亚飞蝗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稀释涂布法从青藏高原采集的土样中分离得到一株具有杀蝗虫活性真菌D3-19.通过形态学观察以及ITS序列的分析,初步将D3-19鉴定为曲霉属日本曲霉(Aspergillus japonicas).室内活性测定结果表明日本曲霉D3-19发酵液和孢子均有杀东亚飞蝗活性.其中,真菌发酵液对东亚飞蝗校正死亡率为:96h(86.67%),144h(100%).与此同时,真菌孢子悬液对东亚飞蝗的LC50(致死中浓度)为3.42×105孢子/mL.研究结果表明,3×108孢子/mL的D3-19孢子悬液对不同年龄阶段东亚飞蝗均有致死效果.其LT50(半致死时间)值分别为:羽化成虫(155h),四至五龄成虫(104.8h),叁龄幼虫(54.6h),二龄幼虫(30.6h).(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贾凤龙,张丹丹,张平[10](2018)在《冷冻或冷藏东亚飞蝗的循环系统解剖与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动物学实验中使用冷冻或冷藏处理的东亚飞蝗进行解剖,可以展示饱满的心脏、大血管、翼状肌、背膈及中胸和后胸血液循环辅搏器等结构。通过中、后胸部血液循环辅搏器可以确定大血管的位置。该方法在教学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来源于《生物学通报》期刊2018年10期)

东亚飞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8月3日,山西省植保植检总站发布山西省暴发性害虫中后期趋势预测,预计今年我省东亚飞蝗秋蝗偏轻发生,主要发生在运城市的万荣、芮城、永济等沿黄6县。土蝗秋蝗偏轻发生,主要发生在大同、朔州、忻州、吕梁等地。叁代粘虫中等发生,吕梁平川下湿地的谷子地、高粱田、南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东亚飞蝗论文参考文献

[1].周洋,佘小漫,金宝红,何自福.海南省东方市东亚飞蝗发生情况及综合防治措施[J].热带农业科学.2019

[2].山西省植保植检总站.山西暴发性害虫中后期趋势预测[N].山西科技报.2019

[3].刘银民,程雨蒙,李红梅,农向群,Belinda,LUKE.不同温度下绿僵菌对东亚飞蝗3龄蝗蝻的致病力影响[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9

[4].郑晓梅.基于多平台遥感的东亚飞蝗灾害监测研究[D].浙江大学.2019

[5].夏智勇.类胰岛素在东亚飞蝗繁殖与免疫权衡中的调控作用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9

[6].程雨蒙.影响东亚飞蝗对植株高度选择的因素及绿僵菌侵染后体温变化的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9

[7].王江蓉,吕国强.河南省东亚飞蝗发生防治历史与可持续治理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9

[8].刘银民,阳积文,范春斌,尚素琴,Bryony,Taylor.调控东亚飞蝗体温的主要环境因子分析[J].植物保护学报.2018

[9].查艳梅,杨娜,石佳杏,陶科,金洪.一株来自青藏高原土壤日本曲霉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杀东亚飞蝗活性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10].贾凤龙,张丹丹,张平.冷冻或冷藏东亚飞蝗的循环系统解剖与观察[J].生物学通报.2018

论文知识图

技术路线图马拉硫磷对东亚飞蝗嗉囊影响的形...马拉硫磷对东亚飞蝗胃盲囊影响的...马拉硫磷对东亚飞蝗中肠影响的形...马拉硫磷对东亚飞蝗直肠影响的形...马拉硫磷对东亚飞蝗前胃影响的形...

标签:;  ;  ;  ;  ;  ;  ;  

东亚飞蝗论文_周洋,佘小漫,金宝红,何自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